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问答题(共4篇)
绪论
1.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P16 2.如何全面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P20最后一段至21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P58—P60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56(重要)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P61最后一段至P62
4、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85 5.什么是内外因辩证关系? P60(重要)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和及其规律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94
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09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P115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P117 5.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P120(重要)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P154最后一段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P168 3.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观点?P169(重要)
4.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P140 5.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P173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97 3.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99 4.资本的本质是?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200 5.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后果、作用和历史趋势是?(重要)206--208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228 2.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重要)230 3.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是这样的?
4.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重要)
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有那些形式?267 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73 3.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大的发展?275 4.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其具体表现是怎样的?291 5.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有那些新变化?(重要)293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311
2、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304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有那些论述?321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为什么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一元论与二元论
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B.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具有()
A.社会性B.民族性
C.实践性D.时代性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运动变化性
C.可知性D.广延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和源泉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观念和物质没有本质区别 D.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7.在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A.人可以创造客观规律 B.人可以改变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D.人可以消灭客观规律
8.庄子提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只强调事物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A.唯心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9.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内容决定形式的规律
11.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口的增长速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社会意识的变革是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
D.地理环境决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C.可知论的认识路线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D.能动革命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和直观被动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1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活动 B.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自实践活动 D.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5.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正确的说法是()
A.多数人的意见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统治者的意志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以往的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
C.社会关系D.科学技术
1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体质的影响来实现 B.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来实现
C.对人的生存条件的影响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
19.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
C.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20.从本质上说,国家是()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保卫社会秩序安定的机关
C.保卫领土主权完整的机关 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机关
21.按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22.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论观点
C.辩证决定论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
24.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A.具有社会性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现实性 D.具有历史性
2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26.从根本上说,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成果
C.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D.引进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成果
2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交往属于()
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B.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D.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社会经济体制的状况 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的水平)
29.“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违背人性善的观点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D.违背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观点
30.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的多少和才能的高低 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
A.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新成就
D.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E.现代西方哲学
32.下列各项体现社会的物质性的有()
A.物质生产是社会产生的前提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物质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物质关系
E.社会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3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
A.循环论 B.激变论
C.朴素唯物论 D.庸俗进化论
E.庸俗唯物论
3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原始森林的破坏与生物物种的减少
B.工业污水的排放与水质严重污染
C.彗星的出现与海啸的发生
D.过度放牧与草原荒漠化
E.毁林开荒与严重水土流失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对象
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6.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生产方式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政治上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
D.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E.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国体和政体关系的有()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B.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D.政体对国体有影响作用
E.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也必定相同
3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表现有()
A.人民群众的任何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E.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创造者
40.下列各项中体现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有()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E.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基本问题是()A.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C.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 C.法国唯物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唯物主义
3.我国宋朝的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5.空间是()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B.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人脑与意识关系的是()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7.人们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A.参加社会实践
B.掌握科学理论 C.依靠广大群众
D.认识客观规律
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位置的改变 C.事物性质的变化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辩证否定的观点 C.量度和质变的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A.事物发展经过一次辩证否定后表现出来的 B.事物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C.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后表现出来的 D.事物发展经过两次否定表现出来的
11.2005年10月11—17日,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显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振奋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斗志。从因果关系上看,这属于()A.一果多因 C.一因多果
12.真象和假象区别的表现是()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 C.真象是内在的、稳定的,假象是外在的、多变的 D.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坚持()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观点 B.同果异因 D.同因异果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B.事物数量的增减 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次飞跃的是()A.从感觉到知觉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判断到推理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永恒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16.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已被证明的理论相符合 C.大多数人的意见相符合 17.生产方式包括()
B.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D.原有的书本知识相符合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C.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18.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A.草木繁茂的热带 C.气候适中的温带
B.土地肥沃的平原
D.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9.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是()A.生产资料 C.生产力
B.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
20.下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自然科学 C.语言学
B.逻辑学 D.宗教观点
21.国家有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职能。下列各项属于国家的政治职能的是()A.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 C.建设和管理各项公共设施
B.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 D.调整各种社会矛盾
22.下列各项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的是()A.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D.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
23.“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是一种()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矛盾 C.政治与经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是()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6.社会改革是()A.改变社会经济制度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B.改变社会政治制度 D.改变人的思想观念
B.它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D.它是一切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决定论观点
2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A.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C.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形式
B.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D.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相互作用形式 28.社会进步最根本的标准是()A.社会秩序的稳定 C.生产力的发展
29.在对社会历史的说明上,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A.人的政治地位出发 C.抽象的人出发
B.人的思想观念出发 D.现实的人出发 B.民主程度的提高 D.社会风尚的改善
30.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是()A.处理好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C.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B.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D.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一切唯物主义都主张()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具 E.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33.下列命题中,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A.森林覆盖面的减少引起气候的恶化 C.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将要爆发战争 E.纸币发行量过大引起通货膨胀
3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A.庸俗进化论 C.庸俗唯物论 E.循环论
35.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C.真理由语言文字这种客观形式来表达 E.真理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
36.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
B.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C.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D.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B.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D.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B.汽车尾气排量的增加引起大气环境污染 D.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造成交通拥堵
B.激变论 D.直线论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D.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E.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37.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D.准备性因素 E.政治性因素
38.下列各项属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的有()A.一切为了群众 C.一切按群众的要求办事 E.群众运动天然合理
39.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深化的过程 C.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循序渐进的过程 D.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变革过程 E.根本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过程
40.下列选项中体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有()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E.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D.决定论思想
B.一切依靠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A.社会性 C.系统性
B.历史性 D.实践性
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 C.一种特殊状态
B.外在表现 D.一种必然结果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A.客观性 C.方向性
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 C.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D.正确反映 B.无限性 D.一维性
7.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认为()A.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B.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主观精神 C.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客观精神
8.“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A.同一性 B.普遍性 C.绝对性
D.客观性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11.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哲学道理的是()A.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3.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14.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形象性 B.间接性 C.全面性
D.主观性
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D.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C.决定社会进步的程度 D.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1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19.生产关系概念反映的是()A.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经济关系 B.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C.人们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D.人们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2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A.阶级性 B.继承性 C.社会性
D.主观性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A.维护社会安定的机关 B.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机关 C.阶级压迫的机关
D.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2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它们是()A.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划分法 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划分法 C.进步社会和落后社会划分法
D.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3.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24.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A.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物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C.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D.社会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2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 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 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
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26.从本质上看,科学是()A.知识的理论体系 B.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反映 C.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D.一切知识的总汇 27.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就必须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这是因为(11)A.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
B.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C.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D.杰出人物既有功绩又有错误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B.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29.从总趋势上看,人类历史发展是()A.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B.前进的、上升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有时前进、有时倒退的过程 D.有时进步、有时落后的过程
30.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A.从现实的人出发 B.从抽象的人出发 C.从经济的人出发 D.从政治的人出发
二、多项选择题
3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有()A.控制论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生物进化论
E.信息论
32.运动的基本形式有()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命运动
E.社会运动
33.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量体裁衣 B.对症下药 C.声东击西 D.因地制宜
E.因材施教
34.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机械决定论 D.庸俗唯物论
E.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3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A.实践不断满足人们各种物质生活需要 B.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D.实践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E.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3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C.生产方式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表现为()A.它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B.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E.它决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8.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有()A.渔猎社会 C.工业社会 E.现代社会
3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我国当前的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的有()A.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C.我国改革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D.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E.我国的改革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40.下列各项属于衡量社会进步标准的有()A.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B.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 C.一种经济体制代替另一种经济体制 D.一种政治制度演变为另一种政治制度 E.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尚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D.决定论思想 B.农业社会 D.信息社会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3.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A.广延性 B.持续性 C.绝对性
D.规律性
7.从本质上说,意识是()A.绝对精神的表现 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8.《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9.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形式
11.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歌手演唱歌曲 C.球员参加比赛
B.农民收割水稻 D.法官审理案件
14.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15.感觉、知觉、表象是()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直接性 C.摹写性
B.主观性 D.抽象性
17.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A.能够直立行走 C.表达喜怒哀乐
B.制造使用工具 D.区分长幼尊卑
18.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19.生产力概念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20.社会意识是()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B.家庭关系 D.思想关系
21.区分不同类型的国家的根据是()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民主的发展程度 C.法制的健全程度
D.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2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2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
24.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B.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25.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A.人口过多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B.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C.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6.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27.从本质上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A.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B.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活动 C.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 D.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2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A.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社会属性
29.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 C.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
30.人的社会价值是指()A.人的社会地位和威信
B.人的社会职务和权力
B.人的道德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
B.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D.人对社会提出的需求
二、多项选择题
31.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在于()A.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B.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C.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规律 D.它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E.它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方法
32.下列说法中,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要求的有()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E.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3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E.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道理的有()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祸福相因,有无相生
35.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统治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D.经过实践反复证实的就是真理 E.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3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E.政治制度
37.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E.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3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9.下列各项属于改革的社会作用的有()A.改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B.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 C.改革可以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了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存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答: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换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7)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义和客体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定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答: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的普遍规律。第二,这一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得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群众观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二、简答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P141 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3 答: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44 145 答: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正是因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要素。
4、劳动力成为商品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P153 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义务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P157 答: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分为哪两部分P157 答: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59 答: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P165 答: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0、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P165 答: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构成。
11、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哪两种P167 答: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70 答: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3、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有哪两个方面P171 答: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14、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P177 答: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5、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P182 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16、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P144-145 答: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7、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P147-148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还有一些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8、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种形式P146。
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9、货币的含义及五种基本的职能。P147
答: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2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69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1、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P162 答: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源泉:剩余价值。
2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三个不同的阶段、执行哪三种不同的职能。P165 答: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9 答: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24、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P173 答:1 私有制原则。2 “主权在民”原则。3 分权与制衡原则。4 人权原则。
25、什么是垄断?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183 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产生原因:第一,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竞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6、简述金融寡头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P185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28、经济区全球化的主要表现P194-195 答: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P202-204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207-209 答: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主义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将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治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反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2、社会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33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③社会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巷道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中用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错误。⑴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偷越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⑵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正确。垄断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获取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⑵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⑶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⑷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⑸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其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资本统治在经济生活中志决定性作用。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 这是在流通领域中完成的。还有就是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卖出商品才能获得存在于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使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9.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错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⑴普遍联系得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⑵发展观点和青睐观点的对立⑶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在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歧,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正确。一个完整的认识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两个阶段。
11.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高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部是环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咱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好相反,它正是要求价格同价值相一致的价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错误。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没有一个国家是无产阶级用暴力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得到胜利的。
13.矛盾就是斗争。
错误。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实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首先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的同一性还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的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的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体现着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错误。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错误。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提高年稍作价值率。这是因为,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而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明流通中会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说明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正确。“不变资本”的对称。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会增大原有的价值,其增加部分即为剩余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因而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正确。人们的思想理论是要付诸实现的,只要我们在实际中达到了目的,就肯定地证明了我们的认识与存在是一致的。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制造出各种新的仪器,新的认识手段,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实践还证明了人类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个别中认识普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相对中认识绝对。实践和科学实验无数次地证明了人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 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但不完全统一的”。首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对立是必然的。因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决定物质。就哲学基本问题的 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在宏观上采取了某些调节经济的政策和手段,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物质准备,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因此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哲学特刊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出发,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从而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并非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从根本上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我,从而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以及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可物质的缺陷。④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列宁的物质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2.为什么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的再认识过程?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造成认识过程摊牌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祔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其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⑵社会注意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联系但有存在根本区别,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两者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6.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历史形态。答: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物质,主张物质 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答:商品的二要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主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还表现在:作为商品,必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他付也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15.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答: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1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⑵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 和无限发展。
23.简述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答:劳动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24.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对矛盾普通性的简明概述。矛盾普通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紸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5.平均利润率是怎么形成的?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这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和竞争干什么作用的必然结果。26.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答:真理与谬误相比较面存在,相斗争而发展。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双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8.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商品的价值规律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动波动。
作用: 答: 表现。⑵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8.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原理,阐述社会主义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答: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 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答: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志替代,尚需要长期的过程。但必须明确尽管这个过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三、辨析说明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
一、存在这个概念只能作为思维的对立,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物质具有含义。如果离开思维的关系,则存在的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和现象是存在的,并不能说明存在的本质。
二、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不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国在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存在并没有说明是事物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因而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
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不仅无法揭示世界统一性的实质,然而还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因此,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答:正确。包括三方面:一是应该承认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二是应该指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导致的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三是必须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进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转变发展观念,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4.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错误。劳动力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成不商品,答:错误。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裨与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简述如何全面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其意义是什么?
答: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理论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六、论述题
1.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答:⑴质变与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都是事物量变状态的表现。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质的突破。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静止的破坏,都是事物质变状态的表现。⑵量变与质量的辨证关系: 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和垄断组织力量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只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的一个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1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错误;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4.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认识,将有用和真理等同起来,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15.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身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1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错误;(混淆真理性的认识和一般认识)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7.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简答题: 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
第一,第二,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内涵。
答: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六条原则构成有机整体。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白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实现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述题: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答:(1)革命领导权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新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4)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足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4)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法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试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做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知道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身就包含着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二,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新型工业化强调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直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包含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推荐阅读:
马克思06-13
马克思论文07-27
马克思简介09-15
马克思主义考博09-10
读书报告马克思课06-04
马克思 读后感10-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07-20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05-28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论文05-31
马克思公益实践活动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