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人道主义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关键是要对“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字做实践的解释。它的实际含义绝不是弘扬和高扬抽象的所有的人,而是弘扬和高扬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是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承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精髓就是使绝大多数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马克思与人道主义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马克思与人道主义论文 篇1:

马克思与人道主义:阿尔都塞的否定性论证及其意义

摘要:阿尔都塞运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阐释。他将马克思的思想严格地区分为早期的意识形态阶段与成熟时期的科学阶段,并对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进行批判。这一批判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也引出了一系列理论上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始终是一位坚定的人道主义者。

关键词:马克思;阿尔都塞;人道主义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27

从以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到法兰克福学派,再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发展路径逐渐明晰。这一发展路径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理论背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针对的是第二国际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做法。而二战后,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流行于法国思想界。特别是苏共20大以后,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几乎遍布整个欧洲。正是针对这种形势,作为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阿尔都塞决定对人道主义的泛滥进行回击。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他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自己独特的诠释。他将马克思的思想严格地区分为两个阶段,即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把以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划进了马克思思想的意识形态阶段,将其视为不成熟思想的代表。这就直接关涉到他如何看待人道主义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问题。

一、阿尔都塞对人道主义的批判

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中写道:“就理论的严格意义而言,人们可以和应该公开地提出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问题;而且人们可以和应该在其中找到认识人类世界(积极的)及其实践变革的绝对可能性条件(消极的)。必须把人的哲学神话打得粉碎;在此绝对条件下,才能对人类世界有所认识。援引马克思的话来复辟人本学或人道主义的理论,任何这种企图在理论上始终是徒劳的。而在实践中,它只能建立起马克思以前的意识形态大厦,阻碍真实历史的发展,并可能把历史引向绝路。”[1]225226这段引文揭示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与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这一看法可具体概括如下:

第一,“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在这里,阿尔都塞着重强调,“归根结底是要认识到,人道主义的本质是意识形态。”[1]227因为,在他看来,“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哲学,其基础是“人性”。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相互联系着的基本规定,即:存在一种先于人而存在的普遍的人的本质;这一本质是每个独立个体的属性。而这两个规定恰恰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人类普遍拥有的“类本质”作为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将历史的发展过程视为类本质的异化和扬弃这一异化的过程。这无异于资产阶级对普遍人性的论述。因此,在阿尔都塞看来,“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从以前资产阶级思想中承继下来的,作为预先存在着的理论背景而无意识地根植于人的早期思想中。

第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概念的理论矛盾。在阿尔都塞看来,“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而“人道主义”则仅仅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二者是无法结合到一起的。但是,在这里,阿尔都塞首先声明的是,他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概念的质疑只是要确定其理论价值,而不是针对它所指出的现实。在他看来,人道主义的确能够指向现实,但是,与科学不同的是,它却不能提供认识这些现实的手段。相反,以严谨的历史理论与政治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才被阿尔都塞视为科学。

第三,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决裂。阿尔都塞将处于人道主义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又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接近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加自由的人道主义;第二阶段是费尔巴哈的“共同体的”人道主义。在前一阶段中,马克思把人的哲学作为政治斗争及其依据的基础;在后一阶段中,他将历史的发展视为人的本质异化及其扬弃异化的过程。而“异化”本身则意味着人先在地拥有一种确定的本质。这样,历史就被置于了人的普遍本质之上。

在阿尔都塞看来,1845年对马克思而言是关键性的一年。从这一年起,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与人道主义彻底决裂。其表现在于:首先,与以往的、建立在“人性”之上的理论不同,马克思建立了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概念为核心的历史理论。其次,马克思彻底地批判了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要求。最后,马克思将人道主义界定为意识形态。这样,阿尔都塞就将马克思的思想断然地分裂为两个阶段,即人道主义阶段和科学阶段。

第四,关于“真正人道主义”。在这里,阿尔都塞分析了所谓“真正人道主义”的含义。他指出,就“真正”一词而言,它揭示出了旧人道主义的抽象性和理想性,从而确定了新的人道主义应该立足于现实。然而,“真正”一词只具有指示作用,即“它‘指出’应该进行什么运动,朝什么方向和为达到什么目的地而转移,以便不在抽象的空中,而脚踏在实在的地上。”[1]242可见,它代表的是一种“转向”,即转向对现实的分析,但却不代表这种分析本身。因此,它无法使人们真正认识现实。因此,阿尔都塞强调,“为了思考社会的实在和社会关系总和的实在,我们必须来一次彻底的转移,不仅是位置的移动(从抽象到具体),而且是概念的转移(更换基本概念!)。在马克思用以思考实在的概念中(真正人道主义指出,人道主义应面向实在),以理论概念出现的不再是人的概念或人道主义的概念,而是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崭新的概念。”[1]242

由此可见,在阿尔都塞看来,“真正人道主义”也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特征。虽然真正人道主义强调要立足现实、研究“实在”,但“实在”是确确实实的真实存在,是认识的对象,它与认识实在的手段紧密相连。而真正人道主义却没有给我们提供一种认识实在的手段,所以它也只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口号而已。

二、阿尔都塞的理论的意义与引发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简要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中人道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马克思的思想的确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这一转变是逐步完成的,主要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三部著作之中。26岁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然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然而,他并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阴影。在一些关键性术语和概念的运用上,依然沿袭着费尔巴哈的用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费氏在思想上的差异,于是开始对其进行批判。这一批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展开。从此,马克思彻底告别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叙述方式。

其次,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中人道主义的批判的确时刻提醒着我们如何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在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上,20世纪东、西方理论界的主流思想主要表现为以第二国际和斯大林为代表的将马克思思想庸俗化和教条化的倾向和以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为代表的将马克思思想人道主义化的倾向。这二者,要么是过于强调马克思成熟时期思想中的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道主义维度;要么是过于强调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抛弃了成熟时期的科学理性。但阿尔都塞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后者而言的。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的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这两个维度密不可分。分过地强调任何一方都无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再次,阿尔都塞的“依据症候的阅读”开启了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新方式。“依据症候的阅读”是指依据文本表现的各种文字、沉默、空白、错误和疏漏等,揭示出文本问题框架的方法。阿尔都塞认为,把各种“症候”看作“问题框架”的表征,就可以发现文本背后的一种基础性的深层结构——“问题框架”。而在他看来,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问题框架”是“人道主义”。如何不理解这一问题的话,就会把“人道主义”视为马克思思想的全部,从而忽视了其思想中的科学理性。

然而,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存在着严重的理论困境。正如他在《保卫马克思》一书的序言中所说,“要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必须先具备在本质上与各种理论形态及其历史完全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是说,必须先具备一种说明认识论历史的理论,而这种理论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22也就是说,阿尔都塞认为,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前,要先在观念中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在于,这种先于阅读而存在的理论是从何而来的?可见,阿尔都塞的理论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理论局限。而他对马克思思想中人道主义的批判也明显有失偏颇。虽然他意在批判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批判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视为其全部思想的做法,但又引出矫枉过正所带来的一系列理论上的问题。

第一,马克思思想中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断裂”?按照阿尔都塞的分析,马克思思想中存在着“意识形态”阶段与“科学”阶段的“认识论断裂”。然而,深入分析马克思的思想,我们会发现,这种截然分开的“断裂”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思想中固然存在着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思想转变过程,然而却不能用“断裂”将马克思的思想截然二分为互不相关的两个时期。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日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其中,早期以人道主义为特征的理论与成熟时期对于社会历史的分析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非建立在纯粹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之上。他固然谈到共产主义是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的类本质的复归,但是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以他对政治经济学的大量研究为基础的,而且这一研究也为以后《资本论》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MEGA2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马塞洛·穆斯托在《马克思1844年巴黎期间手稿、摘要与笔记的文献学探要[2]一文中,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巴黎期间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做的手稿、摘要与笔记进行甄别和梳理指出,这一时期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做的笔记被大量地作为材料而引用至《资本论》第1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成熟时期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分析也并未完全排除人道主义的维度。只不过在这一时期,人道主义不再是马克思用以推翻资本主义的外在的理论武器,而成为他内在的理想与价值取向,成为了他的终极关怀。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的科学分析,其目的正是为了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为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可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并不存在着彼此无涉的“认识论的断裂”。

第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吗?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概念建构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它为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提供了理性而又可靠的依据。相反,以“类本质”、“异化”等概念建构起来的人道主义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毫无帮助。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如果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那么历史唯物主义显然是科学的,因为在这种经济规律起必然决定作用的地方,人只能服从于规律。阿尔都塞的最大缺陷就在于他用“无主体”的结构主义方法将历史唯物主义界定于此。然而这种理解模式的局限就在于,无法解释作为理论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的生产力是由何者来决定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彻底性。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人们劳动实践的结果。因此,真正的唯物史观应该建立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上。在这种理解的框架之下,人不再是消极的服从者,而成为了积极的建设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也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客观规律,而是人自我发展的历史呈现,是人们不断追求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样看来,以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概念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马克思所要摆脱和超越的。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真正自由与解放存在于物质利益的彼岸。

第三,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本质区别。

阿尔都塞之所以批判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就是因为,在他看来,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基础。若将其与马克思的思想相连,就势必会弱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然而,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吗?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虽然在历史上催生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但从理论实质上看,它在考察人时完全脱离了社会关系,把人只看作自然人,并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人的追求和向往。这就使它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具有了超阶级、超时代的假相。然而,在这种抽象人性论中追求的自由和享乐权利及公正的社会制度等等并不抽象,它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这鲜明地体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虚伪性。

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比,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虽然也立足于人性,强调人的自由与解放,但其基础却不是抽象的,而是建立在现实人的具体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人道主义的实现,而这种人道主义的实现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可见,马克思所言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革命的、实践的人道主义。“通过人”就是指人道主义的实现要通过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才能够完成。而“为了人”则将人道主义的最终目标指向全人类,这里既包括作为被压迫者的无产阶级,也包括作为压迫者的资产阶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中,异化现象不仅存在于被剥削者,而且存在于剥削者。雇佣劳动不仅夺去了工人的类生活,而且也夺去了资本家的类生活。工人被人格化的资本所奴役,而资本家则被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所奴役,他本身成了资本的附属物。而人道主义就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而不是个别阶级的自由与解放。由此可见,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马克思——永远的人道主义者

青年马克思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道主义者,具有深刻的普罗米修斯情结。这一点,阿尔都塞也承认。并且,阿尔都塞认为,人道主义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完全区别开来。这一断然的“分裂”带来的问题是,作为价值目标的人道主义与作为具体策略的科学理论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分开?如果不能,二者应该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之中?对于马克思的思想而言,真正对人类自身及其社会具有恒久不变的价值的究竟是具体的策略还是对人类的一种永恒的终极关怀?历史事实和不断变幻的、复杂的世界发展形势告诉我们,某种理论越是与具体现实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它自身的理论局限性就会越大。换句话说,某种理论对具体现实的分析、设计和规划越是详细,它越是较难经受历史的长期检验。因为,这种与现实保持着紧密关联性的理论,是受具体的、历史的现状所决定的。而具体的、历史的现实是不断发生改变的,因此,某种具体的理论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否则,它就会被束之高阁。相反,贯穿于历史发展始终的、具有永恒性的东西却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无论历史如何变迁,这种“关怀”都会深藏其中,作为一种价值目标而引导人们不断前进。

这样看来,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思想内容大致分为两个层面,即显性层面与隐性层面。在显性层面上,马克思的思想又可分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和基于这些策略而得出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预想。前者主要表现为,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具体分析、对具体历史进程的预言、对具体革命措施的设想等。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1848年法国大革命的具体分析、对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论述和对古代社会与东方农村公社的具体研究上。后者主要表现为,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经典唯物史观所表述的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进程的划分。从隐性层面上看,马克思的思想自始至终彰显着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它反抗人的一切异化形式,拒斥一切对人的精神与肉体上所进行的压迫。它的夙愿是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是人以人的方式存在。这些思想集中在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之中。

以上两个层面紧密相联、逐层深入,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内涵。我们不难发现,这渐次深入的两个层面恰恰是马克思在其早期、中期和晚期思想的集中反映。在这里,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人道主义情怀逐渐沉淀在中、晚期思想的最深处,成为一种隐性的、终极意义上的理论诉求。而他在中、晚期思想中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具体措施等思想,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摆脱异化状态,成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而这正是人道主义的实质。可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道主义始终是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贯穿其中的。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Marcello Musto.MARX IN PARIS:MANUSCRIPTS AND NOTEBOOKS OF 1844[J].Science & Society,2009,73(3):386402.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责任编辑文格)

Key words:Marx;Althusser;humanism

作者:关斯玥

马克思与人道主义论文 篇2:

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关键是要对“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字做实践的解释。它的实际含义绝不是弘扬和高扬抽象的所有的人,而是弘扬和高扬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是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承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精髓就是使绝大多数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承认这一思想有助于认识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真正划清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以往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有助于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其阶级观点、群众史观思想的内在联系,有助于真正理解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劳动实践;群众史观

文献标志码:A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是近几十年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文革”以后,理论界以周杨、王若水等人为代表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也是人道主义的思想。1984年胡乔木同志发表文章把人道主义区分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和价值观的人道主义,认为历史观上人道主义完全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伦理价值观上,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道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提出和阐发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观点和基本思想。二十多年来,尽管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但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胡乔木的基本观点。近几年来,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和阐发“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关系的文章又多了起来。但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并没有超出以往的研究状况。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确实是关系如何认识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问题,关系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问题,关系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问题。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

一、对“人道主义”中的“人”字要做实践的解释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理论是与以“神道”、“神本”為中心的宗教神学理论对立的以弘扬、提高人本身的一种历史观、价值观。它的产生、发展是人类思想史的一大进步和光辉成就,也是哲学史上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发展线索。这种弘扬人本身的理论中必然包含着对“人”本身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不同的人道主义理论对“人”的回答也不同。旧唯物主义把“人”完全看作自然意义上的人。康德、黑格尔等把“人”看作精神意义上的人。旧唯物主义从完全自然意义上的人出发说明解释历史,最终也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巢穴。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笔者是完全赞同这种认识的。但是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因此就把“人道主义”概念等同于“唯心史观”概念,因此拒绝从历史观上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人道主义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仅在于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背叛了唯物主义,而且在于他们把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或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为批判了这种具体的唯物主义理论而拒绝使用“唯物主义”概念,而是对“物质”概念做了新的解释。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开始他们的理论生涯时,就一直把自己的理论也称作“唯物主义”理论。同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但从来没有反对从“人”的视角认识社会历史,从来没有反对弘扬“人”本身。但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创立开始,就对“人”本身做出了新的解释,就始终把“人”看作在劳动实践中结成各种关系的人,或者说在一定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劳动实践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物质活动的具体历史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的认识方面与以往人道主义有根本不同的态度。

哲学理论界三十年来在关于本体论问题上始终存在着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笔者是反对后者主张前者的。世界观包含着历史观但与历史观不同。在世界观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本体是物质。当然这种“物质”不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而是列宁所说的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如果说在自然观上,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本身,那么人类社会产生之后,历史领域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呢?旧唯物主义仍然把这种“物”归结为纯粹的自然现象,特别是把人也看作纯粹的自然意义上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开始他们的理论生涯的时候,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世界观的对立中,站到了唯物主义立场上。但是他们很快发现,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唯心主义。最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发现历史领域中的“物”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在他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思想,实际上就是发现了历史领域的“物质”因素就是人们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之本就是实践,实践本体论把实践看作世界之本是错误的,但实践确实是社会历史之本、历史之源。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的提出,不仅把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彻底贯彻到历史领域,而且对历史领域中的特殊的“物”即“人”也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在马克思看来,人既不是如旧唯物主义理解的那种纯粹自然意义上的人,也不是唯心主义所理解的纯粹精神意义上的人,而是实践的人,是能动性和物质性统一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人,是个体与群体统一的人,是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人,是自由与必然统一的人,是具体历史的人等。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就是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就是实践的人。离开人的“实践”,或离开实践的“人”都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既然承认实践的观点是人类历史之本、之源,也就是必须承认人也是历史之本、之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从历史观上完全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

因此,是否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上也称之为人道主义,关键在于对“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概念中的“人”字是否做实践的解释。笔者看到,许多反对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同志一方面从理论上承认马克思所讲的“人”是实践的具体的历史意义上的人,同时在说明解释“人道主义”概念中的“人”时,又用旧唯物主义的自然意义上的或抽象意义上的非实践的人的观点说明。如果在后者意义上使用“人”,当然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反对抽象人道主义,但从来不反对使用“人”的概念。但需要指出,马克思主义既然在对“人”的认识上同旧哲学发生了质的变化,那么在使用“人道主义”概念时,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

人的本质理论说明“人道主义”中的“人”的含义。也有一些学者担心,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人道主义,就划不清马克思主义与以往人道主义的界限,就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当把“人道主义”中的“人”解释为抽象的人时,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人道主义,当然就划不清马克思主义与以往人道主义的界限,也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但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人”的含义解释人道主义时,其界限和根本变革不就显现出来了吗?

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同志在思想方法上犯了把个别与一般混淆的错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在谈到费尔巴哈由于反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对“物”的解释,因而拒绝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唯物主义时说:“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18世纪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唯物主义同它的一种肤浅的、庸俗化了的形式混为一谈”。有上述认识的同志不也是把从人的角度说明历史的本质,高扬、弘扬人的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与抽象的人道主义混为一谈了吗?如果按照上述认识的逻辑思维,马克思主义反对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观点,完全就可以反对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如果这样做的话,岂不是也犯了费尔巴哈的上述错误吗?

恩格斯在谈到唯物主义问题时曾经说过:“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同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道主义也必然在改变自己的形式。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绝不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优秀的成果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中断,但也不是这种理论的简单延续,而是既继承,也批判;既有联系,也有质的区别;是超越,是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形态、新形式。既然如此,那么可否给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起一个新的名称呢?笔者认为完全是可行的。马克思在谈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时,强调自己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同理,我们也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新形态称之为实践人道主义或实践人本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把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上称之为人道主义是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1.有助于真正说明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整体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极其丰富的内容中是否包括人学思想以及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整体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在以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哲学原理教材中并没有完全阐述清楚。以往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哲学原理的讲授中,更多的是讲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问题,似乎给人的感觉历史发展规律是离开人的如同自然界一样的纯粹客观的发展规律,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把唯物史观称作“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文革”以后的教材开始纠正这种倾向,几乎所有的教材都增加了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的内容。1984年胡乔木同志的文章发表后,尽管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上称之为人道主义,但应该看到,这场争论的最大积极成果就是理论界确实开始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研究,出现了人学研究会和有关人学思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一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确实包含极其丰富的人学内容,也表明了我国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研究的深化。但是,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整体学说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在目前人学的研究成果中却没有明确的表述。其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人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当我们明确承认从历史观上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学说时,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包含极其丰富深刻的人学思想、内容,而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也是从人的角度认识社会历史本质的学说,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平等、人的正义的学说,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

应该看到,承认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包含人学思想,并从人道和人本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有相当多的人还达不到这种认识,甚至自觉不自觉地还在贬低和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例如,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一书中,竟然没有专门的章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的内容。这样的教材怎么能够给学生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呢?

2.有助于真正划清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以往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确实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和根本变革。但是它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反对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观点的同志把从历史观上是否承认人道主义看作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道主义等于唯心史观,甚至有时把凡是使用由“人”字组成的名词及其论断就认为一定是旧唯物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人权、人性、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等。否认上述概念、判断,只承认伦理价值观的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种划分方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唯心史观的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人权、人性、人道主义、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等概念和判断,而在于对所使用的“人”的概念理解和解释上。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对人的认识的两种对立的历史观时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想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做是他们的意識。”马克思恩格斯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在人学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历史观的根本对立是把“人”看作劳动的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看待,还是看作纯粹自然意义上的抽象的或意识上的人。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后者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并不是说,使用“人”的概念就一定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胡乔木同志文中也引用了上述有关论断,但他把王若水同志的哲学命题“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中的“人”断定就一定是“抽象的人”,未免就太武断了。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文中使用“出发点”一词时有多重含义。笔者曾经在1992年《天津师大学报》第3期发表过《论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多重含义》一文,对此做过阐发。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出发点”是从唯物和唯心的角度阐发的。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从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角度讲的。笔者认为,这个命题与科学发展观中所讲的“以人为本”思想非常近似。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论证“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一定是唯心史观的逻辑推理方法是错误的。

反对“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同志也许会说,我们也是主张从劳动实践的具体的人与抽象的人区分两种根本对立的人学思想的。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真实的。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没有把这种划分方法分析认识“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概念上去呢?反对“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并无助于真正划清两种根本对立的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反而容易模糊两种根本不同的人学思想的界限。只有理直气壮的公开承认和正视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同时对“人道主义”中的“人”字做实践的解释,才能有助于真正划清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以往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如果我们今天使用“人道主义”概念,对“人”字仍然做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的解释,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今天我们可以使用“人权”概念,但仍然看到相当多的学者对“人权”做抽象的解释。例:“人权,就是人人作为人类成员应当享有的尊严、价值和权利、自由”,“人权是以一切人作为主体的那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由平等权利”,“人权,就是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它代表了人类尊严,体现了正义、公平、人道’、善良等美好的人类精神和价值。”这种给“人权”下定义的方法就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权就是人的权利,即指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和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由一定的具有权力性质的社会组织用一定的规则形式如法律、章程、条约、契约、合同等予以承认、认可、肯定和保障的个人或群体的各种需求和实践行为的总和。

3.有助于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群众史观思想的内在联系

阶级观点和群众史观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但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究竟是什么关系,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近些年来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和研究成果中都没有完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是绝对排斥和否定阶级观点和群众史观思想的。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以阶级观点、群众史观思想排斥人学思想,不讲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等有关人的基本理论。改革开放后,虽然涌现出大量的有关人学的研究成果,但在讲人学的基本思想中又不讲阶级观点和群众史观思想,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或者说变相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阶级观点、群众史观思想对立起来。如果我们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观点,并真正用劳动实践的观点解释“人”的概念,那么就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群众史观思想是同一的关系,是有区别而又有内在有机联系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出发,我们就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也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学说。从这一点上说,马克思主义与以往的人道主义有共同点。但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是劳动实践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历史的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可变的。阶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必然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历史的发展动力就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它一方面表现为现实的人的活动产物——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本身。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决定因素,而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就是主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就是受压迫受剥削的被压迫阶级即奴隶社会的奴隶阶级、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当然,“人民群众”的概念也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处在上升时期的其他剥削阶级及其成员、知识分子等。被压迫阶级和上升时期的进步阶级反抗剥削阶级和腐朽落后阶级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群众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绝不是抽象地高扬一切超历史、超时代、超社会关系、超阶级的所有人的主体性、价值、尊严,而主要是高扬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代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主体性、价值和尊严。

在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他们的理论生涯时,虽然早期曾经接受过抽象人道主义的观点,如黑格尔的人的自我意识思想、费尔巴哈的自然人的思想,但他们很快就从抽象的人发展到具体历史的人,也就是“无产阶级”这个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解放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恩格斯1845年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的信中说:“我把你们当作这个‘统一而不可分的’人类大家庭中的成员,当作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结束语中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上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这种同情,它在官方科学那里是既没有寻找也没有期望过的。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这些论述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吗?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群众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吗?这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区别于抽象人道主义的又一显著特征。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人道主义实质是少数人的人道主义,是不彻底的人道主义,是虚幻的人道主义;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道主义成为大多数人的人道主义、彻底的人道主義、真正的人道主义、真实的人道主义。那种不讲社会关系、不讲时代、不讲历史条件、不讲历史主体、不讲人民群众、不讲阶级性的面向所谓“所有人”的人道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理论在资产阶级

上升时期客观上也曾为无产阶级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最终不过是掩盖统治阶级自私自利本质的遮羞布和欺骗无产阶级和大多数人的工具罢了。

4.有助于真正理解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由于我们以前不敢从人道、人本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所以在世纪之交一些管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以人为本”思想时,有些人就从传统思路出发,把“以人为本”思想也看作资产阶级的抽象口号加以批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公开反对“以人為本”才停止下来。近几年,各种报纸杂志发表了大量解释和阐发“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成果,应该说这些成果对于深入理解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起了极大推动作用。但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仍然把“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实际上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可以接受和承认“以人为本”,因为它是一个价值观命题,而不是历史观命题,但不能接受和承认“人本主义”。后者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口号和思想。这是笔者坚决反对的。其实,我们今天可以接受和承认“以人为本”,也就是接受和承认“人本主义”。这两个提法并没有本质区别。试想,人不是历史和社会之本,怎么能够以人为本呢?固然,“人本主义”如同“人道主义”概念一样曾经是资产阶级思想家高举的旗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解释和说明“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中的“人”的概念呢?难道“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中的两个“人”的含义不相同吗?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也就是一种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人道主义,也就是实践人本主义。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党才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既是历史观命题,也是价值观命题;同理,“以人为本”是价值观命题,也是历史观命题。需要在这里指出,无论使用“以人为本”还是“人本主义”,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即用劳动实践的具体历史的人来说明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中所说的“人”既不是原始社会的人,也不是欧洲人、非洲人、美国人,而是正在从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抛开历史上的含义不谈,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人作为目的是本、作为动力是本、人的发展也是本,也就是说,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发展的目的,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依靠力量和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发展也是社会发展之本。这难道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吗?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理论界的有些同志一方面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提法,另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抽象的人的观点说明解释“以人为本”。说什么,民是部分人,人是全体人;民是种概念,人是属概念。因此“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广泛、更全面,“以民为本”有一定的片面性。这难道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吗?这才是没有真正划清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历史上的人道主义、_人本主义中的人学思想的本质区别。应该看到,理论界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推销抽象的人的理论现象大有市场。如研究人的发展理论。近些年来许多研究人的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理论上讲,马克思恩格斯如何重视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和外部世界的发展的关系等,但就是不研究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弊病,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现状,中国人究竟应该把自己塑造和发展为什么样的人,中国人究竟应该怎样发展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是一个正确的哲学命题,它的实际含义绝不是弘扬和高扬抽象的所有的人,而是弘扬和高扬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是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承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又一个精髓就是使绝大多数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责任编辑:苏慧

作者:郝贵生

马克思与人道主义论文 篇3:

浅谈人道主义的发展与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研究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理论前提及内涵,探索其思想所实现理论影响,从而挖掘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人道主义;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其实来源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批判了神学的基础上,认为哲学其实是人道主义和自然的统一,他认为人并非是上帝创造的,而恰恰因为有了人,才创造出了上帝,同时他从积极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出发,开创了关于现实人和自然的本质等等的人本学的思想.费尔巴哈认为人和自然都是哲学的本质对象,所以应该把人作为实际的现实存在,而自然则是这种存在的依据,同时,费尔巴哈虽然以现实为依据去批判宗教,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的去实践,他仅仅只是在理论的层面上,所以这样的基础也成为了马克思去实践人道主义的引导石,也就是说,马克思实现的理论变革是在费尔巴哈实证理论基础上的变革。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提出其实是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抽象理性,黑格尔认为世界其实是人的产物,是人的自我的绝对意识的化身,正是这样世界才在发展,所以马克思认为对黑格尔的批判就是他理论性批判的前提,马克思透过黑格尔哲学的抽象的外观,辩证法的本质其实是人自己的实践活动而生成、发展、解放的一种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实现和确证过程,马克思思维的辩证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人的自我本质占有生成的过程。

二、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解的基本思想

从古至今各个理论流派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认知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本质思路其实是一直的,马克思人道主义其实就是马克思关心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理论,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着重点是在于论述人的存在性,认为人的真正的本质不是作为一种目的抑或手段,而是作为人而真正存在着,是一种人性。其次,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其实也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本质体现,并把异化理解为人的木质与存在的分离、也有人将马克思的整个理论都归结为人道主义的异化理论,再次,人道主义马克思助人者一直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也就是提倡通过主体活动去进行意识形态的革命,促进阶级意识的绝觉醒。最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辩证法是存在于社会历史范畴的,不是存在于大自然的,他们强调的是以人为中介的一种辩证法。

三、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人才才是最最至关重要的,能否合理的去利用掌握着丰富知识的人,直接关系着知识经济能否更好的发展,但是长久以来,很多观点逐渐的片面独断,人们只认为物质生产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片面的去理解生产力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刻意去强调社会存在而弱化了社会意识,忽略了人的存在需求以及情感的重要性,忽视了人及人的发展水平这一生产力发展中最宝贵的因素,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的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因此缺乏对个人、集团、阶级、社会的动力和行为研究,缺乏对人的主观因素的分析。这样的观点和行为打击了很多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影响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进程。

有些人认为,历史上的费尔巴哈一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会习惯性的从社会关系层面上去分析和解剖人,然而这并不是正确的,这其实是对人道主义的一种很大的误解。因为古往今来,人其实是生活在大自然的,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不是只依赖于一定的生活关系,人一直在改造着自然,那自然又何尝不是一直在改变着人类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进步,人们依靠着智慧在大自然中处于很高的地位,然而,大自然在遭遇了人类的不断破坏之后,也反过来报复着高科技伪装下的人类,在资本主义的一些国家,资本家不择手段利用一切去追求剩余价值和最大利润,对大自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严重的毁坏,过度的开采能源,过度的污染环境,自然资源越来越缺乏,很多生物种类也濒临着灭绝,人与自然不再是和谐的相处了,这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一些做法亦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急功近利的做法不符合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精神。

当然,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而我们应当认真领会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精髓,将它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一理论。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5: 600.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84.

[5] 高清海. 哲学的憧憬[M].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5: 10.

作者:徐晓文

上一篇:按揭房借款合同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1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