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本科教学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也由此产生诸多新颖的专业,为了推动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物流行业是伴随时代发展所出现的行业,对于市场的依赖性极强,而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以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本科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本科教学论文 篇1: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质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高质量优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归纳了人才培养的十个重要环节,并探讨了各个环节的核心内涵,初步构建了优秀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构架。

关键词:教育教学理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步伐。“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合作交流日益广泛,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深化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未跟上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长久处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套对特定行业和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层面上,较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而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带来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学科发展的前沿水平,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

教学渠道单一,大多仍然沿袭班级授课的单一传统模式,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讲授加考试”构成了教学活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和学习。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体系偏颇。对学生的评价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考试测验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几乎唯一的法宝,忽略了对学生潜在创新能力开发和评价。这种单一的形式不利于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内容不尽合理,难以真实地评判教师的水平和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教育功能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从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各国教学模式的改变几乎都朝着通过探究式学习、实践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从以能力为导向到以价值观为导向。而价值观导向归根结底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国家和世界。(3)从以课程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以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正在成为很多国家提升教育质量的核心导向。而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二是个性化发展,即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4)从信息工具使用到教学模式的改变。近20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处于信息工具与技术使用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仍然欠缺。(5)评估评价观念的重大转变。新的理念提出,评价评估要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评价评估的重点应放在改进课堂实践,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尽早参与以及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通过评价评估发现问题,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因此,面对当前国际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紧紧围绕高等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乃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客观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我们必须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深入思考,探索并实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思路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的生命线。

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讨论与思考。在理论上,要对国家急需的各类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案、模式等进行更深入探讨,形成先进而完整的体系。形成办学特色;在实践中,要形成兼顾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思路,形成科学的适用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及时实施。最终达到实质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基于这一基本思想,本文提出在人才培养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十个重要方面。

1.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立人教育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称: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鲁迅先生则明确指出:“教育是要立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国际教育界有着同样类似的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教育家斯金纳则用更加简洁且极富哲理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那么,所谓“剩下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就是“独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学习的能力、践行的能力”。

因此,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专业知识虽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探索、思考、学习以及践行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2.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引导教学工作,形成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等实施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计划。简单地说,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实施计划。

很显然,构建合理的、先进的、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将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心研制和凝练作为重点。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2013年7月关于《理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框架说明》的通知精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乃是该专业类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主要适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设置专业的参考;二是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三是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

因此,“标准”是设置专业的基本准则,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是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应该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引导教学工作,按照基于“标准”、高于“标准”、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依据各校各专业办学条件的实际,凝练形成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3.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先进的科学理论、技术与老旧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体系的矛盾。因此,密切结合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统筹本科教育不同阶段、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梳理核心知识,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建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将教师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实质性地形成特色鲜明、国际接轨的理论教学体系,保证教学内容先进性。这些都是亟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的。

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对创新性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但它强调实践教学的验证性过程,注重对经典学说的认知和接受,创新性实践环节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在已有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实践教学“认知-综合-探索”循序渐进规律,统筹本科四年的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计划,构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协调配置、时间穿插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新体系,完善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总之,在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思维方法训练,加强实践方法创新,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自然交融、互相关联。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最终建立特色鲜明的“自然认知-方法实践-综合分析-探索创新”循序渐进的课程新体系。

4.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与探索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学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和引起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减少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讨论课和实践课,使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加部分教学活动等。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针对传统教学过程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考核方式简单、教学内容单调、教学过程呆板、缺乏师生交流等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等弊端进行系统改革,形成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对于课堂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孔子型课堂(知识驱动、教师主动、学生能动)、苏格拉底型课堂(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翻转型课堂(基于MOOc的在线学习、课堂质疑)、自主型课堂(程)学习(兴趣目标驱动、自主自觉行动、课内课外联动)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

通过教学方法与方式的创新,使教学过程实现五个转变,即: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从灌输式到启发、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从传统技术到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的转变;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从认识性、继承性到创新性的转变。

5.建设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

推进教育创新和培育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也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优秀的师资团队和教学管理团队是践行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体系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关键要素。

应该以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政策调控,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完善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学习、国内外进修体系,从而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应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重视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优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缘交叉,改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还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形成能够满足实验教学需求、队伍稳定、专/兼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

专职教辅/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素质高、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强。

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制度,落实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还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6.建立一流的教学实验室

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的主导思想,牢固树立实验室与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思路,带动实验室建设上台阶。并逐步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测试,为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质提供平台和条件,这对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意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大力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主导思想。使专业实验室不仅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而且能够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并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术,这就极大提高了专业教学实验室的水平和档次,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将科研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同时,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方法、实践管理模式应该逐步国际化,这对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意识将起到重要作用。

7.推行教育信息化,以信息资源服务教学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教高(2015]3号文件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信息化教学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而我们目前仍然处在“工具与技术改变”的初级阶段。近年来,随着MOOc的冲击,有可能真正迎来“教学模式的改变”。

很显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与机遇。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趋势,以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代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抓手,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的资源配置、信息化的应用水平等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研究、师生资源服务提供高水平、高效能的保障。

8.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

对于高素质优秀创新人才,探索精神、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这些很难通过某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培养的,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熏陶培养,在教学中改革内容、改进方法,以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协作性、多样性、实践性、创新性等显著特点。第二课堂对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发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作用显著。同时,对于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不把教学活动囿于教室课堂,而要把它们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于校园之外。建立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课堂对于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注重教育的个性和适应性意义重大。也是培养优秀人才、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9.高效务实的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关键是实施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富有特色的和有效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教学质量监督机制。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应该以兼顾规范性和个性化为原则,从而形成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

(1)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应该兼顾规范性和个性化两个方面。在具体做法上,应该根据学科的发展,集体建立可供检查的教学大纲,加强教学大纲的评审机制,实行教学大纲听证制度,以确保教学大纲(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了规范教学管理,应该对课程教学实行三段式教学管理模式,即教前管理(大纲听证、大纲公示、教学纪律公示)、教中管理(教案公开、教学督导、听课检查)和教后管理(教考分离、教学质量评估),加强过程管理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逐步形成“社会一管理层一教师一学生”多层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

10.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

采用多种途径定期或不定期跟踪调查毕业生工作情况及升学后的学习情况,广泛收集信息,并以此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招生计划等的参考依据。及时跟踪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根据学科的内涵和功能变化,及时调整和提高人才培养目标,推动专业建设的持续稳步发展。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一个人变得健全和完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探索的精神,获得学习的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大学教育不能局限于理性知识的堆砌,更不能将大学教育视作“职业培训班”。

优秀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的教学方法、一流的师资团队、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高效务实的质量监控体系以及逐步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及专业持续改进机制等十个方面,初步构成了逻辑关系明确、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优秀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只有牢牢地抓住每个关键环节,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质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赖绍聪

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本科教学论文 篇2:

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教学创新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也由此产生诸多新颖的专业,为了推动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物流行业是伴随时代发展所出现的行业,对于市场的依赖性极强,而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也以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养专业物流人才的新兴学科,其面对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来创新物流教学模式,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机率,打造双赢的发展趋势。为此,本文对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教学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确保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将物流管理知识有效应用物流行业发展中。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教学;教学创新

引言

从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物流行业正处于发展时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物流大国,但行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改革发展,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综合能力强的现代化物流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需要严格遵循国家制定的教育教学发展,联合物流专业的发展需求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校企合作本身是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知识掌控能力,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实践能力。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背景,让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物流管理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创新水平,紧紧跟随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高技术型人才。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教学创新价值

在物流行业蓬勃性发展的背景下,物流市场对于专业性人才需求逐步增加,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向国家输送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次,各大高职院校先后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从教学模式上物流专业学生并未脱离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校企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充分发挥二者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借助资源共享的形式打造双方共赢的局面。企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物流教学创新改革活动的开展,可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高职学生对实践操作水平,强化高职学生对于企业物流环节的掌握程度,推动学生的全面性发展,避免培养出的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与企业发展相脱节。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教学创新目的

(一)贴合职业教育需求

物流专业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上我国更加注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背景下推动物流教学创新,可确保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的教学体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趋势,而创新后的物流教学体系也与经济建设以及物流行业发展结构相适应。

(二)贴合企业岗位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来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涌现开发的专业,对于市场变化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校企合作也是基于人才需求产生的教学模式,对于人才市场也有不同级别的需求。现阶段,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偏向于实践性,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校企合作下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让物流专业学生的能够得到全面性发展,继而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術人才。

(三)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传统模式下物流专业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教学是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学习范围的制约,学生的实践学习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性。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物流专业教学创新培养出实践型人才,让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充分满足日后的职位发展要求。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教学创新策略

(一)创新教学目标体系,优化教学组织模式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满足以学生作为中心的发展需求。在进行物流实践教学期间需要以此设定基本目标,在兼顾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平衡教学目标以及企业利益关系。校企合作可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高职学生就业适应能力,教学目标体系的创新可强化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借助校企合作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水平。此外,校企合作模式下为了强化物流教学效果,高校内部需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中心,强化物流专业与企业合作程度,为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性进行需科学性组织教学模式,也要结合校企合作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针对物流专业内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能力教学需要采取集体教学方法来达成基本教学目标。而在进行物流实践操作教学时,可根据不同潜力学生的具体发展需求,将学生分配到企业相对应的岗位开展实践活动,在缓解企业指导员教导压力的同时,也可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如针对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学生,可将其分配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岗位,借助差异化教学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两种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二)打造优秀教学队伍,优化院校师资结构

在校企合作前提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均有极高的要求,物流专业教学要想获得良好的专业教学效果,让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环境中,高职院校需要组建一支学习能力强以及实践技能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可从学校可从企业聘请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及物流行业专家作为企业教师,逐步优化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由其定期向全体师生传播企业文化、工匠精神、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性技能,打造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局面。同时企业方面需要构建师资研修班级,制定学习计划,统一组织学校老师来参加岗位培训活动,也要安排校内教师通过企业挂职的方法来熟悉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确保高职院校老师能够全面掌握物流新技术、新方法。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基于政策方面的要求,尽可能减少信息化教学大赛、技能竞赛以及创新创业比赛方面的植保,强化教师在企业方面的考核程度,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联,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企业生产开发环节。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物理专业教师存在职业能力薄弱的情况,为此需要基于校企合作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能力,转变以往单一化的教学传授方法,强化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技巧。

第一,物理专业课程设置期间需要提升实践教学比重,借助企业这一教学平台来实践训练方法,为学生提供熟悉物流管理环境的条件。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结合物理管理专业学科,将不同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合理化分配到不同的学习岗位中,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也能强化实践训练实施的针对性。

第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理论内容与具体业务的有效对接,在业务处理环节中逐步提升学生职业水平。而为了培养学生物流管理能力,需要充分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将先进化管理软件纳入实践课程体系中,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物流管理实训平台完成模拟训练,为高职学生实践练习提供练习渠道,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学习质量。

第三,为了确保实践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高职院校可在学生岗位实训前为其开展具体课程实践训练,利用竞争模式提高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可借助职业技能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物流专业教师需要结合外部市场变化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充分了解物流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要求,通过重新定位的物流专业教学目标来优化课程体系,继而实现物流人才与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第四,高校物流教师需要充分了解现代技术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实践课程的整合优化,物流专业教师可引导企业人才参与到课程设计环节中,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前提下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利用科研成果完成教学内容转化,确保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需要贴合产业发展趋势。

第五,高职院校可要求企业先进的岗位员工到校园内部开展专题讲座,向高职院校学生普及现代化物流管理方法,确保高职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先进管理技术,充分了解行业的整体化发展趋势。同时企业员工也能解决学生提出的实践训练问题,并未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法策略,逐步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第六,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并行实施。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可帮助学生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但过多的理论知识将会给学生带来逆反心理。为此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教师需要是缩减理论课程课时,分配一定的课时与学分给实训课程,借助实训平台强化学生对物流模块的了解水平,提升物流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结语

总言之,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借力于校企合作来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与完善物流专业教学措施,强化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為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尹阳.校企联动模式下的“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05):100-101+105.

[2]吴艳.校企合作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03):68-69.

[3]吴维军.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校企知识转移的机制探究——以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44-47+51.

[4]蒋建军,易灿南,席钌姿,杨丹,江发明,唐范,钟洁美,欧阳娟,赖炳成.应用型本科校企融合与产学研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南工学院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物流科技,2020,43(06):158-161.

作者简介: 段春彦,1985.11.16,女,汉,山东菏泽,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作者:段春彦

工程管理模式创新本科教学论文 篇3:

CDIO模式下学生团队与开放实验室工程教育研究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现有的工程教育的条件下,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介绍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发展的历程,提出CDIO模式下的项目驱动开放实验室、以赛促学的学生创新团队、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团队多维度培养。该培养模式在借鉴了最新的工程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现状的开放实验室体系,应用到学生创新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CDIO模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创新团队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 of Student Team and Open Laboratory Under CDIO Mode

ZHENG Lu1 , TIE Jun2

(1.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Center,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China; 2.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 China)

Key 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DIO model;open laboratory; innovation team of students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标志着国际上认可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我国实施的卓越计划的重要特质是让学生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1-3]。高校根据新的工程教育培养标准,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但在改革工程过程中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团队的培养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4]。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在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创新团队新思路团队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目前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团队的存在的问题

1.1 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积极性欠缺

开放实验室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實验教学与实习实训工作的创新模式[5]。它的产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更直观的参与科研项目,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思维创造能力。

在现行的开放实验室制度中,大部分高校的开放实验室的申报与立项一般都是由教师独立完成。在开放实验室立项之后,项目的内容与指导教师等信息才会公布出去让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由于对实验内容的不了解,会让学生的盲目的选择参加。往往学生在参加几次实验之后,发现实验并不是自己所感兴趣的,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开放时段不来参加实验或者直接提前退出开放实验室。

1.2 学生团队缺乏实验室场地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发展,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建立多样化的科技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活动[6]。高校每年会为大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基金,让同学们进行各种科研活动,同时支持大学生参加各项竞赛项目,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政策和措施,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培养。

学生团队在开展科研项目、竞赛活动、实验研究等活动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创新平台的支持。学生团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团体,大多数是交叉学科、跨专业的团队,没有固定的实验室场地。

1.3 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团队监管机制缺乏

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团队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场地、设备,更便捷地让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7]。但是开放实验室项目不属于常规的实验教学计划,没有可以依据的管理条例和严格的规定。开放项目从申报到结题,学生创新团队的创建到结束,基本都是教师与学生的科研自由活动,高校的相关主管部门只负责其立项与结题验收评估工作。由于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学生提前退出、出现安全事故、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使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团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现状

2.1 CDIO模式概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理念组成[8]。它作为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灵活的学习工程的方法与技术。CDIO工程教育模式初始于欧美国家,目前已在华盛顿协议国家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实施,CDIO的教学思路与框架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受到了广大好评[9-11]。

2.2 CDIO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社会对工程型高等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教育部开始了CDIO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39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中国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6年1月8日,“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广东汕头开幕,会议由汕头大学主办,在“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

2.3 CDIO国外发展现状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欧美国家数十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并成立CDIO国际合作组织。其创新提出了新的工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已从欧美国家传播到亚洲,如新加坡、韩国等国的高等院校也逐渐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截至目前,全世界有上百所高等院校加入了CDIO工程教育组织,它们的理工科专业采用CDIO工程教育,在学生培养上有了一定的成绩,按照CDIO模式培养的大学生更能胜任新的工作需求。

3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

3.1 CDIO模式下的项目驱动开放实验室

项目驱动开发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有机结合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12]。该方法融入CDIO培养模式中所需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要素,融入CDIO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项目驱动开发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CDIO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可以培养学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能力,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基于CDIO模式下的项目驱动开发实验室建设规划以CDIO的理念进行设置,针对学生的构思能力、设计能力、实现能力和运作能力的培养,设置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开放实验室的项目的设置应更加多样化,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应该建设开放实验室项目的选题平台,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更加方便,最终形成CDIO模式下的互动实验教学机制。

高等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对CDIO模式下的项目驱动开发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创新团队能有实验平台依托。进而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前提下,进入项目驱动开发实验室,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的构思能力、设计能力、实现能力和运作能力,能够给不同的程度学生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工程拓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在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并吸引学生学习、研究乃至改进最新的工程技术。

3.2 CDIO模式下的以赛促学的学生团队

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我国逐步实施的形势下,对学生团队合作及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配合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积极探索应用性、开放性的以赛促学的学生创新团队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较强的团队精神。CDIO模式下的以赛促学的学生创新团队是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团队,并给每个团队都分配不同导师,鼓励不同的专业根据不同的竞赛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联创团队、东北大学的NEUQ-ACM团队、中南民族大学新思路团队均按照以赛促学的模式培养学生。

在学生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时,依托开放实验室平台,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等需要,建立学生的竞赛团队,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悉心培养,着重对应用能力、工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研究方向的指导。通過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并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3.3 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团队多维度培养

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团队的开放实验室研发环境,以点带面,带动相关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CDIO模式的开放实验室可以细分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新技术合作实验教学平台、工程研究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六大平台。学生创新团队在六个平台的孵化下可以良性的发展。

引入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要素,建立学生创新团队的提升计划可分为:专业能力提升计划、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新技术能力提升计划、工程能力提升计划、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实习实训能力提升计划。根据开放实验室的六个平台的开放实验环境和多种能力提升计划可建立多维度的立体模型如图2所示:

4 实施效果

基于CDIO模式下的项目驱动开放实验室、以赛促学的学生创新团队培养、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团队多维度联合培养,该模式应用在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新思路学生创新团队已初具成效。该团队获得了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2篇,国家软件著作权37项,发明专利6项,先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83项,完成各类项目57个。

5 结语

刘延东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13]。”基于CDIO模式的学生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工作,进行工程能力的锻炼;同时有利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资源共享的开放实验室,提供教学研究、学生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基于CDIO模式的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能力,为学生创新团队提供实验平台。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应继续加强学生的工程教育培养,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高等院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团队资源共享的生动局面。

參考文献:

[1] 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4.

[2] 周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9):30-33.

[3] 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8):45-49.

[4] 吴启迪.中国工程教育的问题 挑战与工程教育研究——在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2):4-8.

[5]荣华伟,钱小明,钱静珠.关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 233-236.

[6] 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7] 刘景艳,张伟,李玉东.基于开放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 13(6):166-168.

[8] 顾佩华,包能胜,康全礼,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9] 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10] 田海梅,朱保平,陈爱萍.基于CDIO模式的综合项目改革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28(4):130-132.

[11] 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8(1):25-31.

[12] 朱向庆,胡均万,曾辉,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微型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11):159-162.

[13]刘延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15/c_1119724170.htm.

作者:郑禄 帖军

上一篇:期末联考动员大会发言稿下一篇:实习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