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精选7篇)
◇ 本章课时:4课时
第一部分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理论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的地位;了解先驱者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才智。
教学环节:讲课,课堂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部分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1、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问题。
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关系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二、对社会主义艰难探索的历程
社会主义一词是由古拉丁文演变而来,原意是‘同伴’、‘善于社交’等。
最早是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尼迪克特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19世纪20-30年代,欧文主义者和圣西门主义者才在报刊上使用‘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称谓。
19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已成为西欧盛行的新思潮。
19世纪70年代,西风东渐,社会主义一词才开始在日本、中国书刊中出现”
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以前就有过“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或空想的社会主义或者由这种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社会主义。”
1.中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我国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
在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始祖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1477 ——1535)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1568——1639)。代表作及重要观点。
客观评价。
2.十九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欧文(1771—1858)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首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深刻抨击,同时,根据人类理性原则构建了他们的理想社会。
3.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的基本观点。
4.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5篇文章。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主要特征。
5.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认识
《论十大关系》、八大决议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对社会主义探索的积极成果及其失误。
三、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实践上,为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问题。
(三)对科学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三大疑点的解说
1.公有制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如是, 为什么邓小平没有将它纳入本质论之中? 如不是, 公有制对社会主义来说是否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存在着两个层面,即制度层面和功能层面。
在经济制度上,邓小平特别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他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是维护社会公平、确保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条件下不使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制度基础。他一再声明“那是不能动摇的”。
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总是和发挥“社会主义的功能”——在大多数场合他表述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共同富裕,不产生剥削阶级。他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正是从这一层面,邓小平将这两方面的内容直接表述为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四次表述
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两个层面中,越来越侧重于功能层面。
侧重功能取向,有利于突破长期以来以结构判断社会性质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功能取向的具体化。
认为社会主义可以不要公有制的观点,既不符合邓小平的本意,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不是社会主义本质? 据此能否将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特别是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
这一疑问不仅在提出问题的方法上存在错误,而且在认识问题的方法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提出问题的方法上,它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从其认识方法来说,起码存在两个缺陷:
第一,只见片段不见过程。
第二,只见现象不见本质。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被压迫阶级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和发展则意味着对现行奴役关系的打破,对现行统治秩序的冲击,对现行社会的改造。其结果是对剥夺者的剥夺,对压迫者的革命。而这是现行制度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忍的。
事物的质是一事物赖以存在的根据,它贯穿于该事物存在的全过程,与该事物同存共亡。而在阶级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有时不仅不表现为这种存亡关系,反而表现为对该制度的强烈否定——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否定力量导致了该制度的消亡——所以,把否定一事物的因素说成是该事物的内在本质体现,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据,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的基础。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同一主体,这种一元主体彻底消融了阶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或对抗,从而既为生产力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生产关系的自觉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3、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应该允许贫富悬殊、甚至剥削现象的存在;而既然现在允许贫富悬殊、甚至剥削现象的存在,那就说明我国现在还不具备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确切指向。
邓小平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还是从功能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界定。
既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或社会主义从其功能来说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当下的中心课题,当下社会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同等,不同步,则意味着贫富悬殊的不可避免。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策“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但是社会主义“要防止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这里包含有对贫富悬殊的适度容忍和对两极分化的强烈排斥。
实现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形式。
剥削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发展不充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被消灭。
通过剥削而消灭剥削是共产党人对历史规律的深刻了悟和自觉遵循,也是社会主义发挥其本质功能的题中应有之意。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政权属于人民、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剥削无论在程度上、后果上与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剥削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我们党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方面内容的要求。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1.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条件。
第二,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3.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从国际局势来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际统一来看,坚持“一国两制”方式,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内形势来看,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素质,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我们的外部世界还很不安宁,惟有以发展增强国力,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确保国家的和平安宁。
2.要解决现阶段所有的社会矛盾,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带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
3.视发展为执政党第一要务,必然为求得自身最大限度发展,解放思想,利用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在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竞争中谋求国家的最高利益。
4.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国家发展、促进执政党自身的更新、发展,在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保持党的先进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及实践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说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对立关系来看,整体和部分是互相区别的,不能混淆,对于确定的联系和范围而言,二者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客观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整体不能同时是部分,部分也不能同时又是整体。第一,二者的内涵和数量不同,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整体大,部分小,但整体力量不一定等于部分力量的总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由于整体功能是以部分之间的结构为基础的,部分组成的整体的结构是否合理、有序,就直接影响着整体功能的发挥程度。整体和部分又是统一的。首先,二者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不可分割。整体只要肯定它所包含的部分,才是确定的整体,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的功能。其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性作用。再次,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和法治是确定维护国家整体与公民、单位、部门等部分地位权利义务和关系的根本制度。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人民这亿万个部分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力,树立主人翁意识,才能调动其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协调好人民内部矛盾和关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而宪法和法律又是确认和维护国家整体与公民、单位、部门等部分及其地位、利益关系的最有利的保障。广大人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事务依法进行,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用制度和法律确认人民民主的地位,规范人们的活动,实现公民、单位和部门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追求公平和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因为公平和正义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整体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在进行各项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才能取得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各阶层的共识和认同,才能使出台的政策和措施获得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得以顺利地实施。在调节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才能取得不同利益群众的广泛接纳和支持,有效地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实现国家整体的稳定、繁荣和富强。在实现国家整体目标的过程中,只有遵循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才能使社会各个阶层公平合作、竞相发展,以实现国家的复兴。
社会生活正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之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只有使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以诚相待、以信相守、和谐相处,才能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维护、推进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在关键时刻,“舍小家,保大家”心甘情愿地牺牲部分的利益,保全集体、国家的整体利益。尔虞我诈,充满仇恨与邪恶,势必造成国家和民族的混乱和倒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与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让社会中最活跃的处于主体地位部分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让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得以合理利用,环境条件得以控制和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得以不断地形成和与创造,只有让社会生产运行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调控和更新,并不断发挥其功能,才能共同保证和推动国家整体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安定有序是人类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以后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只有在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上,建立起合理有序的社会整体,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保障各个社会利益群体协调合作,共同发展,保障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才能更好地加快社会主义整体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这里,健全的社会机制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如果没有健全的社会机制和完善的社会管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各个利益群体不能协调,社会资源和财富得不到合理利用,都会干扰社会主义事业,阻碍国家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建
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农业信息化
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马国兴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区情市情,创新思路,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新的探索,迈出新步伐。
一、十七大报告对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提出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问题,也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农村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让农民共享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成果,分享与城市同步的信息文明,必将对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立在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这个前提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居环境,我们才能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鸟语花香之中,怡然享受社会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幸福与温馨。如果不注意控制与改善环境,像我国许多地方,虽然生产一时得到了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风沙肆虐,水土流失,江河断流,地表塌陷……日益危及着人们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长此下去,总有一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会难以为继。
以上分析充分说明,整体和部分的对立统一原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哲学依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整体和部分对立统一原理完美的社会实践工程。理解和掌握这
二、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用和利用的差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农业信息化从广义上而言,应当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我市地处西北内陆,信息获取渠道少而长,信息传播手段相对落后,互联网技术在农村普及率很低。由于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仅靠农民自我认识和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农业信息化的丰富内容来看,目前在我市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对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
1.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的充足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农民增收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目标。入世以来,农产品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农民真正成了市场主体,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更需要信息引导。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用充足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能够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能够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2.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精英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他们将信息和知识这些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大幅度和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同时也改变着自身的思维方式。身边的示范效应以几何级数影响着农民这个群
一、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让创新贯穿学校一切工作。
一要创新德育课程。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德育资源,把各门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使孩子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德育课要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指导学生将所学用于处理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语文课要以语言文字的美感和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播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历史课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理科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音乐、体育、美育课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健康的体魄。
二要创新德育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加强法治教育,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引导中小学生养成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为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指导依据。要通过《中小学生守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生活化、日常化。
三要创新管理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靠灌输引导,也要靠制度规范的导向、约束和激励,把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试点工作,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校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学校治理环境。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管理科学、运转有序、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提高“三位一体”的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确定目标内容,进一步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关系,衔接好环节。
一要协调智育与德育关系。德是立身之本。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应只看学生考试分数,更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都要健康身心、陶冶性情。要大力推动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坚决摒弃实际存在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至上的观念,以此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推动人才培养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转变;从关注少数尖子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转变;从封闭、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向开放、系统地培养转变。
二要协调教书与育人关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建设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队伍。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德育规律,不光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广大教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不光自身要“身正为范”,更要具备育人能力,跟得上时代发展,看得懂孩子世界,找到教育的钥匙,摒弃功利之心,满怀热爱之情,以匡世济民的情怀,去浸润一个个心灵,培育千万颗种子,展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情怀,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要协调各个工作环节。协调做好有关制度规范的设计,实现教育治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督导评价等各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要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协调培养观念。要协调党建和业务工作,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
四要推进协同育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德育格局,更加注重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小做起,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强绿色教育。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加强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体验活动,参与环境保护宣传,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加强海洋知识和海洋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要把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突破口,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学生勤于劳动的积极态度、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勇于创造的能力素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二要推动绿色成长。在互联网+的时代,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学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加强网络正面引导,利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凝聚广大师生,形成良好互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宣扬真善美,努力让每一名青少年都成为中国好网民。
三要开展绿色评价。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依据,重点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真实、准确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活动,推动把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
四、贯彻开放发展理念,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举,交流互惠,提升德育水平。
一要引导学生走向实践。要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活起来、动起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到课下,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思想认知到亲身体验,从实践体验逐步内化为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觉。要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寻访红色足迹、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组织学生近距离触摸历史、认识社会、体验美丽中国,激发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
二要鼓励学校开门办学。要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了解学校教育,支持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要邀请劳动模范、心理专家、人民警察等行业能手走进校园,将教师不擅长,学生又需要的知识本领教给学生。要推进管办评分离,引进第三方评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用事实说话。
三要加强研究兼容并蓄。要努力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认真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脉络、核心要素、精神实质和实现路径,推动形成符合当地特色、学校特点和师生实际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研究借鉴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效做法,兼容并蓄,谋求他山之石,借以攻玉。
五、贯彻共享发展理念,
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感染力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教育发展成果由学生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学生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一要鼓励试点先行。开展中小学德育实验区工作,鼓励部分地区在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影视教育等方面试点先行,创造可行经验供全国参考推广。如重庆创新课程整合试点,增强课程适应性和教学吸引力,浙江采取“生活化+活动化”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福建厦门试行学生社会实践“护照登记”,云南将民族音乐、舞蹈、刺绣、传统手工艺等列入教学活动,黑龙江开展“绿丝带飘起来”环保实践活动,广东、河南、新疆等地中小学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常年刊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这些做法要及时总结,加以推广。
二要共享品牌德育资源。用好教育部和各地精心设计和积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渠道,积小渠以成江海,共同丰富德育资源库。继续扩大《开学第一课》等德育品牌的影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做好近年来全国评选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宣传示范,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特别是学习身边的“最美少年”,激励孩子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美好情操。
三要全力统筹社会资源。要大力推进社会资源协同配合和免费开放工作,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推动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要联合相关部门做好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政策,开发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活动项目,指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室)、科技活动站等资源开展校外、课外活动。逐步整合共享各类社会资源,实现部门联动、城乡互动的协同共享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D
A.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B.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C.开展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决战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B
A.大干快上,赶美超英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力争高速度,快压倒一切D.慢一点,稳一点
3.1956年4月毛泽东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其基本方针是()A
A.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C.加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D.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A.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不断解决仍然存在的敌我矛盾,同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5.1955年底在党内首先提出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重大问题的是(A
A.毛泽东B陈云C.周恩来D.邓小平
6.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B
A.对抗性的B.非对抗性c.体现的是阶级斗争D_必须用暴力加以解决
7.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D
A.基本不适应B.完全适应
C.部分适应,部分不适应D.基本适应部分不适应
8.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著作是()B
A.《论十大关系》R《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矛盾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
9.“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最初是由哪位领导人提出的()B
A.毛泽东B.周恩来C.刘少奇D-邓小平
10.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重要思想的是()A
A.陈云B.周恩来C.刘少奇D•毛泽东
11.毛泽东提倡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是()D
A.兼顾国家、生产单位、生产个人的利益B.“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D.“两参一改三结合”
1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首要的经济关系是()D
A.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D.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13.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过去()B
A.已经搞清楚B.没有完全搞清楚
C.什么也不清楚D.其他国家的学者搞清楚了
14.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和基本理论问题是()D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B.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5.总结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条是()C
A.没有重视发展生产力B.没有注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D.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16.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C
A.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不同B.社会基本矛盾不同
C.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D.意识形态的不同
17.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针对的是()D
A.农业社会主义B.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C.民主社会主义D.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18.“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科学认识()D
A.社会主义基本特征B.社会主义根本目的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D.社会主义的本质
19.“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A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
C.确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D.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20.“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A
A.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改革、发展与稳定的相互关系
C.先富与共富的相互关系D.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相互关系
21.“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科学指导()D
A.改革开放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社会主义实践
2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D
A.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
B.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C.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B
A.生产关系的地位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生产目的D.共同富裕的目标
24.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是()D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消灭剥削C.消除两极分化D.实现共同富裕
25.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D
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最终取决于()D
A.社会主义公有制程度的不断提高B.按劳分配水平的不断提高C.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D.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27.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途径和条件是()D
A.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B.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C.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D.发展社会生产力
28.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
A.革命B.改革
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
29.邓小平明确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D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党的十二大上C.党的十三大上D.1992年南方谈话中
3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D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实现共产主义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32.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虽说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C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B.我们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贫穷不是社会主义D.我国还严重存在着封建残余
33.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D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B.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34.下面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错误的一项是()C
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B.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C.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提出的概念D.第一次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35.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
A.本质B.特征C.目标D.原则
36.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3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8.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D
A.不断扩大生产B.增加社会主义因素
C.增强综合国力D.实现共同富裕
39.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D
A.一靠资金,二靠技术B.要靠改革开放
C.要靠安定团结D.要靠自己的发展
40.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B
A.根本目的B.根本任务C.发展动力D.根本要求
4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B
A.坚持治理整顿B.发展经济C.发展民主D.发展科技和教育
4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始终紧紧抓住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B
A.改革B.发展C.稳定D.科技
43.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发展问题的最著名的观点是()A
A.发展是硬道理B.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C.关键是发展经济D.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44.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根本体现是()A
A.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
B.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
C.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使人民获得切实利益
D.代表先进社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
45.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D
A.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内容B.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C.先进生产力的主要特点D.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46.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根本体现是()A
A.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
B.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
C.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使人民获得切实利益
D.代表先进社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
47.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指()B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C.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
D.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
48.当今世界和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及科技竞争,从根本上说是()D
A.经济的竞争B.科技的竞争C.军事的竞争D.人才的竞争
49.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是()D
A.教育与科技创新B.教育与经济发展
C.教育与民主建设D.教育与人才培养
50.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除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外,我国政府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是(A.人才强国战略B.人才竞争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C.坚持科学发展 D.坚持以人为本 正确选项:A 2.邓小平在()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党的十二大中 C.党的十三大上 D.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 正确选项:D 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发展生产,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B.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正确选项:D 4.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改革 B.开放 C.发展 D.稳定 正确选项:C 5.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正确选项:D 6.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正确选项:D 7.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A.实现共同富裕 B.消除两极分化 C.消灭剥削 D.实现同步富裕 正确选项:A 8.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A.剩余价值的理论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D.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正确选项:B 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A.由孙中山提出的 B.毛泽东提出的 C.邓小平提出的 D.江泽民提出的 正确选项:C 10.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论断是()A.邓小平B.毛泽东 C.陈云 D.江泽民 正确选项:D 11.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正确选项:C 1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A.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正确选项:D 1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实现社会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历史过程。A.改革开放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发展科技教育文化 D.全国人民艰苦奋斗 正确选项:B 14.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 C.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问题 D.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正确选项:A 15.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C.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D.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正确选项:A 16.中国梦是()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共产主义 正确选项:C 17.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本质
B.优越性 C.目标 D.基本特征 正确选项:A 18.党的十八大强调,()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A.科技创新 B.吸引人才 C.深化改革 D.扩大开放 正确选项:A 1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提出的。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正确选项:D 20.习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是在()A.党的十八大会议上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D.第一次出访俄罗斯 正确选项:C 2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的思想。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正确选项:C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的概括包括()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确答案:ABCD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C.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不断提高公有化的程度 D.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正确选项:AB 3.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正确答案:ABCD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D.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正确答案:ABCD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怎样建设党 正确答案:AC 6.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主要有()A.忽视生产力发展 B.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C.照搬苏联经验
D.混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体制的区别 正确答案:ABCD 7.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发展生产 B.共同富裕 C.改革开放 D.消灭剥削 正确答案:AB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B.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的 C.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D.以世界共同进步为目标的 正确答案:AB 9.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正确答案:ABCD 10.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有()A.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C.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D.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正确答案:ACD 1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客观依据是()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C.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D.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正确答案:ABCD 1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A.解放生产力是前提、发展生产力是目的 B.两者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 正确答案:ABC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反映了()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正确答案:ABD 14.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它是()
A.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B.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阶段 C.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D.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正确答案:ABD 15.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是()A.国家富强 B.社会和谐 C.人民幸福 D.民族振兴 正确答案:BDE 16.中国梦的实现途径()A.坚持中国道路 B.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C.凝聚中国力量 D.弘扬中国精神 正确答案:ACD 17.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实施了()A.两弹一星计划 B.863计划 C.科教兴国战略 D.人才强国战略 正确答案:CD 18.2002年——2012年这十年,我国成功的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是()A.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大台阶
B.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迈上大台阶 C.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大台阶 D.军事实力,环保水平,绿化面积迈上大台阶 正确答案:ABC 19.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D.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答案:ABCD 20.科技创新有()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引进消化再创新 D.产学研三结合 正确答案:ABC 2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其显著特点是突出了()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C.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D.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 正确答案:BCD 22.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经济方面提出()比2010年翻一番。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B.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C.财政收入翻一番 D.外汇收入翻一番 正确答案:AB 23.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在(A.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B.科学把握我国国情 C.科学把握时代特征 D.汲取西方国家发展经验 正确选项:ABC 2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A.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B.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 C.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D.强力表明了中华民族称霸世界的壮志雄心 正确选项:ABC 25.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之间的关系是: A.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 B.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C.民族不独立、国家不富强,人民的生存和幸福得不到保证 D.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 正确选项:ABCD 26.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A.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摘要: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命题,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抓住了党建设的根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久治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潮流,使我们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 执政能力 执政地位 与时俱进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提出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可以说,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实践的先进性;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长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命题,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久治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
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保持自身的党性,即阶级的和民族的先锋队所作的努力。作为阶级和民族的先锋队,党在正确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站在时代和历史潮流的前列的同时,引领广大的阶级和民族群众自觉遵循这一规律,并共同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努力。
先进性建设是党对自身各项先进性要素的提升。其中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纲领——应当反映时代要求、符合本国国情、表达人民利益和愿望;党的组织系统——应当有利于党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即党的各级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对基层社会能够有效发挥影响力和作用力;党的规章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能够使党的领导与决策规范化、程序化,使党内生活实现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个人心情舒畅与统一意志的完美统一。
先进性建设是党对自身先进形象的新塑造。党的自身形象不仅要通过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体现出来,更要通过党的有形的整体行为来体现。其中包括:党中央领导集体——保持坚定政治信念;具有高度的理论和民族文化素养;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力挽狂澜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善于开拓创新与破解难题;党的干部队伍——能够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够成为群众的楷模,具有开阔的眼界和胸襟,有凝聚力,有引领群众前进的能力;党员队伍——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
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课题。离开了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就失去了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根本。革命导师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由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持自己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些论述从根本上克服了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唯心主义性质,使政党理论第一次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显示了其先进本质。列宁强调:“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列宁在创建和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提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共产主义者”。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意味深长地指出:“这种先进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靠坚持不懈地开展自身建设来保持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它必然要在自身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不断加强党的指导思想、理论路线、组织制度、纪律监督等方面的建设,保证党的各项主张始终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头。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需要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大批老党、大党相继丧失政权,有的甚至彻底垮台,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教训。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的大党,却在一夜之间丧失政权。我们看一下苏共的经历:在它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到20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拥有将近2000万党员的时候,却丢掉了执政地位。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党自身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列宁创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夺取政权、建设新社会、捍卫和推进社会主义等不同时期的斗争中,都根据环境和任务的需要对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提出明确的要求。列宁强调:要保护党的巩固性、坚定性和纯洁性,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正是因为保持了这种先进性,苏共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但后来,苏共创新能力逐渐丧失,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理论宣传工作中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成风。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和国内任务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不能跟随时代步伐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能使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时代要求,最终导致了党的垮台和国家的解体。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长期跟着苏共走,落后于时代,严重脱离群众,都纷纷丧失了执政地位。这些党执政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看待。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因为丧失了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胜任时代提出的要求。这些事实警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党的先进性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才能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党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
(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求党把先进性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和永恒的课题
我们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然而我们国家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至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更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完成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加强先进性建设作为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的为实现最高理想积蓄力量、夯实基础。这就要求今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大党员要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与变化, 既客观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 又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必然趋势;既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反复, 又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通过认识规律保持清醒头脑, 通过把握规律辨明前进方向,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上不犹疑、不含糊、不动摇。同时要注意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有机的统一起来, 在不断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最低纲领的同时向着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不懈奋斗中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给我们党提出新的要求, 也给党的先进性赋予新的内涵。因此, 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看待党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加强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四、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还不足一百年,在党成立之前的两千多年里,我国一直处在封建社会的阶段,“四风”一直贯穿在封建社会的足迹中。党在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先进性建设。目前,党在先进性建设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党的先进性成果还是比较成功的,作风整体式还是比较乐观的,党的先进性道路还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在党的先进性在往前迈步的同时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政府官员和政府管理机构的作风,思想等出现了偏离党的先进性的道路,走向了岔路甚至有的走了回头路。结合习近平主席参加河北省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一些观点,本文主要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风”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形式主义方面
和其他几个方面的错误作风相比,政府官员的形式主义作风是对群众危害最大的错误作风。
在形式主义作风方面,政府官员犯得错误最多的就是召开的会议多,提的口号多,切合实际的少,抓落实不够。比如有的有的政府高官怕掉位,怕失面子,在本地的发展上,只求速度,看总量,对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注较少;再下基层调研和实施政策时,只停留在表面,看亮点、看光鲜的一面多,到矛盾集中、情况复杂的地方少。这就让下面的某些官员为了政绩的好看、漂亮,不从群众的切身出发,照搬政策。还有的官员为了让领导对自己分管工作的所谓亮点和特色加深印象,在一些汇报材料和信息简报中有夸大和粉饰的成分。比如在前几年的紧抓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政府官员为了“做到”上级下发的指标,或者作出“政绩”,不顾孕妇身体的情况,逮到准备超生的就强制让其坠胎,以至于孕妇的身体出现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与此类似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新闻上真是屡见不鲜了。
(二)在官僚主义方面
在官僚主义方面,政府官员出现最多的问题主要是调研论证不够,发扬民主不够,主观决策较多,一言堂风气。有的官员久居要职,免不了演奏“看盆景、听汇报、作指示、上电视”四部曲,在思想上出现的官僚主义的错误理念,在行动也就避免不了了;有的官员听取群众和同志意见缺乏耐心,有些场合人家还没说完就打断发言,有时听到不同意见就急躁、就发火;当领导时间长了,主观意识也逐渐浓,“官气”、“架子”日渐增长,公仆意识逐渐减弱;还有的官员干事情、作决策掺杂了个人名利方面的考虑,追求轰轰烈烈有响声。比如前一段时间报道的一个政府官员对记者的提问居然说出来反对他就是反对党这样的话;类似的报道也有好几次了。
(三)在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
在这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注重豪华和排场,超标接待、超标用车,只讲体面,不管花钱。有的官员出席一些场合时,如果场合太小就会感觉不舒服,失了面子,而后或许会利用手中权力之便“穿小鞋”; 如果场面比较大、有档次,就感觉有面子、受尊重,心里会舒服,就会给予“绿色通行证”;有的官员存在宴席不高档是“不给面子”,场面不壮观是“没有重视”,开道没有警车是“不够隆重”等错误认识。还有的比如新闻报道的某村干部就存在豪宅几套,出国多少次,国内到过多少地方,以他那村干部的工资怎么可以做到这个程度,不用说肯定是挪用公款供自己享乐了;还有的官员打着开会、调查等类似的名义到外地公款旅游。
五、展望
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程,共产党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在初期,虽然有走到岔路上,甚至出现局部倒退的现象,但整体趋势还是前进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下,我们党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走出了一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路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风云变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的先进性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重大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把伟大的事业与伟大的工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主席又从全党开始在“四风”及其他方面进行真正的严厉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使中国共产党的法宝“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得到恢复和发扬。
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 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充分暴露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的基础上, 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即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来获得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表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这里可以看出,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主要强调两个方面:其一,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前提;其二, 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需要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 从而使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本质观的论述。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历史经验, 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全面的、科学的, 既包含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 又具体指出了中国的终期目标, 三者之间互相联系,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些, 更高些, 更高些, 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看,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必须摆在首要位置。“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终期目标来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要想实现共同富裕, 必须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的一贯主张是,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地区发展快一点, 带动大部分地区, 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形成于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这一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充分暴露,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材料。马克思认为, 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西欧等国同时暴发才能取得胜利, 这一论断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其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政治方面是消灭剥削, 实行人的自由联合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今天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要辩证的看待。其一,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的实践, 他们主要是从理论上探索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所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 他们的某些论断同社会主义的现实有个体区别。其二, 19世纪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而无产阶级却刚刚起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 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 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条件。”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看无产阶级根本不具备战胜资本主义的能力, 也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列宁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他领导俄国人民实现了十月革命的成功, 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过初步的探索。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 并提出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1.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成
果, 从客观实际出发,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精髓, 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邓小平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来概括社会主义本质, 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 邓小平把“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 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继承和发展。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概括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
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才能逐步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本质是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 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基础、功能、目标等方面概括社会主义本质,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入到最深的层次。这一概括,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 又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3. 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这就找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过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所以,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部思想归结为一句话, 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发展生产力, 达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由此可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概括, 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要求, 为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其核心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 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3.
[2]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63.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8.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6.
[6]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8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1.
[8]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54-255.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推荐阅读: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心得10-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11-01
当代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09-25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认识06-0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各尽其07-17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07-17
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