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精选7篇)

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 篇1

机制的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综治维稳部门指导考核”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或公共安全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事项,进行系统分析、先期预测和科学评估,以提供客观、科学、正确的决策依据,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实施预案,确保各项重大事项稳步推进。

一、基本原则

1、源头治本、预防为主原则。坚持标本兼治,变被动化解为主动预防,通过科学系统地预测、分析和评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在重大事项实施前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或调整到可控范围。

2、科学、民主决策原则。增强重大事项分析、评估和决策的透明度,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运用论证、听证和公示等公众参与程序,广泛征询社会各方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防止片面性。

3、合法、合理并重原则。在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过程中,尊重相关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确保重大事项的决策部署既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又充分考虑群众的现实和长远利益。

4、权责统一原则。按照“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承担重大事项决策、审批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切实把社会稳定风险消除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5、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坚持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相结合,提高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统一。

二、评估范围

1、重大决策评估:关系较大范围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涉及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调整。

2、重大改革评估:关系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格局调整的重大改革。

3、重大项目评估: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政府财力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有可能在较大范围或较长时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重点工程建设和有可能在较大范围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镇区规划建设发展和乡镇管理措施。

4、重大活动评估:参与人员多、敏感性强,涉及公共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稳定的重大文化、体育、庆典、集会等活动。

5、镇维稳领导小组认为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三、评估主体

各相关单位是组织实施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负责承办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对风险内容开展全面审查评价,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报告,并依据评估报告提交镇党委、政府办公室审查后报分管领导审定,重大事项提请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

1、党政办负责牵头做好镇党委、政府重大政策制定和调整等方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2、国土所负责牵头做好对土地征用、征收、拆迁及行业政策等方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3、规划站负责牵头做好对房屋拆迁和危房重建及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4、派出所负责牵头做好交通疏导等方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5、社保站负责牵头做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6、卫生院负责牵头做好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7、安监站负责牵头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方面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8、司法所牵头做好群众矛盾纠纷和医患纠纷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9、信访办牵头做好信访案件和群体性信访事件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其他问题或事项的稳定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应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做好各自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四、评估内容

1、合法性评估。

2、合理性评估。

3、可行性评估。

4、安全性评估。

5、稳定性评估。

五、评估程序

1、确定评估事项,制定评估方案。

2、收集掌握情况,实施重点论证。

3、组织分析论证,形成评估报告。

4、上报核查审定,运用评估结论。

5、全程跟踪实施,切实维护稳定。

6、建立报备制度,适时督查督办。

六、强化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镇党政领导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是落实维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领导,党政办是维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具体把关部门,对需要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讨论的重要事项要严格把关。凡是应评估的事项按照评估程序进行,严格督查督办,对重大事项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而未进行,或不认真组织实施,导致或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或造成重大影响的,综治、维稳部门要会同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主管部门、实施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 篇2

按照党中央要求,全国各地先后进行了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探索,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该项机制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评估对象与范围的确定、评估主体与评估事项的关系、评估内容与指标设定、评估方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尚不完善。笔者认为,倘若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借鉴在国际社会广泛推行、并在应用范围与功能作用方面都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更为宽泛的社会评价制度的一些理论与方法,将会有效地完善各地正在探索建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及运行机制,使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2]。

现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框架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是对涉及较多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出台之前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决策、定政策、搞改革、上项目的主要依据的一项制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是指该项制度得以贯彻实施的组织运行方式。该项机制构架主要包括评估对象、评估内容、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责任追究等基本内容,各地在这些方面既表现出较大的共同性,又存在一些差异,反映出对该项机制运行模式的探索和实验。

评估对象。各地规定较为一致: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牵涉面广、影响深远、易引发矛盾纠纷或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实施前,都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事项主要指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活动,山东莱州还包括重点工作。重大事项的具体范围,各地多规定为涉及企事业单位重组改制、机构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新建项目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及征地拆迁补偿、移民安置;城市建设与旧区改造中的居民房屋拆迁及安置,社会保障与社会管理政策调整等方面。上海、太原等地还规定了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的具体事项。

评估内容。各地确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即评估重大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或可控性等方面。合法性主要指是否有充分的政策、法律依据;合理性主要指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兼顾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可行性主要指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意见,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时机是否成熟、适时,实施方案是否周密、完善;安全性或可控性主要指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是否有相应的预警措施、应急处置预案和对策措施,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有的地方还对不同类别的重大事项分别确定了评估重点。如淮安市对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的主要评估内容分别作了相应规定。

责任主体。多数地方将评估分为初评和评审两个步骤,相应将评估主体分为直接责任主体和责任主体。一般按照“谁主管、谁实施,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确定重大事项的承办部门为直接责任主体,具体为重大决策拟定部门、政策起草部门、项目申报部门、改革牵头部门以及工作的实施部门。一个事项涉及多个部门,职能交叉而难以界定评估具体部门的,牵头部门为评估责任主体;特殊情况下,由同级党委政府指定评估责任主体。责任主体一般为主管部门或决策机关,有的地方为信访部门、维稳部门,如太原市将责任主体和直接责任主体合二为一,规定决策发布机关、重大工程项目批准立项机关为评估责任主体,评估事项是由党委、人大、政府制定的由其指定责任主体或以所属办公厅(室)为责任主体。

评估程序。评估程序主要指具体评估活动的步骤及环节。一般分为五步:第一步,确定风险评估对象,制定风险评估方案;第二步,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多形式系统化评估;第三步,综合分析信息数据,确定风险等级;第四步,制定风险预案建议,撰写风险评估报告;第五步,审核部门研究审定,科学决策,及时反馈。

具体参与评估人员各地做法多有不同。有的由直接责任主体即重大事项的承办部门自行评估,有的由其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共同参与评估,还有的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参与评审的机构或人员一般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维稳部门、有关专家、相关地区干部群众代表等,有的地方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

有些地方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尤其注重发挥专家作用。沈阳市信访大厅建立了由法律、房地产、社会学、金融等领域的40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信访稳定风险评估专家库。淮安市一是建立评估专家组,由专家组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依据专家组的意见做出评估结论;二是将市县两级人大、政协和法制、信访、国土、劳动等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纳入评估人才库,储备人才资源;三是借助社会专业评估机构的力量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评估方法。一般采取问卷调查、听证会、座谈会、重点走访、网络征询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充分听取,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

各地多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风险很大、有一定风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评估结论,并对重大事项的实施相应提出可实施、可部分实施、暂缓实施或不实施的建议。

责任追究。目前,各地都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绩效目标考核,规定对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未实施评估,或因组织实施不力、走过场,或在评估工作中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报告,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防范措施不落实,防范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要严肃查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有些地方在年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现行风险评估机制评析

总结各地推行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了决策机制,有利于实现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二是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维稳工作理念和方式,实现事前主动预防,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如果结合各地实际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认真分析,可发现还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3]。

评估对象及范围的确定问题。各地虽然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多属于原则性规定。以上海市为例,其规定的“涉及较大数量职工下岗分流或员工待遇可能发生较大变动的国企改制、重组、上市的事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制度重大改革的事项”“涉及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促进就业政策重大调整事项”等,其中的“较大数量”“重大改革”“重大调整”等标准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同时,如果规定过于具体,如某市规定的“单项决策涉及利益相关人500人以上、单项工程项目涉及房屋征收50户以上必须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就有可能将影响较为复杂、风险来源多方面的重大事项是否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评判标准单一化、简单化,不仅不利于准确评判重大事项是否存在稳定风险,也不利于得出客观的评估结论。

与现行法律法规衔接问题。各地多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一种行政行为,但由于对重大事项的界定范围较广,面较宽,有些事项超出了行政许可项目的范围;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中,大多采取社会听证的方式,有些也超出了行政许可法规的范围。因此重大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面临如何与现行法律法规相衔接的问题。

社会评估主体资格问题。各地多将评估主体确定为重大事项的直接责任部门。这一规定存在的问题是,评估主体兼运动员及裁判员于一身,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准确性,评估机制就无法发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功能。虽然各地大多也建立了责任追究机制,但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目的就是事先化解风险,如果出了问题再追究决策者的责任,有悖于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初衷。

评估内容问题。各地多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确定为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还缺乏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如对于什么是安全,什么是风险,什么是群体性事件,群众不赞成、不同意如何判断等,实践中都不好把握。

制度的贯彻执行问题。各地虽然都出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纳入评估的事项范围也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列入评估的事项还比较少,一些地方即使对一些重大事项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却是走过场,群众参与度低,难以起到发现风险,完善方案的目的,为重大事项实施中发生矛盾冲突埋下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缺乏强制约束力,因此能否推行全靠主要领导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如何避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流于形式,法律法规如何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配套跟进,如何完善评估程序,科学设立评估指标体系,如何加强群众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等,还需要探索完善。

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途径

社会评价制度在国际社会已经产生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架构、方法体系与运行机制。社会评价的一些基本原则与方法,来自于国际社会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与理性思考,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应用领域与社会评价基本一致,其功能也是社会评价的功能之一。因此,学习借鉴社会评价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一些理论与方法,是完善我国各地尚在探索建立及试运行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使其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的一条有效路径[4]。

完善确定评估对象的方法。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无论多么完备的评估制度都不可能对评估对象制定出严格的可操作的标准。在实践中究竟如何确定评估对象,关键在于是否有适当的方法。世界银行确定其贷款项目是否需要进行社会评价时,是由其聘请的安全保障专家根据世行政策规定及自身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来判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也可借鉴这一办法。重大事项的承办部门在申报项目、起草政策、拟定改革方案时,要提前告知主管部门或决策机构,由其聘请专家在重大事项研究阶段就先期介入。专家通过实地调研,确定该事项是否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样可尽量避免“当评不评”和“无须评而评”两种偏向,在保证涉及多数群众利益调整重大事项得到评估的同时,也给基层部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确定评估主体。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社会评价,是社会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达到其建立目的,也应该遵循此项原则,即重大事项的承办部门应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任务委托给独立的专业机构进行。专业机构由于其中立的身份和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便于其与相关利益群体有效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及积极参与,从而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及相关群体态度、意见及建议,对重大事项面临的社会风险等级作出准确评估,并有的放矢制定出风险化解方案。

量化评估内容。社会评价尤其是建设项目的社会评价极为重视量化分析,对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详尽测算,以准确评估项目面临的社会风险并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例如在分析征地拆迁给受影响者造成的损失时,要测算受影响人员总体规模及每个受影响者损失的类型及损失的经济量、实物量,并根据每个需要安置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技能等各方面情况量身打造安置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核心内容就是评估重大事项的社会风险,因此更需要对风险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尽可能量化测算,才能够准确判断重大事项的实施有无风险、风险等级等,从而制定出较为完备的风险化解方案。

细化评估方法。社会评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法体系,其田野调查、公众参与、利益群体分析、机构分析、有无对比分析、矩阵方法、专家评价、逻辑框架分析等均是专家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反复采用并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反观目前各地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大多采用专家咨询、专题座谈、抽样调查、召开听证会等形式或方法,尚显简单、粗糙。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是使评估结论严谨可靠,风险化解方案翔实周密的桥梁与手段,因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可以借鉴吸收社会评价的一些基本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体系[5]。

完善评审、责任追究与监督制约机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报告由责任主体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交,社会安全部门进行审核。各机构相互间责任明确。同理,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应该由独立第三方在责任机构的协助下提交,由决策机构进行评审。决策机构可由自身专职部门或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学者以及群众代表进行公开评审。同时,还要在明确决策与评估的职责划分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政法部门、维稳部门要担负起跟踪督查责任。

建立适宜的信息公开机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项目开展社会评价时,其项目概况、实施机构、评价机构等信息都要通过电视、报纸、图书馆等形式向项目影响区域所有公众公开,还要向受影响群体发放信息小册子。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全面收集各方面情况、意见、建议等,强化对责任主体的监督约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也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要将拟定的重大事项的基本方案、实施主体、风险评估机构、评审机构等信息以适宜的形式在适当范围内公开。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良性运行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取信于民,减少阻力,获得民众支持的必要手段。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法制化。社会评价之所以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推行,是由于其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我国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源于其规定缺乏法律约束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要由文件指示、办法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仅凭“一把手”工程和主要领导的推动得到贯彻,而应该依靠法制的力量[6]。

客观地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运行,普遍延迟了重大事项的实施,减缓了改革步伐,拖长了建设项目评审时间,表面看似乎影响了工作效率,实则是保障了重大事项的平稳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在当今社会大众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的形势下,意欲以“关门决策、少数人决策”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的路子越来越难以走通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顺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叶金福,常显玉,张书领.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2):14-16.

[2]唐勇,徐玉红.国外社会影响评价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7(5):63-64.

[3]张玉磊,徐贵权.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3):23-16.

[4]中共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课题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公安学刊,2010(1):35-39.

[5]汪啸山.重点项目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化解作用分析[J].学理论,2011(13):28-31.

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 篇3

关键词:准科学评估;消费者心理;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106—03

一、准科学评估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准科学是指由科学实验证实或科学理论论证,具有一定科学道理,但仍存在部分争议而无法成为科学真理的实践或理论结果。而准科学评估即是运用这些准科学成果对现有事物进行的判断和分析,因此,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但评估结果仍存在争议,所以对准科学评估报告的利用和发布,需要慎重对待。

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公众日益增强的消费安全意识与相对薄弱的消费风险判断、防范能力之间存在鲜明的反差,其中隐含着公众对权威、科学的消费安全评估的强烈诉求。但目前我国还缺乏系统的消费安全评估管理制度,公众消费安全评估呈现鱼目混杂、混淆视听的乱象,常常引发公众消费类心理恐慌和市场异常波动,其中尤以准科学安全评估最具诱导性,潜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此类评估一方面是将存在的安全隐患夸大,散布不全面、不准确的风险警告,往往导致一个产业的萧条。另一方面则将存在的风险缩小,甚至只谈安全,不提示风险,把消费者诱入风险的火坑。如浙江省华夏医院将尚处于试验中的医疗技术当做成熟的项目推向医疗消费市场,结果造成三十八位接受此项治疗的患者病情加重。

近年来,不断随着准科学成果的推出,在消费者群体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间接引起市场的异常波动,然而消费者自身判断能力却无法与日益增加的消费安全意识成正比上升。鲑鱼肉质鲜美,易于烹制,且在鲑鱼肉中科学家还发现了富含欧米加3—不饱和脂肪酸,它可以有效防御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进攻”,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健康食品之一。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披露,在英国莫里森超市出售的鲑鱼中发现了一种名为“孔雀石绿”的致癌染料[1]。该消息一经传出,引起轩然大波。可见准科学的安全评估发布对公众的消费存在着重大影响,所以需要开展消费安全评估管理研究,建设系统的公众消费安全评估及其体系和机制,有效规范公众消费安全评估,减轻因风险评估本身的乱码而发生的社会恐慌和市场波动,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食品安全预警与风险消费者心理

一直以来,在媒体和专家以及为大众所知的各类信息中,饮用牛奶的好处被不断的提及,可是过量摄取乳制品中的生长因子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确鲜为人知:可能引起体重超重甚至有肥胖症、罹患糖尿病的风险;罹患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几率的提高;过敏反应、耳鼻喉阻塞、消化系统的问题和提高罹患神经系统、皮肤、小肠、结肠及关节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风险[2]。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警示上政府职能的缺位以及风险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研究与现状较为粗略,主要由以下专家支持系统和相关国家部门组成。一是专家支持系统由相关领域学者及研究人员组成,由于预警内容涉及范围广,判断的依据复杂,因此,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中,专家队伍建设进展较快。二是农业部门,作为国家负责农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和实物安全的控制研究,是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研究中起步最早、研究范围较广和进展较快的。三是国家质量角度检验检疫总局,它承担着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测职责,在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建设方面,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四是卫生部,在已经建设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又开始对信息系统之间的网络平台进行建设。以上几个部门构成了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3]。

从中可发现,这样的划分在对于准科学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政府职能上的划分存在的模糊性,部门之间工作分配没有衔接性以及合作性,存在较多的盲区,使得此类问题的层出不穷。而消费者作为一群容易受各类信息所影响并且误导的群体,在理性和判断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亟需在食品方面受到保障。在面临风险消费与食品危机时,消费者一般会呈现如下几种重要心理:

1.恐慌心理。食品是直接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联系的商品,因此食品安全危机比其他商品的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恐慌要大得多。人们会迅速拒绝购买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利用各种渠道不间断传播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不仅拒绝消费带有安全隐患的食品,而且连带性地拒绝消费其他食品,造成食品市场的跌宕起伏乃至全面萧条。

2.逃避心理。这是消费者在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时产生的一种消极退让的心理,其行为特征是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尽量远离带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和人群,采取极端自我保护措施,有时不愿意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为缓解食品安全危机所作的努力,对他人在食品安全危机中遭受的伤害也表现冷漠。

3.悲观心理。这是行为主体丧失信心的心理表现。持这类心理的消费者为缓解自己由于悲观而产生的过高心理压力,可能采取违规性消费行为,比如继续消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由于缺乏对自己主观判断的信心,他们往往容易为市场流行的意见左右,是食品安全危机中危险性、有害性消费行为的高发人群之一。

4.逆反心理。这些消费者往往对政府、医疗界、媒体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所采取的行为则与这些机构倡导的行为刚好相反。一般来看,逆反心理的产生与个体所受的挫折经历较少或者心理在过去受到压抑有关,有些则与消费者过去长期形成的对传媒的怀疑态度和刻板印象相联系[4]。

对于消费者来说,消息的引导性是很强的,尤其是与“科学”挂上钩的报道或者各类专家建议。目前最常见的准科学产生形式便是化学论文引起“蝴蝶效应”,某些专业论文在媒体的炒作下,使得一些捕风捉影的消息变得具有毁灭性影响。常常可见媒体对一些研究论文歪曲理解,含沙射影,引起了社会的恐慌与产业的萧条。对于涉及民生的公共安全问题的高度敏感固然是媒体责任心的表现,但是这种责任的体现表现出诸多的尴尬和幼稚。在国家相关部门尚未作出定论之时,相当多的媒体在报道和转载过程中直接将对各类问题自行定义并发表,在民众中引起恐慌。

阜阳奶粉事件、特富龙事件、苏丹红事件、高露洁等牙膏致癌事件、立顿红茶事件、SKⅡ化妆品事件……从去年至今年,一系列有关食品、日化用品的消费安全问题频频显现,媒体慷慨地通过版面和节目时间段来集中披露这些问题,有些问题的披露取得巨大的正面效应,但也有一些问题的报道与处理失之草率。比如一瓶含苏丹红的辣椒酱所造成的危害不过半支香烟,卫生部4月6日发布的《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

三、准科学评估信息管理中存在问题

1.政府信息发布缺位。政府在消息传递出现严重的脱节或遮蔽,使得公众在对信息的接受上产生偏差。因为信息的传递有一个特点,就是“先入为主”。公众接受第一时间的信息印象最深,对于后续却更为准确的信息,因为时间的滞后,要改变先入之见便事倍功半。政府在发布评估信息这个事项上,多半采取的是事后评估,存在其滞后性,并且与专家间的合作也存在缺陷。

2.信息交流中的专家的缺位。很多专家是严肃的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习惯,往往不愿意公布未得到最终结果的信息。但是,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千家万户。百姓需要知道的是眼前到底存在什么风险,应当如何回避风险。有关的科学研究最终结果,尽可以放缓,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应当放在首位。如果专家不能再风险出现的时刻到位,那么各种非科学的传言或流言就可能通过各种媒介广为传播。专家应当承担起释疑解惑的责任。食品安全风险,专家的解释越及时、越到位,作用越大。需要媒体注意的是有时因记者的素养不足,有时因媒体的某种偏见,专家的正确意见常常被扭曲或表达错误。

3.媒体对风险评估过高的情况。对于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就是要加温,才能让社会广泛关注;而对一般的风险如果高估,那就会显得有失偏颇,引起不必要的震动。如雀巢奶粉的碘超标事件,各大媒体具有强烈的加温。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陈君石院士和许多专家冷静分析问题的程度,给公众减压,给媒体降温,才使风波得以平息。在对风险估计不足或估计过高的时候,专家不要为风向左右,既不迎合某些官员的错误判断,也不妥协媒体的错误判断,要用正确的意见说服官员和媒体。政府也应当认真对待专家的意见,以实施为依据,以科学为准绳。

4.群众对于媒体的过度依赖。群众在面对诸如苏丹红等与自己利害攸关的公共安全问题时往往缺乏科学、理性、冷静的判断。群众对于媒体的依赖形成所谓的“媒体拜物教”,即指公众缺乏对于新闻媒体信息以及新闻媒体运作方式的批判性认识,从而无法全面、理性解读媒体信息,导致缺乏对于媒体的使用能力[5]。公众中普遍存在的“疑罪从有”的委屈和媒体的过敏反应共同摧毁了脆弱的公共安全心理防线。在当前消费安全警钟不断的情形之下,媒体对于问题的披露应该更多一些成熟,仅仅将一个未知的问题抛给公众而没有及时到位地进行分析,所达致的结果不是知情权的天真的满足,而是解决问题的社会成本的加大。

四、对准科学评估信息的管理与建议

(一)准科学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交流管理

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交流不是政府单边的行为,而是多方互动的交流。这“多方”大致可分为“三边四方”:三边是政府、专家、媒体——信息的发布方;另外加上民众,便是四方[6]。民众并非消极的信息接受者,他同时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和行动的参与者。在提供信息的“三边”中,政府影响全局,媒体的报道,专家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依赖而产生效用的。所以,政府对于信息交流有没有正确的态度,能不能善加运用,仍旧是关键。

1.政府提供安全信息。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提供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服务,包括风险是否存在、对风险的评估和如何控制的措施等。这些信息可以以公告、通知、文件等各种形式发布。在各种形式中,通过大众传媒发布为是最便捷、最快速、最容易为群众知晓的途径。

2.专家主要是提供风险评估方面的信息。在引导民众理性面对风险中处于主导地位。当风险出现时,专家应当对风险的来源、危险度的评估、应对的办法向政府提出决策建议,也向公众作出科学的解释。当风险被忽视的时候,专家应当敲响警钟;当风险被夸大时,专家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加以评论,引导群众理性行动。专家应当以科学为唯一准则,不能迎合或区总政府与公众或某些利益主体的任何非科学的简介。专家的意见只有被政府采纳,才能变为决策;只有通过媒体的传播和放大,才能够使广大公众从中受益,知道风险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大。比如对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评估,便可以澄清各种不准确的传言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3.媒体汇总信息。媒体是信息的汇总,是三边四方信息交流的平台。从食品安全的信息传递来看,媒体并不只是被动地传播来自政府、专家的有关信息,而且还主动捕捉各种有关的信息。由于媒体的信息渠道多样、广泛,许多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是由媒体首先发现才引起各方的重视

4.民众交流并反馈信息。民众是信息交流“四方”的最终环节。来自政府、专家和媒体的有关风险存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的种种信息,只有为民众所接受和信服时,才能在化解风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风险信息交流的最终目的。同时,民众也能对信息的正确性、准确性、及时性做一个反馈,帮助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

在信息交流中,“三边四方”既不能虚位,又不能越位、错位,只有相互接种,通力合作,才能发挥信息交流的积极作用 [7]。

(二) 准科学食品安全风险的信息管理建议

1.加强政府对消费者的引导:中国社会目前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政府在自然和社会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替代不了的[8]。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时,政府应该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加强对消费者的积极引导,为消费者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帮助,并显示战胜食品安全危机的决心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心理的稳定创造基本条件。

2.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如实、及时地公布食品危机中的相关信息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消费者在混乱的形势面前消除各种虚假信息的干扰,协作政府作好抗击食品安全危机的工作[9]。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危机期间向人们公布“双面信息”即正面和负面信息,能增加民众的信心;相反,如果仅仅公布正面信息,反而容易引起民众的猜疑,为流言和谣言的传播流下空间[10]。政府信息越透明,越有利于消费者保持心理稳定。建立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项目:在现代社会食品危机发生的高风险的严峻形势面前,该项目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日本得以建立,其主要功能是定期公布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信息,辅导消费者规避食品安全隐患,并提供消费者相互交流食品安全知识的平台。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高于发达国家,更应该加快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项目的建设。

3.利用集体力量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辅导:食品安全危机中消费者心理不健康的相对普遍性决定了对消费者进行心理辅导的必要性。而广大消费者居住的分散性、心理特点的差异性,又决定了这种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熟工作方法的优势,积极运用社区和群团的力量,以贴近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而且高效、及时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保持消费者的心理稳定。

4.建议我国尽早组建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主管部门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并为政府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建议,为企事业单位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人才和提出食品安全保降机制,进行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调查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11]。并且对政府在食品安全上的职能进行重新的划分:一是就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就无人管理的盲区进行明确的分工,确定哪个部门负责哪些尚无人监管的盲区 [12]。

5.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的研究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制定合理、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13]。我们要加强它的基础性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利用国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科学标准,建立更科学的评估标准与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杨洁彬,王晶.食品安全性:第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4-67.

[2]蒂埃里·苏卡.牛奶、谎言与内幕:第1版[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2.

[3]唐晓纯.食品安全预警理论、方法与应用:第1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6-22.

[4]青平.食品安全危机中消费者心理引导[J].商业时代,2004,(35).

[5]翟旭晟.“真相报道”背后有真相[N].新华日报,2005-12.

[6]陈四益.中国食品安全: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73.

[7]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食品安全:第1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69-178.

[8]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第1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7.

[9]陈岳芬.风险社会的文化特征与媒体功能之实现[J].太平洋学报,2007,(9):73-80.

[10]郭小平.论食品风险报道的价值悖谬:第1版[C].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16-30.

[11]焦红.谈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J].管理观察,2009,(16):204-205.

[12]齐海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定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2).

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 篇4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落实省、市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工作要求,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了防返贫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高度重视,严格落实,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目的意义

建立防返贫监测机制可以及时、有效掌握全镇建档立卡脱贫户和非贫困户因灾、因病、因突发事故导致返贫的基本信息,为镇政府针对拟返贫群众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全镇稳定脱贫的精准率和群众满意度,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面脱贫不返贫。

二、监测对象

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已脱贫户、未脱贫户,以及边缘户。重点监测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400元的家庭情况;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安全饮水保障情况;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家庭重大变故可能存在较高返贫及新增风险的情况: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边缘户的“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未脱贫困户提升情况。

三、工作机制

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以村为单位,村党支部牵头,召开村两委会,每月下旬进行集中研判一次,充分发挥村干部、帮扶干部等力量,及时掌握已脱贫户、未脱贫户、边缘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重点监测“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不能有效保障、预期收入有下降趋势、家庭劳动力减少、家庭成员患大病、经常性的大额支出及家庭突发特殊状况等情况;对脱贫户主动提出要求纳入预警范围的也一并纳入研判范围。

对因病、因学、因灾等特殊原因出现较大数额的刚性支出,导致家庭收入低于现行贫困线或“两不愁、三保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和家庭人口中无人就业(家庭成员全部无劳动能力除外)、家庭成员有较高的固定医疗支出、收入来源不稳定的贫困户,纳入返贫风险户。

凡是进入返贫风险户的,2个工作日内,由村级上报到镇扶贫办。镇扶贫办对村级上报的情况进行核实,2个工作日内完成。镇扶贫办确认核实村级上报情况核实无误后,2个工作日内,上报县扶贫办。

针对风险原因制定处置方案,处置方案实施1个月后,发挥作用比较明显的,由村党支部牵头,召开两委会对返贫风险解除实施研判,研判结果公示3天,返贫风险解除,并报镇扶贫办备案。

由镇扶贫办负责,对该户继续监测2个月,每月向县扶贫办书面报告一次监测情况,2个月监测无异常后,取消监测,按正常户对待。

四、组织实施

坚持“不摘政策、不摘责任、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对照脱贫标准,立足实际,严格执行未脱贫户、已脱贫户、边缘户动态监测机制,严防返贫,确保贫困群众长效稳定退出。

1.区分对象防返贫。指导各村针对未脱贫户、已脱贫户、边缘户不同特点,认真分析研究,针对性制定返贫防范措施,做精产业帮扶、就业扶贫文章,强化帮扶成效监管,确保返贫风险防范无遗漏。

2.明确标准防返贫。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紧盯已脱贫群众家庭收入,聚焦教育(义务段学生入学)、医疗(合疗参合)、安全住房、安全饮水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认真抓好落实,坚决做到不降低标准、不吊高胃口。

3.夯实责任防返贫。全体包村领导按照分工安排,深入各村,指导推进脱贫巩固工作,协调解决脱贫巩固存在问题;深入包扶村和帮扶贫困群众家中,制定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解决就学、就医、住房等存在困难,帮助困难群众长效稳定脱贫。

4.加强监测防返贫。结合基层党员联系群众包户制,每月对未脱贫户、已脱贫户、边缘户至少入户走访一次,摸清家庭收支、有无就医、就学、产业发展重大变故等情况,一月一汇总、一月一研判,并与上一家庭收入进行对比,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动态监测返贫风险,及时研判收入问题,化解返贫风险。

乡镇信访稳定工作方案 篇5

各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乡当前信访稳定工作,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信访稳定工作方案。

一、切实增强对做好当前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今年以来,我乡信访热点、难点问题集中,信访形势较为严峻。我乡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出发,将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信访条例》的宣传培训力度。通过以会代训、印发宣传资料、宣传车的形式使全乡广大干部的工作素质得以提高,群众信访法律意识得以提高。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以赴,抓紧抓好信访稳定工作,推进我乡和谐稳定发展。

二、加强领导,建好信访平台

首先,成立了湾里乡信访稳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确定了分管领导,落实好“一岗双责”制,乡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信访工作直接责任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次,加强了信访部门的软硬件建设。专门设立了信访稳定工作办公室,做到有办公用房、有牌子、有资料、有制度,配备了专门的信访工作人员,拨付了信访工作经费。

三、开展信访稳定排查调处,化解矛盾

每周定期在全乡范围内对信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疏理,对排查出的情况建立详细的信访案件台帐,包括上访人基本家庭情况、信访起因诉求、调处情况等。按照“一排查、二缓解、三安抚、四稳控”的原则,按《信

访条例》规定的秩序、时限、要求,依法、及时处理信访事项,把解决问题与教育疏导相结合,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进一步落实责任制

针对在信访排查中发现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制,对每一个案件明确其包案责任人和稳控责任人,各村的矛盾纠纷村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并将信访稳控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

五、强化源头防控

通过包案领导和稳控责任人对有上访苗头可能越级上访的人员进行重点盯防、重点稳控,对重大案件实行“人盯案”“人盯人”,严密关注其行动,每日汇报其动向,严格控制越级上访现象的出现。一旦出现越级非正常访,乡责任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必须及时到现场,做好接访工作,尽快将上访人员劝回。

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 篇6

为进一步提高蒲洼乡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社会稳定风险,蒲洼乡党委政府在做重大决策前,认真研判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自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开展以来,蒲洼乡党委政府始终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决策放在首要位置,历年没有发生因政府决策失误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加强组织保障,维护大局稳定

(一)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抓。蒲洼乡党委及时召开班子会议,并成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小组,以党委书记王学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乡长陈慧明、党委副书记陈锋岩任副组长及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及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详见附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综治办,刘文利任办公室主任。

推动蒲洼乡全面落实风险评估的各项措施,研究协调解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并组织相关部门征求意见、专题研究部署。

(二)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责任体系。蒲洼乡认真贯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细化各部门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的责任,层层明确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党政一把手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负总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总体要求。各村及各企事业单位切实承担起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全乡形成了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确保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落实。

二、加快机制推进,促进经济发展

(一)立足全局,筛选评估重点。今年是蒲洼乡发展的关键之年,经济发展将驶入快车道,多项工程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各类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蒲洼乡政府领导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发挥牵头作用,站在服务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真组织,充分论证,以“点”上评估工作的推进,带动“面”上工作的整体好转。

(二)争取主动,把握评估时机。为充分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积极作用,蒲洼乡将评估工作置于决策酝酿前期,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时限完成评估报告,提出可行性方案,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三)注重长远,加强过程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决策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进度的加快、政策影响面的扩大,矛盾纠纷将会花样翻新,不稳定因素将会层出不穷,前期认定的风险评估结果将会不合时宜。为此,在注重兼顾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前提下,着力加强过程管理,全程跟踪服务,做到事前有预防、事中有控制、事后有总结,保证了蒲洼乡的稳定发展环境。

三、科学民主决策,提高执政能力

(一)规范决策程序,提高执行力。按照上级部门规定要求,蒲洼乡党委政府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在重大事项出台或实施前,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开展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将民情民意融入政府决策,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提高政策执行力。自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以来,共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入户走访等形式,搜集群众意见建议,为蒲洼乡党委政府决策夯实了群众基础。

(二)保障群众权益,提高公信力。面对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领域和民主法治等方面的新要求,树立群众工作理念,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表达诉求。

(三)强化责任落实,提高整体合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扎实履职,紧密配合。实际工作中,蒲洼乡党委政府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列入全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考核内容,对因落实不力,造成重大影响的通报批评。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应评估而未评估或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社会稳定风险化解不到位,造成重大影响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单位及其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乡镇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方案 篇7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创新,风险控制

2006年“上海社保资金挪用案”震惊全国, 30多亿社会保险资金非法挪用流入房地产, 其中牵涉一大批高官。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被人们称为“保命钱”的社会保险资金是如何被管理的, 折射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现状及问题

社会保险基金, 是国家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 为保障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在社会范围内以向劳动者所在单位及个人征缴保险费的形式集中起来的一种专项基金。

我国的社会保险基金是由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及其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来管理, 实行政事分开, 不由政府行政机关具体经办, 而是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经办。在现实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 监管者角色不突出。这是我国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的主要缺陷之一, 即地方政府社保部门既当监管者, 同时又成为委托人、投资人和资产管理者, 角色模糊不清, 政企不分, 容易使社保基金缺乏独立和足够的行政监管。与成熟国家和地区政府社保当局只当裁判的做法相比, 我国社保机构的权力太杂, 监督角色很不突出, 对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2) 缺少信托人与受益人的监督。在成熟的社保制度下, 政府的监管者角色、信托公司的信托人角色、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人角色泾渭分明, 各司其职, 并形成互相约束、互相牵制的局面。在这当中, 信托公司显然成了社保基金缴费者和受益人资产的忠实保管人。而在内地的社保基金管理框架中, 目前最缺失的其实就是最基本的信托责任承担者。

(3) 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单一, 专业投资不足, 难以保值增值。我国地方性的社保基金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 当中并没有引入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因此社保体系里面非常缺乏现代金融产品投资的理念、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与此同时, 受风险管理及各种行政管制的影响, 社保基金也缺乏足够多的投资渠道。在现有规定下社会保险基金只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

(4) 法制不健全, 监管不力。我国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营运等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解决机制和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

二、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管理模式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民贫富差距大, 更应该注重社会保险的互济性。并且现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 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模式也是不合时宜的。故在这样一个国家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信托基金管理模式是合适的, 但是还应该做一些具体的完善措施。

1.将社会保险纳入财政预算

具体可采用独立预算的方法。社会保险预算在政府预算中单独体现, 以区别于政府其他方面的税收和预算。这种模式中, 雇主和雇员的社会保障税收或缴费是社会保险的主要资金来源, 运用科学的方法计算未来存在的资金缺口, 财政有计划地对不足部分给予补贴。

2.建立更加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

在现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中社保部门权力过大, 角色不明。可以将社会保险基金从社保部门独立出来, 成立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作为基金管理人, 负责对基金进行管理。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的经营权、监督权、收益权严格分离, 起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3.渐进引入市场化机制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挑战, 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应更多地通过采用信托代理引入了市场化机制, 实现保值增值。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减轻财政负担, 但是政府仍然在社会保险中起主导作用。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思考

(一) 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律规则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法律监督体系。将社会保险管理的各环节纳入法律监管体系内,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的作用, 有效防范社会保险基金营运过程中的决策失误, 保证基金的稳健运行。构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的法律规则体系。

(二) 设立专业监督机构, 实行社会化的监督机制

我国应该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专业监督机构, 实行社会化的监督机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过程中, 管理、运营、监督要分离。依法委托专门的投资运营机构实施投资运营, 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专业监督机构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实施监督, 实行社会化的监督机制。

(三)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建设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社保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指在社保基金运营和管理的过程中, 为了保护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社保基金管理机构必须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基金财产管理情况, 并保证所报告的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应该具备公开性、及时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等特点, 其功能就是让社保基金的运营和管理公开透明化, 让公众对社保基金的投资、受益和亏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参考文献

[1]林义.《社会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2]OECD.《养老金——治理与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团支部年终个人总结下一篇:项目安全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