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共9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3

1.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3.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根本任务)(指导,贯彻,四有,两素质)

以马列、毛、邓、三为重要思想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方针)6个坚持,(指导,方向,方针,原则,2立足,2手抓)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方向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以人为本,3贴近(实际、生活、群众)的原则

5.坚持立足当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充分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6.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主题:发展

动力:改革

重点:体制机制创新

目标:创造更好更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促使两者协同发展)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途径、主导、根本任务,四性)

其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其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根本任务: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 按照 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4.发展经营性文化(途径、社会经济效益统一、发展目标)

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

社会效益放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篇2

一、文化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或者是与其同时代的西方经济学家那里我们都没有发现明确的, 化生产力的概念, 只有关于精神生产力的论述。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明“根据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 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 即种的繁衍。” (1) 人类社会生产是由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即物质生产, 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 即精神生产, 人自身的生产或人口生产三部分构成的。因此,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的性质社会生产力也相应地划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自身的生产力三种类型。

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力”的使用出现于《经济学手稿 (1857一1858年) 》对于货币的论述中:“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 只能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也就是说, 只能存在于这样的地方, 在那里, 货币不但决不会使社会形式瓦解, 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 (2)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是不可分的。“思想、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 与人们的物质交往, 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往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3) 精神生产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和前提的, “与资本主义生产力相适应的精神生产, 就和与中世纪生产力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 (4) 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 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力的论述的基础上, 结合当代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具体国情, 提出文化生产力理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产力的学说。目前在学术界, 对于文化生产力的研究不少, 但是对于文化生产力的涵义, 并没有统一的额界定。目前在学界有两种流行的观点, 一种认为文化生产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力。另一种观点将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生产力, 认为文化本身是一种商品, 是一项产业, 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综合以上两种观点,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包括应该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文化生产力的第一层涵义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能力。这一涵义把科技、教育、艺术效果和精神价值等文化要素看作是生产力的内在部分, 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而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成为生产力的重要乃至首要的标志。文化生产力的另一层涵义将文化本身当做一种生产力, 是指将通过精神生产力生产的精神和文化产品复制和再生产的能力。文化不仅仅作为物质生产力的渗透要素, 而且作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

二、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过去, 我们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理解为经济的发展, 把经济的发展完全依赖于物质生产力。事实上, 社会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 它还包括文化、政治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相互交融, 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5)

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 推动社会发展, 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6) 当今世界, 物质生产力水平都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 要想通过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已收效甚微。因此文化生产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文化产业的竞争现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生产力最终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进步状况的根本因素。。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使人民的生活不断走向自由化和休闲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前提下,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娱乐活动、文化旅游、影视等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也不断增加。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还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为社会提供和更加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 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和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解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于无形中腐蚀着人们的思想。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交往关系;市场交换中, 惟利是图, 为了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益, 甚至不惜欺瞒诈骗、制假售价,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如何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 文化也不例外。文化生产力也是一柄双刃剑, 它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 也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过分注重文化的经济作用, 将文化商品化和利益化, 导致了人在文化方面的异化。为了得到利益的最大化, 大众文化被过分的推崇, 导致文化发展的低俗化、平庸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需要正确发挥文化生产力的作用, 扬长避短, 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 是对社会经济的反映, 它为社会经济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文化的能动作用来发展经济, 是文化的重要价值之一。文化中的精神信仰、道德风尚、价值观念等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文化总是以‘神’的身份, 秘密地指挥和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形成为现实的人、物、事。或弃旧图新、欣欣向荣, 或抱残守缺、丑陋拙劣, 或发展迅速、社会安定, 或迟滞不前、民心浮动, 或功或过、或成或败, 皆文化使然”。 (7) 一旦文化发展观出现了偏差, 那么, 人民的信仰也相应地变化, 社会的你凝聚力合约束力减弱, 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受到冲击。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坚持“科教兴国”, 在发展过程中牢牢把握文化的内涵,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8) 将文化的内涵注入到物质生产中, 利用先进文化的约束力, 减少文化生产过程中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

其次,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文化的约束力和凝聚力都是以道德的形式实现的, 属于自发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受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必须通过制度的保证才能将这种能力最大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必须紧紧抓住文化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 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的战略研究, 建立和健全文化体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改革和完善政府的文化职能, 将文化体制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向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不断推进文化生产力的规范发展。

第三, 重视人的因素, 积极培养文化人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9)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最重要的要素。要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必不可少。因此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重视知识的力量, 加强对于知识的投入, 通过教育和科技, 不断提高人的科学素养。除了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之外, 也要完善的用人和管理体系。用事业造就人才, 用环境凝聚人才, 用机制激励人才, 用法律保护人才, 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最后, 要积极发展和创新文化产业, 提高整体文化实力。文化产业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文化生产力的进步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文化生产力的提高。过去, 我们仅仅把文化当作意识形态, 忽略了文化的经济价值。因此, 积极发展, 尤其是创新自身的文化产业, 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才能更好地繁荣我们的文化, 进而提升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2页.

[2]高哲.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第123页.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第

[4]高哲.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第123页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58.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3.

[7]周正刚.论文化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关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 (1) :45.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途径

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否则是不可能取得文化建设的最终胜利的。只有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不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伟大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确保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

(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

从意识形态领域来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看作是一项工程,明确地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其他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都不足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殷切期望。从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来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看作是一项工程,关系到党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带领人民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为领导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确保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制定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正确的决策。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并且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永远不是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首先,为我们分析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程中,促进各方面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次,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我们党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葆青春。

二、增强文化竞争力,有效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

“随着当今国际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全球化在目前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文化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文化正确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代表着世界上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如果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或者是动摇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会产生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由此可见,我们只能也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二)坚持为我所用原则,正确处理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

文化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是辩证存在着的两个方面,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在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允许各个国家文化本土化的存在,同时,各国本土文化的繁荣进步又有利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一个多元文明世界的交往中,文化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而且也允许差异性的存在,才能达成更多的文化共识,创造、发展出更多的共同面。”文化不同于其他,具有吸收性原则,可以在坚持本土文化原则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从而丰富并发展自身的文化形式。“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的还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要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于今天我们用的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

(三)坚持创新性原则,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文化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式下,哪个国家有创新精神,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形式,就会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全球化的后果之一就是形成了‘中心与‘边缘的对立,发达的中心成为全球化的发源地,容易产生文化霸权主义;不发达边缘则成为民族主义的发源地,容易导致文化保守主义……一方面,你不进入主流,只能永远居于边缘,永远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时代的‘话语霸权已经确立,游戏规则也已经制定,因而在进入主流和中心的过程中,就可能不得不受制于人。”

文化在当今国家间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文化上的实力代表着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因此,为了不被文化边缘化,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必须在文化创新方面加大力度,力争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有一席高地。

三、把握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以宣传信息和新闻舆论为主体的社会舆论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正确的导向,提高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引导能力,是目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领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情形。“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指引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举止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积极的价值观能够使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反之,消极的价值观则会阻碍人们的进步。由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消极的社会思潮将成为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障碍,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正确导向,引领社会思潮,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并不是单纯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唯一追求,应当充分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只要不是低级的、腐朽的等有悖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意识,都可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要正确看待差异,寻找并存方式,在社会意识形态多变的形势下,坚持并唱响主旋律。

(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

“以新闻报道为代表的舆论宣传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和舆论导向息息相关。这不仅对新闻报道的数量,更对舆论报道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报道是人民群众最普遍,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信息来源,新闻报道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受到新闻报道的重要影响。“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精神,切实做到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抵制不良信息

21 世界是科技的时代,与人类历史的其他时期相比,生产力有了飞跃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着科技化的不断提高而发生着激烈的变革。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工具等科技产品极大的缩短了信息交换的时间,互联网平台、移动手机平台等成为了公共交流的重要媒介。“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急剧的增加,截止 2012 年 6 月,网民数量达到 5.38 亿,是 15 年前的 867 倍,网民数量排名世界第一位。”这些惊人的数字都表明,我国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国的网络市场发展迅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在中国必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群众生活的必需品,网络普及必将成为发展趋势,我们不能限制群众使用网络的权利,但是应当充分净化网络空间,使其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用,网络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

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正确方向”,“以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感召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增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道德建设”,“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体现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在虚拟的空间内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网络文化,抵制不良信息,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增强广大网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归属感。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概念,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和共同享有的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其实质就是发展以公益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打破文化事业单位资源的行政化分割和部门单位的所有制,改变各地方和各单位各部门的“各自为政”的管理局面,以集约化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源管理,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具有公益性的基础平台,最终实现布局合理、体系健全的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源的配置。

(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大力度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并对其各个方面的运作加以全程指导,使其按照健康的程序进行,从而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正常运行,保证其文化传播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还要建立相应的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适合于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考核标准,严格要求和管理,对有突出表现的机构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奖惩结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管理,不断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评估系统和考核机制。

(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扶持力度

在我国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尤其是西部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很落后,需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扶持。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整合当地的有效资源,如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技术等部门,形成一个有效的资源合理配置的系统。应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当地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中央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战略结合起来,如新农村建设、扶贫工程、科技普及教育等,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

(四)广泛发掘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

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应充分尊重全社会广大群众的创造才能,并建立相应的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事业当中来,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民间开办图书馆、博物馆等,引导社会力量提供更多的积极向上的公共文化服务,千方百计的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来满足广大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力倡导少数民族群众发扬自身的传统的民族文化,并不断创新多种民间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们组织到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大群众不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大家其乐融融,在休闲娱乐中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满足了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论文 篇4

摘要:

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历史尺度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的协调、整合发展,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内容上极大地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诠释;由此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在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发展史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这一理论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标志着党的文化建设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考察;任务;意义;经验

正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历史考察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是叶剑英于197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在叶剑英讲话中,不但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而且确定了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和革命理想、革命道德风尚以及文化生活。此外,还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四个现代化的关系上,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它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演变而来的。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保持理想性——“先进文化”概念的提出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发表讲话,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先进文化”的概念。此后,江泽民又多次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并要求努力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例如,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又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能否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关系到党和国家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于21世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6月28日,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更深入地走向实践——“和谐文化”概念的提出

“和谐文化”的概念是在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

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最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p191-p197 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http://baike.baidu.com/view/51025.htm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4.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篇5

全章概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只要人人自觉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就会更加绚丽多彩。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新课程学习9.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现代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一些落后、腐朽文化也寻机蔓延,危害社会,因此,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进行新课

一、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

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相关连接”材料,并结合历史知识思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本质要求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社会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本质要求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师活动:引导思考为什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我国的性质决定的。

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尽管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指导思想是判别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我们所要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3)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的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文化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不会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三、永不退色的旗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100页内容,并思考如何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发展和繁荣只能立足于这个伟大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课余作业思考、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课时)

新课程学习9.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内容,并体会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这一内容说明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

一、培育“四有”公民的根本目标

1、什么是落后文化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建设精神文明?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相关连接”内容,思考国家这一措施对建设精神文明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

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事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两个观点接”内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发展科学事业要充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两个“相关连接”内容,思考如何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这一有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

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篇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设计)

文昌华侨中学

高中政治

汤少波

一、课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知道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必然性。

(2)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知道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知道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当代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4)知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用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而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在今天,就是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能够正确辨别科学与非科学现象,自觉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努力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3)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陶冶我们的思想道德,升华我们的道德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实现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近代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敢于同封建迷信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进行斗争。

(3)热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怎样正确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而在当代中国,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引导学生探究第一个课堂探究回答该问题。

其意义:使青年志愿者经受了锻炼,提高了素质,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切实搞好“三个文明”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课堂探究回答该问题

启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它会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指导方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文明建设将会一事无成。

“专家点评”进一步阐释了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就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雪亮的

需要。

“相关链接”引用邓小平的光辉论断说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强调了树立崇高理想的重要意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内容 ①、发展教育事业

A、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链接”以图文结合的形色介绍了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事实。②、发展科学事业

A、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和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

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个课堂探究并思考问题 启示:(1)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观点一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是其可取之处;但否认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是片面的。观点二既承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又承认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是正确的。

(2)在你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哪些重要作用?(略)

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A、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B、要求: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体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相关链接”图文并茂介绍国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针和实例。

3、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1)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

文化的源头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人的自我改造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体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也就人民群众。

人民群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扶残助残”活动等等。

“相关链接”专题介绍青年文明号活动,分析其目的和作用。(2)人民群体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

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相关链接”描述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其精神,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

(3)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投身于社会主义党课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五、板书设计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新人

(1)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内容

3、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篇7

一 从思想上达成共识,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要被企业领导及职工共同拥有和普遍接受, 因而统一思想, 建立共识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关键。

企业文化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新的认识和实践高度。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 而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是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在企业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导向, 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中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企业是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 工人阶级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 因而他们坚持集体主义对于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 从感情上加大投入, 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职工需求相统一, 重视职工主体地位

企业职工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创造者, 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必须坚持一切为了职工, 一切依靠职工的路线, 既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 又要解决职工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 想职工之所想, 急职工之所急, 办职工之所需, 不搞形式主义, 雷声大雨点小, 不搞脱离实际、无原则无目标的社会企业文化。这样职工从情感上接受并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生产力的主导因素就是人, 企业文化则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重视职工的主体地位, 塑造以职工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尊重职工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工作方式和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 努力将企业目标与职工实际需要相结合, 力求做到上下一条心, 共同决策, 实行职工民主管理, 增强企业凝聚力, 有利于企业计划目标的实现。

从感情上加大投入, 重视以职工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 也是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三 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坚持健全机制和创新相统一, 强化组织领导

在企业管理者看来, 文化和制度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 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中, 必然也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作载体和保障, 而且要坚持把健全机制与创新相统一。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现行的文化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不适应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依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征, 推进文化机制创新,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优秀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能一个模式、同一个方法长期搞下去, 需要不断寻求创新。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机制保证, 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开展精神文化活动多数是由党群部门具体组织, 部门领导在以自身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的情况下, 拓宽文化建设思路, 高标准要求, 工作注重务实、求实、落实, 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展示强大的组织领导的优越性, 保证文化艺术长期繁荣与发展。

四 从实践上加强凝聚, 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以弘扬主旋律为导向

加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 不仅需要机制上的保障, 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将精神文化落到实处, 增强企业凝聚力, 弘扬团结友爱精神, 形成互助合作和健康向上的氛围, 有效提高包括企业经营者在内的全体人员的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从本质上说, 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因而在开展精神文化活动时, 需要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 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追求和理想,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 在这种条件下开展文化活动, 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原则, 而且要适应现阶段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 区分不同层次, 鼓励先进, 照顾多数, 引导不同层次的人们共同上进。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关系, 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采用不同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坚持大力弘扬主旋律。所谓弘扬主旋律, 就是在创建文化活动时,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持这种原则和态度创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活动, 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发展。

优秀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企业本身的生产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新的转型时期, 面对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将是中国取得优势竞争力、彰显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 2007 (21) :14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2:380

[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63

[6]张军.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关系[J].知识经济, 2010 (5)

[7]商凯.论“职工容止格言倡导法”在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J].商情, 2010 (5)

[8]张宇.再论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共创[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 (6)

[9]姚彬彬、宁静.企业道德刍议[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0 (19)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57-0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关系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培养我们的公民具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同时也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国家变成人民追求的和谐精神家园。

面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要不断加强它的发展建设。一方面要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就要不断的创新。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不能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革。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结合,要与高科技结合。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一个时代要具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要让中国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造力,这样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价值文化,同时也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再者,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这是现代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只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求。在国外,它们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然而,中国不断加快速度发展经济且摒弃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当然,有很多文化也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若是被侵袭,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我们应该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再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需要加强道德的建设。思想道德,大的方面是解决民族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小的方面所体现的是个人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的体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要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具体的说明思想道德建设分三个方面作为重点体现,一是理想梦想的建设,这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不仅仅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也是为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二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道德,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要推动社会风气向着积极的趋向发展,让社会有着一种互帮互谅、平等友爱、共同努力的人际关系。三是要有纪律道德建设,这是一种规矩,更是一种原则,要加大纪律的约束和管理,使人们有着相应的心灵畏惧,不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只体现在文化理论推进的范围内,也要加大它的实践意义,要深入的运用到实际的发展中去,要推动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要让人们享有学习文化和教育中机会以及让他们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实际操作中去,这样,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会有着更好的协调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务实的社会,更是一个经济文化一体推进发展的社会,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参透,才能使得国家综合能力不断具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所以说,文化无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也推动社会精神的升华,使得国家强盛、民族独立、人民幸福。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努力不懈地去追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自己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行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守法守纪守公德。从自我角度上,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去向有知识文化和创新力的人请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断地在总结感知中觉悟。当然,在追求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继承和传承文化、追求创新改革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加强青年人的思想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所以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面向国家和民族的建设,更是面向我们自身做起,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推进繁荣、改革发展,我们年轻人才能在良好的文化建设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不断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

[2]《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观》,中央文献出版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篇9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教学内容】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文化的前进方向

毛泽东: 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强调建设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邓小平: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江泽民: 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胡锦涛: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协调,才能构成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方面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就是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综合标志,它主要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因素构成。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还要讲文化力。文化力的实质是文化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最终表现为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文化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理论指导力、理想凝聚力、道德教化力、舆论导向力、科技创造力、法纪整合力、艺术熏陶力。“理论指导力”是指科学的理论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对人们思想的指导作用。“理想凝聚力”,是指由科学理论所昭示的奋斗目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巨大鼓舞和凝聚作用。“道德教化力”是指高尚的道德风尚对人的言行的正确规范、对人际关系的融通协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对各行各业工作的促进作用。“舆论导向力”是指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社会的神经系统,对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强大而敏感的导向作用。“科技创造力”是指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的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法纪整合力”是指法制纪律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规范,与道德互为补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有力匡正。“艺术熏陶力”是指各类艺术通过体现在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形象性和典型性,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潜移默化,并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上几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经济政治又反用于经济政治,它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汇聚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毫无疑问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把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帮助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扬革命精神,调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邓小平指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因此,“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给人以知识,成为一种智能的力量,会大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各级领导干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管理能力,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愈来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证明,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没有发达的教育和科学的管理,没有大批的知识化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邓小平认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智力文化水平的高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其发达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又要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必须要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必须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思想上保证了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人们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必须有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不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听任封建主义思想的侵蚀,放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泛滥,人们就会陷入思想混乱和精神危机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脱离正确的轨道。

邓小平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重大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对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存在着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相容的。究其产生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和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渗透与侵蚀;同时,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与陋习也会沉渣泛起。市场经济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可能模糊、减弱和动摇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助长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诱发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从主观方面来看,由于我们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缺乏应有的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机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度出现比较严重的滑坡,一些人失去了理想和精神支柱,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乘机腐蚀了部分意志薄弱者。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总体部署时,明确突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关于建设和谐文化

为什么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其一,是促进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

其二,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解决、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其三,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其四,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建设和谐文化的具体要求: 其一,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其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其三,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其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建设和谐文化的方针政策:

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必须坚持重在建设。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意义: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思想基础的需要。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 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 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

才能形成全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 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们,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支柱。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论断。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对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起着激励、鼓舞和促进作用。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

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红岩精神:救亡图存、不畏艰险、和衷共济、勇于牺牲。

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

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抗击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协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并渗透于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

教育和科学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1)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表现在:第一,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方向。第二,思想道德建设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第三,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既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也能改造和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而人们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提高,都会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这表现在:第一,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先进思想的传播,开拓人们的视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奠定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无论是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还是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使人们的思想觉悟落实到建设本领上,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第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提供各种设施和传播工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先进思想道德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第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能迅速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冲破某些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道德风尚。在社会主义社会,移风易俗,改造社会,都需要通过普及教育科学文化,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来实现。而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有助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塑造人们追求真理和献身事业的精神,使人们端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和培养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等可贵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某些内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的统一,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把这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十分有害的。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又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文化体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0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大力发展反映先进文化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既有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的狭义文化事业,也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文化产业。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是忽略经济效益,而是要以此为基本前提去讲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确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离不开强大的文化产业的支撑。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研究国际文化竞争的发展动态,以及经营管理经验,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规范接轨,在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培养既通晓国际文化信息,又深知中国文化特色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闻传媒业、图书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演出业、艺术品业等。形成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旅游、信息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

【参考资料】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上一篇:基于位移的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下一篇:学校党支部面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