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共8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料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论意义: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世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的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客观和主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够把认识直接变成现实。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就能够把原来指导实践的认识同现实相对照,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以及符合程度如何,检验出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5、用意识的能动性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其一,意识活动具有创作性。其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其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性的根本点在于,要科学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置于物质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上。具体说,其一,社会实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唯一正确有效的途径;其二,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实践的前提,因而也是发挥意识能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动性的前提。其三,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2)
在任何工作、学习中,都必须以意识的能动性原理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深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3)
在任何时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注意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题,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题是广大的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的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等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前提。
(2)
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不会随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题,是人民发展的决定力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7、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个因素。使用价值是物质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2)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者是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4)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辨证关系。
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0、简述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观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1、运用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来谈谈如何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答: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践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要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就必须深刻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既要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要以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既要以清醒的、严谨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活动,又要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12、运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敌人。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是对立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不同形式,它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二者是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基础是实践。题中的观点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眼睛是直接获得外部世界信息的重要工具,是获得感性材料的重要来源,只不过这种感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向理性认识去过渡,不能夸大其中一方的作用。
13、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答:任何真理都具有双重性,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是严密完整的真理体系,是人类的认识由相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环节、一个发展阶段,体现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它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在这点上,它是绝对真理。然而,同一切科学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要随着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既是客观真理,同时又具有相对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既要坚持又要发展。把坚持和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
1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2)
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力图将社会经济关系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5、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寿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个规律表明,生产关系的建立、性质和发展变化,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不适合一定要调整和改革,严重不适合的生产关系要变革。
(3)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同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是基本相适合的,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在基本适合中又存在某些不适合的方面,如原来比较单一的公有制形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这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生产关系更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促进生产力发展。
(4)
20多年来改革的实践证明,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的多种形式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改革是必要的和卓有成效的。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一、本研究的调查情况
1. 调查对象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的基本状况: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800份,回收656份,有效问卷656份,有效率82%。问卷发放选取了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层次,包括文科经管、文体艺术和理工类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了问卷的可分析性。
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为189人,占28.8%。女生为467人,占71.2%,符合我校男女生性别结构比。在调查对象的来源上,来自农村家庭学生367人,占55.9%,城市家庭学生286人,占43.9%,1人性别缺失,该组数据符合我校生源地结构比。在调查对象年级层次划分中大一学生为189人,占比28.8%,大二学生为193人,占29.4%,大三学生141人,占21.5%,大四学生为133人,占20.3%。在学生专业分类上文科经管类学生为460人,占70.1%,理工类学生94人,占14.3%,文体艺术类学生101人,占15.4%。该数据基本符合我校专业招生实际情况。在调查问卷学生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人数为35人,占5.3%。共青团员人数为593人,占90.4%。群众人数为24人,占3.7%,缺失4人,占0.6%。从该组数据可以发现,中共党员人数占比低于我校实际13%左右的学生党员结构比,主要原因是此次调研大一大二学生所占比例较高,低年级入党学生较少,进而导致该数据较低。
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针对湖北经济学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进行,共设计了25道选择题。其中涉及个人基本情况、个人信仰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状况、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等问题。
3. 调查方法
第一,问卷法。本研究设计了严格的问卷调查来收集当代大学生相关的心理和行为特征。问卷法是社会调查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也是本研究使用的主要调查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而且学生本人自愿参加。问卷回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效数据。
第二,访谈法。本研究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非标准方式,利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与该校学生进行沟通交谈,让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以及信仰状况,以便本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大学生信仰的基本状况,以及怎样进行信仰选择。
二、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 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在回答“是否有明确的信仰”时,“有”的比例为31.4%,“没有”的为51.5%,“不明确”的为17.1%。在回答信仰什么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选项占47.3%,而非马克思主义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其它”选项占52.7%。在回答“是否应该有信仰”时,选择比较重要以上的占到了84%,不太重要等占到16%。
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信仰对于其自身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又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了危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信仰的缺失。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有信仰,更多的学生表现为无信仰或者不明确的信仰迷茫。理想与信仰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至高追求,但是实际调查结果却令人担忧。二是信仰的多元化。学生在愿意信仰的选项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到一半,而非马克思主义信仰超过一半。该数据表明,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信仰在高校受到了挑战与冲击,不再是唯一的信仰,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基本都是95后,他们出生于上个世纪末期,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和市场经济成长的一代年轻人,正因如此,他们的信仰更容易受到以下两方面的冲击。一是互联网时代加剧了社会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借助互联网涌入中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的文化趋同或者普世价值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动摇,意识形态淡化。二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危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出现是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他们成长的校园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冲击到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信仰状态,并逐渐在个人群体上反映出来,尤其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够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金钱、物质的诱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坚守信仰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利益,而物质、经济或者享乐主义的回报却高得多,导致当代大学生经不起权力、金钱的诱惑,对于自己尚未成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了怀疑态度,缺乏共产主义信仰。
2.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状况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虽出台了系列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不理想,集中反映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程度不高。本次调查问卷的第十、十一、十二几题主要是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现状。
数据显示,只有6.3%的人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非常了解,93.7%的人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了解、不了解或不知道。看过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占到45.2%。没兴趣或没看的占到了54.9%。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了解的只有15.1%,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之和占到了38.6%。这说明目前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虽然有65.4%的学生表示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关系很紧密,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了解不多,掌握不深,这种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模糊认知上的信仰是不稳固的,极易受到其他理论思潮的影响。
通过以上数据和笔者的访谈可知,导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前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多是一种概念与结论的记忆,考试的分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教师没有从思想感情上将学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来,不能为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二,娱乐性过度的社团活动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存在,客观上为价值多元化提供了氛围,但也冲淡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关注;第三,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价值标准也逐渐渗透进入大学校园,使许多大学生认为,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是人才,而不在乎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落后,难以同大学生真实的思想信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水平的参差不齐等,也阻碍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3.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状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十三、十四和十五题旨在调查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题目分别是: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你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统计数据显示:2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鞭策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0%的学生认为该理论虽是科学的,但是太枯燥、太深奥,难以理解,即使学习了,也有深不可测的感觉。在关于发展前景的态度上,学生选择充满信心的占28.4%,比较有信心的占39.9%,一般和不看好的占到了31.3%。学生认为今天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现实意义的占到53.5%,已过时、不好说和其他选项占到了46.5%。
通过对上述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学生在理论认知和认同上是存在差异的,如上数据显示,他们对于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认同度高,对于未来的发展也比较有信心,但是也存在消极方面,部分学生也存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倾向。笔者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缺失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毋庸置疑的是问题形成、出现的土壤和基础,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即信仰需求不同和心态多元是主观因素,而高校部分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教育误导也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缺失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想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既需要从外部着手,消除诸多不利影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还需要重视高校理论教育,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觉性的培养,增强把外因转化为内因的动力,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扎根于大学生心中。
1. 净化社会环境,营造正能量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成长环境对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非常重要,从社会大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党和政府部门需要将共产主义理想的主导性发挥出来,对各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我国封建残余思想进行积极的抵制,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进行大力弘扬,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发挥出来,用科学理论去武装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塑造优秀的作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便向大学生渗透先进的、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他们的心灵进行净化,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使其深深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学校环境方面来讲,需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校园环境进行优化,首先要对校园设施进行美化,将高雅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注入到校园建筑和设施中;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建立各种校园社团、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重塑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 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着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只有提升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教师要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需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高校教师来讲,需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熟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将这些理论积极运用起来,忠实地拥护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喜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方式来宣传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性价值观念,只有让大学生对其产生了认可,他们才能自觉地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发展。在具体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根本就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仅仅只是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教材了解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想让学生深入地掌握,那么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多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通过阅读,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互相交流心得,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于大学生来讲不仅仅只是危机,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重新塑造,将时代意义赋予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共产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高云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探析-----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仰民族化;信仰宗教化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02
当代大学生能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关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乎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针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泛泛而论,缺乏实证研究。本文拟在对青海省在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1.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青海省部分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具体为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1%。调查问卷共包含16项内容,涉及信仰什么、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价值的认识等不同类别的问题。
2.调查结果分析
其一,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不足。首先,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被调查对象中,有76.7%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其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78.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其次,大多数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当问到“您对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有信心”时,回答“信心很大”和“有信心”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2.4%。最后,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政策充满信心。被调查对象中,有85.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有74.9%的大学生认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正确的。值得注意是,虽然青海省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况,但在问及“您的信仰是什么”时只有33.0%的大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是一种科学信仰来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意识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不够显现,也说明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其二,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在不同大学生群体身上呈现出差异性:一是党员大学生比非党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了解更多、认识更深、信仰更坚定。二是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了解程度虽明显高于男大学生,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率略低于男大学生。三是理科大学生虽对社会主义未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了解十分有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一定盲目性;相对而言,文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状况更加积极健康。四是外省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了解程度略高于本省大学生。这是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反映。五是由于受到宗教情怀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远低于汉族大学生。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1.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从信仰来看,存在着缺失、迷失、功利化、空范化等问题。
其一,信仰缺失。调查表明,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归属感,缺乏树立信仰的认知基础。当被问及“您信仰什么”时,被调查对象中有7.6% 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没有信仰”。不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匮乏,缺乏树立信仰的理论基础。被调查对象中有33.9%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大了解”和“不了解”。还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怀有负面情感,缺乏树立信仰的感情基础。调查显示,有11.5%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说不清楚”,有23.3%的大学生认为“喜忧参半,不十分明确”。
其二,信仰迷失。调查显示,青海省高校大学生中信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高达227%,认为自己没有信仰的占7.6%,选择其他的占7.7%。这意味着约40%的大学生在决定精神世界核心的信仰问题上没有做出合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不高,仅有17.6%的大学生表示“平时关注红色网站或阅读马列类书籍”。还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认知,高达48.5%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信仰宗教,甚至有4.6%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能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其三,信仰功利化。调查发现,有85.6%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当问及“您入党的动机是什么”时,有23.9%的大学生选择了“为了评优、升学和从政”,其中,汉族大学生占24.7%,少数民族大学生占22.8%;有3.3%的大学生选择了“看到其他人入党,随大流”。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对青年大学生仍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趋于功利性和世俗化,而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相比,汉族大学生入党的目的性更明显。
其四,信仰空泛化。调查显示,虽有78.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但是当问及“您认为马克思主义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指导意义吗”时,仅有16.1%的大学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指南,能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仅限于理论层面,存在着理论与个人实际问题相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等社会主流信仰,虽然在理论上知晓要坚定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必须同社会需要相结合等,但在涉及具体问题和具体利益时,又往往患得患失,致使理论认识与实际行动相矛盾。
其五,信仰宗教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宗教信仰者,存在着信仰宗教化问题。调查显示,回族、蒙古族、藏族、土族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分别为69.7%、66.7%、54.4%、31.2%,青海省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比例高达22.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族大学生中仅有3.6%的信仰宗教。
2.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与青海省的特殊省情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关。
其一,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升学、评优等多重压力,导致其占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时间来加强专业课的学习或考取对就业有直接作用的各种证书。大学生兴趣点从宏观政治理论向现实就业领域转移,政治理论和专业课学习时间分配比例失衡,以及重视就业技能训练而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导致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低,而人的头脑一旦丧失科学理论武装,就会被非科学思想甚至落后思想占领,当代大学生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迷失等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在剧变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既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也要处理新的问题和面对新的挑战。有些大学生由于在新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因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在学业、交友、生活等方面遭受挫折后未能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也未能主动及时向学校老师请求帮助,因而会转向宗教和神秘主义,以此来获得精神慰藉。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对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而对非科学的、神秘主义的宗教却很迷信的现象。
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即使是学习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评优,表现出较强的世俗性和功利性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被动性,不但不能使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反而让他们产生厌恶和排斥心理,导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困难。虽然有些大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但也是重书本理论而轻实践锻炼。
其二,受青海省特殊省情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气质、体格、思想等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青海地处西北内陆,群山环抱,交通不便,地域区隔,掣肘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发展,而干旱缺水、高寒缺氧、超高海拔等严酷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又导致各种宗教思想的滋生与发展。
青海省总面积的98%都属于自治区域,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多文化交融的民族省份,其总人口约半数为少数民族。青海世居的少数民族,如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均有信仰宗教的文化传统,宗教的教义、教规、信条和戒律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青海省高等教育水平偏低也是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因素。一是教育机制不畅。从高校外部看,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关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工作机制,普遍认为大学只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场所,信仰教育不那么重要;从高校内部看,各院系、各部门、各学科教师也没有形成共同关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没有改变,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环节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脱节的。二是教师水平不高。部分教师只注重讲授课本知识,忽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部分教师只注重课题研究,忽视育人实绩,缺乏真切关怀。三是教材针对性不够。使用全国统一的标准教材、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性有余,而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性不足。四是课程建设不力。虽然各高校都按要求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但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课程。近年来,青海省主要高校所开设的选修课上没有一门是专门探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
其三,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从国内看,第一,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但是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仍在继续冲淡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观念、思想和行为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影响,物质利益成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和对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参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而精神文化领域问题鲜见受到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信仰被搁置,理想被抛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日益泛滥。第二,社会价值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形成对主流价值主导地位的挑战,使其不可避免地发生动摇和淡化。第三,腐败问题严重,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风问题越积越多,党内和社会上潜规则越来越盛行,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1]。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理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但实际上确有一些人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导致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淡漠甚至丧失信心。
从国际上看,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国际大环境之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一种空想的观念,而是一种与现实密切关联的信念。革命的挫折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很大冲击,而革命的胜利则会极大地推动人们确立对它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普遍化和大众化。[2]另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处于科技上的领先地位,它们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和发达的传媒,极力向社会主义国家强势输出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妄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使之成为西方世界的附庸,这种国际环境对中国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三、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建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性、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优良环境四个方面着手。
1.理顺机制、明确分工,建设一支政治正确、信仰崇高、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队伍
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应牢牢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德育工作的生命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彻底扭转回避社会现实的倾向,正视重大社会热点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人生和世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积极推进教学实践创新,尝试构建校外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了解和认知,不断提高其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
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尤其是文科类专业教师要改变重专业课教学、轻德育课教学的倾向,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与管理全过程,既要发挥榜样的重要作用,以本学科学术发展史上的先进人物育人,又要发挥示范作用,以自身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崇高道德行为规范育人,努力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专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专职辅导员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贯穿于对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全过程,树立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3]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解决大学生自身实际利益问题相结合,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和择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理论魅力。
2.理解内涵、把握本质,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论
首先,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对象与内容,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仅仅是指对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科学理论学说的信仰,而且也包含对其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内容的信仰。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应主要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其次,要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态度。信仰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还是对于一个人来说,意义都非常重大。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建党初期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如今拥有 8 6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是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我们国家之所以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如今越来越富强的新中国,也是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优秀群体,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但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更是实现其人生价值和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发展成果的信仰。
再次,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地位。信仰是对人类生命终极意义的解读,是一个属于精神领域的概念。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群体根据其所处的时代对信仰做出了不同的理解。资产阶级政党的信仰是“拜物教”,穆斯林的信仰是万能的真主,基督徒的信仰是神圣的耶稣,而肩负全人类解放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仰则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宗教信仰的扬弃,它“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4],从而实现了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一方面,它吸收了宗教信仰中的合理成分,如道德规范、净化心灵和满足人们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诉求等;另一方面,它又在信仰情感的健康性、信仰内容的科学性、信仰对象的真理性、社会作用的积极性和信仰方式的理性化等各个方面彻底扬弃并从根本上超越了宗教信仰。
3.科学探索、因地制宜,凸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特性
地域性教材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各高校普遍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类教材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这种普遍性教材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不太理想。调查显示,有55.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满足自身价值需求上有所欠缺。因此,应整合、统筹学术资源,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编写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努力做到既兼顾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普遍性,又突出地域性和民族性,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
个性化教学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方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瓶颈。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使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各方面都异于汉族大学生,因此,凸显其民族性成为必然。民族地区高校应当采取对汉族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差异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与措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应通过设立民族班,把具有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文化、行为习俗等共同特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集中起来,创新教学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民族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生活习俗和伦理道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因此,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文化间的结合,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角度看,应发掘少数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通之处,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文化向马克思主义信仰靠拢,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心理和情感上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共鸣,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4.提高认识、积极行动,营造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和确立的良好环境
首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和确立的网络环境。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新窗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它不但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交往习惯。优良有序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正能量的传播,而混乱无序的网络环境则会极大地削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应充分认识互联网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的良好机遇,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例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积极主动运用好网络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了解社会问题,疏导舆论情绪;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网络背景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规律,积极利用这一新兴媒介和环境同大学生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大学生思想状况信息汇集、处理、反馈机制,主动占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一新阵地,提高信仰教育实效性;国家互联网监督管理部门应切实发挥好监督作用,加强网络监管,伸张公平正义,缓解网络戾气,净化网络环境,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筑起一道“防火墙”。
其次,要营造一个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和确立的社会环境。社会观察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和科学信仰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大学生虽长期生活在相对独立封闭的校园环境中,生活阅历与人生经验有限,但是其借助网络进行的主动或被动的社会观察则十分丰富。互联网对官员腐败、潜规则、封建迷信、伪科学等社会消极面的报道和迅速放大,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察往往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理性、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消极面,对促进其健康成长发展意义重大。社会各界应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采取疏导而不是堵塞策略,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打破区域隔阂、高扬国家认同等新途径和新方式,切实抵制民族分裂、愚昧迷信、伪科学等不良社会思潮,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炼,掌握“创造环境的工具”[6]。打破并改造不良的社会环境重在大学生加强自身修炼,掌握创造环境的工具。一是判断的工具,即做到发展个性,详细研究实际问题,去除怀疑,摒弃诱惑,从而增强判断力。二是进取的工具,即做到勇往直前,防止半途而废,从而推陈出新。三是负责的工具,即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尽自己的能力对社会做一点贡献,从而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四是朴实的工具,即做到朝气蓬勃、光明磊落,排除客气和虚荣心,胸怀坦荡、敢为人先。五是奋斗的工具,即克服环境的阻碍和压迫,增强毅力和决心,创造环境、战胜自己。六是牺牲的工具,即做到敢于吃亏、勇于奉献,树立主人翁意识,志存高远,为全人类谋幸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2).
[2]黄明理,陈悦.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4.
[3]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曾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著作中评述“马克思主义”,这是第一次系统而简洁地将他当时所理解的马克思学说的主要内容作了扼要的介绍和总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李大钊引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开辟了中国的新道路。
那么,何谓马克思主义观呢?先驱者李大钊早已作下定义,后人也为此孜孜不倦。在当代学术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承认了客观规律性主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阐明了真理和价值、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关系,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完备的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无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活灵活现的例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革命的胜利,帮助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五四运动后不久,一批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就没有凝聚先进分子的核心,也就没有了中国共产党,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一纸空谈,更别提九十多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光辉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构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还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从党的创立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
90多年的光辉历程。这90多年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与国外敌人作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此长期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要得益于伟大的共产党。光辉岁月,弹指挥间,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迎来了她九十岁的诞辰。九十多载风雨兼程、九十多载奋勇拼搏、九十多载沧桑巨变、九十多载辉煌成就。让我们不由得不感慨于始终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与民族呼吸共起伏,同民族脉搏共跳动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共产党人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发生的巨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时至今日,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活跃于世界舞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于峥嵘岁月里铸造丰碑,辉煌璀璨的革命成就正昭示着当代大学生要有所作为。历史赋予大学生的使命与寄望,作为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在个人思想上、行动上有所作为,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吗?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个人思想上,我们要明确自身任务与使命,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始终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不断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明确其精髓和内容以及其重要作用和影响;高度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并努力提高个人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要学法、知
法、懂法、遵法。养成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还要加党性修养,掌握理论知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提高自身素质。
在个人行动上,必须加强对党的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踏实履行职责,不断完善工作,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肩负起大学生的光辉使命,不沾染陋习,不败坏风气,在大学这片奇花异卉的森林活得出色,活得开心。
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训心得体会
非常荣幸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参加此次活动,接受了我校首期“大学
生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训”,此期培训即将结束,虽然这期培训的时间时间不长,但我觉得这几次培训可以让我学到了可以受用终生的知识。它让我对大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干部有了新的认识,对以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
学习了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而有力的一套理论,早已被世界人民在无数次的尝试和运用中检验为真理,对于中国,经过百年的闭塞,数载的战争,而能如此迅速地于世界之林中崛起,靠的正是这种强有力的理论的指导,革命领路人的不断探索。对于具有着特殊国情的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辈在马克思主义的引用上,巧妙而恰当的赋予了它浓厚的中国色彩,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对于我们,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强化了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这次培训课程中的第一堂课是开学典礼,整个教室坐满了各班班干部以及系部主要干部,我们一起接受洗礼,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校团委老师,系部领导、老师参加了此次典礼,足以体现学院的重视。见惯了老师的发言,所以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然而学员代表的发言给我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心灵有一定的感触。10级优秀学生马钦宇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不仅积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积极运用于实践中,经常在嘉泰广场参加激情的演讲,宣传相关精神以及想法。充分做到了该有的学生党员素质。
开学典礼当天彭志忠书记进行了为时一节课时的关于“如何做好学生干部”的发言,提升自身素质,争当三ZE干部。很有感触的可以以师的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系部宣传、编辑、网络工作的负责人深深感触到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素质,以主人翁的态度带好自己部门的一班子同事以及助理,以身作则去服从团总支的领导和安排。对于部门负责人而言,深深感触了当好三个模范的重要性,学习、守纪、团结模范在我们系部学生干部少之又少,在这个方面我们每个干部都得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寻求改进。学习上,不仅要取得优良的成绩还得遵守课堂学习纪律。守纪上,要不断严于律己还得监督他人,让相关规章制度也不至于行同虚设。团结方面,不仅要把部门人员凝聚起来,而且还要做好团总支个部门的交流,团结系部同学,以积极响应系部各种活动。“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各中之一体现在服从在服从性上,系部学生干部是一种无偿性的工作,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仅仅各种任务的上传下达工作大打折扣,而且还会产生些许的抱怨。各中缘由也就是服从性上面,经过这次的培训,干部们也都明白了服从性是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所应有的素质,也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作为学生干部理应工作负责,应积极做到“主动、超前、到位”,“接受任务不讲价,完成任务不打折”是干部工作效率的有力表征,也希望以后的干部能真正做到工作负责。坚持原则要求我们不私情,讲清道理。我们运用这些道理做好干部,无私干部,效率干部。马克思主义青年培训班的举行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给予了我们理论学习的机会,也给予了我们比照的机会,让我们深深体会自己大学干部生活所学习到的,以及有所不足的地方,对我们的就业,对我们今后人生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回首间,我们的心中早已积淀了满满的感动。这感动,最多的是
来自我们亲爱的学员们、同事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培训即将结束,大学生活也将结束,不必惋惜,也无需告别,我们坚信友谊定会长存。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加坚信,多严峻的战斗,我们都能共同面对,多沉重的担子,我们都会勇敢地扛起。望征程千种思绪,相信我们的友情定会化为奋进的力量!不知何时,觉得大学的同事之友情已经让我迷恋不已,这将是我的一笔财富,我也将会让它沉淀!
“青马”将会使我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之为人虽不才,愿以勤勉之心付诸于此!09商管一班梅鑫201*年4月10日
扩展阅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学骨干培训总结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学骨干培训总结
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我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之际,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团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我们学院全体大学生干部骨干在12月9日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几天的认真地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立志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报告过程中,校党委副书记为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正确看待热点问题,培养健康国民心态》的辅导报告。书记围绕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区域协调发展,反腐倡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希望广大团学青年积极培养包容的健康心态。因为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求团学骨干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要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练就过硬本领,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校团委书记讲了团干创新体系的三个维度。第一,作为团学骨干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的、过硬的自身本领。第二,培养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发展潮流同步的思想意识。第三,坚持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书记以历史为依据,向我们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聆听书记的报告中,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荣辱观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习惯,以正确的价值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思政部主任教授针围绕“全球化背景下团干素质的新要求”这一主题,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全球化时代大学生成长的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中,我不仅对全球化有了基本的认识,了解其历史发展和对中国的历史进程的影响,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培养世界胸怀和国际的视野及敏锐的政治辨别力,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
学生处副处长庞永祥则围绕主题“为成才而准备”做了精彩的讲座,使我认识到现阶段作为一名更高学历层次的学生干部要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时代重任;
进一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坚定信念;
不断学习,提升水平,完善服务。
作为一名学员,此次培训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巨大改变,而且是内心的温暖与感动,特别是在开展学生工作方面,更是给我带来了丰硕的收获。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相对较积极的一部分。他们胸怀“服务大家,锻炼自己”的想法进入学生会,经过几年锻炼,大多积累了一定的能力与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思想觉悟,但这种自发自觉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在组建学生会这个非正式的组织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连接的断层。因此,现在对学生干部进行一些思想方面的系统指导,引小川而归大海,是非常有意义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此次培训让我对如何做一名优秀学生干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还认识到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大学生活里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在结业后,我该怎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怎样保持我的学习先进性呢?对于学习,一定要勤奋。雷锋说过,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忙的原因而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学习是我们学生的天职,学习不好,作为学生干部是不能被信服的。但在以后的学习,我也不能限于只学习专业知识了,要在不断地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个人素养,学习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求得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学习好沟通,在当今社会,不会与人沟通就是与社会隔绝,何况我们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离不了要和同学们,领导打交道,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绝对不能完成组织上交给我们的任务,而且语言行为是体现一个人人格魅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团队的领导没有个人魅力,这个团队也就没有灵魂,所以提高我的沟通能力就是提高我的个人魅力。
在以后的工作之中,我将立足实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帮助老师和同学完成更多的任务,我要多从自身检讨自己的错误,在工作中学会总结自己的错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大家的帮助下,在个人的努力下去发展自己。虚心的学习,谦虚的态度,不怕吃苦的精神,是我战胜一切困难的保证。我想在学习过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之后,我们会更好的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总的来说,通过这次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我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并且能够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的任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自我定位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也进一步坚定了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此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学骨干培训也让我学到了终身受用的道理。今后,我一定会运用此次培训交给我的理论进行学生工作的实践,同时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的修养,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同时,也要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同时,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新时代的共青团员应该充满信心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提高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敢于创新的先锋精神、与人为善的合作精神,为不断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负有时代使命,历史重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训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培训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先了解大学生信仰的现实状况。各级党委、各类高校及学术机构开展了大量的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但是这些调查中,从调查结果看,同一问题调查数据差异较大,如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比重这一数据,分别有:64.6%(含信仰和基本信仰)、78.8%、64.5%、62.02%、55.5%等数据,最大相差22.3%;从调查方法上看,普遍缺少对比研究,特别是对不同专业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政治面貌等类别学生之间的对比,且在这些调查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调查问卷具有引导性、调查样本代表性不够等问题。
在已经形成的调研成果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对山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调研形成的报告质量较高,成为近几年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论文最主要的数据来源,但仅“发放问卷272份,收回269份”1,且距今已7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 从其本质上来说, 它是一门科学, 这门科学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鸦片战争爆发后, 我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 无数仁人志士, 奋起救国, 上下求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为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信仰, 是科学, 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当代, 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 继续为新中国的崛起而奋斗着。
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 从字面上来看, 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之后, 由各个时代的继承者, 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内容的一系列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目标是发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 是关于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说, 是有关于无产阶级争取其自身的解放以及整个人类解放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主要的内容涵盖了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综上所述,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得出不同的回答。
2、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涉及面极广, 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人类历史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各个领域,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其中,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和立场,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 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着重把握和领悟的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指的就是要以人为本, 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 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 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 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 关于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 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 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 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 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的观点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 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指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的方法和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我们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统一, 理论要联系实际, 依据现实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理论需要继承, 更需要与时俱进, 所以, 我们当代大学生, 既要学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同时, 还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信念,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1、当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当代大学生,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但是, 实际情况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千差万别、而且具有不稳定性, 没有完整的理论框架, 思想观念呈现片面性、局限性等特点。很多大学生并没有重视在校期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只是敷衍了事, 学习完课程以后, 并未弄懂何为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因此, 笔者认为, 应首先端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 使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是一整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的分析和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形成科学的、稳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我国目前正处在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 正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 大学生们应该树立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当前, 我国存在着价值趋向多元化的现实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客观对待, 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 自觉投身我国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信仰, 更是理论, 有了这一理论武器, 我们还需要联系当前的中国实际, 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在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我国需要大量的科技与人文的人才, 这些人才大部分来自于各个高校的大学, 也就是当代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我们最终需要将这些理论与国内外大局, 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指南。当代青年大学生们, 要主动的将个人的成长与我国发展融合起来, 把追求个人发展同推动我国社会进步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坚定信念, 正视现实, 心存壮志, 不惧艰难, 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本领, 积极投身到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中去, 燃烧激情, 不负使命, 做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 已经一百多年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过时, 而且越来越凸显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 各种外来的思想观念充斥着人们的头脑, 人们思想活动,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的个性化、多元化。面对这种现状,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能够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使广大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能够使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更好的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 在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积聚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投身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大学生;启示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哲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马哲学习,当代大学生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意识源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性。俗语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当代的高级知识分子才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动脑去发现其中那些不完善的细节部分,从而达到在批判中学习,在思考中成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学会的“否定之否定”的良好思维方式对其人格的健全和思想的解放有着很大的帮助。
正确的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而人的理想即是人的意识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一种延伸。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当然每个人也会有理想,理想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包括一些精神病患者。正确的理想在人们生活当中起到莫大的作用,小至关系到每天的生活,大至关系到人的一生。有理想的人就如同黑夜里有灯的行人,黑暗中也能够走向远方;也就如海岸上的灯塔,为海船指引方向。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树立好正确的理想。大学生与大学生的价值观,一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客观合理性的存在,决定了价值观的真实性。将辩证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我,便在人生的矛盾与多样的心路历程撷取一段,解读自己的哲学,探寻我之为我的价值落点,为宇宙的多彩增加渺小又真实的一个相素。这就是当代大学生要积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促进作用
有人说勤奋就是奋斗,的确勤奋精神就是奋斗精神。人活着就是要有一种动力作能源,那就是奋斗,奋斗可以使我我们的梦想成真,奋斗可使我们得到无数个温馨的春天,即使是严酷的冬天,奋斗也可使我们拥有一个最美好的春天。不在奋斗中灭亡,就在奋斗中屹起!只有失败中勇起直追的人,才知道怎样珍惜这生命如血的时间,也才明白了奋斗是一首自豪铿锵的战歌勤奋就是一种来自人的内心的一种魄力,可称之为动力,坚持不懈的一种奋斗精神。
论及坚持不懈,这里便引出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既然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为了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做事情就必须脚踏实地,而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或急功近利、期求“饶幸”是不会成功的。既然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我们就要努力掌握这个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同时也不可急噪,超越事物发展的阶段,否则就不是创新,而是阻碍事物发展的蛮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在现实生活中那么重要,何事都离不开实践,科学源于实践,同时被积极应用于实践。同样实践也离不开任何事情。人生应该有所奋斗,有所实践,人生没有实践活动,那是行尸走肉。办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勤奋精神,脚踏实地地刻苦专研,不停的奋斗努力,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由量变的积累,最终达到质变的飞跃,实现人生目标。
三、当代大学生应该实践中贯彻落实马哲的教育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努力寻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我们积极健康、务实进取。我们对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充满希望,对火热的生活充满激情,我们的人生观主流趋向积极健康、乐观进取。从我们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来到大学,准备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包括了个人对社会的负责和贡献。
由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的吃、穿、住等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文化、理想、道德、友谊、爱情等方面,所以,人类的生活应当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内容。马哲告诉我们幸福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但不能把幸福和物质享受划等号,更不能把幸福归结为个人物质享受的享乐主义,当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享受。个人享乐主义是剥削阶级的一种享乐观。一个人如沉溺于物质享受,缺乏高尚的精神情操,势必感到精神苦闷、空虚、绝望;一个人失掉了健康的精神生活,金钱就可能成为培植贪欲,产生伪善的欺骗的土壤,甚至使人堕落,道德败坏。“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物质生活富裕,而社会风气不好,道德水平下降的现象,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人的幸福,除了物质生活和肉体等方面的追求外,还有精神生活上的追求和心理上的寄托。精神生活的内容包括高尚的情操,真挚的友谊,纯真的爱情,文化知识素质,健康的文化娱乐和体育等等,这些比之物质生活是更高级、更深层的幸福。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实表明,只有物质生活的满足,没有精神生活上的满足,是无真正幸福可言的。当然,没有物质,空谈精神也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但精神享受绝对也不能等于精神,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其实,享受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境界,它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递进和发展。就精神享受而言,为什么更多的人们会认同在当今社会中,人的一生追求精神享受更有意义呢?只因为人生存于世必须有其目的和方向,如果在生活没了目标和方向,那生存也就失去的最根本的意义,人不能没有灵魂地活着,而主宰灵魂的始终是精神。由此可见,精神是永运主宰着人的灵魂。所以精神享受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马哲之后应该更加清楚地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远离享乐主义的陷阱,追求自我的精神所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卢永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作用[J].西部金融,215(04).
[2]金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J].产业科技论坛,2014(12).
[3]胡金星.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取向[J].经营者,2016(03).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推荐阅读:
马克思论文07-27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论文05-31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07-22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07-19
青年马克思学生发言稿11-01
马克思06-13
马克思简介09-15
马克思主义考博09-10
读书报告马克思课06-04
马克思 读后感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