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共8篇)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1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热敏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理论。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2

关键词: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一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人民的利益, 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 生产力是最终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它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 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 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果, 又是人们当前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 它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写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使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 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理论问题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就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 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 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注重并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的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处于中间位置, 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也同样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思想, 它说明了先进生产力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 是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是一种无条件地起进步作用的物质力量。因此, 以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物质条件, 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论述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这个科学的内涵中所说的发展, 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一致性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同时,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历史唯物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基本方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运用和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 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决定思维”。在马列主义革命家手中不断地发展,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教条主义和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反本本主义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 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共产党内思想路线发生了僵化, 个人崇拜使“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朴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发生了倒置, 不是存在决定意识, 而是把马列主义当成教条, 把毛泽东思想加以神话, 把意识加以绝对和夸大, 根本违背了物质是第一性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邓小平高举辩证唯物论的大旗, 拨乱反正, 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 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也正是证明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江泽民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指出,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精神是统一的、内在的、不可分化的。坚持二者的统一, 就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方法, 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7, 一定要看到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以及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适应实践的发展,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 胡锦涛同志强调, 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一致性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并为其利益服务的。也就是说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首先是对人民群众有真挚的感情, 关键是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根本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

邓小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不仅这样说了, 而且还身体力行。正是本着这种精神, 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 要紧密结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对“科学发展观”有段精辟的阐述, 其中“核心是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以人为本, 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 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以及基本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现实的社会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崔宝珍,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想》[J], 社会主义研究, 2000 (01) [1]崔宝珍,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想》[J], 社会主义研究, 2000 (0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216页[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21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25页[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82页[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82页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 篇3

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其实是需要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绝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天生都是有意志薄弱的时刻,能总是做到自我控制是很难的。

不能坚持,是因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1、我们没有形成固定的时间节奏感

高中阶段我们都比较容易坚持做一件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活规律,每天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按时自习,按时睡觉。在一个有规律的生活里,容易有相对固定的受控时间去完成既定目标。

大学阶段,课表不是天天相同,生活也多了很多可能性。生活变得丰富、自由的同时,你开始失去过去养成的节奏感,更容易被不同的事情推动去行动,而不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干一点什么。这种被碎片化事情推动的现象,一直到职场,都会越来越严重。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要养成坚持的习惯,你最好要让自己有一些固定的时间去做固定的事情的习惯。

比如每天坚持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写日记,练字,锻炼,宗教祷告,一切你喜欢的事情都好,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哪怕就15分钟。这些小事情会慢慢形成你新的时间锚点,有了这些时间锚点,你才能在不同的环境里慢慢养成你生活中的新节奏感。有了时间节奏感的人,才能逐渐掌控自己的时间,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取得进展。

2、我们没有找到好的志同道合者互相激励

高中的同学往往都是类似的行为模式,而大学里的同学各自兴趣不同。在高中,因为有各种制度和外力约束,大家都被集体化成一种行为模式,往往能为某个特定的目标长期全力以赴,互相追赶激励,很多人觉得自己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很充实,和这个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上班以后和很多从小玩到大的老乡关系越来越淡,倒是和一些不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关系很好。我们这些玩得好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生活节奏的人。

3、我们没有选择一个更适合目标的环境

在大学往往缺乏和你有同样目标的同伴,这也导致你很难一个人特立独行下去。

在一些211、985高校,为什么大家上自习的氛围依然浓厚?因为这里最大的行为模式就是考研和出国,或者加入优质精英社团。一旦你进入这样的学校,你很容易被这样的氛围同化,也就变成这样的人。

在高中即便你的同学不求上进,也不担心你不会坚持,因为班主任、家长、班委会、学校构成了一张网,为你设计好了每天的行为模式。到了大学,班主任、辅导员或者是班委会和学校,对你的管理是很粗放的,没有人天天监督你。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才会发现没有外力约束,他很难建立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

在职场,我也比较反对在家办公这种模式。真正办过公司的人都知道,让新员工在家办公而不是集中到办公室管理,不但不会产生工作效率,往往还可能毁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他会养成很糟糕的工作习惯。

绝大部分人离开环境的约束就一无所成。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去报考研班,一需要同伴环境,二需要上课环境。

4、我们根本就丢失了自己真正的目标

即便能够坚持,也要有个前提,那就是坚持的理由,或者叫目标。

高中阶段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而且被同伴和环境驱动去努力。到了大学,就业一时半会还很远,考研也得三年后,经过十二年艰苦求学的日子,都想放松一下。在这种放松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目标了。

其实,大学有一个现实的目标叫就业。但大学里课程体系设置往往让你看不到和就业这个目标的关系,它的实用性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确很严重,你往往看不到自己和就业需求之间的进展,只是感觉到一天天在混日子。

如果你没有办法衡量你现在离目标的距离是否更近,你就会慢慢忘记你的目标。甚至慢慢用还在学习这件事情安慰自己在接近目标,其实这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自欺欺人,大学生就应该主动在大一了解自己想去的就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就业岗位,了解这些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主动在大一就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并找到恰当的手段衡量自己的进展。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好的教学体系应该做到的事情,但是在中国,你是选择抱怨国家呢还是先去改善自己?

5、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作所为是否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有的大学生倒是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依然很难坚持。为什么?在高中你遇到任何自己不能突破的困难,都有老师教你答案。但是在大学,一切似乎都没有人给你答案,或者给你太多的答案。

所以很多同学在走向目标的路上,往往看不清自己坚持的方向是否是对的,因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而总是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不是最佳的,在这种畏首畏脚的犹豫中,如果没有太多的进展,也就慢慢放弃了坚持。

6、我们的性格中太多好逸恶劳的成分

还有一些同学看到了进展,但是也没有最终坚持下去。这很可能和他的性格有关。心理学家说习惯推迟满足感的人才更容易成功。

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请求我的帮助,她想纠正在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通常从五岁开始),就可以学会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五岁的男孩多些耐心,暂且让同伴先玩游戏,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享受到更多的乐趣,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对于六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到了十五六岁以后,他们的实践更可以得心应手。到了青春期,他们处理类似问题,应该形成一种习惯或常态。

7、我们会因为一点点小成功替代了真正的目标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效应,认为目标奋斗得到一点点进展的时候,往往会奖赏自己放纵一下下,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脱离正确的轨道。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取得了一点点进展的话,一定要提醒自己,要继续加油,因为目标还没有实现呢!

我不知道你是哪种原因造成的不能坚持,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通过高中和大学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很多细节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恰恰影响了你现在的行为,你如果要改变,也只能针对每个细节,一点点去想办法完善。

我还是想说:每天坚持做一件小事,会改变你的性格。我建议你们不妨从按时吃早饭开始,按时吃早饭也会带来意志力的提高。

(摘自“壹心理”网)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专题党课讲稿 篇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不懈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实践充分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矛盾提供了科学认识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大地、在中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靠的正是科学真理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和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强调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推进人类解放,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坚持人民立场、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生机勃勃,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科学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追求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一百年来,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归根到底也是实践。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实践需要,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不仅用实践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解释世界,而且强调用实践来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性实践联系起来,尤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联系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二者是在互动中发展的。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

立足时代之基。马克思主义为适应时代需要而生,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论断,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科学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时代坐标和基本依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党的理论创新实现新飞跃,党和国家事业确立了新目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开创出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展现出新面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时代之基、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回答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永葆青春活力,关键就在于不断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回答时代之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5

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北京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 人民日报 》(2018年06月27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马克思伟大光辉的一生,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品格,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深远影响,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进思想,感悟真理力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认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它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我们为什么要隆重纪念马克思,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什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习近平同志在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回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郑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精辟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高度肯定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作用,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问题;反复强调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明确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时代任务,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辨析澄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问题,让马克思主义走进人们的思想深处。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人类社会前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它不仅在历史上深刻改变了世界、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在今天、在未来还将不断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我们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领悟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生命力的认识,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立足实践,回应时代问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发展,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总能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是一个僵死、封闭的体系,而是行动指南,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生长着的活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就不可能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

当前,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从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际出发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以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密切关注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持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学以致用,达致知行合一,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阐明了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特别是针对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提出了“四个坚持和运用”,针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九个学习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

学什么?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各理论形态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仅学习马克思的思想,而必须整体性地学习、历史性地学习。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更加突出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当成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中之重。

如何学?要自觉学、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这是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特别要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学以致用,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守正创新,永葆鲜亮底色,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高校应该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北京大学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是中国最早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就是在北京大学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大学及时恢复马列教研室。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先后启动了系列工程:建设全国第一座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21世纪燕园红楼”——马克思楼;启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基础性工程——“马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建设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举办世界性高端学术论坛“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等等。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6

展着的实践。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江泽民文选》是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典范。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习体现在文选中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党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党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形成、坚持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能够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伟大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江泽民同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新时代、新挑战面前,他以这一重要理论成果坚持、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文选的文章虽然阐述的问题多有不同,但每篇文章都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从某一侧面具体地表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也就是说科学马克思主义观贯穿文选的全部文章之中;二是文选中收入的一些综合性报告和有关讲话中的某个部分集中论述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以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三是文选中还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样的文章专门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综合这几个方面的有关论述,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和把握江泽民同志对坚持、丰富和发展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贡献。

明确提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提出了我们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他强调指出:“我认为,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取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科学态度,因为不坚持,党就要变色、垮台;不发展,党就要僵化、失去生机。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吸取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的严重教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复杂环境对我们党提出的严峻挑战,适时地、明确地提出这样两个“坚定不移”和两个“不能含糊”的基本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

高度重视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科学方法。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恩格斯在为《资本论》德文版作序时指出:“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下,坚持和发展了这一方针。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他还说:“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创造性地概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前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分析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时,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用与时俱进这一命题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并写进党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这样,由党的三代领导人分别作出贡献并且将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的思想路线,成为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完整理解和精确表述。

突出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倡导不停顿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创新,不停顿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他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他强调,理论创新带有根本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深刻阐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同时,他说:“我们不仅要在实践中善于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而且要善于通过总结从中提炼出符合规律的认识和结论,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他强调:“这是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7

一、意识形态概说

19世纪初, 法国哲学家、政治家特拉西 (1756—1836) 在《意识形态概论》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意识形态”这个词, 他定义意识形态是关于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含义复杂和多变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 意识形态是人们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又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所以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 在无产阶级革命活动中总结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时创立了科学的意识形态学说。[1]马尔库塞曾指出, 在马克思那里, 意识形态有三种定义:一是它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二是它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三是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个人或集体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社会存在的影响下, 必然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 这就导致其存在相异的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取决于每个社会统治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

纵观古今, 我们发现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 由一种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如此之久, 因为众所周知, 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时期长达2400年之久。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教授认为, 这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 排除内忧和外患, 而始终屹立世界大国之林的真正智慧。[2]中国的古代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由此我们说儒学是基于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特点, 适应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国家的需要, 使之能与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相结合,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独一无二的意识形态体系。这一体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依照等级结构的逻辑, 或者说是按照意识形态的逻辑而发展。由此我们看出, 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应该是基于封建传统的禁锢之中的, 怎么今天会发展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呢?翻阅近代历史的记录, 我们不难发现, 鸦片战争以后, 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各种思潮不断出现, 比如改良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 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适应了中国发展的需要, 把中国领进了新纪元。

横看中外, 有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统一的思想限制, 即没有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实不然, 任何国家都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主流意识形态, 这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所以, 强调私有制和阶级社会, 以自我为中心, 以维护自我利益为主的意识形态, 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所以, 执政的共产党就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人民民主政权, 进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已经指引我们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 今后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以一种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 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及合理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不论是封建制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抑或资本主义国家,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 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各时期中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

1.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思想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俄国学习, 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俄国革命经验重新考虑中国问题。这时,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 他深刻地意识到当时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此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外无民族独立, 内无民主自由。他指出,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第一步, 改变这种社会形态, 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 使革命向前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转变思想, 同时也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必须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引的道路的必然选择。1937年, 毛泽东在延安撰写《辩证法唯物论 (讲授提纲) 》时, 虽然还没有明确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但他已经深刻领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1938年, 他在《读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的批注》中写道:“社会意识形态是理论上再造出现实社会。”在中国革命时期, 毛泽东并没有留下论述意识形态问题的专门著作, 在他撰写的大量指导中国革命的著述中, 尤其是《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文艺工作者要同工农兵相结合》《论新阶段》等著作中, 却反映了他系统而又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4]1957年,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 毛泽东说:“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都属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 [5]由此可见, 毛泽东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对马克思来说, 新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只能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可以产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才会产生。[6]而对毛泽东来说, 尽管中国广大乡村不具备产生这种阶级意识的基础, 但是毕竟在这之前,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在别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因此, 对中国来说, 它已经不是一个产生的问题。

2.邓小平在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意识形态思想

邓小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 针对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上出现的“左”的错误, 以及针对有人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对中国贡献的负面倾向, 于1979年3月30日在理论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这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结合当时全国百业待兴的局势, 从而提出了改革开放方针政策, 为在中国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他指出,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认为,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 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同层次人们的意识形态倾向, 我们应认真对待, 同时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团结, 允许他们思考, 让事实说话, 来解决这些问题。[6]

3.江泽民在建设法治社会时期的意识形态思想

经过二十几年来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已发生深刻变化, 促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在新旧两种社会秩序处于交替过渡条件下, 这样的社会运行便会表现出一种特殊状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 一些社会问题往往容易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来, 比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问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问题等。我们知道, 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能仅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而必须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 这也就是它的科学性要求。所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同时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江泽民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要求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曾经指出:只有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才能做到既充分估计困难, 又增强必胜的信心;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 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 对立起来, 没有出路。[4]

4.胡锦涛在建设和谐社会时期的意识形态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报告中指出, 当今, 从国际上看,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 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明显增多, 包括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极腐败现象滋长等。如果我们不重视、不抓紧应对这些挑战, 不仅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干扰和制约, 而且社会稳定也会受到影响。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胡锦涛同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 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观点。

三、当今历史条件下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

当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使我国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 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 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会显得尖锐和复杂。从国内看, 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 引发了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表现,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多种经济制度并存以及对外开放导致的结果。从国际上看,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文化和政治的多元性质, 意识形态领域也更加复杂多变,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民族性与国际性矛盾的冲击。

1.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多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闭关自守转变为改革开放,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 在这种实质上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下, 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的制度体系, 同时也是一种含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同时由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必然导致了人们意识形态的多元和多变。在这种环境背景的影响下, 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甚至一些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追求。

2.本土意识形态和外来价值理念竞争激荡并不断转化

我国是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国家, 所以本土的社会意识形态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同时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发展。比如, 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感情的爱国主义;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 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的民族主义;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为主要思想的儒学思想等。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文化和政治的相互融合与交流, 外来的价值理念在我国思想领域的广度和深度都不断地扩大, 使得其与本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严重的冲突和碰撞。比如, 以否定和反对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以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右翼意识形态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 以推行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全球资本主义, 等等。[8]

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实践领域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 而是具有指导我们思想、引领我们行动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我们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发展着的科学知识体系, 而且因为它是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的必然选择, 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从五四运动之后,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全党, 经过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人民不懈的努力, 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 我们充分认识到, 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作用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 它必然决定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之所以如此, 因为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当下, 在我国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加大、经济结构日趋多样、文化层面日渐多元的背景下, 我们更需要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和思想基础。

1.宣传教育领域坚持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往往是通过媒体宣传获得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 要将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贯彻始终。所以,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是面向公众的, 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理论思想。但是, 由于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加大, 文化程度差距较大, 认知水平相距甚远, 因此, 较多的群众更加关心物质利益, 而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可能会产生疏离感。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舆论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舆论应该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大众化的宣传。同时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倡导爱国主义结合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深入人心。

2.日常生活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必要性

近年来, 随着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 群众的切身利益遭到威胁, 有的人开始在思想上产生彷徨。然而, 在这个时候, 最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以贯彻。在社会生活中, 在重大事件紧急关头,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 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就能在行动中潜移默化地宣传、贯彻、运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如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阐述说,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所以在生产生活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 才是最快、最有效、最实际的实践。

参考文献

[1]于锦花.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发展观[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2) :24-26.

[2]张剑伟, 赵凯荣.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中国化[J].武汉大学学报, 2007 (1) :5-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98.

[4]金德万.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思想[EB/OL].http://www.cass.net.cn/file/2004122729775.htm l.

[5]李小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中国化[J].学习与实践, 2009 (4) :91-96.

[6]韩军.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探析[J].湖南学院学报, 2009 (2) :1-8.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61-01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性变革,它批判地吸取了人类的全部文明成果,在总结了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下创造了科学的理论。这种科学的理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起了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的革命,结束了人类在黑暗中徘徊的苦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虽然距现在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但至今没有哪一个流派和思想体系能与其相媲美,它仍然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在目前,由于世界資本主义的力量有较大的增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特别是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断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出现“社会主义走进历史的死胡同”等讥讽。这些论调是不符合事实的。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多次被宣布为“过时”的喧嚣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在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原理,主要包括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主要是指历史观和价值观,方法论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它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 第二个层次为经典作家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重要结论。这些观点是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结论。第三个层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个别观点。这些个别的观点和结论,是革命导师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作出的判断、预测,随着条件的变化,它们有可能变得不正确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提供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科学工具,如果不用它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毫无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多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九十多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国内外阶级敌人作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的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一毛泽东思想。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用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九十多年的最基本的经验。

四、新时期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学习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反对两种错误思想 。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了解和研究。另一种倾向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其次要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 。要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准确地把握中国的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在于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脱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最基本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后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会进一步发生更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将日新月异,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作出的具体政策、措施都要与时俱进,紧抠着战略目标的要求不失时机地作出调整,提出与变化着的实际相符合的新办法、新举措,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雁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 《经济视野》, 2012, 第11期:165-166

[2]田心铭 把我们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略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党的历史经验中的地位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2期:18-23

[3]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高校理论战线》, 2001:4-7

上一篇:心得体会收获与感想下一篇:各国风俗礼仪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