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1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计生协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目的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相吻合。计划生育协会是协助党和政府动员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团体。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计划生育协会发动会员在控制人

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计划生育好范文版权所有中起带头积极作用。向群众宣传科学理论、计生政策,传播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协调社会力量为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的优质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发挥计生协会在村民(居)自治的建设作用。履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职能,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队伍自身的建设,适应新的形势。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协会的服务对象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各级协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育龄群众。计生协会基层网络有乡、村(居)会长、理事、小组长、会员,通过这样网络联系广大的育龄群众,联系千家万户。计生协会会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与育龄群众朝夕相融,接触最近、联系更广、感情更深、作用更大、效果更好。

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方法与和谐社会的要求相一致。计生协会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管理”活动。自我教育——通过协会组织学习计生政策和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科学知识交给群众,通过节假日、世界人口日、计生协会会员活动日、母亲节等开展宣传、咨询活动,营造新的生育文化氛围。加强思想沟通,润物无声,在会员和育龄群众中间谈心交流。通过开展有声有色文艺宣传,使育龄群众受到教育和启迪,接受新的婚育观好范文版权所有念。自我管理——按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各种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村规民约。实行国家计生政策、落实优惠政策和奖励扶持政策,对计划生育情况进行公开、张榜公布并实施监督管理,时时反馈计生信息落实计划生育任务,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自我服务——组织广大会员发展经济,帮助群众的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园“三结合”活动,为广大育龄群众。实施帮扶工程,幸福工程,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上的优质服务。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2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 寻找“和谐社会”的历史依据

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讲的都是起义、战争、革命, 讲的都是历史事件争斗的一面, 极少提及历史事件求同的一面。而今天,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 就应该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涉及更多的历史和谐的一面, 告诉我们的学生历史怎样在求同中不断地进步发展。

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和谐社会”的历史依据。如,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西汉初年, 长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轻摇薄赋慎刑的措施,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唐朝年间, 社会发展空前, 出现了“贞观之治”, 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盛世。清朝初年, 调整统治政策, 形成“康乾盛世”, 是我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

在历史教学中着重介绍这些和谐社会的典范, 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起和谐社会的意识和习惯,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熏陶, 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改革教学方法, 构建社会和谐价值观

一种观念的形成, 需要反复的磨练、修正和健全。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对历史事件进行适时的点评, 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 引起他们的共鸣, 激发他们形成和谐价值观, 从而在观念上产生强大的动力。

构建社会和谐价值观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历史教学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认识无可替代, 对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教育价值观必须与和谐的教育内容、和谐的教育形式相结合。和谐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是构建和谐教育体系的两个基本环节, 二者必须紧密结合, 融会贯通。一方面, 和谐教育内容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必须和谐共生, 合理搭配。另一方面, 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措施和教育方法之间也必须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历史教学要在此基础上, 达到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和谐共生。

三、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历史课堂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 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从而有助于实现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形成“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 情感交融, 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精神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 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和谐, 实现人与人间的和谐。在学校生活中,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很大, 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师生协力合作的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和谐健康地成长。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有助于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 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 要求教师改变说理、说教等传统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人性需要, 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 允许学生说说自己, 谈谈自己的观点。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到了历史知识。

教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教师;和谐;作用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构建和谐社会要通过每个具有和谐社会性的个体来实现。亚里斯多德提倡个人的美善就是国家的美善,只有健全人格的人其社会性才具有和谐、统一、适度的特点。人格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儒家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中修身即追求“至圣”人格。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成员的人格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人之社会性(社会学中的人格)主要是通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获得的。 “学校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之前所直接接触的除父母外最主要的对象,在学生社会化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因此教师就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使者。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命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1.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和谐人格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和谐高尚的教师人格应是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乐观宽容,品德高尚,平等待人、真诚和善,行为自然、独立自信。布鲁纳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表明,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从幼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倾向成为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教师人格的高尚不仅使学生受到启迪,而且使学生自然地把这种人格传播到社会上,使社会形成良好的人格力量。 培养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是教师自具有和谐人格的前提。首先从客观方面,社会和学校应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压力;人性化管理,多方面评价制度减轻工作上的压力;适当安排些文体活动,减少教师精神上压力直至最后消除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其次从主观方面,教师应保持有规律的锻炼和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自我减压。同时教师要不断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思维能力,锻炼毅力,激发理智情感和创造力,进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2.必须培养和营造真诚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模式

师生之间不论是正式或非正式交往都是以教师自己的个性、人格去影响对方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懂得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既做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形成民主协商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也要为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竞争的机会与平台,将教育公正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去;教师要用心发掘每位学生身上的个性优点,,尊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和差异性,激发学生去追求真诚、和善这些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价值尺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正直、宽容和平等的健康人格。

3.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和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心理环境。教师人际关系又具有示范性特点:根据社会心理学,一个人在社会上暗示和受暗示在无时无刻地发生。教师对教师群体的信赖感、归属感、彼此的竞争合作及为人处世态度和方式会以暗示的心理机制(包括表情、目光、动作、体态、语言暗示等)影响求知欲旺盛的学生。为利于学生和谐人格形成,教师与教师应形成见贤思齐、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建成一个既融洽协作又互为竞争的团体;教师及家长间交往应注意营造彼此尊重、宽容、仁爱、关怀、合作的健康关系。只具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形成和体现出合作精神,而合作精神才能会使学生认识到他是与万物和谐共存的,这才有利于培养才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实施课程文化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途径

三、实施课程文化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途径

1.学校教育应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今天的学生,即明天的社会。学生将要进入的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特征显现的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扑面而来的社会、是一个人的职业不再从一而终的社会。概言之,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学习型、信息化社会,这样的社会必然要求社会成员能从容面对新的情况、新的环境,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基础和自我完善、应变自如的能力。

2.学校教育应培养健全的人

和谐社会必须要健全的人来建设。学校教育,其任务就是为学生打实各方面的基础,基础的扎实和牢固应当体现在和谐发展上。因此不能象过去那样只注重成绩,不注重能力;只重智育培养,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培养。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地丰富课程文化,走改革课程之路,走开发课程文化之路,大力开展素质教学、能力教学,努力实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具有比较全面、扎实的基础和自我完善、应变自如的能力,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发设者。

3.教师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力量保证

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广大教师在学校的各项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教师工作作风,影响着学校的和谐团结;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影响着全校和谐的教风、学风的形成;加强教师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每一个教师的素质,发挥每一个教师的作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出色地完成构建和谐校园的各项任务。

4.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它是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各方面的大学文化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影响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立。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教师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使自己成为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切实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玉清.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科技信息,2009(22).

[2]陈宗贵.关于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3).

[3]何仕.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建设与师生关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4).

地方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4

http:// 09-07-22 17:07 金黔在线-经济信息时报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全州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新闻传媒的社会化、理性化、和谐化决定了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作为地方党报,黔西南日报努力通过新闻宣传激发社会活力,通过新闻报道协调社会关系,在三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畅通渠道;二是树立典型;三是搞好监督。

畅通渠道满足知情权

今年,黔西南州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据经济学家分析,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间时,社会进入一个容易出现动荡的转型期,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突发期。因此,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作为最好的沟通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必须坚定不移当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传达好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反映好老百姓的建议诉求。

“上情下达”的关键是,重大事情要让受众知道。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报道好党委政府的重大活动。黔西南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开设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栏目,重点发表州委、州政府的重大活动和全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之举和重要成果。在一版开设“科学发展、促进跨越”栏目,发表全州各行各业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报道。在理论板块开设的“科学发展观大家谈”,调动各方力量,集中各方智慧,为科学发展观活动献计献策。到6月中旬,共发表新闻稿件300多条,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报道了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委书记、县长、学者、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在理论板块发表文章,广开言路、广纳良策,为全州统一思想、集中民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是要及时解读重大新闻。在今天这个时代,不仅要报道,而且要梳理,不仅要梳理,而且要解读。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后,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例如各级媒体对“十一五”规划的解读、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等。黔西南日报在全州两会报道中,对州政府工作报告也作了解读,效果不错。

“下情上传”的关键是要反映老百姓的需求和呼声。黔西南日报的世象之窗版面中有一个叫《百姓之声》的栏目。这个栏目已经办了8年,反映的是日常生活中群众的意见、呼声、愿望。仅去年一年,专栏编辑就接到上千个热线电话,收到广大读者饱含深情和期盼的数百篇材料,所反映的诸如“随意在公路上开口子隐患大”、“遵义路上坑坑多”、“邮政报刊亭变了味”、“电压低影响生活”等,这些老百姓的“小事”涉及全州各县市区60多个乡镇,反映的问题改进率、反馈率正逐步上升。这个栏目所发稿件反映了百姓诉求,解决了急事难事,密切了干群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值得重视的是,做好沟通,满足受众知情权,在重大事故、灾情、疫情发生的时刻尤为重要。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媒体自身的改革,此类新闻的缓报、瞒报逐渐被摒弃。汶川大地震期间,我国媒体迅速出击,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结与骨肉同胞之情,赢得了中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媒体“集体失语”的事也有不少,“非典”时期的媒体运作,其教训值得认真吸取,媒体在“非典”报道中最初的“集体失语”、反应迟缓与受众的“求真心理”、“求快心理”形成了强烈反差,损害了党的机关报的公信力。黔西南日报也遇到过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州内媒体“集体失语”,社会上传闻四起的尴尬,比如发生在黔西南境内的马岭峡谷缆车失事事件。所以,这样的改变,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宣传典型树立榜样

宣传先进典型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学习榜样。黔西南日报在2006年也成功推出了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典型人物,他的名字叫韦正雄。黔西南日报在得知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辅站教师韦正雄在“6.12”抗洪抢险中的突出表现的线索后,认为该教师的事迹十分感人,值得深入报道,当即派记者下到油迈乡写出首篇报道《一个值得大写的人》。12月,又精心策划、组织记者深入采访,在一版头条位置断版发表了长篇通讯《感动瑶乡的人》,对韦正雄在洪灾中的英雄壮举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报道。这篇报道完成后,又一个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韦正雄在洪灾来临时大义凛然,壮举感人,那么他平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英雄壮举是偶然的吗?为了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英雄人物形象,我们组织记者第三次下瑶乡,报道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无私奉献、勤勤恳恳、乐于助人的韦正雄。几篇连续报道受到普遍好评,为推动全州掀起向韦正雄同志学习的活动营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

搞好监督凝聚力量

充分发挥媒体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促进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开展舆论监督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形式。

黔西南日报在舆论监督方面做过一些探索。2001年全州掀起西部大开发热潮,当时顶兴公路的修建在兴义市的阿红村受到村民阻挠,村民以公路修建即将劈开的山是该村的“神山”,会破坏“风水”为由阻挠施工,目的是为了敲竹杠。工程因此停建近10天。黔西南日报得知后当即组织采访,发表了题为《顶兴公路不是唐僧肉——阿红村民以祭山为由敲竹杠》的长篇通讯,文章发表后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几天后,州交通局的同志打电话到报社说公路建设顺利开工。2003年,本报记者跟随州政府主要领导到兴仁采访,在当天的外来投资者座谈会上,记者发现与会的绝大多数是煤矿老板,而且大都来自全国知名的煤炭产区,为什么放弃家乡的煤海,背井离乡到兴仁搞开发?本想采访一条反映当地投资环境好的稿件,谁知接触下来,不少煤老板实话实说是自己的家乡不允许开采小煤窑。一个老板还说山西60万吨以下的煤矿不允许再建,并说黔西南小煤窑林立,对煤炭资源的浪费巨大,十分可惜。记者回来后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到兴仁补充采访,写了一篇调研报告《煤炭热中的冷思考》,以内参形式发表。文章提出,靠小煤窑堆砌的煤炭产量,顶多能算煤炭大州,不是煤炭强州,黔西南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要靠大矿支撑,要延长产业链。该内参引起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州长在内参上批示下发到产煤县的县长和分管县长手中,希望大家都思考一下如何做大做强黔西南煤炭产业的问题。通过黔西南日报的干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得以消减,或者引起人们对这些不和谐因素的重视和思考的报道,还有不少。

在开展舆论监督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帮忙不要添乱。把报道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始终放在客观反映和解决问题上,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拿不准的问题我们坚持多核实,勤请示,涉及重大、敏感问题的稿件,坚持送审。不宜公开报道的问题,通过内参反映,避免只求痛快,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黔西南,天蓝、地绿、水清是自然的和谐,人和、业兴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构建黔西南这一美好愿景中,媒体是一种重要的动员力量、组织力量、推动力量和干预力量,黔西南日报必须充分发挥正确舆论引导作用,动员和激励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献智出力,全力以赴为建设和谐黔西南鼓与呼,为和谐黔西南的建设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规范和引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律师应当切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律师应当殚精竭虑,不辱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自己应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律师是生力军。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民主的基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民主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五个特征的前提,又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言以蔽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民主法治的进程。律师本身就是民主制度的产物,世界各国都把律师看做是社会民主制度的捍卫者。西方的经验告诉我们,法治的产生和运行是以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为基础和核心的,并强调当权者与其他人同样服从既定的法律。而律师以其“一切依法办事的卫道精神”①和凭借法律家的技能,在制约权力、保障权利和捍卫法律至上方面作用独著,使律师成为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律师是公权力的制衡者。诚如著名法学家江平所言,律师的工作就是挑战权力。律师作为民间守护人,市民社会的代言人,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人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和制约关系,从而使市民社会分享和制衡着国家权力,从而保障权利,制约权力。律师的这种制衡作用,对立法权而言,促进了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促进了以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为归依的法律的完善;对行政权而言,促进了政府的依法行政,促进了法治政府的形成与改进;对司法权而言,切实维护了司法的公正。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指出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律师是维护人权的实践者。徒法不足以自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绝离不开律师的躬身力行,兑现法律的承诺。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绝离不开律师的拓荒耕耘:法治架构的建立、法律程序的完善、司法公正的维护„„维护人权,律师是实践者,先行的实践者。

律师是法律至上的捍卫者。良好的法律体系只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条件,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法治。如果宪法和法律得不到切实有效地遵守,无异于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健就在于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没有现代法律观念,没有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公民的守法精神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就不能形成,法治就不可能实现。

律师通过他的执业活动和参与的政治、社会活动,高扬并践行着宪政、法治的理念,是宣扬和捍卫法律至上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恒久耐力和说服力的因素之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而增进全社会对法律的普遍信仰,从而树立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律师通过制衡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以及法律至上理念的播撒,不断地推进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落实着依法治国方略,从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和制度屏障,不断夯实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律师在民主法治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就越牢固。

二、稳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维护社会稳定,律师有优势作用。

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国维护稳定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影响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政治体制向民主法治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发期。无论是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思想文化领域。既有发展不平衡因素,也有社会利益多元化因素。尤其是因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工程建设、劳资纠纷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持续高发态势。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律师意味着秩序,一种法治基础上的良好秩序。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将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

律师是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力量。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和法治的社会。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保持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行法治。律师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呕心沥血及对法治的不懈追求,必然对社会稳定的维护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愈重,愈要增强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愈要依法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无疑,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其作用必将愈来越突出和重要。

三、塑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律师作用特殊。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美国当代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指出:“社会公平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平相处的政治底线。”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既涉及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等经济问题,又涉及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司法公正等政治、社会问题。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是律师神圣的使命。欲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各项应享之权利和接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律师功不可没:律师通过捍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律师作为维护人权的实践者,作为公权力的制衡者,律师的职业使命促使其始终如一地为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大化而恪尽职守,奋斗不已,从而将纸上的法律兑现为权利现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捍卫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捍卫着法律的公平公正。正如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中所言:律师专业组织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向一切需要他们的人提供法律服务以及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进一步推进正义和公共利益的目标。”

律师通过维护司法公正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司法是匡扶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没有律师参与的司法过程与结果是难以想象的,尤其是在刑事司法领域。律师对司法公正的维护,作用直接而显著,勿需赘言。

律师通过法律援助而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当前,社会上的第一个失衡就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权利分布上的不均衡。强势群体什么都有,弱势群体却缺少自己利益表达的渠道。若弱势群体的利益长期得不到保护,就会因为矛盾的积累,使弱势群体无视一切法律,而按照自己的意愿恣意妄为,从而造成社会的动荡。律师通过法律援助,表达弱势群体的诉求,捍卫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其生存与尊严而奔走呼号,促使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以赋权落实弱势群体的权益。

四、健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制:发挥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功能,律师模范与服务作用。

律师组织作为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之一,其对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功能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律师组织对其他社会组织的垂范作用。律师组织是非政府组织之一,但在律师组织这个集合里,集结的是有“民间守护人”、“市民社会代言人”之誉的律师,他们秉持着宪政与法治理念,凭借法律家的思维与技能,担负着维护人权、推进民主与法治、追求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他们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但是政府与社会良好互动的桥梁,更是桥梁中的桥梁。他们无论是自身管理机制还是自律水平,无论是社会管理任务的承担,还是社会责任的肩负,律师组织应当而且能够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性自我管理机制作用的典范。

为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从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到一个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从社会管理的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到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律师均可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从而把社会自我管理纳入法制之轨道,使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应有作用,得到良性而充分的发挥。诸如律师凭借自身专业优势为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表达与协调、中介组织作用的发挥、社区建设与基层自治能力的提高、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等等。诚如司法部段正坤副部长在“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设,必将使律师更为深入、更为广泛地介入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充分发挥自己职能优势,推动社会控制方式和调整机制的创新与变革。”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种因素,法制则是该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性系统。律师作为基础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律师的每一项工作均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休戚相关。律师以保障人权、推进民主法治、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为已任,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促进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创新„„从而不断地为和谐社会构建与运行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律师责无旁贷!

构建和谐社会,律师任重而道远!

为充分发挥律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律师当孜孜以求,奋进不止!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档案;和谐社会;有效作用

一、档案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凭证作用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记载了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用文字、语言、图象等方式形成的信息材料,记录了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卫生等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情况,记载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特定实践活动的过程。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二、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平台

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离不开以档案资源建设来失去和保障服务创新。近年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信息的公开,个人查阅档案利用率近年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利用者一方面是工作查考,另一方面是个人查找工龄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知青档案、房地产档案等。但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馆藏结构单一、资源相对不足的缺陷。现状是,仍有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档案尚未接收进馆。因此,档案部门应着手研究调整优化馆藏结构,加强档案征集向渠道,建立公共档案资源网络,以资源共享的办法来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平台的目标。

三、主动参与社会资源整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保障

档案工作是一项基本性极强的工作,其主体是档,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作为社会共享的知识资源,无疑是社会前进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富贵财富,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这些富贵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着积极的失去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而档案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之一。

四、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可以转化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电子文档,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尤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阶段性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共享化,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以计算机应用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当前,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时,加强区域公开文件信息共享建设,构建共享信息网络。

五、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人才是任何工作的决定因素。对档案工作者而言,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科技知识和一定的外语能力,除了要在工作实践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高外,还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否则其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陈旧观念必然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要求。与此同时,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把具有活力、刻苦学习,能及时掌握最新科技手段、方法、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充实到档案工作队伍中来。

浅析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7

一、工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党的十七大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作为一项庄严而紧迫的任务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依法履行基本职责, 保障职工在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实现职工的合法所得, 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 从而实现劳动关系乃至社会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工会维护职工的利益和权益、开展扶贫解困的工作, 使工人队伍实现稳定, 便奠定了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坚实基础。工会从社会责任的高度, 在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投身生产的同时, 监督生产的过程和结果, 保障产品的质量拒绝污染环境的生产, 从而奠定了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由此可见, 工会工作身置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工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职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 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工会组织的这一性质, 界定了工会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阶段要充分发挥好工会的职能作用, 就必须坚持党对工会的绝对领导。这就要求各级基层工会组织,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切实地充当起党和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宣传引导机制, 充分履行工会的教育职能, 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 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 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素质, 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凝聚到党的方针路线上来。团结动员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各项改革, 支持改革, 教育引领广大职工群众,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摆正位置,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适应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要紧密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关心职工生活, 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和问题, 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打好基础。

二、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1、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基本职能

首先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经济建设职能。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设、发明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吸引和组织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 引导职工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参与监督职能。工会通过参加有关机构和会议、调查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以及基层职工代表大会等渠道, 代表广大职工群众行使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有效监督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事项、问题的决策;三是充分发挥调节劳动关系职能。工会在工作中要全面负责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指导帮助职工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等;四是充分发挥生活保障职能, 工会组织要深入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劳动保险、劳动就业及女职工特殊利益保护等方面, 切实把职工生活服务、困难补助、互助互济、职业介绍、疗休养等职工生活福利工作落到实处;五是充分发挥思想宣传职能, 工会组织要负责向职工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主要采用群众活动和群众自我教育的方法, 围绕各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六是充分发挥职工文化职能, 工会利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训以及文学、文艺、体育、图书阅览、文化休息等业余文化娱乐形式, 认真开展职工文化工作, 满足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 提高职工道德水准和科技文化素质;七是充分发挥组织建设职能, 在企事业、机关单位发展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 最大限度的把职工群众组织起来, 保证工会其他各项具体职能的实现;八是认真履行财务管理职能, 强化工会的财务管理, 改革工会的财务管理方式, 依据《工会法》收管用好工会经费。

2、建立民主参与机制,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疏通作用

和谐社会是人民享有广泛民主的社会, 民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 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当前, 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例如职代会做为实现职工民主权利的重要载体, 在一些企业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形式”, 成为经营者操纵的工具。由于缺乏民主和民主渠道受阻导致的企业决策失误、职工利益受损、劳动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上访告状频发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毒瘤。工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 工会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是要充分履行自己的参与职能, 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民主权利, 建立民主参与机制, 达到人与人的和谐, 企业与人的和谐, 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和谐。确实发挥广大职工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力军作用, 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

3、建立促进经济运转机制,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动员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最深厚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的发展,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进,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没有经济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工会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切实把工会工作放到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部署。工会组织要强化加快发展的意识, 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经济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证, 是调整利益关系,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 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工会组织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开展群众性的立功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进步和发明创造等形式多样的职工经济技术活动, 不断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大力弘扬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 用劳模的精神影响和带动全社会, 激发广大职工群众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建设和谐美好的小康社会汇聚力量。

4、切实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当职工的贴心人。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8

一、新闻媒体的协调性与和谐社会的和谐性

新闻媒体历来有协调和沟通的特殊作用,但过去更多地表现在沟通“上下”方面,使之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和谐性是和谐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要和睦相处,共同生存与发展。新闻媒体的协调性使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责任、有能力担此重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开始出现,特别是在社会关系、社会利益协调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表明:54%的被调查者认为“部分阶层之间有利益冲突”;29%的人认为“所有的阶层都有利益冲突”。这就说明,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阶层矛盾不容小觑。它要求新闻媒体不但要“上下”沟通,还要“左右”沟通;不但要注重政治利益,还要高度关注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等,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化解矛盾。而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以及来信、来稿、热线、短信及配发评论等形式来引导舆论,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濮阳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环境服务热线》节目开办两年来的实践就是一个例证。节目通过热线使人民群众和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直接对话,交流沟通,政府有了社情民意的“观察哨”,听众有了发表意见的“群言堂”。节目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作用,被群众称为“连心桥”。这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新闻媒体只有经常把握社会脉搏,贴近人民群众,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和谐社会提倡的、什么是应当禁止的,懂得怎么去做,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和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适度,舆论引导本质上说就是适度调整。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及行为进行的及时引导主要表现在:当某种舆论过热时,要恰当地进行分流、降温,以避免大幅度动荡;当社会需要某种舆论时,要及时引导,以唤起人们的热情,高扬社会的正气。当前,媒体尤其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大声造势、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变成中华民族的共同行动。

二、新闻媒体的真实性与和谐社会的公平性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民主建设时指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这三个“是否得到”充分反映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民主与法治是手段,实现公平、坚持正义、弘扬诚信友爱才是目的。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真实是公平、正义和诚信的基石,当然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宣传才能使媒体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引导正确的舆论。当今,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多元化导致社会共同价值观念日益模糊,特别是社会转型在价值观领域表现出多元价值的冲突特征,使一部分人产生道德困惑、信仰危机。转型期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却不能任其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个社会失范,甚至失控,社会就难以和谐。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媒体用真实的、正确的新闻舆论,有效地进行科学引导。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民主。当前,我们要把推进新闻舆论工作的热情倾注在群众民主意识的培养上。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民主习惯养成了,民主内容丰富了,就会激发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发扬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和谐社会更需要人民群众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新闻舆论要引导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通过新闻舆论规范公民的言行,教育引导他们按照程序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民主义务;新闻舆论要匡正时弊,揭露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端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化解和消除一切不和谐的因素。当然,新闻舆论也要接受党和人民群众及法律的监督和约束。

三、新闻媒体的人民性与和谐社会的人本性

新闻媒体之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还由于新闻的人民性与和谐社会的人本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的主体一样、目标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作为主体而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人的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这种人本性是和谐社会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是新闻的应有之义。正如马克思明确指出的:“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新闻媒体应该而且有能力担负起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创良好氛围,提供舆论支持的历史重任。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突出的是人,是人文精神,新闻应大力宣传历史的优秀文化和现代的先进文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众多原因,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特别是在一些人的心灵中,不少丑恶的东西还在不断暴露。物质价值高扬而精神价值失落,也失落了人之为人的社会责任,失落了人之为人的精神修养与理想情操。面对这个新的课题,不少媒体都在认真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2月,中央电台《神州夜航》的一位节目主持人通过13天的千里连线,成功劝说已潜逃12年的犯罪嫌疑人辜海军投案自首,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则新闻报道后,又使失去理智、企图报复杀人的陈德祥“放下屠刀”。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9

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开展“孝道文化”

教育的实践与意义

周鹏飞 陈瑞生 孙健龙

〖内容提要〗

〖关键词〗孝道 教育

一、提倡孝道文化的背景及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便从儒家的思维角度出发,制订了一整套规范的孝道礼制,他提出了

而新时期中国正步入老龄社会,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农村老人感到有后顾之忧;一旦子女不承担养老责任,当今社会不乏其人,农村老人的生活就陷入困境。家庭如何养老、敬老已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迫切呼唤孝道。不远的将来,便是一对夫妇赡养多位老人。如果不从小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强化他们的敬老意识,到时候不但他们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值得怀疑,而且必将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家庭也呼唤较早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是据对开展孝道前学校90名学生的随机测查表明,学生的孝道状况堪忧:

1.了解父母的(包括父母生日、爱好、身体状况)占21 %。

2.知道该孝敬父母的占69%。

3.知道怎样孝敬父母的占32%。

4.能坚持孝敬父母的占6%。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为此,从小学开始,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孝道教育,这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对社会孝亲敬长风气的树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家庭和谐是当今倡导和谐社会最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连敬老

都做不到,还谈何家庭和谐,何况大家呼?故提倡加强孝道教育迫在眉睫。

二、开展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1)学校主要采用教育实验法。(以小学为例)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概括为新孝道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以及评价四个方面。

(一) 新孝道教育的目标

对学生进行系统孝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孝道理念,让他们永远的孝敬父母,不遗余力地赡养父母,并且不断地给予父母以精神上的安慰。进而促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具体讲可以分三个层面。

1、小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光荣,应该孝敬父母这一道德认同,使每一位在校学生掌握新的孝道规则并恪守之;使每一位毕业生为能在我校较早地接受系统的孝道教育而自豪,使每一位家长毋庸担心孩子将来的孝道状况。因为无论将来贫贱富贵,孝道理念已在我校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根。简单地说,就是使我校培养的学生无论何人何时何地无一不孝敬父母。

2、中而言之,就是形成区域特色,打造新时期渌渚人的精神品牌。我们参加富阳市德育课题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做给人看,而是为了让渌渚人民得实惠,借课题研究的东风,培养渌渚孩子的好德行。我校承担的富阳市德育课题子课题《挖掘孝道文化,构建家校新孝道教育的实践研究》正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孝道理念,真正让每一位渌渚人受益。

3、大而言之,便是大学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古代孝道的精髓得以延续,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二) 新孝道教育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认为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内容应具有梯度性,由浅入深,从灌输教育逐步变成学生的道德认同。现以小学生为例,分年级草拟了具体的孝道内容。

1、一二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

2、三四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

3、五六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

(三) 新孝道教育的途径

对学生进行新孝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但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学校,主要靠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同时,要密切联系家庭,让家长积极配合,采取多种方法,使新孝道教育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必须首先遵守的道德规范。具体途径如下:

1、学校把每周日设立为敬老日。班会时间组织学生汇报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德育》读本和《思想品德》课本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内容,定期召开主题班会。

2、学校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孝道课,教材为学校编写的校本读物《德育》,用孝道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同时对其他学科都要求渗透孝道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敬老系列小作文的写作活动。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孝道教育。

3、举办多次专题孝道讲座。如重阳节聘请当地撰写《周雄传奇》的作者李仁贤为学生讲述周雄孝敬长辈、助人为乐的故事。随后,全校师生在写着

4、创设敬老氛围。在校园内张贴孝道标语,

5、指导学生人人撰写敬老日记,每周至少二篇。通过记载,让学生把道德认同外显为道德行为。让学生到家找事干。从小事做起,每天孝敬父母。许多学生的敬老日记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本,有的还发表在学校的校报上。同时学校每学期还举行一次以班为单位的孝道手抄报竞赛。

6、确立了孝道教育基地,将“周雄纪念馆”确立为学校的德育教育基地。各班定期带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并身临其境的接受孝道教育。

7、定期召开家长会,并确立以家庭新孝道教育为核心的家长会内容,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新孝道教育。树立孝敬老人的风气,基本上应从学校的教育着手,但家庭教育同样十分重要。现在的`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溺爱孩子的结果只能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产生一切

8、不断地利用重大节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新孝道教育。春节期间,开展了

节,开展了

(四)新孝道教育的评价

孝道评价是孝道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进行孝道评价的指导思想是

一是日常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生日常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保障新孝道教育健康、持续、扎实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以学校评价为主,注重于过程评价。

(1) 广泛开展学生自评活动。

(2) 扎实搞好班级评价,在班级中广泛开展

(3)积极进行校级评价,每学期举行一次校级十佳小孝星评选,并将校级十佳小孝星的名字在校园醒目处公布,并通过学校校报《鼍江之星》,刊登其事迹。学校把各班获得校级十佳小孝星的多少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首要条件。

二是期末评价体系的建立

期末孝道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的评价,以家长评价为主,评价的范围包括全体学生。学校精心设计了家长评价卡,教师则对50%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以取得直接真实的评价意见,我们还把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孝道评价记录存档,以此作为衡量我们新孝道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同时,让家长积极推荐年度小孝星,学校负责收集、整理他们的事迹,在学校初评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最终让家长代表民主评选出年度小孝星。届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让年度小孝星发言,邀请多位家长代表和社会贤达人士参加。

三是跟踪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学生从小进行系统的新孝道教育,目的是为让他们长大后孝道精神长盛不衰,实现新孝道教育三个层次的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孝道跟踪评价体系。孝道跟踪评价主要以社会的评价为主。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有选择地选取不同年龄段的90名学生作为跟踪评价对象,建立长期档案,进行判断分析,以评估新孝道教育的效果。

三、教育的实验成效

一年来,我镇各校的新孝道教育实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据我们对学生的随机孝道状况后测表明,学生的孝道状况有了明显变化。

1.了解父母的(包括父母生日、爱好、身体状况)占93%。

2.知道该孝敬父母的占100%。

3.知道怎样孝敬父母的占81%。

4.能坚持孝敬父母的占62%。

二年级学生吴小芳的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十分疼她,她有时便撒娇、任性,自从学校开展了新孝道教育以来,现在她变得非常听话、懂事,还经常给爷爷端饭、洗脚。四年级学生邵伟原来清早穿衣要父母代劳,吃饭也挑三拣四,现在自理、自立能力却有了很大提高,还经常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五年级的许多学生都会用笑话逗父母开心,活跃了家庭气氛,化解了家庭矛盾。据另一项新孝道教育内容的调查显示,学生对新孝道普遍认同,且自觉践行。

单项评价 综合评价(是否孝顺)

88.2% 前 测 后 测 前 测 后 测

听父母话 25.5% 88.4% 35% 帮助父母 36.8% 86.5% 理解父母 9.5% 65.5%

同时新孝道教育实验又促进了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改善。说脏话的少了,不浪费学习用具的多了。目前,学中华传统美德,做时代文明少年在我校已蔚然成风。同时,学生抱着

(2)农村主要采用倡导、评选法

在当地,以前百姓们一直把周雄神化,将其尊为“太太菩萨”,成千上万的人们常来盲目地朝拜,而真正知道周雄其人其事的却寥寥无几。针对这一情况,镇文化站 一方面于成立了周雄研究分会,着手整理周雄的事迹,由当地业余作者李仁贤撰写,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周雄传奇》一书,发放到每个家庭,让更多的人了解 周雄,倡导全社会学习周雄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品格;另一方面,在镇、村两级开展“周雄孝心奖”和“孝男、孝女”评选活动,具体采用方式是:通过社会推荐、考察等,从社会公德、邻里家庭和睦等方面筛选确定获奖人员,然后召开大会隆重表彰,并将他(她)们的感人事迹编印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感染人们,效果十分明显,全镇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敬老 、养老氛围。目前,周雄孝道文化的挖掘已成为渌渚镇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不仅得到了许多媒体和领导的关注,而且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数据表明渌渚镇各类案例发生率比减少20.36%。一个稳定、安逸、和谐的新型渌渚正展现在人们面前。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10

李志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我们人大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地方人大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首要工作任务。要履行代表群众建言献策的职能,集中反映群众的意愿,为党委、政府作出科学、正确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服务。要发挥联系代表和群众的优势,引导代表群众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要支持、鼓励人大代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通过开展工作视察、工作评议和听取审议工作报告等形式,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执行情况和重点经济工作的审议和监督,进一步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大力推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地方事务。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完善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管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机制。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监督落实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发挥基层村级组织的自治能力,不断完善村级“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真正实现还权于民、村民自治。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保证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公平和正义。要深化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活动,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围绕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两个监督重点,督促 “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三、加强干部任免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正确处理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的关系,坚持干部德才标准和任职条件,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经过法定程序选举、任命为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要坚持法律知识考试、表态发言、颁发任命证书等任前把关形式,增强任命对象的公仆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要通过执法检查、工作评议、述职评议等有效的监督形式,加强对选举、任命干部的跟踪监督,使选举、任命干部能够按照人民的意志与和谐社会的需求廉洁勤政和依法行政。

四、理顺群众利益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广泛的社会力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重视民情、反映民意、维护民利、凝聚民力。要加强和改进人大代表工作,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密切群众联系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大代表建议件办理力度,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维护群众利益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及时转化消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11

构建劳动关系,打造和谐企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关系。

一、工会组织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团结动员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推进企业制度的完善,构建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企业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工会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动员作用

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经济的发展。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就要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重视基层,立足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通过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和创争活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投身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之中。

(二)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凝聚作用

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价值观、文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大多数职工认同和遵守。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工会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组织职工学先进、树先锋,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近年来,从二次创业时期的“铁人式队长”胡功祥到大庆油田“新时期五面红旗”之一的赵传利等,这些劳模典型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勇于探索,乐于奉献,极大地推动了在生产能力、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为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疏通作用

民主是和谐发展的动力,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工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而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就要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能,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如建立民主联系人制度,由民主联系人从基层收集议案,畅通了员工和企业沟通的渠道,使工会能够及时了解员工的意愿和合理要求。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从而才能达到企业与人的和谐,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和谐。

(四)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协调作用

维护企业内的公平、公正,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工会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信息,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心态、意见和呼声,减少由于信息不畅引发的矛盾。另一方面,工会切实做好送温暖工作,对工伤、生病、特困及退休员工实施“亲情化”人文安排,生病住院的,工会及时慰问;离休离岗的,做到走访家中,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时,温暖总会被及时送到需要帮助的员工身边。

二、关于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探索

和谐社会与工会工作,被具体的描述为“和谐社会就是人气顺、心态平和、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结合工作实践,我认识到,在我们的企业,和谐就是员工满意的笑脸和创业的激情,是创造效益的最直接动力,是工会维权的最高目标。而我们的队伍也要保持一种开朗、豁达、晴朗的心态和幸福感,要加强员工幸福感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只有这样的队伍才会有稳定的心态,做到处变不惊,积极清醒地对待任何一次变革。

(一)切实维权作职工的保护伞

在基层工会组织中,作为一名员工权益的维护者,要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和解决员工的权益问题。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我厂对员工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女工“四期”保护权,有毒有害岗位的保健权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维护。在对女职工孕期保护的方面,我们采取岗位互助的方式,让女职工体验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也营造了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针对员工休假的问题,我们积极协调、合理安排,利用生产任务少的时期,安排员工有序地串休,满足了每名员工的休假权力,保障了其合法权益的享有。

(二)为员工送温暖如和谐的春风

亲情化的关怀可以使员工内心深处的感动转化为在生产经营建设中的强大动力,一个充满和谐氛围的企业,不仅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凝聚员工的创业热情。我们本着打造“和谐井下,和谐砂酸”的目标,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员工生病、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工会必定第一个知情,第一时间把关怀送到员工身边;我厂前线站点既多又分散,每逢节日工会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山西、海拉尔等地,让前线将士们感觉关爱就在身边。

(三)搞创新激发员工热情

关心企业的经济发展,就要珍惜员工赖以生存的土壤,要充分发挥优势,行使各项职能,要带领员工坚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为企业的效益增长努力工作。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自主创新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时间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我总结出来三点。一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那些缺乏创新意识的员工,调动他们本能的积极性;二是提高组织能力,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否则会造成衔接不当,积极性被制约的情况;三是建立奖励公示制度,鼓励更多的职工参与,这样才能扩大创新队伍。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还要开展员工文化教育、业务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科学技术素质,给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创造提高自身价值的机遇,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藏戏在构建西藏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西藏,和谐社会,藏戏

西藏地处西南边陲, 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 藏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仅用双手征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 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藏戏就是其代表之一, 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历史悠久, 富有特色, 它是一种以民间歌舞的形式, 佩戴假面具, 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 深受藏民族同胞的喜爱。藏戏所宣扬的弃恶扬善、诚实守信、相帮相济、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为藏民族所称赞。这些传统美德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因子。藏戏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足以看出藏戏在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它所存在的价值。

一、藏戏宣扬的真、善、美对和谐西藏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 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今, 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西藏社会也呈现出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当然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正确决策与大力支持, 但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观[1]。而价值观又主要通过日常所见的社会行为规范表现出来, 是一个民族全部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 但却具有强有力的约束作用。构建西藏和谐社会依靠法治是必不可少, 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依法治藏。但同时也需要依靠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行为规范来构建西藏和谐社会, 让二者相辅相成同时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服务。因为法律条文订得再细, 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时也不可能做到包揽无遗[2]。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藏戏, 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民间, 是一种以民间歌舞的形式, 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 从形成至今, 经久不衰, 深受广大藏民族同胞的喜爱。藏戏除有传统的八大剧目之外, 还有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新编的剧目。不管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剧目, 藏戏所表现出来的做人做事的准则为藏民族同胞所认同、接受, 这也是藏戏能够长期传承、深受喜爱的原因之一。这些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藏民族的日常行为, 并对日常生活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如藏戏传统剧目中的《苏吉尼玛》, 该剧目所表现的故事内容为古代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充满了乐观的、神话般的热烈向往、幻想和天真无邪的感情, 塑造了苏吉尼玛这个纯洁善良而又充满智慧的典型藏族女性形象。苏吉尼玛的性格天真、单纯, 以致后来被人陷害、险些送掉性命。她嫁给国王后, 遭老妃妒忌, 被老妃找来的舞女陷害, 丢到“沸血海”去。由于笃信佛教, 她得以脱离“沸血海”, 决定作为一个说“喇嘛嘛尼”的女尼, 重返京城。后来引来了自觉罪孽深重的舞女和国王, 终于真相大白, 苏吉尼玛得以重回皇宫[3]。又如“传统剧目《白玛文巴》, 该剧目系佛教神话故事剧, 其主要部分叙述主人翁白玛文巴的事迹, 及佛教与外道斗争的经过。白玛文巴是个商人的后代, 父亲被贪财的国王所害, 而坏国王也欲加害于白玛文巴。白玛文巴用空行姆传给他的咒语战胜两只毒龙及九头罗刹女, 完成国王交给他的任务回到家乡。后来白玛文巴将恶国王丢下地狱去喂了众罗刹, 自己成了国王, 从此国泰民安”[4]。这两部藏戏宣扬的是扬善抑恶, 做人要有爱憎好恶观, “好人心怀善良”。苏吉尼玛纯洁善良, 聪明伶俐, 虽然遭到陷害, 但最终脱离苦海;白玛文巴不畏艰险, 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 恶国王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从社会现实意义上看, 虽然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观点, 但对倡善抑恶、扬善弃恶的观念则是给予了充分肯定。再如新编藏戏剧目中的《喜搬家》, 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朗杰的老队长, 把一个生产队搞富裕了, 并且统一组织建造新村房院, 让群众们都搬进了新房。他自己则暂时不搬进新房, 而且还把家搬到一个最穷的山村去, 继续扶贫致富。这体现了舍弃个人利益, 奉行集体利益至上的精神, 同时也体现出了相帮相济、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又如《阿妈加巴》, 描述了生活在当代西藏城镇里的阿妈加巴 (即胖大妈) , 和她不务正业的儿子, 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等非法手段想搞投机倒卖活动获取利益, 后来却坑骗到自己刚从农村进城的亲家头上。这出戏很生动地描绘了现代城市里的小人物妄想投机取巧致富却反而自食恶果, 借由戏剧表演的方式批判不择手段非法牟利的思想[5]。这一藏戏体现出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公平正义, 不可自私自利、心怀不轨、过度贪婪, 否则只会害人又害已。

二、藏戏所面临的困境使得其难以充分发挥和谐的作用

藏戏与我国传统戏曲中其他剧种的命运一样, 在当代大众文化的冲击之下, 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挤压下, 面临着几近消亡的窘境。作为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面临传承人日益减少、经典剧目抢救和保护力度不够、观众群大量流失、演出经费严重匮乏等危机[6]。要让藏戏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首先藏戏本身要能够继续传承与发展。针对藏戏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 西藏自治区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 在保护与发展藏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成立了专业的藏剧团, 对传统藏戏进行了整理改编并恢复演出[7], 如京剧藏戏《文成公主》、新编藏戏《朵雄的春天》、新编现实题材藏戏《金色家园》等, 这些作品先后获得了国家级最高奖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地方优秀剧目展演最高荣誉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戏剧类“剧目金奖”等20 多项大奖, 是成功入选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藏戏节目《吉祥奥运》演出及北京奥运会重大文化活动的剧目[8], 并出色完成了演出。当然, 这些剧目的成功演出并获奖对藏戏的发展和传承有积极的意义, 提高了藏戏的知名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戏。

但传统文化是根植于民间的, 倘若没有广大藏民族共同参与保护与传承藏戏, 政府所做的大量工作可能会事倍功半。专业剧团创作了一些新编剧目, 新编剧目的内容比较贴近于现代生活, 能够为大数多藏民族同胞所认可, 但普通藏民族同胞能够欣赏到新编剧目的机会是比较少的。笔者在拉萨市曲水县曲水乡望果节做调查时发现, 来望果节观看藏戏演出的多是中老年人和小孩。大部分的年轻人到距离曲水县不远的拉萨市打工赚钱, 这些去打工的年轻人没有时间回来参加望果节, 只是有一部分会在收割青稞的时候回来帮忙。大部分小孩参加望果节的原因是因为那时正值学校放暑假。曲水乡望果节上的藏戏部分较少, 取而代之的是歌舞表演、藏语歌曲演唱、汉语流行歌曲等内容。按照文化变迁的理论观点, 这种变化是无法避免的。在采访时问到年青的藏族人是否喜欢藏戏时, 都无一例外地回答到很喜欢, 也很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可关键是听不懂。这里他们所指的听不懂的主要是传统的八大剧目。在问到能否听懂新编剧目时, 他们的回答是很少有机会看到, 要想看也只能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到拉萨市去观看。由此可见, 不是不喜欢观看藏戏表演, 而是听不懂导致的不喜欢。新编剧目贴近生活, 易懂易接受, 但又很少有机会观看到。笔者在调查时发现, 政府扶持的专业剧团会定期到地区表演, 但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也很难让大多数藏民族同胞观看到新编剧目。虽然还有民间剧团, 但也受创作水平、资金等方面的限制, 创作出高水平剧目的难度比较大。因此, 藏戏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这些困难, 使它不能够很好地发挥积极作用。

三、充分挖掘藏戏的价值为构建和谐西藏社会服务

藏戏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之一, 从形成至今还能够被广大的藏民族同胞所喜爱、所认可, 证明它能够传递社会正能量;先后被列为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证明它有保护的价值。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藏戏的价值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服务, 以实现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藏戏表演在藏民族的重大传统节日中是主要的内容之一, 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如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等藏戏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已经形成了传统, 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不丢掉传统的基础之上,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和谐、公平、正义、友善、团结等内容编排成喜乐见闻的藏戏剧目, 通过藏戏这一特殊表演形式将和谐社会的内容传达给藏民族同胞, 这样一种形式可能比直接宣传的效果要好, 更易于接受。因为藏戏所宣扬和肯定的价值、情感是每个藏民族同胞所能够接受和认同的。通过藏戏表演将所宣扬的友善、团结等价值观内化为具体的行为, 从而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服务。当然了, 这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包括政府的财力支持、剧团创作剧目等, 更关键是要让更多的藏民族同胞观赏到这些剧目。目前, 自治区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 相信藏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非常好地发展与传承下去, 同时也能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176.

[2]贺金瑞, 熊坤新, 苏日娜.民族伦理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54.

[3][4][5]陈怡琳.藏戏近几十年来的变迁——以西藏白治区藏剧团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4:12.

[6]程艳.西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藏戏传承[J].中国民族, 2015 (02) .

[7]贾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藏戏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 2013 (7) .

上一篇:教师工作周计划怎么写下一篇:药品监督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