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作办学酒店旅游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VatelInternationalBusinessSchoolHotelandTourismManagement,简称为瓦岱勒)成立于1981年,在30多年的酒店管理教育历程中,瓦岱勒在国际酒店、旅游行业及教育领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其适应于行业需要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合作办学酒店旅游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合作办学酒店旅游管理论文 篇1:

黑龙江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 要:高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能型教育转型的经必之路。自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在阐述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校产学研合作在思想观念、内部机制、外部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促进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通过自主协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科研开发、生产、咨询服务等经济合作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在企业锻炼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所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能型教育转型的必经之路。教育部规划司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驻马店会议),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发布600所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大学,高等教育向类型化转型成定局,这给地方高校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即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因此产教深度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现状

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起步较早,早在2008年就着手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工作,201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黑龙江省教育厅决定进一步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选取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6所和3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正式开始了地方性高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试点工作。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中最关键的就是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这9所高校的探索实践经历,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很多经验借鉴和思考,为其他院校深化产学研合作,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

目前省内地方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共计34所,其中省属高水平大学10所,大部分高校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据调研显示,有56.6%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专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比例占总数的67%,50%以上的在校学生也能参与到高校产学研合作中。这表明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已普通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而且经历几年的发展,高校产学研合作呈现出经济效益日渐明显、合作范围逐步扩大、合作模式不断丰富的趋势。

(一)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的引领作用突出,经济效益日渐明显。2013年上半年全省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96项,签约额8.3亿元,投资额61.18亿元,产学研合作成绩显著,其中地方高校的引领作用日渐突出,以哈工大为例,2010年哈工大以“校企共建”模式在松北科技创新城开展了产学研基地建设,该基地涵盖了节能减排、复合材料、土木、环保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平台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个,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化项目10个,军转民产业化平台2个。目前,该基地为黑龙江省吸引海内外资本投入约30.7亿元,创生了智能电力、同和精光、海天质控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九洲、博实两家高科技企业上市,支撑的相关产品为黑龙江省企业带来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10亿元。

(二)合作范围逐步扩大。黑龙江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对象有所扩展,除了重视同行业内企业合作外,现在也十分重视与本省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研究院所的横向合作;合作领域也从合作教育,向技术服务、技术研发、智力支持等方面发展。

(三)合作模式不断丰富。以往高校产学研合作经常采用的模式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共建实习基地等,近几年,黑龙江省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设立专业公司,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打造市场,形成这种“实体合作模式”;大庆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与大庆万达喜来登酒店合作开设“喜来登订单班”,形成了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模式等。

二、黑龙江省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一批高等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由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客观上促进了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限制着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合作意识不强。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

者,由于认识不足对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企业往往认为高校以理论研究、论文发表和课题获奖等作为项目完成的标准,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较强,很多成果与现实市场脱节,因此实用性和应用性不足,而企业与之合作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显然风险较大,利润回报却很慢,所以它们往往更倾向于购买成熟的科研成果和生产技术来减少投资风险。即使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由于担心投资风险高,对于合作项目投入也较少,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和表层,产教深度融合效果不佳。

(二)合作层次不高。黑龙江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目前多停留于合作交流、信息交流、共建实习基地等领域,在技术合作、教学改革领域的高层次合作还缺乏深度。多数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上,但多数还停留在顶岗实习、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上,对于共同研发实训教材、课程设计等方面合作得较少。另外多数企业对于产学研合作缺少规划,合作多数还局限于只解决企业当前的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于如何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等方面考虑得较少,这些都导致校企合作层次不高。

(三)中介组织服务水平不高。科技中介服务是产学研合作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但是目前能够为高校产学研合作提供全程服务的中介组织在黑龙江省还极为稀缺,这就导致产学研合作各方缺乏有效的沟通,表现在金融中介机构对产学研联合的支持不足;风险投资对产学研联合尚未真正重视;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体系上不完善。因此由于缺少风险资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很多项目难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这都为高校产学研深入合作带来了障碍。

(四)政府支持和引导的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即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引领者、直接服务者、组织协调者,同时也是规范监督者。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程度上对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和深入程度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首先,是政府对高校产学研合作投入资金力度不够;其次,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目前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还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包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产权保护政策等),这就为校企的深入合作带了制度上的障碍;另外,政府没有做好服务工作,对于信息平台建设工作重视不足,结果导致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

三、促进黑龙江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一)高校要强化人才队伍,提高自身科研实践能力,从而增强企业合作信心。企业合作意识不强,一方面的原因是对高校的科研攻关能力没有信心,担心投资风险大。因此高校一定要转变等企业上门,靠政府引领支持的被动思想,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增强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把研发的高新技术与企业生产联系起来,实现成果转化;搞特色办学,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合作之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为核心,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项目合作、实验室合作等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让企业看到高校在解决技术难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信心。

(二)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促进产教深入融合。除了以往的合作交流、信息交流、共建实习基地等合作模式,高校应该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例如:高校可以用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作为出资方式投资于企业,实现技术入股,可以与企业联合共建研究开发机构,这样一方面解决了高校科研经费短缺的难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成果不多的困难。

(三)加快产学研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产学研中介服务机构是联系政府、企业、高校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黑龙江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起步晚,能力较弱。为了能够尽快地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外科技中介机构的联系,引进优秀人才,学习人家专业化的运作模式,鼓励国外中介机构进入我省中介服务市场;另一方面加强我省科技中介机构的队伍建设。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法律的专业人才,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四)强化政府政策推动和外部环境保障。产学研合作不能没有政府政策引导,需要财政、社会舆论、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政策方面,政府要完善有利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部门要逐步建立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和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等,并逐步增加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提供服务方面,政府可以依托省级技术市场,搭建专业性较强的产学研联盟共享平台,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各主体间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陈美玲.黑龙江省校企合作创新机制探索[J].价值工程,2014(22):233-235.

[2] 刘玲玲,高文举.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合作基本模式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5(12):28-29.

[3] 潘宇峰,吴刚.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战略思考[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15(11):75-77.

[4] 孟令子.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发展现状研究及对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1):141-143.

作者:彭良英

高校合作办学酒店旅游管理论文 篇2:

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经验启示

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Vate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Hotel and Tourism Management ,简称为瓦岱勒)成立于1981年,在30多年的酒店管理教育历程中,瓦岱勒在国际酒店、旅游行业及教育领域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其适应于行业需要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在IFOP公众意见调查中,瓦岱勒位列欧洲十大酒店管理学院第二。世界酒店和旅游管理行业最高代表机构——世界酒店与旅游管理行业协会曾授予瓦岱勒多次最佳课程奖,并在欧盟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在第17届Worldwide Hospitality Awards颁奖典礼中,瓦岱勒荣获了2016年度“最佳酒店管理学校”的殊荣。鉴于瓦岱勒学校在同类院校中的代表性与影响力,本文以这所学校为例,總结、探讨其成功经验和办学特色,从而为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瓦岱勒的办学特点

1.颁发双学位,灵活而开放的学制

瓦岱勒的专业课程包括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而完成两个阶段的学习总共需要五年的时间,但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将来的发展需要进行灵活的选择。第一个周期是本科阶段,在第三年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获得瓦岱勒国际酒店管理学士学位(BAC+3)以及欧洲酒店管理学士学位两种学位之后进入职业生涯。这一文凭相当于国内的本科学历,证明了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丰富经验。拥有这个文凭的学生的就业职位一般是质量和经营监管者等。

第二个周期,即研究生阶段。瓦岱勒毕业生在经过这段一至二年的学习之后,将获得瓦岱勒工商管理硕士MBA:国际酒店管理硕士学位以及国际旅游和酒店管理硕士学位,并考虑成为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市场总监。此外,瓦岱勒还会接收拥有至少大学二年级水平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要参加准备课程(预科,一般为期一年),以获得酒店和旅游管理领域的基础知识,然后才能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2.双语教学,逐步发展的跨文化招生模式

每年,1200多名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在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接受培训。瓦岱勒在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士等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均设有校区。在校学生中,法国和欧盟学生比例约60%,其余为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学院为国际学生开设英语教学的学士、硕士学位课程,并配有免费法语课程,1994年,瓦岱勒法国波尔多校区成立并开始招收国际学生。2016年英国伦敦校区开始向国际学生敞开大门。

二、瓦岱勒的教育特色

1.以实践强化理论,设置有针对性的综合课程

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以当今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对酒店员工素养的要求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和培训方式,其办学特色是:为学生提供基于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在VATEL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严格遵守1∶1的比例。从第一年开始,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到学院对外拥有的四星级酒店里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为丰富自己的职业经验做准备。一学期的校内学习结束后,所有学生均会到世界各地的酒店进行一个学期的酒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他们进入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2.实行多元化的校企合作

瓦岱勒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是许多国际行业组织的成员,学院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酒店集团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年这些酒店集团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瓦岱勒的课程安排: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讲座,向学生讲解实际操作案例,他们让瓦岱勒的学生参加论坛、学术讨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教学讨论。通过这些频繁的交流,学生从一入学就可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同时,这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还为瓦岱勒学生提供了在知名酒店完成带薪实习的机会。这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事实证明,如此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瓦岱勒培养了大部分具有职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超过两万九千名毕业生在世界各地的顶级酒店与旅游管理机构工作。在各领域工作的毕业生也为学校构成了强大的人际网络,为年轻的毕业生和寻求职业的校友提供帮助。

三、借鉴与启示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不同国家的教学传统、行业现状、历史文化等存在差异,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瑞士洛桑和法国瓦岱勒的“校店合一,工学结合”模式、美国的康奈尔的能力导向性模式和加拿大的与行业联合的培养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所有理论知识必需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旅游业和酒店业均属于服务行业,实操能力和服务经验在这些行业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学历不高的酒店人,凭着经验的积累,做到了酒店的高层。因此,在学生的求学阶段我们就要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真实的就业环境,为其毕业后进入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匹配健全的师资队伍

瓦岱勒的课程设置严格遵守实践和理论为1∶1的比例。例如,第一周为理论周,学生在教室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周则为实践周,学生会被分配到瓦岱勒对外经营的酒店各个部门进行一周的实习,学习各个岗位的实操技能。如此循环,交替进行。而教师的构成又为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服务。瓦岱勒的老师有全职教师、兼职教师、行业教师三种类型,前两类教师具有硕士或者以上文凭,拥有丰富的业界背景,且必须通过严格的教师入职考核,后一类教师不要求有很高的学历,但是其酒店工作的经验比前两类更丰富。由此可见,瓦岱勒的师资队伍也是遵守实践和理论比为1∶1的构成比例。我国可以在有条件的高校或职业院校增大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另聘请行业专家加入到我们的师资队伍之中,以更加匹配课程设置上的变化。

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与专业岗位接轨的实训项目

瓦岱勒在业内的合作伙伴有雅高、最佳西方、卡尔森、希尔顿全球、凯悦、洲际等全球知名的酒店管理集团。这些酒店均与瓦岱勒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发展关系,每个学期都为瓦岱勒的学生提供各种酒店岗位的带薪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接触酒店行业真实的就业环境。这种紧密合作的实训项目,一方面减少了学生自己外出寻找实习的时间,为他们在校专心学习提供了保证,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对接;一方面保证了合作的酒店企业有稳定的实习生源,有利于酒店行业根据本身需要亲自培养所需人才。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与专业岗位接轨的实训项目,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双赢局面。

4.重视国际交流,适应就业市场所需

近几十年来,旅游行业已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如今,酒店与旅游管理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跨国企业越来越多,业内众多机构都在寻找适应多元化、拥有全球化文化背景且掌握实用的管理理论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笔者认为,在我国作为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院校,应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就业市场的所需,重视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学生的培养,努力打造适应就业市场所需的专业化人才。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许嘉悦

高校合作办学酒店旅游管理论文 篇3:

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刍议

摘 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工作实际,按照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专实践课程要求,分析目前此类院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国际本科教育实践标准为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希望能提升民办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为提升民办院校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课程;改革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大量的毕业生占据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巨大份额。民办院校的办学特点就是短平快,特色鲜明,依托母体院校或相关优势资源,办好相关学科,快速就业并打响知名度。笔者所在的民办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课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很有可能影响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影响学生的毕业就业。我校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实践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实践课程存在主要问题

(一)实践课程设置单一。校内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合二为一,因这两个专业具有专业发扎一致性,就业方向略有不同。但实际应用中,旅游管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有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国内外导游方向等等。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类似的方向就业,因此这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要求一定的宽度和广度。

本校的酒店管理实践课程主要设置了酒店管理的部分内容,如酒店的客服管理,校内配备五星级和三星级的客房内部配置,学生可在实践基地内完成客服服务等实践内容;另外设置旅行社模拟导游及沙盘演练,通过模拟导游来完成旅行社等相关实践内容,课程单一,没有趣味,学生实践效果较差;前厅管理中课程实践也仅限于模拟前厅以及学院餐厅实践,但这中实践方案很容易被学生误以为干体力活。

(二)专业实习范围狭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实习多为派遣学生前往合作酒店进行实习,这种实习实践很狭窄,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按照学校的安排进入酒店打工,只不过可以尝试不同的岗位,如前厅管理和客房等等。学校没有一个综合实践平台,旅行社和导游等内容没有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选择余地太小。

(三)专业实践课程重心偏移。由以上分析可看出,目前民办本科教育受限于资金投入和资源限制,无法很好的根据专业实践要求进行实践课程设置。学校的校内实践课程均属于资金投入小、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甚至不如某些酒店管理的专业培训学校实践课程。全套的从前厅到客房到餐厅都有专业的实践场所,高校的实践基地就是一层楼的几个房间。

实践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践都是偏酒店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主要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工作场所和环境,但却忽略了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事务性的工作是实践的形式,更多是是服务。如何提升服务是学校和有关企业需要思考的。

二、专业实践课程理念更新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该紧抓国际前沿,按照最优秀的酒店管理与服务文化作为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以管理和服务作为检验实践能力的标准。实践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宽阔眼界及优秀服务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去了解酒店,端端盘子、洗洗床单和检查客房。这些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实践课程的重心是不科学的,实践课程更需要理念的更新。笔者认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应紧抓服务,必要时可派遣师生前往瑞士等高级酒店管理学校进行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三、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向

笔者认为,民办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实践课程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和优质资源,合理设置专业实践课程和专业实习内容,既要保证实践的广度又要保证实践的专业性,以服务为重心,以提升管理水平、更新管理理念为目标,综合设置实践课程,以期达到目标,摆脱酒店管理低端服务业的特色标签,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

(一)引进双师型高层次人才。酒店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急需要对行业的事务性管理工作比较熟悉,也需要深入的理解酒店管理的内在理念。这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人才的具备双师型管理水平,学院应该引进五星级酒店或国内外特大型的品牌酒店的管理人才作为自己实践课程的导师,通过优秀的人才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指导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实践。

(二)规范实践课程设置。专业实践课程应该手脑并用,课程设置应该进一步丰满,除了客房等简单的实践课程之外,应该涉及到旅游管理的各个方面,不仅仅包括前厅管理还包括校内旅行社的设立于实践,通过校内企业来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真正让学生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也给他们犯错误的平台。

(三)扩大合作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从学校所在地市的中小型景点出发,与这些当地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形成实习基地的关系,定期轮流派遣学生到景区专业实习,丰富学生的实践课程和专业实习。学生能通过景区的实习学习到景区管理的各项内容,把握管理工作的核心。

(四)拓展专业实习自由度。允许学生不参加酒店实习,允许学生拓展符合自己的专业实习和实践,例如一部分学生热爱航空服务,可能更喜欢前往航空服务官司进行相关的实习。空勤岗位的实习也是实践工作中比较有挑战性的,学校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适当时候联系相关实习单位进一步合作,最大程度上拓展民办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自由度。

(作者单位:信阳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秀梅.酒店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

[2]杨樨.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3]杨昉.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1.

[4]尹媛媛.湘西题材影视剧与湘西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D].吉首大学,2012,6.

[5]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03).

[6]刘琼英,刘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冯娟

上一篇:教育教学研讨会发言稿下一篇:计划生育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