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问题研究论文
201009808843 白国英
指导教师 段春旭
【摘 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诗歌研究处于相对边缘性的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水准和它所取得的成就很低。中国当代文学中诗歌所取得的成就,绝不亚于小说,更不亚于散文和戏剧。也可能正是诗歌,才在很多方面充分体现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应用水准,也经常起到引领文学风气的先锋作用。但已有的成就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事可做,中国当代诗歌的研究领域中仍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在诗歌史的研究方面,从不少学者和批评家的最新研究中,从一些不断新发掘的史料中,以及诗歌现实的巨大变动中。
【关键词】:中国当代诗歌 问题 边缘化
一、中国当代诗歌现状
风起云涌,门户林立的中国当代诗界现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末期,朦胧诗的兴起与成熟,到世纪之交网络诗歌论坛的风行,涌现出大批的诗歌作品与优秀的当代诗人,促成百家争鸣的现状。这二三十年,尤其是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给中国当代诗歌带来更为自由的发展契机,诗人即时发表作品,诗歌刊物编辑在网络中选稿已相当普遍。自然,由于诗观不同、立场各异,争论也是在所难免,甚至出现过不小的振荡,乃至给诗坛造成负面的影响,大有群雄并起之状态。
这里和上文可合并起来不少新生代诗歌作者,以此为由,不惜脱离大众,给新诗冠以“尖锐、先锋、前卫”的意识。主要体现在:时代变迁与发展,给诗歌作者在题材选择上带来多种途径,伴随这种多途径,也使诗歌写作者在题材的运用与把握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误解与偏离。主要引发于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误读,对凡事皆可入诗,这一古训的误解。从而,把当代诗歌引入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不能回归诗歌面目的凌乱局面。
中国当代诗歌早已摆脱“五•四”之后对外国诗歌的借鉴甚至模仿的状态,以及从古代诗词演进现代诗歌的这一蜕化过程,历经百年沧桑,其中,也有停滞与迷茫甚至困难时期,但从总体上看,现、当代诗歌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还是随着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步伐,一句话,诗歌在中国绝不能脱离社会,摆脱读者。
我们回首各个不同时期,那些给中国当代诗歌带来新生的诗人,闻一多、徐志摹、艾青、藏克家、穆旦、郭小川,余光中、杨牧、抒婷、北岛、孙文波、西川、海子等等,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那一时代的代表诗人,他们曾处于中国诗歌不断演化的最前端,带动大批后起的诗人,觉悟的诗人,知道当代诗歌该如何去写的诗人。是他们真正确定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地位,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才能在社会、在大众的期待下,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当代诗人。
这里和上文可合并就目前中国诗歌的状态,不少诗人敢于举起“先锋”的旗帜,并非要脱离母语写作,写的还是文字与分行的诗歌,尚不能脱离身边万物,亦不能摆脱将感悟用语言来传达,至再现的过程。所谓的先锋写作,无非在视觉与感知上给人眼前一亮,使得作品进入了陌生化的起点,但,毕竟是一种超越,还算是可喜的。
合并但是,有一些写作群体的形成,在不顾一切地疯狂的摇摆,这些声音只能加重中国当代诗歌的负担。比如一些“垃圾派”“身体诗歌写作”“口语诗写作”等等。但其中,不乏也有好的作品。
诚然,诗歌的视觉传达技巧,对于任何诗歌写作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按审美构成来说,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成,还要最终倚赖于大众的评审,诗人作品与读者的完美结合,最终才能决定诗歌的好坏。对于“垃圾派”等当前的诗歌写作方式,大多人持观望态度,包括一些诗人及诗歌评论家,他们寄希望于多种渠道的写作方式,能给当代中国诗歌带来繁荣的局面,诗人与读者大可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去欣赏、去评定。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另类的诗歌写作中,在技法与传达尝试上,的确有着突破,甚至给人一种新鲜的活力,包括一些“口语诗”。对于这些诗歌,我们不能持有全盘否定的态度去恶意地抨击;它们的出 1
现,很有可能带给中国当代诗歌新的出路,同时,负责的诗人不管存在于什么样的派系(这样说也是情不得已,诗人不该分出这些派别),他们都是坚定的独立写作者。只要不是抄袭,不是跟帮演绎闹剧,只要是肯于为中国当代诗歌体现自己的写作价值,他们的存在就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但,负面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这些变化逐渐形成两种影响,一是诗人写作的独立性意识加重,即冲破体制束缚的自由写作趋势。这种影响体现在,诗人在写作与发表作品的过程中,常以自我满足为目的,抛离社会因素,以追求诗歌内部的素质为第一要著,从而与社会之间陷入一种距离感甚至不可融合的地步。同时,在基于此的诗歌写作过程中,不愿去回应社会的问题,使诗歌沦为真正孤立的艺术形式。
二、新诗歌呈现边缘化
现在,新诗正逐渐离开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特别是远离群众,走向边缘化。
其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上很少见到新诗。在口头上,除了有的诗歌团体内的新诗人及诗评家之外,群众不说新诗,不理睬新诗,新诗朗诵会很少举办,即使是偶尔举办,参加的人数都很少。在视觉上,出版社不愿出版新诗,出版社愿主动出版新诗集的很少,诗人要找其出版,则要书号费或包销。在综合性的日报、晚报副刊上,很少刊载新诗,偶有少量点缀,质量也较差。在市场上,处于经济生活的边缘。于是形成报刊亭很少出卖诗歌刊物,书店主要卖台,很少摆放新诗集。在高科技领域:新诗被—些以音响与荧屏为表现手段的高科技领域排斥在外,处于信息化时代的边缘地带。现在的戏剧与时俱进,电视剧占领荧屏中心位置,成为群众生活不可须臾离开的事物;流行歌曲抢占音响市场的制高点,—盘光碟上市就是数十万张。在电视与光碟领域,很少看到新诗影子。新诗的研究与评论家数量在减少。由于报刊少载新诗,以致一些文科学术性刊物不大欢迎评论当前新诗人的评论文章,导致一些新诗评论家停笔去从事其它写作活动。致使新诗评论队伍在缩小。
造成新诗边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现在的新诗,好诗也有,但是不够多;大量是老一套,或是自我沉吟的过了时的调子;有很多人写诗是让你读不懂;等而下之是黄色下流。你不关心群众,不让大众读懂并欢迎你的诗,你的诗却要别人掏钱买,这是不公平的事!第二,诗的形式怪异。近些年有些新诗人学习现代派,或模仿后现代主义,自称为“第三代”,不是吸取其精华,而是得其糟粕,搞结构性解体与非文化的结果是新诗越来越脱离中国实际,脱离人民大众的口味,有些诗愈加散乱化与口水化。在意境上,意象模糊、颠倒黑白;在音律上,不讲音节、没有韵律。让人见而弃之。第三,诗人创作小众化。有些新诗人处于自我小圈内、或者说象牙之塔中,继续耍弄自己脱离现实的玩意儿,而自“夸大口”,自许清高,还说什么,诗是自我情感流露,不必要别人理解。处于边缘地带而自以为荣,能不悲乎?第四,新诗创作、阅读、批评存在问题。中国新诗在创作与阅读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现在有不少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声势不小,但其中大多数人的诗歌文本不仅对于业余读者来说构成了阅读接受上的巨大障碍,就是对许多有较高诗学素养的专业读者,也构成了阅读接受上的严重挑战。这些诗歌在语言运用、意象设置及诗思方式上大大偏离诗歌的阅读规范与审美习惯,整体风格过于晦涩或怪异,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当代汉语诗界极端的“个人化”写作与“贵族化”写作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初衷与它的后果都是要让诗人的写作变成一种与一般读者无关的、高不可攀的写作。
三、如何改变不良现状
今后诗歌的出路在哪里?一是要崇高,反动崇低。诗人要写出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要始终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要始终维护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要抒写对生命的感悟,对理想的探寻,对现实的思考。二是要建构,不能结构。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尤其古诗语言的凝练、意境的优美、用韵的自如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然,还应该学习外国的诗歌艺术,如象征、通感等手法。三是要审美,不能审丑。美和丑是一对矛盾,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美的诗歌从形式上看比较整饬,从内容看不但言之有物,而且给人产生一种愉悦感。所以,作为一个诗人,我们就应该写出美的诗歌,借以感染读者的心灵。四是要明朗,不能晦涩。不论任何文学作品,只要发表出来,总是要让人看的,就应该写得明白晓畅,让大家读后知道自己所表达的思想。而不能故意在语言上设置障碍,让别人读不懂,这是有悖于诗歌创作的。当然,2
我们不反对诗歌写得含蓄朦胧,但总要言之有物,空洞的语言是经受不住考验的。
(一)加强新诗的现实性
新诗必须正视现实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要改革要首先改革内容,敢于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描写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深刻反映现实。一时不能发表,不要着急,歌德《浮士德》写了六十载,左思《三都赋》写十二年。要相信社会在前进,将来发表出版,说不定是洛阳纸贵。
(二)在诗的艺术形式上,新诗要与传统结合创造新的形式
现在很多诗人以第三代或后现代派自居,与中国传统格格不入,自绝于大众。而在学习吸取外国诗派时,不脱离中国国情的诗人还是有的。如像南京诗人蔡克霖那样,吸取后现代派诗之长,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时俱进,走自己的路而上下求索,是难能可贵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新诗的市场,回到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去,这是走出边缘化误区的首要途径。
其途径之一是像东方诗风那样倡导新诗格律诗,以疗救目前新诗无韵无味的通病。这样作的好处是:
1、能纠正当前新诗界的反结构、反韵律的歪风;
2、使新诗能够朗诵或演唱,逐步向流行音乐靠拢,找回失去的市场;
3、建立新的诗风。再者是要与市场结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最好是向音乐性靠拢。向流行歌曲学习,找回诗的市场,争取能广泛在群众场合朗诵。新诗人与流行歌曲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流行歌曲与高科技结合得很紧密。音响光碟,激光剧场,容量广阔,市场宏伟。其中有许多好诗。新诗向他们学习,可以搭乘音乐翅膀,飞向广阔市场,挽回新诗的颓势;而因流行歌手及其歌词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其创作歌词的支持者,限于水平,许多流行歌曲,千篇一律,口水化,缺乏应有的意境深度与艺术性。如果有水平高的新诗人能为流行歌手写出一些好诗,进行演唱,势必更加扩大与流行歌曲的阵地与声势,取得双赢。这种情况若能重新出现,则是能把新诗推向广阔市场、走出边缘化误区的好途径。这里没有进行修改,应补充一下:古代诗歌多有吟唱之风,可见诗歌创作与歌唱是不矛盾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现代诗歌创作是不是能继承这一古老的传统呢?
(三)多创办一些发表诗歌的阵地
多创办与开辟一些发表诗歌的阵地,尽量争取多办一些刊物,刊号受限制则多设立些新诗网点,以吸引和培养更多的青年人参加一些诗歌活动。
互联网上的诗网点的兴起,对打破诗刊物刊号专利资源的垄断有很大好处,既开了自由发表言论的风气;又为年轻诗人发表诗歌开辟了阵地,像安徽《诗歌报》那样,既办文字版,又办网络版,并发表了许多好诗好文章的创举,值得肯定与提倡。
(四)树立艺术民主的创作理念
当下的中国新诗只有建立并维护一个良好的诗歌生态环境,中国当代诗歌才可能真正走出低谷。自上世纪末迄今,在中国当代诗坛,搞圈子、拉山头,党同伐异的现象屡见不鲜,美学风格、诗学趣味相同或相近的诗歌群体通常对其他诗歌群体持排斥态度,并且往往互相攻讦,这是文人相轻的民族劣根性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典型体现。这种不良的诗人人际关系务必尽快朝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诗人内部的分裂与不团结会直接恶化诗歌创作环境,并严重内耗中国当代诗人的艺术生产与创造力。进一步来说,当代中国诗人只有树立艺术民主的理念,承认并欣赏那些同行们出色的艺术创造,所有汉语诗人的艺术创造潜能才能获得真正的释放与发掘。
(五)建立相对的诗歌标准
目前汉语诗歌的标准较为混乱,只要是分行文字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称为诗歌。“诗歌垃圾”常常也与“诗歌黄金”等量而观,许多读者与行家的诗歌判断力陷入了“瘫痪状态”,这种局面的确相当糟糕,必须使之加以彻底或较大改观。
诗歌的定义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诗歌的评判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诗歌的标准,即诗歌之为诗歌的基本元素,却轻易不能加以否定或“颠覆”,可以把尺度理解为诗歌中变动的因素,而把标准理解为诗歌中不变的因素。就诗的标准而论,它在语言的提纯、想象力的持守及对生活的诗意发现上具有自己规范性的要求。这三项元素依然是当代诗歌基本而重要的标准。按照这一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好诗与坏诗、真诗与伪诗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六)重视塑造良好的诗人形象
现在有许多以先锋和前卫自居的诗人极力强调或炫耀自己的诗歌天赋,主张把诗人的人品与文本彻底分开,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有意无意地纵容自己的人格朝脱离社会的方向发展。于是,人们经常看到许多诗人以愤世嫉俗或神秘怪异的形象出现在公众场合。他们自觉可以行为乖僻,不通人情且为所欲为,殊不知,这些诗人因为外表怪异内心疯狂,缺少必要的理性,结果导致大众对诗人存在深刻的误解与偏见,认为诗人不是“疯子”就是变态的“悲观厌世者”。
诗人如果不对自己的人格形象负责,其结果不仅会让所有的诗人的人格形象受到损害,也会让当代诗歌本身遭受伤害。前两年有些年轻诗人在网络上到处播散“下半身”写作的言论,又有些年轻诗人在网络上倡导“垃圾派”写作的诗歌主张,这些偏激、叛逆的言论使得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对诗人唯恐避之不及。如果诗人失去了社会的信任,自身的形象被人为地“妖魔化”了,诗歌也就失去了传播的门径与可能性了。
一首好诗,是作者深刻的反省与对现实的倾诉,相比之下,伪劣的诗歌终究会为人弃置。在诗歌生命意象形式与叙述内容之间并非不可逾越,在这一范围内,对诗歌的评论仅限于它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穿连,或者说成是美学手段的运用。但无论怎样,诗人永远不会忘记与这个世界的万物进行深刻的对话,时刻怀有悲天悯人的火热之心,时刻不忘对这个社会倾注人文关怀,时刻保持一种恭敬的内心对待自己的作品,时刻不忘与读者进行后期的沟通,只有这样,中国当代的诗歌才能继往开来,取得辉煌成就。
结尾应对全文做一总结。
参考文献:
世界工厂在欧洲、北美、日本先后兴起, 创造了世界三大经济聚集区, 也成就了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文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起浮浮, 其中都直接或间接与世界工厂发展演变有关, 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却有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已取得巨大成就, GDP突破50万亿, 半数以上为中国世界工厂贡献, 世界工厂发展功不可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不是中国需要不需要世界工厂的问题, 而是如何更好、更科学发展世界工厂的问题, 这是实践上的意义;同时, 大量零碎研究需要统一, 形成系统化、严密的理论和概念, 本文通过综合与分化取得理论升华, 这是科学上的意义。通过这个研究, 发现国内外世界工厂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 提出基于这个理论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战略。
二、从世界工厂的定义、起源、演变论证中国发展世界工厂的重要意义
(一) 世界工厂的定义
世界工厂是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国际流动聚集与沉淀的结果。世界工厂的形成总是伴随着国际产业与技术转移, 这种沉淀与聚集使得一国或一地区在制造业领域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或者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 或者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 并参与国际分工, 或者是基于全球性的网络化生产、网络化采购为特征, 是委托加工的制造基地, 世界工厂以全球为目标市场, 同时以一国或一地区为聚集地, 等等。总之, 世界工厂是一个产业转移与聚集的产物, 它以全球化市场为目标, 以财富聚集为目的, 是制造业发展中的实践, 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是与知识创新紧密相连的结果, 是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二) 世界工厂沿革的背景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 几乎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所有经济大国都是借助于制造业的支撑,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 就没有经济大国和强国的崛起。在世界经济史上, 至少有三个国家和区域可以称为世界工厂, 它们是英国、美国和日本。英国世界工厂兴起于蒸汽机的发明, 产业革命发生, 促进制造业飞速发展, 使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国。英国世界工厂效应扩展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整个欧盟, 第一个世界工厂形成。目前, 欧盟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组织, 与制造业强大是分不开的。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来临, 电力技术获得发展, 汽车、船舶、机车、石油等一系列相关制造业飞速兴起, 迎来了材料工业的钢铁时代, 美国超越英国, 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 并带动北美制造业聚集带的发展, 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第三个世界工厂———日本, 主要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世界资源, 以技术和贸易立国的策略, 使其制造业长足进步, 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第四个世界工厂就是中国, 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 以至于有“离开中国, 世界就无法生活”的说法。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充分发展, 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日益强大, 中国在崛起, 而打造世界工厂是中国崛起的关键途径。但是中国还不是欧美日那样水平的世界工厂, 虽然总量很大, 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场网络、管理诀窍还在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手中, 这就出现了“中国发展, 外国赚钱”的局面, 利润流向国外。就是说, 科技、知识、人才、定单等知识资源不足、竞争力不强、发展与演化路径不明确、产品质量与技术低下、管理粗放等是制约中国世界工厂发展的关键。
(三) 中国建设世界工厂的必要性及主要矛盾
近一个时期, 对于中国是否需要打造世界工厂存在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不需要打造世界工厂, 认为一提世界工厂就是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等, 的确如此。中国世界工厂已造成严重的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 但这个问题要解决, 不是靠否定世界工厂能解决的。第二种观点是中国不应以打造世界工厂为目标, 应发展新兴产业, 加速中国向服务经济转移, 等等。自从欧洲、日本、美国经济陷入低迷后, 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 我国也开始纠正这种观点, 出现一个新的提法, 叫发展实体经济。第三种观点认为, 中国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应该顺势而上, 大力发展制造业, 按全球生产性服务业转移趋势, 加快承接其转移的步伐, 进而打造世界制造中心,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 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成就是以中国制造业发展为基础的, 制造业不但不能削弱, 还要大力加强。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 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低端, 发展空间还很大, 现在提出有损于世界工厂发展的否定意见, 其后果有可能使中国走向经济衰退, 国势减弱。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新经济、虚拟经济的热潮以后, 开始了“再工业化”的趋势。从这次西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来看, 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 受到的冲击就较小, 恢复也较快, 相反, 那些没有主导产业的国家, 则陷入破产的边缘。中国及时地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训,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重视实体经济的战略, 所以, 打造世界工厂是非常重要的, 对世界工厂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上, 要认识到中国世界工厂的特点。中国的世界工厂不光是制造业, 还包括高耗能产业和重化工业, 这些产业一是排放严重, 二是严重亏损。一个没有效益的世界工厂是徒劳的, 对于怎么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工厂需要认真研究, 重新认识。我们是否就是要走欧盟、美国、日本的路子, 还是结合最新科技成就、借鉴国际经验, 加上我们的经验教训和制度、文化优势, 发挥后发优势, 走出一条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 又符合发展趋势的路子, 需要认真研究。
(四) 中国世界工厂的演变
目前, 发达国家世界工厂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并向着世界创新中心、世界服务中心、世界财富中心演进。发达国家以其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及良好的社会环境, 吸引着全球人才、创新资源的流动与聚集, 极大地加深着发达国家世界工厂的竞争优势, 这方面尤其以美国最为典型。我国也出现类似迹象, 这表明, 世界工厂演进要面向未来。
(五) 从国际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世界工厂是从英、美、日发展起来的, 而且这些国家目前不但是世界工厂, 也是世界制造中心, 世界创新中心, 世界服务中心, 更是世界财富中心, 是全球创新资源流动与聚集的目的地。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却陷入低迷, 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中国世界工厂中存在的问题
(一) 环境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考察及科技先导问题
随着世界工厂的发展, 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已成为中国世界工厂的重要支撑, 耗能和排放已构成严重问题, 今年连续的雾霾已呈现其危害和后果。但是, 我们对这种危害还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认识, 对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的排放与亏损之间的关系缺乏考察。目前, 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普遍亏损, 而同时又在大量排放有用物质, 如何将排放资源化, 不但是治理污染的要求, 也是扭亏的有效途径。以CO2排放为例, 全国每年排放100多亿吨, 以每0.7吨转化为1吨聚酯材料、每吨20000元计算, 则增长潜力是非常可观的。这不但解决了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扭亏为盈的问题, 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燃料或原料的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会长期存在和发展, 雾霾将会长期存在并对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对碳排放进行科学考察, 并研究支撑碳捕集、碳转化的支撑技术已迫在眉睫。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给中国带来辉煌, 也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解决世界工厂中的碳排放、碳捕集与碳转化问题, 不光关乎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 也关乎中国世界工厂的环境问题。
在发达国家, 世界工厂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处于前沿科技领域, 它涉及化学、生物科技、热力学、催化材料学、机械科学、环境科学、气候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 目前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 各种新构思、新突破层出不穷。国内也有很多研究在陆续开展, 目前中国在该领域的科技水平还有可能超越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 鉴于中国是典型的燃煤能耗大国, 化石能源燃烧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 在气候变暖和全球环境变化方面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尤为重要。在这个巨大需求拉动下, 我们需要摸清国内排放情况, 考察国际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情况, 制定我们的科技先导战略, 系统研究我国世界工厂中碳排放、碳捕集与碳转化科技先导战略, 取得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诀窍的科学预见, 这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和污染资源化的有效策略, 必将对这方面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因而, 研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问题, 就不能不解决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碳污染、碳捕集与碳转化问题及其相应的科学问题。
(二) 低碳科技、经济竞争力问题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必然消耗大量能源, 能源耗费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的世界工厂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 同时, 中国燃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 欧盟的16.8%, 日本的3%-10%, 这使得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 因而也就丧失了竞争力。因而, 解决了高耗能产业和重化工业的碳排放后, 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评估中国制造业的低碳科技、经济竞争力, 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低碳技术进行科学预见, 研究低碳经济和低碳管理模式。
(三) “中国发展, 外国赚钱”问题
中国世界工厂发展到其商品充斥到世界各个角落, 但是却也出现了“中国发展, 外国赚钱”的局面, 这并不是说一点钱赚不到, 只是说, 财富大部分外流。一个公认的事实是, 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里因素是复杂的, 其中有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就是知识资源不足的问题。2012年我国的专利量是20多万件, 这对一个13亿人口, 上亿的知识分子, 一个世界工厂大国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据估算, 中国一年的专利发明量应该在几千万件左右, 为什么只有20多万件, 这里主要是发明环境不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庸之道, 以官为本, 对创新、发明缺乏精及物质资助和奖励制度, 同时, 科研资助体制机制不符合世界工厂研发要求, 缺乏科研后期资助制度, 其他知识资源, 品牌、商标、技术和管理诀窍也缺乏相应的资助和奖励制度, 国际情报体系不发达, 对国际科技和贸易情报反应慢, 等等, 这些都导致知识资源不足。同时, 对全球创新资源流动与聚集的趋势缺乏预见, 政策措施跟不上, 人才发展环境落后, 资源缺乏, 以至于不能有效利用国际科技人才资源。所有这些, 都导致中国世界工厂中创新资源培育困难, 科技、人才竞争力弱, 无法与发达国家在攀越价值链高端上正面竞争, 这才出现中国发展和外国赚钱问题。
(四)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诚信与效率问题
诚信与效率有密切的关系。按道理, 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 诚信应该比较好, 效率也应该是高的, 但现实恰恰相反, 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大行其道, 企业诚信缺失, 拖欠工资, 产学研合作中不知道为劳动付出, 有的出现白干的局面, 商战迭起, 尔虞我诈, 都想占据合作链的上风, 都想在合作中沾点便宜, 少付出, 多回报, 久而久之, 大协作、大合作的局面没有了, 本来可以合作办大事的合作办不成了, 整个合作效率低下了。结果各方受损, 致使社会效率低下, 社会资源得不到创造性的配置, 社会创造活力得不到发挥。
(五) 人的发展观念缺乏, 思想、意识落后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创业发展观念淡薄, 宽容失败的观念没有, 加上等级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 导致发展的群体没有社会地位, 创业的唯一动力是赚钱, 这就难以激发人们的创业、创新热情和持久力, 导致大量优秀人才不愿意自己创业。同时在创新领域也存在另一种现象, 发展竞争非公平正义, 有权有势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发展的大量资源, 而群众却得冒着风险一分一分的挣, 这就导致了社会发展资源配置的非公平正义, 从而加剧社会矛盾, 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浪费。
(六) 要素成本上升与要素质量不高并存
目前发展世界工厂, 要素成本在上升, 国内房地产价格比美国还要贵, 一线城市的人才成本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主要原材料随着进口增加, 受国际垄断寡头控制越来越大, 导致成本上升。同时, 要素质量不高的现象也是导致社会效率低下、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节能减排技术落后, 能耗降不下来, 排放的资源化水平不高, 软要素退化, 即政府服务发展意识开始淡薄, 官本位强, 审批环节增多, 收费增多, 企业风险增大, 非发展事务增多, 导致要素成本上升与要素质量不高并存。
(七) 资源、资本短缺和利用率不高依然是制约中国世界工厂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发展世界工厂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资源、资本短缺, 同时资源和资本利用效率不高。中国目前的世界工厂发展主要是靠资源的加工和资本的投入, 所以必须研究资源多元化战略, 研究全球资本流动战略, 同时不失时机地研究创新资源的推动作用, 促使世界工厂转型升级。
(八) 工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和短缺是制约中国世界工厂的另一重要因素
目前工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和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国世界工厂向价值链高端攀越的进程, 基本的问题还是社会能力问题、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问题、人才和学术评价问题、投入问题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 以致于产生对国际技术缺乏消化吸收和追赶跨越能力, 对未来科技发展缺乏预见能力, 对尖端技术破解缺乏高级人才, 技术资源不足。
(九)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发展科学理想的发展环境、发展机制、社会体制是世界工厂的重要条件。目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很多, 严重制约了世界工厂大国的发展, 权力经济、审批经济、腐败经济、地下经济、黑恶经济、关系经济等大量存在, 严重腐蚀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 真正的制造工厂并不赚钱。同时发展中的以官为本, 政治上的左倾观念, 思想上的等级观念, 加上体制机制的缺失, 就业的公平正义缺失, 腐败问题, 法制不健全, 移民与资本外流, 使中国的世界工厂实际很脆弱。这些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世界工厂的外部环境很不相同, 这是在解决世界工厂问题时需要周全考虑的问题。
(十) 理论和战略缺失
中国世界工厂的宏观管理主要用的是西方经济学, 微观领域主要是西方管理学, 比如企业理论, 这些都逃不脱西方危机的规律。中国之所以持续发展, 主要得益于国内巨大需求, 国际大量投资和产业转移, 以及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 但在理论上还未从根本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所以经济发展的指导还很欠缺。世界工厂发展尤其如此, 发展模式滞后, 发展还未摆脱资本推动的轨道, 发展的素质和质量不高, 创造力不强, 这也是导致财富聚集能力不强的一个原因。
(十一) 大量发展矛盾的根源
毫无疑问, 中国世界工厂中存在大量问题和矛盾, 其根源是什么?笔者运用洞察和直觉判断的方法, 认为其根源在于中国世界工厂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之上, 其发展环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学理论之上, 其文化冲突、观念碰撞时产生各种矛盾的根源, 这个问题不解决,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理论与时间就不通畅。
(十二) 如何在理想与现实找到结合点
主持人语: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不断积累、沉淀、传播和发扬,成为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奇葩。十一屆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社会阶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现状及未来走向,其中对组织传播问题的研究则是重中之重。组织传播是诞生于传播学与组织学等学科交叉前沿的一门交叉学科。传播流派种类多样,随着科技时代、互联网时代、3D时代的来袭,信息的传播与畅达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依托。其中,传播的网络流派的交互性日趋显著。本期的组织传播特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副教授褚建勋和其学生撰文《传播网络流派的交互记忆系统研究前沿》,文章对当代美国组织传播研究领域前沿问题之一“交互记忆系统”理论的研究前沿与学术流派进行梳理综述,提出组织传播研究方法在其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梳理了一些组织传播学者对交互记忆系统的研究,重点把握的是交互记忆系统的概念、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对利用传播网络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方法对交互记忆系统进行研究这一问题上提出自己独特见地。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问题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一,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某种社会现象或公共问题的具体客观事实,而不是人们头脑中的假设和臆测。
第二,这种社会现象违背了现存的社会规范和价值原则。
第三,这一现象的发生和后果是社会性的,涉及这个社会生活,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获得解决。
2、简述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
认定社会问题,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诸方面的内容:第一,某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二,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觉察和认识;第三,社会舆论的作用;第四,公众的认识;第五,决策者的认可和支持。
3、简述社会流动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如果转移流动的方向是由较低社会地位流动到较高社会地位,称为上升流动(向上流动);反之,称为下降流动(向下流动)。有些社会成员从一种职业转移到了另一种职业,但其收入、声望、社会地位却基本相同,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流动。
4.、简述斯米尔塞集群行为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条件。
1)环境条件: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周围环境,如公园、广场、剧场、街道、体育场等往往成为集群行为出现的地方。
2)结构性压力: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不公平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3)诱发因素:集群行为出现往往需要一个“导火索”多是一个戏剧性事件,其作用在于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加速集群行为的发生。
4)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群行为开始。它可使许多最初仅旁观的人成为实际的参加者, 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
5)普遍情绪产生或共同信念形成:人们还必须对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看法,出现普遍情绪。
6)社会控制机制:集群行为最后是否产生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
5、简述中间阶层存在的意义
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可持续发展。
原因在于:第一,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第二,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第三,中产阶级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阶级占社会的多数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6、简述马克思与韦伯关于分层的基本标准
马克思用社会阶级理论来解释整个社会结构,认为工业化以后,整个社会就是两个极端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提出掌握生产资料的标准。
韦伯的分层理论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个经济概念,社会具有经济、政治、社会三种基本秩序,就有根据财富收入、权力和社会声望标准区分的三种基本分层系统。
7、简述“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relation deprivation)是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等人首先提出。这主要指一种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物形成的心理感受。社会学家默顿(Merton)曾用“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理论解释相对剥夺感,认为关键是人们将哪一个群体视为自己的参照群体,同哪一个群体进行比较。
相对剥夺感可能更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人们由于贫困问题形成的不满情绪,更多来自相对贫困,即来自与他人相比较而言自己的劣势地位。
8、罗尔斯正义论的基本内容。
正义即公平,正义应该体现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原则: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可以与别人的类似自由权并存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
第二原则: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不但(1)可以合理地指望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2)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地位和职务联系在一起。
9、简述道德失范。
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论述题(答案仅供参考)
1、结合工作实际或社会现实,对当前我国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中国当前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
第一,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上。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世纪末达到4%。这个目标一度跌到了1996年的2.44%,2003年才占到3.41%。尤其是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
第二,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让社会各个阶层成员能够公平合理地流动,尤其底层成员能够有机会向上层流动,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极其重要。
第三,教育不公平还体现在一些不尽合理的政策上。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造成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差距。
卫生资源享有的不公平
第一,医疗资源总体不足。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80年代初,我国政府多次承诺达到这一目标。然而,2000年已过,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一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并没有分享到卫生改革带来的“实惠”,他们甚至被排斥在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之外。
第二,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乡人口比例大约为36%和64%,但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占有的比例刚好颠倒了过来,即城市占了60%以上,而农村占了不到40%。根据国情专家胡鞍钢的研究,我国卫生资源约80%集中在城市(北京高达85%)。
第三,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穷人看不起病。近年来,中国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人均收入增长幅度。从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来看,是呈现上升的趋势,1980年为2.92%,1999年第一次达到了5%的最低标准,为5.10%。但20年间,中国卫生总费用在稳步上升的同时,政府卫生支出却在逐年下降。
2、对我国某一底层群体的基本状况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改善底层状况的对策。
1)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基本生存需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其一是民西部地区的贫穷者。其二是富裕地区的贫困人。如广东地区的山区仍有50万人没脱贫。城乡差别很大:1:6。从占有的金融资产来看,1999年末农户储蓄余额约为10000亿元,不到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五分之一,而农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近65%。
2)城市中的下岗职工为主的新贫困层,国家统计局统计有900万左右,总工会统计有3000万左右,民政部测算,目前处于城镇低保线以下人口是2000多万人。亚洲开发银行按照支出标准估计的城市贫困人口为3700万人。数字不一样。现在每年最多能够创造的900多万个就业机会,但有2000多万人竞岗,800万失业人员,700万下岗职工,200万失业农民工,80万待业大学生。
对失业问题提出了两个新概念。老失业群体,主要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失业群体。第一,年龄在40-50岁之间,再就业非常短暂。第二,基本生存不成问题,但生活艰难。第三,对自身不抱希望了,只要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彻底的绝望。另一个概念是新失业群体,指没有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经历的待业人员。第一,数量方面,可能在一些地方已成爲失业群体的主体。第二,这些人原来高中或初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在社会上闲荡,当时只有16-17岁,主要靠父母维持生活,但是现在生活变得很艰难。第三,比国企下岗职工更爲弱势。调查发现,他们连描述自己生活的能力都不具备。因此要建立请愿机制,防止社会矛盾冲突
3)进城的农民工,1.5亿左右。绝大多数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时候,有的只有劳动力。只能从事那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差或具有某种危险性的工作。90年代初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人数众多,在城市中做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或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从事的工作。但在一些行业中,比如建筑业,他们已经成了一线工人的主体。但僵硬的户籍制度仍然将他们排斥在他们所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城市之外。在城市社会中,他们无疑是下等人。多年来农民工实际工资是在下降。2000年在广东惠州曾发生一起打工仔当场累死的事件。他们常常遭到公安、城管、工商等等执法人员的粗暴对待,无疑会滋生出社会仇恨。有一部分人走上犯罪道路。
4)特殊贫困层,本身可能不贫困,他们是具有“相对剥夺感的人群”,他们的贡献很大,但得到的回报不是很大,两者的差距就是他感受到的相对剥夺的部分,因而把自己划到相对贫困层去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使这些人感到相对受损,有一些失落感。
3、结合实际分析我国当前社会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社会流动的意义。
主要归因于当前社会流动机制不合理。
我国社会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一方面,户籍制度仍然制约着市民和农民从出生到死亡的逐个生活境遇;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化路径,但在城市中,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和市民一直处于冲突和对立,突出表现为市民对农民的歧视,以及农民对市民的厌恶。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如果转移流动的方向是由较低社会地位流动到较高社会地位,称为上升流动(向上流动);反之,称为下降流动(向下流动)。有些社会成员从一种职业转移到了另一种职业,但其收入、声望、社会地位却基本相同,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流动。
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内容、形式和分布形态。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
封建社会及以前时代,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先赋型规则决定的,凭借个人先天具有的如性别、年龄、出身血统等因素的地位继承,阶层之间等级森严,上层社会具有封闭性和精英内部循环特征。社会流动很少,主要是复制式社会流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社会开始流动,通过后致性规则亦即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上升流动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的愿望。“富不过三代”是替代式社会流动的典型,可被称为“家族盛衰循环定律”。
4、社会公平正义的含义及实现途径。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正问题是一切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我们对它的关注是与我国社会快速转型联系在一起的,20多年来,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中国社会变化的总趋势中,一方面,各个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另一方面,又引发出现了大量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当前社会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2)明显的财产分布差距;(3)就业与劳动报酬中的歧视因素;(4)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5)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健康的不平等;(6)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平等;(7)财政体制再分配功能的弱化引起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物品提供上的差异性。
1.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2.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制度,这种公平主要是一种结果上的公平。但这种结果上的公平不是收入上的均等。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3.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制度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行为的框架,规则制定和程序执行的公正直接关系到制度本身的公正。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社会公正必然是大多数人民众意志的反映。唯有在完善的民主集中制中才能真正确立社会公正,也只有社会公正才能支撑民主机制的有效延续,使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4.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保障的目标应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失业救助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3]
5、试分析现阶段收入分配状况。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国家统计局将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数据分别汇总和公布,所以无法通过既有统计获得全国居民家庭收入分布数据,也就无法计算出全国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另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选取“大岛指数”作为反映我国城镇居民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所谓“大岛指数”,是指在居民收入五等分中最高20%居民的收入总和与最低20%居民收入总和之比,也可以表示为最高20%居民平均收入与最低20%居民平均收入之比。
(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逐渐增加。1985~2009年,我国城镇大岛指数不断上升,由1985年的2.33上升到2009年的5.61。这说明,我国城镇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在2002年,我国城镇大岛指数由2001年的4.64迅速上升到6.33,并且突破了大岛指数6.0的警戒水平。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我国农村地区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严重。从图2可以看出,2002年我国农村地区大岛指数为6.88,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大岛指数为6.0的警戒水平。2009年,农村大岛指数更是达到了7.95,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变化趋势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变化趋势并不相同。
(三)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按照城乡分解之后,我国总体收入差距可以划分为城镇收入差距、农村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因此,除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之外,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影响我国总体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总体上讲,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上升的趋势。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86,而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已经增加到3.3。由此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现出扩大趋势。
6、结合实际谈我国道德失范现象及成因。现象:
公共生活领域:实体空间、虚拟空间 职业生活领域:公共部门、企业、社会组织 家庭生活领域:
道德失范的成因
(一)从宏观层面看, 社会转型出现失控
“失控”有两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是社会控制欠度。社会成员的实际社会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超出了社会规范的限度。如一些有损于社会公德的消极现象屡次出现: 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背信弃义、“黄赌毒”等。邓小平同志指出: “十年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 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 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 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第二种表现是缺乏新的道德规范。列宁曾经指出: “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都要求人与人之间有新的关系, 新的纪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上所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 用旧的规范是无法作出适当、全面评判的, 如互助与竞争、平等与差距、法治与人治、集体精神与自我表现等诸多关系的处理, 需要新的规范加以判断和约束。(二)从中观层面看, 教育活动存在失误
我们通常谈到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学校教育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科学是基础, 人文是导向。在学校里, 科学提到了重要位置, 人文处于较薄弱的环节。“只要学习成绩好, 就是一个好学生。”“为集体争光, 向高分看齐。”这样的论调不足为怪。家庭教育重视物质, 轻视精神。物质求生存, 精神求发展;物质是经济基础, 精神是上层建设。父母过多地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 却忽略了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家长重“身”轻“心”,重“智”轻“德”的现象大量存在, 应该作为问题来研究。社会教育重视经济、权力, 轻视政治、思想。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名利趋之若鹜, 对道德滑坡却熟视无睹。甚至有的领导干部直言不讳地传授提职晋升的“妙招”:从上到下, 层层加码, 马到成功;从下到上, 层层掺水,水到渠成。面对现实, 困惑种种。
(三)从微观层面来看, 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急剧增长
摘 要: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人才,是我国在其崛起之路上一股重要力量,其自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但随着研究生规模不?嘧炒螅?其专业技能与科研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其思想政治教育却显得不尽人意,部分研究生出现了理想模糊、道德失范、言表不一等一系列思想道德问题。本文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对其出现问题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充分,在其教育工作上没有相应的专职人员,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有专家认为,研究生采用和本科生一样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缺乏针对性,不同专业的人坐在一个班进行授课,忽视了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学科背景,思想,成熟度与个体需求。当下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授课形式与课程内容上。
(一)内容上偏重理论宣讲,轻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研究生进行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是刚需,作为一个最高层次的人倘若不清楚自己国家的政策路线与方针,不关注自己国家即将面临的问题,那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极其不合格的,我们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可是,单单凭仅有的理论是行不通的,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才是我们首先需要重视的,影响研究生思想的因素有很多,其家庭、学业、婚恋以及信仰方面都是造成思想与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如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出现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研究生作为我国教育层次最高的群体,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其年龄也逐渐接近中年,也和我们一样面临着就业、人际交往、婚恋等实际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关注,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国近年来报道的高学历人才犯罪时有发生,我们在替之惋惜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当前教育的缺陷[1]。
(二)方式以教师包干为主,轻视团队合作和研讨
众所周知,研究生与本科生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就像是小学与初中一样,二者的教学教育模式应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专业课上面,研究生以专题研讨为主,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授知识提出相应问题。而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却完全找不到学生主体的体现,在具体教学方式上,还采用本科阶段的大班授课方法,不同专业在一个班级内上课,让研究生有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重要,这种错误的理解极为严重,在课堂上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这种照搬本科生学习的方式,在教育研究生方面,出现了诸多不足,教学效果极差[2]。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针对于研究生思想教育政治改革,很多专家学者各持己见。有人认为,就目前研究生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问题,需首先端正其教育管理者的态度,让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大重视程度,重新树立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也有人认为需要将思想教育工作与党相结合,以党建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笔者针对以上描述的问题应针对两大方向,创新教育方法与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研究生开展不同专题教育
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所具有的知识背景也大有不同,所以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突出其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科设计不同内容的课程,例如文科生需要加强科学素质教育,而理科生则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此研究生也应针对不同学科进行不同的教育,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学生兴趣,这种差别对待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课程内容如此设计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那些照本宣科的政治纯理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当然,增加这些素质教育不意味着就要全盘放弃理论教育,依然要作为主导地位[3]。
(二)组建专门教学团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师资源明显不足,因此创建一支专门的教学团队,由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政治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由马克思主义的专职教师将其他教师培养成独当一面的精英,策划完善整体教学思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改良教学内容。另外,兼职教师可以聘用科学,人文方面的专家担任,这些高水准的专家不仅有效的弥补了研究生的不足之处,还通过不同专家所不一样的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本文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模式与内容,研究生的思想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析,还不够全面,有待完善。期望更多的专家与学者参与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中来,共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
参考文献:
摘 要:高校寝室恶性事件不断发生折射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寝室人际交往呈现冷漠化”、“寝室人际交往趋于金钱化”、“寝室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化”“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极端化”等问题,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提出重新构建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60-01
从2003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寝室杀人事件到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寝室投毒案,再到最近沸沸扬扬的四川师范大学卢海清被室友杀害事件,网友纷纷微博自嘲:感谢室友不杀之恩。高校寝室恶性事件的直接导火索大多都是因为寝室关系恶化,因此了解当代90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效性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寝室人际交往方面除了具有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寝室人际交往呈现“冷漠化”
1、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寝室关系“冷漠化”。当代大学生处在网络和信息更为发达的时代,高校寝室几乎人手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尤其是很多高校寝室可以使用WiFi,学生在寝室更多的时间都留给了网络,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自然变少。
2、当代大学生个性所带来的寝室关系“冷漠化”。90后大学生一方面个性张扬,很多同学常常奔波于学校的各个组织和社团,于是常常出现“寝室外人缘不错,寝室内常常沉默”。
(二)寝室人际交往趋于“金钱化”
当代大学生的寝室人际交往中“情感”、“友谊”的因素正在弱化,“金钱化”的因素趋于加强,这也是高校校园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特征。很多同学为了搞好寝室关系,在拿到助学金、奖学金时会请室友吃饭,甚至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在生日的时候咬牙拿钱请同寝室的室友吃饭。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90后的“全新生活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大学半社会环境下“人情消费”的风气的影响。
(三)寝室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化”
当人际认知出现偏差且与个体的期望值出现较大差距时,人际关系往往更容易出现障碍。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认知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缺失。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更多强调的是考试、成绩、排名,对于人际交往的技能等则鲜有提及,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半社会化的环境,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在“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等的作用下,人际认知更加容易出现偏差。
2、大学公寓化管理模式下学生普遍存在“业主”意识。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公寓化管理,这就导致学生普遍存在“业主”意识,认为寝室内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找物业处理,东西坏了找物业修,忘拿钥匙了找宿管拿,甚至寝室有问题直接找老师换一间就好。这种认知下,寝室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业主”直接要求换房间,往往不会寻求自我解决,导致人际交往技能愈发缺失。
(四)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处理“极端化”
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常常呈现出“极端化”的特点,这种极端主要体现在当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时,要么选择逃避,要么选择“以牙还牙”。选择逃避的这部分人常常只有睡觉才会回寝室,其他时间都呆在自习室、图书馆、或其他同学寝室,回到自己寝室几乎不与室友交流;而选择“以牙还牙”的这部分人则常常做出一些过分举动,例如你影响了我休息,那我一定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故意弄出很大的动静。这两种极端化的处理方式,都更容易引发寝室恶性事件。
二、大学寝室人际关系重建对策
(一)公寓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寝室人员组合、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系统论认为,当系统内分散的各部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即1+1>2。因此,为更大限度发挥整体功能,在公寓化管理模式下优化寝室人员组合。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实现公寓化,另一方面也有适时参与,如在分配寝室时放弃传统的随机组合模式,根据地域、专业、年级、性格、个人意愿等优化寝室人员组合。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寝室文化秀”、“楼栋活动”等多重途径调动楼栋内各寝室积极参与,增强寝室的凝聚力。
(二)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健全学生人格。如今,高校中普遍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但鲜有高校在学生公寓设有流动心理咨询处等类似机构,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使得心理咨询真正走入学生身边,走进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而引导大学生遇到寝室人际交往等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通过这种帮助,一方面学生通过倾诉,释放了压力,缓解了焦虑;另一方面,在这种帮助下,纠正了自身原本错误或者偏激的认知,起到了健全学生人格的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寝室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大数据结构下精准掌握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情况,第三方适时介入。大数据结构下,高校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公寓电子信息档案,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公寓楼栋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摸清学生寝室相关情况,随时更新电子信息档案,从而使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能精准掌握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同学、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等能及时介入进行处理,提高大学生寝室问题处理的实效性。
(四)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建立一套完整的寝室危机事件处理预案。据统计,除去睡眠时间,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天在寝室的时间大概有5-6小时甚至更长,如此长时间的接触,寝室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不可避免,因此,要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建立一套包括“防范”、“预警”、“干预”、“反思”等在内的寝室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力争做到事前有防范,事来有预警,事中有干预,事后有反思,力争实现寝室危机事件处理得当且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一、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基础文明礼仪知识
当前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越来越多。大学生说脏话, 教室、宿舍、食堂不注意卫生, 乱扔乱倒, 遇到老师不打招呼, 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等等。这些不该出现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身上的言行, 却在校园里时时发生, 屡禁不止。究其原因, 尽管是多方面的, 但大学生对基础文明礼仪知识的缺乏是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 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于礼仪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应试教育环境下, 有些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起居, 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出口成“脏”, 多数子女受这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效仿父母, 不讲究文明礼仪。此外, 当今大学生大多数为“90后”, 是独生子女, 许多大学生在家里被父母等长辈像对待皇帝和公主一样溺爱着, 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家人的万般呵护使他们变得骄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甚至目无尊长。这样的生活成长环境是大学生各种不文明行为滋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 学校礼仪教育的缺失
长期以来, 好学生的概念一直被定义为“学习好”, 对于学生只要学习好, 能得到好分数, 则很多老师对于他的一些行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对于不文明行为给予及时纠正。高等教育一直注重“成才教育”而忽视了“成人教育”, 长期以来忽视礼仪教育, 不重视上好大学生的礼仪课, 即使是补课, 也是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 往往是课堂讲得多, 课外活动少;结论下得多, 学生体会少。因此, 尽管多数学生知道一些礼仪规范, 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将其具体地转化为个人文明的行为和礼貌的举止, 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另外, 有些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不真心诚意对待学生, 本身的行为举止存在问题, 达到礼仪教育的反效果。
(四) 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也滋生了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 很多事端都是因为缺乏文明礼仪知识而引起的。传统文明礼仪被逐渐淡化, 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 只热心与关注国内外政治、国际关系等要闻, 而关注文明礼仪教育的专题栏目及活动却很少。甚至有的媒体组织一些品位低俗, 影响恶劣的节目, 破坏了文明礼仪的环境。网络管理不够规范, 许多不文明、低俗的信息通过网络肆意传播, 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一) 改善社会和家庭氛围
影响大学生礼仪现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和家庭因素, 决定这种现状难以改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社会和家庭因素。由于多数大学生都存在一些盲目的从众心理, 礼仪修养决定了大学生的礼仪行为。
多年来, 在国民公德意识的培养上, 重视表面而忽略细节, 因此, 有必要改进工作方式, 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上其他各种团体或组织应该紧密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 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礼”讲“礼”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全社会营造出文明礼貌的大环境。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舆论的力量和作用,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有力地批评背离文明礼仪的错误言行和丑陋现象, 对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恰如其分的曝光, 形成以讲文明礼仪为荣、以不讲文明礼仪为耻的风尚。积极持续宣传并树立文明礼仪典型, 通过及时报道文明礼仪活动, 普及文明礼仪常识, 讴歌讲文明礼仪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 推举“文明礼仪形象标兵”等, 树立典型,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营造宣传热点, 加强舆论导向, 形成浓厚的文明礼仪宣传氛围。
(二) 加强礼仪教学
虽然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礼仪现状形成的主要因素, 却不是决定性因素。礼仪行为的决定因素在于行为的主体。行为主体大学生在成长经历中形成的习惯诚然不好改变, 但并非无法改变。我国大学生绝大多数处于18~22岁, 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特点不同于少年, 他们已经逐渐成熟, 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不再是较盲目地受身边人的影响。可以通过有效的礼仪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礼貌行为、得体举止、合适的仪表谈吐的益处, 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 还可以反作用于家庭和社会, 改善社会和家庭礼仪氛围。通过加强礼仪教学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礼仪教学方面, 关键是要出效果。各个学校要结合学校本身及学生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 对文明礼仪教育进行改革, 制订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及本校学生实际的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方案。要坚持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规范化。合理地确定课程, 将大学生文明礼仪课程列入学生的必修课程中, 使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还要促进文明礼仪教师专业化。要让具备文明礼仪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讲授礼仪课的任务, 使文明礼仪教育更显专业化, 使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实效更高。还要实现文明礼仪教育方法多样化, 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可现场示范、讲解、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软件等。加强实践环节, 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开展和礼仪相关的活动, 学校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 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 加强礼仪教育指导。
(三) 加强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
要使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最关键的环节是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如果说大学生能进行自我教育的话, 就等于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高等院校要通过礼仪教育, 让大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知识, 要求他们用文明礼仪规范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纠正自己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观念, 坚持进行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 支持并配合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学习文明礼仪, 大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 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 自尊心得到增强的同时, 道德水准也得到提高。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 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要求。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 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 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 提高个人的素质。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在今后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摘要:中国是礼仪之邦, 炎黄子孙更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可现实中大学生的礼仪状况不容乐观。现在很多大学生可能读书成绩很好, 可是对于接人待物方面一窍不通。本文分析了当前大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 从改善社会和家庭氛围、加强礼仪教学、加强大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三方面, 提出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
关键词:文明礼仪,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礼仪教学
参考文献
[1]谭国应.试论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周衍安.高职教育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汪长星.关于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4]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5]孙显元.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6]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 2005.
[7]宋莉萍.礼仪与沟通教程[M].上海财经出版社, 2006.
主持人語: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媒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政务微博的逐渐普及和广泛使用,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政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政务微博的开通,疏通了政府与民众沟通与互动的渠道,进一步增强了政务新闻发布的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政府形象,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也由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政策制定的民主与公开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民众的主体意识与大众传媒监督政府的职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在组织内部,大众传播具有指挥、协调的作用;在组织外部,大众传播也起着文化传播、信息交流与组织形象建构的作用。伴随着我国政治文化的繁荣兴盛,我国文化事业正以蓬勃之势走向世界,并不断丰富着“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已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传播新格局。本期“组织传播”栏目重在探讨大众文化传播环境下政务微博的功能、使用以及政治传播、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等,阐释了政治传播的发展,厘清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并为我国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现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当代台湾问题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研究05-31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01-07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13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05-25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浅析11-05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07-02
浅谈当代中国社会问题11-10
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0-14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调查报告06-06
当代文论论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