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精选13篇)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1

B.塑料瓶

C.金属瓶 2.您购买食品通常选择以下哪些场所

A超市

B便利店

C农贸市场

D路边早、夜市

E 其他 3.您选购食品时主要关心

A.价格 B.品牌

C.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期

D.配料表

E.产品认证标志

F.产品说明

G.食品的色泽、外观等感官方面

H.其他

4.你认为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众多的原因是什么

A、不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

B、司法惩罚以及监督不全面

C、各主管部门职责不明

D、各执法部门沟通不畅

5.您一般是从哪些途径得到食品安全消费的知识

A.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

B.电视、广播

C.网络

D.有购买经验的人 E.相关知识讲座 6.您对我国食品市场的感觉

A放心 B一般 C不放心 D非常担心

7.您平时遇到哪一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

A.注水肉等肉类问题 B.食品中毒问题 C.散装食品卫生问题 D.食品已过保质期 E.假冒伪劣产品

8您了解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之间的差别吗? A、非常清楚 B、了解一些 C、不清楚 D、不关注

9、对于《食品安全法》,你是否了解?

A、完全了解

B、基本了解

C、知道一点

D、不知道

10、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你一般会向哪个部门投诉举报 A、工商局 B、质监局C、卫生局D、药监局 11.以下食品安全事件您听说过哪些?

A.2003年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大头奶粉)B.2005年苏丹红事件席卷全国 C.2006年惊现“口水油”沸腾鱼 D.2007年大闸蟹含有“禁药” E.2008年惊现三鹿奶事件 F.2009年聚氰胺奶粉再现

G.2010年海南豇豆含毒事件 H.2010年麦当劳麦乐鸡事件 12.您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

A.假冒知名品牌 B.过了保质期仍在销售 C.没有注明保质期、生产地等产品信息 D.虚假广告宣传 E.在保质期内变质

13.当您买到劣质的不合格产品时,您会

A.扔掉,自认倒霉 B.找商家要求退换 C.直接联系销售厂家 D.找媒体进行曝光 E.向相关部门投诉

14.为了改进食品安全环境,您认为现在最需要做的是

A.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力度B.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 C.加强宣传,普及消费知识,加强消费者的分辨能力

15.在日常生活中,您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吗?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2

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品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理论品质, 理论本身的开放性、批判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使得它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有益成果, 从而使自身在研究方法上得以完善、在理论内容上得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正是坚持开放性思维, 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所创造的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性来说还是批判的、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早在开始从事其理论活动的初期就明确宣布:“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 而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 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 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 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列宁强调,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各种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思想, 反对各种曲解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倾向, 同时也以严格的批判态度对待自己。

二、理论创新必须植根于现实实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源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原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因此, 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 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理论。它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 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着自身的主观世界, 且从深度和广度上加深着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这种实践的至上性决定了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当“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了, 迫切的直接行动的任务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因此, 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应该注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较大的创新是在正统期间出现的, 是同重申诸如阶级、革命、国家和唯物主义等这样的基本概念一起出现的, 新的概念和理论的引进, 是为了解决历史发展和革命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毛泽东同志深刻指明了社会实践与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思想解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 但并不意味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一个自然而然地过程, 它需要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实质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社会实践状况的深刻理解。因此,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需要一大批“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 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 给予理论的说明”的理论家。

有了这样的认识主体, 才能够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 才能够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四、在批判错误思想观点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 不但过去是这样, 现在是这样, 将来也必然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 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 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

综上所述,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实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具体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 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与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 第1版, 第416页.[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 第1版, 第41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56:41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56:416.

略谈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案例;多媒体;启发式;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274-02

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主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它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这门课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学习,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重要性,我校也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作为唯一一门闭卷考试的公共必修课。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用很大。

一、案例教学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具有抽象性特点,一般学生很难接受。为此,哲学原理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时,引入了鸡蛋、鸭蛋、石头在相同的外因作用下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得出事物的内因决定事情的方向和发展。在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引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和历史有名的“东施效颦”。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通过这些典型案例能够将哲学中那些枯燥的原理变得浅显易懂。

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就谈到“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矛盾”。作为一门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原理课具有抽象理论多、举例说明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知识性多、趣味性少的特点。因而通过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可以弥补原理课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举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掌握整体性原则。二要掌握时代性原则。恩格斯曾很明白地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三要掌握适度性原则。案例的选编既要体现学科内涵,又要有一定深度,但又不能太抽象、枯燥,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相当、繁简相宜。

二、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由来已久,从古到今一直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在人类教育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当前教学改革的开展,启发式教学也有了新的发展。相对来说,讲授法也是我国哲学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但是教学实践也证明,单凭教师单向讲授灌输,效果最差。而如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把每章的教学内容依据实际划分为若干小题目,每个学生一个,在课下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做好充分准备,到课堂发言,充分讲述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学生发言后教师做出评语,不足的加以补充,不对的给予纠正,这样做课堂比较活跃,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反映:“课堂不再是老师单方面授课的地方,而成了师生互相交流的场所,这种互动的氛围无疑提高了我们听课的积极性。”这样,原本以为“枯燥乏味”的课程变成了“培养智慧”的场所。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大家在课堂上积极地发言,在教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对同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去认识,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一位学生所说:“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有利于我们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一些学生称“启发式体验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大胆尝试”,使他们“受益匪浅”。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第一,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抓住精神实质,融汇贯通。第二,教师必须对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第三,教师必须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把学生引导到实现教学目的的要求上来。

三、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方法生动、具体、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选一些内容新、时代感强、有较强针对性和说服力的优秀影片、电视片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比如,结合教学实际,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南京南京》等,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社会实践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实践性,它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的理论与体系的建构都是与实践密不可分的。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弱点,也是其教育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读书是学习,离开实践的死读书是要不得的。也就是说仅仅从理论上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因此在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候,教师要自觉突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自觉结合中国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引导,以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水平。例如利用假期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去做一次深入调查,并要求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写一篇社会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到文化古迹和革命遗址去参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去社会的不同岗位进行社会实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教学法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的方法不谋而合,因为一切理论最终都要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逻辑上用实践来判定自身的正确与否。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進一步锤炼自己,提高认识。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坚持实践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然社会实践不仅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纳入教学计划加以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如制定实施计划、精选实践地点等。在实践活动中还要进一步去讲解、指导,使学生真正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升华到新的高度。

五、复合式考试方法

采用复合式考试方法有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成绩。主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是课堂出勤和提问(约占总分的20%)。使用这一方法,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平时上课及学习情况,督促他们重视平时的学习。二是专题论文(约占总分的30%)。在组织完教学参观或请先进人物做报告后,布置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写一篇大约3500字左右的论文,以便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三是期末闭卷考试(约占总分的50%)。课程结束后,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拟定闭卷考题,不出难题、偏题,重在检查学生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定学生在2小时内完成。

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微机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篇4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实验的提高和综合。通常,学习知识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一点点的学习和积累的,而应用知识则是综合运用所积累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知识的系统性来检验对各层次知识的掌握程度。

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通过一个设计实例,经历一次理论和实践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的综合训练,也是一次工程实践能力的检验。这次课程设计大家应当把它作为毕业设计的预演。

 锻炼通过各种媒体和途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

 课程设计要求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 较大的题目可以多人合作完成,但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在自己的报告中客观如实地反映;

 课程设计既是综合能力的锻炼,也是协作精神和科学诚信品质的锻炼。如果做相同的题目,要保证各自的独立性,实现方法的多样性。

 微机原理是一门硬件技术为主、软硬件结合的课程,因此要求,所有的选题都要描述清楚硬件设计的原理和软件设计的逻辑思路。设计尽量在实验箱上完成。

 在功能设计上尽量完善、贴近实用、有人机交互(人机交互可实用实验箱上的键盘重新定义)

 查阅毕业设计的相关文件和设计规范,学习设计报告撰写的各个环节,并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实践。

 课题完成后要有一分规范的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课程设计的时间为2个完整的教学周。

四、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 为锻炼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做准备,对设计报告的完成尝试做较高的要求。

 一篇完整的设计报告通常由题名、摘要、引言、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组成。具体要求如下:

1、题目:根据选题拟定;

2、摘要: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炼。不超过300字;

3、引言: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设计的技术路线或基本思路;设计欲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此课题所需要的条件;预备知识的介绍。

4、正文:

 设计方案的论证:应说明设计的依据;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阐述所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 硬件设计:在设计报告中要列出主要芯片的参数、逻辑功能;给出硬件线路图及原理介绍以及必要的计算等。

 软件设计:详细介绍软件设计的思想、控制算法、模块的划分;给出算法的逻辑框图;实时性分析、误差分析、软件校正等。

 结构设计:如果选题含有结构设计则包含此部分。

 试验及测试情况:包括试验方法、测试电路和测试结果等,说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5、结论

 概括地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性能达到何种水平,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 结论篇幅不宜过长,要简单、明确。在措辞上应严密,容易被人领会。应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的工作成果,忌言过其实,在无充分把握时,应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查阅的资料、参考书

6、附录:(源程序清单、电路图等)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 课程设计单独计算成绩,希望同学们引起足够重视。 考核方式

    采取呈述答辩的方式。

工作态度占20%:课程设计的过程是否认真,是否有科学的态度等; 作品展示和设计报告的质量占50%; 最后的答辩情况占30%; 有创新者,适当加分。

成绩评定

六、参考选题

 课程设计的选题可以做以下给出的参考选题,更提倡学生自己选题。 课程设计在层次上界于普通实验和毕业设计之间,折合时间只有1周,所以题目的规模与难度应当与这个层次基本匹配。

 鉴于上述考虑,提供的参考选题以我们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可以完成为基本出发点,也鼓励有余力、感兴趣的同学完成较大的题目。

1、微机原理实验箱键盘和显示模块的软硬件剖析

微机原理实验箱是一套基于8086/8088CPU的综合实验仪器,上面带有A/D、D/A、PIO、SIO、CTC、中断控制等常用接口实验模块。对微机原理实验箱进行剖析,可以使学生进行一次系统分析能力的综合锻炼。选题要求:

[1] 硬件剖析:  中有介绍);

  画出相关的原理图;

分析数码管动态显示的原理和键盘扫描的原理。阅读资料,掌握可编程芯片8155的原理和编程结构(单片机原理[2] 软件设计:

 用8086汇编语言编写显示子程序和键盘扫描子程序。  一个通用显示子程序; 一个通用读键子程序;

 设计一个主程序,调用上述程序,测试并显示每个键的键码。 难点:在键盘扫描中兼顾显示扫描。

2、微机原理实验箱的软件功能模块设计(3个子课题)

 再现系统原来所具有的功能:系统有28个功能键,功能键的可以完成系统所提供的功能操作。阅读操作手册,编程实现模块的功能。

 选择下列任意一个模块作为课程设计的课题: ① ② ③ 存储器读写模块:。(难度系数0.8)存储器移动模块:。(难度系数0.7)存储器比较模块:。(难度系数0.7)

3、中断技术的综合应用设计(2个子课题)准备:

1、总结性地复习8086的中断系统;

2、精通掌握中断控制器8259A的原理和编程;

3、精通掌握串行通讯接口芯片8251或并行通讯接口芯片8255之一。

1、硬件设计       原理设计的介绍。8259、8251(或8255)关键芯片的功能、引脚介绍; 绘制原理图(最好用PROTEL99软件);

软件设计思想:重点介绍中断子程序的设计、如何加载; 软件框图;

核心代码段的解析;

2、软件设计  完整的软件源程序在附录中给出。

3、调试验证方案的设计,包括调试程序的设计。

4、按照设计报告的要求写出规范的设计报告

4、用8253定时/计数器设计日历时钟系统

1、硬件设计        原理设计的介绍(推荐使用中断方式)。8253关键芯片的引脚、功能介绍; 绘制原理图(最好用PROTEL99软件); 推荐使用中断方式; 软件框图;

核心代码段的解析;

完整的软件源程序在附录中给出。

2、软件设计

3、调试方案的设计,包括调试程序的设计、时间精度的校正方法等。

4、按照设计报告的要求写出规范的设计报告

5、微机原理实验项目的开发与改进设计 说明:

1、对现有微机原理实验项目的综述;

2、提出并设计新的实验项目;

3、该课题的自由度较大,但需要调研大量的实验指导书之类的资料,然后立足实际分析比较整合创新,提出有价值的实验项目。

6、交通灯控制系统:

按照时间控制原则,利用并行接口和定时器,采用时间中断方式设计一套十字路口的交通灯管理系统,通行时间(或禁止时间)30秒,准备时间3秒,在准备时间里黄灯闪烁3次,闪烁频率为0.5秒,周而复始。

7、电子时钟设计:

利用8253定时器设计一个具有时、分、秒显示的电子时钟,并定义一个启动键,当按下该键时时钟从当前设定值(可在显示缓冲区中予置)开始走时。

8、可任意启动/停止的电子秒表设计: 6位LED数码显示,计时单位为1/100秒。利用功能键进行启/停控制。其功能为:上电后计时器清0,当第一次(或奇数次)按下启/停键时开始计数。第2次(或偶数次)按下该键时停止计时,再一次按启/停键时清零后重新开始计时。

9、简易计算器系统设计:

设计一个可以进行2位数四则运算的计算器,要求:1,用按键输入数和运算符号;2,用LED显示运算过程和结果(十进制数);3,可以表示出当前的运算类型;4,具有清零和复位功能;5,具有连续运算功能。

10、利用D/A设计一个函数发生器:

并利用按键选择输出波形,能分别产生三角波、阶梯波(每阶梯1V)、正向锯齿波、负向锯齿波和方波。并利用按键(自行定义)进行输出波形选择,同时将当前输出波形代号显示在LED上(左边位):0为方波、1为正向锯齿波、2为负向锯齿波、3 为三角波、4为阶梯波。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11、舞台艺术灯的控制

一、设计的目的

通过对红绿黄LED发光二极管的控制,熟练掌握8086汇编语言的编程以及并行接口芯片

8255A 的编程方法。

二、设计的要求

编写程序控制8255A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使实验台上的红、绿、黄发光二极管按照某种规律

发光。

12、电子琴实验

一、实验目的

l、进一步掌握定时器编程和应用。

2、了解微机利用定时器产生音乐的基本方法。

二、设计的要求

利用实验仪键盘,使数字键1、2、3、4、5、6、7作为电子琴键,按下数字键发出相应的音调,PB0作为定时器门控信号,OUT1发出音频信号,驱动喇叭

13、七段码电子表显示设计

设计一个具有时、分、秒显示的电子时钟,并定义一个功能键,使其能校对时间。

14、数字式竞赛抢答器

1、设计一个可容纳4组(或更多)参赛的数字式抢答器,每组设一个按钮,供抢答使用。

2、抢答器具有第一信号鉴别和锁存功能,使除第一抢答者外的按钮不起作用。

3、设置一个主持人“复位”按钮。

4、主持人复位后,开始抢答,第一信号鉴别锁存电路得到信号后,有显示器显示抢答组别。

5、设置一个计分电路,每组开始预置100分,由主持人记分,答对一次加10分,答错一次减10分。

15、彩灯控制器

1、设计一个彩灯控制器,使彩灯(LED管)能连续发出四种以上不同的显示形式;如灯亮的顺序为1盏、2盏、3盏、4盏,然后在向后减数显示。

16、简易出租车自动计费器

1、实验中以一个脉冲模拟汽车前进十米,则每100个脉冲表示1公里;

2、行车里程单价1元/公里,起价3元,3公里起价;

3、用LED显示行驶公里数,两个数码管显示收费金额。

城市规划原理小论文题目 篇5

2、城乡统筹发展:农地制度改革,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城乡统筹规划,城中村规划管

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

3、规划管理:规划地方立法研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制

度,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大事件”

4、低碳规划:节能减排,“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生态规划,产业结构转型,规划环评,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

5、公共参与:公共利益,物权与城市规划,规划公开,规划监督,城市拆迁,包容性发展

6、控制性详细规划:控规与规划许可,规划控制内容与指标,控规全覆盖,控规动态维护,控规编制技术

7、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社区

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城市能源规划,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防灾规划

9、城市交通: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枢纽,机动化与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

通规划

10、城市形态与城市结构: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边缘区规划管理

11、城市文化: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复兴,城市特色,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意产业,大遗址保护,旧城保护与更新

12、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城市中心区,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空间消费,非正式空间

13、城市规划学科建设:城市规划学科的构成与定位,学科交叉与融合,规划师的知识与技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6

1.在会计期末,企业当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要分别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2.企业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是静态报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是动态报表。(√)3.企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时,调节后的余额是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4.购置的生产设备所支付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不需要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5.企业对于负债的清偿只能采用现金或者实物资产偿还。(×)

6.所有者权益体现在净资产中的权益,是所有者对资产的剩余要求权。(√)

7.“生产成本”账户期末如有借方余额,为尚未加工完成的各项在产品成本。(√)8.资产是企业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二、选择题

1.银行存款的清查是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与(C)核对。(单选)A、银行存款收款和付款凭证

B、总分类账银行存款科目 C、银行发来的存款对账单

D、开户银行的会计记录 2.下列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是(A)。(单选)

A、取得短期借款3 000元存入银行

B、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2 000元 C、销售商品10 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D、用存款购买机器一台5 000元 3.物价上升时期,导致销售利润较高的存货计价方法是(A)。(单选)A、先进先出法

B、个别计价法

C、加权平均法

D、市价与成本孰低法

4.某企业在固定资产清查中盘盈固定资产一台,应该(A)。(单选)A、调整前期损益

B、确认为当期营业外收入 C、冲减当期的管理费用

D、增加所有者权益

5.下列经济业务,引起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的业务有(AB CDE)。(多选)A、用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购货款

B、用现金支付福利费 C、用银行存款归还银行短期借款

D、以现金发放职工工资 E、用银行存款交纳税金

三、简单题

1.请说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各自的概念以及会计处理?

答: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不同就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是确定以短期交易为目的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期限不明确。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短期交易为目的的,比如短期持有的股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长期持有或短期持有的明确目的,也可以是股票,但是不确定是短期持有,也有可能长期持有。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7

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正确认识和科学解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第一人。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功绩时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就是由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确立的科学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

列宁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 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 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2]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3]

邓小平曾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 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4]这里所说的“普遍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描述, 我以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独特性、革命性、实践性四大特点

1、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列宁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严整性, 即“它完备而严密, 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5]毫无疑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是建立在它的完整的世界观基础之上的。因此, 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部分不是简单的组合, 而是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 这一整体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研究。

2、独特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在,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所在, 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而区别于其他理论学说的根本标志。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致力于实现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具体实践性的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经过人类实践活动反复证明的真理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经受住实践的检验, 而且必将能够接受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检验, 在实践活动中显示真理性认识的巨大威力。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

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马克思基本原理指导实践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是历史的选择。经过建国六十多年来的建设和改革,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 以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 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 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 实现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稳定的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 正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心一意, 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经济建设这个生产关系的重要形式;着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克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而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为了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入手, 科学分析其内涵, 最后对其当代启示作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74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7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26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运用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相应理论创新成果,推动着工人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指导着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以新里程碑的历史姿态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彰显着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恩格斯充分借鉴和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为人类贡献了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在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起点标志。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的无产阶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给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却根本没有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答案。而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俄国革命的模式,使我们党积蓄起来的革命力量惨遭重大损失。毛泽东从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而是将其看作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战略,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不失时机地通过和平改造,将新民主主义过渡到了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不懈的探索者,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理论原则和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的理论创新成果。它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开辟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需要。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甚至发生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带有全局性“左”的错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但此时的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始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它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教条式的理解中,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与落后于时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客观评价了重大是非功过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在此基础上,明确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等理论,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世纪之交的严峻形势,要求党对“中国共产党应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根本性问题做出回答。面对焦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足以巩固立党之本、强化执政之基、充实力量之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实践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暴露出多年积累的问题。此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时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求真务实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路线的理论创新成果。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要紧紧围绕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来进行,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内涵,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与拓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工人阶级政党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突出以人为本的本质与核心地位,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的执政理念,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方向性问题。

爱国主义论文题目 篇9

2.试谈伊斯兰教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如何为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贡献?

答案:①顺应时代,充实自我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生活领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价值观念,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作为伊玛目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理直气壮地按照“三个代表”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就要求伊玛目加强学习,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就要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我想,只有与时俱进,不断获取新知识,开阔眼界接受新生事物,钻研经文教义,正确阐述伊斯兰教的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使伊斯兰教兴盛,才能使民族兴旺发达。关于这一点穆圣也曾教诲我们:“求学从摇篮到死亡”、“求学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天职”。真主古兰经也教诲我们:“你说,有知识与无知识能相等吗?唯有理智的人能觉悟”。所以说,我们伊玛目不仅要学习宗教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一切有利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知识。我们要加强学习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有不断地学习,伊玛目的宣教水平才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得以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

二、爱国爱教,维护国家统一

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也是伊斯兰教义的规定。穆圣曾明确教导我们说:“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分裂就会使社会**、宗教纷争、人民饥苦、民族衰败。我们要坚决同国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我们要用这些思想去教育穆斯林公众,以古喻今,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广大穆斯林群众爱国、爱教的感情,遵守法律、宣传法律的使命感。

三、强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民族团结,为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做贡献。

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根本的保障。党委对宗教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对广大信教群众的关心和爱护上。独山子历届党政领导都很重视和关心宗教工作。多年来,党委、政府领导经常与宗教人士进行谈话,了解宗教活动场所情况,帮助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牙森·肉孜、热依木·尼牙孜等宗教界委员在区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新设穆斯林集中的遗体停洗间的建议》后,区政协将此立为重点督办提案,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推进穆斯林居民殡葬改革,根据党委和区政府的统一安排,由区政协艾拜依副主席先后三次带队率区民宗、民政部门有关领导和厂区有一定影响的宗教人士共30多人前往哈密等地考察殡葬改革和墓地管理。还与区政府联合召开座谈会,与民族宗教人士共同探讨依法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积极推动穆斯林居民丧事简办、实行遗体集中停洗等有关问题,鼓励和动员穆斯林群众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并希望宗教人士做丧事简办的宣传人和带头人。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政协的积极推动下,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正式实施和运转阶段。去年就有几位穆斯林群众去世后,在五区清真寺进行各种殡葬礼仪。这样做既是文明与进步的具体体现,又是符合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的,所以很快就得到独山子广大穆斯林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伊斯兰教是讲求和平的宗教。团结,是伊斯兰教的基本思想和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穆斯林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

我们伊玛目也深感肩负重任。我们将身体力行,积极带头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安定团结的政

治局面,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为独山子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公正待人,树立社会主义公德

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仁慈大度、见义勇为,这是穆斯林的行为规范,也是伊斯兰教义之规定。因此作为穆斯林不能排斥和歧视非穆斯林群众,更不能强迫别人信教。勤劳好学,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多行善事是穆斯林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每一个穆斯林都应该做促进民族繁荣进步的模范,用实际行动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五、坚定正信,抵御宗教极端和邪教的侵蚀

伊斯兰教历来反对邪恶。穆圣教导我们说:“对于邪恶的事情你们当用行动去抵制……,你们当用心灵去憎恨。”坚定正信就是信主独一;正信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坚决抵制和反对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发挥宗教人士良好的品质,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正信抵制邪教,一如既往地站在反对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斗争的前沿。

各位领导、同志们,独山子新一轮大发展已经拉开序幕,建设家园人人有责,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引导各族群众和信教人士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层次支持和参与独山子的建设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我们光荣的历史任务。让我们团结一心,积极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文明的独山子而努力奋斗!

4.。

5.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于哪一年?主要发起人有谁?

6.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成立于哪一年?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7.伊斯兰教何时传入我国?通过哪两条路线?

8.在古代中国,穆斯林在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步与发展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

9.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分别是哪几个民族?

10.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有哪些优秀的回族代表人物?

11.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的回民武装有哪些?

12.“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是什么样的组织?它在抗战时期做了哪些工作?

13.列举中国穆斯林在抗战期间有较大影响的几次民间外交活动。

1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所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15.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16.简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17.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和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18.社会主义的本质

19.新时期统一战线。

20.民族问题。

21.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篇10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在答题时有两个答法: 【① ② ③】或【① ③】 物质 = 客观 =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辩证法: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 先有物质后产生意识且物质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是人独有的 =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否认物质犯唯心主义错误 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 运动 = 变化 = 过程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否认相对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 本原:世界万物有他产生最后复归于他。

唯心主义的错误有:否认客观、实践 第二章

(一)唯物论总结

五观:物质观(4)、意识观(5+15)、运动观(6.1+6.2)、时空观(6.3)、规律观(14)五系: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8)

实践与人的辩证关系(10)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1-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18)两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3)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原理(9)

第二章

(二)唯物辩证法总结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25)

两个特征:普遍联系(的特征19-20)与永恒发展(的特征21-22-23)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6--30)

质量互变规律(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33-34-35)

辩证思维(认识)四对方法(39):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五队范畴(24【1--5】):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六个环节:5对范畴 + 整体与部分(事务联系和发展的6个环基本节)主客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增强能力:学习辩证法的目的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 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的前提:区分主客体(1-2-3)

认识论的基础:实践(4-5)

认识论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8)

认识论的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反复(9-10-11-12-13-14)

认识论的结果:真理与谬误(15-16)

认识论的标准:实践(17-18)

认识论的好坏:价值(19-20-21-22)

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自由(23-28)

第四章 唯物史观总结(1-2-3-4-5)

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规律(5---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运动规律(9---12)三对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13---16)

统一性和多样性(14)

必然性和选择性(15)

并进性和曲折性(16)四个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28---37)

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29)

人的本质 = 劳动 + 社会关系(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1-32-33)

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34---37)五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7-18)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20-21)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2-2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24)

科技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5-26-27)

第五章、第六章合起来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懂得四个一,学会三个二。手中就有钱,有钱就投资。资本十三论,政经就搞懂。懂得四个一:

一个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

一个规律:价值规律(8)

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一个理论: 学会三个二:

二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2)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手中就有钱:货币(6-7)资本十三论:

劳动商品论(15-16)

生产两重性论(18-19)

不变可变资本论(22)

资本积累论(27-28-31)

资本循环论(32)

资本周转论

(33)

资本主义工资论(35)

平均利润论(36)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论(40---44)

剩余价值论(20---26)有机构成论(28-30)社会再生产论(34)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1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式教学 设计

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实现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而且有效的途径。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证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目标要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专题式教学的目标设计首先要体现“原理”课教学的总目标,同时也要体现党和国家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门课程中,“原理”课主要承担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的讲授任务。围绕这个教学要求,专题式教学在设计目标方面应该包括: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的目标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设计;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高思想觉悟的目标设计。

2.专题式教学的设计结构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体系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线索就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真理尺度和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因此,专题设计一方面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科学真理内容;另一反面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价值诉求,这一价值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领域中有具体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3.专题式教学设计的依据是统编教材

所有的专题设计仍然必须以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为基础。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由全国一批知名学者、专家汇集集体力量编纂而成,应该说是代表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高水平,教材历经若干次修订,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因此,专题设计必须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做到合理有度的结合。

除此之外,在进行课程专题设计时,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条件、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等因素,回答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设计的内容

“原理”课的教学,贯穿始終的主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但是也有相对独立的内容模块,根据专题设计的原则要求,我们初步按照以下的专题设计方案来安排“原理”课的理论教学: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从整体框架上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和当今时代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对比当今存在的若干社会思潮,使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价值立场和辩证思维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认知框架,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专题三“物质世界的联系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专题二侧重于从实践观出发,揭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说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专题三重点在于说明由实践创造、生成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体系,同时从思维方式意义上阐述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内涵。

专题四“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揭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认识辩证过程以及认识目的的研究。训练学生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引导学生从理性高度认知社会。同时,启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专题五“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历史主体等基本原理。同时,强化历史观的方法论运用,引导学生对诸如“科学发展观”、“生态危机”、“文化软实力”等社会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唯物史观的解读。

专题六“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与本质”和专题七“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本质性的剖析。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当中。

专题八“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和专题九“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层面阐述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资本主义进行本质性区分。尤为重要的是,从实践观出发,阐明共产主义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实施的过程

1.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与协调

“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优化组合运用探究法、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讲授式、讨论式、案例教学、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范畴、基本原理,教师仍然可以也有必要采取讲授式方法;对于一些现实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情境创设的方式解决,如针对近年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观点,教师在课堂上一味批判并不见得能被学生接受,最好的办法是展开讨论,教师作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些思潮的来龙去脉,去比较这些思潮的长短优劣,从而自觉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原理”课的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还应包括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甚至反复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2.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与补充

专题教学要强调课外教学空间的延伸。所谓课外教学空间,一是指课间,课间十分钟如果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播放一些与专题相关的影视片段、音乐、演讲等内容,那么,不仅拓展了专题内容,而且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延续性;二是指网络课堂,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设置了“原理”课的网络课堂,网络课堂的优势在于首先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们可以在自己的任何课外时间段进行学习。同时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拓展学习的需求;三是指课外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如QQ、微博、微信等手段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新闻、书籍、评论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传道授业解惑。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课外教学空间各种平台的搭建,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3.注重教学组团队的配合与协作专题式教学是通过教学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由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主管教师和学生助教“四位一体”共同协作完成。课程主持人的主要工作是从总体上负责、主持整个“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根据设置好的专题,从其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若干专题精心备课,然后到不同的课堂进行讲授。主管教师(相当于课堂班主任,也是主讲教师之一) 除负责本课堂的几个专题教学任务之外,还要负责本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课堂讨论、答疑、批改作业和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等工作。学生助教一般由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要是协助主管教师完成本课堂的教学管理工作,如负责考勤、放映录像、布置主管教师委托的教学事宜,同时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信息等。

4.注重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与支持

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必须进行課程评价与课程考核。这就需要在完善以往的课程评价考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试和评价体系。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与期末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表现结合起来。在考试方式上,改变过去纯粹的知识点考核,而代之以考核学生的思想理论觉悟情况和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的考勤、课堂讨论发言、作业、读书笔记、小论文、课外实践等指标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原理”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使考试真正成为激励手段,力求切实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 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 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

[3] 凌小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尝试[J],教育探索,2012(3).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 篇12

1 理性认知逻辑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结果虽然存在诸多分歧, 但是对于获取知识的过程大体还是有共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类认识的发展演变过程的规律称为主观辩证法, 这种认知的规律性能够影响到认知主体的心理体验, 作为一个具备自由意志和理性能力的认知主体, 他需要在接受知识时获得一种基于主体地位的潜意识的尊严感, 在认知过程中, 或者说, 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 基于认知主体的尊严感是通过一个遵循认知过程内在逻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获得的。也就是说, 认知的过程需要遵循上述的认知逻辑, 使得认知者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理性认知主体的自由意志, 循序渐进地通过自身思辨能力的发挥, 最终形成自己的肯定或否定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从内容上看, 它应是同人类的理性认识过程相吻合的。世界观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相当于概念阶段;价值观主要回答“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相当于判断阶段;人生观主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 相当于推理 (实践) 阶段。从世界观到人生观, 就是一个从“实然”到“应然”的过程, 中间需要价值观作为桥梁, 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跨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尤其其中的“哲学”部分) 正是这个跨越的逻辑起点, 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年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以及自觉的辩证发方法论。也即是从最根本上解答“是什么?”的问题。可以说, 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逻辑起点的, 从这个起点开始的合理演绎需要遵循理性认知规律, 从而给认知主体提供一种正面的、积极的的认知心理体验, 既基于理性认知主体的认知尊严。

2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现状

1) 课程设置

从时间上看,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安排在大一年级开设, 在时间上符合上述的认知逻辑。但是, 却内在地与这个逻辑有冲突。刚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新生, 无论是思辨能力还是知识构成, 都无法即刻适应较为抽象的思辨学习。也就是说, 在进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之前, 应该有一个简单的哲学知识的预备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否则, 认知主体必然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概念漩涡, 毫无头绪。相信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 这一点应是最显而易见的了。

从内容上看, 目前统一使用的教材中, 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合并编纂在一本书中, 这的确有利于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系统完整的理解, 但由于课时的限制, 在教学实践中, 无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阐述, 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言简意赅”了。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很大, 难免有囫囵吞枣的现象。这显然也违背了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 缺乏足够的量的积累的质变, 只能是揠苗助长。

2) 教学实践

目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课堂讲授的方法, 这种方法本身符合该门课程的特点, 既较强的思辩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它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形而上的高度概括, 也正因为如此, 学生普遍反映, 相对于其他几门课程, 该门课最难理解, 或者说, 最没“用”。那么, 如何将这个高度抽象的形上世界与我们休戚相关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呢?也就是要赋予抽象理论生命力、解释力, 而且这种解释力要能够与时俱进,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这样的理论, 才是有说服力的理论。不可否认的是, 这确实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和阐述能力, 但确实是作为一名高校“两课”教师必备的素质。但目前, 毫不夸张的说, 这一点不容乐观。当理论与现实出现抵悖的时候, “国情论”、“中国特色轮”等腔调成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的最后堡垒。教师们在课堂上屡试不爽, 但效果可想而知, 其实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逃避, 根本无法从满足学生———作为理性认知主体———的认知需求, 违背了上述的认知逻辑, 剥夺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尊严, 学生没有积极性, 将“两课”视为“洗脑”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最终结果必然危害到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3 针对这些现象的改革措施

上述现象是紧扣“认知逻辑”这个中心展开的分析结果, 那么,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的教学现状, 关键的突破口也就在于能否在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的整个教学体系中, 遵守理性认知逻辑。基于此, 针对上述的两方面现象, 我们至少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修正。

在课程设置上, 在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之前, 开设一门相对浅显的哲学史课程, 对东西方文明中的哲学精神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这样, 既普及了哲学 (史) 的基本知识, 这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培养了学生对哲学思辨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背景下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哲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哲学史, 而马克思主义 (哲学) 的产生又是同整个人类思想史紧密联系的。这样的课程设置, 遵循了理性认知逻辑, 体现了认知过程的规律性。

在现有的“两课”课程结构中, 适当的增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学时, (其实, 在这之前, 是将该门课程拆分为三门课程分别开设的。) 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单独分化出来, 为学生打下更为坚实的哲学基础。

在教学实践上, 要彻底避免照本宣科式的宣读教材, 作为一名从事理论教育的教师, 要加强对理论的学习、掌握, 在遇到理论与现实的冲突时, 不应简单粗暴不负责任地回避、敷衍。这不仅打消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来说, 是没有将学生当作一个有思辨能力和需求的求知者加以看待。

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上, 要始终以认知逻辑作为前提, 否则的话将适得其反, 能引起学生的一时兴奋, 却丝毫不利于对求知欲的激发。

4 小结

事物的内在因素是事物发展趋势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之所以十分不理想, 根本原因不在于外在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 更不完全在于学生的素质、层次, 而在于这个体系的内部结构是否符合规律。这们课程的问题, 也是我国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面临的困境的一个最集中的缩影。正如吴康宁所指出的, 迄今为止, 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基本只是一种“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在这种道德教育中, 作为受教育者得可以说从来未被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取向进行自己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有其独特性, 但依然要遵循教与学的基本逻辑。唯有此, 才能通过一个正确的过程实现一个正确的目的。S

参考文献

[1]葛桦.主体性道德选择:当代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探索与争鸣, 2008 (2) :96-9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篇13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上一篇:《赠孟浩然》原文及译文下一篇:我的读书故事的作文400字:读书,让我的生活不再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