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关法律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关法律(共10篇)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关法律 篇1

国家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1989年10月31日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2010年10月1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日);

(7)《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2011年2月2日);(8)《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2001年11月29日);

(9)《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2]2492号);

(10)《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办发[2004]33号);(11)《信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1号,2005年1月10日);(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办发[2012]2号);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中发[2007]5号);(14)《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通知》(公发[2000]5号);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2号);(17)《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3号);

(18)《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令第590号);

(19)《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

(20)《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6号);

(2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4号)。

地方法律法规(1)《河北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2]第15号);(2)《河北省信访条例》(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3)《河北省燃气管理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2]第6号);

(4)《河北省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2]第2号);

(5)《河北土地管理条例》(2002年3月30日);(6)《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

(7)《河北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8]第2号);(8)《河北省涉及国家安全事项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10号);

(9)《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

(10)《河北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8号);(11)《河北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07]第2号);(12)《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

(13)《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2005修正)》;(14)《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05修正)》;(15)《河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2004修订)》;

(16)《河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4号);(17)《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征地区片价的通知》(冀政(2011)141号)。

有关规划及批复文件

(1)《国家能源局关于同意天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国能油气[2012]145号);(2)《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支持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LNG)外输管道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冀发改函[2013]127号);

(3)《唐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支持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唐山段输气干线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唐发改函[2012]74号);

(4)《唐山市城乡规划局关于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输气干线唐山段管道路由的规划意见》(市规函[2012]32号);

(5)《唐山市城乡规划局丰润区分局关于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的规划意见》;

(6)《玉田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局关于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输气干线路由的规划意见》(玉住建字[2012]33号);

(7)《沧州市城乡规划局关于天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输气干线沧州段路由及分输站、阀室选址意见的函》(沧规建函字[2013]12号);

(8)《沧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出具天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输气干线路由规划选址意见的复函》(沧县建复字[2012]4号);

(9)《青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申请出具天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输气干线路由规划选址意见的复函》(青建字[2012]27号);

(10)《孟村回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申请出具天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输气干线路由规划选址意见的复函》(孟建字[2012]第18号);

(11)《盐山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申请出具天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输气干线路由规划选址意见的复函》(盐建字[2012]14号)。

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

(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本);(2)《天然气“十二五”规划》;

(3)《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河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5)《沧州市工业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6)《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其他依据

技术规范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征求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发改办投资[2013]428号)。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关法律 篇2

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产品就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 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 这种大大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性使得法律风险几乎贯穿了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全过程, 主要包括: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中的法律风险;合同风险;诉讼风险;行政处罚风险;上市公司面临的监管风险;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风险;保险产品条款设计中的法律风险;知识产权保护风险以及员工违法违规风险等等。因此,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也就成了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确保依法合规经营的最基本要求。

那么, 保险公司应当怎样结合保险行业自身的特点, 逐步完善自己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呢?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

首先, 公司的管理层应当做出“依法办事, 合规经营”的表率。具体来讲, 公司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 必须进行周密、详细的法律论证, 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公司在制定各种内部规章制度和进行日常管理时, 也应当注意征求公司法律部门的意见, 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此外, 公司管理层对于法律事务工作和法律风险防范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划拨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以保障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体系能够有效运作。

其次, 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应当具有足够的法律意识。依法合规经营并非仅仅是某个职能部门或某些专业人员的职责, 而是公司全体员工的一项义务。公司的各级管理者和各部门员工都应当掌握与自身工作领域相关的基础法律知识, 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和业务操作中自觉做到依据法律规定和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事。

最后, 公司应培育依法治企、合规经营的企业文化。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并非权益之计, 而是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百年大计。要想以最小的风险换取最大的收益, 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加快业务发展与依法合规经营的关系, 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 保险公司应当将依法合规经营上升为公司的一项长期战略来实施, 并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文化发扬光大。

二、坚持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原则

保险公司设置法律事务工作机构的目的, 就是为了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种法律风险, 保障公司的改革发展在依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因此, 保险公司的法律事务部门也应按照公司的整体战略部署, 以“全力支持公司改革发展”、“积极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与“严格保障公司依法合规经营”为己任, 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事务专业化管理体系, 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法律风险。

在处理具体的法律事务过程中, 保险公司法务人员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发展原则:法律事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中心, 为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2、创新原则:法律事务工作要紧紧跟随保险市场发展的新形势, 以创新的思维对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并及时提供建议和对策。

3、积极参与原则:法律事务工作要坚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 事后补救为辅, 要介入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全程防控法律风险。

三、制定完善的法律事务管理制度

公司的法律事务工作要实现统筹规划, 严格管理。首先应制定公司的《法律事务管理制度》, 明确法律事务工作的目标、原则、主要内容、管理架构、制度体系等, 作为公司法律事务工作和法律风险防范的“宪法”。其次,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下相关制度:

1、《合同管理办法》

2、《案件管理办法》

3、《保险条款审核办法》

4、《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5、《外聘律师管理办法》

6、《法律咨询管理办法》

7、《法律事务工作流程》

8、《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办法》

通过建立、健全以上法律事务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使不同种类的法律事务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章可循, 使不同的处室和岗位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对应, 使每一个工作流程做到规范、严密, 使每一个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都做到职责清晰, 奖惩分明, 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公司法律事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四、明确法律部门职责和重点工作内容

保险公司法律事务部门最基本的工作职责, 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1、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论证

2、为公司治理机构的优化提出建议

3、为集中采购、委托投资等重大项目提供法律支持

4、合同审查与管理

5、诉讼、仲裁案件的应对和管理

6、保险条款的法律审核

7、关联交易的审核与管理

8、外部律师的选聘、监督和管理

9、组织法律宣传和专业培训

10、办理公司章程修改、营业执照年检等日常法律工作

“国十条”的发布, 使保险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在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投资创新、管理创新的同时, 必将面临日益增多的法律风险。为了使企业在抢抓机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风险, 保险公司的法律部门还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贯彻“国十条”关于“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支持保险公司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农业保险产品”的政策, 积极协助产品开发部门研究开发适合农民购买的简易人身保险、农村补充医疗保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等产品, 为公司业务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2、认真研究“国十条”中提到的“支持具备条件的境内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营业机构”;“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专业保险公司”;“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 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 (集团) 公司”等政策为保险公司发展带来的广阔空间, 深入了解有关境内外机构设立、公司兼并与收购、金融混业经营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操作程序和可能遇到的法律障碍, 为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及时提供法律建议和对策, 保证公司运营的稳健与高效。

3、根据“国十条”有关“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 “深入推进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监管, 规范关联交易, 加强信息披露, 提高透明度”的要求, 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为进一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明确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完善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 维护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合法权益做出更多的努力。

4、按照“国十条”有关“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 “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 “支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 “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要求, 深入研究有关保险资金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 有效防范和控制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的各种法律风险, 为进一步拓展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不断提高公司的投资收益提供法律保障。

五、协调公司法务人员与外聘律师的关系

公司法务人员和外聘律师虽然都属于法律工作者, 有着相同的法学教育背景和思维习惯, 但由于角色定位、工作内容的差异, 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1、公司法务人员掌握的法律知识比较全面, 而且是既懂法律、又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 由于公司法务人员对企业内部的各种具体情况较为熟悉, 出具法律意见时会更贴近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实际。而外聘律师一般更擅长处理某个特定领域的法律事务, 属于专业性的法律人才。由于有着丰富的执业经验和广泛的社会资源, 社会律师在处理各种重大、疑难、复杂的法律事务会更加得心应手。

2、公司法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分子, 对企业有着更高的忠诚度, 能够始终以维护企业根本利益、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而外聘律师是以受企业委托处理具体法律事务或为企业提供某个领越的专业法律服务为主要职责的, 并不会过多关心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3、公司法务人员的聘用成本相对较低, 而外部律师的服务费用往往都比较高。同时, 公司法务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中, 而外聘律师则往往由于接受了多个当事人的委托, 在时间和精力上难免会有所分散。

那么,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既然已经建立了公司法律事务工作机构, 还需不需要再聘请社会律师呢?正如前面所分析, 公司法务人员和社会律师虽然都属于法律工作者, 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不能绝对的相互等同或替代。对于保险企业来说, 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可能涉及到包括保险、证券、投资、房地产、集中采购、合同、诉讼等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法律问题, 需要具有不同特点的法律工作者分工配合, 共同做好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具体来讲, 对于与公司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日常法律事务, 公司法务人员处理起来不仅可以更加高效、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对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以及遇到的疑难、复杂法律事件,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外聘律师的专业特长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 保险公司最好建立以公司法务人员为核心和纽带, 各个领域的外聘律师为有效补充的法律服务体系, 相互协调, 取长补短, 共同推进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当然, 考虑到保险公司经营和管理的特殊性, 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公司内部的法律事务部门, 既可以避免对外聘律师的过分依赖, 防止公司商业秘密的不必要扩散, 又可以节省法律服务的成本, 加强对公司法律事务的驾御能力, 这也是许多跨国企业处理法律事务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 (美) 普拉卡什A.希马皮等.《整合风险管理》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王一佳, 马泓, 陈秉正.《寿险公司风险管理》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新媒体发展社会风险及法律规制 篇3

与传统的大众信息传播媒介相比,新媒体具有及时性、开放性、信息发布者的低门槛性、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传播方式的灵活性和传播的互动性等新特性。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传统媒体包括如广播、音像制品、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等。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型媒体如微博、微信相继出现,并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新媒体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中人人拥有了“麦克风”。新媒体在给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风险。我们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这种新媒体的社会风险在于一些网民会滥用自由环境,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严重异化的问题。这突出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其一是发生打破道德底线的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往往是发帖者、跟帖者和网络看客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二是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有时会以其快速广泛的传播效力影响着舆论的走向。其三是网络水军充斥。网络水军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负面影响也逐渐凸显。他们可以为幕后的商业企业迅速地捏造恶意信息并打压竞争对手,也可以为商业产品恶意提高人气,吸引网民的关注和参与。更加严重的是,无良的网络水军受雇于国外别有用心的机构,不断在互联网上发布攻击性信息和制造谣言,激化网民间的矛盾,进行网络文化渗透。这些新传播现象严重玷污了网络环境,极易放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风险也随着新媒体对信息的聚集扩散效应在网络上不断蔓延,并折射到真实生活中,对社会、个人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钟瑛《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问题及其规避》,《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有学者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风险的主要类型。一是舆论风险。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正在影响到越来越多的百姓对政府行政的评价,而当前有关政府腐败的报道接连不断,充斥着网络空间,大量的负面报道使得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二是信息风险。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大量共享、信息传播效率提高、信息数量增长迅猛,各种信息或真或假,这对于政府控制信息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三是应急风险。新媒体应用的广泛性使得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地参与到信息傳播中,这使得信息在传播层次上扁平化,传播更加快捷、受众面更加广泛。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以前通过先处理后公布或者可以掩盖的事件不再能够以常规管理方式进行处理。由于公众急于知道事件的真相和进展,基于舆论的压力,政府必须具有能够快速回应普通群众、事件当事人及家属、上级政府、媒体等方方面面知情权的能力,这就使得政府的应急管理对象增多、难度增大,应急管理风险提高。(赵建涛,马林艺《新媒体环境下的行政风险研究》人民论坛.2012年08期。)还有对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有学者认为,发展新媒体业务过程中存在法律风险。最容易侵犯的权利主要是版权与人格权,二者又包括若干子权利,如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版权权利,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等人格权权利。(姜沣格,于海防:《关注新媒体业务中的法律侵权风险与防范》,《中国记者》2015年第3期。)

有学者探讨了新媒体发展在技术层面可能带来的风险。认为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技术及其创生文化所构建的新媒体环境,更是成了社会风险前所未有的放大场域。 一方面,新媒体与风险扩散之间形成了高度的技术耦合,新媒体技术在风险扩散速度、扩散范围、感知渠道、体验效果、不确定性等方面大幅提升了风险放大的概率、加剧了其放大后果;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创生的文化进一步驱动了风险放大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与社会反应机制,导致风险的非理性放大以及相关社会运动的激化,使得风险又衍生出其他更多的社会风险。(蒋晓丽,邹霞《新媒体:社会风险放大的新型场域——基于技术与文化的视角》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有学者研究了新媒体发展所存在的“隐性风险”问题。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传播方式的革命式转变,互联网营造出一个不同于传统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即“网络拟态环境”。由于网络拟态环境的风险的危害是潜在的, 表现为非实体的形态,问题长期存在,不十分紧迫,因此可认为是“隐性风险”。网络拟态环境的隐性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众认知偏差的风险。网络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负向背离,足以通过影响社会认知带来危害。这种危害表现为对社会不良现象和阴暗面进行局部放大,对长期性社会问题存在的必然性视而不见,对社会的良性运转不予认可等,由此增加了社会结构性张力,不利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第二,损害政府形象的风险。 一是网民容易将个别官员的腐败视为整个官员群体和政府的腐败,对有损于政府负面形象的个别事件予以放大;二是由于网络注意力资源大多集中在政府部门, 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传播者乐于制造不利于政府形象的网络谣言,以引起大量网民围观。这些现象都直接损害政府公信力,并对政府的权威性造成消极影响。(舒刚,王雅蕾《网络拟态环境的隐性风险及其治理》《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学界对新媒体时代社会风险的思考很有意义,但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用系统论的视角去研究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风险问题。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即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以这样的观点思考新媒体发展的社会风险,可以看到,通过新媒体表征的各种社会风险是一个整体系统,它包括两大类别,即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而让社会公众认知的社会风险,和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制造的风险。第一类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而让社会公众认知的社会风险,系社会本身存在的一系列现代风险。比如战争风险、经济风险、道德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安全事故风险等等。这些社会风险的存在并不依赖于新媒体,它们独立于新媒体而存在。新媒体充当的是这些社会风险的信息源,建构社会公众的风险认知,并指引社会公众的风险判断。第二类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制造的风险,是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人为生成的。这一类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播话语权被滥用。新媒体的很多特性很容易导致传播话语权的滥用,一方面,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极易成为网络谣言滋生和快速扩散的温床,另一方面,近来社会上出现的“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投票公司”、“代骂公司”等非法机构或个人,通过网络手段进行非法公关行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其二是网络暴力舆论传播。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复合传播方式为网络暴力舆论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人肉搜索为典型的网络暴力舆论传播,不仅给事件当事人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而且很容易演变成网络群体性时间,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但由于新媒体传播的把关功能弱化,事后监管效果又甚微,再加之网络技术分解了把关环节,导致把关人责任模糊不清,网络暴力舆论传播的法律规制成为一个难题。其三是社会恐慌的非理性传播。以近年来比较典型的“抢盐风波”为例,(受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事故引发,在中国大陆戏剧性、突发性地出现了一场大面积抢购食盐的风波。)大众信息传播媒介对于某些事件的过度宣传报道,让人们不可避免地对其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风险予以了超乎寻常的密集关注,以至于在某些情境和触发条件下产生集群性的恐慌行为,从而造成社会公共秩序混乱。社会恐慌的非理性传播不仅没有真正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反而有可能增加新的社会安全问题。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制造的风险导致信息传播的失序,不利于社会情绪稳定,并容易加快社会风险向危及转化的进程。

nlc202309031426

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

学界对新媒体发展法律规制做了研究。有学者探讨了新媒体发展在法制管理上存在的不足问题。认为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定不够明确、细化,存在的盲点较多。二是一些规章的制定受部门利益的影响很大,不符合行政公平、公正原则。三是存在多头执法的不规范管理模式。我国目前的新媒体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没有脱离传统行政手段和行政意识的桎梏,没有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没有以侧重保护新媒体的最终用户为出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媒体的新鲜活力及无限动力,束缚了新的媒体传播方式给新闻业带来的勃勃生机。对于新媒体的法制管理,第一,对新媒体内容进行管理是新媒体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二,个人隐私权保护十分迫切。第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盗版严重。(张峰.匡文波《对新媒体法制管理的思考》《青年记者》2014年第34期。)

有学者探讨了加强新媒体传播监管及法制建设问题。认为一方面为遏制新媒体成为现代风险的助推因素和诱发因素,我们须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对各级网站、论坛、个人主页、博客、播客、微博客等进行实时的监查,过滤不实风险信息,管制恶意制造、扩展风险信息的传播主体,并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各种平台对广大公众进行正面信息疏导。也就是要建立新媒体放大现代风险的事前预防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新媒体放大现代风险的事后惩戒机制。应颁布正式的法律、法规,对新媒体传播行为进行规范,对利用新媒体进行风险制造和虚假风险信息传播并造成恶劣社会后果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使其行为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警示他人。(刘丹凌《论新媒体的风险放大机制与应对策略》载《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有学者研究了规避新传播社会风险的问题。认为在采取对策上:第一,立法先行,推进网络法治建设。现阶段加快推進我国网络法制建设,确立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是规避网络社会风险的根本保障。第二,建立舆论引导和网络快速反应机制。面对缤纷复杂的网络信息,政府机构作为强有力的管理者,应自觉居于主导地位,在借助法律管理网络舆论的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密切关注网络事件发展的进程,及时发布相应信息,用正确真实的信息引导舆论。创立开放性的网络信息管理互动平台,对网络中出现的信息及时与网民沟通交流,引导网民的言论朝着积极、真实的方向发展,将可能的社会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三,重视网络问政,提供民意宣泄渠道。网络谣言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不够透明有关。因此,开放网络互动平台,主动问政,可以疏解情绪。与此同时,提高网民素质尤为重要,提高网民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需要让多元的网络观点启发民众理性思考,通过合理的沟通舒缓和解决人们的困境,避免矛盾在网络上激化。第四,有限实行网络实名制度。新媒体负面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网络匿名性,人们敢于放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去考虑这些见解会给社会带来什么。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实名制成为一条有效解决途径。(钟瑛《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问题及其规避》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有学者对政府如何趋利避害化解新媒体带来的行政风险做了分析。认为一是加大通过新媒体宣传的力度。通过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进行政治宣传,拉近政民关系,提高政府形象,有利于降低舆论风险。首先,形式上多样化。其次,内容上丰富化。二是科学应对新媒体事件。科学应对要求政府“内外兼修”。在“内”提高官员的媒介素养,增强善待善管善用新媒体的意识和能力。在“外”托“智囊”,以专业的角度构建应对体系。三是规范网络言论发表和转载行为。对于网络上陈述民情、表达民意,以事实为依据发表评论及转载的行为,应该给予支持和理解,但对于妖言惑众、传播虚假信息,造成民众恐慌和干扰社会正常秩序的,要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其法律责任。因此,通过建立、健全网络传播法律法规,增强网民的言论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通过完善和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建立起严格的网络传播问责追责制度,对于降低由虚假言论带来的行政风险有积极作用。四是升级改造主流媒体。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化解行政风险的保障之一。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主流媒体应适应环境变化、社会发展和百姓的需要,勇于创新改造,重新引导社会舆论。(赵建涛,马林艺《新媒体环境下的行政风险研究》人民论坛.2012年08期。)

有学者对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化传媒权的法律规制做了思考。认为第一需要加强个体化传媒权的立法与司法建设。必须制定法律规范明晰个体化传媒权的边界。另外,虽然我国不适用判例法,但对法官在实务中所遇到的通过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解决的个体化传媒权的冲突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为立法和司法解释奠定基础。第二,塑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律文化。随着公民社会的到来,我们要适应社会转型,并积极回应个体化传媒时代的需求,重塑适应时代发展的法律文化。在宪政精神的指导下,符合人文精神和自由正义的法律文化应该积极回应和表达群体的正确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新媒体立体化宣扬法律文化价值,传播法律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进行法律文化道德教化,使其在人们心中充分内生化。第三,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成员通过行业组织 ,实现了其与政府之间博弈的组织化和理性化,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行业成员因个人博弈带来的弱势化和非理性的缺点。个体化传媒权的法律规制可以充分利用行业组织这种在现代社会无可替代的行业自律、代言维权、沟通协调作用,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第四,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健全虚拟社会的舆论引导机制,规制个体化传媒权,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政府要从思想和行为上适应虚拟社会的发展。 二是要促进政府与网络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畅通沟通机制,有力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促进网民理性有序地政治参与。三是要健全引导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机制。第五,推行实名制管理。 不仅是网络,在手机卡号等方面也要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第六,利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化解矛盾。(刘成贺《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化传媒权的法律规制》载《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0期。)

nlc202309031426

有学者就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是与新媒体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建设问题做了探讨。新媒体条件下国家治理需要对新媒体自身及运用的相关行为进行规制,为新媒体有序发展和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提供制度保障。一是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认识新媒体立法的重要性。新媒体安全涉及网络核心技术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领域,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因此,网络安全与领土安全、领空安全和领海安全同样重要,关系国家核心利益,应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进行立法。二是形成一整套保障新媒体条件下社会有序运转的法律法规。规范新媒体运作的相关法律涉及各个领域与不同行业,应加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有关新媒体法律法规的衔接。三是从法律层面保护网民的个人隐私。就网络监督而言,要对涉及举报人保护的相关制度,如保密制度、举报人身份重置制度、举报损失补偿以及举报奖励制度等,做出统一的法律界定,以保护其合法的言论自由权利。四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培养专业的网络执法人员。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网络监管技术,培养一批熟悉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网络执法人员,建立一套网站新闻信息采集发布的审查把关制度,运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构建网络他律防线体系,从而保证网络舆论监督有序开展。(仰义方《新媒体时代的国家治理:机遇、挑战与应对》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学者们上述的这些观点无疑对于探索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一个角度或某一类对象,未进行系统的思维。笔者认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借助于系统论有助于对新媒体的法律规制进行研究。

系统论强调处理社会问题应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对新媒体的法律规制,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应具有系统性的属性,包括整体性、开放性及动态性等。如果新媒体法律规制的整体性、开放性及动态性不足,将使得新媒体法律规制的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削弱新媒体法律规制的社会效果。因此,需要运用系统论对我国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进行综合分析。

1.提高我国新媒体法律规制系统的整体性。系统论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在思维中浮现出来以达到全面认识,要求人们从对象整体的特性、功能和目标出发去认识、规划、设计各个组成部分,以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在新媒体法律规制的系统中,新媒体法律体系是其核心要素。从系统论的整体性分析,目前我国的新媒体法律规制系统的整体性不足,表现为:首先,对于新媒体的法律规制缺乏效力等级较高的法律进行的规定。其次,对新媒体进行规制的法律渊源散见于各种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条文之中,缺乏系统性。作为系统中的补充要素,其他法规和规章的条文之间存在交叉和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配合。再次,对于新媒体领域中的某些问题,存在规制的漏洞,从而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规制体系。因此,要提高我国新媒体法律规制的整体性。第一,对于新媒体的法律规制应由法律位阶较高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统一的规定。第二,及时对新媒体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梳理和审查,协调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保证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使之统一、完整、明确和有序。第三,细化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加强执法主体进行法律规制的可操作性。第四,制定新媒体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新媒体行业的职业行为进行约束,加强行业自律。

2.增强我国新媒体法律规制系统的开放性。系统论强调要根据系统的开放性特性来进行思考。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要维持自身的有序发展就必须向环境开放,以从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物质、信息、能量。(易小明:《论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原则》齐鲁学刊.2015年第4期。)媒体处在社会大系统之中,对于新媒体的法律规制同样要增强其开放性,以使信息传播更加具有有序性。具体而言,包括增强主体的开放性和增强信息的开放性。

首先,增强主体的开放性。第一,由多元主体构建综合的规制格局。新媒体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的特性决定了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手段难以有效地防控新媒体时代的社会风险。笔者认为,由多元主体构建综合的风险治理格局对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可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导,联合网络运营商和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对新媒体信息传播进行监管。第二,由多元主体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新媒体的法律规制这一复杂的系统而言,适度向外部开放,得到有效的监督,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前提,也是系统实现其功能目标的重要条件。有效的监督机制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参与。政府对于新媒体的规制行为要严格遵循宪法和法律,并确保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监督权和人格权等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政府要接受来自不同渠道的监督,新媒体和公众要发挥主要监督功能。此外,政府应积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等,建立专门的监督通道,及时接收公众的反馈。

其次,增强信息的开放性。信息的封闭使得受众不得不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和传播信息,从而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由此带来社会的不穩定。因此在新媒体的法律规制中,应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塑造开放的信息通道,让社会公众及时地了解到准确和真实的信息,以此来降低社会风险。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强政府网络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通过电子政务平台,主动进行公开发布。第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不能仅仅局限在突发重大事件上,而要经常对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以实现新闻发布的及时和常态。政府应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性、前沿性和权威性。尤其对于突发事件,政府要在第一时间主动公开信息,以防止事件产生恶劣影响或谣言四起之后,社会风险扩大,使政府陷入被动境地。第三,加强听证制度。我国目前的听证制度存在公众参与度不高、听证面过窄、听证流于形式、信息回应不及时等问题,在新媒体时代,这些问题无疑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完善听证制度。

3.加强我国新媒体法律规制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的动态性特征意味着,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系统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作用下,系统是不断动态演化着的。在新媒体时代,加强新媒体法律规制系统的动态性非常重要。面对不断动态变化的系统,如果对新媒体仅仅进行静态法律规制,最终只会导致规制效果的停滞。加强新媒体法律规制的动态性意味着加强动态治理,快速反应和灵活适应的制度创新。

首先,对新媒体传播动态进行动态监管。一方面,政府应该借助于技术手段对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动态的监控。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舆情也应该进行动态的监测。对社会舆情的监测是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前提,网络舆论是最原始也是最有价值的监测对象,要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获取动态的社会舆情。其次,及时回应民意。政府一方面要鼓励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公众利益诉求合法合理地表达,因为民意的畅通表达是防范和化解新媒体时代社会风险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互动的公众信息沟通渠道,对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的表达,给予及时的、负责的回应。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新媒体信息传播进行规制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界定法律规制的制度边界,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追究法律责任,而更多地在于促进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促进新媒体信息的有序传播,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监督权和人格权等基本权利不受侵犯,维护社会的有序发展。

(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博雅文,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复检有关法律 篇4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向承担复检工作的食品检验机构(以下称复检机构)申请复检,应当说明理由。

复检机构名录由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卫生行政、农业行政等部门共同公布。复检机构出具的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论。

复检机构由复检申请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

产品质量法

第十五条

国家对产品质量实行 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进行抽查。生产者、销售者对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 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上级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申请复检,由受理复检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作出复检结论。

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申请人或者争议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对仲裁检验报告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仲裁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受理仲裁检验 的质检机构提出,质检机构应当认真处理,并予以答复。对质检机构的答复仍有异议的,可以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的质检机构申请复检,其出具的仲裁检验报告为终局结论。

国家储备棉公证检验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储备棉供货方、承储或使用单位对公证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重量不复检。申请复检应当在收到公证检验证书之日起 7日(节假日顺延,下同)内向原公证检验单位的上一级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提出申请 ;逾期提出复检申请的,不予受理。复检结果为终局检验结果。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依法提起公诉。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自受理复检申请之日起 l 5日内应出具复检结果。

第二十三条

国家储备棉复检时不重新抽取样品,仅对公证检验留样复检。

第二十四条

申请复检时,复检结果与原验结果一致的,由复检申请方交纳检验费,具体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复检结果与原验结果不一致的,免交检验费。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

第四十条 被抽查企业或者经过确认了样品的生产企业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检验结果通知单》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国家监督抽查的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书面报告,并抄送检验机构。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四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可以委托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验机构处理企业提出的异议。检验机构收到企业书面报告,需要复验时,经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应当按抽查方案采用备用样品检验,并应当在15日之内作出书面答复。复验结果抄报国家质检总局,抄送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质量技术监 督部 门。

第四十二条 复验一般由原检验机构进行。所需检验费纳入国家监督抽查经 费。特殊情况下,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定检验机构进行复验。复验结果与抽查结果不一致的复验费用由原检验机构承担。

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补充规定

第十五条 被抽查的企业对产品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通知单》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承检单位提出书面意见,逾期未提 出异议的,视为承认检验结果。

第十六条 承检单位收到被抽查企业书面意见,应当在十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并抄报国家技术监督局,抄送被检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行政部 门和国务院有关行业、企业主管部门。

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监督检验必须按照规定的检验程序、方法和期限进行,检验结束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及时将检验结果通知受检者并报送任务下达部门。受检者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应当从接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申请复检;逾期未提出异议的,视为认可检验结果。

第十七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对其检验结果负责。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同一批次产品质量检验结果不一致的,由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复检。

为产品加附表明其质量状况的标识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对产品质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禁毒有关法律法规 篇5

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和国际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破坏毒品管制活动,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规定:毒品犯罪是指非法生产、制造、提练、配制、兜售、分销、出售、交售、经纪、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预备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危害行为。

二.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哪些?(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非法持有毒品罪;(3)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4)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5)走私制毒物品罪;(6)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7)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

(8)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9)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10)强迫他人吸毒罪;(11)容留他人吸毒罪;

(12)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一)什么是走私毒品罪?

1.走私毒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2.走私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刑法》对走私毒品分别情形,规定了不同的刑罚:(1)走私鸦片1000克以上的、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走私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走私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走私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走私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贩卖、运输、制造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或者其他毒品,违反国家禁毒管制的行为。4.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刑事责作:

(1)依照《刑法》第347条规定,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挽留、逮捕,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贩卖、运输、制造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处刑、拘役或者管理,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非法持有毒品罪:

1.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持有一定数量毒品的行为。2.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刑法》第348条之规定,非法持有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数量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指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而为其进行窝藏或者帮助掩盖其罪行,以逃避刑罚处罚的行为。

(四)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

1.窝藏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或者毒赃,而为毒品犯罪分子藏匿、转移、隐瞒的行为。2.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49条的规定,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于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走私制毒物品罪:

1.走私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国(边)境,数量较大的行为。

2.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

(六)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

1.所谓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管理法规,非法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数量较大的行为。2.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0之规定,犯买卖制毒物品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3.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中对易制毒化学品进行分类: 一类:(1)麻黄素(2)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3)1—苯基—2—丙酮(4)苯乙酸(5)胡椒醛(6)黄樟脑(7)异黄樟脑(8)醋酸酐

二类:(9)三氯甲烷(10)甲苯(11)乙醚(12)丙酮(13)甲基乙基酮(14)邻氨基苯甲酸(15)N—乙酰邻氨基苯酸(16)麦角酸(17)麦角胺(18)麦角新碱(19)哌啶(20)高锰酸钾

(七)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私自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行为。

(八)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理法规,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

(九)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法规,以引诱、教唆、欺骗为手段,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十)强迫他人吸毒罪:

强迫他人吸毒罪,是指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十一)容留他人吸毒罪:

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的住房或者其他场所,召集、收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并从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十二)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跟法律有关的名言 篇6

2)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3)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4)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5)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

6)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7)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8) 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9)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10)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11)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12)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13)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14)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15) 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16) 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17)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18)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19)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有关园服事件的法律分析 篇7

【问题一】幼儿园是否有权要求幼儿统一购置园服?

幼儿统一穿着园服, 有利于培植校园文化、规范幼儿行为, 减少幼儿攀比现象;有利于为幼儿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但幼儿园并不能以此为据, 强行要求家长购买园服。

【问题二】幼儿园变相强收园服费是否属于乱收费?

幼儿园变相强收园服费应属违规收费。一般来说, 幼儿园收费项目大致有两种:应收费和代收费。保教费、寄宿费、伙食费等为应收费, 这类收费应经主管机关批准或备案。《广州市幼儿教育管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公民个人及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或个人与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合作举办幼儿园的, 可自行制定收费标准, 但应报物价管理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其他各类幼儿园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 按级收费, 不得擅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本案中该园为公办幼儿园, 任何收费均应获得收费许可证。根据广州市物价局的相关规定, 在公办幼儿园核准的收费项目里, 园服费并不在此列。因此, 该园向家长收取的园服费不是应收费而应归入代收费。

代收费是幼儿园代为收取的与幼儿学习生活有关的费用, 如各类书本费、保险费等。幼儿园若能坚持“幼儿自愿, 据实收取, 及时结算, 定期公布”的原则代收园服费、书本费、保险费等费用, 则并不违反规定。但该园在《新生园服明细和操作提示》中明确要求家长“于家长会当天在班主任处领取园服订购回条, 并于新生家长会后交回”, 从字里行间看不出任何可自愿选择的意思表示, 实际上是利用优势地位而实施的一种变相强制收费行为。

【问题三】幼儿园若存在吃回扣现象, 则应受何种处罚?

有关法律专业自荐信 篇8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自荐信在我们的生活愈发常见,自荐信能突出个人的特征,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优势。写起自荐信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律专业自荐信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法律专业自荐信 篇1

尊敬的XX公司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自荐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下面,我怀着一颗诚诚挚的心,就自己的实际情况向您作简单的个人自我介绍:

我是北京人文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届毕业生张环宇,自从进入大学之后,高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一切要从新开始,重新努力拼搏,为下一个挑战的胜利积蓄力量。大学四年让我在思想、知识、心理、生长都迅速的成熟起来。人文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厚重的学习氛围中,我成为了一名综合型人才。时光流逝,我怀着我的梦想离开母校,踏上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征程。

我会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不断努力扩大词汇量,英语交际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我是一名应届生,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大学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下页附个人履历表,期盼与您的面谈!

此致

敬礼

法律专业自荐信 篇2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这封自荐信!我现在是XXX大学XX级法学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怀着一颗真诚的、热切的、朝气蓬勃的心向您毛遂自荐!大学四年,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我的个人努力,我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我系统地掌握了法律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通晓一定的理工科知识,精通外语,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校期间,由于各门功课成绩优良,曾多次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锐意进取,永不自满是我的座右铭。

我不满足于自己主修的经济法专业,又辅修了二年本科经贸英语专业。第二专业使我获得了丰富的经管、国贸、英美文化等知识,并使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了较高的水平。此外,在企业管理、应用写作、市场营销方面有所擅长。扎实的学业和成熟的心理使我有信心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

以目前自己的认知,律师的幸福感不是绝对和业务量挂钩的,更与做每一个案件时的内心状态有关系,认真负责的做每一个案件,争取让当事人满意,相信以这样的心态去从事律师工作会让律师觉得更轻松,更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以及自己工作的价值。金钱对于维持自己以及家庭的生活固然是重要的,甚至有时候亦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当自己用心工作,去增加当事人的满意度时,客户量的积累以及最终形成财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对我来说是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期间,我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运动能力和协调的组织,课余时间兼职导师,市场营销,努力完善自我,自力更生。在冬季,在暑假期间,我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的实践和撰写报告和论文,使理论与实践的做法。总之,我珍惜每一次机会,为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我是一个诚实的忠诚,勤奋和现实,并不断追求个人的自我改进,我很乐观,自信的性格温和,开朗,大方,稳定的,所以我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环境。我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音乐和艺术的灵感来自于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排球,舞蹈,体育文化一直是我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总之,充实的头脑、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我永远的财富。请相信您的眼光和我的实力,给我一个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机会!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xxxx年x月xx日

法律专业自荐信 篇3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阅读我的求职自荐书。我是广西师范大学经济法律系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以下是我的自我介绍。

广西师范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并且素以治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非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市场营销等有关理论;熟悉涉外工作常用礼仪;具备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福建师范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随信附上个人求职简历。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法律专业自荐信 篇4

尊敬的领导:

您好!

谢谢您百忙之中抽时间阅读我的简历。

下面让我向您推荐自己。本人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勤奋好学,上进;思维敏锐严谨,条理性强;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责任心;做事细心专注;工作条理性强;工作主动性强,学习能力强;能承受工作压力,并且有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亲切随和与沉着是我性格特点。亲切随和的性格使我更易与别人相处与沟通,可以加强我跟上司和同事在工作中的默契,发挥团体合作精神;沉着使我在处理日常工作中保持冷静、谨慎的态度。本人为全日制本科法律专业毕业,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法务工作,后因公司发展需要,调整岗位至人事行政部任副经理,主要工作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行政工作方面:指导并组织同事办理工商变更、工商年检、组织机构代码证变更、年检;统筹安排公司酒店、机票的预订工作;管理公司车队、饭堂、办公用品采购;组织策划两次大型会议及多次中小型会议及相关会议记录和文字材料整理工作。二人事方面:指导并组织同事办理在职和新增、或离职员工的公积金、社保的;社保劳动年审;残疾人用工年审等;协助上级领导组织骨干人员招聘及自行组织一般用工招聘工作;协助领导制定并执行薪酬考核制度;组织新进员工入职培训。除了上述行政人事工作外,协助公司法律顾问从事中小额合同的草拟、谈判、修改、管理、合同履行情况的跟踪落实;协助部门领导和法律顾问处理公司各类经济纠纷,具体包括诉讼资料的搜集、整理,诉讼文书的草拟,按照国家相关诉讼程序提交资料、参与诉讼;协助部门领导建立部门运作程序及规范。

希望企业能给我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我将为您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此致

有关法律的名言中国的 篇9

2)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3) 法者,治之端也。――荀况(战国)《荀子·君道》

4) 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韩非(战国)《韩非子·守道》

5) 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桓宽(汉)《盐铁论·申韩》

6)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7)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8)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9) 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10)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1) 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2) 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13) 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4)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15) 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16) 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固。——田桑

17)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18) 视时而立仪。《管子·国难》

19) 事断于法。——邓析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关法律 篇10

(一) 在建船舶抵押关系当事人

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在建船舶的抵押关系中一般为抵押权人。关键问题在于在建船舶的抵押人是谁。抵押权按照物权法的理论, 是以所有权为讨论前提的一种担保物权。我们可以从《担保法》的第三十三条及第三十四条看出, 在建船舶的抵押人, 必须是该艘在建船舶的所有权拥有人。在《物权法》中有明确规定抵押人必须有处分该财产的权利。这就涉及到了所有权和抵押权的问题。而对于在建船舶来说, 事实上抵押人不一定就是所有权人。在明确船舶建造的合同性质之后, 才能辨明在建船舶的抵押人、所有权人以及抵押权人。

(二) 范围及特点

抵押权人在其行使抵押权的时候, 所提供的优先受偿的财产范围, 就是在建船舶抵押权标的物的范围。在建船舶抵押与一般传播抵押相比在这一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1.作为抵押的船舶, 具有其特定性。但是在建船舶抵押权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从最初建造船只时分离分散的材料, 到交付之前已经成为了一艘完成的船舶, 其形态不断地变化, 需要经过一个变化的过程。同时, 在建船舶的债权数额也是无法进行确定的, 只能对债权的最大额度进行确定。所以, 船舶抵押权具有特定性的这一特点, 在在建船舶抵押权中并没有明显的表现。

2.在建船舶的抵押权效力是随着建造的进度而改变的, 并不是静止不变。所以说, 在建船舶所形成的抵押权担保相对来说更类似是一种浮动担保, 而在建船舶的抵押权, 自然也应该是一种浮动抵押权。

3.由于在建船舶还不具备使用价值, 所以在孽息方面是不可能跟整艘船舶相同的, 比如说, 运费或者是租金等方面的收入, 这些内容自然也就无法包含在在建船舶抵押权的效力当中。

4.在《担保法》的第五十八条中有这样两条规定:抵押权人只能优先受偿就抵押物灭失所得的赔偿金;抵押物灭失。在《海商法》的第二十条中也有两个规定:其中之一仍然是关于抵押船灭失, 另一条则是把效力缩小到灭失后所得的保险金。由此可见, 代位物的法律限定对于在建船舶抵押人的利益保护方面是十分不利的。《物权法》在随后对此方面做了一定的变更, 代位求偿的范围有所扩大。但是在代位物求偿方面, 无形中还是缩小了在建船舶抵押权物上的代位性, 当前, 现行的法律范围仍然限制在了赔偿金和保险金等方面的金钱补偿方式上, 其他的变形物和代位物等都没有被囊括在其中。

(三) 有关在建船舶抵押权的登记问题

按照《物权法》及传统民法理论规定, 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的效力是我国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接受, 摒弃了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我国立法原则上对物权变动采取了债权的形式主义模式。机动车、飞行器以及船舶 (包括建造中的船舶) 等一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在物权变动上, 动产物权的变动交付主义是需要首先遵循的, 同时还要遵循《海商法》第十三条的相关规定:设定船舶的抵押权, 办理抵押权登记需要由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共同向船舶登记机关申请;没有经过登记的, 不可以对抗第三人。由此可见, 登记对抗主义模式仍然用在在建船舶抵押权上。登记对抗模式登记与否可以自己进行选择, 当然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如果不进行登记, 那么所有权的变动效力就只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如果进行登记, 那么则具有一定的对外效力, 可以请求对抗第三人。

二、我国在建船舶抵押权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 实务与法律规定的冲突

在实务当中, 建造中的船舶建造合同, 往往只是被视为是一种单纯的买卖合同。我国的大多数船厂所采用的都是CSTC所制定的合同范本。此合同在第七条第四款中有明确规定:在交船之前, 买房承担风险, 其他设备和本船的所有权为买房所有, 只在交船时本船的风险和所有权才会转移到买方。但是, 此条规定与我过的其他相关法律规定有着明显的冲突。在《海商法》的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中规定, 为了保证修船费用或造船的费用得以偿还的权利, 修船人及造船人可以留置在所占有的船舶。在《合同法》的第二百六十四条中也有规定, 定做人在未向承揽人支付材料或者报酬等价款时, 对于完成的工作成果承揽人是享有留置权的。既然我国的相关法律认可根据造船合同造船厂获得留置权, 那么实际上就是已经默认了造船合同也就是承揽合同。船厂并不是所有人, 所以这与国内外务实界认为的观点是不一致的。与此同时《合同法》与《海商法》的相关规定也和《办法》的具体操作规定有着明显的不一致, 相关的法律和条例应该根据务实的要求进行变更。

(二) 国内外法律方面的冲突与接轨

世界各国关于在建船舶的抵押制度在效力和设定各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法律冲突。在我国的《海商法》中相关的冲突规则由于在建船舶船旗国的缺失导致无法适用, 法律方面的冲突没有办法解决。当今的航运行业与造船业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船舶的登记注册地与船舶的建造地往往都是不同的,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对于在建船舶抵押方面的做法都各不相同, 法律冲突必然会存在很多。如何解决及整合这些法律冲突, 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摘要:当前, 将建造当中的船舶进行抵押, 已经成为了国际通用的一种融资方式。但是在我国, 有关船舶抵押方面的规定, 有着较为明显的调整缺位和法律冲突。在建船舶抵押权制度的完善, 对于解决船舶建造企业融资贷款难担保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船舶,抵押制度,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新, 王圆圆.船舶企业在建船舶抵押融资模式研究[J].船舶工程, 2003 (6) .

[2]杨良宜.船舶融资与抵押[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关于医生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干好工会工作的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