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式结构议论文训练学案教案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并列式结构议论文训练学案教案

并列式结构议论文训练学案教案 篇1

《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案

一、回顾议论文基本要素

二、引入议论文结构专题

那一篇议论文怎样安排结构更清晰明了呢?

三、初识横式结构

快速朗读教材70页,作家何为写的《论时间》,请大家找一找,此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是什么?

四、再识横式结构

请以“最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请勾画出此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佳作示例 最美

最美是什么?最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最美是什么?最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迈。最美是什么?最美是“甘瓜抱苦蒂,美枣出荆棘”的艰苦成果。

你可以去乡村感受自然的最美,也可以去城市钢筋水泥中寻找社会的最美,但是我认为最美其实是你身边无数个“大写”的人。

最美是为自己的人生添光加彩而永不言弃的人。

她是湖南人,自小食辣,性格火爆。她可以直言不讳地说:“这几年我一直发挥不好就是因为国家的体制。”她就是李娜,一个在网球场上呼风唤雨,挥洒自如的强者。温网意外失利,她淡然视之留下一个黯然却不颓废的背影。“失意不能影响我的生活,该购物还得购物。”如此幽默的心境,为她赢来人生的巅峰。于是在法网决赛中,她以惊虹之势震惊天下力压对手,赢得了世界冠军。可是谁会知道,她的右膝一直反复发作病痛,但她都咬紧牙关一路坚持。诸如李娜,在中国体坛上最美的有很多,国足冲破桎梏三连胜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林丹多次赢得冠军,让我们为他骄傲。最美不是完美,最美是人精神上的升华虚有其表,是对自身道德品质,性格耐力的体现。

最美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斗争的人。他拥有黑色的皮肤却有洁白的心灵,他出生低微却立志要为民族解放而斗争。他就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他用行动为黑人撑出一片蓝天,他用信念铸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但是成功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他因对白人政府的反抗而被捕入狱,经过几十年的监狱生活,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疾病,但他仍然乐观向上,最终迎来了光明的一天。曼德拉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最美的灵魂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安之若素,实现自身价值而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身的贡献。周恩来的“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不凸显出一代又一代伟人的最美呐喊。

看我泱泱华夏人才辈出,试问最美,何以掌握?用行动,用实践。试问最美,谁可以证明?唯有我华夏少年。最美是不朽的诗篇,最美是古老的歌谣,最美是成功的流年。把握最美,学习最美,成为最美。

如果让你来写,请拟出提纲:

五、何为横向展开议论 横向展开议论主要表现为并列式结构,即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先提出总论点,然后并列地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论述组成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能说明总论点的分论点来。并列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并

模式:本论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论证分论点3: 论据+分析论证列 结论(照应全文)

六、横式结构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满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请按横向展开议论方式拟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七、分论点的提炼方法

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分论点的有无、当否,直接影响到思路是否清晰,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最终影响到文章的整体效果的优劣。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很多同学深感苦恼的一个问题是不会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分析说理,文章常常表现出思路狭窄、闭塞,内容肤浅、单薄,说理宽泛、苍白,表达模糊、笼统的毛病。学会围绕中心论点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构设分论点,铺展行文,这是克服上述毛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是先确定中心论点,并用一个句子的形式表达出来。提炼分论点的常用方法有:

1.追问类别法——即问一个“是什么”

追问类别法,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例:《拒绝窝囊废》文题

提炼:题目即为中心论点。对“窝囊废”进行分析,分析它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形成三个分论点:(1)拒绝平庸无能者(提倡德才兼备);(2)拒绝怯懦无聊者(提倡敢作敢为);(3)拒绝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远)。2.追问原因法——即问一个“为什么” 追问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论点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例:古训说:“不以规矩,难以成方圆”。现代人说,如何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框框,突破规矩。请以“规矩”为话题作文。

分析:先把话题(题目)扩展成一个句子(中心论点):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对这个句子表述的现象追问原因,于是得到分论点: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3.追问办法法——即问一个“怎么办”

所谓追问办法法,就是解决论证中的“怎么办”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采用“追问办法法”提炼分论点,也必须先确立中心论点。

例:命题作文《学会欣赏别人》。

提炼: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围绕“怎样学会欣赏别人”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具体做法(亦即三个分论点):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有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并借鉴,不求全责备,不嫉贤妒能;学会欣赏别人就是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4.追问结果法——即问一个“会怎样”

追问结果法,就是把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想在这个前提下将会产生的结果(意义、价值、影响)。例:以“拥抱生活”为话题

提炼:话题“拥抱生活”即为中心论点,无须扩展成句子,用推想结果的方法提炼:⑴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乐于为生活付出;⑵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有奋斗的力量;⑶拥抱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创造美好的生活。

5.追问对象法——即问一个“关涉到哪些人事物”

追问对象法,就是先将由话题(标题)确定的中心论点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再看这个句子的谓语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后补出来或者具体列举出来,即成为分论点。例1:以“最美的颜色”为话题作文

提炼:把话题补充为“什么是最美的颜色”,于是可得到分论点:⑴绿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⑵红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热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纯洁。例2:珍惜拥有

a 珍惜拥有的亲情。

B 珍惜拥有的友情。C 珍惜拥有的爱情。值得说明的是:

⑴没有明确的话题的作文,如材料作文以及话题隐含的作文,都可以先将观点用一个句子表述出来,然后再根据以上方法提炼分论点;

⑵在具体作文时,上述五种有时要同时用到其中的几种。如:广东高考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有考生拟四个分论点为:洪战辉把自己雕琢成具有责任之心的天使;徐本禹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报恩之心的天使;李春燕把自己雕琢成具有执著之心的天使;邰丽华把自己雕琢成具有坚强之心的天使。四个分论点运用于了第一和第五种方法。

八、分论点的表述要求

拟写分论点的要求是:分而有范,分而有理,分而有序

①分而有范:几个分论点应该按同一标准(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扣得住”)②分而有理: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互不包容。(“分得开”)③分而有序:分论点的排列的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排得顺”)

在议论文写作中,一般提倡要对中心论点加以切分,要有几个分论点的设置。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文章清晰的结构层次,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体现写作者缜密的思维。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议论文貌似分论点非常清楚,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分论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没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者所列出的若干分论点并不处于同一层面,或者几个分论点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现象。类似的情况普遍存在于现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议论文中。我们认为,这样的分论点并不是人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分论点,在这里我们不妨姑且称之为“伪分论点”。具体表现如下:

1、分论点设置“顾左右而言他”

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第一要素是,分论点必须是中心论点的“子论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层次来对中心论点进行诠释、展开或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分论点是在中心论点的制约下提炼出来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那么,我们在设置分论点时,就不能脱离中心论点去“顾左右而言他”。

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时,忽视了根据中心论点的制约性按照一定的“向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从而使分论点沦为了一种“标签”。以命题议论文《“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为例。有学生在分析了命题的内涵之后,得出了“‘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人生永无止境的追求”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正属于“新解”的范畴,但是,在设置分论点时却没有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分解: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追求需要我们脚踏实地;②“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追求需要我们持之以恒;③“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追求需要我们直面挫折。这样的分论点的设置,偷换概念,中途易辙。表面上看,“向度”清晰,而实质忽视了中心论点的制约性,因此,只能是一种“标签”。

“这山望着那山高”原来的意思是“爬上这一座山,觉得那一座山更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其主要意思是指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是一个含贬义色彩的成语;所谓“新解”,就是要从原意中翻出新意,从原来的否定之中寻求值得肯定的内容,如“永不知足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追求”等等,而这才是该命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们作文所要论述的观点。据此,我们可以根据“这山望着那山高,是„„的精神(表现)”的“向度”来切分出以下几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

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2、分论点设置“前言不搭后语” 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第二要素是,几个分论点应该是按照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切分出来的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应该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不能是按几个不同的标准切分出的几个不同的方面。

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常用的方法是根据中心论点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具体用哪一个问题来切分,要视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只能以三个问题中特定的“那一个”来切分,这就是同一尺度、同一标准,而不能同时动用两个甚至三个问题来切分;否则,我们切分出的分论点就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以命题议论文“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为例。这是一道思维限制比较明确、语文味较浓的作文题,有一定的审题难度。通过分析命题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该命题的重心在“给„„机会”,而不在“梦想”,其中心是要我们去谈“怎么样才能让梦想开花”。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围绕“怎么样”来切分分论点。如:①梦想是亮在人生航道前方的灯塔;②拥有梦想就拥有了人生的希望;③梦想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去成就。表面上看似乎是三个分论点,但实际上这三点又不能成为分论点,因为这三点分别从属于“梦想是什么”“梦想的作用”和“怎样实现梦想”三个不同的层面,是用三个不同标准切分出的,只有第三点才能与中心论点直接对接,才是我们所说的“子论点”。

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关键是分论点切分的标准不统一。如果围绕命题的重心“给„„机会”和“梦想开花”的比喻,严格按照“怎么样才能让梦想开花”这同一标准来对中心论点进行切分,那么很自然的就能够切分出以下几个层次:①用信心播种梦想;②用汗水浇灌梦想;③用智慧耕耘梦想;④用创造收获梦想。

3、分论点设置“剪不断理还乱” 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第三要素是,几个分论点之间应该构成一种并列或递进关系,而不能存在包含或交叉现象,否则就容易因概念间的界限不清而造成思维的紊乱、结构的混乱。这就需要我们在切分出分论点之后,要仔细检查分论点所包含的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保这几个方面是平行的或递进的。

以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绿色生活”为例。有学生在对“绿色生活”作了简单的阐释、强调“绿色生活”的重要性之后,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观点:

①绿色生活,能给我们带来清新的空气;②绿色生活,也等同于健康的生活;③绿色生活,会使我们远离污染,远离喧嚣;④绿色生活,人文生活,低碳生活。

乍一看,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但是,这四个分论点所领起的四个层次是什么关系呢?这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论点呢?认真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这四者之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密切的关联,这四个方面也不是真正的分论点。因为这四个分论点中概念的大与小、具体与抽象胡乱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表面看来是很有层次感的,但实际上文思不清,松散杂乱,大有“脚踩西瓜皮”之嫌。其实,围绕“绿色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绿色生活是什么”“绿色生活需要我们怎样去做”等途径来切分出若干分论点。比如: ①绿色生活是对自然的热爱(绿色生活需要我们热爱自然);②绿色生活是对自然的护卫(绿色生活需要我们护卫自然);③绿色生活是对自然的顺应(绿色生活需要我们顺乎自然)。这样切分出来的三个方面就没有了前面所说的包含或交叉现象,因为这三个方面分别属于“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和“思想意识层面”,形成的是一种层进式的关系。这样,文章的思路也就变得清晰起来。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而分论点则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精心、合理设置议论文的分论点,是议论文取胜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议论的结构层次,使人一目了然;更能展示出写作者缜密的思维,使分析说理透彻全面。请检验你所列作文提纲是否准确:

九、并列式议论文范文 优秀例文:

老规矩中的“三味”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一是“情味”。北京人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露出人情练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活得才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作客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也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要重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 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有情明礼德,人和国家兴。[评分说明]

①对老规矩有独到的品味与感受,深刻而切实。②阐释与分析到位,恰当地支撑起观点,能自圆其说。③行文思路清晰,用语干净、斩截。议论文高水平代表作,有发现,有新意。变式例文:

可先举例,再分析提炼分论点句;可用小标题,甚至数字番号„„不必拘泥于一种。如: 以“转折”为话题: 转折

黄河,是一条雄伟壮丽的河。它震撼我,是因其在晋、豫、陕三省交界处那极为有力的一次转折。尽管它在上游几经周转,但就此一折,它调头向东,一泻千里,直奔大海。这伟大的转折,滋养了悠久的中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画出了一条壮丽的折线。

这让我联想到了人类的生命之河,想到了在四通八达的水系中航行的人的生命之舟。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这是鲁迅人生航程中最自觉的一次转折。如果他按赴日时既定的航向做一名医生,完全可以避开“围剿”与通缉的狂风恶浪,驶进平静的小河。但面对饥寒交迫的同胞,他毅然调头,驶向了民族解放的激流。鲁迅人生的这一转折,使中华民族生色,让反动势力胆寒。

我深知,为鲁迅的人生转折导航的,是民族的存亡。

我又想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邓稼先与杨振宁一同从西南联大赴美留学,并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取得了过人的成绩。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积贫积弱,邓稼先毅然驾起生命的小舟调转船头,越过太平洋,驶回了祖国的怀抱。他钻进大山,隐姓埋名,搞起了中国的核弹。如果没有这一次转折,也许诺贝尔奖的得奖名单上会多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但我们的祖国将在核武大国的淫威下遭受更多的屈辱。

我深知,为邓稼先的人生转折导航的,是祖国的命运。我还想到了前苏联的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他本可以在科研的航道里把勋章挂满胸膛,享尽荣华富贵。但为了人类、为了真理,他毅然调转了生命之舟的航向,冲向了反抗专制的政治旋涡。他毅然上书苏联当局,要求终止军备竞赛和核试验,并向那些因“自由言论”而被关进集中营的作家伸出了援手。于是,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局将他流放到偏远的高尔基市,克格勃像苍蝇一样聚集在他的门外。为了人民的自由他失去了自己的自由,为了人类减少战争的苦难,他自己承受了苦难。为此他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这是对萨哈罗夫人生转折的最好的评价。

我深知,为萨哈罗夫的人生转折领航的,是人类的前途与真理的光辉。

伟大的转折,成就了伟大的生命。透过这些转折激起的水花,我看到的是良知与责任感;看到的是追求真理的执著与坚贞。我更在这些伟大而有力的转折中看到了一种伟大的“柔软”,那就是对祖国和人类的挚爱。正因如此,生命显出了他的高贵;正因如此,人类的航船才搏浪而不覆,历尽艰险而终将向前。今天,我们自己生命的小舟也已起锚,让我们透过这些伟大的转折,去参悟生命,参悟历史,在人生的河流中划出壮丽的航线。转折

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生物课上看到的那株被用来验证植物向光性的燕麦。每隔一段时间,照射燕麦的光源就被改变位置,燕麦便努力地调转朝向,固执地向光生长。于是它不再笔直,在燕麦身上我看见许多“转折”留下的痕迹。那时,在我的心里,它已不再是一棵燕麦,因为那一次次追求光明的痛苦的转折,它成为了一座象征追求的图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人公托马斯,曾经是布拉格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在苏联军队直接开进布拉格的黑暗年代,他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抗议。于是他被政府剥夺了行医的权利,成为了一名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擦窗工人。这是托马斯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为此,他的生活从富足变得贫困,他的地位从高贵变得卑微。但同时,这也是他精神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因为尽管他坠入底层社会,但他却从沉默的大多数中脱颖而出。他完成了从不说到说的转折,完成了从屈服到抗争的转折。他成为了坚守真理的人,他成为了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人。

托马斯是那棵燕麦,他经历了痛苦的转折,顽强地迎向正义的阳光。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他本可以凭着自己卓越的贡献,把勋章挂满胸堂,享尽荣华富贵。但为了人类、为了和平,他毅然上书苏联最高领袖,要求终止军备竞赛和核试验,并向那些因“自由言论”被关进集中营的作家伸出了援手。于是,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当局将他流放到偏远的高尔基市,克格勃像苍蝇一样聚集在他的门外。

这次巨变使萨哈罗夫失去了荣誉,失去了自由,但他完成了人生轨迹的转折。从此,他不再是一个杀人武器的研制者,而成为了一名呼唤和平的斗士;从此,他的心中不再有导弹爆炸的火光,而是开满了爱的花朵。

萨哈罗夫是那棵燕麦,他经历了痛苦的转折,顽强地迎向和平的阳光。当希特勒在国内疯狂推行恐怖统治的时候,德国年轻的神学家朋霍费尔正在美国讲学。他公开抨击纳粹主义,那时他是安全的。然而,他为这种安全感到耻辱。朋霍费尔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到:“假如此时不分担同胞的苦难,我将无权参加战后生活的重建。”他听到有一种声音在呼唤他,宛如太阳对燕麦的吸引。他知道,他的脚步一踏上德国的土地,命运就将发生转折,就将从一个自由人变成阶下囚,但他归国的脚步却毫不犹豫。他在纳粹的集中营里饱受痛苦,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朋霍费尔也没有为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与恐惧。他的生命与监狱外成千上万的生命息息相关,正义与信仰指引着他,让他毅然地承担起每一个被压制者的苦难。他的生命转折发生在黑暗之中,而转折的动力就是为了追求光明。朋霍费尔也是那棵燕麦,他经历了痛苦的转折,顽强地迎向真理的阳光。

上一篇:寒夜读诗作文700字下一篇:内心的秘密花园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