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篇1

上高中时简单地学习了一些哲学常识,进入大学后我们又要深入的学习些哲学知识,对工作和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与精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认识。下面是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认识的,而物质又是具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利用的。我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而被证实是正确的。而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和“成己”。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能从实践的沃土中不断吸取营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不断战胜对方、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面向新世纪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重大成果,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首先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我认为哲学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因此在前面的学习我是格外的认真,好像有某种东西吸引着我,就是将这种思想

体系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的,那么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签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能力。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理论思维的水平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新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篇2

众所周知, 西方现代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哲学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 呈现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自20世纪以来, 西方哲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转向”, 这对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 视域的转向

西方现代哲学是以认识论、实践论和生存论为理解范式的哲学, 实践和生存先于一切科学和哲学。“我们应当承认:马克思本人确实没有提出和建立起他的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论。这是由于他当时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不是要对一般哲学原理进行抽象的思辩, 而是要对社会历史的现实进行具体的、细致而深入的解剖。”1认识论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显而易见,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绕不开对“认识论、实践论、生存论”等基本问题的追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我们进行了众多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需要应进一步提升。所以, 西方现代哲学研究视域的理论转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的基本理论课题。

(二) 思维方式的转向

西方现代哲学以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人的自由和责任, 所研究的问题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如胡塞尔的“现象”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等, 这些哲学流派都力求扬弃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现代西方哲学所具有的整体论的规范的逻辑分析, 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整体思维要求系统地、全面地观照对象, 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 具有连续性、立体性、系统性特征。整体论的思维主体要把思维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连续的事物, 把思维对象自身包含的各种属性整体地考察, 使事物内在各因素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 即从纵、横两方面对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 揭示事物内部的层次和结构, 组成认识的网络, 再现事物全貌。

(三) 主体自身意义的转向

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正如有学者所认为的, “从哲学上审视, 现代化的底蕴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确立过程。”2从本质上讲, 现代化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由此, 现代化的基础是人作为主体的“现代化”, 即人的主体性的确立。那么, 社会的现代化必然需要人的主体性的建立。“现代性危机实质是主体性自身的危机。现代性危机, 归根结底是一些现代人需要和欲望发生质变和无节制膨胀, 愈渐沦落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客体”, 而没有成为其主体。也就是说, 现代性危机是主体自身变异的结果, 是主体性自身的危机。因此, 拯救现代性危机、促进现代化发展, 关键是塑造和构建一种合理的主体性。”3以需求和欲望为目的, 极端发展必然导致本应该成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的人, 异化成为需要和欲望的“客体”, 造成人的主体意识混乱, 主体性的丧失, 从而消解了主体自身意义。美国学者弗莱德·R·多尔迈在《主体性的黄昏》中, 探索的是主体性的衰落。事实上, 他所反对是片面的、狭隘的、走向极端的, 未充分发展的主体性。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抗, 也唤醒了人的自我反思。

一般来说, 人的生命存在先于构建主体性, 然后才确立某方面主体。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呢?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郭湛认为, “主体性实质上指的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确信、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运动, 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 如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它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 展现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生命是一种能动的、对象性的存在, 因而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4从本质上讲, 主体性是人的自我意识, 从而建立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当然, 这是在主客二元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上实现的。

(四) 体系观念的转向

体系哲学是从某一逻辑起点出发, 达到某个终点, 构成一套封闭的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前期, 普遍被认为是体系哲学, 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是体系还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以及“开放性”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实践中, 建立思想体系固然重要, 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转向问题意识、参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事实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过程就是对体系观念的超越过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实证。

二、问题与方法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为基础, 努力寻找新视角, 运用新方法, 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体来讲, 我们要重视以下问题的研究。

(一) 具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实践性、科学性和群众性, 形成了科学理论, 但具体部门哲学研究较弱。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视域相当广泛, 如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环境哲学、存在哲学、解释学等, 触及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命题。所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更多地介入现实的世界、现实的生活, 注重哲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重视人生具体问题的研究, 如人的现实价值取向、对当代发展问题的思考 (现代性问题) 、如何对待后现代思潮等。人的主体性的建立, 特别是面对“现代性”问题和“后现代主义”问题, 都需要展开对话讨论, 接受批评, 在理论争鸣中发展。

(二) 本体论问题研究

本体论问题主要围绕“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展开研究。例如, “存在本体论”或“生存本体论”等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命题。西方现代本体论哲学关注人的生存与生活, 从个体人的角度进行反思和实践,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人的生活生存和精神的关怀的思考。例如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英伽登的“艺术本体论”的学说等。

(三) 重视语言和符号

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深入探究语言、符号的基础性作用。语言和符号在哲学研究中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 语词的意义是在语言游戏的上下文中被确定的。海德格尔把语言看作是存在的寓所。后现代主义者主张用话语范式、话语实践来定位和定向社会, 表达和说明文化, 理解和解释历史。如分析哲学家把传统的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的误用。

西方现代哲学方法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主要有现象学方法、分析方法、解释学方法等。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在研究中注意从知识论哲学向方法论哲学方向转变。目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借鉴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理论, 形成了哲学的语言分析、逻辑分析思路,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主体和主体性的建立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 但现代化仍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当代中国面临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解决某些‘后现代’课题的双重历史任务。这就意味着在哲学理论上塑造和构建合理主体性的任务更加迫切、复杂和艰巨, 需要中国哲学家付出更多智慧和心血。”5可见, 当前哲学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主要是主体和主体性的建立问题。

我们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例, 特别是其人学理论并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 它“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他认为, 人是自己本质的创造者, 人是创造性自我超越的存在。萨特曾说, 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 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置于理性时代逻辑思维独霸天下的时代, 仍独具慧眼, 突出强调人的社群性、人类社会活动的生存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之所在。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对促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特别是,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作为主体的存在的状态、价值、意义的讨论, 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和社会革命途径的探索, 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 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 也有利于我们吸收理论创新思想,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主体是个体的人或团队。其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作为能动性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个体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后, 流行的“斗争哲学”“反生产力论”“顶峰论”等, 极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观点, 而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意义。当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出了挑战,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开放地不断融合新思想、新理论, 兼容并包, 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之树常青, 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局面, 拥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摘要:20世纪以来, 西方现代哲学出现了一些主流性的趋势, 主要体现为四个“转向”, 即视域的转向、思维范式的转向、主体自身意义的转向、体系观念的转向, 这对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具体来讲, 我们要重视哲学具体问题的研究、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以及语言和符号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不断融合新思想、新理论, 兼容并包, 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之树常青, 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局面, 拥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关键词:西方现代哲学,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启示

注释

11.江政华.萨特的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J].湖南社会科学, 2002, (03) :12-16.

22 .3.5.侯才.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N].人民日报, 2015-11-02 (15) .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契合点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本身有着包含着丰富唯物论、辩证法等思想因素,这使得中国传统哲学具有很多优良的哲学传统,如无神论、民主主义、民生史观、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如此等等。正是因为中国具有深厚的民族哲学底蕴,而且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着许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相融的地方,所以,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很快地在中国这块充满哲学传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唯物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人类社会、思维活动都是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就连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世界派生出来的,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定地站在唯物论的哲学党性立场上。而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史当中也有着丰富的唯物论思想,虽然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没有明确提出物质概念,但是却提出很多带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如《洪范》中的原始“五行学说”,就是我们祖先通过“平治水土”的生产活动,最早对自然现象及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探究而产生的唯物主义思想萌芽。原始“五行”思想是我国先民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的洪波里,以累世斗争的沉重代价,谱写的一篇关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的朴素哲学篇章。它虽然在理论上尚未提出也未回答世界起源的问题。但它却反映出了我们的祖先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朴素唯物论思想萌芽。

二、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辩证法思想的内容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而又善于思考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提出了很多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命题。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当中,就包含着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最为突出,《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当中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如正反、长短、美恶、强弱、刚柔、进退、曲全、阴阳、有无等等;老子不但看到了矛盾,还指出,矛盾的双方处在对了统一之中,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另外,老子还认为,事物的矛盾是相反相成的,即以其对立面作为自己的存在前提,同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他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在这些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这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法则。他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这一命题不仅包含着事物矛盾转化的普遍法则,而且还包含了否定是辩证法发展的必经环节的思想。而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唯物主义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并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三、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之认识论思想

认识论(epistem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知识”和“学说”的两个字结合,意思是關于知识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从狭义上讲就是关于认识本质、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而不是认识决定实践,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很多朴素的认识论思想萌芽,如荀况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人们的生理有机体进行的。知识是能知主体和客观事物有机结合的产物。“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正名》)其中所谓的“所以知之在人者”,指的就是认识论中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所谓的“知有所合”指的是当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接触而且符合于客观事物, 其实就是所谓的“智”。而“所以能之在人者”,是指的人们就是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活动中如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就显示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另外“永康学派”陈亮的“明于事物之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本人认为:宇宙间无非物,日用间无非事,所以要以“明于事物之故”以奏“实事实功”,即反对从先验之理出发,而是“观审在先,识见在后”,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条件下才能“如其言”、“酬其意”。其贯彻的是一条以实事实功来检验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篇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经常谈起大与小、强与弱、长与短等等,当前,也经常看到一些媒体上报道的有关各级政府发出的雄心壮志:“要把某某省(市、县)建成大而强、富而美”、“要把某某事(物„„)做大做强”„„等等。从中不难体会到,不少人对事物的看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共性:认为愈是大的东西就愈强,愈是小的东西就愈弱,因此,也就有了“强大”与“弱小”这一对反义词,而且,被世人普遍接受与认可。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并不尽然。

年少求学时,曾经粗浅地学习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知识,也曾经过接触过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经过近期参加人民银行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哲学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并且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大小、强弱的认识,就萌生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也谈谈大与小、强与弱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仅仅以物质形体的大小来界定强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背道而驰的。大量的事实不胜枚举:周朝一统天下,可谓地大物博,但是,到了周幽王时期,却被一个北方的小小的游牧民族所灭,只落得“不觉胡尘满玉楼”的哀叹。清朝末期,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应该称得上绝对的“大国”,并以“天朝”自居,视海外列强为“弹丸之地”、“蛮夷之邦”;而“弹丸小国”们虽然小,但很强。结果,“大”输在了“小”的手里,被迫向小国开放口岸,割地赔款。在自然界,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形越大的愈是强,如:强壮的大象、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但是,大象的天敌却是热带丛林里的小小的蚂蚁,而微小的病菌却足以让威风凛凛的老虎毙命。现存在曲阜师范大学的我国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足足有两层楼高大,但是,与现在流行的手提电脑的功能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不一定强,小,也不一定弱。

大与小,其实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这是说,大与小并不是绝对对立、绝对不同的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大的事物如果在内部机制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变成外强中干、外大内弱的事物。而弱小的事物如果优化机制、调整结构,就会成为小而强的事物。从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会因一时的强大而骄傲自满,放弃机制的改革和优化,以至变成弱小者。也不会因自己的弱小而悲观丧气,而是不断改革,强化机制,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当今之中国,无论在地域上、人口上,在世界上是绝对的、无可非议的大国,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还很长,相对于我们大而强、富而美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我们的GDP目前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跃居前八强,但是,以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14亿的人口折算,我们的人均水平仍然在世界后列,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用大与小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强”,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地域面积的“大”;我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弱”,也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地域面积的“小”。目前世界上,经济强国如,德国,他们的国土面积也仅仅是中国的1/30,人口也仅仅相当于一个山东省的人口,但是,他们的经济总量确排在了我们的前头,这个差距该是多么的大?再拿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罗斯,比较历史上被我们称为“弹丸之国”,只有37万平方公里国土的日本,他们的GDP却仅次于特“超级大国”美国,排世界第二的位置,而俄罗斯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边,在经济上沦为三流国家。以此观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方面不要躺在“地大物博”的优越感里睡大觉,丧失机遇,就是不以“大”而自居;另一方面,也不要因为我们的落后,就自甘堕落,失去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也就是不以“小”而丧气。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懈怠,我们的祖国就一定能够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加入WTO,加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俱乐部”,也已经一步步融入了国际社会,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的一次更大的机遇,这正是将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时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21世纪的未来就一定是属于中国的,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祖国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宏伟目标。

试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这可以引申到我们面临的“学习”与“应用”的关系,通常我们在业余时间学习,都比较辛苦。也许是因为书本上学到的东西真的与实际相差太大,或认为有些科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数”、“管理学”一类的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总之是没什么兴趣,我们基本上都是被逼学习,单单为了“考”而学。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辨证法的逻辑观点,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而其他那些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应用的科目,恰恰也是普遍应用在工作生活之中的。

“高数”最主要的是锻炼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先对题目进行分析、弄清题意,然后考虑属于哪些知识点,找出关键问题,再搜索一下大脑中有几种方案可以解题,判断一下那种方案最简便,之后便是具体解题过程,最后再检查一下就ok了。在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说话办事的逻辑性、条理性。

而像“管理学”,虽然我们不是高层管理者,却仍处在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知道如何“管理”也就知道了如何“被管理”,比如管理学中有个“例外原则“:即领导一般只抓最好的和最差的,所以你要想拥有更多机会,就要努力做的最好。

另外,也许一些科目没有明显的作用,或是目前没有作用,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却告诉我们:既然学了就应该努力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学而有用”的思想,相信“艺多不压身”,而且要想办法多应用,在应用中你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应用中学东西也比较快。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我们在工作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苦工作了大半天,刚闭会儿眼睛,领导偏偏这时候来找你了,俗话说“不打馋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做些表面文章哪?领导同事在眼前时多干活,桌子上什么时候都摆一大堆文件。我认为工作的确需要别人认可,但没必要太刻意,你只要平和心态、干净利索的把手头的活干好,别人也会通过你表现出来的多种现象了解你的本质的。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年轻朋友们,让我们向着远方的理想,拚搏奋斗吧,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上高中时简单地学习了一些哲学常识,进入大学后我们又要深入的学习些哲学知识,对工作和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与精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有了更加完整和丰富的认识。下面是我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

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

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七、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则可以指导实践.研究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正因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具有指导一切的普遍性,我们才不可能期望它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给出明确的答案。

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现象必然与本质有一定的联系,哪怕是假象也只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必然能够了解它的部分内心活动。而我们在认知事物或是了解一个人时,应该全面分析各种现象,因此与一个人交往要注意别过分相信“第一印象”,那只是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下给你留下的某个印象。

九、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既是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事物之间便可能存在相同的矛盾,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矛盾,这便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因此也就形成了事物的不同特点、人的不同个性。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个性”,因为我们受“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影响较深,不太鼓励个性的张扬。实际上,我认为有“个性”到也不一定非穿奇装异服,或是处处不屑与人相同,他更反映在你与他人相同之处的特殊上,比如对同一件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看一同件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眼光,做同一件事情由自己独特的创意,特别是“创造力”最能体现出你的与众不同。

十、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明白了这个本质,也就清楚了我们要想发展,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有用武之地的“英雄”们,在放电的同时别忘充电;没机会放电的同志们更应该抓紧机会充电。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可要紧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我们发展的黄金时间,或者说为我们以后发展打牢基础的黄金时间就是现在——为数不多的几年。

学习马克思哲学心得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很认真的学习的,基本的教材非常的熟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首先是非常熟悉“本文”也就是基本教材,因为哲学是高度抽象的学说,如果不熟悉,不熟练,就根本谈不上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不学好,可能到最后又陷入对他的教条式或者一知半解的理解.我是到最后,我开始是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谈不上信仰或者忠诚,自己的思想也是一直想找到比马克思主义更有道理的学说呢?带着这样的思想,我学习了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说.从两种经济学说的比较中,我慢慢除了理解外,开始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并且十分忠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除了“面向本文”以外,还要面向实际.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唯物论一直认为人类的实践是最关键的,是判断思想是否正确的标准.他的认识论,群众路线都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还要联系身边发生的事情,看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比如:现在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环境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就是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学习,还要和你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和学习联系起来,不要认为哲学能代替专业的学习,他们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哲学提供总的思路和看法,可以做有力的知道,但是具体学科有具体的问题和矛盾,你要具体的分析和解决,但是不要脱离哲学的指导.总之,哲学的学习,马克思首先回答了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然后是可知不可知的问题,在就是辩证法,历史观,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我在大学里哲学读了十遍才读出一点味道,现在班门弄斧,有点惶恐,但是,谁也不能说自己穷尽了真理,愿意和大家一起重新学习.粗浅的地方,请大家包含,我只有一个爱好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我们较为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只有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完全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彻底的实践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博大精深,其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的普遍真理,它不仅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的可操作性的重要指导作用。我们只有认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才能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重大问题上不迷失方向。

二、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武装头脑

当今世界,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但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步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我们能否经受的住实践的考验,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武装我们的头脑,树立最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观察世界和一切客观事物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可以帮助我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从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在许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变幻摸测的事物中找到规律,预见未来发展的趋势。正确的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以后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我们才能在工作、学习中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才能明白事物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遵守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才能对事物发展中的曲折性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对前进中的挫折充满信心。学习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正确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用运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运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发现真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用实践去检验真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有助于我们进一不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我们的理想和信念,以后我们才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学习和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得体会 篇5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 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哲学课心得体会 篇6

一学期的马克思哲学课如此快的结束了,余味无尽。马克思哲学课最大的体会就是授之以渔,即马克思哲学教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解决问题和矛盾。

自然是物质的,是变化的;世界属于自然,因此世界是物质的,是发展的。而哲学的概念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源于自然,又高度的总结并反映着自然规律;它经历的是历史的考验,社会的验证。所以,哲学对于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因此,人虽然很渺小,生命也短暂,但人却不会像虫蚁一样在大地上不着边际的爬。哲学适用于社会,哲学更适用于个人。

生活中无不体现着哲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哲学的观念。身处于浮沉,人会遇人无数,遇事无数。人的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的适应生活圈子,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之道。或许这不应该称作为道,只能算是各自的零散的聚集起来的体会和经验,所以具有主观性和狭隘性,而不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也就不具有预见性和长远的规划性。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可能就不懂得整体的认识事物,不懂得把握事物的变化,曾经的经验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

马克思哲学可以用于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的十八个原理中,我觉得最好用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其次是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其次是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需要处理的问题都可以称作为矛盾。常常会有种奇特的感觉,就是一没事的时候闲着无聊,一来事的时候事情多的不得了。学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可以先把所有的事情分类清晰的罗列出来。时间紧迫的列为主要矛盾,先处理;时间松缓的列为次要矛盾,后处理;重要的列为主要矛盾,集中精力处理,不重要的列为次要矛盾,简单处理。所有的乱被理的清清楚楚的,矛盾各个击破。然后,矛盾里面还可继续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让我想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的可分性。阴可以分为少阴,厥阴,太阴;阳可以分为少阳,阳明,太阳。也看出哲学思想无处不在。量变与质变中,可以看出积累的力量。我们常常会艳羡很多人有什么才艺,取得什么成就,觉得自己永远不肯能那样光彩,那样成功,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质的结果,而没看到量的改变。“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要以时间少和资质差作为不坚持的借口,坚持积累,就算不够质的改变,却也可以看到量的改变。内因和外因相互关系在解决人际关系上,我觉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通常我们认为问题都出在对方,自己是受害者。其实,人与人之间问题的发生与双方都有关,需要换位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篇7

关键词:黑格尔,费尔巴哈,人的本质,生产实践

马克思的哲学是从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尽管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深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并且是这些思想启蒙着, 激发着马克思进行哲学思考, 正如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黑格尔的思维方式, 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那么抽象和唯心, 他的思想发展却是与世界历史紧紧地平行着”黑格尔的“划时代的历史观, 是新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1] (P.42)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停留于这一哲学层面, 而是很快地从旧有的哲学意识形态中跳了出来。如恩格斯所言:“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 而又怎样同它脱离, 作一个简要而系统的阐述”。[2] (P.212) 显然, 经过一段时期的生活实践与深入研究之后, 马克思已由推崇黑格尔转而批判黑格尔, 但是这种批判并不是将其抛在一边, 而是汲取了其丰富的革命性因素, 即“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 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 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2] (P.223) 那么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因素表现在哪里呢?本文试从“人的问题”这一角度切入, 分别分析了黑格尔,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不同内涵, 指出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现实地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根本主题, 从而对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黑格尔把人的本性, 人的价值和人解放统统放在“精神”“理性”和“自我意识”一个模式之中。黑格尔认为, 人只不过是理性, 绝对精神的体现, 是“世界精神的实体性事业活的工具”。[3] (P.64) 他写道:“理性统治世界。也同样地统治世界历史, 同这个自在自为的普遍的实体的东西比较起来, 其余一切东西都是属于它的东西, 都是他的工具。”[4] (P.354) 这样黑格尔就把历史中所有的人, 包括伟大人物在内, 都看作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理性, 精神的玩物和傀儡。在黑格尔看来, 人的奋斗, 只不过是执行理性, 精神的命令, 受理性, 精神的驱使和支配, 个人和民族充当理性的工具, 对他们和自己而言, 是完全不自觉的, 理性利用人们的热情而使人们彼此进行斗争, 而它自己却不卷入到这个斗争之中, 但同时却正好实现了它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 黑格尔把人在自己和热情驱使下所进行的历史创造, 看作只不过是理性, 精神的工具和手段的活动, 在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利益的同时, 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为在他们内部进行的那种世界精神的事业的工具机关”。[4] (P.353)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 人的创造最终变成了理性精神的自我创造, 人们的历史也最终被演绎成了理性, 精神的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的序言中一开始就十分尖锐地指出, 他们的批判是针对整个德国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在德国对真正的人道主义来说, 没有比唯灵论即思辨唯心主义更危险的敌人了。它用‘自我意识’, 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 并且同福音传播一道教诲说‘精神创造众生, 肉体则软弱无能。’显而易见, 这种超脱肉体的精神只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才具有精神力量。”[5] (P.7)

与原则为无限者的哲理神学相对立, 费尔巴哈为了未来的哲学而要求有限的“真实地位”。因此, 真正的哲学开端不再是上帝或是绝对, 而是有限的有死的人。“这个哲学并不将斯宾诺莎的实体, 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 谢林的绝对同一性,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抽象的, 仅仅被思想的或被想象的本质当作自己的原则, 而是将现实的或者毋宁说最最现实的本质, 真正实在的存在:人, 即最积极的现实原则当作自己的原则”[6] (P.15) “关于法, 关于意志, 关于自由, 关于没有人的以及在人以外甚至人之上的人格的思辨, 都是一种没有统一性, 没有必然性, 没有实体, 没有根据, 没有实在性的思辨。人是自由的实存, 人格的实存, 法的实存, 只是人才是费希特的自我的根据和基础, 才是莱布尼茨的单子的根据和基础, 才是绝对者的根据和基础。”[7]可见, 费尔巴哈将人置于哲学的出发点, 这对于黑格尔仅仅把人当作理性的工具和手段, 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但是, 什么使这个人成为人, 什么真正构成了解放了的, 独立了的人的人道的内容, 费尔巴哈却无法凭借他关于具体的人的抽象的原则超出感性的用语予以阐明。”[8] (P.415)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这样表述的“费尔巴哈指出, 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 映象。但是, 这个神本身是长期的抽象过程的产物, 是以前的许多部落神和民族神集中起来的精华。与此相应, 被反映为这个人的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人, 而同样是许多现实的人的精华, 是抽象的人, 因而本身又是一个思想上的形象。费尔巴哈在每一页上都宣扬感性, 宣扬专心研究具体的东西, 研究现实, 可是这同一个费尔巴哈, 一谈到人们之间纯粹的性关系以外的某种关系, 就变成完全抽象的了。”[2] (P.236) “在费尔巴哈那里, 就形式讲, 他是实在论的, 他把人作为出发点, 但是, 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 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个抽象的人, 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 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 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 历史的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人来往, 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2] (P.236) 从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评论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 费尔巴哈对抽象的人与自然的分析是不会有结果的。“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 活生生的人, 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2] (P.241) 于是, 马克思从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中去考察人, 并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 (P.56) 由此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以深刻的批判, 将人拉回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中去。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之后, 并没有循着传统本体论的思路去寻求超感知的“实在”, 而是转向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 (P.73) “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 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10] (P.300) 唯物史观创建的过程也是马克思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马克思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视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由此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而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其首要因素都是活动着的人。马克思对人的理解并不停留在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层面上, 他并不像传统哲学家那样关注于抽象的人性或人的本质, 而着眼于人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当然, 从社会、政治或生命的视角来理解人并非始于马克思, 马克思的变革在于把社会存在理解为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这种认识高度是前人所未能达到的, 这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并非永恒固定的实体性的东西, 而且意味着人和他的社会存在之间的互动关系, 即一方面人必定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尤其受制于生产关系的状况, 人的本质、本性、特性等等, 都要受制于他所处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另一方面, 人又并不是消极被动地被生产方式所规定, 相反, 生产方式正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理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但是, 人的理性、意识必须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才能有所作为;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变世界, 人都必须立足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是人最根本的不可缺少的生存处境, 也是揭示万物存在之真相、改变世界以达到人所需要之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篇8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36-01

前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中国社会的核心思想,无论是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几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一过程中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视为发展着思想,与实际紧密联系,对中国实际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视、反思以及改造,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使马克思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能够被中国人民认可并接受;其次,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中国社会现状,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现状,而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做到从实际出发,用实际来丰富理论,用理论创造性去指导实践,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动态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依据,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

(一)基本论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建设中国当代哲学,都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论题:首先是思想源流,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在哪,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被引入中国以后实现了怎样的发展;其次是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世界人民对工业社会探索与体验的总结,进入中国以后迅速得到发展,代表着几代中国人的思想结晶;第三是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广为流传,对各个国家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其是基于事实和经验的理论思想,中国人民在应用这些理论思想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曲折,是在实践经验中积累起来的;最后是内在规律,当代中国哲学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内在规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一致,一方面体现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规律,另一方面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规律[2]。

(二)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依据;其次,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同时涵盖了这两点,建设中国当代哲学时,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根源、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以及内在规律作为依据和方向,这样,中国当代哲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才能既不脱离根源,又紧密联系中国实际。

三、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方法

(一)思想依据。

从建设思想上来说,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通用思想作为根本依据,就是说当代中国哲学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思想,否则就偏离了正常轨道,无法对中国社会实践进行正确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这一过程中可以吸取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内容,同时也丰富当代中国哲学内容,一方面保证实事求的根源思想不被同化,另一方面不能故步自封,保证思想活力,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

(二)经验依据。

建设中国当代哲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建设哲学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因此没有任何一门哲学能够脱离实际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积极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最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总之就是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脱离中国实际,要对中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形势相当符,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有效指导[3]。

(三)保持科学精神与创新态度。

改革开放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体现,这一创举为当代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中国当代哲学的建设也是一种重要启发。新时代面临新的发展任务,世界大环境以及中国社会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当代中国哲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一方面要保留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与时代接轨,在发展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哲学,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指导。

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前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也不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本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联系,提出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12(10)03:168-169+171.

[2]史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哲学建设的启示[J].当代社会与经济,2008,13(10)03:76-80.

[3]张金凤.中国哲学建设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3)03:113-116+124.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 篇9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服装销售渠道有哪些下一篇:感恩主题团日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