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环境调查报告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环境调查报告(共8篇)

马克思主义环境调查报告 篇1

化材院化学类10级8班姚依弟10081224

一、主题

校园是学校环境的灵魂,也是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面貌。

优美安静的校园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学习的氛围。

二、问题

(一)、壁报栏的管理不够规范,常常被贴得面目全非。而其它地方诸如教室、厕所甚至是路灯也经常有乱贴乱画的现象。

(二)、没有专门的休闲草皮,无法满足同学们读书学习或娱乐的需求,校园的草坪踩踏地较严重。

(三)、桌洞内有较多的杂物,很多同学吃完东西之后便随手往桌洞内一塞,而不丢进垃圾筒,因此桌洞内随处可见口香糖、卫生纸、零食袋等废弃物一大堆,俨然成了“废弃日用百货”。

三、分析

1、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文明教育作为必需的校园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院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2、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许多院的文明教育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

目前,文明教育并没有真正纳入完全的教学计划之中,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3、组织层面缺乏规范性。文明教育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安排,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细致、周密、规范的安排和考虑。

4、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文明教育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有效的指导。许多院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文明教育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文明教育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文明教育的各个环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

四、建议

(一)、学校成立校园文明督查组,针对乱贴小广告、海报及随意悬挂标语条幅等影响校园整洁、校园文明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二)、修建栅栏一类遮挡物,贴标语,广播教育等。

(三)、加强文明教育,成立相关监察小组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同学进行教育及惩罚。

五、结论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十分重视自然生产力,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实质上看就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由于马克思始终把生产劳动看作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手段,因此,这就意味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不能离开生产环节而孤立地谈论如何处理废弃物的问题,而应该从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或者将其转换为有用的资源。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环境根据自身的规律在不停地形成和转化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在乎人类的存在,不为人类的主观需求而改变其客观属性,也不为人类的有目的活动而改变自己发展的过程。

(二)在实践中探索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既具有认识论意义,又具有世界观意义。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过程,每一次认识的循环往复,都使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对这条老路造成的环境危害,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曾进行过批判和反思,对环境问题也实践出了比较有效的做法:

一是采取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是建设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

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2010年“6·5 ”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倡导绿色生活,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的文明之路。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从、相互促进、共生共荣,追求人与生态和谐。

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扬弃,是不断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

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

自然环境的衰落,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规律。进一步说,人类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地发展的。我们可以在不断的认识和实践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律认识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马克思主义环境调查报告 篇2

1.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理论

1.1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人类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切资料及生产活动的对象都是直接或者问接的来源于自然界的, 人类活动都必须依赖自然界。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 人类也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通过生产劳动作用于自然界, 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 强调自然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而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改变的, 人类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 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 但是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 就会遭受自然的报复。

1.2 关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理论

环境意识在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环境行为决定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具有极大的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意识理论是建立在其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它揭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分析了环境恶化的危害, 并试图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它坚持了自然环境对人的客观性和优先地位, 认为人的能动性再大, 都必须要接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人不能对客观的自然环境为所欲为[1], 人要遵守自然环境规律。

1.3 关于实践是联系人与环境的中介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实践过程中, 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 实践是联系人与环境的中介。马克思曾指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是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人类才能作用于自然, 不断改造和利用自然, 使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达成一致。人类通过生产劳动这一实践作用于环境,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料, 从而满足人类的需要。

2.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为此我们付出了资源恶化和环境破坏的代价。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消耗、能源消耗浪费很大,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但资源的人均占有率非常低,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等都威胁着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1 传统发展观念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转变

传统发展观念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其核心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 片面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效益, 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发和消耗资源, 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甚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观念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资源恶化和环境破坏的代价。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 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却没有相应的得到提高。传统发展观念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生态环境意识严重缺失

80年代环境保护就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21世纪开始生态文明战略也得以实施, 但是, 战略设计与实际执行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距离,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观念与利益取向没有根本转型[2]。“中国地大物博, 物产丰富”的传统观念使得我们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丧失了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警惕。我国大多数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种理性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 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出现了人们一味追求高档消费、过度消费、盲目攀比、为消费而消费等非理性消费, 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下, 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城市发展优势比较明显。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建设往往会以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意识严重缺失。

3.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3.1 转变发展观念,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回收重复利用, 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向绿色生态转型。发展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 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相一致。在制定重大发展规划时, 要考虑到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避免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3.2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大力普及环保意识, 使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人人尊重自然, 爱护自然, 崇尚自然的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对群众自然环境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 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同时促使人们树立起新的生态伦理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 注重培养人们的环境公德和环境法律观念, 切实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环境教育基地, 通过人们的实际考察和学习、实践, 使他们提高认识水平, 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而达到增强环境意识的目的。

3.3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进行绿色消费

要缓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就要求我们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进行合理、适度消费, 同时还要进行绿色消费。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 总会消耗完近。绿色消费是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同时,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 把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地循环利用, 尽量降低污染的消费模式。所以,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提倡健康文明、适度的消费理念, 发展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健康的消费模式。

3.4 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 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 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及相关环境标准, 建立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 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 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摘要:20世纪以来, 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产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思想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的实质, 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环境保护,启示

参考文献

[1]赵艳芳.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J].社会研究, 2011.

[2]何爱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1) :17, 137.3.

马克思主义环境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在支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工具,肩负着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无产阶级新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使命。[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外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

一、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现状

(一)国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社会主义势力弱化和马克思主

义理论信仰危机。(1)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一,两大意识形态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遇挫,陷入低谷。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政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资强社弱”的失衡态势。其二,全球化改变了信息交流与分享模式,带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对社会原有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引发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念混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其三,西方敌对势力强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手段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试图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企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与此同时,伴随着开放到环境,国内学术界出现了“淡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阶级属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思潮。(2)在国内改革开放背景下,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信仰危机。其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强化了人的竞争观念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生活共同体的消解,过去一些指导人们行动的道德原则与和伦理规范难以适应当下的社会情境,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其二,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阶段,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现实问题让人们感到困惑不解,如面对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的现象,面对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面对社会腐败,人们的思想动摇,开始质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二)制度和实践环境的发展不完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的实效性。(1)国家体制变革,制度环境发展不健全。制度对社会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性,制度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需配置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由于监督制度的不尽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意识薄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一个健全完备的民主政治环境。此外,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度不强,缺乏人文环境支持。制约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制度环境的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时代更新迭进,实践环境缺乏现实适应性。一方面,我们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仍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层次性,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到地方、从直接到间接的各种组织的有机系统和整体合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时代的疏离。具体表现为:一是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和不同群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没有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缺乏现实适应性和满足发展的需要,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1)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决定的。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一致,培养具有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明确目标。 [2]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列宁曾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原则,是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开展理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把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加强改进理论灌输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武装人民头脑的实效,另一方面加强完善与创新实践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强化思想道德意识、提升思想理论素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是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3)协调适应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其教育实践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应考虑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协调适应,创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一方面,发掘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使环境系统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优化环境资源,使环境因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氛围、顺畅的渠道以及强大的合力,使受教育者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能够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适应的特色,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建议。(1)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思想上坚定,行动才有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韩庆祥教授在中央党校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政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的向心力。面对国内思想分化,以及我国意识形态挑战日趋严峻的实际,必须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持“问题导向”,借助人类的优秀思想资源,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要是做人心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首要是凝心聚力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氛围。首先,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第二,扩大新闻舆论的覆盖面。占领新媒体传播的思想舆论阵地,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优化受教育者所处的单位环境和相关的社区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有效保障。再次,建设相应的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经常性地进行教育宣传。这样,通过对其环境氛围的营造,可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加强文化建设。首先利用大众文化传播先进的文化。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蕴的积极因素,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其次,大力开发精神文化产品。《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4)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制度环境。完善环境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在各项具体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一,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维护社会公正,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第二,针对腐败问题,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第三,针对传媒网络市场化问题,要建立健全相关社会传媒监管的立法体系和规章制度。还应从强化指导思想、特别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管理、促进党政领导机构自身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 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环境。(5)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在组织上具体来说,首先,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可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从党政机构到居民社区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应引入党政领导负责下的问责制,以创造一个坚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其次,需要建设专职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来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锤炼,全面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感染他人,引领社会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胡子克,庞仁芝,黄书进,王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高家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J]. 教育评论2011,(5)

马克思主义调查报告. 篇4

2012-201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调研报告 题目:对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学生使用网络 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河南工业大学思政学院原理教研室 前言

1.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社会

是日趋多元化,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

2.调查目的:为了了解网络文化的传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进而正确引导广 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了网络文化对我校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参与水平和状态。

3.时间:2013/5/4 4.地点: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

5.对象: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在校学生 6.方式:问卷调查

7.调查内容: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受网 络文化的影响程度。

8.活动准备:

1、查询有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好问卷调查

2、确定调查对象和时间

3、保持正确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做好调查

4、通过点差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 9.活动内容:

1、提前做好调查问卷

2、了解一些调查礼貌用语

3、四人全部投入调查活动,积极参与此次社会实践

4、随时做好记录,调查结束时尽快写好实践报告

主体 1.调查问卷: 1.您的年级是__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2.您的性别__ A.男 B.女

3.您的网龄有多长?__ A.1年左右 B.3年以内 C.3—5年 D.5年以上

4.请问您每天用于上网的时间?__ A.1个小时以内 B.2—3小时 C.3—4小时

D.4小时以上

5.多长时间不上网您会感到不适?__ A.3天一下 B.1星期以内 C.1—3星期 D.3星期—1个月 E.不上网也可以的

6.您会因为上网而逃课吗?__ A.不会 B.偶尔 C.经常

7.您通宵上网的频率是?__ A.经常 B.偶尔 C.不会

8.上网的时候您的感觉如何?__ A.兴奋 B.有点开心 C.无聊

D.没感觉

9.您会因为上网而减少和朋友正常交往的时间吗?__ A.会,经常 B.偶尔 C.不会

10.父母对您上网的态度如何?__ A.经常劝诫 B.偶尔嘱咐 C.毫不关心

11.您旁边有人沉溺于网络吗?__ A.少数 B.较多 C.没有

12.您感觉自己对网络的依赖程度?__ A.相当依赖 B.一般依赖 C.完全不依赖

13.你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最多可选4个 A.聊天交友

B.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帖灌水 C.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

D.查询资料(Google、Baidu等、浏览新闻与评论 E.下载各类资源 F.收发电子邮件 G.更新博客 H.网上电子商务 I.其他

14.你觉得网络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A.很大 B.有一点 C.没有 D.说不清楚

15.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 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 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16.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A.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 B.比较丰富,但质量不高

C.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 D.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内容

17.你会相信发布在网上的那些公共信息吗? A.相信

B.不相信 C.不全信

18.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不快时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么 A.很少 B.经常 C.没有 D.一般

19.你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怎么看 A.非常反感 B.没什么,很好玩 C.别人都在骂,所以我也骂 D.无所谓

20.你对现代网络文化的看法是 A.先进且重要 B.良莠不齐,有点用 C.无用 D.无用且有害 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对本校不同年级大学生情况的大致了解:

本次有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的影响,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由上表可知:其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一般情况下男生要更沉迷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有些男生甚至于通宵打游戏;相对的,女生对网络的依赖较小。另外,大

一、大四的学生玩电脑的较少,因为大一刚进入大学,带电脑的不多,大四即将毕业,要写毕业论文、找工作,太忙了。大二的占了55%,大二学生空闲时间较多,大三占了35%,大三有些人要准备考研,空闲时间就少了。由此可知,性别与空闲时间的多少都与上网有关系。

由表可知,3年或3-5年网龄的学生占大多数,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4.对本校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显示如下: 每天上网时间一小时以内2-3小 时 3-4小 时

四小时以上

人数20 110 60 10 所占比例10% 55% 30% 50% 由表知,每天4 小时以上的仅占5%,这主要是由客观实际情况决定的,大学生活动很多,没有过长的时间去玩电脑,2-3小时占比率最高。这体现了一切由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

5:短时间内不上网不适的人数占少数,而大部分学生长时间不上网就会感到不适,网络是我们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如今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深。6.由表知,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因上网而逃课,但也有一些学生逃课上网,这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因此对待网络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要正确的认识网络。有90%的学生经常上网,我们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8.上网感觉兴奋 有点开 心

无聊没感觉 人数108 80 2 10 比例54% 40% 1% 5% 9.上表中大多数学生都对上网感到兴奋、开心,但却因上网而减少了与朋友的正常交往时间。上网有利有弊,这体现了哲学中矛盾的观点。

10.2 3

表中显示有60%的父母都会经常劝诫孩子少上网,只有少数毫不关心,上网有利有弊,我们要用哲学上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上网问题,要选择正确的态度。

11.关于身边人是否会沉溺于网络,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一下的统计数据;其中少数身边的人沉溺于网络占了绝大多数,占85%,而较多和没有占了很少的比例。从这数据中,我们可以推算出这样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沉迷于网络的人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仍然需要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12.感觉自己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这一问题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其中对网络有相当依赖的同学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0%,而网络一般依赖的同学占到45%,对网络完全不依赖的同学只有5%。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而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也体现了哲学中发展的观点,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思想行为和观念也在更新。

13.你上网最常做的事情这一调查更是从细节中看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是一道多选题,我们通过问卷,得出大学生在网络上最常见的四件事1.聊天交友2.讨论热门话题,论坛、贴吧跟帖灌水。3.听歌或玩游戏。4.更新博客

我们不难得知大学生在上网时大多出于娱乐的目的,而非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便利的资源,加强学习和工作的比例和时间。

14.你觉得网络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有没有影响? 这一调查很切中我们的主题,其中认为网络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占到50%,而有一点影响的占到35%,没有和说不清楚的占到15%.这一调查结果很具有代表性,我们不可否认网络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一体现了哲学上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

15.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 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 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这一问题调查为你对于网络的态度和看法,大多数人任务网络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网络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其实无所谓答案与否,这一体现了我们哲学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16.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这一问题与我们的学习息息相关,从调查结果上来看,45%的人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质量不高,有50%的人

认为比较丰富,更新及时,但质量不高。

其实网络资源就像一个小世界,有优势,当然也有不足,关键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也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的哲学原理。

17.你会相信网络上公布的那些公共信息吗这一问题也很具有代表性,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对网络上的信息持有不全信的态度。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我们应该用科学,辩证的态度去对待,这一体现了哲学上辩证否定的观点。

18.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烦恼与不快时,有没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85%的同学没有或很少有向网络倾诉的习惯,只有15%的人经常有这种习惯。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观念,而产生这一观念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世界观不同,我们会有不同的方法论,大学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9.你对现在聊天语音室,贴吧,论坛上的骂人现象所持的观点.65%表示他们非常反感,还有35%人持观望,无所谓和随大流的态度。网络虽然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但是我们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方便时,同时也应该铭记要尊重他人,共同构建文明的网络文化。

20.对现代网络文明的看法,这一问题很好地作为问卷的结束,通过调查表明, 60%的人认为网络文明良莠不齐,有点用,30%的人认为先进很重要。我们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对现实生活积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弊端。

总结

网络现在日益成为我们现实中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次的调查问卷中,我们通过亲身的实践,团体认真地配合和进行详细的总结,同时结合我

们的哲学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在这些问题中,有谈到对网络文化的看法,还有我们如何利用的问题,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实际。同时,我们将我们所学到的哲学观点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都可以成为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法论。当然在我们的调查期间,我们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当代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忽视学习和工作的功能,以及网络文化氛围的亟待改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认真对待,科学分析,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的文化,正确发挥网络文化对我们的积极的影响。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的回答: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占35%,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道德水平占10%。这个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并且是主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在“网络对您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多选”问卷中A、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占47%。B、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占39%。C、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占14%。D、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占12%。E、沉溺于网上娱乐,无心向学占7%。在这项调查中,前三项占的比例大足以说明网络对大学生的智力素质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负面影响: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就像一条大河,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就其与大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业和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这在调查结果中都有显示,在上面的举例中已提到。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 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大学生对网恋的看法调查中,只有49%人反对网恋,可以尝试网恋的占到了51%。个别同学还有网恋经历。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对大学生的上网必须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和适时地指导。

3.网络产生诸类影响的原因: a.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当今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都装备了电脑、连接了网络家庭中包括孩子父母在内的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是网络文化的亲身体验者.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成年人随意上网以及在网络文化下的恣意妄为等等一些不良举动造成了很多学生相互模仿

b.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由于网络的“遍地开花”和“无孔不入”学生走出学校后因为自我调控能力不强 加之部分经营者利欲熏心,他们难免会遭受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扰,使得影响学生

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其中发挥了反作用。c.网络本身的特点: 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有序与无序并存;信息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

结束语

1.总结:总的来说,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人类文化多元化,是大学生的学习和 生活都比以往空前的便利起来。虽然其中存在着某些不和谐、不利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但是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网络文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尽量避免网路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建设、加强网络文化的安全性监察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出来,发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最终到达和谐社会的要求。

2.对策: 首先,加强网络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的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有很多。我国还应该注意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经验,制定

出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以便使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有章可依,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要施行以辨识为主、辨识与灌输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方法。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网络自由与自律、责任与道义相互统一。使他们能够提高分析辨别能力和“免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地防止和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次,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加强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它通过主客观条件的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一进校就想到毕业,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很容易走入歧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调查报告 篇5

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探

索和实践,终于形成了适合中国自己发展的一部理论体系——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当今社会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

命,所以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就此目的,我们小组在近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

论成果对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我们主要是通过发放填写问卷的方式,一共12道题,有效答卷为100份,在这100份数据中,我们

发现这样的事实,现就调查报告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了解程度

生活中许多事情是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在这调查的大学生中其中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占30%,调查显示,当

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情况较为乐观,绝大数被调查学生对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都有了

解,但是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具体内容的不多,调查显示平均80%人回

答完整准确(其中选毛泽东思想占91.7%,选邓小平理论占84%,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83.3%,选科学发展观占64.3%,选资本主义理论占6%,选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占10.7%,而完整准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以上调查表明,当代大学

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教育总体来说是踏实有效的,但

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方面仍有待完善和

提高。为此,应着重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

点和基本方法,并论证其正确性,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这些基本方法去

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让学生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内得出正

确的结论。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自己影响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53.6%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工作和学习有实质性

利益的一门学科,有29.8%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是一种信仰,有16.7%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精神性洗脑。问到如何看待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理想信念之间的关系时,有59.5%的学生认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影响理想信念的主导思想,有22.6 %的学生认

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受到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冲击,有 17.9% 的学

生认为没有影响。有41.7%的同学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我们联

系紧密,很实用。有50.12%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对自己价值观有帮助。有57.7%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由问卷调查得知,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让人比较满意,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自己有益的较多,这说

明我们在校大学生在学习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是有意识关注马

克思主义。在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很有作用的,基

本上都知道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见大学生对于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的态度比较端正,并且愿意认真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

为体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现今社会作用,我们还围绕当代中

国时事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掌握了详实的一手资料。总的来说,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你比较感兴

趣的社会实践内容”一题中发现大学生关注民生问题,例如住房、医

疗、教育、物价、食品安全等占67.9%,关注党的建设,例如腐败

与反腐败、选举制、民主与法制建设等占29.8%,关注与大学生自

身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生活、感情与就业等占59.5%,关注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例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信仰等占

26.2%,关注其他占1.2%。其中大学生关注民生最多,可见当代大学

生还是较好的。在“近来扶老太太反被诬和”小悦悦“事件中路人的淡漠等引发了社会的道德问题,如果你在现场,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

一题中不加考虑直接去救助占28.6%,先找证人再救助占20.2%,会

拨打110或120等,但不会接触当事人占47.6%围观占7%,不管不顾,直接走开占1.2%。可见由于一些社会事件,如

今相当部分大学生也怕救人,究竟是社会的责任还是大学生本身素质

有待提高,不得而知。但如今的形势下,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

问题,我们大学生应该明朗看待,掌握和应用思维工具去预见美好的明天。

四、调查报告之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一些大

学生的影响是不大的。这是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了解引起的。我们希望大学生能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走向幸福的未来。但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大学生的影

响,现实生活的需要促进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继续抓好

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认同教育。其中,首要任务是端正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为什么要端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

马克思论文(关于中国环境污染) 篇6

当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环境污染成为最严重问题之一。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五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但是,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却继续肆无忌惮地大力开发自然资源,完全不考虑当今发展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这将不利于我国社会的进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演化而来的,因此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所以对待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要以世界观的眼光来看待,环境污染了,自然也就受到了损害,我们应该在谋求物质生活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中寻求与环境和谐发展。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认为我们就是万物的主宰,人类无所不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为人类奉献,想法产生了行动,所以我们为了经济发展,就大力开发资源,因此导致了很大的环境污染;虽然我国的物产丰富,但中国人口基数大,平均以后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就很少,如果我们不考虑可持续发展,那我们将会自食恶果。

由于我国现在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致使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其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只知道盲目地改造世界,而没有清晰地认识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只顾去埋头行动,而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没有去认真思考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我们只顾去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对于物质和精神我们不知道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因而,我们制造污染,损害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所以,面对自然世界,我们要寻求可此续发展就应该先认识世界,然后再改造世界,先认识世界,我们的思维就会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就会清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一份子,因而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我们就会考虑到环境污染的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很明智的选择,也是一个新时代的人应该具备的责任,清晰地认识了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世界,并且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分为很多种类型。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这些污染在大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每天都有很多人因为污染而染上疾病,甚至失去生命;但我们很多人却没有感觉,依然咋无休止地制造污染,使环境变得越来越糟,而污染却是个无形的杀手,使我们身体受了伤害去浑然不知,很多人应该知道,失去健康,一切都没有了;那时,金钱、地位、权利等都会显得很苍白,那么,此时为了健康,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看待我国的环境污染,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我国的环境问题,而不应该用形而上学来看待,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有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或发展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处理我国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应该以

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如果我们处理好与这些事物的关系,环境问题自然就很容易解决。

然而,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在不断发展和扩大,工农业生产不断上升,生产的效益和企业的生存利益竞争激烈,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不合格的工厂,大力开发各种矿产资源,致使各种污染越来越严重,使中国的人与环境平衡开始失衡。这些污染中特别严重的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每天,各种发电厂、造纸厂、冶金工厂等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废水,日积月累,山川水土被严重污染,进而导致中国大部分河流、湖泊、海岸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污染从陆地到海岸发展;从城市到农村蔓延;使中国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人们的吃水问题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就得花大量资金去治理污染和解决人们的吃水困难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面对这种种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很担忧,中国的以后怎么办?环境污染了我们怎么去求发展,而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在进一步加大,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让我们注意的问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们进行报复”以及“自然同人类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合适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如果中国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那我们就会减少很多污染,环境就会大大改善。

对于中国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通过两者相结合,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处理好我国环境污染问题。那么,怎样理论加实践呢?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我们要有一种和谐的发展观。其实讲和谐发展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老子与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已有论述。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些思想体现出天地万物平等的自然而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庄子进一步对老子这一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人与天一”、“物无贵贱”、“顺物自然”的“物我同一”的天人和谐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它们总体上是与古人的朴素的自然观相适应的,存在着主体单

一、认知偏狭、评价片面等缺点,是一种单一的主客模式,一种缺乏系统性的生态直觉。或者说这些思想体现出古人求善求美的一种良好愿望,但这种愿望却没有科学的“真”做基础。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和谐发展则要突破古人这些局限性。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一种主体性的人类中心主义,这里的主体性不是近代认识论唯我独尊的单子式意义上的主体性,而是基于交往实践活动之上的蕴含着主体间性的主体性,且它也不是胡塞尔那种超验意义上的主体间性,而是基于社会性的交往关系,是超越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进入一种建基于现实生活世界和人的社会化活动之上的生存论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交往实践意义的主体性。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构建一种主-客-主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集双重关系于一体。一方面是主体人与客体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在客体自然的中介下主体际关系;二是集三重评价于一身。它包括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环境的评价以及主体际互评。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施于环境对象之上的行为之利弊得失所作的评定。而所谓对中介客体的评价,是指对在主体行为作用下的环境客体所发生的或好或坏及对人类生存利益的影响所作的评定。进而言之,所谓主体际互评,即是多元主体相互对自我和对方的行为所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异之优劣,对于对方的利益及主体际关系的影响所做的评定。

其次,从实践上讲这种发展观就要求人们走向绿色文明。这里的实践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要培养国民的环境意识,提高环境文化。我们国家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不高,究其原因就是国民的环境意识、环境文化不高的原因。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

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公众的环境意识是人类环境保护事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环境文化是指一切有关人类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相应的行为、心智状态的总和。曾有哲学家认为环境文化是表征人与自然的生态文明相互关系的历史范畴,有环境技术文化、环境行为文化、环境规范文化与环境心智文化四个子系统。它的形成、发展基础是环境意识。我们认为环境意识、环境文化的提升应从三个步骤入手:其一是培养公众的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公众应具有对环境问题的知情权,我们必须真实的向公众道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和关切,忧患之心自然而生;其二是使公众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我们现代公民的责任。因为:第一,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严重,我们难辞其咎;第二,环境问题的出现与严重直接损害了我们的切身利益,因而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其三是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以此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的保护最终还是有赖公众的积极参与。

马克思主义环境调查报告 篇7

一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

网络素材:

[如何证明女生寝室是原始社会?](1)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产品平均分配的基础上,桌凳、脸盆、针线全都大串联;无论谁家送来吃的都会被哄抢而光,颇有原始共产主义风范。(2)有一般等价物——开水票。通常老大借过老二电话卡后便喊:“等会儿还你两张水票!”(3)木床木柜木盆架,整体上看处于木器时代(夏朝水平);更有甚者,因无锤子,砸钉子用的是一块未经打磨、形体硕大、粗糙不堪的石头(旧石器时代!也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状况)。(4)一切事务全由女生裁决(当然了,女生寝室嘛!)像不像母系氏族的鼎盛时期?(5)寝室地面凸凹不平,如果再晾些衣服就完全成了花果山水帘洞。可见,在对原始洞穴的利用上我们绝不逊于祖先!(6)群居。这可是人类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不可小视喔。(7)有的爱劳动,有的基本不劳动,而劳动是人与猿的分界线。

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变更的历史

网络素材:

[炼钢考证]据考证,中国有钢的历史是很早的。1974年在山东临沂地区出土了一把大刀。按铭文记载,此刀是公元112年制造的。经检测,这是一把钢刀,是“百炼成钢”技术的产物。从那时起,到1000多年后的清朝“洋务运动”学会西法炼钢。直到1949年,中国的钢产量也没超过100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0年努力,到1980年年产量为3000多万吨,1995年钢产量9400万吨。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最终决定力量

人首先是个“经济动物”,他必须首先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然后才能去从事其它的事业。

网络素材:

[夫妻对话]夫:“我发现你越来越爱我了!”妻:“因为你交给家里的钱越来越多了!”

[歌曲]女人爱潇洒,男人爱漂亮,不知地不觉地就爱上了你。有爱情还要面包,有美丽还要怕老,深情深意不容易看到。

过去谈恋爱,先要查查对方的三代;现在则只要看看对方的口袋。

[找老公如同投资买股]单身汉都是潜力股,一结婚就开始走下坡路。哪怕从前是钻石王老五,现在都成了垃圾股。女人们都是精明散户,找老公如同投资买股。一旦他跌停没了收入,不妨考虑资产重组。

四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网络素材:

1981年中国女排在大阪和日本队争夺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四五十个人挤在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前,前面的人鼓掌,后面的人其实连影子也看不清,也跟着挥拳跺脚。北京普通四合院的这一情景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据估计共有3亿人收看了那场比赛,而那一年全中国的电视机还不到1000万台。而到1996年,城镇居民10户里有8户买上了彩电,每百户农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达89.2台。现代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普遍使用电子产品。今天,电视机、洗衣机、冰箱、计算机、收录机、录像机、移动电话、VCD、空调器、摄像机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

五科学技术是现代第一生产力

网络素材:

海南岛一位农技人员说:“现在中国的农民之所以有饭吃,主要应归功于“两平”:一个是袁隆平,一个是邓小平。”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经济惊人发展的几个时期,都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关。以18世纪工作母机的出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820年—18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曾达到4.7%。世界贸易总值增长9.5倍以上。19世纪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893年—1913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144%,年平均增长率为4.6%。世界贸易增长了121%,年平均增长率为4.1%。20世纪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反应堆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1976年,资本主义世界业生产增长3倍以上,年平均增长率达6.6%。世界出口贸易量增加6.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6.6%。

六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网络素材:

[乌木鲁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工人整天上班,农民顶着日头整天种地。这对于一个爱逛街的小伙子来说,简直要憋疯了。村子里有个小伙子叫小胎,不太爱干农活,听说新疆有个远房的亲戚,心想去新疆转一转,没跟生产队长请假就私自溜了。在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年代,什么都上纲上线,动不动就开批斗大会。小胎这么一溜,当然也逃不了受批斗。小胎在新疆逛了一个多月回来,村里马上就召集大会对他进行批判。批判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你一句他一句,自己都不知道说的啥,说得对不对,反正是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唾沫飞扬。

七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网络素材:

[用语录办事]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念毛主席语录。有一天,一个年轻媳妇拉着丈夫,找公社秘书要求离婚。秘书见此亲热情景,决定不予受理。这时三人有段有趣的对话。女:“下定决心,坚决离婚。”男:“排除万难,再过几年。”秘书:“抓革命,促生产,你俩的事情我不管。”

八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

网络素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电不够用,从北京借电开会。而到1996年,北京人每用4度电中就有1度是从内蒙古自治区的电厂输送来的。

[杨澜:中国人让萨马兰奇感动]今天在巴塞罗那采访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虽然已退休六年,中国人一提起他,仍然觉得挺亲切。说来有趣,在他二十一年的主席任期内,一头一尾都与中国有关。他一九八零年当选主席后,第二年就恢复了中国在奥委会的席位;而在他退休前三天,又宣布了北京申奥成功的结果。“十几亿人的国家,怎么能不在奥运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呢?”就是他最具常识的观点。所以当许海峰获得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时,萨马兰奇亲自授奖,因为这不仅是中国“零的突破”,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次突破。当我问他中国人何时让他感动,他说,我最近一次去北京时,和秘书两个人走迷了路。正在踌躇,一个人上前问:“您就是萨马兰奇先生吧?我能帮您什么吗?”这位北京市民了解情况后,主动提出带萨马兰奇回宾馆。临分手,他说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第二天带着妻子、孩子跟前奥委会主席拍张照片。老萨既感动又开心,中国人的念旧感恩让这位八十七岁老人的心倍受温暖。明年他当然要来北京,亲眼看到一个梦的实现。

九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网络素材:

马克思主义环境调查报告 篇8

摘要: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西方国家凭借新媒体技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渗透、新媒体环境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灌输”的控制力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消解。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可以从理论创新建设、以优化话语信息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完善法律法规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新媒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28-01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化向网络信息化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人类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深刻而彻底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当代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引发了意识形态话语语境的深刻变化,虽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很多机遇,但也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了挑战。

一、新媒体和话语权概念的界定

(一)新媒体概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应用而生,在人类社会的现实生产生活中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关于对新媒体的定义,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诠释,但这不同之中却可以系统的总结为:“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二)话语权概述。话语权指的是话语的权力或权利,话语权里的“权”包含着控制、支配等的“力量”因素。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指的是一种思想统治权,这是关于上层建筑方面的,也可以理解为关系着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若是控制了这个国家的思想领导权既是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对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二、新媒体的产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

(一)西方国家凭借新媒体技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新媒体技术,他们在此领域具有话语权。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遭受到来自美国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错综复杂等各种因素的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出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社会已经向硝烟滚滚的战场时代转向为信息化“软实力”的竞争时代,这里的竞争虽然没有战火,但依然激烈。一直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瓦解”计划,首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思想体系,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一切企图否定和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话语权的都是不正确的。

(二)新媒体环境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灌输”的控制力。现代的新媒体技术以其优越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相比传统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传统时代,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上到下直接“输送”到社会基层,人们对这种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清晰明了,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也是深入人心的。新媒体的产生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由原来的“一元灌输”的传播方式向人民群众信息的“多元化”吸收的转变,从而分散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注意力和向心力,因此,新媒体环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消解。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即时性和不定性,从而“滋生”了很多媒体思潮,诸如“外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西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这些多元化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环境,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极大的挑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是被证明的正确的理论指导,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不容置疑,以这种意识形态为指导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统领其他多元化社会思潮,不能弱化或者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更不能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

三、着实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对策

(一)以理论创新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对前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超越,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需要形成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可教条主义,事实上教条主义在本质上也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初衷。

(二)以優化话语信息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领导。

面对新媒体环境的特性,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领导权,就必须使其话语体系紧跟时代特色,应坚持现实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将这种思想体系普及得当,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一种人们衡量自我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在表达方式上,坚持互动性、平等性、合法性等原则,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说服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应该站在新媒体环境的最前沿,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以完善法律法规保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条不紊的发展。

新媒体是我国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政府职能部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就必须完善法律法规以保障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有序的推进。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话语权能够有条不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丹.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2(2).

[2]李春梅.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 2015(05).

[3]郜鑫.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5).

上一篇:复式教学设计中的动与静(2016)下一篇:小鸟的小学生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