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共9篇)
简介:本文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研究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实施改革的相关建议。从观念、体制、机制、资产、定位等方面研究了今后工作的措施,为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管单位走向良性循环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字:改革 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思考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在深入到国民经济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中,传统水利正在变革为现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建国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和规范。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配置是有效的,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后,历时十年,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水利系统中,特别是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却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习惯于商品生产和工程建设严重依赖上级的行政命令,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单位职工吃“大锅饭”、喝“大锅水”、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差、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注重社会效益的发挥而忽视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壮大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国家水利产业政策滞后,没有在政策上即时调整、引导水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对水利工程管理如何进入市场研究不深、不透。
(2)、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无偿用水观念根深蒂固。全社会无偿用水或低价用水观念的转变速度缓慢。
(3)、国家重视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稳定,在商品水的价格上严加限制,将农业产业的商品水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承担。
(4)、将应由地方政府负担的防洪、排涝等公益性支出转嫁给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负担。
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水利系统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缺乏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缺乏发展水利工程的新的管理模式。
2.管理体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四十七万多户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拥有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种植、旅游等功能要素的,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地域分布广泛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
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政事交叉、各自为阵、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经常出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造成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不清,出现有利益时大家争着管,有问题时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管的局面。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3.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水价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务院《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按照政策规定并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水价成本测算。实施六年来,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不能按照测算审批的成本水价计收水费,普遍的实收水价只占成本价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虽然水管单位所供的水是商品,其中凝结着商品生产者巨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但却不能从低廉的收费价格中获得合理的补偿,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然导致水管单位职工的生活贫困和职工队伍的不稳定。水价的审批是由国家各级价格管理部门严格控制的,既不能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定价,又不能得到政府的价格补贴,这实际是政府转嫁了水商品成本支出的负担。因此,目前全国水管单位的巨大亏损,其主要原因均是政策性亏损。
(2)、水费的计收机制。多年来,水费的征收都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以“实物计量、货币结算”的方式实施的,在九十年代后期改为“按亩计量、货币征收”的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征收水费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时期就出现了许多矛盾。第一是征收主体的错位:由于水具有商品的属性,就不能回避市场经济规律,回避买卖双方直接见面的供需服务关系。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普遍出现入不敷出、财政严重赤字的状况,必然将广大农户所解交的水费用于发放工资、奖金、建办公楼、修学校及地方社会公益设施等支出。因此,普遍出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挤占、挪用、截留水费等违纪违规的现象,导致一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欠收水费高达几千万元的严重后果。第二是计量标准的失衡:在计量收费的方式上,长期沿用按设计灌面或八十年代初定的灌面,将田土面积折合为标准亩计收水费。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城市化的建设,使田土的比例和各类经济作物的用水量与原有核定的标准严重背离。所以,传统的水费计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3)、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放空设施等项目,既为防洪保安发挥作用,又为蓄水、养殖、发电、旅游等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4)、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我国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建成的,主要是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建设,加之受当时技术、资金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设计要求低、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不高、渠道防渗不配套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跨塌水毁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惊人,并且存在重大的水利工程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跨坝、渠道跨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
4.运行管理经费的问题。
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管理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水费收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受到“以粮为纲”,“无粮不稳”和“水是天上掉的,无价无偿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政策保护,所以,水商品的价格一直不到位,而国家对公益性支出不予补偿,导致水管单位的运行管理经费十分短缺。另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每年的复员转业退伍军人的安置,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又形成水管单位人员增多、机构臃肿、素质低下,根本无法实行水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由于没有经费,长期以来,没有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等社会保障体系,大量职工退休、下岗、待岗后,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我国的西部落后地区和基层水管单位犹为突出。
5.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单位的性质经历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产型事业单位”的过程,长期实行“自收自支”、“以收抵支”的预算管理形式,没有得到科学、客观、合理的准确定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国家经济不发达所致。水利工程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基础。因此,理应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和财力的支撑。由于水管单位管理的内容比较复杂,因此,结合实际界定单位性质就非常必要。光靠水管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不合理的,也是补偿不了的。就全国水管单位一九九五年新财会制度改革后每年出现的巨大亏损来看,再过一段时期,很可能出现“所有者权益”的全面赤字,多年积累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等将被巨大的“未分配利润”赤字所冲抵贻尽。这都是由于水管单位的性质错位和补偿缺位所造成的结果。
二、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⑴、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
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⑵、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
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功能,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处理好这个关系对社会、对水管单位都非常重要。界定清楚两者的资产量、价值量是这次体制改革的焦点。从公平、合理、科学而言,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防洪、排涝、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划分时,可按水库库容的各自占比,或防洪、排涝、减灾、环境效益占灌区范围内平均GDP贡献率,或水管单位总支出中扣除经营收入弥补支出的占比等方法,客观综合确定公益性资产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同时结合水管单位现状、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确定公益性耗费的补偿额度,不搞一刀切。
要分别对每个水管单位进行划分和确定,明确各级财政部门应承担的补助份额。同时,重新核定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价格,分别对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灌溉、城市环境等不同用水类别确定不同的水价成本和价格。并对其中的农业水价的成本价和当年执行的收费价格进行比较,按照实际供水量和收费总额核定差额,将这一部份不应由水管单位承担的差额,由受益的地方财政负担。但是,由于存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国家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大体平衡各省市区的负担份额.⑷、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5)、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6)、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准确确定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清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而情况最为复杂的也是这一类。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使职工的生产岗位进的来、走的出,退休有所养、下岗有去处。
4.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第一,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第二,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第三,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改革长期以来实施的按亩收费方式,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由支渠管理委员会负责某一条支渠的输水、管水、灌溉和维修等工作,配合用水户协会做好水费的征管工作。
第四,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1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范围有以下几点:渠道工程, 灌溉排水工程, 包括输水管道和为农田灌溉排水服务的小型河道治理等工程。有蓄水工程, 如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等。还有就是乡镇村集中供水农村人畜用水等工程[1]。改革的目的是组建用水合作组织、明晰工程所有权, 以增强经营管理活, 动, 实现农村水利设施的良性运转, 为广大农民提供良好服务。
2 管理体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2.1 改革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改革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虽然有着农民参与的相关规定与制度,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 但改革后的管理体制也并不健全, 因此农民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是很高。有些农民不了解也很少参加农村水利工程的相关的管理工作, 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村水利工程根本不需要有管理。他们也不了解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组织和领导情况, 因此农村水利组织的领导或成员大多数由组织安排, 农民主动参加或进行选举相关成员情况的非常少。
2.2 现行管理体制仍存在重建轻管、资金不足的问题
由于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一直的是注重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量的增加, 而不是对已建成的农村水利工程及相关工程设施的管理, 因此长期有着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轻视态度。在改革体制后也没有及时拨出将管理所需的费用。由于对农村水利工程维护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又相对较少, 使得建成容易坏的也容易的现象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长期以来, 一些收入来源单一, 主要依靠水费收入的水利管理机构, 支出项目较多, 收入却特别少, 甚至个别机构出现各种项目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 这些情况必然会降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对农村水利管理机构的良好运营产生不良影响。
2.3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某些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没有完全到位、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过于单一、使得一些混乱状态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发挥的效率并不高, 而且还是没有充分调动水利管理人员积极性, 这就显现出改革后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并不十分健全。
3 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建议和深化措施
3.1 宣传和倡导农民积极参与体制管理工作
农村水利工程设施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是我国农业建设和发展的保障, 对于水力设施的管理必须依赖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相关水利管理部门应该认真落实水利部提出的关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针、政策, 在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上下功夫, 不但要善于兴建农村水利工程, 还应善于管理和维护它。要真正明白, 农村水利工程真正发挥效益是在管理上。
各级水利部门和宣传部门应该积极向农民宣传和介绍有关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内容,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水利组织。政府应当做好相应地工作, 对于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办法要按照要认真按照方针政策中规定的内容执行, 要广泛吸纳来自社会的有关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 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让农民群众认识到水利设施与农民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水利设施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当中。
3.2 加大重视力度, 依法完善管理体制
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 将其法律化和责任明确化, 要让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领导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并重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让他们认识到涉及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不仅仅是固定资产投资量, 还应有农村水利设施管理[2]。水利工程管理的进一步深化改革还包括要对水利设施管理方面进行大量的投资, 将管理机构和管理所需的费用落实, 从根本上杜绝“建成容易坏的也容易”的问题。
3.3 依靠科技手段,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使得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由粗放型管理模式变成集约型管理模式, 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但我国在应用科技手段方面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很落后。我们必须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 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化主要措施可以有:加快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改革, 以节水型信息化管理为目标, 加快农村水利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步伐, 提升目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依靠信息化手段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建设的措施有:加强农村水利门户网站水利行业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库的建设, 建立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和大型泵站信息化试点, 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完善各项水利工程管理规章制度, 逐步改变原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发挥效益的方式以及推行新的、高效的方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措施等等。
结束语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建设做出贡献的措施之一, 必须做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 确保水利工程设施安全顺利运行, 使其发挥应有效益, 为我国农业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丽.农村水利工程改革与管理问题分析[M].太原:山西出版社, 2010:53.
[2]王宏伟.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改革[M].郑州:水利工程出版社, 2010:95.
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37-02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我州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目前全州共建成农灌水利工程4964处,总蓄水量达2.5亿m3,这些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我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趋突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明、机制不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影响到我州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水利工程管理现状
目前,全州共建成农灌水利工程4964处。其中:蓄水工程(山塘水库)1504座(中型水库4座,小Ⅰ型64座,小Ⅱ型188座,山塘1248座),总库容2.5亿m3;引水工程2527处;提水工程933处。建成渠道3万km,其中:万亩灌区骨干渠道1830km。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8.7万亩。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后,全州共批复成立78个水管单位,其中:全额拨款49个,差额拨款27个,自收自支2个。总批复人员编制643人,到位458人,到位占总编制的71%。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2.1水管单位性质不清,体制不合理
我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基本沿袭计划经济时代模式,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管单位之间权责不明,国有水管单位虽属事业单位,但无可靠的经费来源,多数实行差额拨款,甚至无拨款;集体管理水管单位,随着农村土地下放,由于主体不明、产权不明,集体管理名存实亡,部分工程甚至无人管理。部分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工程,具有公益性,又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在一起,界线不清,水管单位缺乏科学定性,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
2.2机制不活,自身造血功能差
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管理经费本应财政负担,但由于各级财政困难,造成了长期以来水管单位经费短缺。准经营性水利工程,大部分为农灌水利工程,水费收取难度大,收取率低。使供水不能收回成本,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我州的农灌水费的成本价为每亩50元左右。州政府于2000年9月以文件《关于认真实施贵州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核定及水费计收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我州农灌用水水价要在三年内逐步调整到成本价,第一步调整原则上不低于成本价的50%即平均25元/亩。按此标准,全州有效灌溉水田面积148.7万亩应收水费3700余万元,但是多年来,我州农灌水费收取每年仅有400万元左右,仅为应收的10%。且近年来水费的收缴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水费收取严重不足,致使水管单位普遍入不敷出,举步维艰。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人事分配制度仍沿用传统计划经济的做法,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大多数水管单位不能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开展多种经营,造血功能差,无法自我维持,自我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2.3经费来源不畅,维修养护投入严重不足
众多水利工程因年久失修,带病运行,每年必须对工程进行岁修、整修,根据定额标准测算,我州水利工程每年需要维修养护经费2500万元左右,但每年实际到位资金不足500万元,缺口2000万左右。维修养护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使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大量公益性支出财政无力承担,在普查统计的36个国管单位中,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大部分没有财政补助,工程维修费没有来源,职工基本工资无保证;多数工程建于五六十年代,质量差,不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库病险频频发生。
2.4人员机构臃肿,结构失衡
水管单位内设机构设置不科学,有机构臃肿,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一方面是效益稍好一点的水管单位,由于无控制权,队伍不断膨胀,在人员总量过剩的同时,水管单位真正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又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工程管理的基本需求。我州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主要依靠各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来维持,目前全州共批复成立78个水管单位,批复人员编制643人目前到位458人,到位占总批复的71%,管理人员不足及技术力量薄弱等矛盾较为突出。就目前现状来说,仅靠458人管理全州4964处水利工程,平均1人要管理11处水利工程,其工作难度及管理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条件差,效益差的,无法基本生活保障的,留不住人,人才外流十分严重,少数工程不得不临时聘请当地农民照看。
2.5社会保障程度低,队伍不稳
由于水管单位无固定经费来源,加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还未出台,绝大多数水管单位经营收益入不敷出,难以为继,80%以上的水管单位(含差、定额拨款事业性水管单位,无拨款水管单位和经营水管单位)无力为单位职工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程度低,水管单位职工队伍极为不稳。
2.6管理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低、内部管理粗放
体制不合理,机制不健全,设施不配套,管理手段原始,有的水库最起码的防汛通讯设施都没有,更谈不上配备交通工具,一遇汛、险情,全靠人力通知组织抢险;另外,水管职工整体素质偏低,管理粗放,甚至部分工程无人管理。
3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3.1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针对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体制不顺、责权不明、管理粗放的问题,《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国有、集体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责,对其他行业管理的水管单位和其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行业管理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规定水利工程实行枢纽拦河坝与灌区统一管理;规定工程按规模大小和行政区划进行分级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中型及跨县(市、区)行政区划的小(1)型水利工程,由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也可受权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小(1)型及跨乡(镇)行政区划的小(2)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位于城市(镇)上游位置特别重要的水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级财政、发改、编制等部门同意后,也可提高一级管理;原属集体管理的小(2)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负责管理,或由乡(镇)人民政府明确工程所在地村及村民组或受益户联合体(或用水户协会等集体组织)负责管理并确专人负责;个体投资修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含1~10万m3的山塘),应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的业务指导,其安全运行管理必须明确专人负责。特别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凡水利工程管理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管理单位、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这些规定和制度,明确了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证职责履行到位,必须狠抓基础管理,量化责任目标,规范、完善管理制度。
3.2 准确确定水管单位分类定性
(1)要根据水管单位所管辖的工程功能,将水管单位划分成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类。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应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应定性为企业。
(2)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由于分类定性较难,做好这类水管单位的定性工作至关重要。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但这些单位不同程度地承担着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与维护任务,这类单位目前大部分的经营收入不能维持其运行管理与工程日常维护经费支出。《实施意见》规定将水管单位前三年实际收入数目与按水利部财政部联文(水办〔2004〕307号)测算出的支出数目进行比效,最后确定水管单位性质,水管单位具体分为三种情况:即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必须按照《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
3.3建立维修养护的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3.4加强领导,稳步实施,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有关问题,2004年8月,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明确了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我州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此项工作。78个水管单位的改革方案已经得到当地政府批复,并完成了全州小(1)型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验收。实践证明,自水管体制改革以来,逐步解决了部分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和工程效益衰减等一些难点问题,水管体制改革是改变我州水管单位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两定”测算、经费落实、管养分离、内部改革、人员分流等方面,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州州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5立足实际,积极探索
(1)积极探索管理机构设立形式:我州共有小(2)型以上水利工程802处,如按照一个工程设立一个管理单位不现实。为此,根据黔南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广以下机构设立的三种形式,即:1)是单个型,即一个小(1)型或重点小(2)型工程设立一个水管单位;2)是以大拖小型,即一个小(1)型和几个小(2)型地理位置相距较近的过程,采取以大拖小设立一个水管单位;3)是片区捆绑型,即把片区内的几个工程捆绑起来设立一个水管单位。
(2)积极探索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以及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简人员队伍。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黔府发〔2004〕19号).
[2]《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水办〔2004〕307号).
流程
为规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改革工作步伐,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云政发„2009‟87号)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流程。
一、成立领导机构(1月11日至13日)
各村委会于1月13日以前成立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负责本村辖区内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相关材料报乡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宣传发动及工作人员培训(1月12日至16日)
1.于1月16日前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会议及村民会议,广泛宣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政策、目的及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改革工作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2.于1月16日以前对村“两委”及村民小组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相关政策,通过培训使所有参加改革的工作人员掌握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和各项要求,明确各自责任,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3.做好宣传:各村在1月16日以前出小型水利体制改革黑板报1期,粘贴标语20条。
三、摸底调查,制定方案(1月12日至25日)
1.调查摸底。1月20日以前各村委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完成所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登记造册工作。
2.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在乡改革领导工作组的指导下,1月25日前完成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同时, 根据工程实际,绘制工程平面图和四至界限,确定位置和管护范围,特殊工程实测确定。
3.实行一村一策,一塘一策,因地制宜,于1月25日前制定村、组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村、组改革方案过程中,采用何种改革模式,改革后如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由群众讨论决定。在“一事一议”过程中,实行“四签”(即:会议通知签收、参会签到、表态签字、决议签名),实行两个“五分之四”(即: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村民代表或户长到会,必须有五分之四以上参会人员同意),坚持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主体,改什么,如何改,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让改革真正做到由受益群众说了算。
四、公开实施,签订合同(1月25日至2月12日)1月25日前各村将各个工程的改革形式在工程受益范围内公示7天,群众无异议后,按照改革程序明确工程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后,签订合同,完善相关手续。
五、颁发产权证(2月12日至17日)
1.对公示无异议的,由乡镇工作组将摸底调查资料(资产评估表,产权界定表),连同《改革实施方案》、《承包合同书》、《委托管理书》报送县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审查合格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意见,报县政府批准后,颁发产权证。
2.《产权证》发证时,根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所属颁发给所有权者持有。
3.领证人必须凭身份证、《受理产权证登记回执单》领取,并在《产权证发放登记表》上签名或盖章。
六、查缺补漏,立卷归档,接受县级组织检查验收(年2月17日-2月20日)
在乡指导组的指导下,各村负责对本村的改革进行查缺补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立卷归档工作。立卷归档工作结束后,各村要对本村的改革工作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总结和验收请示,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各村改革工作进行验收。结束初验后,要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做好迎接州县检查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
七、工作要求
1.各种表格要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填写的数字要准确规划、工整清楚,不涂改,使用国家公布的简化字。对工程四至界限表述要清楚、明确,文字叙述不能抽象或模棱两可。
2.产权证的填写、审核、发证各环节工作都要指定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负责,并明确责任制,不得乱填、乱发。对不按规定填写,发放产权证出现问题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意义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保证,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机制不活,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国有水利经营运营体制不完善等。导致效益严重衰减,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护,因此,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只有进行改革,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水利行业对于市场的依赖低于其他行业,它导致了水利行业的改革相对滞后。水管单位必须要改变观念,对水管单位进行分类指导,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由于水的特殊性,水管单位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公共财政改革要求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我国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主要提供的是水土保持、排涝、防洪、挡潮等服务。水管单位必须正确定位,理顺内部事企关系,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畅通运行维护经费的来源渠道,得到合理补给公益性支出。在国家增加投入的前提下,还必须拓宽水利市场化,放开脚步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事业单位改革要求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提出的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我国水管单位绝大部分是事业单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弊端日益显露,严重影响水管单位的发展。必须借鉴外行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切实可行的提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方案。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以及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快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现状
水利工程管理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深入了解水利工程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引导和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对水利工程的管理的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大力发展经济是国家的首要任务,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强烈的经济增长压力下,水利建设的主题是保障与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成为政府强烈投资,从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地区的水利管理改革,增强水利管理经济实力为基础,以水费改革为突破口,形成水利管理全面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改革形势,水利工程效益和管理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足:
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不足。近几年在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水利投入的同时,有的地方没有足够重视对现有工程的挖潜改造,各级干部忽视工程运行管理。基础建设资金不能用于运行管理。在管理上,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模式,使水管单位缺乏必要的物力、人力、财力建设,并且管理水平低下、业务技术能力有限,对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各级领导不能充分认识。
水管单位定位不准,管理体制权责不明。许多水管单位定位性质不明,专款也不能专用,应有的国家财政补贴没有享受。综合性单位占水管单位的大多数,公益性工程和经营性工程合在一起,公益性部分运行管理费并没有得到财政给予的合理补偿,运行机制无法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一些水利工程没有严格按原则进行管理,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超编。人员超编现象在水管单位严重存在。人员超编即造成了管理单位经济负担沉重,使水管单位内部缺乏有力的激励与竞争机制。
工程管理维护经费不足。经费短缺使工程运行维护费没有保障,致使工程老化失修。工程维护费用的投入仅能维持工程的最低运行要求,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和整体效益的发挥。
水价标准低,水费收取率低水价能否达到成本价和水费征收到位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如农业水费的实际收取率仅为5096左右。
三、水利工程的建管结合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建设管理紧密相联,进行建管结合在可行性研、设计、建设阶段非常重要。水利工程建管结合产生的条件。即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新建水利工程才能进行建管有机结合,其前提条件是业主负责制,逐步建立以建设项目法人分级、分层次管理。项目法人的职责就包括了组织运行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生产前准备工作,管理方案、人员培训等,对资产的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对项目风险负责项目法人要负责项目资金的回收,实行建管结合正是在此前提条件下提出的。
可行性研究阶段建管结合。通过对与项目相关的各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进而评价经济上的盈利性和合理性,项目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管理机构方面的结合^明确运行管理体制,对水利工程的性质进行初步的确定,以便通过相应的渠道落实经费来源,并防止出现人员超编、机构臃肿现象。
投资方面的结合。与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一起考虑,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阶段费用进行测算,将运行管理资金与建设资金―起考虑。
前言
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的改革,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相关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保障,做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相关报告《2013~2017年中国水利工程行业领先企业经营策略与优劣势分析报告》指出:“我国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总损失的60%左右。1990年以来, 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 约占同期GDP的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 该比例可达3%~4%。”[1]兴修水利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和国家必须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州县水利工程监督体制, 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 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水利工程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设施, 同时也是维持人们安定团结的物质基础。水利工程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 为我国防灾防洪、减灾、排涝等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它也为我国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 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用水, 为农业提供了灌溉用水。党和政府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 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 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 用国际经济—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 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在21世纪的前20年实现小康目标。”[2]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弊端
2.1 城乡水利单位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各项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城乡水利单位的改革, 由原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生成型事业单位逐步转变为现在盈利性的“以收抵支”、“自收自支”的预算型管理。国家已经合并并且取消了不少乡镇水利站, 通过水利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弥补公益性的支出, 这一举动明显是不合理的。据我国相关资料显示:“全国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仍有6%的公益性人员支出和19%的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没有落实, 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承诺落实”现象, “两费”实际落实率可能远低于统计数据。”城乡水利单位制度不完善, 直接导致了我国水利工程财政方面的巨大赤字, 城乡水利单位服务能力降低, 成为我国当前整个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中最薄弱的环节, 不利于我国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2.2 小型水利工程运行机制管理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未涉及到小型水利工程安全问题, 仍然存在管理职责不明确等突出问题, 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的安全问题。小型水利工程在我国抗旱、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型水利工程已经是建设我国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存在老化失修、加快报废、安全运行机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导致我国小型水利工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2.3 州县水价、水质监督机制运行不规范
目前, 还有大部分县级地区还按照80年代初制定的计算标准来征收水费, 尤其是乡镇城市化发展、农场产业结构调整, 使传统的水价计算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许多州县供水设施设备老化, 直接导致水质受到污染, 不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用水需要。水利部门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督制度, 州县监督机制不完善, 都给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带来了新困扰, 导致州县水利监督部门运行机制不规范。
3 创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3.1 明确水利单位性质, 深化水利单位管理制度改革
国家应该准确界定水利单位的性质, 建立健全科学的水利单位管理运行机制, 从实际出发, 补偿扶持水利单位的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目标指出:“目前, 政府应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3]水利单位还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划分国家补贴金额和自收自支的份额, 逐步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我国水利单位的社会服务水平, 推动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
3.2 完善管理运行制度, 加强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
小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鱼道、水库、进水口、坝、渠道、堤等多种建筑物。因此党和政府必须创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施工者、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严格绩效管理, 明确管理责任, 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在确保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引入市场竞争理念,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水利工程的投资成本, 还可以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养护, 培养专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施工队伍, 由专人专门负责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设备的检测人员, 还要增加渠系工程养护维修人员, 从根本上确保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 还可以减少投资成本, 缩短工期, 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水平, 从而实现我国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范州县监督机制, 确保水质安全、水价合理
党和政府要对水价、水质进行有效的监督, 按照国家下发的统一标准, 按照“先服务, 后收费”的政策, 采用阶梯式水价收费管理制度, 明确征收主体, 实现收费到基层;与此同时, 水利管理部门还要完善水质监督机制, 及时更新供水设备, 避免因设备老化而导致水污染的情况发生, 相关责任部门要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从而优化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4 未来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要不断坚持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顺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深化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 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党和国家应该对水利机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依法行政, 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 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对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聘请制度, 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日后水利工程不仅要满足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 还要为改善生活环境而服务, 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朝全面、综合性、多目标发展。水利工程建设还要采用新型勘探技术, 引进国外先进思想技术, 利用新工艺、新材料, 充分发挥我国水土资源优势, 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推动我国水利工程事业向前发展。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不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 而且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保障。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在近年来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许多弊端, 因此推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党和政府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找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并从现行体制、观念、管理机制、投资资产等各个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以此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总之, 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 需要国家、施工单位、社会各界团结一致, 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摘要:近年来, 由于我国人口增长过快, 直接导致城镇供水紧张, 随之而来是能源短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等问题。因此,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和国家只有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转变思想与时俱进, 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本文针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提出几点有效完善水利管理体制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措施,思考
参考文献
[1]范晏岗, 李铭杰.论水利工程管理及其改革措施[J].陕西水利, 2011 (04) .[2l张敬光, 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水利经济, 2003, 21 (6) :15-1.
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6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039-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建设管理发展比例失调,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水利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将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进管理有机结核起来,实现“建管结合、无缝交接”,对于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以及水利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积极意义。
1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期以来水管单位积淀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矛盾越来越突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认识不足
水利系统内“重建轻管”的思想普遍存在,近几年在增加水利投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有的地方对现有工程的挖潜改造和强化管理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在思想上,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比较重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而忽视工程运行管理。在投入上,基础设施投入多运行维护投入少,基础建设资金不能用于运行管理,财政拨款资金又远远不能满足运行维护所需费用。在管理上,建设管理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而已建工程的运行管理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管理模式,定额标准陈旧、管理方式单一、经营方法不规范。
1.2水管单位定位不准,管理权责不明
由于水管单位分类指导政策正在试点中,目前纯公益性单位、经营性单位比较好区分,但是由于综合性水管单位的功能的双重性,很难严格区分其单位性质。许多水管单位定位不准,性质不明,没有享受应有的国家财政补贴,专款也不能专用。
部分水管单位责任主体不明晰。一些水利工程没有严格按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该由上一级管理的水利工程由下级单位管理,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一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管单位只有业务管理权限,没有人事管理权,只管事不管人。
1.3工程管理维护经费不足
水管单位存在着收支不平衡、管理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造成水管单位经费严重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各级财政对公益性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始终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有制度保障的投入渠道。一方面,财政拨款原本就与工程正常运行所需经费相差较远,在一些财政困难地区拨款到位率又很低。另一方面,收费性质界定混乱,有限的维修养护经费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专项资金浪费、截留、挪作它用现象时有发生。
2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2.1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水管单位在搞好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同时,依托自身水利资源和优势开展种植、养殖、旅游、餐饮、施工、技术服务等生产性经营性活动。水管单位必须结合自身的优点实事求是的开展多种经营,思路要清晰、重点要明确。
人员分流要立足内部消化,利用多种经营解决就业问题。进行内部消化时,首先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法人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吸纳分流人员。其次,参加社会保险时,争取一些优惠政策。对于那些具有自谋出路能力和意愿的职工,给与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同时,要根据有关法规进行明确资产划分和重组,依法办理相关的资产转移、产权登记手续。
2.2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
在各种用人制度中,聘用制是一种基本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度,有利于解决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下水管单位用人单一化、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等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流动。水管单位不同类型人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聘用。
搞好内部分配机制,是增强水管单位内部活力,调动各类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水管单位要积极探索以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按照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在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职位分析和岗位测评的基础上,明确职责,以岗定薪。
2.3配套相关政策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比如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政策问题,需要财政部和人事部的帮助和配合。水费收缴要实行依法交水费,需要公安部门和司法部门出台相应的法规。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水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改革、尽快出台各项政策,水管单位加大力度执行相应的政策,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将会出现好的发展趋势。并将呈现与时俱进的态势,逐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实行独立核算、产权清晰转为企业或新组建的法人水利工程经济实体,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经水利、物价及财政部门认定并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可享受三年内免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免征企业所得税等。各法人经济实体组建初期,水管单位可适当安排一定资金给予支持,在技术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井优先考虑各经济实体参与单位内的项目开发。
任何水利工程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公益性功能,水利工程设施运行过程中,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营性部分,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必须牺牲其利益承担必要的公益性任务时,其损失应该由国家给与一定的补偿,对其公益性功能资产的损失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公益性补偿方法,对水管单位进行经济补偿。
只有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诚,赵峰,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4,(6).
(一)型水库×座,小
(二)型水库×座,其它小型水利工程××件,初步形成了供水、灌溉、防洪为一体的工程网络体系,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抗御水旱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一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权责不明;二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机制不活,管理粗放;三是水价偏低,良性的水价机制难以形成;四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经营困难。这些问题导致我县大批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病险突出,效益衰减,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而且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加快推进我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水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为保证我县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5号)精神和《××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为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牢固的体制基础。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
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县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终达到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目标。
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全县水管体制改革,按照省、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分三步走。2003年为准备阶段,做好调查研究,完成经费测算,搞好试点,编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2004—2005年为实施阶段,在全县范围内,认真贯彻落实本实施方案,深化内部改革,初步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6年为总结验收阶段。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报请上级进行检查验收。
(三)改革的原则
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确保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既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又要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切实做到加大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既要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又要在水管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要确保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
××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是全县范围内小型及其以上规模的国有水利工程。以上规模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未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和经费的,同时纳入此次水管体制改革的范围。
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一)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1、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中型水库,由县水利局管理。
(2)小
(一)型水库、集镇饮水工程,原则上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依法委托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委托乡镇管理的工程应报县政府审批后执行。
(3)收回小
(二)型水库管理权,包括0.3m3/s以上引灌沟渠,由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4)农村五小水利工程,根据谁建谁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人员和职责,属集体所有的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管理,属农户所有的由农户自主管理。
2、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管理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安全,限期排除险情。县水利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县管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
水管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要依法追究水管单位、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乡(镇)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水管单位和乡(镇)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其它单位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业主责任。
(二)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
1、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
县水利局管理的中型水利工程,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具有灌溉供水、集镇供水等经营性功能,虽有一定经济收益,但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定为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座小
(一)型水库和×座小
(二)型水库,主要承担农业灌溉任务,兼有防洪、排涝功能,均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定为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2、严格定编定岗
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由县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县财政局和县水利局核定。各水管单位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认真测算定编、定员,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合理定岗。
(1)岗位设置
按照部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根据“两定”方案测算,两座中型工程及小
(一)型、小
(二)型水管单位岗位设置的具体情况如下:
××水库管理所设置岗位25个,××水库管理所设置岗位24个。
小
(一)型及小
(二)型水库岗位设置,每座小
(一)型水库管理所设置4个岗位,每座小
(二)型水库管理所设置2个岗位。11座小
(一)型水库和105座小
(二)型水库,共设置岗位254个。
(2)定员
根据以上要求,对县管两座中型水库水管单位各类岗位定员,具体情况如下:
中型工程水管单位岗位定员表
水管单位名称
定员数量(人)
合计
非公益性
公益性
××水库管理所
214××水库管理所
417
7合计
小
(一)型水库11座,定员44人,小
(二)型水库105座,定员210人,共254人。
(三)全面推进水管单位改革,严格资产管理
1、根据水管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制度改革。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精减、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职工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对年龄偏大、素质差、水平低的部分职工实行内部退养或待岗,退养或待岗期间,依据人事劳动的有关政策发给基本生活费或退养金,退养人员到退休年龄,一次性办理退休手续。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
2、规范水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严格资产管理。对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以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将经营性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到位情况下,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企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的投资经营活动,原则上围绕与水利工程相关的项目进行,并保证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的足额到位。
(四)积极推行管养分离
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有利于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剥离出来,逐步推向市场。
为保证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同级财政部门要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同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五)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收管理
1、逐步理顺水价
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农业用水水价按实际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非农业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税金、计提合理利润基础上确定。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
中型水库工程水价成本测算表
单位名称
农灌水价
(元/m3)
城镇供水水价(元/m3)
备注
××水库
0.1
1无
现状水价
××水库
0.20
0.49
根据××水利工程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拟定中型灌区水价改革计划。××水库农灌水价:2003年至2005年,0.06元/立方米,2006年至2010年,0.10元/立方米。从2011年起,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逐步调整,使水价逐步达到供水成本。非农业供水水价按供水成本一步到位。××水库农灌水价0.11元/立方米,为水库现状成本核算水价,不能作为水价改革依据,待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后再进行水价成本核算,拟定水价改革计划。
××水库水价调整时期及价格表
供水时期
农灌水价
(元/m3)
城镇供水水价
(元/m3)
时期
计划
支渠进水口
水厂原水表
第一时期
2003—2005年
0.06
0.49
第二时期
2006—2010年
0.10
0.49
2011年以后
适时调整农灌水价,逐步实现按成本价计收。
乡(镇)管理的小
(一)型、小
(二)型工程,在水管体制改革中,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水价改革计划。供水价格按供水成本逐步到位,原则上要能确保管理人员工资和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经费的来源。
2、强化计收管理
改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逐步推行计量收费。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改进收费方法,减少收费环节,提高缴费率,严格禁止乡村两级在代收水费时任意加码截留。收取水费时,要实行公示制,接受民主监督,规范收费行为。非农业用水必须安装原水计量设施,实行计量收费。
(六)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严格资金管理
1、根据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实行不同的财政支付方法
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供水价格未达到成本水价计收前,缺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贴,供水价格按成本水价计收后,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财政不予补贴,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它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预算。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水利管理站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
2、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为保障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同级政府要合理调整水利支出结构,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一是建立水利建设基金,根据云政发[1997]101号《云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从2003年起,建立××水利建设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的足额到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来源于同级水利建设基金的30%(建设基金使用结构为:55%用于水利工程建设,30%用水利工程维护,15%用于应急渡汛)和同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岁修费,实施中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补给。各项水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管护资金的来源,按“收支两条线”纳入同级财政,统筹安排,加强管理。
(七)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税收及社会保障政策
1、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县水利局和水管单位要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特别是旅游、水产养殖、农林畜产,建筑施工以及渠系维修养护等具有行业和自身优势的项目。利用水利工程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的项目或企业,要优先安排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在理顺水管单位现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把经营项目的剥离与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
2、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各类水管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有条件的水管单位要为职工建立各类补充保险。事业性质的两座中型水库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非公益性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所需费用由水管单位解决。改制前水管单位所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由同级财政解决。
3、税收扶持政策
在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为安置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符合国家有关税法规定的,经税务部门核准,执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编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报告的同时,必须同时编制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项目,不予审查、立项,不得审批、转报项目建议书以及项目设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管理机构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管理设施不健全的工程不予验收。
(九)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使其发挥效益,积极探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根据工程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形式认真落实管理主体。一是由乡(镇)组建工程管理所负责管理,将工程安全、清淤维修、供水管理、水费征收、工程的日常管理等任务下达给工程管理所,乡(镇)水利管理站则负责监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和任务的落实。二是以受益户为基础,组建工程灌溉管理委员会(受益户代表委员会),履行工程管理主体责任,日常管理由灌溉管理(受益户代表)委员会聘用专人负责,工程清淤、维护整治、水费征收由工程灌溉管理(受益户代表)委员会组织广大受益户共同落实,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是对受益范围小的微型水利工程可以明确由主要受益户所有,并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十)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法规建设,强化安全管理
1、加强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符合环保要求,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管单位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防护林(草)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要。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应当避免污染水资源,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坏。环保部门要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对水利工程及周边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2、法制建设和完善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的有关规章。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健全和完善执法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维持水事秩序,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
3、强化安全管理
水管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水利工程及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项目。不得将水利工程作为主要交通通道,大坝坝顶、河道堤顶确需兼作公路的,需经科学论证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维护措施,未经批准,已作为主要交通通道的,要限期实行坝路分离,对堤防要限制交通流量。
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为切实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涉及改革的主要部门领导为副组长,县发展计划局、地税局、财政局、人事劳动、水利局以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水利局职责:负责水管体制改革的日常工作,组织试点日常工作安排,上报测算的基础资料,代县人民政府编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
财政局职责:建立××县水利建设基金,筹措岁修资金,对水管单位进行分类定性。公益性资产管理各种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两定”方案和有关测算定额标准,对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经费进行测算,测算审定固定资产,严格划分公益性资产和非公益性资产。
发展计划局职责:测算审定水价成本并制定水价,按逐步到位的原则进行水价改革,做好报批手续。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费用。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责:对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分类、定性,并测算审定水管单位定岗、定员编制,把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编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地税局职责:参与水利工程固定资产原值的核定,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固定资产折旧率,对水管单位和分流人员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各乡(镇)要参照《××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乡(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领导辖区内小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论文】推荐阅读:
水利电力工程预算管理的探讨论文11-26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分析论文06-30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思考论文10-03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合理选择的论文10-09
有关地质勘察对水利工程的作用分析论文10-28
水利工程类论文12-20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发展共存的研究论文12-05
水利工程技术中的防水堵漏技术论文11-18
水利工程造价因素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