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青春的誓言演讲稿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回望这漫漫五千年,一位圣人的声音穿破时空、震彻云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顷刻,另一位圣人的声音响彻耳畔:天下兼爱而治。于是“和谐”便随着圣人的声音传遍了中华大地,传遍了五岳三山,传遍了长江黄河。而“和谐”的种子也撒播在了班驳龟裂的龟甲上,让象形的文字传载着它跋涉过时间的长河,把追求“和谐”的声音灌注在了华夏儿女的魂魄里。于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儒家恬淡、尊崇、互敬互爱的心境里追求着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
沧海变更,桑田挪移,离开那思想发端的年代,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年,又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在一个先进的党的领导下,又给这一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最强音让穿越历史尘封的“和谐”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成都,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都天府,同样也融入到了这一世纪的洪流中。200*年的伊始,寒气未消的蓉城早已被一阵强似一阵的“和谐”春风沐浴着,激荡着。“如何使成都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解决经济转轨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实现成都的和谐发展?”这一世纪话题引发了全市上下的“和谐”大讨论,民意诚可贵,市民心目中的“和谐成都蓝图”无疑预示着未来成都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构建和谐成都,打造关爱时代正成为成都人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理想。和谐的大幕既开,社会的各种积极因素也精神抖擞的步入了最佳状态,每一个五星红旗下成长的生命,每一个年轻抑或年老的生命都在这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奉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去铸造一块矗立在时间无崖长河中的不朽丰碑。所以,每一位炎黄的子孙,每一位女娲的后人,让我们挥动强劲的节拍去奏响关爱蓉城,构建和谐的时代之音吧。
我,是这千百人中的普通一员,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与无数的孩子朝夕相对日月以共,每天我都见到一张张稚气未脱充满朝气的脸庞,每天我都能感触到无数双苛求知识的双眼……长夜里我扪心自问:我是一名涉世之初的大学生,筛网滤布却又是一名高中的语文老师,一名高中班主任。角色的忽然改变让我责任有多么的大,角色的定位与经验的不足二者的反差又有多么的大。而这些又让我深深的明白,应该如何去走好自己的从师之路,应该怎样应对那浩淼的高中知识,应该怎么应对那决定孩子命运的高考,应该怎样应对社会、家长、孩子的不尽期望……一切,像片刻不停的沙漏催促时间一般追逐着我的脚步,我不敢有片刻的懈怠停留。记得04年9月1日,一声稚气的“老师”让我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也把我的责任推到了最前线。当我迈进教室的一刹那,我知道一步之间我已经迈入了这群孩子的人生轨迹之中,甚至还影响着这些懵懂心灵者的一生。正如蓝天如白云希望白鸽自由翱翔,我也像含辛茹苦的父母一样希望我的学生健康成长。我努力,压滤机滤布让这群花开中的生命在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愉快成长;我努力,让这群个性张扬中的生命遨游在校园这片知识的海洋;我努力,让这群正在书写美好明天的生命在人生的日记里谱写下无怨无悔的青春;我努力,让这群处在拼搏与玩耍之间左右为难的生命在校园谱写下欢快的乐章。我愿意引领着他们共同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也要持之以恒;我愿意引领着他们在茫茫学海中,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我要告诉我的学生,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更需要知识的滋养;我要告诉我的学生,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明天的彼岸前行;我要告诉我的学生,用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抛弃迷茫,把握航向。我还要告诉我的学生,身为炎黄子孙应该共同努力,不懈摇桨,用中国人的自豪坚强去奏响属于全民族的和谐乐章。
一、金卡工程
之所以讲金卡工程是因为RFID从2004年开始就是国家金卡工程的一项重点工作, 在此大旗下, 现在国务院23个部委共同参与RFID的相关应用工作。
首先, 金卡工程成效显著, 大家都知道, 金卡工程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四个起步工程之一, 1993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自倡导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 以电子货币等各类卡基应用为重点启动实施, 它是一项跨部门、跨地区、跨世纪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 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卡工程15年来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银行卡的应用推动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 金卡工程首先以电子货币应用起步, 促进了我国银行卡业务联营与发展, 经过十多年努力, 我国银行卡受理环境在不断的改善, 市场快速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卡支付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10月, 我国银行业统一标识的银联卡发行总量达13.6亿张, 银联卡已在26个国家和地区联网使用, 为人民币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与环境基础。另外银行卡在中国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工具发展迅速, 市场规模已达330亿元, 用户总数已超过500万。而且现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的运营商都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其次, 金卡工程的实施表现在智能IC卡应用蓬勃发展。国家金卡工程的启动实施, 促进了各类卡基应用, 迅速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随着发展, 行业性IC卡应用工程陆续启动, IC卡已在我国电信、社会保障、公安、税务、交通、建设及公用事业、卫生、金融、石油石化、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IC卡的广泛应用对提高各行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方便百姓生活, 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字化3C的融合发展, 以及3G第三代移动通信商用网的启动和三网融合的大趋势, 也促进了IC卡的新应用, 开拓着更广阔的市场。比如说, 基于数字化3C产品、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各类信息终端和系统;基于智能电信卡和手机的移动支付与“多功能卡”应用的结合, 推行“一卡多用”, 以提供多元化业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等。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移动支付业务, 东亚地区增长的最快。我国因为已经拥有5.4亿手机用户, 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居全球首位。此外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游戏、手机定位以及基于手机的各类小额支付应用和众多RFID电子标签应用, 进一步促进中国智能卡产业、RFID产业和手机多媒体应用的融合发展, 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为加强产用结合和适应多功能卡跨部门的组织协调的需要, 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 国家金卡办会同十多个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12月13日筹建成立了国家金卡工程“多功能卡应用联盟”, 将整合资源、创新应用模式、重构利益分配, 务实推动多功能卡应用, 力求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三, 表现在全面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 金卡工程建设开辟了广阔的信息市场, 对各类电子信息产品提出了众多需求。我们认真贯彻产用结合的原则, 努力使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立足于国内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10多年来为金卡工程配套的国产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产品及金卡工程城市信息交换中心大型应用软件系统都得到了大规模运用, 第三方检测与认证的技术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为金卡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是在中国智能卡产业这方面, 完全是由金卡工程实施以后,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迅猛发展。目前我国从事与IC卡相关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企业约有2800家, 从业人员超过了10多万。国内自主研制的各类卡、读写机具、应用软件及系统产品已占据了中国IC卡市场80%以上的份额。我国第二代身份证, 大家都知道, 二代身份证采用非接触式IC卡制作, 所用芯片、模块、IC卡、各类读卡机具及应用系统等全线产品完全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和提供, 成功换发了6.4亿张, 到今年年底要完成9亿张的换发量。现在, 智能卡产业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多功能IC卡应用及RFID应用试点的启动, 自主研发多功能IC卡芯片、模块、核心软件, 面向应用开发各类读写器等终端产品已提上日程。RFID标准的制定、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完整产业链的打造, 必将为支撑国内RFID更为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技术与物质基础。
二、RFID相关工作的启动
我们都知道,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变革力与核心价值的一项新技术, 得到各国政府普遍关注。随着金卡工程建设和IC卡应用的蓬勃发展, RFID技术已经得到实际应用, 比如刚才所说的, 在行业性IC卡应用中, 公安部采用RFID技术制做非接触式IC卡电子证照, 即二代身份证, 这是RFID技术在中国金卡工程建设中最早启动的成功应用范例。此外, 我国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自动化通关、城市暂住证等各类电子证照与特殊人员管理、重要商品防伪、特种设备强检、CA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识、食品/药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独生子女 (新生儿) 及宠物跟踪管理、军用物资、集装箱、邮件、包裹的实时跟踪管理、特奥会、奥运会、世博会的人员、赛事及票务管理, 以及现代物流管理等领域都已先后启动了RFID应用试点,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据技术的发展及金卡工程建设的需要, 国家金卡办自2004年已把RFID技术与电子标签应用正式列入国家金卡工程重点工作, 加大了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的工作力度。2006年国家金卡办又会同23个国务院部门 (行业) 共同成立了国家金卡办RFID应用工作组。
在RFID标准制定方面, 金卡工程启动实施15年来, 始终坚持标准先行。2004年RFID应用列入重点工作以后, 为加强标准工作, 2005年10月信息产业部批准成立了“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 由我来担任标准工作组的组长, 该工作组的任务是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 开展电子标签标准体系的研究, 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标准的预先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目前RFID标准工作组已有注册企业91家, 其中全权成员84家, 观察成员7家。标准工作组采取开放、透明和协商一致的方式开展工作, 并设立了七个专题工作小组。
七个小组的工作都有很多的进展, 我只举一个例子, 就是在刚过去的2007年4月, 信息产业部《关于发布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应用试行规定的通知》 (信部无[2007]205号) 正式发布, 必将促进RFID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 推动RFID技术在金卡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试点。为贯彻中央关于“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 去年7月底, 国家金卡办会同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在北京共同召开了宣贯会, 组织落实产业与应用的跟进。特别是我们明确了我们在这两个频段, 我们优先发展840-845这个中国特殊的频段, 要先把我们自己的产业, 产品拿出来, 而且应用要做上去。
再介绍一下产业发展发面, 就是中国RFID产业联盟的创建, 为了打造RFID技术、产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与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的具体组织协调下, 中国RFID产业联盟应运而生。它是经信息产业部、民政部的正式批准下, 在2005年11月在国家民政部正式登记注册的。联盟将在RFID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开拓、应用推广、网络及传媒服务, 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为政府、企业与用户加强沟通、搭设桥梁, 做好服务。联盟现有正式注册会员183个, 参与联盟活动的国内外企业有400多个。联盟先后在南京设立了应用开发示范基地;在青岛海尔集团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去年8月揭牌成立了上海产业与应用基地。联盟各成员单位正在积极努力工作, 为产业建设、应用试点、市场开拓及信息服务体系创立而拼搏奋进。
三、RFID的贡献
IC卡新型应用和RFID电子标签应用启动以后, 已经突破了原来以部门 (大行业) IC卡应用和城市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应用领域的范围, 迅速扩展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业务管理为重点, 扩展到对人和动物实时、动态、可追溯的信息管理, 因此其应用范围更广、更加贴近生产力, 并直接涉及民生、服务于百姓、服务于基层, 对减少和化解不安定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首先, 我们选择的RFID应用试点有这么几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服务于“三农”, 推进农业和农产品产业化, 为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提供保障, 大家也知道, 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 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全球范围有疯牛病、口蹄疫及禽流感等, 以及我国的猪链球菌病及瘦肉精等, 特别是去年07年5月起全国306个县发生猪蓝耳病疫情, 造成大量生猪死亡, 市场猪肉供不应求, 肉价大幅上涨, 致使生猪养殖农户和加工企业急功近利, 忽视肉食品质量, 也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给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也给牲畜业的发展造成了经济损失, 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 (肉类) 的出口, 在这方面, 金卡办会同农业部在四川对生猪和肉牛, 利用电子标签建立了实时动态、可追溯的信息管理。为实现农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追回, 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成都他们称为“金卡肉”。使用了电子标签, 就可以知道猪肉是哪个农户养殖的, 打了什么样的防疫针, 在什么地方屠宰的, 这样食品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即使出现了污染, 也可在有限的范围内及时的得到遏制。06年, 做了一万头的试验,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在七个省市推广,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 我们认为主要的问题还是要降低RFID芯片耳标的成本, 进一步扩大试点。在生鲜、果蔬、食品保鲜控制, 物流配送等几方面普遍进行实际应用。
第二方面就是在工业, 面向工业生产过程和安全生产管理,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选择是有效控制煤矿瓦斯爆炸。大家也知道近年我国煤矿瓦斯爆炸引发的矿难频繁,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受到直接威胁。为此我们把RFID技术用于公共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 首先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对矿工的安全保护与实时定位。一旦发生矿难, 能及时进行准确定位和实施有效抢救。而不是向现在这样无目标的搜索。目前正在贵州、山西、辽宁、内蒙等有关矿区进行应用试点, 并取得了可喜进展。
还有一方面是重要物品的防伪识别和安全管理, 加强药品及其医疗器械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安全监管直接涉及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大家也知道, 最近几年, 无论是黑龙江的齐齐哈尔的药品污染引发很多人死亡, 还是药监局的老局长被枪毙, 这些事情都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也说明了药品的安全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目前已将RFID应用于药品信息的采集, 加工和利用, 建立药品产销供应链的RFID监控平台, 实现动态跟踪和可追溯的安全监管体系, 以确保药品的真实性、质量的可靠性以及责任管理的可追溯性, 这项工作我们认为是涉及民生的, 至关重要的。
此外, 我们还把RFID用于名贵服装、重要文件和图书管理;工业危险化工品、煤气与天然气钢瓶、烟花爆竹、公安消防器材等的产品生产过程和供应链安全管理与动态跟踪, 这次的乌鲁木齐大火说明大多数消防器材都荒废着, 不能发挥作用。去年, 公安部发文希望把IC卡和电子标签技术应用于消防器材的管理和动态追踪 , 以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风险。
另外, 对贵重物品、名牌产品、独生子女、新生儿及宠物的鉴权识别及定位动态管理也在试点应用;军用物资及人员的动态定位及可视化管理等应用也已开展。上海在2006年已在全市112个气瓶充装单位的100多万个危险化学品气瓶实施电子标识, 建立了公共服务平台, 制定了五项RFID应用技术规范, 并获得5项专利。2007年在全市400万个气瓶中推广应用。国家金卡办正推荐其在全国12个试点省市进行广泛推广。
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管理方面, 我们选择邮政、铁路、民航、港口、远洋运输及大型连锁超市等行业进行试点, 包括:仓储管理、行李包裹、物流配送、物品与集装箱管理及邮政业务管理等, 实现物品的动态跟踪和信息共享。我国在邮政RFID应用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交通部和公安部在智能交通系统与机动车、驾驶员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方面, 应用RFID电子标签, 创立一个汽车数字化标准信源系统, 该系统具备30多种功能, 可进行近80项涉及汽车, 涉及驾驶员的服务, 从而实现不停车收费, 达到加快流量, 有效减少拥堵的目的。
朋友们,今天站在这里,我为大家带来的演讲题目是“青年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所担负的责任”。众所周知,“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梯级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青年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青年,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要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环境。安定有序的环境,就石油企业来说,可以解释为生产安全、队伍稳定。作为青年,如何创造安全的环境,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这需要我们站在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抓好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安全理念,切实担负起本岗位、本班组的安全责任,认真研究制定安全的具体办法,研究南部油田安全生产规律,对新情况、新问题,能够主动的思考对策,筑起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身为青年,要在队伍的稳定中发挥出骨干作用,在维护稳定上下功夫。我们石油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龙头,“铁人王进喜”又是全国工人学习的楷模。因此,我们要注重青年形象,保持青年形象,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为身边的同事和群众着想,帮助他们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保持我们队伍的稳定。我想,只有安全、稳定,正是我们石油企业最和谐的音符。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又使我想到了团结。古人说的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社会是由群体组成,而群体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因此,可以这么说,社会和谐的基础,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团结就是胜利。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谱写的就是一曲曲艰苦创业、团结奋进之歌。作为新时期下的石油企业青年,无论是在岗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位上,还是在生活中,要注重团结,做到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尊重同事,要理解同事,要帮助同事,待人真诚、为人守信、与人为善;要团结人,尊重人,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率先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积极实践科学、健康、文明的交往方式,争做一代团结向上的好青年,让团结之歌高昂嘹亮。科学发展观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这让我想到了古人孟尝君的“合浦还珠”的典故,其实这就是讲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就我们石油企业而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生产发展、环保达标、环境优良。在我们的南部油田,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正是都体现出了尊重自然规律。采油站兴建、井场达标、污水排放为零、绿色井站建设以及多年的小区治理等等,让大地重新自然修复,让生活的环境日趋完美。如今,南部油田显现出站新景靓、水净路畅、树绿花香的新景象,让人与自然真正得到融洽相处。身为青年,我们还要以自己实际行动,无论在工作岗位上,还是日常生活中,要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养护自然,不让一滴原油落入土壤,不让一滴清水浪费,走出一条无愧于前人、也不负于后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石油企业发展之路,为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图景。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该镇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了妇儿工委办公室,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了全镇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目标职责分解意见,把妇女儿童发展目标细化、量化,落实到职能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责任明确。加强了妇儿工委办公室建设,配备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等信息网络设备,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突出工作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依托××乳业、千亩池田藕种植基地和、两个畜牧养殖小区以及××、××、××三个“三八红旗手”千亩林果基地,加强巾帼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基地三大网络建设,创造性地建立了“公司基地妇女”的产业化格局。目前,全镇已有余名妇女走上了种养殖致富路。通过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有力地促进了妇女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已有余名妇女外出务工,在镇招商引资企业安排就业妇女余人。该镇妇联与驻地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创办了“巾帼创业项目xx”,着力解决妇女创业xx难、担保难问题,已为余名妇女提供xx余万元。成立了“××镇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在报警中心,设立了“家庭暴力报警中心”,开展创建“零家庭暴力村”活动,使家庭暴力得到有效控制,有效地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目前,全镇已有余名贫困儿童在社会的关心、呵护下,重返校园,健康成长。高度重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全镇妇女健康体检,对全镇儿童进行疾病防治,体检和防治率均超过%以上。
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谐社会需要人人遵纪守法,和谐社会更需要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在现实的税收环境中,因税收政策自身因素、“用税人”、“征税人”、“纳税人”因素等不和谐的音符侵蚀着税收的法制环境。其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制定的不严肃性。税收政策的本身是用来约束广大的纳税人,但税收政策制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不稳定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营业税起征点对越是贫穷地区越是实行低标准,似乎是在交通不便、经济滞后的边远山区的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经营利润的空间要好于发达地区;个人所得税的个人“生计费用”的扣除标准上,法律规定了一定的弹性,有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上调,标准执行普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贫穷的地区标准要高;对资源税中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征收权下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税源基础薄弱的省份当然不愿放弃合法取得财政收入的机会,连“毛石、沾土”等都要实行“燕过拔毛”政策等等。税务处罚更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营造了弹性空间。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什么情况下免于处罚,什么情况下从轻处罚,什么情况下减轻处罚都作了明确的界定,除此以外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比例或额度内进行自由裁量。在执“罚”过程中,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处罚与否、罚多罚少本应视其违法情节,却为当地经济环境所左右:对经济宽余的地区一般是实行不罚或少罚政策;对经济拮据的地方,执法机关也为了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处罚是“就高不就低”。如此一松一紧的不公正待遇,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身处劣势的贫穷地区更加举步维艰,而身处得天独厚条件的富蔗地区还要“放水养鱼”,必然“筑巢引凤”,外来投资一边倒。“自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加大“城乡差距”。
二、政策执行的不公正性。依法征税是税务人员的天职,但“征税”在有的时候难以做到“依法”,其中有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
1、税务人员“面情”观点严重,法纪观念淡薄。税收政策最终是要依靠税务人员来落实,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是生活在现实社会,而非真空中。所以在执法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的实现自我“超脱”。在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领域,是行政执法机关的天下。虽然中国的法制不健全只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在某些人的眼里,法律成了其个人行使权力的工具,“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知法犯法”。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有的时候演变为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固定性”税收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法律“灵活性”。如:税务机关内部人员的“私人税收”、“亲戚税收”实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政策,因为“要合群”、“要兄弟感情”;对有头脸的政界要员的“沾亲带故”税收,则看其“脸(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色”和“管事”的大小行事,因为单位要“生存”、领导要“位子”,不得不“瞻前顾后”、“察言观色”。剩下的就是“无牵无挂”的纳税人,要么“死缠硬磨”、耍狠施泼,要么实行“感情投入”,要么老老实实的听话。对这一类的弱势群体,税务执法人员总是铁面无私:严格依法行政、应收尽收、应罚尽罚。还有一类明智的纳税人:按规定履行义务、按规定享有权利,不惜代价请“高手”进行税收筹划。最终是“老实的、不懂政策的纳税人吃亏”。
2、地方行政干预。税务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独立依法行使税收执法权,但现有的行政体制,特别是地税机关,税务经费收入有求于地方、领导的任免地方有“建议权”,所以执法受地方政府的牵制,极大影响了税务机关正常的依法行政活动。如:地方政府对纳税人上访,尤其是对集体上访,总是从稳定大局出发,出面干涉税收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怂恿了纳税人的违法行为,纳税人从中“受益”后,形成了遇事找政府的恶性循环,而不去寻求复议或诉讼的正当救济途径。又如: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将税收作为营造宽松环境的突破口,实行税收“打包”或违背税收政策搞减免等等。
3、地区间的税务执法大相径廷。特别是在个体、私营企业以及个人的税收上,由于这一类的纳税人普遍未建账,收入很难核实,所以在税款的核定上地区间的悬殊较大,并且其基本的走势是农村高于县城,县城高于城市。甚至于在财政收入形势好的个别地方,对车辆税收、私房出租等个体(或个人)税收几乎无人问津或收个“毛皮”,形成大量的漏征漏管。如:某县当地的个体运输业户的车辆20%都已不在本地上户,并且车辆的营运证也不是业户本人。纳税人为什么要如此作?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税务机关是严格依法征收,相对于外地税负过重;又如纳税人利用税务机关为了收入任务的心理和管理上的漏洞,对建安等劳务的圆票上,利用地区的政策差别与税务机关蔸圈子。
4、有关部门对涉税减免、扣除项目等的认定的随意性加大了税收的不公平性。如对下岗、失业优惠证的办理上,个别劳动部门对在岗的、内退的、已在规定的时间以前经营的、处于领取失业金期间实现就业的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也予以办理《优惠证》,形成了《优惠证》满天飞。又如雇佣下岗失业人员比例的认证、残疾证的办理、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的认定等。对这些单位来讲,办证也好,认定也好,反正也不伤害其自身利益,所以借此机会“行善积德”、大开方便之门。由此在税收政策的执行上使税务机关处于尴尬境地。
由于税务执法不公,纳税人在心里上失去平衡。特别是在个体税收上可以说是绝大部分未作到应收尽收,所以,一种攀比的心理,使纳税人不是首先考 法律是如何规定或该缴不该缴的问题,而更多是关注其他人缴或未缴、缴多缴少的问题,产生对税务机关执法的抵触情绪,甚至于纳税人发生抗税等过激行为。
三、偷税等违法行为的普遍性。在现如今的税收法制应当是比较完善的一部法律,对纳税人的税收征管,税法上都一一作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但由于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尤其是税收法律意识,税收违法行为比较普遍。如:纳税人的建帐管理问题,税收征管法明文规定: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都应当建立健全账务,对确无建账能力的,由纳税人申请,并且必须经税务机关“行政许可”,方可建立简易收支粘贴簿,否则,税务机关就可依法予以罚款。但目前个体、私营业户既不建账又不申请的违法现象比比皆是;又比如个体运输以及私房出租的纳税人不按规定登记、不按规定申报、不按规定缴纳的现象在各地几乎是一个共性问题。以及纳税人银行开户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等等。税务机关对企业单位的纳税检查几乎是屡查屡有,个体工商户更是不言而喻。不能想象在一个偷逃税盛行、征纳双方矛盾尖锐的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更不能想象在一个不以偷税为耻反以为荣的社会文化中,会绽放出和谐的花朵。
四、税务执法队伍素质偏低。税务机关是执法机关,税务人员规范、准确执法的前提必须是自身要知法、懂法。近几年来,虽然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但由于过去在用人机制的缺陷,税务机关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基础脆弱,且年龄现亦日趋老龄化,在日常税收实践中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简单税收的征收与管理,就是对简单业务甚至于还有一部分人员不能够“单打独奏”;对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方面的政策,特别是涉及查帐征收平时很少触及,对财务会计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胜任对复杂业务的需要;对一些电脑查账、涉外税收等“高科技”涉税问题就更是无从谈起。从现有基层税务人员结构上看,精通税收政策、财务会计知识、税收相关法律以及电脑知识的尚达不到四分之一。更有少数税务干部执法不文明,在纳税人面前盛气凌人,在纳税人中吃、拿、卡、要、报等等,严重影响了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形象。
如何在税收领域中营造和谐的纳税氛围?笔者认为:
一、加强税务干部的素质教育,造就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大税务干部的执法培训,以尽快适应当前税务工作的需要。对于税务执法人员一律实行岗前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并定期组织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执法人员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对长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调离执法岗位,或实行强制脱产学习。真正使每一位税务执法的人员都能做到熟练掌握税收业务本领,造就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税务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增强广大税务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面向广大税务干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法纪教育,(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不断提高法纪意识,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自觉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对个别以权谋私等腐败干部决不能心慈手软、“养虎为患”,做到严格依法惩处,并且将处理的结果公布于众。对执法不文明等伤害纳税人的行为,税务机关要给予执法人员予以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
二、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实行公开、公正执法。
1、实行政策公开,维护纳税人的知情权,提高纳税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2、对纳税人特别是“关系户”的税款征收、违法处罚,欠税等情况要置于广大人民的监督之下,实行公开办税、阳光作业,主动、积极接受对纳税人缴税、处理情况的查询,进一步完善对纳税人偷税举报的奖励制度。
3、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对个体等未建账户实行电子定税、应用计算机实行“以票控税”等。
4、加大个体、私营业户的建账管理工作。对确无建账能力的,必须作到商品(或产品)进、销、存的清晰明了,确保国家税收“应收尽收”。
5、按照税收征管的内在要求完善征管体制、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税源监控,加大纳税评估的力度,积极发挥纳税评估的税源监控作用。
三、加大对税务人员执法违法的追究力度。
1、税务机关要明确税务人员各自的岗位和责任,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衔接的监督机制。
2、地方“人大”要充分发挥对执法机关的监督作用,本着“权为民所用”的态度,对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执法违法行为及时指正,并限期整改。
3、检察机关要积极、主动介入税务机关的执法活动,对税务人员有税不收或少收的犯罪行为,不论涉及到谁,不论是什么原因,要一查到底,严厉打击税务人员的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税法的严肃性。
四、加大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纳税人违法行为中,对比较普遍的管理性违法行为,在规范期初可实行提醒制,对拒不改正的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纳税人偷、抗、骗税行为一经发生就应当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加大对纳税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法者得不偿失,并且要对纳税人违法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处理,真正作到处理一个,教育一大片的震慑作用。长期的实践证明:对纳税人违法行为一味偏袒、迁就、放纵,甚至于对正当应缴(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的税款还要打折扣,那么税务机关的执法就永远处于被动,执法质量就永远不能提高,纳税人自觉守法的氛围就永远难以形成。增强税法的刚性还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税务机关及执法人员形成共识,对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都要一视同仁,严格依法行政,让违法者无容身之地。
五、确保税务机关独立执法地位。
1、无论是地税部门或国税部门,从人事、经费实行彻底的垂直,以排除地方对执法的干扰,打消领导顾虑,真正使执法人员放开手脚,大胆执法。
2、尽量克服减免税等涉税事项的“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对特殊群体需要照顾的,实行“先征后返”政策: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再由有关的部门有针对性的补偿,让弱势群体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关爱。
六、规范“弹性”政策,确保政策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国家在出台政策是要尽量避免“双重”标准,特别是有的地区征收、有的地区不征收这一类的矛盾。既便是对“自由裁量”的行政处罚,也应当作出一个明细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处1倍、什么情况下处5倍等,以便于执法人员“对号入座”,尽量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和处罚的显失公平性。为守法的纳税人营造一个公平竟争的纳税环境。
七、更新服务理念,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向深层次发展。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已赋予纳税服务新的内涵,成为法定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拓展对纳税人服务的范围和空间,提高完善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文明、规范的执法服务标准和体系,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来引导税收工作,由满足征管需求为主向以服务纳税人为主的转变、向“管理服务型”和“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引导税务机关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
八、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大量的征管实践显示,一些纳税人不懂法、不守法的问题,常常是导致征纳之间出现磨擦或碰撞的主要矛盾,是不和谐现象的集中表现。税法宣传是税务机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的税法知识,特别是新政策、新规定,做好纳税人的税收政策辅导工作。
和谐社会一个最基本的诉求就是人及人性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同时它也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马克思的人性论的根本特征在于社会实践性,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从而什么样人性与什么样的社会息息相关。而今天我国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诉求就是在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人性理论,任何把人性格式化、狭隘化、利益化、时代化的企图都是与马克思的人性论相违背。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诉求就要加强道德、法律、和制度方面的建设。
一、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对人性的自律作用
道德,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教育和通过榜样的引导感召心灵而自觉形成一定的观念,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不是通过暴力的强制、法律惩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达到目的。
和谐社会是一个兼具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双重特性的社会伦理概念,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社会和谐秩序的建立不仅需要社会法制、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外在的制度维系,还需要公民道德、社会伦理等或文化价值资源的有效支持。和谐社会并不否认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实际存在,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既需要通过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运作来解决,又需要通过人类自身的道德努力和责任行为来逐步消解。和谐社会不单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的安定和平,更意味着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内心世界的和谐,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们内心世界的和谐最终会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谐的更为复杂、更为长远的因素。因此,社会中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个体美德和精神心理,是确保社会的正义秩序能够长期存在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实现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发生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道德观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进行相应的转变。社会发展内涵包括了社会主体的道德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个体具有独立性的一面,但人又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个体。以此为前提,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群体认同和个性发展、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统一就构成了社会主体道德观的基本内涵。
首先,塑造公民的内在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性前提。社会个体作为和谐社会的伦理主体,应该掌握的三个维度:其一,就社会个体的个人德性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并各得其所;其二,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每个人都应该公平和友好地与他人真诚合作;其三,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所有人都应该严守法律并勇于维护法律的公正。社会个体实现公正德性的这三个维度,关键在于公民如何对待公正,而这又从根源上决定着和谐社会普遍的道德水平。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体的道德水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每个公民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
其次,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建设,肩负起基本的社会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和谐社会的道德主体要求个人克服个体的局限,在追求自我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在论及“四有”新人的培养时曾指出,人活着如果只是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意义是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的利益,尽心竭力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再次,公民的道德建设,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鲜明导向。“八荣八耻”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体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推进社会主体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
道德的使命就是启迪人们的这种历史主动性、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社会完善与人性完善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因此,道德作为人性向善的努力,不仅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而且,作为一种符合并完善人性的积极道德会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二、加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对人性的导引作用
第一,人性对于法治的影响。法治是个动态的过程,它包含法的创设、法的实施、法的监督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由人去参与,而人是现实的、能动的存在物。人类选择法治,旨在规范“私”的人性,而人性之“私”常常会驱使人去败坏法治,以逃避规则的监督与制裁。人尤其是“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线的诱惑”。立法者立法谋私,司法者循私枉法,守法者突破法的限度苟营一己私利,皆人性之所然。因此推行法治,就要充分、全面地考量人性,关注人性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对于法治的影响。法的创设是一项高度理性的活动,其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立法者的法学修养、道德素养及逻辑思维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立法者对于现实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认知以及对于人性的预设。只有立法者出于公心,对事物规律、时代精神、社会现状及人类自身的本性建立起良好的认知,正确把握了所要调控的社会关系及其中所蕴涵的利益,其所创设的法才称得上是“良法”,才能获得社会普遍的服从,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既有人性基础又有物质保障的约束机制,以遏止民意代表滥用其立法权,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私”的人性“恶”变对于立法活动的影响,防止狭隘利益诱生立法腐败。
人性对于法的实施与监督的影响尤甚于立法,而且更为直接、具体。执法机关、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在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利所诱、为情所惑,做出贪赃枉法或循私枉法的事情来。没有制度的有效约束,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执法腐败和司法腐败。因此,创新体制与机制成为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变革的主题。
第二,法治对于人性趋向的导引。人是法治的主体,也是法治的终极目标。人性的二重性决定了法治功能的复合性。推行法治,不仅要充分考虑人性对于法治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法治对于人性趋向的导引;不仅要重视发挥法治矫治、鞭挞人性的效用,还要彰显法治改良、张扬人性、促进人性完善的功效。法治天下,追求的不仅是法的秩序价值,更应该追求法的人性价值。所制定的规范,内容上一定要合乎社会文明之趋势、合乎正当之“人性”,体现和促进人的生存保障、生命安全、地位平等、行动自由、个性发展、人格独立及尊严。唯此,法才称得上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而不是人民头上的“紧箍咒”。
人性与法治之间确实存在因果的逻辑关系。有怎样的人性基础,就会有怎样的法治样式及状态。传统法治建构在“人性恶”的基础上,只重视法治对人性的矫正与鞭挞,忽视法治对人性的鼓励与张扬,因而失之偏颇,往往硬暴示人,虽凛然不可侵犯,但难以获得真正的外部权威。现代法治植根于民主,立足于人性的科学认知与预设,注重对人性的塑造及其品位的提升,其存在与运行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不仅能得到社会公众内心的认同,心悦诚服之,而且还会成为一种信仰,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因此,法治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递进,从传统向现代转化,既是社会发展之必然,又是人类进步之所趋。
三、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对人性的影响作用
制度有多种定义,凡勃伦认为是“思想习惯”、“生活方式”,康芒斯将其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诺思把制度看做“游戏规则”。我们把制度理解为,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活动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化、体系化的社会运行规则,是激励和限制人们行为的规范体系。
一定历史阶段的人,首先生活在历史上生成的制度环境之中,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作为自己活动的出发点。人一出生就必须接受既定的制度安排的不可选择性,就如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人与制度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制度对人性影响的路径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制度安排对人性发展具有受动性和规定性的意义。这种受动性和规定性的意义在于,制度安排为人性发展设定了一个既定的历史平台或框架,人们“总是按照某些规则、在某个组织的框架内进行的”。既定的制度往往对人怎样活动,包括活动的方式和活动的空间,做出种种安排,对人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秩序,制定出各种规定。也就是说,社会运行靠制度作保证,制度规范是限制人们活动界域的框架,制度告诉人们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也就等于告诉了人们不能做什么,它通过规范人的活动规定人性的发展方向。
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性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被打上制度安排的烙印,换句话说,制度安排赋予人性发展特定的社会历史内涵。通过对自由与制度关系的考察,我们发现,人们在现代社会之所以能够获得那么多的自由,之所以能够得到那么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世界范围的频繁互动和跨领域、跨行业、跨阶层的交往、交换和流动,之所以能够在一个自由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获得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那些追求稀缺资源的自由人之所以能够和平共处、并在相互冲突的紧张关系中形成有效的长期合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制度架构的形成、确立和稳固。这是现代社会进步最突出的表现,是现代人进行制度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第二,制度对人性发展具有中介、价值和激励的作用。一是制度是个体人成为社会人的中介。人既是个体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如何使之统一呢,是制度。制度是孤立的个体人融入相应的社会关系网中人的中介,因为个体性表现为个体自然状况的特殊性、个体能力的局限性,只有借助人际互动,他的利益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他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实现。而人类建构的各种各样的制度,就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展开。二是制度对人性具有价值作用。罗尔斯说:“社会的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个人,以及他们所说的那种个人。”制度对人性的价值作用有两点:首先,当制度规范与社会成员和人类普适价值观相吻合,并得到社会成员认同和拥护时,这样的制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性的发展;其次,当制度的规范与社会成员和人类普适价值观念相抵触并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反对时,这种制度会遮蔽人性之光,阻碍人性的发展。三是制度对人性具有激励作用。制度对人性激励作用是通过压抑、约束某种行为而激励另一种行为,通过反对某种行为而褒扬另一种行为,从而传递某种信息,改变人们的偏好,影响人们的选择,激发人的能力发挥,影响人性发展。
第三,制度规定的空间是对人的自由保障。对自由这一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主张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有人主张自由是意志和理性的一种功能;有人主张自由是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不管人们怎样界定自由,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现实中的自由是制度赋予的。制度是规则,规则即限制,规则告诉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而为人们的活动范围划上了界限,除非打破即有的制度,人的活动一般不能超出这个界限。制度所规定的人的活动的范围,就是现实中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空间。一方面,制度规定的空间是对自由的限制。自由从字面上来看,是不受约束和控制,自主行动。这就意味着自由是以限制为前提的,只是因为有了限制,人们才要突破它,获得自由。限制使自由具有了相对性,相对自由是人们能够得到的自由,人们能够得到的自由是具体的自由。
因此,超出制度规定的范围它限制自由。制度保障的自由是这样一种自由,它既赋予人们以权利,又赋予人们以义务。只讲权利是绝对的自由,只讲义务的自由是“奴役”,都是对自由的摧残。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扩展,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尤其是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注重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升人内在的精神价值诉求,为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条件。也只有使人的价值诉求沿着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全面实现人的本质价值诉求,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从而为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因此,爱好和平,提倡宽容原则、讲求合作精神、注重生态伦理价值等等,这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长远的利益和价值诉求!
推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阶段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的标志。它不仅彰显了和谐社会人的主体地位,还明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诉求就要加强法治、道德、制度方面的建设,作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并且要意识到这些建设与发展着的人性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利用好他们的良性互动关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问答[M].北京:中国实言出版社, 2006.
[2]王岩.西方政治哲学导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
[3]吴奎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构建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7) .
[4]余金成.人性界定与人类发展规律 (上)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 .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信念》。还在大学时期,我从书本上第一次看到“司法公正”这四个字,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而当时我对她的理解还仅限于书本,浮于表面。一转眼好几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校园,在人民检察院从事着庄严的反贪工作。眼看着一个又一个腐败分子因为失去信念而倒在达摩克利斯神剑之下;而同时,我又为身边同志们一件又一件感人的事迹耳濡目染着,为他们坚持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而感动。通过正反二方面的对比,我渐渐理解了“司法公正”这四个字的真谛。
在我身边,我们的检察官们,他们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他们平凡、感人的事迹也没有像任长霞的故事那样被广为流传。但是,在他们的心中都共同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立检为公、执法为民!
那是2003年的春天,一群老百姓来到市检察院,向负责接待的检察长反映某国有企业负责人可能贪污、受贿,一时群情激愤。检察长的双眉紧紧拧成一个疙瘩。国家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群众的利益又岂能让人践踏!一个字,查!检察长果断的决策让群众看到了检察机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决心,看到了检察机关惩治腐败,舍我其谁的气概!春去夏至,转眼间一查就是半年。还记得,多少个夜晚,当窗外静得只剩下夏虫啾啾和偶尔的汽车声之时,检察大楼却灯火通明;也想起,为了办案大家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吃了多少袋那令人反胃的方便面;更难忘,妻子牵挂丈夫的眼神和孩子一次又一次流下期盼的泪水……在案件侦破的关键时刻,一位参战干警的妻子即将分娩,他却数过家门而不入。难道是他不想给临产的妻子一个倚靠的臂膀?是他不愿独享初为人父的喜悦?当然不是!他深深知道案情就是命令,时机稍纵即逝。当个人的利益和组织的需要出现冲突时,一个真正的检察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亲人的呼唤和案件侦破的关键时机同时出现时,一个优秀的法律卫士还是会选择后者。最终,案件成功侦破,罪犯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群众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老百姓终于笑了。而我们那初为人父的检察官匆忙赶回家,二十多天未曾见面的妻子扑到他的怀里,这位铁打的硬汉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所有的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检察官也有七情六欲啊!面对富丽堂皇的豪华住宅,也曾神思妙想;面对一溜而过的豪华轿车,也曾心旷神怡;面对昔朋旧友在市场经济中的发达,又何尝不心潮澎湃,浪卷波翻……但是,工作以来我早已明白,选择人民检察官的职业,就是选择了远离名利;选择投身检察事业,也就做好了清平的准备;选择了辛劳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就选择了为“司法公正”而奋斗终身的挚着的信念。
曾几何时,在查处某单位一名领导干部受贿案件时,就有人企图以金钱诱惑,以亲戚、朋友的关系上门说情,进而有人胆敢以威胁的手段恐吓我们的检察官……面对种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检察官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面对个人的荣辱得失,我们的干警又表现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风范。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检察官!就是因为我们心中国共产党有一块圣土。一块不容任何私欲杂念侵犯的圣土!“铁肩担道义,热血铸检魂。”正是凭借着检察官们坚强的信念,我们才忠实地实践着维护公平与正义的诺言。
先说东莞的名气,的确是够响亮的,据说“性都”这个名号是得到国内外公认的。能够得到国内外公认,绝对不是徒有虚名,东莞能够得到这个“荣誉”,那肯定是若干领导前仆后继“重视”、“培植”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若干带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光环的商人的投资;更离不开数量惊人的“小姐”、“公主”多年的辛苦付出,她们流血、流泪、流汗,成就了这个产业的兴旺;最后,要特别感谢“一路向西”的男人或者女土豪,“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没有这些人多年的慷慨和偏爱,也不会有东莞如此响亮的名号。
2.如此响亮的名号,我们小组成员远在千里之外都如雷贯耳,近在咫尺的东莞各级领导干部能不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见这个问题是有历史渊源的。3.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东莞扫黄事件的历史轨迹。2003以后,一个叫做“台风”的名词,开始在东莞传开。“台风”其实是东莞色情从业者对政府“扫黄”行动的一种统称,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们对政府每次“扫黄”力度的肯定,称其“如台风般强劲”;二是色情从业者对行动的不屑,说它“一阵台风刮过就会过去”。东莞的周期性“扫黄”一直没停过,每次都能抓到不少“小鱼”,但没有一次能彻底网住“大鱼”。
·2003年,央视曝光东莞重点娱乐场所黄色交易猖獗 引强烈反响 ·2009年11月一夜破获“黄、赌”案件425宗
·2010年5次“曙光行动” 11个月查处涉黄案件1025宗
·2011年11月1日起,为期13天的扫黄禁赌行动再次在东莞打响
·2012年6月查处三家涉黄酒店 抓获多人,7月组织警力70多名 凌晨出击查五星酒店 抓走146人
·2013年5月出动警力超1000人 夜袭君湟酒店 一次扣押2000多人8月5天突查6酒店抓209人
4.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在这样的治理力度下,东莞的性交易事业表现形式为“治——乱——治——乱”
国家三令五申反对“黄”、“赌”、“毒”,为什么没有成效?为什么会死灰复燃?我们小组认为腐败是根源,“黄”只是腐败的一个表现而已。“黄”、“赌”、“毒”的背后是各种利益问题,所以腐败不除,“黄”、“赌”、“毒”就难以彻底清除。
5.这样的现象对社会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这个是人大代表梁耀辉:也是广东东莞太子酒店的董事长,五星级的太子酒店存在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这起事件再次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担忧,究竟有多少这样充满黑色、灰色背景的人物在“代表”我们? 6.这种种腐败的现象与我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7.那么针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社会现象,政府这次采取了空前巨大的扫黄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涉黄人员一记迎头痛击。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视频
8.如视频所见,这次的扫黄行动与以往比,力度空前巨大,旨在打掉涉黄场所的保护伞。
9.广东对东莞多名扫黄不力负责人进行问责处理,广东省委常委会当天研究决定,免去严小康东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东莞市委研究决定,免去卢伟琪东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职务,免去黎志辉中堂镇党委书记职务,同时免去其镇人大主席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免去何成中堂镇党委委员、中堂公安分局局长职务,免去邓金祥黄江镇党委委员、黄江公安分局局长职务,免去张国贤虎门公安分局博涌派出所所长职务,免去王沛基厚街公安分局厚街派出所所长职务,免去李太山凤岗公安分局油甘埔派出所所长职务,同时责令黄江、虎门、厚街、凤岗四镇党委书记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道歉。
10.随着官方严查幕后“保护伞”的态度,以及一批官员与相关部门人员被处理,许多人相信,这次空前巨大的扫黄行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强大的正能量。
10.由此我们小组得出总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党和人民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党和政府应加强和改善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矛盾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一切矛盾统一体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统一就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 这种统一是矛盾双方之间协调性、一致性和平衡性的反映。所以事物发展中的和谐状态就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在对立中找统一和协调、平衡, 是对立统一的最高层的境界。在和谐社会中, 各种差异和矛盾都是可以忽略或不重要的, 是不能离开统一而独立地表现出来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和谐一致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方面, 而矛盾和差异则变成次要方面。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 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保持求同存异:和谐社会中社会成员的目标基本一致, 价值取向也大体相近, 社会成员之间也比较容易建立诚信和友爱, 而对立和矛盾则主要是非对抗性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 和谐社会不是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 事实表明, 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 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例如, 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那么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就会相应的变得恶化, 如果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供应高度紧张, 那么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就会受到阻碍。因此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一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所以,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并且把这种意识贯彻在行动中。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相协调,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矛盾着的双方统一又斗争, 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在矛盾斗争中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列宁曾坦言“对立面的同一……就是承认 (发现) 自然界 (也包括精神的社会的) 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以及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中都曾经指出,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同一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是我们党用以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的基础。
从社会矛盾的变化来看,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新时期其新的特点表现为社会矛盾的利益性凸显, 例如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 城乡差距以及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等导致的新的利益关系, 成为现代社会突出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 矛盾触及的层次在加深, 例如, 经济上的矛盾触及到生产要素与分配的层次, 甚至是触及到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的层次上。再如, 思想上的矛盾会深入到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方方面面, 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以及社会治安问题等使得矛盾复杂性加大, 而且不同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 相互渗透, 使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形成了十分庞杂的矛盾网络。怎样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 协调好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根据矛盾学说, 科学地正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 充分地分析矛盾,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也就是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重点、统筹兼顾, 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促使矛盾朝着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有利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实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充满创造活力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目标。
二、“联系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武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列宁也曾经指出:“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 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普遍联系, 就是指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对称的和兼顾他方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发展中加强联系着的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国家要正确及时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的联系, 从而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从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发展都证明了, 无论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 还是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抑或是从前人的思想文化到现代文明, 甚至是科学发展中的无极世界和有机世界,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例如, 太阳活动会引发地磁爆, 地磁暴会导致极光产生, 极光会影响地球人类的正常生活;再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 地球上的人类联系得到加强, 甚至是成为地球村, 而这种联系的存在又会使得原本只在一个国家内发生的经济危机可能会蔓延到全球, 例如这一次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它先是在一个国内爆发然后顺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进而影响到其他国家, 同时它也是先在虚拟经济中发生然后影响到实体经济。此外, 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 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就业状况的变化……这些无一不是在联系中存在与发展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客观上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法发展观作为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在普遍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充满了创造活力的社会, 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使得社会的积极因素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这个过程中要统筹兼顾, 把支持先进地区的发展活力与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相结合;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发展与社会稳定相结合。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井然有序、蓬勃发展, 社会风尚良好, 人际环境融洽和谐。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要在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 把代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相结合。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联系中合乎规律的有序运转, 在有序运转中前进的社会, 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团结、统一和协调, 是各种社会要素的有效统筹。因此,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一般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群众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依靠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就是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民的劳动实践产生了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也正是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劳动,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是无从谈起的。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它使人类能够把自己与其他动物根本区分开来, 即马克思所谓的人的“类本质”。正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而且通过劳动人类社会便有了语言、符号和文化产生, 劳动改变自然创造了属于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恩格斯才会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正是通过劳动, 不断创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没有劳动就没有和谐、就没有创造、就没有活力。
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 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不但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还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规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依赖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历史进入了21世纪,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奇迹, 劳动、人才、创造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活力, 尤其是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发扬光大了勤劳和智慧的中华民族传统, 通过艰苦的劳动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力,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中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崛起和发展, 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 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构建和谐社会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就是要激发人民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面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同正确反映、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统一起来, 实现社会利益的协调, 打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需的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
四、认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标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全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在整个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作用的规律, 它决定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基本趋势, 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所以是否能够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兴衰成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要求我们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所以我们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一种方法论, 而不是方法本身, 虽然它对各种方法起着指导作用, 各种具体方法只有在它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是它却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要注意方法的使用, 一定要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的需要, 不能片面地追求方法的形式, 为方法而方法。正确的认识, 应当代表客观事物本身, 不能只看成是人脑的反映, 更要看成是客观事物的标志与属性, 这就是认识的回归性。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这才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体现, 是在社会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和重要理念,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特征。所以, 只有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人类才能深刻把握时代特征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自觉调整其社会发展模式与途径, 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而不被历史抛弃。
【构建和谐社会青春的誓言演讲稿】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系06-15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10-29
试论政协在构建和谐城区中的优势和作用10-05
《立足本职 构建和谐》演讲稿11-01
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07-02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伦理建设思考09-28
构建和谐社会 英文10-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11-01
构建和谐社会怎么做06-28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