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论述基于“双创”教育背景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从工程训练教育模式和具体实践环节分析传统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建立工程训练创新实训体系、加强工程训练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改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论文 篇1:

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的探索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技能点教学法的缺陷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工程训练的特点,提出以真实项目为目标,调动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学习与获得知识的手段,完成实际项目。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解决工业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手段,从而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训练 项目教学法 工作过程

1.问题

高等学校的机械工程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尽了很大的努力,仍旧存在很多不足,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大纲内容陈旧,而且千篇一律地采用技能点教学法,比如车工教学,都是逐项学习的:车外圆、车槽、车台阶面、车圆锥面、切断……各技能点的强化反而冲淡了它们作为车削的共性,效果很不理想。这还是单个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问题就更多了,许多学生在学习了数控之后记得的就是编程,忽略了编程是为数控车还是数控铣服务的。至于数控车、车工、铣工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模糊得很,更谈不上对工艺的理解与工业流程的认识了。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素质高、知识面广、领悟性强的特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设想

针对以上现象,参考外校的先进经验,结合相关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设想。它有些像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只不过我们是用来对机械类学生进行工业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各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项目(零件或产品),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实习概论的多媒体演示、参考书的介绍、工业环境包括加工设备的提供等。

然后我们就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负责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完成工作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教授,比如教授相关工种的操作技能等,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参考书学习有关的工艺知识、加工参数的选择、工艺文件的编制等等。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提供互联网或局域网络,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经常利用的元素。

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工艺意识、团队意识……

最后在规定时间对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其实这一过程与一个真实的工业产品的生命全周期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不是以市场化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项目教学法颠覆了学校本位学习的传统,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把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的模式。

3.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

其二,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

其三,结构的完整性,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

其四,要素的全面性,包括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等。

4.关键

项目教学法效果要想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队伍。项目教学法要求指导教师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工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艺经验与操作技能。总之,应该是工程师与技师的结合。

其二是丰富的项目储备。大量的重复的项目将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也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大量的项目储备与发展是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其三是科学的评价体系。项目教学法要求不再以简单的结果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而是要过程化。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评价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动力。

这一设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补充。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M] .北京:职教论坛, 2008.

[2] 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M].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作者:李宝 马松彪 徐飞

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论文 篇2:

基于“双创”教育背景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双创”教育背景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从工程训练教育模式和具体实践环节分析传统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现状,提出建立工程训练创新实训体系、加强工程训练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改善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效果,提升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双创”教育  工程训练  创新实训模式  项目管理  实践教学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明确提出发展创新教育,把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要把创新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发展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在“双创”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工程实践教学也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今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促进个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教育理念是符合时代要求,是能够促进国民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双创”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创新精神,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这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当然“双创”教育在高校的实施必然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更离不开工程训练课程,因为工程训练课程是学生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现状

工程训练是工程实践教学的一门基础性技术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必修的工艺性基础课和工程实践课,而且是工科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必修课,对学生“大工程”意识建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制造工艺知识的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实习获得工程训练的基本知识,获得机械制造过程的感性知识和工艺知识,建立生产制造过程的概念。

对于工程实训教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在前期教改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实训时间短,由于工程训练中心实习批次和每批次实习学生均较多,实训项目也比较多,导致用于机床操作的工程技能训练时间非常短。第二,各工种顺序实习完毕后,没有安排综合实训的项目,各工种间没有工艺的关联,学生得不到創新训练的体验。第三,教学资源建设不完善,由于是实操的课程,许多工种的课件、教学文件等尚不完备。总之,随着学生数继续增加,此种模式必将导致工程训练教学效果、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等进一步下降。

二、基于“双创”背景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创新教学,把创新思维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所以需要建立一种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

基于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教学的新方法。首先,通过优化课程安排,丰富教学内容,基于项目式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创造一种人人参与的教学实践,在这样的创造实践活动中,注重的是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更深层次地体检教学过程,理解课程知识和技能,学生自己作为课堂的主角,真正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收获了知识和能力。其次,在工程训练中,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工程产品的加工生产、产品质量检验等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建立工程训练创新实训体系。工程训练内容涉及较广、综合性较强,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其发展,其目标应致力于创新、工程综合应用及团队协作等工程意识方面的培养,形成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的开展。对于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体系的改革创新,它涉及教学计划的调整、教学内容的补充以及各实验室的建设等方面,需要建立分层次、连续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综合创新工程训练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实训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及安排,以取得更好的创新实训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必须合理地、连续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实训过程,并配备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全面锻炼学生的工程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梳理教学环节,结合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形成循序渐进、合理贯通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工程训练创新实训平台建设。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应注重不同专业的交叉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应与机电、电子自动化等学院密切合作,共同搭建具有先进现代制造设备、先进管理团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现代工程实训大平台。在此平台上努力构建涵盖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丰富机械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方式,拟在现有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完善机械工程训练多媒体课件建设,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在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条件的同时,积极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中心,整合资源,努力建设工程训练创新实训平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三)完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主体,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评价机制。同时实训考核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能力的检验,也是对实训教学效果的检验。实训成绩必须如实反映学生的实训情况,所以有必要完善考核方式,在突出工艺知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对于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而言,要从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系统地评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形成完整规范的评分标准。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还要注意建立能够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三、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教学体系应用的成效

(一)基于工程实训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已经建立。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践部形成了分层次、连续性、模块化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经过建设,机电综合工程实训中心已经形成基础、综合、创新3个循序渐进的教学层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心专门成立了3个创新实训基地开展各类创新实践训练,建立了3个基地作为依托,即机电综合工程训练基地、电子创新基地、方程式创客基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环节,改革传统实训模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以创新实践教学为引导的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成效。以创新实践教学为引导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现有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工程综合创新训练为终极目标,倡导综合、创新和协作的全面培养,将传统技术训练和现代技术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课内训练与课外创新有机结合,构成“多层次、递进式”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以此为中心思想完善机械工程训练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资源建设,针对部分重点操作内容,现场录制教学视频,真正实现工程训练的普及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实践训练。

(三)形成了以创新教育为引导的实践教学特色。主要是通过项目式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选题、撰写报告等,教师审核立项,学生分组进行工程管理报告,在组内分工协作,灵活运作机制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贯穿于实训全过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以创新教育为引导的实践教学特色。采用自行设计的“集中+开放”方式,学生集中训练时间为14天,主要完成基础训练内容的集中学习和操作;“开放”训练为15天,以团队形式进行创新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构建了“工程训练+创客基地+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已搭建了“三赛”学科竞赛平台,现有广西教育厅主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承办的“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和“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以及“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个省级竞赛。将学科竞赛项目融入创客理念,开展创客竞赛科技活动,拓展创客大赛相关内容,设置机械类、机电综合类、电子类、创意设计类、计算机类等相关内容的工程训练创客大赛平台。通过这些专业学科的竞赛,学生可以综合应用其所学的知识,以及前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项目驱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沟通和合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培养。通过工程训练创客教育基地和专业学科竞赛的结合,在学生中营造“重视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和习惯创造”的浓厚氛围,丰富他们的创造体验,促进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主动关注、积极参与创造过程,为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搭建开放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工程训练+创客基地+学科竞赛”三位一体的创客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总之,基于“双创”教育背景的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开发,以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为核心,在知识传授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设了先进的开放型机电综合创新实践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结合创新实训教学平台的搭建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完善,构建了符合现代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系列分层次的教育教学培养,在学生中开展跨学科交流和协作,以创新为导向,以兴趣为纽带,提高了学生主动创造、独立创造、协同创造的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创客”教育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制造工业生产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促进综合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创业能力的协调发展;形成以创新教育为引导的实践教学特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骞.创客创行未来[J].上海信息化,2015(7)

[2]闫长斌,杨建中,朱佳音.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模式探索与实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3]王卓.浅析《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培养的途径与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35)

[4]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朱丽,等.如何运用教学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基于工程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

[7]刘咏梅,祝均,戴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

[8]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

[9]谭立章,钱津津.以创业实践为载体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10]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師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1]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2012(14)

[12]王亚杰,刘学平,梁峰,等.建立有效的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2)

[13]莫海军,蓝民华,曾仪.基于创新作品制作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09(8)

[14]陈云,罗继相,赵章焰,等.现代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的优化及规范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15]王浩程,冯志友,王文涛.针对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工程训练平台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5)

【基金项目】2017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程训练创新实训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GB2017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改革工程项目项目“基于‘双创’教育背景下工程训练的研究与探索”(2017JGB222)的阶段性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黄嫦娥(1989— ),女,壮族,广西田东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教学。

(责编 黎 原)

作者:黄嫦娥

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论文 篇3:

“校企联合、资源共享”的“工程训练”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 要: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多所高校、多家企业联合,共同建设“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拓宽了工程训练的内涵,建立了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创建了校际、校企产学一体的教学管理运行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培训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新机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运行模式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关键词:工程训练;校际联合;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针对“如何整合校际、校企资源,提升实践教学工程底蕴,解决课程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高校年轻教师工程经历缺乏,以及校际、校企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不畅,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在教育部“一般工科院校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北京市教委“一般工科院校构建产学合作教育大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等教改课题以及“工程训练”北京市级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对“工程训练”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工程训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1.整合资源,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等多所学校和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全面整合本校及合作高校和企业的工程实践教学资源,以“构建真实工程环境,培养现代工业精神”为理念,设计基于工业生产手段与方式的实训项目和课程模块,展现工业产品生产全过程,以工艺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建立了具有较高覆盖度、能满足合作高校不同专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含30个实训项目和六大训练模块(见表)。面向各校学生,构建工程基础训练、专业实践训练和创新竞赛训练三个工程教育平台,使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方法朝着体现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的模式发展,克服了以往“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偏重机类或近机类专业的课程传承需求,课程内容与实践偏重技能实训,忽视对各专业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培养”的缺陷。

2.建立校企动态教学联盟,设计基于产品生产过程为背景的教学方案

学校与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寻求校企共赢模式的合作形式,并以项目的研发过程和产品生产量为周期,建立校企动态教学联盟,共同建设集生产与教学于一体的产学合作教育车间。基于企业当前产品研发与生产项目的校企动态教学联盟,以课程教学要求为门槛,将产学研合作企业中适合于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工业产品引入工程训练课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设计以制造工艺为主线基于真实工业环境的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实习实训项目,使教学内容呈现于产品生产过程中。在校企共同建设的实习车间内,企业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设计与设备优势,优化产品生产产能,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效益;学校则以企业真实工业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过程为背景,把计算机绘图、机加工工艺、数控编程和机床操作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一丝不苟的机械加工生产过程,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掌握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解决了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的问题。

3.结合教学与生产管理规律,创建校际校企产学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建立了长期校内工程教育合作关系,共建新课程体系下的校际共享工程训练教学平台。校际间建立了例行沟通与协商机制,采用模块化菜单式配课形式,以满足合作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共同确定教学运行与管理方式,配套相关教学运行与管理文件,共同探讨与协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各校教务处针对工程训练课程统一排课,部分内容和项目混合编排,使各校学生在同一平台下互相学习,互相了解,融合在一起,也为有特殊需求(比如转专业、缓修、重修病假等)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这些措施打破了校际间围墙,克服了各高校工程训练中心“重复购置教学资源,设备利用率低”的缺陷,使“合作办学、资源共享”成为常态,探索出了校际融合教育的教学运行和管理模式。

学校与多家企业合作,在教学人员、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方面资源共享。一方面企业利用校方先进的加工设备和软件设计能力,提高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则利用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设计、制作、成本、营销策划等过程),使学生顺利进入实际生产状态,提高兴趣,增强信心,促进知识技能的逐步积累,从而获得很好的实习效果。学校将企业生产管理运作模式与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有机融合,以问题解决和项目导向的思路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努力使实践教学任务体现出社会实际和工程实践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将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思想贯穿到实践教学全过程。利用校企共建实习车间和共同开发的实习实训项目,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生产组织形式,以企业生产实际作为教学模型和典型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参照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企业文化与工程意识和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下感受工业生产的生产过程与氛围,创新了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4.强化课程工程背景,构建校企合作培训师资队伍工程能力新机制

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习项目和教学方案往往是依据学校教学设备与环境条件而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也以校内为主,脱离工程前沿实际,缺少真实工程环境的生产实践与体验。教学形式以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工程训练中心尽管不断更新硬件设备,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但鉴于学校建造的工程实践环境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实际应用无法赶上工业社会的快速更新,造成学校工程教育与社会工程人才的需求无法紧密对接;而且高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一线工程实践指导教师由于长期脱离生产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也趋于弱化,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发展的内在阻力。

学校依托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和北京雪花电器集团两家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建设了5个工程实训车间,用于学生实习与企业职工培训,同时也是培养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场所。真实的企业环境,缩小了校内实习车间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差距。在建设过程中,校企共同组织相关教学与技术骨干,从计划、设计、设备购置、实施、教学与培训全方位合作,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参与教师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对教师进行工程技术培训,有效地促进了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创建校企合作培养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新机制。一方面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共建企业顶岗培训,参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真刀真枪”地接触生产实际,工作业绩由企业考核;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将企业文化与工程意识融于教学,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学校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培训,教学业绩由学校考核。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带着产品走进校园,和教师一起探讨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使教师在如何控制产品精度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上积累了经验,并对机械制造中刀具、材料、机床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加工工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建设工程实践系列课程,编写工程训练系列培训教材,有效地强化了教师工程背景。

二、课程建设的创新与成果

1.基于现代工业精神培养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创新

紧扣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京南多所学校共建校际工程训练教学平台,打通校际界限,在教学人员、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方面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了具有较高覆盖度、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以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工艺技能训练为基础,结合现代企业生产实际,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和综合创新实践等多种现代设计制造方法的训练,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朝着体现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的模式发展,并在工程训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运行模式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了“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了解生产过程,体验工业文化,培养实践能力,引导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认知、用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

2.基于工业产品生产的校企动态联盟教学模式创新

利用学校的设备和学术优势,以“构建真实工程环境,培养现代工业精神”为理念,将企业引入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紧扣工程训练课程教学目标,建立基于企业新产品研发与生产项目的校企动态教学联盟。校企共建实习车间,共同开发实习实训项目,以企业生产实际的典型案例为模型设计教学内容,将工程训练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构建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将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生产组织形式融入教学过程,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参照企业产品生产的管理方式,将企业文化与工程意识融入教学,借鉴大型国企员工培训模式,以工程项目全过程为载体,贯穿工程训练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个人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3.基于校企合作共管的工程训练师资培训机制创新

建立校企合作共管培训平台,制定产学合作教育师资培训计划。校企有计划地互派人员到对方学习培训,在接受有针对性的教学与生产培训后,教师直接参与生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双方按顶岗要求对被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形成了稳定有效的师资培训管理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

通过共管培训机制,教师能参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流程,接触生产实际,切实体会工程技术人员的真实工作环境与企业责任,使教师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校有针对性的对参与教学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法培训,使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在共同工作过程中,互相学习促进,提高了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在课程建设“工程训练”课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程组教师承担和完成了与本成果相关的教育部“一般工科院校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北京市教委“一般工科院校构建产学合作教育大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等8项教学改革项目,完成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7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工程训练”课程以“构建真实工程环境,培养现代工业精神”为教学理念,以“建立完整工程意识,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了涵盖基础、专业、创新三大实践,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能满足不同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由传统的金工实习向跨学科及现代制造技术、创新实践的方向转变。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面,营造了高起点、高质量、现代化和体现大工程意识的真实工业氛围,在如何结合生产实际,引进生产管理模式来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尝试,特别是该课程实施的以工程项目全过程为载体的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个人的职业道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成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借鉴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康宁,付水根,梁延德,王仁卿. 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 吴波,隋金玲等. 具有鲜明工程特色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1).

[责任编辑:吴芳和]

作者:吴波 隋金玲 刘华 李合增 张剑锋 陈琪 黄艳芳

上一篇:财务工作方案三篇下一篇:纪检工作意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