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探索的论文(精选13篇)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课题,而绿化造林是这个课题中十分关键的一项。种植树木可以净化环境、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据统计,我国森林资源日益丰富,许多树木的年增长量均已满足了其消耗量,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仍需认识到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分布极其不均衡,使得很难从已有的森林资源中获得想要的高质量的树种,森林资源的丰富度仅体现在数量上。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目前的造林规划基础上,再接再励做好造林绿化后的各项林业技术工作,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努力实现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造林绿化工作只是林业建设中的一小步,完成造林目标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如保证苗木的质量、保持生态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此外,跟踪苗木生长的情况,总结出如何在适合的地方种植适宜的树种,为后续的造林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是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后需要考虑的问题。类似这些后续工作可能比造林绿化本身更复杂、更繁重,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造林仅仅是个开始,是林业建设工作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够顺利地开展下一步的各项工作。
2造林绿化后的工作
2.1保证苗木造林后的成活率和质量
造林用树种一般采用的是用材林树种,这些树木在长成后通常被用作各类家具和器具的原材料,达到造林绿化目标并不等于所有的宜地林都种上了树,种了树,也不等于所有的树都能长得好,而且绿化造林不是单纯像公园一样给人们观赏用,因此树木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要想保证作为原材料树木的质量,首先要对质量较差的残次林进行改造,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林木的管理工作,针对未出苗的林地要进行科学地补种,对已长出的苗木要精心管理,如浇水、施肥、修枝等工作的技术都要进一步提高,在精心对树木进行管理的前提下,对树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指标对树木进行优胜劣态,使质量好的树种占有更多的土地、阳光和水分资源,从而可以生长得更好,不可将残次林中的苗木全部砍伐,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不符合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利于生态平衡而且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其次是要逐步调整树种的结构,在造林绿化之的一,通常会出现有些树种生长态势不够理想,最终发生老化现象,抑或是造林时选用的树种品种比较单一,一遇到病虫害便大面积地受灾,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较低,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及时做出有针对性地调整,增加树种多样性,并对苗木的种植区进行合理布局,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在保证苗木一定成活率的基础上培育出质量较高的苗木,从而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2.2对林木进行科学化管理
强化林木的管理,坚持做到一种就管,定期更换死树枯树,加强苗木扶正,抚育中对土壤定期进行松土施肥、林地清理,对树木进行合理间植、适度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都包含在林木管理工作之中,且林木的生长发育与其本身的特性、环境因素以及管理方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树种的生长发育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对林木进行科学化管理就是要在遵循树木本身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林木朝向人们需求的方向生长。只有对林木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树木的生长环境对树木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林木所处的自然环境越好、对其管理得越科学到位,林木生长的质量就越好。如较高的土壤质量、适宜的种植深度、充足的水分和阳光加上科学有效地管理,树木会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和更高的质量。此外,在林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要注意病虫害、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市场现状等因素对林木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按照需要在林木管理中做到科学有效地规划并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实行绿化养护经费的动态管理并坚持依法治林,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3适时合理砍伐
造林工作完成后,林木会经历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等阶段,各个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其中适时砍伐可以促进林木的更新、调整养分结构,使林木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按照林木年龄的大小制定采伐指标、范围及相关的轮伐区间,并采取小班作业方式按一定顺序进行砍伐。我国开展类似这样的科学林木砍伐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更多的林业工作者饯行此砍伐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此项工作。
2.4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提高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在实施砍伐前不断更新林木资源和质量。主要措施有:针对采伐与培育失调的森林资源,要严格控制采伐量,特别严重的如过伐林区采取只育不采的手段,使其得到休养生息;对于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森林覆盖率下降等问题,要实施人工干预,积极营造人工林并建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发展速生丰产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木材加工环节要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对木材加工后的剩余物进行再利用,如木屑可以进一步加工制成纸浆、纤维板、建筑材料和家具等。
2.5利用高新技术
加强林业建设当今林业市场的竞争不单单是物质资源的比拼,而是高新技术应用的较量。政府有关林业管理的管理条例短时间内不会做出大的调整,主要还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时代,使得林业建设也搭上了顺风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广泛推广不断地促进林木优良性状和品种的选择,提高了林木的抗虫抗病能力等。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技术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固林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是林业建设的基础保障,也是保证苗木成活率的重要方法,要把林业技术推广纳入林业总体规划中去,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科技队伍,提高先进科技成果的适用性;其次,要提高造林科技含量,总结鉴定成熟的适用型技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技术经过总结实践,广泛运用到林业生产中,但仍然存在很多的技术缺乏总结探索、实验及观察记录等环节致使在运用时造成苗木成活率低等问题,林业相关单位要针对当地实际林地条件制定科学的技术推广措施;再次,想要加快林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加大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加强基层林业单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装备水平,开设林业科技人才专项资金,奖励对林业建设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最后要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林业推广队伍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对林业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要把科技兴林政策切实落实到思想层面,提高林业技术从员的使用和传播林业科技的能力,确保林业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力量,使其更好地服务林业建设工作。
3结语
1 当前我国的防虫害工作进行情况
众所周知,森林虫害是目前虫害中最棘手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潮湿的林业环境中落叶一旦腐败,就会滋生各类害虫。与此同时,我国林业分布及其不平衡,四季如春的南方地区植被茂盛,而相对寒冷的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却相当低,因此,现阶段的植被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西北地区是虫害多发的地区之一,虫害发病率极高,且病害的类型多种多样。因此,为了做好西北地区的植被保护,国家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防虫治虫的科研力度。
2 出现林业虫害的主要原因
2.1 害虫具有较强的生存繁殖能力
通常在虫害治理时,无法一次性消灭所有的害虫,存活下来的害虫会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繁殖,给林业带来持续不断的危害。
2.2 不断引入新物种,给害虫带来了新的温巢
现阶段,我们通常会在不同的林区内引进各种各样的新物种,而引进物种时,极易将物种原处地的虫害带到新的林区,新的林区给害虫的繁殖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环境,导致害虫大量爆发,因此,引进物种在一定程度上,给害虫的蔓延起到了助力作用。
2.3 害虫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通常,每次打药灭虫总有生命力顽强的害虫存活下来,经过不断繁殖和自然选择,害虫逐渐有了抗药性,加大了治理害虫的难度。
2.4 缺乏相应的林业基础管理措施
当前,因为我们缺乏相应的林业基础管理措施,所以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害虫防治工作,并且害虫的防治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因此,对于防治虫害,林业管理方面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3 林业方面的虫害防治技术
3.1 林业防治技术的基础方面
通常,人工检测土壤中病虫滋生的情况是当前林业管理的基础防治工作之一,可更好地监测人工树苗的生长情况,保障人工林的树苗良好的成长。与此同时,在树苗种植后期,也不能松懈对土壤的检测,需要做到按时按点检测土壤中病虫滋生情况,并及时做出处理。人工检测土壤害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林业防治害虫的目的,给树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甚至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使用化肥,因此,这一林业管理的基础防治手段对树苗抵抗病虫侵害大有裨益。
3.2 运用高科技防治虫害
在防治虫害时,通常需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的帮助,例如,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及时观测各地实际情况;遥感系统可以展示森林全貌,甚至可以根据地磁波的反映情况来判断该地区是否存在虫害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这2项科技,为林业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管理、监测平台。先进的科学技术防治与基础防治相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力、财力资源的损失,同时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虫害情况,这对于当前的林业管理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
3.3 新型的生物防治手段
在现阶段的林业管理中,出现了“以虫治虫”的新型生物防治方法,这一方法主要依附大自然的食物链结构,运用生物食物链的关系来遏制病虫的大量繁殖,进而减少虫害情况。该方法自试验以来,在林业虫害控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在今后的林业管理中可能会常出现其身影,“以虫治虫”是现阶段除治害虫中最有效的方法。
3.4 运用化学物理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病虫
通常,化学防治是对树木喷洒特定的除虫药物,来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但是化学防治存在着使用局限,尤其在一些名贵树木上无法使用。长期使用化学防治,容易使害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物理方式除害主要是借助光线尧温度的手段来消灭害虫,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制渊温度和控尧光线的范围,一旦超过规定范围,极易杀死树木中的有益物质。物理方法相比化学方法而言,副作用更少,但是其使用效率较低,因此,在病虫防治上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抵抗病虫的危害。
4 结语
森林作为人类的天然造氧工厂,其存在意义不可忽视。因此,面对我国森林分布不平衡、虫害频发的现状,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及时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第一时间升级更新自身的管理体系,甚至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管理林业,防治虫害以维持生态的平衡,同时也能让森林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
摘要:现阶段,林业管理中的首要工作就是虫害防治,虫害防治与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息息相关。为了我国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及时更新升级防治虫害的技术。
关键词:林业管理,害虫灾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唐崇袍.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发展;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00-1
我国对林业的需求较大,但是自然资源珍稀且宝贵,不能大规模应用到经营中。实施林业产业化则能够建立起生态功能良好、结构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社会对林业产品的需求。林业产业化发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且以效益为中心。林业进行产业化,能够在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林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1 增强了林业发展的稳定性
林业产业化能够合理地配置资源,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林业产业化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市场需求与林业供给不相符的情况,使林业产品市场更加稳定。
1.2 创造了新的生产力
林业产业化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经营方式,它的生产过程与社会性相结合,其出现于发展能够创造新的生产力。
1.3 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林业产业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了社会对林木的需求,而无需从自然中索取,保护了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化能使林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使林业资源的浪费减少,具有经济、环境与社会的三重有益作用。
2 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
2.1 以政策引导林业产业结构优化
林业产业化虽以森林为依托,但是真正作为产品的是人工林。要想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政府需在技术、经济两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政府首先要制定林业及其他绿色产业产业化的发展政策,对林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进行宏观引导监督,确保其顺利进行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需帮忙制定一系列林业资金吸纳模式,拓宽林业的融资渠道;以政策引导林业资源的集约化与产业聚集化的快速发展,并将林业产品的加工引导集中至生态开发园并加快该区域内产业布局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
林业产业有其特点:前期投入大、投资的时间长、资金周转率低。林业产业资金的回收除了受社会条件影响外,还受自然条件影响。要想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需解决林业风险大及回收困难的问题。对此,政府需引导建立体系、机构完善的林业市场。该市场内林业企业可通过林权的流转来实现部分投资的回收以缩短资金的回收周期。
2.2 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作用
要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作用,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建立活立木市场。该市场要制定规范的交易规则并在规则要明确规定进行交易转让双方所必备的资格、转让内容与转让的限定范围、转让合同。第二要建立起价格引导机制。该机制要引导产品交易价格真实合理以促进公平交易。第三方面要制定活立木交易的鼓励政策。通过这些政策促使交易成本降低,保障非公有林经营者与林木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用材林的林木生长一般比较稳定且周期较长,但是长成后可较长时间不采伐并且要转为商品比较容易操作。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林木的产权交易其实很适合于期货市场。林木需按照生产周期进行采伐,非常适合于期货中需在不同时段交货的合同,而且林木进行期货交易还可以避免采伐后依然占地大、无法及时进行现金转换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今后林业体系发展的重点应是林木期货市场,政府需提早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
2.3 完善林业的基础服务设施
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还需完善林业的基础服务并进一步完善林业服务机构。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服务机构需包括:林业成果展示厅与区域性的林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要按照业务功能开设林业服务窗口,这些窗口的主要公共包括林业办证;投、融资服务;林权的等级管理;科技、法律咨询等。建立完善的林业基础服务设施做好林业的咨询与培训工作,为林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2.4 鼓励建立林业产业协会
要解决林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可向林业发展走在前列的国家借鉴经验,比如瑞典。瑞典成立了林主协会,统一进行木材的销售。而且,协会还集合林主之力建立了木材加工企业,合作进行造林与采运,走上了林工结合的道路。各地要发展自己的林业可通过借鉴这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林业产业协会,产业协会则因地制宜,对自己的工作重点进行确认并推进林业的信息化建设。林业协会至少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维护林业企业的合法权益。林业产业协会要积极与政府及其他法律机构进行协作,为林业发展提供关于政策与法律的支持、帮助进行纠纷解决、组织开展林业反倾销等活动以形成应对贸易争端的合力。二是为协会众人提供林业产业方面信息。协会除了宣传国家相关法规以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外,还要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及时对行业信息进行搜发,并深入研究行业中可能会对发展产生制约的问题并加强发展预警机制,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3 结论
林业产业化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它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并可以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其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淺谈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相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2] 臧玉环.浅谈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相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
[3] 张海波,宁国栋.林业工程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
作者简介:潘昭(1987-),男,吉林森工集团松江河林业有限公司黑河林场副场长,助理政工师。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4 11:04:38
利用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系将人力、财力和物力有机结合并组织起来,并且设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责任和关系明确化,让管理体系分而不散、保持统一的发挥作用。就管理来说,所有的企业、产业、工厂和组织都无法离开管理,当然,林业工程造林也不能离开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管理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管理能够将理论、决策有机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如果离开管理,那么林业工程中的造林计划就无法进行,或者在工程汇总中有管理不善的地方,可能会导致经济遭受很严重的损失。高效科学的管理能够改善林业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林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也能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森林资源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1强化对土壤含水情况的管理
在树木生长的过程中,对于水分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定量,当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过高时,会导致树木根部腐烂,严重时会引发树木死亡。当土壤缺乏水分时,树木的根系无法在土壤中汲取充足的养料,导致树木因为缺乏必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难以维系生命,致使树木处于生长静止期,严重时同样会引发树木死亡。因此,养护工作的重点任务在于保证水分的平衡。土壤中由于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元素,使得植物在吸收水分的过程中,同时可以吸收需求的养料。在对土壤的含水量进行抽样调查时发现,必须根据其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化验,并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出科学的水分含量。由于在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如果在降雨后,温度偏低,这时候,养护人员一定要及时做好排水工作,如果是持续高温且干燥的天气,树木缺水会导致灼伤而造成死亡。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种植管理人员充分根据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情况,进行适度的人工灌溉工作,保证土壤的水分含量,维持在一个适合树木生长的范围之内。
2确保肥料的科学供给工作
在树木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大型乔木而言,由于其需要的肥料要求较为特殊,因此在肥料供给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原则。由于乔木生长中的根系发展不够,导致往往在肥料吸收方面,往往集中在固定的区域之中,所以需要在肥料的供给时,进行全面的掌握和控制,要根据不同树木种类的特点,构建出完善的施肥计划,提高施肥过程中的管理力度。与此同时,要求在施肥的过程中,加强对有机肥料的使用,避免因为使用单一肥料导致土地板结现象的出现。在使用有机肥料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有机肥料进行充分的腐熟处理工作,保证肥力的有效提升。同时,施肥的时间尽量以白天为宜,避免因为阴雨天造成肥料浓度和区域的不均匀情况的发生。在施肥中,要注意减少肥料触及叶片,避免引发叶片烧伤的情况。在树木养护管理过程中,应该将营养液直接注射到树干之中,以满足树木对于营养的基本需求。在营养液注射的过程中,应该做好钻孔的消毒工作,避免因为工作失误引发感染。
3加强对杂草的处理工作
在树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土壤的整改和处理工作。使用中耕技术是有效缓解土壤板结的方法,通过中耕技术,能够提升土壤的通透性能,提高土壤的温度,促进了肥料的快速分解。根据林业工程的特点以及肥料的使用情况,分析整个园区的土壤很容易出现僵化和板结的情况。因此,要求根据不同的树木年龄,制定出科学的土壤松动程度,在肥料施加情况的配合下,保证最大化的施肥效果。同时,在植物生长的茂盛时期,应该加强对杂草的清理工作,减少杂草和树木争抢养分的情况,保证树苗的健康茁壮成长、通过杂草的处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在杂草处理中,应该坚持尽早进行处理工作,避免出现大量滋生的情况。在清除过程中,尽量减少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4强化病虫害的防护工作
在病虫害的防治环节中,应该坚持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由于树木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原因,因此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减少农药和化学药物的使用情况。所以,就要求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尽量采用生物手段,合理引进病虫害的天敌,同时有目的的经营病虫害天敌的生存坏境,加强对病虫害数量的控制工作。同时,还要通过综合手段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运用物理手段,强化对病虫的诱杀和清除工作。当需要进行药物防护时,要注重对农药的使用浓度的控制,避免因为药物危害到病虫害天敌的生存。
5结束语
在育苗造林过程中,林木种子是最基本的材料,所以为了培育壮苗,促进林木速生、丰产,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用良种。所选择的良种需要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遗传品质优良;二是种子品质优良。其中,良种的遗传品质优良主要是指培育出来的林木具有丰产、优质、抗逆性较强的特征;种子品质优良主要是指林木种子颗粒饱满、发芽率较高、发育健全、生命力较强、抗病虫害能力高等特征[1]。通常进行林木良种生产主要包含下列几个程序:选育和建立林木良种基地——采集林木种子——加工调制林木种子——精选、检验和品质鉴定——种子入库储存。在采集良种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生长速度较快、发育健壮、树干态势好、材质优良的母树。同时,应该准确把握树木种子的成熟期和合理的采集期,以免采集过早而导致树木种子尚未成熟,而出现发芽率较低的现象;采集过迟,又常常会导致树木种子自然脱落,而增加收集良种的难度性。当果实采集完毕之后,应该立即采取合理的处理和储藏措施,有效保障树木种子的品质。
二、造林地的管理
在林木种苗管理生存技术中,应该强化造林地管理。其中,首先应该根据林木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造林地,及时清理造林地中的杂物;其次,严格按照林业生产的要求,全面做好林木种植的树穴挖掘及植株行距控制工作。当造林季节到来时,则需要及时做好林木苗的起苗工作,准确合理的划分林木苗的等级。其中,由于I、II级苗木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且生长状况较好,所以在进行造林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I、II级苗木,以保障林木苗的生长存活率;最后,在栽树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让林木苗保持较好的舒展性,对裸根的苗木采取打浆措施,并根据苗木的生长需求浇足量的定根水,踩紧穴头[2]。
三、幼苗抚育技术及管理
1、林木发芽期管理
通常情况下,需要不定期检查林木种子的发芽状态,当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了70%以上时,便可以慢慢的将覆盖于林木苗床中的草揭开;当种子的发芽率达到了98%以上,便可以将上面覆盖的草全部去除。
2、苗期管理
所谓苗期主要是指种子发芽之后,而这个阶段的苗木抗逆性较差,所以在这个时期内应该在早晚对苗木进行补水。其中,在夏季的时候,应该为林业种苗生长的苗床覆盖上遮阳网,有效避免树木林苗遭受到阳光的直射而受到伤害;在苗期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幼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补苗和间苗工作,促使苗木能够生长的更加整齐。通常在进入到秋季之后,林业管理人员则不能够给幼苗灌溉大量的水,也不能够施加氮磷肥,保障苗木的根部能够正常生长;在冬季,便需要林木管理人员做好苗木的防寒工作,避免苗木受到严寒天气、气温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幼苗能够正常生长[3]。
四、壮苗培育与管理
1、壮苗应具备的条件
所谓壮苗必须具备粗壮的苗干,且苗木地径和苗木的高度比值应该保持合适,整体树干通直;具备较为发达的根系,侧根较多,保障树干具有一定的高度,且主根无弯曲现象;树木顶芽较为健壮,枝叶繁茂、色泽正常,无任何病虫害现象和机械损伤现象。
2、壮苗的标准
在壮苗培育与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壮苗的条件,着重以苗高和地茎为主要指标内容,合理的将苗木的质量进行划分。尽量在造林过程中使用壮苗,从而保障林业更好的发展。
3、培育壮苗的方法
林木种苗的培育程序主要是指:苗圃的建立——圃区划分——土壤管理——施肥——播种育苗——移植育苗——苗期管理——灾害防治——苗期调查与出圃。林木壮苗的培育方法主要涉及到播种、扦插、嫁接和容器育苗等。其中,具体是指:
(1)播种育苗:在苗圃管理过程中,播种育苗是最常用的育苗方法,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深厚肥沃的土壤、排水性较好、临近水源且光源充足;全面施行整地措施;精心挑选林木种子,合理把握播种量;强化林木壮苗期的田间管理;
(2)扦插育苗:在苗木培育过程中采用扦插法能够有效保留母树生长较快且发育良好的特点。扦插法主要适合应用于母树较少,且所结的果实较少的情况下。同时,也适合应用于种子育苗技术较为复杂,而苗木的营养器官再生能力较强的树种培育下。其中,扦插法根据树木的木质化程度,又可以合理的分为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和根插几类;
(3)嫁接育苗:所谓嫁接育苗主要包括劈枝、切接、皮下接和芽接几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对于苗木种子较大的可以采用苗芽嫁接。嫁接的过程中接穗和砧木的嫁接状况直接关系到林木苗的嫁接成败。其中,在嫁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砧木平滑,并且在嫁接进接穗与砧木形成层至少应对正一侧;
(4)容器育苗:采用容器育苗应该在播种之前应采取催芽措施,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树木的培育种子,缩短育苗时间,而增加造林的时间,能够有效控制好树木苗木的生长质量和规格,增加苗木的成活率。同时,能够有效避免裸根苗和带土移植造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整个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种苗管理是一个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林业的健康发展。但是,林业种苗管理生产并不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更多林业工作的努力。本文通过分析林业种苗管理生存技术要点,对提高林业种苗生长率,促进林业更好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保障“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有效性
职业教育目前有三种类型的课程类型, 即理论与实践并行、理论为实践服务、理论实践一体化。
1. 理论与实践并行型。
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简化, 以“事实、符号”为主;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重视理论知识的再现、验证、记忆和理解。实践强调动作技能和技巧。但存在3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1) 没有将“工作”作为整体, 无法形成对工作的整体认识、难以建立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直接联系。 (2) 教学以传授知识和训练动作技能为主, 忽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行动学习”在职业发展中的价值, 无法系统实现经验的获得并最终形成实践能力。 (3) 职院学生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脱离具体职业情境中的理论学习效果较差, 难以实现知识迁移。
2. 理论为实践服务型。
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岗位需求, 缺乏对受教育者职业成长规律和生涯发展进行分析, 弱化职业课程教育课程本质的职业活动应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和教育性, 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要求。且存在以下问题: (1) DACUM职业分析的核心是对岗位所需能力点进行分析, 脱离具体工作岗位对能力点进行独立的分析和培养。 (2) 岗位分析的结果可能满足岗位培训的需要, 无法达到学校职业教育的要求, 因为学校职业教育很难与岗位要求一一对应。 (3) 对能力点的分析忽视了不可测量或难以表述的隐形能力。 (4) 把能力看作孤立的行为, 认为多种能力简单叠加就能得到综合职业能力的思维范式。
3. 理论实践一体化型。
发生理论与实践的“化学反应”, 手脑并用的“做中学”、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化的学习, 促进综合职业能力, 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与学习领域课程, 此类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在各个环节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这一目标来进行, 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 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更强调的是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能做什么, 会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 怎样做的更好。因此理实一体化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最佳课程化类型, 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 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是前提和保障。我院成立了学校的“两委会”, 即行业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课程开发等需经“两委会”审议, 充分发挥了行业企业的作用。林业技术专业与44家林业行业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为学校校外实训基地, 提供学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同时通过校友联谊会收集了遍布全省林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校友, 有利地保障了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动态数据与信息的收集。
二、课程开发流程及实施
1. 企业调研或顶岗实习。
学院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 开展社会需求调研, 进行岗位能力与工作任务分析。林业技术专业的调研设计如下: (1) 常态化调研:每年2月、8月两个假期进行合作单位信息反馈和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跟踪调研, 每年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农林院校“双选会”上对用人单位开展调研。 (2) 针对性调研:采用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问卷调查, 确定调查样本为整个云南省内省级、州市级以及县级林业系统的一线领导以及一线工作人员, 云南省内林业技术相关企业领导及一线工作人员, 林业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样本数为对云南省129个县级林业部门、16个州市级林业部门及省林业厅共146家单位。二是典型样本实地调研, 选定玉溪—元江—墨江—普洱—景洪—勐腊 (滇中、滇南) 一条线, 滇中昆明和楚雄, 滇东南红河州等具有云南林业特色, 包含了云南林业常规经营与管理、林业产业发达、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较好的林业企事业单位。
2. 职业岗位分析。
课程开发团队对林业技术专业 (对应职业或职业小类) 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 在林业类岗位群分析中以林业生产的类型划分为营林、森林资源监测与管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区人员、资源与林政管理人员、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人员等, 根据《林业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与岗位规范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全集》中对林业技术类岗位的梳理, 得到了相关林业技术类岗位和岗位群设置情况。
3.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课程开发团队对调研和分析的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筛分, 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逐步集合、转化, 最终形成3到5个核心职业能力的学习领域 (专业课程) 。
4. 课程结构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来构建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通常包含人文素质课、岗位 (群) 技术课、拓展课等。林业技术专业按“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规格要求, 遵循“目标规格→职业岗位 (群) →职业能力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思路, 构建学习领域, 形成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综合训练学习领域和顶岗实训学习领域, 以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调查规划能力、森林资源管理能力等三个职业能力模块为教学的基本单元, 形成与“校区教学在林间, 林区作业进教室;森林培育物候化、调查规划项目化、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两区三化”人才培养方式相匹配的培养体系, 达到“教、学、做”合一。
5. 课程设置。
即学习领域确定。体现职业性,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及技能的培养。包括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 即准确分析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 使其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起到的主要支撑作用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目标上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 (态度) , 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林业技术专业围绕三大职业核心能力“森林培育能力、森林调查规划能力、森林资源管理能力”确定的专业学习领域为15个。
6. 课程设计。
(1)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工作过程系统化包含了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全过程, 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重点和难点是合理的提取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 尤其是林业生产任务的基础性和交叉性需要仔细思考虑。 (2) 课程设计六步骤:学习领域或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课程) ;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 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 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确定,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时预期的教学效果。包括在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通过什么学生能做什么;工作与学习内容选择, 学习内容是将职业分析的客观结果按照学校教育进修主观化教育处理的过程。把典型的林业工作任务从三个维度 (工作对象、工作方式、工作要求) 与学校教育和人的发展目标结合进行学习任务的确定, 任务最好体现简单到复杂, 容易到难得递进层次;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设计是典型工作任务所包括的职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产品类型、操作部位或系统、复杂性或难度级别、工艺流程或服务对象的不同, 考虑学校教学资源等时机情况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学习过程设计, 体现在教学组织与实施, 即学习情境的学时数, 理论与实践的安排等;学业评价, 学习过程结束, 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评价设计, 包括各种形式, 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 突出学习任务实施和完成的重要性, 闭卷考核只针对必须知识部分。
林业技术专业对15个专业学习领域, 即15门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建设, 已经完成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正在进行工作活页 (学习任务书) 的编制, 同时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 (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 与课堂实践,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 关注课堂是否体现“学生主体”, 是否体现“生产任务”实施的完整性, 学生受益面的多少, 学生学习意愿的转变性等, 并且修改完善与此类课程配套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
有了好的课程设计, 要有好的师资和方法才能发挥其作用, 因此学校在积极构建和开发课程的同时着力打造“双师素质”团队, 挖掘好的教学方法。在世行贷款剑桥教育集团的指导下, 结合我校10年的林业国际合作荷兰项目经验推出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方法不是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 形式可以是随机的。参与式教学方法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改变,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有机结合。
林业技术专业进行了“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 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为林业类专业提供了借鉴的依据。但课程实施的课堂效果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重点将放在课堂教学上, 把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创设“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作为我院落实“基于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抓手。
课程改革是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做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自始至终贯穿“基于职业综合能力”的理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 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摘要:高职教育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求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目前工科院校成效明显, 而林业类学校普遍存在着行业特点导致课程体系构建难于突破“基层工作单一、显现的工作过程不突出、内容复杂而交叉”等实际困难, 本文借助世界银行贷款云南职业教育项目, 以林业技术专业为例建构“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旨在为林业类课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问题;管理要点
前言
林业技术的全面推广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我国要想更好地发展林业,就一定要加大林业科技的传播力度,提高林业工程的科技含量,为我国林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1、林业技术推广的含义及重要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是在符合我国目前科技技术的前提下,将新的林业科学技术和科学技能以及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传授给林农(林业生产、经营者),使其学会在现代化技术的辅佐下,更有效率地生产、经营。林业科技的推广是促进现代化的林业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产业仍属落后行业,祖国广大林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都不相适应,林农的文化意识落后,习惯于传统的经营方式,因此,为了改善这种与现代社会不相同步的局面必须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运用现代化技术和形式,消除陈旧的、落后的经营观念。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林业科技其在不同程度上还具有着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点特征。第一点,林业产业的本事就具有着较为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深入看来,就非竞争性的特点表现:新增他人参与林业科技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或很低;其次,新科技推广的目的是使其尽快地在林业生产中普及应用。
2、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林业比较效益低,见效慢;人民群众对当前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不够;对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林地产出率,使林业成为新农村建设新的增长极信心不足;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
2.2 运行机制不灵活。推广服务机构体系不全,科技推广服务支离破碎,功能不全。推广机构拥有很少或没有自己的科技成果,缺乏推广示范基地等。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差,人心思迁,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农村外出打工现象普遍,科技推广的手段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年初制定计划、方案,组织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等。但针对性不强,与服务对象面对面指导和交流不够,林农对种什么树、怎么种、怎样管才算效益不清楚,心中无底,同时缺乏推广服务场地,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3 服务形式不创新。仅限于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在建立信息网络、专家服务平台试验示范等方面做得不够。基层科技服务机构没有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而试验示范需在林农林地进行。培植林业科技试验示范户不够,辐射、带动、示范效益有限。科技人员围绕林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科研课题不够,且缺乏必要持续的充电和知识更新,有的出现能力恐慌,难以适应现今生产经营发展对技术的需求。
2.4 推广服务经费短缺。基本上没有推广服务经费。推广服务工作主要通过林业项目实施进行。但因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资金补贴要求“一卡通”直接全部发放到户,所以工作经费很难有着落,无法深入到村组和农户中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并且由于经费问题,推广工作条件差,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甚至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如林木种子苗木检验检疫、病虫害鉴定等,使日常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也难以开展。
3、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要点
3.1 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乡镇林业站是架起林业高新技术与林农推广的桥梁与纽带,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服务单位。必须稳定机构、稳定人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解决林农在林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把乡镇林业站的人、财、物划归县(区)林业局直接管理,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增加林业科技服务机构经费,增加一定科技服务经费,使其更好地开展科技推广等服务。逐步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更新技术服务手段,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林农通过技术服务得到实惠,使林业在服务社会发展中起到更加积极地作用。
3.2 改革创新服务体系工作机制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面向林业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林技推广单位要积极将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变成生产力。充分融合农林专业知识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创新服务手段,变传统和单纯服务为复合型服务,向产前信息咨询及产后贮藏、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培育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品种。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新技术推广,把科技兴林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市、县(区)、乡镇三级林业服务体系要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扶持民营林业技术推广实体,发展多元化的林业技术服务、农民教育组织,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林业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新格局,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3.3 抓好林果示范基地建设
引导示范基地立足市场调整结构,优化管理,提高效益。示范基地建设要与中心工作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争取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并与林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带动周围林农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为全市优质高效林业的发展闯出新路。
3.4 提高推广服务质量
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建立林业科技服务中心,强化村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民发展自我服务组织。建立完善林业专业协会,自我组织、自我服务。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发挥服务主体作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上。
3.5 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各级林技推广机构、各类林业专业协会经常组织科技交流和技术培训。通过委托项目、组织科技攻关、科技示范和培训等方式,把科研院所中的林业科研和技术力量吸引到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中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鼓励科技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科技服务技能。培养林农科技示范带头人,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传播、扩散和转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各种办法接纳人才,吸收新技术,增强科技实力。请大学和科研机构专家来进行专题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外出进修,定向培养一批科技推广骨干,提升整体技术服务质量。大胆提拔青年学术带头人,把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推上重要技术岗位,压担子,强实力。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推广、服务,联系一个基地,扶持一个大户,培养一个典型,通过大户、典型来辐射周边林农。同时创办科技实体,进行技术承包,生产经营,高效示范,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服务能力。
3.6 增加服务工作经费
政府要对从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成绩优异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条件,经济上给予扶持,政治上关心鼓励,成绩特别优异的可提拔为市级专业拔尖人才。林业主管部门也要拿出一定经费用于支持林业科技项目的引进、示范、推广、服务。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量配备推广服务工作所必须的办公用具,调查设计、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切实增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林业推广技术的应用同时,还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从根本做到林业推广技术应用在林业实际工作中,从而达到个人与组织双赢的局面,并且同時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志英,浅谈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构建[J],农业与技术,2012,04
关键词:林业;多功能发展;可持续经营;存在问题;方法途径
多功能林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对其初步的定义是林业发展规划、培育恢复、经营等过程中,从全局性的角度,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国应该从不同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文章就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多功能林业。
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条 为规范全市林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活动,加强监督管理,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保护招标投标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重庆市招投标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实施的各类国有资金投资林业项目(包括造林施工、监理、设计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种苗、材料采购等)招投标交易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 林业工程项目招投标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禁止低于社会成本价恶性竞标。实行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统一规则、规范运作原则。
第四条 市林业局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全市林业重点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主要职责:
(一)负责市本级林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活动的实施和管理,审定全市林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二)负责协调解决全市林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的重大问题;
(三)负责监督指导全市林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活动。
第五条 市林业局下设林业工程监管办公室(简称“市林业监
管办”),办公室设在市林业局造林处。办公室主任由市林业局造林处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市林业局纪检监察室、办公室、计财处等处室负责人组成。
市林业监管办主要职责:
(一)负责市林业监管办日常工作,贯彻落实市监管委决策事项;
(二)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交易活动进行监督,督促处理举报、投诉事项;
(三)指导区县(自治县)林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交易活动;
(四)监督检查林业招标投标交易有关的业务工作,受理与交易服务有关的投诉。
第六条 中央和市级国有投资占主导,单项合同估算额在200万以上,未纳入政府采购的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应进入市工程建设招投标交易中心进行招标交易,属区县(自治县)有关单位作为项目业主的,由区县(自治县)有关监督部门协助市林业局进行招投标监督。
第七条 符合下列范围的林业工程建设招标项目,均应进入本区县(自治县)公共交易平台(包括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等)进行招标交易,由区县(自治县)监督部门负责监督。
(一)区县(自治县)国有投资占主导的林业工程建设招标项目;
(二)中央和市级国有投资占主导,单项合同估算额在200
万(含)以下的林业工程建设招标项目。
第八条 为确保林业工程建设质量,提高造林绿化成效,林业工程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招标文件要求,进行招投标。
第九条 需要划分标段、确定工期的,招标人应当合理划分标段、确定工期,并在招标文件中载明。对工程技术上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单位工程不得分割标段。
第十条 本办法规定的应当进入区县公共交易平台交易的招标项目,从交易登记至中标结果公示应当在公共交易平台进行,具体环节由区县(自治县)招投标监督部门确定。项目进入市工程建设招投标交易中心交易的,按照《重庆市工程建设招投标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的工作程序进行,市林业监管办应派员到场监督开标、评标。
第十一条 必须依法对林业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的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如实记载从交易登记至中标结果公示的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 依法进行公开招标的,招标人应进行招标登记,并在指定媒介发布招标公告。除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非招标人原因取消外,招标人不得在发布招标公告后擅自终止招标。
第十三条 评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依法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影响评标过程及结果。第十四条 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代表和技术、经济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第十五条 评标委员会应当客观公正履行职责,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并对评标结果签字确认,不得改变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
第十六条 评标委员会成员在评标过程中不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或者影响评标工作正常进行的,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相应的处理,并按相关规定将其违法违规行为在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平台公告。
第十七条 评标结果备案后,应在指定媒介公示三日以上。公示期间没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公示期满后,招标人应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同时将中标结果书面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第十八条 投标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招标投标活动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可向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第十九条 市林业监管办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有权调取和查阅有关文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责令招标投标当事人停止在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条 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委员会成员等违反本办法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进行处理。
关键词:林业管理 松材线虫病 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91-02
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林业管理中已经将信息化技术完美融入,实现了林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尤其是“林业数字科技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控,并为各级领导的宏观管理、指挥、高度、协调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1],尤其是当虫害发生时,利用信息系统可以将林区资源快速定位,对现场林木种类、面积大小、林区形状、林权权益人等基本情况进行快速了解,为启动紧急预案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林业管理部门在对林区进行综合管理时,虫害的防治是主要内容之一。以松材线虫病为例,这些虫害的危害极大,一旦发生,管理部门需要快速制定相关方案,将灾害降至最低限度。
1 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虫害防治技术是对林区发生的病虫害进行研究,找到快速、有效的防治措施,将虫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将其消灭,以减少虫害对林木危害的程度。因此,在林业管理中,需要管理部门对各种危害性极大的林区虫害全面了解,拟定相关的防治准则和程序,制定紧急预案,并利用信息化系统快速对虫害的现场情况进行了解,快速定位和控制。林业管理部门以虫害防治技术为依托,才能将林区虫害加以控制和消灭,虫害防治技术的实施需要按照林业管理部门的程序进行。林业管理中通过虫害防治技术来减轻虫害的危害程度,近而保护林权权益人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林业管理中不可缺失的内容。
2 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业管理内容虽然,而虫害的发生容易造成林区大面积毁灭,某种林木严重受损,使得林区林木种类失调,因此,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管理中不可忽视与缺失,是林业管理内容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将虫害有效的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对虫害的发生规律、虫害的危害程度、虫害的防治措施等全面了解,才能有效保护林区的林木尽可能少的受到虫害的危害。本文以松材线虫病为例进行阐述。
2.1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
松材线虫病是针对松树进行危害的害虫,这种害虫对松树造成的危害极大,一旦侵入,松树将逐渐死亡,这种毁灭性危害程度快、预防困难。这种病虫害主要通过松褐天牛进行传播,得病后,松树的针叶先后失去光泽,蒸腾作用减少,针叶逐渐呈黄色或红褐色,通常针叶当年不脱落,树脂分泌逐渐减少,整株因萎蔫干枯而死亡[2]。对于松材线虫病的危害和松树的病后表现病症,林业管理部门必须牢记在心,根据松材线虫的生活习性,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
2.2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
林业管理在虫害防控的有利时机,就是虫害的发生初期。因此,林业管理部门需要了解各种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时间、发生树种等信息。对于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多在每年的5~10月份。高温月份来临前,主要是松材线虫侵害过程,当气温偏高时,松树病症逐渐表现。一般而言,每年的10月份是松树发病最为明显的时期,被感染的松树普遍会出现死亡现象,当月温度达到20~25℃以上时,病害的扩散能力尤为增强。综合来看,在高温和低湿的环境下,发病现象会明显加强,所以在温度较高或者海拔较低或者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这种病害现象发生的几率比较高,且形势也比较严重[3]。
2.3 松材线虫病在林业管理上的综合防治措施
林业管理部门对松材线虫病的基本情况了解之后,由于现有技术无法切断昆虫传染源,那么就需要制定特定的防治措施,将病害控制到最低。虽然我国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林业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为主体的检疫、测报、防治网络体系,并组建了业务精、素质好、作风硬的林业病虫害管理队伍[4],但对于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仍不可忽视。
2.3.1 加强动态监控
通过信息化控制系统对已知林区中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情况进行定位和范围划分,建立动态监控点,每年10月份左右对松树的生病情况进行调查与更新,监测其扩散面积和病死株数等,建立动态监测报告制度,实现对病林的实时动态监管,为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打下基础。
2.3.2 强化林区管理,控制松材线虫扩散
强化林区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对病死株转移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因为病死株中隐藏着大量的松材线虫卵、幼虫和成虫,是疫病再次扩散和传染的主要源头。而病死株直接关系在林权权益人的经济利益,如果私自买卖,就会造成疫情的扩散,为了有效控制病源,又降低林权权益人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并由林业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处理运转最为恰当。因此,在疫木管理上我们严把疫木运输、核销、处理关,严禁疫木及其木质包装材料的非法经营和流通,防止了疫情的蔓延和扩散。疫木的运输严格按照松材线虫病的防治规范,按指定路线、指定时间,专人押运到指定灭害场进行集中处理。疫木核销即根据疫点单位普查的病死株数和实际清理情况,对照送达指定处理场的处理码单逐次核销,凭核销的码单补贴疫木处理经费。疫木处理由专人全程监督处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严禁散失[5]。
2.3.3 分层管理,责任到位
由于目前对松材线虫病的治理还未发现立竿见影的技术方法,因此,在林业管理上,需要将疫病的控制责任进行分层落实,由各级领导进行责任分担,一级管理一级,一级控制一级,将松材线虫病的治理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位,避免责任推委和扯皮现象的发生,切实有效的促进松材线虫病的治理。
2.4 松材线虫病的技术防治措施
2.4.1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也可以称之为生态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害虫的目的。这种防治措施不施用任何农药,对林区资源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缓慢,但效果明确。生物防治还可以利用生物有机体及其各种活性物质(如各种激素或其他对昆虫有害的生物的提取物)以至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通过遗传操纵使昆虫不育的方法来治虫。
2.4.2 化学防治措施
采用人工涂抹、包扎、喷施等手段,将对害虫有作用的农药等化学药品散布于林区病虫害发生范围内,控制、消灭及预防危害林业的有害生物,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防治的化学药品可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4.3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利用简单工具,如光、电、声、热、微波、辐射等机械物理技术来防治林业虫害。另外,还可以通过灯火、潜所、饵木等来诱杀林业害虫,同时加强了热水浸种、种子曝晒等工序,尽量使用高温等物理手段杀死潜在的林业害虫和病菌,能够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3 结语
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密不可分,通过虫害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林区的经济损失,实现林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守聪.浅谈电子信息系统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2008(1).
[2]高文.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3).
[3]王义峰.浅谈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2(1).
[4]王建海.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通报(下半月刊),2012,18(10).
1林下养殖的发展原则
发展林下养殖,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根据林木各个生长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林下养殖模式,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林下养殖的开发,确保林下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还有就是要坚持寻求科技的支撑,积极研究和运用林下养殖的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养殖技术体系。
2发展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
林下养殖模式是指林下养殖经营中按不同经济条件采取的林下养殖产业管理方式的总和。如前所述,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2.1林禽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禽类动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林下养殖模式,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这种模式能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蛋鸡、肉鸡、鸭类,肉鸡、肉鸭每年出栏4茬;另一种是鹅类、斗鸡、柴鸡,实行放养和舍饲相结合,每年能出栏2茬。
2.2林羊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绵羊或山羊,适宜在10m×3m×3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3林兔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种兔或野兔,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4林猪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猪,适宜在8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每年可出栏3茬。
2.5林牛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牛或奶牛,适宜在大小行间隔10m×3m×3m株行间距林地推广,林下可间作牧草。肉牛育肥,每年出栏2茬。
2.6特种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梅花鹿、貂、狐狸、蓝孔雀、鸵鸟、蛇类、鹰嘴龟等特种动物,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3加快林下养殖发展的措施
3.1切实加强组织与协调配合
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尽快出台适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检查、监测统计和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形成共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合力。
3.2科学规划林下养殖规模
发展林下养殖,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合理布局林下养殖的模式,切忌不能够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制订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养殖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根据当地农民的养殖习惯,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养殖发展方向和模式。
3.3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推进林下养殖的发展,应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下养殖的快速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可选择几个优秀的林下养殖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投身于林下养殖的发展。
3.4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
林下养殖的推进与发展,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涉及多个行业,覆盖万户千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悉心支持与精心服务,这其中重要的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林下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林下养殖户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每个林下养殖区至少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培育发展一个科技强户。另外,还要搞好资金支持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使林下养殖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5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
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加强以标准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林下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竭尽全力实施养殖业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林下养殖发展条件和特色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很好地保障广大林下养殖户的利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梁村,已建成围网养殖专业区40个,规模养殖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贵妃鸡、柴鸡、鹅、牛、羊、猪等多种林禽、林畜,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林下经济发展区。该村林下养殖面积超过了6.67hm2,养殖规模达到5.5万只,其中鹅6000只,肉鸡1.1万只,蛋鸡3.8万只,形成了孵化、育雏、检疫、配方、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打造了“洪历山”牌柴鸡蛋品牌,年收益达30多万元。
4结束语
黄世多
贵州省望谟县金利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 望谟 552300
摘要: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人的生命和健康以及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生产问题越发受到重视。电力工程项目耗资大、涉及面广,社会关注高,如何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管理角度,通过打造安全生产文化、加强工程项目经理以及施工队伍安全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对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力工程 安全生产 管理
安全生产是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电力工程项目耗资大、涉及面广,社会关注高,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主题来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既要以全局观来把握,又要抓好各环节,必须从多个方面不断深入地探索和实践。
一、打造优良的安全生产文化
1、安全生产文化的必要性
打造安全生产文化,就是要普及安全生产意识,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观念、态度乃至行为,从而增强凝聚力,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有着众多突发事故点,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打造出优良的安全生产文化,牢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对电力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实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协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生产安全管理,获取最优的经济、社会效益。
2、安全生产文化的构建
安全生产文化在构建上要能够促进人员、设备、管理三个要素的最优组合,通过在安全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和设备、技术装备水平,并强化安全监察与群众监督。一是要对人员和设备进行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规范日常工作,形成目标任务、职责权限等的互相协调配合。二是要加强外包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安排专人负责外包工程施工方的资质审核及现场安全监督。三是要规范安全生产检查,督促员工树立安全责任观念,认真履行安全职责,为安全生产创造条件,杜绝各种违章、冒险作业的行为。四是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电力工程项目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原因往往在于安全生产责任制在实际行动上得不到落实。首先要严格管理,规范考核,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月月有检查,季季有考评。其次要做到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全责,确保思想、责任、工作明确到位。再次要奖罚分明,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电力安全生产奖惩规定》,强化安全目标管理。
二、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经理的能力
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复杂的经营环境中,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情况与工程项目经理的能力密切相关。电力工程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承担着组建项目团队、领导项目团队实现目标、不断开拓市场以及创造经济效益的重任,必须要加强其职业道德以及业务能力。
1、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经理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切行动的基石,职业道德既是职业活动对个体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经理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新形势下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电力工程项目经理人在项目管理中掌握着很大的职权,一旦出现职业道德滑坡就会置集体利益于不顾,钻政策的空子异化权力滋生腐败行为,影响乃至破坏工程项目的正常顺利运行。因此,要通过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经理的政策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提高其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促使其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在工程项目团队中起到敬业、爱业、重业的优良表率作用。
2、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经理的业务能力
管理学有个经典的说法:“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战斗力强过一只绵羊带领的狮群”,电力工程项目经理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领头人,必须要加强其业务能力。一是管人方面。项目经理在管人上首先要善于选配好班子,创造民主气氛,善于果断决策,使各个班子成员在能力、作风和性格上能够形成互补。其次要善于以书面形式作好分工,明确每一位岗位人员职责。二是管事方面。项目经理首先善于合同管理,透彻了解合同的每一条款,把握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着眼于整个大局,周密策划,制定达成目标体系的分步实施方案。其次是要善于财务管理。以良好的经营技巧,处理好诸如计划预算、成本控制以及财务结算等事务,对每月的财务作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再次是要善于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效率,确保“工期上朝前赶、成本上往下压、质量上达要求、安全上无事故”。三是组织施工方面。首先是要善于开展危险点的分析与预控,制订危险点预控措施,通过消除、隔离、疏导等方法控制危险源,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其次是要善于与相关单位建立相互联动的关系,整合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再次是要善于把工作思路从过去传统的“修”转变到“管”,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做好大型脚手架拆除、高空落物区域等高危险作业场所的警戒和清场工作。
电力工程项目经理不仅要内强素质,还要外树形象。对外要与业主、监理、设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适度宣传扩大项目知名度,力争取得更多、更有利的支持和帮助;对内要经常与员工沟通,倾听各种意见和建议,鼓舞士气,增强项目凝聚力。
三、打造优质的安全生产队伍
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中,每个员工在业务上都有各自的安全责任。据统计,安全生产事故大多数都是出于安全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的原因导致的。例如对简单工作有轻视心理,对复杂工作有畏难心理,对事故有恐惧心理,凭老经验有侥幸心理等等。电力工程项目必须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而工程质量受到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影响最大,为防止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力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必须打造一支安全意识强烈,且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
1、加强安全生产思想教育,提高安全生产责任心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要强化安全思想教育,使安全生产观念深入人心。一是要开展安全录像教育;二是要开展安全演讲教育;三是要设立安全图书室;四是要开展安全展览教育;五是要开展安全警句教育等。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督促员工增强执行安全工作指示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2、加强技术业务培训,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技术
加强安全生产技术业务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电力工程项目除了要求员工具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责任心,还要求员工具备过硬的安全生产技术和业务能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技术业务水平,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业绩考核相结合,使广大员工把安全生产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确保安全生产的实现。具体来讲就是:一要进行岗前安全知识培训,对新员工上岗、员工转岗等进行安全生产规范化教育,实施“持证”上岗;二是要进行专业安全技术业务培训,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学习,并大力整顿安全生产纪律作风,严格管理和考核,促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遵章守纪,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
总之,安全生产对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来说,是一个尤为复杂的难题,其中存在着突发性和不可预料性,但是只要作好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提高工程项目经理和施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就能提高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为电力工程项目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
黄世多
1970年10月
贵州省望谟县金利有限责任公司
现有职称 :电力助理工程师
【林业工程技术的管理探索的论文】推荐阅读:
林业工程树木养护管理技术研究论文11-07
林业工程06-20
林业专业技术论文05-28
林业生态工程学试题10-28
国内林业发展经济管理论文10-22
林业技术推广站的主要工作职责12-07
林业产业论文07-03
林业法论文12-10
林业病虫害论文10-02
林业专业技术工作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