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电影观后感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主义电影观后感

马克思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1

不知你们听过这首歌没有,“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就是王二小……”。

王二小从小是个孤儿,他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打死了,为了报仇,他参加了儿童团。因为大家都很喜欢他,所以就选他当了儿童团团长。

一天,日本鬼子来到了他们村,二小知道以后,便想了一个好办法,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的中队长发现上了当就立刻把战刀捅进了二小的胸口。二小的衣衫顿时被鲜血染红了,他慢慢地摇晃着,笑着闭上了双眼。

我觉得王小二真勇敢,我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生活中不怕吃苦,学习中不怕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觉得王小二真可怜,吃不饱,穿不暖,挨打挨骂,我呢,经常乱花爸爸妈妈的钱买零食,还经常剩饭,我以后要珍惜现在的富裕生活。我想,王小二一定没有死,他一定变成了天使,当我在做作业做不出来准备放弃时,他会来帮助我……

哇,我真想和王小二成为好朋友。

篇二: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昨晚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象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着了我们的整个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了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电影《张思德》将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让观众相信,为人民服务是快乐的,这个榜样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通过观看《张思德》影片,我深深体会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默默奉献的伟大,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本能的、涌动着的自我奉献的精神。

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不能丢,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篇三: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这首歌,唱响了千千万万人心目中的活雷锋。而他,就是现代人们心中活雷锋的楷模——郭明义。

今天,老师就带领我们看了一部弘扬时代精神的电影《郭明义》,令我感触颇深。

郭明义,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铁矿开采工人,他和妻子、女儿住的房子只有40平米。但多年来,帮助比他更困难的人,已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

在整个影片中,最令我为之动容,深深感动的,还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郭明义为了帮助一位白血病人,不辞辛劳,心甘情愿地四处奔波,为了给孩子进行骨髓移植。虽然路途漫漫,但他为了求得一点点的线索,连自己也顾不上了。终于,他找了三年,找到了那位匹配的人,挽回了一条生命。

郭明义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只要一遇到有困难的人,他就会义不容辞地帮助别人,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但在生活中的郭明义,却是一个勤俭朴素的人。他送给与自己生活了28年妻子的生日礼物,居然是一枚二十八元的戒指。

郭明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有句话说的好:谁言雷锋去?请看郭明义。盈怀热心肠,满腔浩然气!

篇四:电影党的女儿观后感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 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 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 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 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 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 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 着我们努力 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 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 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篇五:电影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7月。它的发生是日本密谋已久的。观看《甲午风云》,我深深地被邓世昌那伟大的爱国精神感动了。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两次请战均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邓世昌和那些爱国将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贪生怕死的清朝官员,他们虽然是中国人,却不想为人民的利益而战,贪生怕死,遇到战争就退缩,他们的罪行让他们失去了当中国人的资格,和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邓世昌是一个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愿为民族牺牲自己的人,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我们要好好的学习邓世昌的精神。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学习,在长大了以后继续发扬这一种精神。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六: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所以我看了这部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新世纪电影城观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爱国电影。刚刚进了新世纪电影城的六号放映厅,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马克思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2

电影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 在电影多产量化的今天, 我们所见到的佳作少之又少。电影高于生活之处, 在笔者看来它是对现在的生活夸张化了, 它的情节为大众服务, 它的模式成了一种按部就班, 虽然它依旧以现实为基础, 但却少了那份“纯真”。我们可以理解现在的电影是为类型主义电影做出它的产量贡献, 在早期确定下来的类型电影中, 现在的电影类型无非更加的多元化, 以至于像《十全九美》这样带恶搞性质的电影在电影院竟成了一种票房的象征。不难想象, 为什么众多人说早期的电影更能成就出经典。相对来说, 早期电影少了些目的性, 他们不会为了取悦观众而做电影,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 他们的电影更加反映生活, 反映社会状况。即便是类型主义影片, 在笔者看来它都接近于当时的社会形态, 只是在制作、情节上它趋于理想化, 而现实主义电影毋庸置疑表现的内容更为深刻, 揭露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二、《包氏父子》中的现实架构

《包氏父子》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影片, 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 以包氏父子为代表, 描写了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下的那一类人的生存处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渴望:在受到生活以及制度的种种压迫下, 包家父亲希望儿子以上学有文化的途径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这种“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和跃入龙门的方式, 但是结合剧中的人物, 老包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 儿子却爱慕虚荣, 喜欢跟富贵人家相比, 向往富贵生活却不从自身实际出发, 而抱有幻想从富贵人家那得到好处或者说能在富贵人家身上找到自我虚幻的满足感。这种市井思想在当地的小镇上应该随处可见, 不单单是老包的儿子, 在老包身上以及老包的朋友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众人皆知老包的儿子不可能是当官的料, 却总以安慰的方式或者暗自嘲笑的方式去迎合老包儿子可以做官的思想。事实上, 在这个小镇的底层人都想做官, 想以某种可取的方式去达到自己的幻想, 可惜的是, 他们为自己争取的不是对现实的反抗而是顺应现实的趋势, 按照制度下的方式选择跃龙门的途径。老包对儿子的期望也是想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老包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 却对出身同样贫寒的人鄙视, 他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富贵人的背景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赶走同样是贫苦人的乞丐。对老包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自己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大老爷, 看不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他儿子带给的现实反映, 很大程度上老包的这种做法也必然会导致他幻想的破灭。在影片中, 小包就读的学校是一种富贵和希望的代表, 里面的学生穿着整齐, 学习环境优美。而小包在这个学校中虽然在外表上看不太出他与其他同学存在着什么区别, 就是因为这样的外部体现才更能揭示出他在这个群体里的自卑感以及想谋得认同感的心理。他只跟富贵人玩, 幻想自己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事实上他的那些同学完全没有把小包放在眼里, 小包就像是一个替死鬼, 出事找他做替罪羊, 玩的时候对他的态度是可有可无, 这种阶级分化的表现尤为深刻。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 也存在着这种情况, 单从这一点我们应该进行一下反思。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 我们是否同样扮演着其中的某一个角色, 我们是否被烙上封建体制下行尸走肉的躯干还是背上现在富二代的骂名?以《包氏父子》这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来看, 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刻画现实, 强调人物的内心思想, 刻画一些细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同时大多数现实电影都是根据现实主义小说转换而来, 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揭露社会中黑暗和丑陋的面目, 描绘小人物的悲惨生存环境,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揭露出存在于社会中的种种矛盾进而反思, 我们试图可以理解为现实主义电影它总是带着悲伤的痕迹。

三、《野鹅敢死队》的理想表达

《野鹅敢死队》相对于《包氏父子》表现得更加离奇或是更为精彩, 毕竟它是以战争为题材, 在视听方面抓住人眼球的能力优于《包氏父子》, 但是它的价值仅仅是停留在它的画面上吗?我想不是, 它描写的是大资本家为自己的利益派一群敢死队到非洲的战争故事。影片中有关非洲的画面, 可以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非洲当时的生存状态, 与其说《包氏父子》表现国内阶级矛盾下的人们的可悲, 不如将《野鹅敢死队》上升到一个国际舞台, 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一群人手中, 除了自己国家的内部矛盾还加上国外虎视眈眈想从中钓到一块肉的大资本家中, 那些在外表看上去就像一个善人的大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打上拯救非洲国家的旗号, 让人们相信他们的善意谎言, 最终将非洲以及他雇用的敢死队玩弄于掌中, 不仅是对自己国家人民的轻视更是对另一个国家的亵渎。《野鹅敢死队》作为描写非洲的动乱片, 最大的优点在于揭露了非洲年年战争的主要原因。西方列强一直肆虐地横扫非洲, 使非洲人民生活暗无天日, 陷入苦难之中。和平, 一直以来是世界共同遵守的原则。回首之前的影片, 在主题表达上总是透露出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可战争取代了他们的心愿, 战争将鲜血作为回报, 给世界和平的符号画上重重的裂痕。以前非洲的状况是这样, 现在的非洲还是如此, 早在几十年前呼吁的主题为什么到现在还是没有受到重视?长期以来非洲被人们遗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发展水平有限, 被人们关注的原因却大多是战争频繁, 就像电影中述说的那样, 作为一个矿产丰富的地域, 很容易成为大国争夺资源的竞技场, 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干预, 这片土地异常的不平静。

世界期待和平, 但是和平的前提是相互理解, 西方列强对待非洲的手段, 是他们在为自己谋得私利找借口。当下非洲的状况和《野鹅敢死队》描写的几乎是一样的。时间在流逝, 可非洲的处境依旧如此, 是《野鹅敢死队》的导演具有前瞻性, 还是现在西方国家仍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想, 道理应该都是懂的, 可真正做到却很难。电影需要观众慢慢品味,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手段, 更是一个世界和国家的晴雨表, 看的人多, 意会的人少。不是非洲不爱好和平, 是列强把他们逼得太紧。电影《野鹅敢死队》最终是冷静而又愤怒的雇佣军头领消灭了狡猾而又冷血的资本家。但那些留在非洲的尸体是永远都不会再醒来了。结局虽圆满, 但是仍旧让人心头疼痛。这不得不说像《野鹅敢死队》这种类型题材的电影多多少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虽然死亡惨痛, 但还是画上了人们所期望的结局。

四、结语

《野鹅敢死队》的理想化结局与《包氏父子》惨痛悲剧告诫,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它们的出现代表着一种矛盾。从现实生活出发, 《野鹅敢死队》代表着人们的最后希望, 不忍心将结局变成毫无回旋的悲剧, 它始终余留一点仁慈, 让人们在缅怀它的伤痛之余庆幸它有相对圆满的归宿。而《包氏父子》则是彻底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形态, 它没有怜悯之处, 在看似应得到给予的贫困无产阶级的身上, 它却以讽刺的手法揭露出当时人们的愚昧、妄想。

《野鹅敢死队》以大见小, 从大立场出发, 《包氏父子》以小见大, 从一个国家的一类人群出发。两者在思想上、欣赏审美上、艺术表达上均为佳作。像这类电影, 应该被提倡。在电影浩瀚的海洋中, 如何鉴别电影质量的好坏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从佳作中找出它能称之其名的“证据”, 从而揭露出好电影的真正价值。

摘要:电影源于生活的同时也“高”于生活, 在电影多产量化的今天, 我们所见到的佳作少之又少。电影高于生活之处, 在笔者看来它是对现在的生活夸张化了, 它的情节为大众服务, 它的模式成了一种按部就班, 虽然它依旧以现实为基础, 但却少了那份“纯真”。《野鹅敢死队》以大见小, 从大立场出发, 《包氏父子》以小见大, 从一个国家的一类人群出发。两者在思想上、欣赏审美上、艺术表达上均为佳作。像这类电影, 应该被提倡。在电影浩瀚的海洋中, 如何鉴别电影质量的好坏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从佳作中找出它能称之其名的“证据”, 从而揭露出好电影的真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3

本文试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和文艺批评原则,分析该电影的得与失。

一、“莎士比亚化”与《金陵十三钗》

所谓莎士比亚化,是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它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给作品的人物提供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点的特定环境,也就是后来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所说的典型环境,从而显示出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剧情是教堂外——教堂内——教堂外的循序进程,其中3次日军进来造成阶段性进级:第一次日军来袭,转变了约翰的立场,把妓女和学生的矛盾第一次化解;第二次日军来听诗歌,把故事推进最后的悬念;第三次日军来押解乔装的妓女,这是影片的高潮,也是最后的冲突。其中穿插了两个妓女外出的戏,调节了教堂压抑的空间感。片中妓女们过于玩味个人命运和小格局的戏剧冲突,客观上将南京城这个最重要的悲情角色给淡化了,而人物的抉择是需要在强有力的背景(典型环境)烘托下才会有说服力的。

人物塑造问题,也是“莎士比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评了两种违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倾向:忽视人物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和忽视个性刻画的概念化倾向。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通过他们“做什么”,而且要通过“怎样做”来表现。在表现人物“怎样做”上,还应注意把人物同环境联系起来,注意把他们放到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去加以描写,这是现实主义典型化的重要手段。

影片极大地突出了女主角玉墨的典型化转变。剧本为玉墨的最后转变,埋下了多层铺垫:一是恩情:日军第一次冲进教堂时,书娟选择了离开地窖口,让玉墨及其姐妹得以保全。二是嘱托:李教官告诉玉墨,原本可以撤出南京城的教导队为了掩护女学生而全体阵亡,他们不能白白牺牲。三是身世:玉墨上过教会学校,第一次接客在13岁,她认为不能让同龄的女学生也遭受凌辱。四是迫切性:书娟与同学欲跳楼自杀,这直接导致玉墨做出抉择。所以,玉墨的转变是一个有过教会教育背景的女子的人道主义,玉墨的形象也随电影情节的发展逐渐丰满。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其他妓女在她的感召下,迅速、决绝地做出同样的选择,而这些人中的多数是面目不清的,观众看不到她们身上有层层递进的铺垫。妓女们作为牺牲行为的主体,并没有得到足够笔墨来具体剖析,她们仍是一个被简单赋予行动的卑贱群体。如果说玉墨选择做“英雄”有完整的自觉过程,而其他妓女则是在她的感召下幻想出了一种精神升华的价值。如果连做英雄都是集体无意识,这个故事的先进性在哪里?它的确有一个巧妙包裹下的主旋律叙事的嫌疑。

美国影评人多德•麦卡锡曾在《好莱坞报道》发表了一篇评论:“不可否认,在和平时期品行不端的人身上,当他们被号召从事伟大无私之举时,会显露出之前所隐藏着的高尚情感和道德。但不管从现实世界或电影本身来说,关于这一巨大转变的环境和方式都是不真实和不可思议的,其中的谋算和衡量被略去了,让最终结果的可信度,或者说,它所应该具有的力度大打折扣。”

二、历史诚意与《金陵十三钗》

在恩格斯看来,戏剧的思想深度不是纯思辨的产物,它来自作家艺术家对他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他向拉萨尔提出:“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

对历史的诚意是衡量南京大屠杀这类电影的重要标准。虽然英勇抗战的国军需要表现,但不应美化为超级英雄,十几人叠成一线冲向敌军坦克的震撼画面,真的会出现在战场上吗?事实上,南京保卫战中有许多比女学生跑得还快的官兵,影片不能因为剧情的需要,体现国军的英勇抗战,而做出刻意的选择性粉饰。

影片有一个深刻的命题:妓女和女学生是否不同?约翰提出了这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但仅仅以陈乔治一句“没有别的办法”就轻易滑过了。影片对于这一问题的追问实在太过短暂且不深刻。在浩劫面前,纯洁的道德制高权能转化为生存优先权,如果道德的价值是可转化的,那就沦为伪道德。虽然电影使劲表明妓女替代女学生是自己的选择,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倘若玉墨自己想替书娟,书娟接受了,这个可以理解,但如果群体替代的话,个人是否在大环境里被迫做了自己并不想做的事?一个文艺作品,要对此有警惕,而不是美化。

恩格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正如别林斯基在一篇专门讨论文艺批评的文章中所说的,每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在与时代、与历史的现代性的关系中,在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得到考察。

《金陵十三钗》以人性阐述历史,却又以人性回避了特定历史的特定中国情境。这样的影片最终以受伤害者的身份合法地放弃了一个国族的自我审问,然后,用李教官那样的高大英雄补偿性地、阿 Q式地为自己疗伤。

当下中国的文艺创作,尤其是历史题材作品,常常采取“历史要为现实服务”的态度,通过优秀的“剧本”、精良的制作,或美化人物,或歌颂主题,不惜牺牲一些真实,最终为了票房,为了市场,为了奥斯卡奖。此外,很多创作者缺乏“历史意识”的思考和“直面历史”的良心。

电影,不是历史的照搬,但它总该向历史的掩藏之处寻找切口,发出追问。

中国的苦难历史,刻在国人心上的痛,如果一味地用商业与娱乐的方式去编排和消遣,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将在哪里?

注释

[1][2][4][5]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第五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老晃.故事的,太故事的.电影世界.2012年1月号.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4

《闪闪的红星》给我们讲述了潘冬子的爸爸去执行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临走前他给潘冬子一棵闪闪的红星当纪念,后来,冬子的妈妈为了保护解放军被地主胡汉三活活的烧死在了一间茅草屋里,于是要为妈妈报仇就当上了红军,在与敌人战斗时,冬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在大叔和宋大爹的帮助下潘冬子终于杀死了地主胡汉三,又在第二年的春天和爸爸一起踏上了新的征程。

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感触很深,有两点:一是感动于潘冬子的智慧。勇敢。不怕牺牲的信念。他敢于和敌人作斗争,在敌人的强力威胁下,他没有退缩,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来争取革命的胜利,当胡汉三为了阻止红军吃上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盐,封锁了上山的路冬子竟把盐粘在衣服里,带上了山,如果被敌人发现他将有丢掉生命的可能,这么做他简直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二是感动于吴大叔的那一句话:“要想胜利不能靠等,要去斗”,是啊,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喝,我们却不懂得好好珍惜一下,这愉快的生活都是那些老革命家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呀,如果之前你等。我等。他也等,只靠运气,不去努力,那我们的祖国何时才能强大呢?

爱国主义电影观后感 篇5

今天我观看了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地道战》。故事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人民在敌后武工队的带领下,利用地道的方式,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人民群众利用地道藏身。鬼子来了,找不到人,就挖地三尺也要找到人,地道口被发现了牺牲了许多人。后来,在毛主席和武工队的指导下,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改造地道。把地道口隐蔽起来,针对敌人放烟,放水,放毒的诡计。人民群众和民兵们又把地道做成防烟、防水又防毒,既能攻击敌人又能保护自己的多功能地道,地道家家相通,村村相连甚至挖到敌军的炮楼底下。这下我们民兵利用地道打起游击战,把日本鬼子打得晕头转向,粉碎了一次次扫荡。最后我们击毙了日军头目取得了胜利。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们的广大群众充满了智慧。用勤劳,智慧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

青年马克思电影观后感 篇6

在纷乱时局中被驱逐,起纷争,受轻视,但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鲜红旗帜被挂起,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响起,spectre这个词被推敲,还是能感受到一个不屈的、志在改变世界的灵魂。

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纯去煽动,不用激情去煽动**,也不用感情去煽动眼泪,而是用哲学用经济学用思想去建立一个全新的体系,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马克思的这个体系也改变了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方式。他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崇尚博爱的世俗化的基督教理想世界,而是直面问题,迎着最尖锐的矛盾奋勇而上,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思想纲领和理论武器。

也许是马克思的照片被放得太大,被挂得太高,被印在课本上次数太多,我们小时候把他神话,长大后又努力通过贬低他、回避他来彰显自我,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他是一个人,一个带领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和贵族的human or humanist,意识到这一点后再来看马克思及恩格斯,会清醒冷峻很多。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刍议 篇7

一、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危机

创作电影作品, 包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和类型电影两个大的主要形式。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是把反映时代特点和客观生活作为主旨, 类型电影是创作者以某种固有模式为模板, 创作出带有某种非常典型特征的作品。这两种模式, 从创作形式上看, 虽然有很大不同, 可是我们在创作中也不能完全将他们分割。现实主义作品要求非常高的艺术性, 可是也有可能因此影响了观赏性和娱乐性;类型化的电影往往能更好的迎合观众的口味, 但是另一方面, 很可能会减低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影视作品始终是凭借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反映时代风貌、现实生活的艺术载体。电影是现时代最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其自身拥有的群众文化的特点, 决定了这种艺术形式应该是展现时代风貌、展现群众生活、表现百姓酸甜苦辣的最鲜活、最喜闻乐见的艺术载体。可是, 我们认真审视这些年中国电影发展的具体情况, 就不难发现, 对于现实和人民群众的关注, 对时代的关注, 恰恰成了一种缺憾。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一方面有违于电影艺术的传承, 另一方面又不适合现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对于电影发展的要求和呼唤。

二、中国电影要在不断创新中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

从我国有电影的那一天开始, 一直延续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已经有100多年,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 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好像是火把, 一代代传承下来, 发展下去。尤其是近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 展开了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伟大宏图, 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 这样如火如荼的时代强音, 却没有相应产生出大量反映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作品, 不能不说, 这是我国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不管是思想匮乏, 还是题材距离现实太远, 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思考其根本缘由, 经常发现一样的困惑, 那就是缺乏对现实主义的坚持和探索。

好莱坞各种类型的电影风靡全球, 但是, 全世界最著名的奥斯卡奖往往把最高奖项给予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据统计, 近八年来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全都是关注现实社会的佳作, 美国是全世界电影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全世界商业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 却不断产生具有很高艺术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好作品, 这也提醒我们认真思考。

产生的无穷微妙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意象通过有机整合超越象外从而构成画的深刻意境。

对“意境”美的普遍关注和探究, 使得传统绘画升华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 脱离了对“意境”美的各方面探研, 绘画创作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的表现或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写上。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 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 笔与墨的经营, 实与空的置换, 心与物

现实主义是完善的创作思想, 其最主要的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创作诉求、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从创作诉求方面来看, 以美国导演摄制的《华尔街》来分析, 奉行现实主义精神, 就使创作电影的人, 无论编剧、导演, 还是演员, 都要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要在深入生活, 思索生活的前提下, 认真遴选现实主义的题材。据说, 《华尔街》导演的父亲就是一个经纪人, 所以他常年近距离观察和思考这种生活, 并在作品里展现了对拜金主义的批判。

从创作思想的方面看, 有很多低级仿效, 面对丰富而鲜活的生活, 不去挖掘和思考, 或者归根结底就没有这种思想。举例来说, 奥斯卡获奖电影《撞车》因为创作者坚持现实主义思想, 认真的体察生活, 思索人性, 从而产生了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美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 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汇聚在这个国度里, 各种矛盾和纷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部电影的创作者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 观察社会, 深入思考, 从而产生了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让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彼此仇恨、彼此攻击的人, 在遇到了一次车祸以后, 形成了互相理解和包容。

三、现实主义创作和商业化并非完全矛盾

电影走到这个时代, 已经形成了很庞杂的体系, 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某一模式作为唯一的标准。有些人提出, 现实主义是唯一高明的创作观念, 其实这种提法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并不是只要提到现实主义, 就一定是艺术家。电影发展到现在, 各种表现形式百家争鸣, 包括摄制的方法, 都是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 所以说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其他各种类型电影, 都适应了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 都具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甚至是电影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商业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 一些现实主义作品面临困境, 票房惨淡, 成本都无法回收。出现这样的情况, 就有人提出现实主义和市场是根本性的分歧, 难以融合、共存。可是, 这两种因素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而且假使能够理性驾驭, 现实主义同样可以赢得市场, 赢得票房。以国产电影为例, 《钢的琴》《孔雀》等一些现实主义作品, 也很好的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喜爱。《秋菊打官司》等电影, 也很好的融合了现实主义和商业化, 既具有思想性, 又具有观赏性, 既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 又能深入浅出的吸引观众。越来越多的例子的告诉我们, 现实主义和商业性是可以融合、互补的, 比如《唐山大地震》和灾难片的融合, 《金陵十三钗》和战争题材的互补, 都运用得十分成功。

人民群众永远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甘泉, 创作者如果背弃了社会现实这一根本道路, 是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的。生动、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 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不应该背离的方向。在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 一定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电影、电视剧, 这是广大观众的需求, 也是中国电影通向发展繁荣的道路。

的文化背景的交融。这与禅的“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相一致, 它的终极目标是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1. 刘永济《文心雕龙-附微引文录》中华书局.2007.6.

2. 唐·王昌龄《王昌龄·诗格》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8.

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解读 篇8

在中国最早期电影中,对女性的刻画多为“白毛女”式的描写,电影编剧的故事一般把女性放置在一种被压迫的境遇之中,多描写她们凄惨和因为社会地位不平等所赋予她们有生以来的苦难角色,以期靠这样一种苦命角色来博得观众的同情,但最后她们依旧要等待男性象征的人士来解救她们。在男性导演视角中,尽管他们也在努力刻画出色的女性角色,挖掘女性本质,但他们并未真正的走进女性内心来理解她们,他们只是在父权社会体系中,以男性的观点,把女性放在一种受压迫和需要解救的角色定位上。

其次,是“花木兰”式的刻画,一个中国故事,让美国拍出来一部叫好的动画片《花木兰》,虽然这是一部描述女性的电影,这也是一个“女扮男装”的故事,历史上的花木兰倘若不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她若以女子的面貌来面对这一切,是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击败匈奴让人尊敬的人物角色的。“在农业文明时期,女性的价值更多地被定位于家庭之中,女性是通过在家庭里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女性视以家庭为半径的人生为天经地义,视在社会事务中的无所作为为理所当然。‘贤妻良母’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天然尺度,女性把‘夫荣,子贵’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追求目标”。所以,当花木兰露出真面目的时候才会让领导生气而把她赶出营地。这说明,在古时,女人就该在家里做作女工,而不能够参与进男人的世界。在现在的许多影视剧中,也不乏一些“女扮男装”的角色出现,她们不是梳着极短的头发,就是穿着及其像一位男性,导演们看似要刻画这样一类独立女性,但以男性视角出发,反而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假象:即在一个父权社会里,女人要想做男人的活,那你就必须活的像个男人。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极大的误读。而笔者认为,在女性电影中,以女性本位思考的角度来看,女性不再是依附于男人存在的一种生物,她们有独立的思考,她们可以主动的去决定许多事,不再需要男性的解救。

少女

在李玉和张艾嘉的作品中,展现对未婚女性刻画最为代表性的有《苹果》中的洗脚妹刘苹果、《少女小渔》中的小渔。一如李玉的风格,她倾向于刻画底层人士或者是边缘人士,在《苹果》中,讲述的是一个和老公闯荡北京的洗脚妹刘苹果在一次喝醉酒之后误和老板发生性关系而导致怀孕引发的一系列的故事。在男性视角中,老板把刘苹果当作一种发泄的工具,而其老公在得知她和老板发生关系之后而表现出的一种唾弃,这些都是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社会里男性“理所应当”的想法,而在李玉眼中,她更多的讲述了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在这里,苹果不再依附于她的老公而选择了独自承担所有的一切。而在张艾嘉的《少女小渔》中,孤儿小渔从小和男朋友江伟一起长大,江伟在美国读书,小渔就顺其自然的跟过来,为了拿到美国绿卡,小渔与五六十岁的马里奥假结婚,而男友对小渔和马里奥在一起总是特别的在意,所以经常跟小渔闹气,在最后小渔即将离开马里奥时,马里奥却生病了,最终小渔决定留在马里奥身边照顾他。李玉和张艾嘉是从人文关怀的视点出发,不是同情,没有怜悯,而是少女在经历挣扎之后挣脱出来的一种成熟的韵味,这在诸多男性导演拍摄的女性人物之中是少有见到的。

母亲

谈到女性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这是在女性导演作品中刻画较为细致的一部分,在她们的作品中,时常出现或正面或侧面的母亲形象,或者是为人母为人夫的母亲,或者是单身妈妈,或者是离异母亲,都在向观众展现着一个剥离出传统母亲形象的“新妈妈”形象,这样一个“新”的形象,并不在于她们做了多少离经叛道的事情,而在于脱离了父权社会中对“母亲”的传统定义,即是持家的,相夫教子的,只知打扫家务洗衣做饭的,或者是头发长见识短的这样一种角色定位之中,“母亲”在给大众造成的影像是满脸皱纹的中年女人,丰富肥臀,毫无性感和吸引力可言。传统理念中,女性视“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位成功的女人”为傲,社会心理学把女性的这种意识叫做“替代成就感”。

边缘性

在笔者观看了李玉和张艾嘉导演的众多电影中,发现她们还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边缘性,如《苹果》中刘苹果的身份为洗脚妹,如《心动》中陈莉的同性恋身份,还有《20,30,40》中的小洁的潜在同性恋心理。这些身份的特殊性能够在女性电影的道路上更加丰富影片的内容。同时也反射出导演的个人风格和人文关怀。张艾嘉导演在多部作品中展现的同性恋情节,只是为了表达其内心对于同性恋这一存在现象的认同,在《心动》中陈莉和浩君要离婚时的那段对话,她向浩君表明了一直以来她和浩君爱的都是同一个女人,以及最后浩君的那一番话,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为了自己的爱去争取一次,这无关乎道德。这只是在众多情感中最为普通和平凡的一种,导演用一种朴实的手法只是为了向人们诉说这是一件在普通不过的事,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同时我们也要学着去接受。而李玉导演以其一贯的手法给我们展示着一个个边缘但又普通的小人物,虽然她们生活的艰辛,在世界里特别的渺小,但是她们拥有爱的权利是和任何人都没有差别的。

小结

社会学家德波说:“在真实的世界变为纯粹影像之时,纯粹的影像就变为真实的实在。”在倡导女性主义的道路上,许多女导演作出了许多的努力,除了张艾嘉和李玉以外,还有徐静蕾、赵薇等人。虽然在女性电影的道路上,有许多人失败,有许多人成功,或许走过许多弯路,或许也曾偏离过女性主义的道路。我们现在依旧没有瓦解父权主义掌控的社会现状,但是只要我们都还在努力,未来就值得被期待。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爱国主义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篇9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爱国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观后感《爱国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委员长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委员长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电影红海行动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 篇10

《红海行动》根据在年3月29日发生的“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故事。算不上是豪华卡司,却也是满满的实力演技派担当,影片中展现出的一个个画面,直击人心!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场面很残酷,但却很真实,战争就是会流血,会死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和平中国是无数英雄用热血换来的!

电影中也有很多温情!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有的是团队合作!没有偶像剧中矫情的狂撒_,有的是佟莉和石头甜到心里的那一颗糖!没有一些抗日神剧中的天雷滚滚,有的却是铁骨铮铮的中_人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柔情的一面!杨锐的那句“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一句话,让人安心,使人感动,瞬间泪崩!

另外从另一视角来看,恐怖武装的头领为了革命的胜利,敢于为他的团队挡枪,选择_,也一定是有强大的信念支撑的。为了信念,可以随时牺牲自己,虽是反派,却也值得我们思考!

回到现实,学大团队也立志做教育平台中的“蛟龙号”,发挥团队优势,提高个人素养,服从命令,敢于担当,不抛弃不放弃,尽全力帮助到每一个孩子,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关于电影红海行动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2

看了《红海行动》这部电影,立即被震撼住了。

看这个电影很偶然。那天和几个朋友聚会,酒后闲逛,突然看到这个片名,被它吸引就看了。看这个电影感受就是震撼,真实的震撼。

红海行动剧情是现在战争片里高水准的了,整个场面震撼,尽量贴近现实。从不期的遭遇埋伏,遭受迫击炮猛烈打击,到组织防御,建立支撑点,最后摧毁敌人阵地消灭敌人。整个过程,经历了一个由盲乱,迅速控制为有序,艰苦攻坚,克敌制胜的各个阶段,没有拖泥带水,指挥若定、训练有素,体现了我人民海军陆战队员的高水准。

为了我们的侨民,我们的祖国可以有能力派军舰撤侨了!这个又是一个震撼。想当年,在印尼发生排华事件的时候,我们的侨胞在那里被人追杀,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国内的人民能够感受到。在国外,没有相当的国力,外国人是不把中国当回事的。只有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实实在在的战斗、克敌制胜的英勇亮剑、只有们的伟大祖国强大起来,才能有效维护海外侨胞的利益,才能维护我们国家的民族的根本利益。

体现大国担当,这个也是一个震撼。在我们的陆战队员遭受伤亡的情况下,为了不让放射性脏弹材料落入敌人之手,毅然决定深入敌后,成功夺取了核材料,粉碎了恐怖份子的脏弹计划。是的,我们战士已经完成了解救人质的任务,可以坦然地返回了。但面对当事国“无力过问”境况时,一句,“别人可以弃之不管,我们不能”体现的是我们的战士何等的胸怀,体现的不正是我们国家大国的担当吗!

我们的战士从残垣硝烟中凯旋,他们的身影是多么的高大。面对画面里的五星红旗,我心潮澎湃,站起注目!当画面淡去时我大声高呼:“厉害了我的国!”

关于电影红海行动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3

红海行动,亮剑海外。也门撤侨,奏出中国音。春节期间,不少人的朋友圈被这部超燃的电影刷了屏,不得不说,这是近些年一部让我在电影院全程揪心喟叹的电影。许多人抱着可乐和爆米花,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踏进电影院,却又抹着眼泪,握着拳头看完整部电影,甚至不舍得眨眼,生怕错过某一个生死瞬间。

不像《战狼2》这部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红海行动》更倾向于团队精神的搭建。桀骜却勇敢的狙击手,在关键时刻依然不忘坚守岗位,“子弹躲是躲不掉的”。开始因队友受伤而对自己心存怀疑的观察员,在历经重重考验后获得了内心的成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潇洒的女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007邦德身边身姿绰约、美轮美奂的女搭档,而是一名真正有实力、有毅力与队友并肩作战的好搭档。憨厚的石头,不敢对爱慕已久的心上人表白,用一颗糖传递自己的心意,却在被打掉半边脸后依然不放弃一点点希望,只要再多打败几个敌人,就能让队友生还的几率更大一些。身手矫健的军医,在平民受伤时立刻进行爆炸,看了一眼痛不欲生的队友,依然选择把止痛药打进平民身上,这就是一个军人的选择,一种即便被炸掉一条胳膊也要把手雷再次扔出去的牺牲精神。更不用提为了给队友留出一线希望,提着最后一口气连上设备的通讯兵,为了救被当做汽车炸弹的平民,冒着生命危险拆弹的副队长,将国家利益和人道主义精神看得远比自己生命还重的队长……

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每个人都仿佛是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伙伴,又仿佛是站在我们身前最坚固的堡垒。真正的队友,是可以把后背放心交给他的人。整个蛟龙小队互为依傍,整个海军同进同退,整个中国握指成拳!这就是我们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他们也曾是某人宠爱的儿子,曾是某人一同玩闹的兄弟,曾是某人捧在掌心里的爱人,但当号角吹响,他们的生命属于国家、属于每一个公民。

难忘98洪水泛滥,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地挽救人民生命财产。难忘汶川地震时,一群年轻的伞兵写下遗书后跳伞进入震区。时代在变,我们的精神不变,我们的宗旨也未发生改变,那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少”。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关注精准扶贫,我们着眼于解决医保难题,我们发力补上所有教育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因为,实现中国梦的旅途中,一个也不能少!这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气度,这就是作为我们后盾的国家机器给我们的底气。

古老的四大发明是我们曾经辉煌的象征,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极大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解决了生活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得不称赞一句,厉害了,我的国!过去五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未来的五年,值得期待!

关于电影红海行动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4

昨天和仙女一起去看了红海行动,结果仙女起晚了,我一个人萧索的坐在电影院门口的长椅上默默等待,怨念ing,结果就是我们错过了开场前五分钟的介绍吧,我猜想,等红海上映网站的时候,再去看一次,但是庆幸的是,我们俩并没有错过红海行动从大银幕上飞入的画面。

老实说,我对红海行动有一点忐忑,从杜江拍摄爸爸去哪儿的时候,我就知道了这部电影,杜江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时候简直黑到飞起,完全没有奶油小生的形象,这和我之前看爸爸回来了完全两个人,这也是红海行动吸引我的一个原因。其二吸引我的原因是导演林超贤,一开始并不知道是林超贤导演导的这部戏,之前看过破风,说实话,我对电影从来都没有很深入的研究,我就是很普通的一个观众,有我喜欢的演员,没有好的情节可能我会无感,没有我喜欢的演员,有好的情节,我肯定会开心的蹦起,我就是一个很肤浅的观众。所以我对破风其实也就一般的感觉,但是据说影评很不错。再到湄公河行动,那部戏由于是在考试周期间上映,我没有能够到影院支持有点可惜,从题材到演员再到情节,都让我对导演林超贤,演员张涵予积累无数的好感。所以贺岁档里的红海,其实是我心里的白月光吧。就在我怀着对红海满满的期待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篇红海的影评,很专业,从拍摄手法到拍摄技巧再到特效,都井井有条,这也在我心里埋下了这部电影真的会好看的疑问。

开头我没有看见,但是我可以自己脑补出来,毕竟也是看过很多电影的人了,额没有很悲伤的主旋律,只有一个叫罗星的狙击手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受伤了,另外一位叫顾顺的狙击手代替了他的岗位,然后他们就出海执行任务了。

老实说,其实战争片的电影的故事结构我们大概都能了解,一个暖暖的队长,一群很厉害的兵,跟着舰队出发了。我一直想看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希望看到一个团队合作的电影而不是像美国电影那样,只有一个英雄。在我的世界观里面,一个人他即使再厉害,他可以厉害到哪里去,地球离了谁都是可以转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是我的观点,所以我总是想看见一个合作的团队,红海很符合我的观影指南,全局拍的很鲜血淋漓,老实说,如果我的身上有一床被子,我一定有半个头是在被子里面的,然而我没有,所以我有半个头是在大衣里面的,截断的手指,炸裂的身体在废墟之中微微颤抖,在枪林炮火中,没有人可以保持镇定,所有人都只能等待军队的救援。但是战士也会害怕呀,战士也是从和平年代里诚挚的啊,战士也是第一次看见这残忍的修罗场啊,但是蛟龙,从来都是勇者无敌,即使心有恐惧,的他们总是可以克服自己内心的波澜,征服浩瀚大海。队长帮助夏楠救那一百多人质,顾顺帮助李懂战胜子弹的恐惧,而全剧我的泪点,大面积喷发的给了佟莉和石头,那个说吃了糖就不疼的石头,那个偷偷把自己和佟莉的照片缝在防弹衣的石头,那个窃窃给佟莉糖扬起嘴角的石头,因为战争,含着他给佟莉然后再由佟莉拨开的糖,永远的定格在炮火之中。

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战争。我希望,时间不会改变我原来的模样,战争永远不会来到我身边。

关于电影红海行动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5

今天观看了电影<<红海行动>>,几个词形容,感动,激动,震撼。感受到了了祖国的伟大,与富强,不论你身在何处,你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支撑着你,在这个强大的国家,这个和平的社会当中,作为一名教育者,同样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去进步。

除了通过电影中感受到的国家精神,在电影中更多的细节也同时映射着我们做教育这个行业也可以学习到的优点之处。首先就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团队实力。一场战争考验的是一个队伍的能力,队伍的集体感,是否是一些只为一个目标。作为教育者也是同样,一群教育者在一个团队当中。

首先要的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个人的优势得以发光发亮,之后就是一个团队,当那个拥有自己优势的人员其心组成一个团队,这个教育团对将会发生质的飞跃。

其次就是个人上,每一位战士都是有信仰的,做教育也是要有信仰的,要明确自己相信的是什么,作为教育者你信仰的我认为就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事业负责,砥砺自身,严于利己,才能教好,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

同样不论是在教育上还是个人生活,做事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做事要有计划,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去做事。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学会冷静思考,冷静的去判断选择下一步该走的路。

上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下一篇:单项式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