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优劣并存、良莠互渗,必须遵循师德养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榜样示范引导相适应、相结合原则,使他们学习了解师德内涵,着力提高师德认识;明确自己师德特点,致知内省践行,逐步养成良好师德;学习借鉴外国有益做法,陶冶自身师德。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篇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出发,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师德教育应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度保障、民主管理、营造氛围、心理辅导来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教育

[作者简介]孙玉萍(1971- ),女,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师资管理与培训。(天津3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07年教卫系统重点调研课题“新时期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在《说文解字》中,“德”被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有人认为“‘外得于人’说的是要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内得于己’讲的是内心修养,也就是要无愧于心。”①另外有些人认为:“这八个字实际上是讲德的两个来源:一是从他人那里获得;二是从自己内心的体验上获得。德实际上是指客观的道德准则在人身上的表现,即人对客观道德准则掌握遵循的程度。”②“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为全面掌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对天津市23所高校(其中本科校18所,高职校5所)的288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了5所学校,与部分教师座谈。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各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市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1.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热情高。34%的教师表示教师工作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另有63%的教师表示喜欢教师工作。近30%的人每日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即使是休息日,也有66%的人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他们几乎全部表示自己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自信自己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有50%的教师认为选择教师职业是认为自己适合做教师,这是多种选项中最集中的。

2.对学校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待提高。有30%的青年教师对学校规章制度只能回答“知道一些”或“不知道”,自信自己非常熟悉学校规章制度的只有16%,他们中的18%存在迟到、提前下课、中途离开课堂等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他们中的58%对教师的行为要求不是很清楚,他们几乎全部会被学生的求情打动,而改变学生的成绩。

3.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32%的青年教师有校外收入,其中有3%的人收入超过了校内。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教师的校外兼职能使教师更多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少数教师校外收入较高,甚至超过校内收入,很难保证把全部精力投入校内的教育教学中。调查中也发现个别教师热衷于校外兼职,利用高校教师较多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把兼职当成了主业。

4.各学校师德教育形式单一。各学校均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近年高校扩招使高校师资严重不足,各校招聘引进了一批新教师。他们有热情,学历高。各学校的师德教育多采取文件规定、会议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师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教师最希望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是“榜样”(占48%),德育理论也表明,德育教育应多样化。

5.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扩招使各校师资严重不足,高校教师压力过重,教师要面对来自教学内容更新、学校严格管理、学生同行评教、晋升职称科研成果、考核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堪重负,由此而产生消极或反感情绪,造成教师职业道德滑坡。

(二)当前高校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

高校青年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状况较好。在要求教师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评分时,分别给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分数的人占8%、56%、15%、17%、4%。综合各校情况,新时期常见的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主要有:(1)有的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第二职业;教学不认真,教学效果差;满足现状,业务上不进取。(2)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不够,只教书不育人;指责、埋怨、歧视学生。(3)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和影响(衣着、说话、举止等),甚至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成见和怨气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4)有的教师考虑个人名利多,不能正确对待授课课时和教师职务晋升,不能团结周围老师。(5)有的教师“以教谋私”,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考试等工作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

二、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归类

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确切地讲,是这个人同时具有某种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品质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这五种因素的集合体。

(一)师德认识问题

道德认识,就是人们对某种社会道德关系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和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表现在多数青年教师不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不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行为违背了教师道德。

(二)师德情感问题

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慕和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绪的体验。表现在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对学生缺乏爱心;违背原则宽容放纵,不管不问,或者苛刻指责,埋怨歧视。

(三)师德意志问题

道德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過程中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有没有坚毅果敢的道德意志,是青年教师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现今学校中青年教师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若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半途而废。表现为受物质利益诱惑,讲实惠,按酬付劳,功利主义盛行。

(四)师德信念问题

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发自内心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在人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为缺乏职业神圣感,把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把其看成为之奋斗的事业。

(五)师德习惯问题

从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来看,道德行为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自觉性上面,而是要按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行动,成为青年教师的日常习惯,这就是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主要特征是:它不是时时事事需要诉诸自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经常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表现在有人监督检查时,就能遵守道德规范,没有监督时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三、增强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过去的师德教育理论过于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重“投入”轻“产出”,重“灌输”轻“接受”。结合青年教师特点,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即从教育者的视角转向受教育者的视角。应坚持把接受者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只有青年教师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的影响,并通过主动的“内化”表现出来,师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

(一)制度保障,明确教师的行为规范

根据德育认识过程理论,个体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因素所构成,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各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言语行为规范和优良高尚品质的总和。“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③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虽主要靠其自身觉悟、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但绝离不开制度保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提倡、教育、督促和引导。

(二)民主管理,增强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意识到主体的存在以及主体的作用。教育活动中应通过无拘无束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与交融,应创造一种能使受教育者讲真话,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气氛,教育者要积极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

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首先,学校各项事务应建立在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之上。要坚持民主治校,大力倡导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纪守法,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者应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下放管理权限,建立科学的决策参与制度,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才能和潜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老教师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认为,行为的获得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渠道。“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④这与我国传统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教育理论是一致的。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发现了许多示范原理,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第一,当观察和实际模仿操作联系起来时,示范的效果将进一步提高。第二,學习者看到榜样的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或禁止后,学习者的相似行为也受到了抑制。第三,学习者看到榜样示范后,有时并不立即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外部环境适合时,再出现模仿行为。

学校应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明确责任,制订计划,落实方案,每学期有总结有交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是业务,而且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周到细致的关心与帮助。

(四)心理辅导,运用科学理论引导帮助

青年教师违反师德常常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⑤RET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艾理斯(A.Ellis)创造的一种道德心理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ve Therapy(合理情绪治疗论)的简称。艾理斯认为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动物,人既有理性行为也有非理性行为,造成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当外界变化与自己意志相悖时,就感到难以接受;二是以偏概全,即通过少数事件推断整体;三是夸大危害,即把不幸和挫折看成灭顶之灾。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完善他们的职业操守。

[注释]

①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65.

②张家生.德育的概念[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105.

③赵淑梅.蔡元培实施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6):70.

④詹万生.外国德育[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60.

⑤龙红芝,等.艾理斯的RET理论与中国传统德育工作理论的比较与评价[J].甘肃高师学报,2001(3):115.

作者:孙玉萍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篇2: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教育浅析

摘要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优劣并存、良莠互渗,必须遵循师德养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反思、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榜样示范引导相适应、相结合原则,使他们学习了解师德内涵,着力提高师德认识;明确自己师德特点,致知内省践行,逐步养成良好师德;学习借鉴外国有益做法,陶冶自身师德。

关键词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 师德 养成

Analysis on Ethic Development of \"80s\"Groups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CHEN Fe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Key words\"80s\" group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ethic; develop

近些年来,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大批“80后”青年教师被引进、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并逐步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①师德的不断提高和逐步养成,而整个高校教师师德修养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一名教师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的综合体现,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因而其师德要求比一般的职业道德更高。教师不是普通教书匠,应该是学生的心灵导师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1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现状简述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优良与缺失并存,这样那样地直接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形成以及他们的成长成才。这些“80后”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富有朝气,敢于创新,精力充沛,但是理想信念较模糊,抗干扰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欠缺;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新,但是相对缺少实际工作锻炼,缺乏社会磨砺,社会阅历较浅,对师德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理论知识扎实,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先进,知识面广,竞争意识较强,但是爱岗敬业意识淡薄,严谨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精神缺乏,教学精力投入不够,集体观念和奉献意识淡薄,团结协作意识较弱;怀有远大抱负,充满自信,进取心较强,但是大多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求知欲望强烈,渴望继续深造,注重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但是轻视理论学习,存在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的功利心态,甚至存在轻视职业道德倾向;年龄与学生接近,代沟较小,容易沟通,亲和力强,与学生更加和谐融洽,但是忽视角色定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责任感和使命感淡化。

2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循师德养成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师德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抽象、空洞地谈师德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教师的民主平等、自主自立、竞争、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要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唯利是图倾向,反对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以职图利的不道德行为。

(2)遵循师德养成教育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反思相结合原则。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将师德规范内化为“80后”高校青年教师的道德观念与自觉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整体道德水平。道德是内在的东西,主要依靠主观努力和自觉修养。因此在师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挥教师的选择性、自主性、自律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作为道德修养的基础知识,他的精神修养将会是不完备的。即道德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为此,一要加强对师德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使其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紧跟时代进步要求。二要建立健全有关师德的法律、法规制度,使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用制度管理、他律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三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由于教师的劳动艰辛、繁重、复杂,所以在师德锻炼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的影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青年教师要正确对待锻炼中出现的有违教师师德的言论和行为,学会不断反省和改正。

(3)遵循师德养成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原则。作为一名“80后”高校青年教师,要逐步养成、逐渐提高师德素养,必须善于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师德修养锻炼,是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从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道德行为、良好道德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因此,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处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关系过程中,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辨别善与恶,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和品质以及“即知即行、知行统一”实践精神,并在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感悟,将教育教学实践上升为一定教育经验,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

(4)遵循师德养成教育与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相结合原则。“80后”青年教师对业务的孜孜以求是他们敬业爱岗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人类科学文明的继承者、保存者和传播者,仅有高尚道德,没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即只红不专是担当不起重任的。当今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时代,网络对教育影响不断增大,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一改以往单一线形结构,而变得更加多方位、立体化。学生某些方面知识可能超过老师,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学需要,才会不落后于时代和学生。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红专结合,努力做到又红又专。

(5)遵循师德养成教育与榜样示范引导相结合原则。林崇德、孟二冬、方永刚等高校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他们对事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以及对学生谆谆教诲的耐心和热情,会使青年教师受到启发和感染,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高校要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引导他们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钻研、从严执教、锐意创新、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等教师美德,提高师德修养水平;作为青年教师,在如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方面要虚心向先进教师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继承和发扬先进教师的奉献精神、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不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而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时,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帮带”、轻师德培养,重教书能力培养、轻育人水平传授等不足,应当通过新老教师拜师结对制度,让德艺双馨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思想、学习、科研全方位的传帮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准和业务水平。

3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教育的现实思考

近些年来,国内对“80后”青年教师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个别报纸、杂志报道。诸多报道中指责、抱怨“80后”青年教师的居多,提出针对性建议的鲜见。即使提出也是偏重于教育和灌输,但是师德内蕴于教师内心,外现于其行为,她是隐性和显性的结合体。生硬的教育和说教型灌输都是外在手段,在社会腐败现象、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媒体对金钱、奢华消费等不正确导向的环境下,难以取得实效。关键要通过青年教师自身的内在修养使外在教育和灌输发挥作用。师德是一个自我养成的持久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应尝试学习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探索一种从说教方式向潜移默化方式转变,从以灌输让教师被动接受方式,向以养成促教师主动内化方式转变的方式。

3.1 学习了解师德内涵,着力提高师德认识

党和政府部门对包括“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高度重视,专门制定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对师德从广义角度从高到低分为三个不同层级——“师之大德、师之本德、师之品德”。“师之大德”是教师之魂,体现其思想政治素质,由社会主义大学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师之本德”是教师能否胜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任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资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知识资本和严谨治学态度;“师之品德”指教师的特有品行,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养成教育是指“80后”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通过对师德的养成教育训练,自觉养成良好的师德习惯、师德情感、师德品质、师德判断,进而内化为良好的师德观念、意识,外化为高尚的师德行为,提高对师德的践行度。2007年8月,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四点希望”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对新时期师德规范的新概括、新阐述,为全国广大教师为师从教指明方向,对于新时期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加强“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首先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胡总书记讲话精神,明确新时期师德规范的含义和要求;高校则从整个教师群体层次上,加强和完善师德规范构建,形成完善的教师价值系统,从而使师德建设有据可循。胡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殷殷寄语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要“加强师德建设”,“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2 明确青年教师师德特点,致知内省践行,逐步养成良好师德

一般认为道德只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而非法律的强制处罚;它的表现方式具有一定隐蔽性,即它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这就决定对于道德的衡量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而对于道德的完善只能有赖于个人主观意识,道德永远只是一个不断完善过程,作为教师对师德追求也必定是一个不断完善过程。作为担任教师时间不是很长的“80后”高校青年教师,他们师德更是一个不断养成、不断修炼的艰苦过程。

“80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养成教育,从个体上来看,主要有一是致知。即是个体通过深入地明伦察物,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感情,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规范的重要前提;二是内省、反思。即是一种个体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的过程;三是践行。即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实践是由特定环境中如何实现教育重要目的的信念指导的行动;四是慎独。“君子必慎其独也”,江泽民则指出“育人者先必律己”。要求青年教师时时处处以高尚师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在身居独处或个人单独行动等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范言行、保持操守,决不能因别人不知道,而做出违反道德的事。

3.3 学习借鉴外国有益做法,陶冶青年教师师德

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他们普遍重视编制具体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一是注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如1986年美国新修订了《教育职业伦理准则》,196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对教师提出师德方面要求。二是注意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以便于实施操作。如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体包括从高到低三个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是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如德国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职业,热爱自己学生;善于营造一种快乐气氛,让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身心愉快;懂得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具有民主精神,不仅认识到在教师之间,而且在师生之间也应该讲民主;具有良好师德,具有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日本要求教师:对他人具有人类之爱,并具有慈善、体谅、亲切、温暖、感谢心与同情心……对个人与团体具有公德,遵纪守法,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四是强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养成。西方国家虽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但在职前和职后的培训过程中,不以师德为名专门设置课程进行简单的灌输或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其渗透在学校及社会的日常道德教育之中,注重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他们的师德教育途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采取: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将教师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之中;强调在道德实践中将师德规范内化为师德行为。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把通过开设专门的师德教育课,采取强制性的说教或硬性的灌输作为主要模式。但在新时期,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教师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教师备选者和在职教师来说,教师职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转向注重教师职业师德内化与行为养成,使从教者和教师备选者真正从内心、从价值趋向上认同教师职业,使从教者变成一种内心的自由选择,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此外,还应借鉴移植国外重视“朴素”道德的做法,要求教师遵守那些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如坚持公道、保护学生隐私、不把学生作为“获利”的工具等等。这样我们的师德规范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生活发展的实际,那么“80后”高校青年教师就更容易践行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行为就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课题(编号 2009MSZ019),广西高校师资研究课题(师研[2010]1号)、钦州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80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1980-1989年间),年龄大约在18至28岁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高教大众化而成长起来并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群体。

参考文献

[1]陈建香,樊泽民,刘世博.高校“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特征管窥[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1).

[2]迟乃坤.浅谈师德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

[3]孙延宾.80后新教师的特征对学校管理的启示[EB/OL].[2010-09-04].

http://suneducation.blog.edu.cn/2010/580152.html

[4]陈孔国,徐小林,崔坤.师德养成读本[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5]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月增刊).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日报,2011-4-24(1).

[7]王颖.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概况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13).

作者:陈锋

高校青年师德教育论文 篇3:

师德建设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仰与教育

摘要:本文从职业道德建设的视域下提出,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层次地明确了职业信仰教育的内容,即强化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把职业当成事业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关键词:师德 职业信仰 高校青年教师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成为近几年师德建设研究的关注对象,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及解决问题的特殊性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笔者在长期对青年教师群体师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师德建设途径的思考中提出,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单纯的职业道德建设视域下分层次地明确了职业信仰教育的内容。

一、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校近几年的扩招,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所占的比重急遽上升,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高校的希望和未来,更是未来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一方面,青年教师的群体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新,加上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他们相对缺乏艰苦生活的考验和实际工作的磨炼,担负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但任重而道远,尤其是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于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成为当前师德研究的热点。综观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研究,我们会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理论探讨层面上,文章题目虽然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但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对师德共性问题的泛泛而谈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缺乏深入分析。二是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过多地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管理层面,而忽视了师德作为道德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问题的特殊性。以上问题反映出,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研究理论上有待于深化和細化。基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解决问题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坚定职业信仰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重要因素。

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看,道德的终极价值系统在于信仰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古代中国天理对人伦的持久佐证,现代中国共产主义信仰对道德人格的巨大动力作用,都证明特定的信仰系统可以支撑特定的道德体系。教师道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而对职业终极价值的把握就必然上升到职业信仰的层面。信仰系统的存在可以使职业变得神圣起来,职业信仰可以提升现实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青年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会有一系列动机及其行为,而且会有这一动机所产生的道德方面的是非评价与人格特征,这就是信仰给予青年人的力量。试问缺乏职业信仰的教师,怎么能忠诚于教育事业?怎么可能有高尚的师德呢?伦理学的这一基本命题为解决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来看,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教育的现实来看,教师主要是靠传递知识系统来引导学生发展。但“有学问”不等于成“人”,教师依靠什么引导学生成“人”呢?教师的职业信仰使教师突破知识的传递进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世界,促使教师自我成“人”,进而引导学生成“人”。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高校教师因为大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职业信仰的有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是学生告别学校生涯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的引领者。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使学生成长成才。教师要确实地担当起教人成人的教育责任,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必须使自身的职业精神内化为思想境界,使之进入到信念、信仰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钟情教师职业、献身神圣事业的不竭动力,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高尚的师德才能自觉内化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指导实际行动。

从高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来看,一方面,教师这个职业在时下是清贫和寂寞的,教师的职业先天性地决定了它只会是远离功利的“冷门”,对一些博士、硕士来说,算不上风光诱人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不太愿意选择这一职业。一些人即便选择了这个职业也不太安业、勤业,更不用说敬业、乐业了。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绝大多数受的是非师范教育,本身对职业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承诺终身执教的比例不容乐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信仰现状令人堪忧。职业信仰对师德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教师群体的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而以职业信仰为切入点,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捷径。高校青年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就会生成崇高的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从中找到人生的理想,升华道德境界与生命价值。所以说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强化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

在大多数人眼中,职业已成为“饭碗”的代名词,面对职业压力与困境,很多人经年累月地沉浸在无奈与压抑中。我们不禁要问:怎么才能做到工作并快乐着呢?这就涉及对自身职业职责的认识和职业意义的理解了。坚守职责与使命既是社会法则、道德法则,也是心灵法则。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强化该职业职责与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是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

通过教学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在其产生之初就具有的最基本的职能,教学、育人是大学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这是青年教师理解自身职责必须要深刻领会的内容。青年教师要强化职责意识,具有使命感,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献身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青年教师从执教之日起,就应充分认识到,这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事业。无论何时,都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终生无悔。

(2)搞好教学。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就必须搞好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搞好教学的前提,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教师倾情投入、执著工作,不计私利地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切实做到以崇高的品德塑造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培育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关心学生。

(4)正确对待科研工作。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我们的天职,科学研究、追求真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承担着科研的任务,这点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教书育人,这也是当前对青年教师产生消极评价的一个突出方面。当前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性认识,科研成果的多少、优劣是决定职级、待遇的硬指标,教学工作则是软指标。这样,许多青年教师有意无意之间就轻视了教学工作。出于功利的需要,过分强调科研在自己职责中的分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忙碌于“妙笔著文章”,而不再“铁肩担道义”。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培养教师职业责任感,学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和多种监督检查措施,进一步明确大学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在科研方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学术道德的失落,学术责任感的淡化,不良学术行为的出现。青年学者应该保持学术良知,尊崇学术道德,强化学术责任,力求做到道德文章皆佳。

三、把职业当成事业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把职业当成事业干,实现职业与事业的统一,这是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选择教育的年轻人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教育者的舞台就会变宽广,三尺讲台同样可以演绎精彩人生。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仰教育中,必须强调把职业当成事业这一认识,这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钟情教育事业。事实上,中国社会历来有着浓厚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将孔子奉为圣人,是很早就有的事情,以前人们供奉的主要牌位就是“天地国亲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已经被人们从信仰层面放到了和祖先、神灵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工作是值得我们终身奉献的事业。国学大师钱穆讲:“职业往往是社会要求于我和我要求于社会的,而事业则是我在此职业上善尽责任外,又能自我贡献于社会的。只知道职业,其实是人生的痛苦。必待有事业,才是人生的快乐。”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就是职业与事业的统一、职业向事业的升华。当前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面临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境地,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整個中国教育事业都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害。青年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新生力量,解决上述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从干事业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职业,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特殊性。高校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责任重大,大有可为。新的世纪,青年教师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切实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深化职业精神。职业是每个人安身立命、养家立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关乎生存,但绝不仅仅满足生存。职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报偿,更要有内心的满足感和生命的充实感,这就需要深刻理解职业精神。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承载着一种道德、一种精神。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蕴藏着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群体,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有正确的职业精神的引领。教师职业承载着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这一特殊的使命,这就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精神,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精神永恒的主题,同时,教师职业是一种无私付出的职业,奉献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作支撑,就必然生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履行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通过敬业来成就大业。所谓敬业,就是指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自己的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如果将敬畏心态上升到视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就离成就事业只是一步之遥了。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敬业是支撑、是动力。敬业的人具有使命感,能够执著投入,永不懈怠,最终成就一番伟业。对于敬业,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使有了这种认识,对于职业的热爱,有时也会受到兴趣、待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涉及到觉悟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认识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所在,自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业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就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光荣与神圣,充分看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努力做到钟情教育事业、矢志不渝,进而全身心地投身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敬业必须落实在勤业上。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中,勤勉守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被人们广泛推崇。古人讲:“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勤的本质就是尽己之力,对所担负的工作勤勤恳恳,不怠不惰。高等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必然面临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相对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勤”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言败,不放弃,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十年必定磨一剑,只要我们不断进取,教育事业必将为我们实现和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空间。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信仰在中的特殊地位。青年教师应该把职业升华为事业,将信念转化为信仰,以坚定的职业信仰引领一思一念,对待一职一责,规范一言一行,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形象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作者:宋振美

上一篇:低保申请书(精选2篇)下一篇:酒店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