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透析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工作投入程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高度以及人生价值的树立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透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透析论文 篇1:

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已经成为现代高校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和谐内涵看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斯洛人生观;和谐校园;关系和谐;环境和谐;自我和谐

1.前言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代主题,高校作为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集散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指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内部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从而达到学校整体功能的最大化〔1〕。面对社会转型,经济剧变,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外在环境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校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建立和谐校园已然成为现代大学面对的重要任务之一。

2.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与校园其它主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当代多元社会事实上是利益多样化的社会〔2〕,社会利益分配促进不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在产生经济要求的同时,也产生相应的政治要求和社会要求。现代大学无疑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的,即存在利益主体多重构成的局面并势必产生多种冲突和矛盾。就大学内部而言,校内其他群体与大学生构成的各种关系包括党群关系(高校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管理队伍之间、学生与教职员工之间等等,各利益群体之间因经济要求、政治要求和社会要求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满足而时有冲突或群体利益不能完全或不能表达。一项针对500多名学生的调查指出78.6%的学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有一些甚至有许多侵犯学生权力的做法和制度,学生认为自己在教育选择权、公平评价权、知情权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侵犯,以致导致校生冲突〔3〕。

2.2 环境建设亟待建设和整合

场理论认为个人所觉察到的环境因素同个体的相互作用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环境建设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即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别是后者,大学被认为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聚集地,通过大学人文环境的塑造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内化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自我期许,驱动着其求知、致善、臻美的外在活动,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4〕。当前,各种因素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制度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合并后不同高校文化差异融合、新校区人文环境待建的问题;硬、软件建设不足与学生学习需求增加的矛盾问题;重视物质环境建设,轻视人文环境建设的问题;重视学习环境提供,轻视社会化环境的创设;重视被动环境的提供,忽视互动性环境的创设〔5〕等问题都成为和谐校园建设亟待解决和整合的问题。环境建设的缺失、欠完善会影响学生心理、文化及思想稳定、德育缺失等问题。

2.3 校园主体自我和谐感有待提高

自我和谐指的是人对自身各种矛盾的主动调整,使其达到相互协同统一的状态。主体自我不够和谐,不仅自身会产生各种信仰和心理困惑,进而也会影响社会和谐。目前,缺乏学习动力、缺乏自我成长目标、学术精神失落、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人际交往困难、应对方式不足等众多问题在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有的学生甚至做出伤害自身及他人的过激行为。有学者就指出九十年代中后期大学生个体成长问题日益严重,他们被太多的“成长烦恼”困扰,没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关注社会的发展〔6〕。

3.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的和谐内涵

3.1 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合理需要是促进校园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1942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需要是人性的表现,在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属于低级需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保持自身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参与现实生活的必备条件。如果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少感或匮乏感,甚至会引起人的疾病,满足该类需要其本质是消除不愉快感。认知需要、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是个体自身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其结果是增加意义和充实感、获得人生乐趣,其本质是增加愉快感。

3.2 促进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和改善是促进校园和谐的保障

马斯洛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就因为人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和文化的存在物,病态的文化是对人性发展的阻挠,他指出 “病态的人是由病态的文化造成的;健康的人能够由健康的文化造就成。”〔7〕。这种健康的文化鼓励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不盲目依附而是超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进行思考和行动,从而帮助学生潜能的实现,培养其人文关怀精神、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发展。

3.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根本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从个体心理层面指出自我实现就是追求“发展需要”的人。他所指的发展指的是“天赋、能力、创造力、智慧以及性格的不断发展。发展就是越来越高的心理要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倾向〔8〕。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要义,我国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受青年成长特点、时代背景及个人人格特征驱动,有强烈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渴望,并努力付诸行动。

4.马斯洛人本主义人性观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4.1 满足高校不同群体学生合理需求促进关系和谐,

需要的满足是善性和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动力,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健全社会的职能在于促进普遍的自我实现。因社会经济环境、个体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群体其需要层面也有所不同;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其需求层次也会存在差异。考虑不同群体需求特点,满足高校不同群体学生的合理需求,尊重成员权益,提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保证话语权平等,在法律和制度保证公平的同时兼顾学生心理需求,协调大学生与高校各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鼓励并为成员创造满足个体实现成长需要的机会,是促进高校内各成员间人际和谐的重要举措。

4.2 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促进环境和谐

人本主义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认为是其人性发展的外在条件,对人性的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人的精神生活过于怯懦和柔嫩,很容易丧失,很容易为强大的文化势力剥夺,因此只有在一种支持人性并积极促进人性最充分发展的文化中才能广泛实现。〔9〕与此同时,马斯洛也强调人的深层本性和浅层本性的一个整合的系列。因此,高校在和谐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着力于创造具有关心和支持氛围的人际环境和营造激发潜能的环境。应兼顾各个群体的发展,尊重各个群体不同需要;保护弱势群体,作为弱势群体的依附团体,为其创造安全和建设自尊的环境,与此同时根植于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和维护知识权威地位的大学理念,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在师生间传递趋向自我成长的认知、情感、道德文化从而形成群体认可的意识圈,为成员的自我实现创造有利环境。

4.3 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促进自我和谐

马斯洛把完善人性的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实现所追求的内容即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也叫“存在价值”,它们是: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宁静、和平等。这些价值是人性丰满者的特征,而如果人能够实现这些价值,便可达到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10〕。需要层次越高自我也就越和谐,具备更深刻的幸福感。而高层需要的出现和满足,要求更多的先决条件及更好的环境〔11〕。因此,为促进自我和谐,高校应积极倡导旨在造就大学生具备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层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关怀社会、关怀他人。同时,人本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并认为人有自我成长的趋向,相信人类有能力进行自我指导,能够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负责;主张从人的内在动机的激发上来调动人的积极性,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满足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创造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产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热情会对其自我和谐有着重要作用。

5.局限

人本主义人性观重视人的本性与价值,关注人的动机和需要,对当前包括校园和谐建设在内的社会和谐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人本主义人性观忽视了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片面强调人的内在固有本性,强调内在精神和心理力量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而不是物质和经济力量,忽视物质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对人性的建构。事实上,人性是主客体在社会实践中互动作用的结果,物质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或扩大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高校中,资源配置不合理、师生比例失调等不注意与环境协调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师生的发展。

其次,强调个人价值,忽视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马斯洛虽然提倡利他、忘我和献身精神。但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个人考虑的,即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本位。实质上,自我实现是在自我与非我、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完成的。一项针对中美大学生人性观的比较研究指出在利他主义因子上,中美大学生在分值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中国大学生有更强的利他意愿〔7〕。这与我国倡导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将其生硬地运用到高校促进师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合适宜,在实现价值方面应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特点。

最后,强调人性的共性,否认具体人性的存在。在马斯洛看来,越是高层的需要,越带有人性的特征。实际上,人类高层需要也因文化差异和自身的不同而日益个性化。因此片面强调人性的共性,忽视具体人性和客观环境的对师生的需要和动机的影响则显得过于机械化。

〔参考文献〕

〔1〕张桂宁. 学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N〕. 广西日报, 2005-06-21.

〔2〕吴俊清,张林狮,侯铁虎.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曹燕华. 和谐校园建设中大学生权力维护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4〕王建华. 以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大学发展〔N〕.光明日报, 2009-10-23.

〔5〕罗晓轲. 论校园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6〕佘双好.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02,(01): 6-10.

〔7〕马斯洛. 存在心理学探索〔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8〕弗兰克.戈布尔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马斯洛. 人性能达的境界〔M〕. 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10〕叶浩生. 心理学理论精粹〔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11〕车文博. 人本主义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责任编辑:唐守祥〕

作者:刘 葵, 邱莲珍

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透析论文 篇2:

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工作投入程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高度以及人生价值的树立等。本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素养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做了简要阐述,并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阐明加强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在人才建设中的重要性,以此探究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素养建设是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基层人才队伍健康性、纯洁性的重要前提,同时,思想政治素养建设也是规避基层人员专业技术与道德素质不协调的重要手段。随着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在国家人才队伍中的比重与需求双双提升,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工作已刻不容缓。

1 我国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概述

1.1 我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基本内涵

简单来说,人才队伍就是由人才构成的队伍或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我国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专业素质较高、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以推动人才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目前我国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即是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创新能力不足,包括理念创新、技能创新等。因此,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是坚持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这是我国人才战略的切实需要,也是当代创新型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与其它人才不同之处,在于它着眼于专业技术,且是根植于企事业单位最为基层的专业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八类,第二类即是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教学类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高级教师、教师,卫生技术类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等技术人员等各企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且具备专业资格的人员都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而所谓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就是专业技术人才中最为基础的、人数最广的一部分人群。这部分人群是专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他们有可能晋升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研发更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先进技术。但在此之前,他们的主要职责仍是着力于社会建设的各领域专业技术的实际操作和解决。

1.2 我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现状

我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基层专业人才队伍人数不断提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岗位待遇的优厚,基层技术人才的人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二是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体制逐渐完备,近几年国家对基层工作人员和专业人才越来越重视,对相关的培训和能力提升加大了支持力度。三是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以我国乡镇医疗人才在近五年的变化调查为例可以看出我乡镇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成效,具体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我国乡镇医疗基层技术人员从业人数不断增加,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就医难的弊病。但同时,乡镇医疗事故频发却与此形成了一个悖论。究其原因,不外乎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符,很多乡镇医疗中心较少,患者缺乏选择权,主治医生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对患者的关注度不够,对于患者的症状观察不够及时、认真等,都会造成错误的诊断。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乡镇医疗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养缺失所造成的。

上述问题反映了我国当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最为显著的问题,也就是职业素养问题,职业素养不能与职业能力保持同步提升,那么即使具备再高的职业能力也无法充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具体来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思想固化,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接触的工作具有高度的重复性,且工作较为稳定,因而,许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逐渐会养成固化的思维方式,缺乏居安思危的深层次思考,大多凭经验解决问题。这种工作方式往往在遇到突发状况或特殊案例时,其技术能力就会凸显不足;

以任务型工作为主,开拓性动力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往往以上级“指派”为主,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完成自己所承接的任务。这种任务型工作分配方式虽然能够实现责任到人、工作效率最大化的目的,但就人才培养来说,这种做法却是极为不利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只关注自己的工作内容,会丧失创新动力,不利于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利益驅动为主,社会价值体现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差,许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都将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一个“跳板”,伺机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因而,在工作中,他们看中的往往是利益,而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以利益驱动为主的工作态度常常会将利益与工作投入程度置于一个天平上来分析工作的价值。

2 思想政治素养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

思想政治素养是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马克思理论和中国化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往往可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开创新的工作方式,取得良好的成效。

2.1 重要的导向作用

政治素养的提升对基层人才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基层人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将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念融入政治思想的教育中,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基层人才的政治意识,并随着科学知识的储备,逐渐形成创新和发展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对基层人员的人生理想的教育,可激发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欲望和需要,进而提高其在日常工作的中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进而促进我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速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对基层人才的人生价值、奉献精神等思想的教育,培养基层人才的科学的政治素养,最终形成一种为价值创造的潜意识形态,以促进其更好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

2.2 塑造个人优良职业道德的作用

优良的职业道德是社会各岗位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服务中,更加要求优良的职业道德的具备。在对基层人才进行政治思想培养的同时,科学的政治理念和先进的政治思想,都对社会个体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而针对基层人才的政治培养,更加强调其合格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的建立和提升。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基层人才实现发展和创新的基本素质要求,在促进人格健全和发展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基层人才在政治素养学习和培养的过程中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能促进人才的坚定意志和优良品性的形成,提高其工作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意识。

2.3 提升心理素质的作用

提升心理素质是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基层人才实现创新和进步的心理基础。创新的实现需要最大程度的心理能量的支持,要求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健康的人格,以及较好的心理素质等。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政治思想的知识性出发,对基层人才进行基本的政治常识的普及和教育,以提高我国基层人才的整体政治素质。二是从将理论知识的普及与实践机会相结合,例如组织政治知识的探讨活动,鼓励基层人才进行政治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还可安排具有政治特性的实践活动,使基层人才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政治体验,并加强其团队意识。

2.4 在创新工作方面的作用

严格来说,政治素养的培养是一项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在提高基层人才的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基层人才的政治教育,基本目的是要求其建立建全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意识,正确对待基层工作的性质和要求。在进行政治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和发展性的一面,使其在提高基层人才政治意识的同时,形成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意识。创造力是促进基层人才不断进取和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通过政治思想的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培养基层人才的创新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的能力。

3 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

3.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为核心,把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社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注重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主要目的是提高政治工作的针对性。由于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个体特征和优势不同,因此在思想政治素养的建设过程中,需依据不同的个体素质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3.2 要树立大局观念

大局观念是员工职业素养的高层次表现,通俗的说就是凡事长远考虑,以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原理看问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的内容较少,实际解决问题和服务群众的内容较多,其工作态度极为关键,例如乡镇医疗人员的工作态度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基层建筑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关系到建筑成品的质量,进而关系到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树立大局观念,从服务、能力、思想认知等方面全面推进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发展。

3.3 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战胜困难、保持思想先进性的法宝,也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力武器。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脉时代,洞悉世界发展变化,将专业技能提升和服务工作置于时代发展大背景之下,始终以创新和发展的理念去透析技术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将“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一切标准,经验是实践的总结,但不是真理,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经验”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和前提,去探求问题的发展变化,切忌生搬硬套和经验论调。

3.4 坚持服务发展

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虽然较一般基层员工具有技术优势,但服务发展已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主题,尤其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人数较多,影响着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其服务意识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效发展。因而,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服务意识,倡导多种服务理念,全方位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质量。

4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思想政治素养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后备力量思想政治素养建设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不断更新变化,除了原有的人才队伍外,还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在继续加强原有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也必须专注于后备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后备专业技術人才在未步入职业生涯之前,其职业素养尚未完全形成,此时着力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患于未然,杜绝一些职业恶习的出现。

4.2 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首先,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可充分借助当前的科学手段来辅助思政教育工作,例如多媒体、在线网络教育等方式,多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其次,思想政治素养还包括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对基层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基层人员的心理素质全面把握,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心理素质的辅导,帮助其平衡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此外,还可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时回访,以关注其心理健康发展,推动政治工作的开展。

4.3 创新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

当前,我国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大多以职称评定为核心,以实际操作能力为参考,而职称评定又多以科研成果为必要依据,因而,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专业技术人员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承接上,对于本职工作则相对缺乏热情。但理论研究的成果最终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运用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此为本,不能舍本逐末。由此而论,要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服务能力,就必须创新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突出政治思想素养在评价系统中的重要性。

创建人才能力导向评价机制。根据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可以将工作能力分为操作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沟通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操作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在整个评价机制中占主要地位,而应对能力和沟通能力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创建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在人才评价标准中就不能仅以职称高低为评价人才的标准。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其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人格影响力等都是推进工作良好有序展开的必要条件,应将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列入具体的考核内容。

4.4 加强党组织对基层专业人才队伍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代社会,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是极其必要的。具体来说,应多方面开展党组织生活,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如开展党民网络交流平台,由党组织牵头整合本单位教育资源,评选道德模范人物网络教学,分享工作心得体会,推广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的作用是我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重要的导向作用、塑造个人优良职业道德的作用、提升心理素质,以及帮助基层工作人员实现创新和发展的诸多方面。除此之外,政治素质的提升是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有助于我国基层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组织力增强,从而促进我国基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邢鹏飞.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综合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6):1-8.

[2]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80-84.

[3]周军生.关于铁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03):61-64.

[4]黄文芬.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20-22.

[5]鹿林.浅谈施工企业如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J].经济师,2013(06):235-237.

[6]庞湛明,纪庆升,浅谈专业技术人才隊伍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2(03):90-91.

[7]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作者简介

芦娟(1981-),女,河北省石家庄人。现为河北省石家庄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唐书红(1973-),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为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

1.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省石家市 051430

2.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91

作者:芦娟

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透析论文 篇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思想建设途径

摘 要:信用环境由多方面构成,信用思想环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信用环境建设中很多人没有摆正信用思想建设的位置,强调信用法制建设而忽视信用思想建设。同时很多人思想上对信用存在错误认识和观念,也阻碍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对此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关 键 词:信用环境;思想环境;信用意识;建设途径

当今全球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信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2006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就强调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观点。加快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途径不外乎两条路,一是德制,二是法制。本文就目前常见的对诚实守信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

进行探析,并进而寻找解决措施。

一、信用思想建设的必要性

有人认为,信用体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法制,思想建设只是空喊,不起根本作用,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一位哲人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而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信用更多的是一种意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

从古到今,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信用思想和信用意识的建设,商鞅立木树信的故事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正因为商鞅立木树信在前,才有了其变法的成功。前人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强化人们诚信意识的重要。

一个人没有信用意识就不能明辨是非,不知荣辱,不懂取舍。近年来,诚信思想的教育未能受到足够重视,考试作弊、逃债废债、弄虚作假、执法犯法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致使国家经济秩序遭到破坏、社会效率低下、人人自危、风气不正。因此,认识诚信建设中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澄清诚信建设中的错误观点,是全社会开展诚信建设的当务之急,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二、信用思想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新闻、出版、文艺、广播电视等机构要大力开展诚实守信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知识教育,广泛开展社会诚信宣传,加大舆论、社会监督的力度,营造“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要让失信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守信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同时守信也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基础。要对守信者大力宣传,树立楷模,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在宣传守信的同时,要让人们明白,守信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现在人们谈论信用,更多的是因为看到了对信用的需要,却忽视了建立信用意识本身也需要付出成本。比如很多过去可以随意做的事情,在信用社会中就不能做下去了。人们是否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来交换信用状况的改变?让人们接受这种代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舆论宣传要引导人们明白这种代价是值得付出的。

(二)加强学校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教育部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各地区、各学校也开始行动起来,结合自身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诚信教育必须持续进行下去,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内容的教育,同时要尊重教育规律,注意教育方法。

诚信教育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分阶段实施。小学阶段,注重荣辱观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实际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诚实待人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在守信教育方面,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大学阶段,侧重于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开展学生诚信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尊重教育规律,不要违背人的天性,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要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对学生展开诚信教育宣传活动,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利用校、班、团、学生会等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我讲诚信故事、相声小品等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网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

在大学要着手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形成信用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的信用记录可包括遵守校规校纪、学习考试、金融信誉、守约情况等等,凡是与信用有关的真实信息都纳入信用资料库中。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可以记录学生的信用表现,督促学生的信用实践,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信用习惯,评价学生的信用状况,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并能够实现其描述、评定、激励、教育及预测等功能。这些信用档案将永远跟随学生,供银行、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勤工助学等各方面查询和使用,实现信用资料的查询、交流与共享的系统化,实现学校记录与社会需要对接。

(三)强化行业自律,增强自我约束

除了教育,还要有适当的制约措施,立法当然是根本措施。但我国的信用立法难以在短时期内达到完善、系统,打击失信遭遇瓶颈,这种情况下,发挥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是可行之举。纵观我国5000年文明史,行规民约占据了重要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行规民约是维护整个行业利益、规范行业行为的自律性条例。行业或群体成员的违规背信行为危害的不仅是行业群体外对象的利益,也是危害行业群体自身利益的行为。行规民约的制定应把诚实信用放在重要地位。

社会各个行业群体的信用规则的制定,是我国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信用立法的根据,应该也必须做好。特别是在法律、法规难以涉及的领域,要通过率先建立社会群体行为准则的方法,用道德舆论和行政行为加以引导和约束,填补法律缺失,营造有利于现代信用体系建立的人文环境,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比如:乡规民约,行业准则,协会章程,厂规校纪等。

行业群体诚信建设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减少上当受骗。行业群体要从本身的信用管理抓起,要设专门的机构,或者责成专人做好对主、客双方的信用进行调查和监督。行为主体要建立客户诚信档案,调查、记录和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特别要加强征信和管理,做好对客户的筛选。这一方面可以避免自身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交易对象加强诚信,压缩背信者生存的空间。二是在经营中做到诚实守信,防止和避免履约违规。行为主体要时刻了解自身守信情况,除了及时披露本身守信的信息,取得社会的监督外,还要针对本单位在守信方面显现的成绩和问题进行表彰和问责,将诚信进行到底。行业协会应起到一定的行业、产业管理作用。

行业和群体自律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行业和群体自身的事,但实际上却与整个社会有密切联系,因此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各种机构、广大群众都应该行动起来,用适当的方式参与行业、群体的自律。

作为政府来讲,要担负起引导、规范、推动行业和群体诚信建设的重任,用政策引导行业群体诚信建设的方向,创造信用需求,通畅信用资源共享渠道;用规则条例规范行业群体诚信建设的行为,明确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用落实、用行动推动行业群体诚信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和财政等多个层面的信用保护体系,遵守准则的奖,违背准则的罚。作为信用中介机构有其自身优势,他们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纪录各主体的信用状况,其信息采集和信息服务都是对信用行为主体的有效监督。广大群众更是信用监督的有生力量,通过加强消费者协会功能和建立群众监督员制度等形式,发挥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

(四)加大打击力度,增加失信成本

信用秩序的建立需要信用思想建设,但如果仅仅靠个人觉悟,也有失偏颇。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立除了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对市场主体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打击力度,增加失信成本。

失信惩戒机制主要有五类:一是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做出的行政性惩戒。如有关政府部门公布“黑名单”、“不良记录”等。但要严格依法办事,讲究程序,避免侵犯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二是由政府专业监管部门做出的监管性惩戒。这两类惩戒都是由政府综合管理或专业监管部门采取记录、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依法追究责任等行政管理手段,惩罚或制止违法违规或失信行为。三是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做出的市场性惩戒。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格限制。四是通过信用信息广泛传播形成的社会性惩戒。主要是使失信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五是由司法部门做出的司法性惩戒。主要是依法追究严重失信者的民事或刑事责任。要建立与失信惩戒要求相适应的司法配合体系。如社区义务劳动、社区矫正、罚款、监禁等各类短期刑罚,使失信者付出各种形式足以抵补其造成的社会危害的代价。特别要强调建立对信用服务企业的惩戒机制。要明确信用服务行业规则,提高其行业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出现失信行为、造成严重损失的信用服务企业,不仅要承担无限责任,还要令其永远不得再从事这个行业。

当失信者比守信者会付出更大代价的时候,一个诚信社会的出现也就为时不远了。当然信用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信用思想、信用意识的建设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许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成就。因此信用思想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必须全民动员,协同联动,多管齐下,才能收到成效。我们要通过营造诚实守信光荣、违信背约可耻的良好氛围,强化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激发维护信用环境的强劲动力,把信用思想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先凡.治理信用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J].学术问题研究,2005,(1).

[2]李海燕,李占存.对大学生开展信用教育与信用管理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4,(8).

[3]高俊亮.诚信教育工程的建制原理透析[J].理论导刊,2006,(5).

[4]任会来.从传统诚信到现代信用的演变:中国信用透视[J].经济论坛,2006,(3).

(责任编辑:尹继志;校对:阎东彬)

作者:李海燕 张沧丽

上一篇:副经理竞聘上岗演讲稿下一篇:关于毅力的主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