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随着军队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军队审计职能的不断强化,军队审计结果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这既为军队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动力,同时也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军队审计风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当代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代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篇1:

浅析审计风险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企业经营活动不断丰富,审计活动也不断进步。随着国内外不断发生多起审计舞弊案件,多家著名会计师事务所面临信誉危机,在这些审计失败的背后,审计风险问题得到重点关注。本论文以综述方式直接论述审计风险含义、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规避的问题。

关键词: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审计风险防制

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会,从总体上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内外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有效实施和完成的质量水平情况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宏观的审计包含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也主要是指企业组织内部实施的监督防控体系,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外部审计。内外部审计可全面促进企业管理体系的完善,对其未来发展有重大作用。然而,企业中难免发生营私舞弊,会计人员掩盖真实会计报告信息,使审计人员难以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不易察觉的纰漏。

1、审计风险概述

1.1审计风险的含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审计是指审计人员遵守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并以独立审计准则为基础,它不同于审计人员故意作出一些不适当的审计意见的舞弊行为,以及审计人员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原则规定,没有坚持作为一个注册会计师而应遵守的职业操守。但是现在,很多人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舞弊行为而导致审计报告失真也当作审计风险来理解。这里所谓的审计风险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没有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动情况;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而实际上是公允的。

1.2审计风险的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质,对于审计风险的特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不随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当代审计采用抽样的方法,即从全体资料抽取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且能覆盖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样本,分析审计样本的特点,以样本推断总体特征。但是样本与总体的特征难免存在差异,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也合情合理。但是以抽样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总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同时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的风险。若采取详审的方法,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错综复杂,审计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等问题,也不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存在。因此,通过对审计风险的调查研究表明,审计风险不能避免,它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采取防控结合的方式避免由于审计风险而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

(2)审计风险的隐蔽性

由于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平时很难发现它具体存在的形式,大多数情况是在风险发生并导致不良后果,才被人们所注意。审计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在实务中,若审计人员作出偏离事实的审计行为,并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没有引起相应的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就不会被人们知道,这就体现了它的隐蔽性。审计人员也可能只是下意识的去防范,它就没有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审计过程受到法律环境、执业人员品质和执业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人们只能在思想上认识它的存在,而不能确切的定性和定量了解。

(3)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根据审计风险隐蔽性特点可知审计风险隐藏在审计人员没有留意到的地方,并且它的存在是不定时的,它必然存在,但偶然发生。审计人员无意识接受了这种风险,并可能在无意中承担了这种后果,因此,它具有偶然性,不固定性。

(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风险不能避免,也不能事先定性定量的做好策划,它的偶然性和隐蔽性特征表明审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根据对以往审计经验以及真实案例的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总结归纳风险的类型、特点,以此进行控制,用科学的方法把它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

1.3审计风险研究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

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和结果,随着经济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审计工作也日渐丰富,审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不断加大,这就导致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问题不仅关系审计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独立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审计业界密切关注的话题之一。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工作必须考查的要点之一,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对促进和保证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从事类似职业者逐渐对审计工作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并且随之加深其认识。1981——1986年是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缺乏研究的阶段,不论是政府审计机构还是民间审计组织,都对审计风险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因此,在审计实务中,也就忽略了这个问题,导致我国对此研究发展缓慢。从1987——1991年,我国对审计风险有了初步的探索,在这一时期,我国审计体系初具规模,出现了大量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并对审计理论的研究也开始了初步发展,这是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比较活跃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我国在一些专业出版物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成果,这就标志着审计风险已成为理论界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1992年到现在,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

2.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并且在各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又形成多种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将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客观因素;主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即该因素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主要包含: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是否完整、会计工作人员是否真正遵守会计规范;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经营状况是否稳定。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且对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以及相关的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并不清楚,而是以这些资料为载体进行间接审计。因此,审计结果的质量水平完全依靠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些被审计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经营目的,很有可能虚报财务状况,偏离真实,最常见的就是账账、帐实、帐物不符,这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难免会产生错判。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和监督的基础,若内部控制不完善,就会直接提升风险指数。企业经营状况稳健,内部机构设置明朗,经济活动规范,其审计风险则相应减少。

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

(1)审计人员的个人理论知识、审计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是制约和检查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在实务中,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审核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经验,业务越熟练,经验越多,对审计程序越了解,就越能发现和规避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经验欠缺,就有可能做出不适当的审计意见,不能揭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虚假内容,不能有意识的发现审计风险存在的地方。

(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不仅表现了个人道德品质,更代表了审计行业的形象。现代社会有着各种不同的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一个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坚守职业道德,为了一己之利而营私舞弊,那么只会导致审计失败,失去客户的信任,并对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造成不良影响。

(3)审计主体所选择的审计方法有缺陷。目前,审计人员基本采取电算化方式,审计方法也大多采取抽样。由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复杂化,导致审计人员取证困难,审计工作受到限制。同时,抽样方法也受到审计人员本身的业务水平限制,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漏洞,这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形式之一。

审计风险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法律、政治等影响。这是几个宏观因素,也是审计存在的前提。在法制上使审计工作更严谨,职责分明;经济发展带来审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工作进行的方便和准确;随着国际化发展,审计事业也日渐与国际趋同,使审计准则更加规范化。因此,为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其风险控制也有重要意义。

3.审计风险的防控

要想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既需要企业组织内部有效实施内部控制,也需要审计主体本身从实际出发,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各阶段采取措施,以减少风险。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防控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审计工作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职业,如果不高度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那么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会使审计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失去公众的信任。随着会计舞弊方法的翻新,注册会计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审计理论水平和执业技能,不断学习进步,认真归纳分析舞弊案件,总结经验。

(2)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结果,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和内部控制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内部审计监督的执行不到位,风险存在时也未及时进行处理,导致审计失败。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更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基础,据资料显示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全部或部分归于公司的内部控制失败。因此,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审计成功的关键因素。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审计风险的合理控制

从微观来看,审计风险主要存在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审计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从宏观来看,它又与现实社会的经济法制(外部)环境有着密切联系。降低审计风险不仅需要注册会计师强化自身风险意识,提高执业水平,也要社会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不能只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绝对的独立审计,而缺乏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只有在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下,注册会计师独立、公正、客观的进行审计,才能保持审计程序的有效进行,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结论

大量审计失败案例表明,忽略审计风险以及没有及时的规避风险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含义的论述,从其特征出发分析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防控措施。审计风险无处不在,未来社会对其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全面。(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梅.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J].审计月刊,2010.

[2]林峰.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3]许磊.审计失败与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J].时代经贸,2006.

[4]王潇明.审计失败与经营关系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

作者:韩静 章道云

当代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篇2:

论军队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军队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宽和军队审计职能的不断强化,军队审计结果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这既为军队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动力,同时也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了军队审计风险。不断加深对军队审计风险的理性认识和审计工作规律性的把握,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努力为军队全面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审计服务,不仅是一个急待研究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广大审计人员的责任所在。

【关键词】军队 审计风险 成因 防范

一、军队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对于审计风险这一概念,社会审计领域在这方面的研究颇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借鉴社会审计领域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结合军队审计实际情况,军队审计风险可表述为:军队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由于审计过程的缺陷,致使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发生偏差或背离,从而对其审计行为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军队审计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全程性。军队审计风险贯穿于军队审计过程的始终,是伴随着军队审计活动发生发展的。编制审计方案有计划风险;收集审计证据有证据风险;运用抽样技术有抽样风险;审计处理处罚有处置不当风险等等。审计风险普遍地存在于军队审计全过程,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置不当都可能导致或增加审计风险。

二是客观性。军队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一方面,源自审计抽样方法。依据样本特征推断总体情况,难以完全避免误差,军队审计人员在抽样审计过程中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另一方面,源自军队审计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军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军队审计人员难以对经济行为进行全面审查和正确测定,因而存在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的可能。因此,军队审计风险总是客观存在于军队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大部分审计风险未呈现或未对军队审计活动产生根本性影响。

三是潜在性。军队审计风险虽具有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通常情况下只以可能性所表现,由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风险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或诱因。如,军队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判断失误但没有造成實质性的损失或未被察觉,这种情况下就是潜在的风险。只有当审计报告使用者发现了军队审计人员的失误并追究其责任时,潜在的风险才转化为现实风险。

四是惩治性。风险是和损失或责任相联系的。军队审计风险一旦转化为现实风险,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就要为之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法律责任。军队审计风险的惩治性,主要表现为军队审计部门形象的损失。由于军队审计的监督对象是军队国有资产和军事经济活动,一旦出现审计失败或失误,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严重危害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全。

五是可控性。军队审计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具有可控性。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措施可以得到有效化解。理解军队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可以增强军队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的产生和发展。军队审计风险特征及其与风险防范的关联如图1所示。

二、军队审计风险的成因

1、军队审计客体因素

军队审计风险是军队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因此军队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即军队审计客体密切相关。一是军队审计客体基础制度的健全性。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是否健全、规范和有效是审计风险形成的起源。由于军队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如果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凭证、账簿、报表、内部控制制度等会计资料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就会造成审计风险存在的潜在性。二是军队审计客体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经营状况是否稳定是控制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军队审计部门审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若缺乏内部控制制度,或未有效执行,将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

2、军队审计主体因素

军队审计风险虽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但军队审计主体能否准确地发现、客观地呈现、严厉地追查,同样影响审计风险的形成和状态。一是军队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军队审计人员的知识状态、专业素养、技能方法和工作经验等业务素质,决定审计人员能否及时发现并处置审计风险。在军队审计实践中,对审计活动的判断、认定、总结等,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制约审计风险。对同一审计事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丰富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把握能力就较强,发现错弊的几率就较大,发生审计风险的概率就较低。二是军队审计主体的职业道德。军队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敬业精神、思想觉悟、心理情绪等因素是制约军队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如果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事业感和责任心,就会全力投身工作,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结论,较好地控制审计风险的产生。三是军队审计主体的技能方法。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对其进行审计,对审计人员的技能和方法必然提出较高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选择的方法不当或手段不先进,发生审计风险的概率就会增加。

3、军队审计环境因素

一是军事经济环境。军事经济领域的委托和受托责任关系,是军队审计行为产生的重要基础。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军事经济改革也日新月异,在为军队审计工作提供宽阔的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为审计取证、审计定性和审计报告等产生影响和冲击,从而加大军队审计风险。二是法律环境。军队审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军事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其实现基本职能的手段是获取审计证据,对照审计标准,得出审计结论,作出审计决定。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支持审计人员有效行使审计职权,减小审计活动的风险。反之,不健全的法制环境,则会加剧审计风险。三是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中的群体观点、理念和行为等所构成的环境要素。军队审计系统的目标、活动原则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信仰。文化环境不仅影响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和对信息的掌控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军队审计风险。

三、军队审计风险的防范与规避

军队审计风险是可控的,可以从人员素质、制度建设、程序控制等方面来研究如何防范与控制军队审计风险。

1、提高军队审计人员素质

军队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必须不断提高军队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一是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基于审计成本方面的考虑,军队审计工作必须容忍和接受一定的审计风险,这样的审计工作才是有效率的。面对潜在的审计风险,军队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从主观上谨慎对待审计风险,这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觉悟。思想政治素养,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政治觉悟高,就会恪尽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减少审计失败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随着军事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手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必须大力开展审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水平。

2、健全完善军队审计制度

健全的法规和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军队审计行为,还可以增强军队审计人员的法规法律意识和执法观念,从而自觉的依法审计,尽量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一是完善军队审计法规。要制定和完善《中国人民解放军审计条例》、《军队审计质量控制办法》、《军队审计处理罚办法法》等相关法规,适当增大军队审计的法律责任。通过这些法律,使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断明确化、具体化,从而提高军队审计人员审计执法的规范性。二是实行军队审计承诺制度。通过实行审计承诺制,可以有效划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军队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从而防范军队审计风险。在审计准备阶段,军队审计部门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等做出承诺,对重要事项做出说明,以界定责任,划清责任,规避风险。三是建立军队审计风险责任制度。军队审计部门应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军队审计部门各级、各个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做到事事有审核,人人受监督,充分发挥部门和集体的力量,将审计风险降至最小。

3、规范军队审计程序

军队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涉及到审计活动的各个阶段和所有环节,与审计工作程序密不可分,只有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都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准备阶段,军队审计部门要依法在审计实施前送达审计通知书,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必要的会计资料,并做出承诺。同时,军队审计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做好充足的审前准备。在实施阶段,军队审计人员要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做好工作记录,认真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实行多级复核制度,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在报告阶段,军队审计部门要在充分调查、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审计报告,并虚心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正。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审计决定,并提出具体的处理处罚意见,确保审计结果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有效提高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明娟: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当代经济,2009(6).

[2] 徐爱萍:加强审计风险管理的建议[J].商业会计,2009(7).

作者:刘建涛 寿 强 苏 红

当代社会审计风险论文 篇3:

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方法研究

[摘          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于完善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企业发展中,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并且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因此审计工作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力保障。不过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形势日趋复杂化,给审计工作带来诸多风险。本文首先对审计风险的特性和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再研究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   键    词]  审计风险;特征;规避方法

[

一、前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和法律环境的不断变换,企业都会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但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将风险规避。企业要树立审计风险意识,通过提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再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对审计风险进行规避,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特征以及成因

(一)审计风险的特征

认识审计风险的特征是规避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的可靠保障,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审计风险的

特征。

第一是客观性,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

响,从而产生审计风险,比如,在审计流程中由于管理人员、财政人员以及经济业务等客观因素,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全面把控审计工作而产生审计风险。针对这种状况,审计人员只能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第二是偶然性,由于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由于意外状况而出现审计漏洞,这不是审计人员人为造成的,即审计风险的偶然性。第三是普遍性,在审计流程中的任何环节都有可能产生风险。第四是潜在性,假若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或者没有达到相关的专业水平,都会导致企业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

1.内控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拥有的股东数目较少,管理权和经营权相互融合,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个人的权利高于一切,无法实行有关政策和制度。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为依托,导致各种制度不相分离,忽略企业财政情况以及相关财政人员的培训,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再者,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有关审计工作的法律,但可执行度不强,在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依托的审计工作中,无法全面把控审计风险。特别注意的是,法律监管部门不明确,导致各政府部门在监管时发生冲突,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落后的审计工作模式以及审计人员素质低

我国审计工作起步晚,比较偏爱于操作简单的审计方法,较少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因素进行考虑,统计和判断审计工作时仍旧是抽样的方式。依据审计人员的个人主观因素做决定,所以无法做到客观,也就无法弥补审计工作的漏洞。另外,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判断风险的敏锐度不高,是造成审计风险发生的又一诱因。在国内大多数的事务所中,基于成本的考虑,没有构建科学的培训审计人员的机制,从而导致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在审计工作中由于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从而产生审计

风险。

三、规避审计风险的方式研究

基于审计风险出现的复杂性,因此企业想要规避审计风险,就应当进行全面的考量。以下是总结出的、有效规避风险的具体手段。

(一)构建健全的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事务所应当以法律、规章、独立的审计准则为依据,结合企业自身的状况制订审计工作的流程,并且不断使其完善和规范,再将其落实到整个审计流程中,保证审计质量控制,对审计工作的底稿加以规范,并且认真贯彻落实三级复核制度。在事务所被委托后制订审计计划时,应当在开专家会议进行方案的落实,根据审计企业的现状,将审计的难点、重点、审计风险所接受的程度加以确定。之后再选择能够胜任该企业审计能力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对每道环节严格把关,使权责分明,加强个人责任制的推行,制订严格的奖惩制度,保证审计风险在可以接受的区间内。

(二)构建完善的指导制度,来保证审计方案的科学制订

构建专业的指导制度是确保事务所中注册会计师在遇到超出范围难题时,能够得到专业咨询服务以及业务指导的前提。比如,事务所为了能够提升审计风险的权威性,可以聘请有关的经济专家、技术专家和法律专家组成顾问团,在审计人员无法做出决策时可以寻找顾问团进行业务咨询,从而提升审计风险的权威性,能够确保事务所更加准确执行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此外,企业应当构建项目分管制度,在审计时根据不同项目状况来系统地规划审计的重点、难点、形式、范围、审计人员工作分配以及进度,真正使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及考核审计质量时有了可以遵循的规章制度,这样就会降低审计工作中的“漏网之鱼”,从而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三)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式

当前我国审计形式有很多弱点和缺陷、无法满足规避审计风险的需求,所以引入先进的审计方法势在必

行。然而在引进的同时,不是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将国际先进的审计技术来加以改变,真正转变成适合我国的审计技术。在进行审计程序测试和风险测评审计风险的流程中,应当将复核技术作为审计技术的重点。我国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财管机制,所以在执行审计工作

时,只凭单一的财务数据不能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全面反馈出来,从而无法规避企业中审计风险的发生。因此,在以国际风险形式为导向时,应当将应用的范围放宽,不但在审计工作时进行应用,还能够应用到企业的财务监管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减少审计风险的产生。

(四)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审计团队完善

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审计人才的专业素质,是企业的审计质量提升、降低企业审计风险的发生率的必要条件。第一,对企业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予以重视,这样能够确保审计员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性,并且以此为导向来在本职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审计时能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审计工作认真负责,将徇私舞弊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第二,在企业中从事审计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审计工作证,即有审计资格证的员工,才能够担任审计的相关工作。第三,会计事务所也应当强化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提升,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敏锐度。在后期培训和再教育中,能够树立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重视意识,使其在评估审计风险以及判断审计风险的敏锐度有大幅度的提升,使审计人员在工作时以谨慎的态度对待审计业务,使审计风险得到规避。

(五)构建审计监督机制,适当选取审计中介机构

有效地构建审计监督机制以及加强对企业审计质量的监测力度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审计工作有一定的风险性是因为它的基础是会计信息处理,在会计信息出现漏洞时,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中出现错误和虚假。然而要规避审计风险,就应当以外部监督为依托,严肃处理在审计中违法的相关人员。另外,事务所在针对审计企业进行审计时,该企业没有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对待客户、员工以及政府机关,也会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将企业真实的审计状况审计出来,而是被接受审计的企业所蒙蔽。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拒绝对本企业进行审计。同时也可以利用签约委托书以及接受审计企业管理层申明书来将会计和审计的职责来区分开来,使审计风险的几率降低。

四、结语

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是影响审计工作力度较大,因此在企业审计时容易产生风险。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来找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根本因素,再采取相应的手段来加以制止,同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法律意识,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经验。在外部条件上,政府应当根据企业审计制度需求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使企业规避企业风险时得到政府有力的支持。在内外条件和谐统一发展的情况下,才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从而达到企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秋连.企业审计风险分析及规避方法探讨[J].当代会计,2014(05):28-29.

[2]王莹.虚拟企业审计风险评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3]施浩忠.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226-227.

作者:李慧晨

上一篇:保密检查自查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医生辞职报告(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