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中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全球化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虽然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金融业发展,但同样也会加大行业金融风险。为了能够面对这一项挑战,商业银行就应该认清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对策,以降低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业银行中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商业银行中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篇1:

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摘要: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既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与明晰的操作规则,也因不能完全实现逻辑自洽而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应当在看到金融科技正值红利扩展期并承担了金融机构新的效益增长的同时,自觉警惕与设法规避金融与科技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实现金融机构的质态提升与持续发展。本文对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管理措施

引言

无论是金融科技亦或是互联网金融,本质上都是向社会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这和我国当前发展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无法分离的。

1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的现状

一是在金融科技成为潮流的背景下,各金融机构都拿出了足够的诚意与可观资源,大搞大建,然而缺乏节制地紧跟快进,造成了投入与产出不相匹配。如不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部,着重建设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等;不少网贷公司设计并推出大而全的门户网站与手机客户端,但测试效果却难尽如人意。结果是有些精心改进的技术从一开始就水土不服,难以契合业务进度,未能达到理想效果;部分外观华美炫目的网站没有招来多少客户,使用寿命短。二是注重对金融与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管理思路难以同步跟进,部分高层人士在应对金融科技整体挑战中显得力不从心。金融科技起步时间不长,在人才梯队构筑尚未充分就绪之前,部分金融机构面临容量、内涵、特质等截然不同的新技术,难免陷入战略不清、进退失据的困境。

2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对金融科技的有关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2014年,我国逐渐将发展目光转移到金融科技领域,进行互联网金融的去中间化平台的构建,也逐渐注意到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管控等问题。因此,在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科技创造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合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相比起互联网金融更加看重金融场景和模式来说,金融科技更在意技術上的创新。对于金融科技来说,其主要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向客户提供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更人性化的金融体验并不断扩大金融覆盖面。在这个金融科技发展的时代,对于金融服务的更高要求在于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可视化管理,以便从根源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产生的金融风险。借由发展成熟的互联网和日益发达的通信技术,为金融服务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也帮助实现金融资源的再分配。随着云物联、云存储等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金融行业在智能服务、风险评估和金融监管等各个角度都取得了进步。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的数据处理技术,帮助金融行业在真正意义上更加的开放自由。

3商业银行金融效率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良好服务理念,商业银行在成立的初始阶段,主要围绕短期放贷业务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金融机构。金融效率是商业银行在经济方面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具体可以在宏观、微观、市场三方面进行体现。而一些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理念更新,长期沿用传统的发展理念,不注重优化服务,导致难以在市场中赢得良好的口碑,不利于扩大业务范围。由于缺乏良好的服务理念,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面临业务量锐减的风险,随时会丢失客户,金融效率也会下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4.1创建合规的监管标准

金融创新与“合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规则也就是底线,并不能用资金来覆盖。所以,一旦缺少全面系统化、数据化的业务明细,则难以达到合规的管理,因为,风险多发生缺乏关注和数据记载空缺的死角位置。因此,及时对数据进行嵌套,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合规化。具体步骤为:首先,依照特性或功能进行分解。其次,需要依照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将分解后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整合。在上述两个步骤中,主要是利用数据记录下不同特征,其中包含交易利率、期限、证件和对手等,明确资金流向,重新进行风险计量。在这一基础上,应用大数据能够对产品交易结构、基础资产类型、产品经理以及发行人建立监测模型或指标,提升了银行内部的风险识别能力,将大数据与人工调查相结合,提升投资前后的风险控制。在对监管标准进行统一之后,依照监管的实际要求,建立一套适合金融产品信息登记的系统,利用关联产品细微之处特征的不同,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链进行全流程统计与监测。

4.2制度交易数据实时扫描

金融机构多数组织架构比较复杂,而且在不同地域分布范围较大,增加了管理半径。银行内部的母子公司、分行与中行、领导与员工、风控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交互,这也是出现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们可以从一些金融大案中发现,从银行总管理者、分行和支行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发现这些银行内部控制已经完全失效,导致风险管理缺乏实际价值。因此,可以通过对模式库记载形式、系统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应用网络化作为作业指导,与系统流程控制相结合,强化银行内部的数字化制度执行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交易流水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联系整体客户信用情况,对业务中的风险异常现象实施监控与扫描。避免因为内部控制半径过长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商业银行可以应用大数据指导,建立一个全员参与、问责、整改的闭环系统,并及时更新系统中的模型,对高发风险进行防范。

4.3转变理念,提升金融服务意识

转变发展理念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开发更多的客户,而且能够为业务拓展铺平道路,有助于提高金融效率。为解决缺少良好服务理念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程度,选择性地扩大客户开发领域,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于传统业务造成影响,因此应提高金融服务意识,将客户的资金需求视作业务的中心,致力于满足客户合理、合规的资金需求,凭借优秀的服务意识来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升金融服务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客户的忠诚度,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理性为客户办理大额投资、风险投资业务,及时提醒客户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保护客户的财产安全。针对业务量锐减的问题,商业银行要及时止损,端正服务态度,按照客户的合理要求和建议来整改工作流程,通过科学的方式调查客户的投资意愿,把握其合理的诉求,坚持“裂变式”服务原则,打造良好的商业口碑,运用先进技术来发掘不同的客户群体,以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吸引更多的客户,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金融效率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金融效率提升中存在缺乏良好服务理念、技术研发陷入停滞、风险防控力度不强、缺少专业人才支持等问题,商业银行应采取转变理念、提升技术、借鉴经验、引进人才等有效策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意识,助力不同的金融机构融合,促进风险防控体系继续完善,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切实提高金融效率,实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可.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9.

[2]陆岷峰,周军煜.金融科技嵌入商业银行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9(02):44-49.

[3]张德茂,蒋亮.金融科技在传统商业银行转型中的赋能作用与路径[J].西南金融,2018(11):13-19.

作者:陈烦

商业银行中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全球化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虽然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金融业发展,但同样也会加大行业金融风险。为了能够面对这一项挑战,商业银行就应该认清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对策,以降低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 风险管理

作为货币经营型企业,银行业已经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属于货币经营的企业,还不如说银行是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从而进行风险经营的组织。只有对风险充分地掌握,再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的特点,做好风险管理与防范之间的相互合并,就能够找准其中的平衡点,如此才能确保风险防范和利润增长达到最佳的状态。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在最近几年,在面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中,让国内商业银行意识到金融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只有在金融衍生交易、银行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等诸多领域采取创新性活动,才能够获取可喜的成效。与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创新能力缺乏,手段单一、规模小、品种单一;第二,金融创新需要外力加以推动,但是内在驱动不足;第三,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比如在信贷规模、市场准入条件、利率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都非常严格,并且金融市场立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1]。

虽然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发展获取了可喜的进步,也逐渐地与国际同行缩小差距,诸多先进技术也被引入到国内的风险管理之中。但是,如果全方位、全面的考虑风险管理,还存在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等缺陷。具体而言,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部环境不够成熟,缺少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并且社会信用基础非常薄弱,不能够充分的、规范的进行信息披露,市场对于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监督力量还有待加强;第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依然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忽略了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等,同时,也没能够做好风险的差别化管理;第三,考虑到商业银行本身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落后,主要是运用定性分析,缺少量化分析,因此,在监测、度量以及风险识别等环节还欠缺必要的科学性,相比国外先进的金融工程、数理统计模型的运用等方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第四,参与到风险管理的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素质普遍偏低。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对对策

(一)建立出市场化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薪酬制度下,对于经营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从资产质量、利润等事后的会计指标来实现,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反映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并且也没有联系到未来经营业绩以及银行远期的盈利能力。只有建立出员工持股计划或者是经历股票期权等长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够让银行长期的发展目标与员工报酬、管理层报酬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够解决因为利益不一致所引起的代理问题。

(二)做好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

随着近几年,通过改制与上市等途径,商业银行对公司治理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呈现出良好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发展态势。目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都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政策委员会,在高级管理层之下也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内部也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内部控制委员会,这有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2]。

(三)完善风险管理的观念

第一,商业银行必须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将所有的环节与业务风险都涵盖在内。然后根据风险的不同,进行归类与识别,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范,再配合上专业的部门来管理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第二,在治理结构得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垂直的、独立的风险管理框架。商业银行管理的决策机构、权利机构是董事会,下面设立了战略规划以及风险审计委员会。战略规划主要是做好风险管理战略的起草,风险审计主要是通过风险审计部门,做好风险管理的效率评价以及整体性的风险检测,将组织体系以及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对于商业银行关键性岗位人员道德风险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监测。

(四)将潜在的金融风险提到日常的议事程序之中

防范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应该从下述三个问题来认真对待:第一,银行质量质量受到新不良资产的影响。虽然不良资产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间是相互分离的,在很大程度上放下了商业银行的包袱,但是却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并且最近几年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率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第二,缺少抗冲击能力,资本充足率较低。由于国际银行业主要是依靠资本的充足率来对银行业务经营的抗风险冲击能力和稳定性加以衡量,但是个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却呈现逐渐下降的势头,使得我们不得不担心商业银行,降低了银行的信用;第三,国内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相对较差,远远比不上国际市场,并且信用制度有所欠缺。除开中央银行之外,中小型的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虽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却没能取得实际的效果,银行依然会面临经营效益低、资本匮乏、财务负担重等诸多问题。缺少社会信用制度,也使得一部分货款人一味地逃避银行债务,大多数借款人都没有钱偿债,就算有,也不还债,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的法律对策

(一)避免政府不当的干预,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国内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监管机制。政府部门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做好法律框架的健全,强化法制方面的教育,避免不当的干预。另外,《人民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多部法律也为国内行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3]。

(二)做好商业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积极稳妥地做好商业银行的改制处理。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作出科学化、大众化的决策,同时,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自主化经营,另外,也可以建立出与国际环境、国内市场相互适应的自我管理约束机制。

四、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想要生存,就必定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我国银行业,甚至是整个金融行业的骨干力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机构数量、业务范围以及资产规模都稳居首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才能够推动金融行业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商业银行核心价值在于金融风险管理,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才能够降低金融风险,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与重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03):45-46.

[2]李金玲.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03):163-164.

[3]袁峰.商业银行中型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D].云南大学.2013年.

作者:邵建军

商业银行中的金融风险管理论文 篇3: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风险管理》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加强金融风险管理意义重大。《金融风险管理》作为金融学类本科专业质量国家标准中5门专业必修课之一,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目前该课程多侧重理论模型的讲解,亟待进行应用性改革。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嵌入实验课,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强课程的应用性,还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实验课 应用型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4个基本专业以及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3个特设专业。金融学类专业必修课采取“5+X”模式,即5门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专业必修课和各高校根据特色另行安排的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其中,《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金融数学以及信用管理5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可见《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学类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金融风险管理》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

《金融风险管理》开课时间多在大三,学生需要有金融学、投资学、统计学、概率论等知识为基础。目前多数《金融风险管理》教材主要侧重在各类金融风险度量模型的讲授,理论性较强,给学生产生难度大、内容多、抽象、枯燥的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学习《金融风险管理》学生应该掌握各种具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能够利用所学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为金融机构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在真实的金融风险管理中,需要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进而衡量金融风险,并制定管理方案。而在目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中,主要是老师讲理论,学生听理论,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对金融风险管理实际应用操作的讲解。

三、《金融风险管理》实验课教学设计

《金融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来开展教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分类,可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从实验可操作性来看,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比较适合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可以安排在上述某一风险管理理论讲授完成后开设,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达到理论与应用的较好结合。在《金融风险管理》实验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情景模拟,将学生放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实验课教学流程如下:

1.课前准备。在相应理论模型授课完成后,教师需根据实验内容准备3-5个实验材料,以保证实验的多样性。

2.课堂实验。教师首先对本次实验目的进行说明,然后构建模拟情景演示实验流程,同学们根据实验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就自己所选择的实验材料进行操作,老师负责指导答疑。

3.课后讨论。在“雨课堂”等信息化学习平台上,同学们可以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分享自己的心得收获。 4.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需撰写实验报告,就实验流程,实验结果以及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总结。

本文将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例对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具体说明。在完成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利率学习后,学生应掌握了利率风险管理中主要涉及再定价模型和久期模型。对于再定价模型,在课堂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3-5家商业银行的部分财务数据作为材料,并设立不同的再定价期限和利率变化情景,学生扮演银行风控总监的角色,根据材料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及净利息收入的变化进行分析,最后让“风控总监们”根据自己对利率变化的预测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而在久期模型的实验中,同学们则变成债券类基金经理,需要对所持仓的债券组合的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利用Excel里的Duration(久期)函数,输入参数settlement(发行日),maturity(到期日),coupon(息票率),yld(到期收益率),frequency(付息频率)计算各债券的久期,进而衡量整体基金的利率风险,对基金的利率風险进行管理。

四、总结

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融入实验环节,通过对金融风险环境进行情景模拟,将学生设定于不同的角色中,从而打破理论与实操的障碍,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真正做到教、学、做的一体化结合。

参考文献:

[1]李鹏.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31-133.

[2]单继娟.角色扮演法在财会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7(18):210-211.

作者简介:

林姝妤(1991-),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投资。

作者:林姝妤

上一篇:两学一做学习研讨发言稿下一篇:教师节发言稿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