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抓煤矿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精选11篇)
保障安全生产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遏制生产事故的发生,是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关心的话题.安全生产事关人们的.幸福生活,事关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文章从安金文化、安全责任制、安全投入以及激励机制和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入手,对如何保障安全生产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 者:崔江明 Cui Jiangming 作者单位: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刊 名: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URUMQI MUNICIPAL COMMITTEE年,卷(期):“”(3)分类号:X92关键词:安全生产 和谐社会 安全责任制
安全文化按管理方式分为:依赖型的安全文化,即按照书面的安全管理制度要求进行严格的控制,是被动型的安全行为;独立型的安全文化,即人人积极落实自身安全职责,它是主动的安全行为;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安全文化,即团队的安全管理理念,它代表目前最先进的安全文化层次。一个成功的安全文化应具有以下关键特征:(1)安全管理承诺;(2)安全优先于生产;(3)卓有成效的安全监督;(4)全员参与安全管理;(5)先进的安全监测手段;(6)高效的安全管理程序;(7)极低的不安全行为;(8)理解工作、生活过程中相关风险;(9)有效的全民安全教育;(10)积极的安全奖励机制。[1]
1 加强国民安全文化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安全文化则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缺乏一个良好的安全人文环境,谈安全文化建设是不现实的,谈创建和谐社会也是不实际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国民的素质健康。目前严峻的安全形势把创建和谐社会、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建设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自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都高达10万人以上,且呈上升趋势。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频率有增无减,尤其一次死亡30人甚至百人以上的恶性事故频频发生,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严峻的安全形势与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是十分不相称的,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掣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从政府积极倡导国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建设上做起。
2 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安全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2]
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的维护和关爱。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正如我国安全界徐德蜀研究员所说:“倡导、弘扬和传播安全文化是一件使l3亿人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与健康的大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没有安全健康的人,又怎样去享受小康,连生命都保不住,又怎样去提高生活质量,人都没有了,命都搭上,又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奔向更美好的殿堂”。所以说,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在全社会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体人民中逐步培育出共同的安全价值观,这是安全文化的力量之所在、目标之所在。
安全理念要从多角度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渗透,除了利用板报、标语、条幅、宣传栏等形式,时刻在醒目的位置提醒员工之外,还可以采取讨论和学习的形式,通过班前会、岗位安全考核等方式,强化员工对安全理念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逐步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从而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3 如何加强国民安全文化素质的建设
根据安全文化的一些关键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加强国民安全文化素质的建设。
3.1 实施安全承诺制,明确安全管理职责
各级管理者要深刻理解安全文化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形象、规范各级管理部门职责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大促进作用。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支持政府、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与其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参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
3.2 开展全民安全素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与素质
安全文化的理念应该从孩童阶段抓起,普及全民安全知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规范安全行为,建立良好的安全人文环境,充分实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不断满足人们对安全方面的需要。
在开展全民安全素质教育中,新闻媒体的助推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创新“安全生产月”的活动形式,开创了“安全生产万里行”系列活动。新闻媒体发挥优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全民安全素养工程建设。可以说,“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是在各部门的组织下,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下的一项具有我国特色的安全传播活动,它以宣传教育、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形式,创造性地推动了安全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安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推动了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了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成为我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范例。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开办安全文化专栏,打造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品牌栏目,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舆论导向、解释监督和典型推广的作用,大力倡导和传播安全文化,以安全文化的形式来影响和培养全民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行为、安全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安全价值。[3]
3.3 严格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安全监督执法力度
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安全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尤其是发挥安全生产法的作用,是保证安全文化建设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要依据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安全监督执法力度,对违反安全法律法规的人要严肃查处,彻底杜绝因违反安全法律法规而导致的各类事故发生。
3.4 引入先进的安全管理机制、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其次,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完善安全生产奖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进步。
3.5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高层次的需求,对安全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家应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安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扶持安全文化产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政府要在煤矿安全设施及改善劳动条件方面投入30亿元人民币,也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目前安全生产形势的高度重视。
4 正确把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安全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安全生产建设方面集中而又具体的反映,其本质是安全建设和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一个统领、两个服务、三个努力”,即:安全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安全生产大局,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构建科学文明、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安全文化。正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中所强调的,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建立能够准确把握方向、正确引导舆论的宣传载体和舆论阵地。总之,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人权、善待人生、安全优先”的人本型安全文化建设方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洪旭.和谐社会与安全文化建设[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5,5(8):43.
[2]叶元冰,李淼,雷文章.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安全文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10(5):97-98.
一、教育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江西教育发展迅猛
1992年以来,江西和全国一样步入了第二轮重要的改革发展期,特别是进入“十五”规划后,江西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教育入学升学率不断提高,较高水平实现了“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全省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升,2000年已达到9年以上,2005年为11.2年,比1992年增加4.1年,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
2.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经济水平迅速提高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是形成和積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江西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作用。从1990年到2005年,江西GDP和人均GDP从428.62亿元和1134元提高到4056.2亿元和9343元,分别提高了8.46倍和7.32倍,整体经济实力有显著增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与GDP通过协整检验,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正相关变化关系。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协调共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缓慢前进到快速进步的过程。
3.伴随着教育的发展,人民富裕程度逐步提升
接受教育是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人民富裕程度的提升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江西教育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富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0年以来,江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大大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升级,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总体下降的态势,人民生活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经测算,江西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恩格尔系数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48。这表明教育投资的增加、居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收益。通过教育投资获得高收益的家庭会出于对教育功能的信任而追加教育投资,进而形成一个家庭投资的良性循环。这一循环带来的结果是家庭收入持续并以倍数增长,如果全社会的家庭单元都形成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那么全社会的富裕程度必然会迅速提升。
二、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1.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双向变化
对教育发展与贫富差距互相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伴随教育的发展,贫富差距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不同变化:随着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共同提高和教育基尼系数的降低(教育基尼系数是衡量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教育基尼系数越小,则教育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贫富差距将缩小;但如果教育不均衡不和谐发展,包括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层次人群间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别拉大和教育基尼系数升高,则会伴随着出现贫富差距的拉大。这是因为:第一,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获得高的收入。个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个人收入水平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从教育这一源头形成差别,贫富差距则可能拉大。第二,社会收入不平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财产、政策、环境等因素。如果一个地区国民收入构成中,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大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较严重的贫富差距。教育的发展,能够使国民收入中源于知识、技能等因素的比重的普遍相对上升,而源于财产等其它因素的比重相应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产等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
2.教育的不均衡不和谐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
从实证分析看,江西教育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带来贫富差距的缩小。2005年江西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379(收入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的值在0和1之间。收入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公平,反之,则越不公平),比2000年增大了0.041个点,即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2003年江西城乡收入比达到最高2.81∶1,2004年首次缩小到2.56∶1,但2005年这一比例又有所扩大,达到2.64∶1。
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年虽然江西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不均衡程度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经测算,2000~2005年江西教育均衡程度有波动变化,到2005年,江西教育基尼系数为0.321,虽比2000年的0.322有所降低,但是降低幅度十分微弱,江西教育不均衡状况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和谐。江西城乡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虽然近年来江西大大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07年开始在农村实施的免费义务教育对扭转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城乡的隐性屏障依然存在,优质的教育资源依然流向城市,农村学生仍然难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质量的义务阶段教育,并导致接受进一步的教育机会减少。城乡教育不均衡已经从起点的不均衡转向过程和结果的不均衡。事实说明,教育的不和谐发展是形成贫富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以江西的数据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模型并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增加1.014个单位,即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会影响到收入的不平衡,但不明显;教育基尼系数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基尼系数就增加1.373个单位,即教育不均衡发展会拉大贫富差距,而且这种作用十分强烈。这进一步证明了江西城乡间、地区间和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还不均衡不和谐,导致各个受教育群体的教育水平形成了差异,进而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异,拉大了贫富差距。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和谐发展。
三、建立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理念、体制与机制
1.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教育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教育。推进教育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要办全民的、无差异的教育,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使人人都享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非义务教育年限同时增长;要以培养和谐的人为目标,积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要努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发展,注重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关联和有效整合,大力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有效缓解教育供需矛盾,使每一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要努力推进城乡间、地区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均衡发展,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进而拉动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在大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教育的同时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保证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2.改革教育制度,建立和谐教育管理体制
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动力。必须加大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调整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推动、学校自主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和谐教育管理体制,让“每一个社会公民参与教育事业”成为新型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
一要积极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要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由“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强化县级政府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大力為教育事业均衡和谐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实际帮助。
二要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学校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尊重教育自身规律的前提下,依法办学,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管理,大力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突出社会力量在推动教育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协同参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办学新体制,建立政府、社会、个人投资的多元化的教育资金筹集渠道,为社会力量办学或投资提供“绿色通道”,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关注教育,为教育和谐发展出谋划策,对教育发展实行有效的监督。
3.创新教育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灵活的教育机制是充分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必须创新教育机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要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增大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同比净增22亿,增幅达15.59%。只有保证这样的增长势头,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发展教育。同时要充分吸纳民间资金,逐步提高社会力量投入在总的教育经费支出中的比例,使教育投入总量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二要创新教育激励机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城市重点中小学和高等学校的局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教育资源中最基本的是资金,要促使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教育经费的公平配置。江西省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累计投入资金达29.5亿元,消除了D级危房,建设了416所寄宿制学校,为1万多所农村中小学安装了远程教育设施。省财政投资3亿元,市、县配套2亿元,更新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并对部分农村学校厕所、饮水设施进行了改造。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例如2006年江西省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城市和农村分别为5.14、1.71。
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待遇,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使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同学校的教师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享受到优厚的待遇,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400万元,重点加强农村初中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聘任制,并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医疗、住房等问题。
三要创新教育扶弱机制,保证各阶段各群体的教育公平。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确保城乡、区域间都受到同等质量的九年制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快取消重点高中,大力改善职业高中、薄弱高中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要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各设区市,使每个设区市都建立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要不断改革现有的助学奖学制度,建立规范灵活的扶助机制。特别要鼓励社会团体筹建助学基金会,鼓励贫困学生申请奖学金、参加勤工俭学,从而形成“政府、社会、贫困学生”三位一体的扶助机制,为更多贫困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四要创新教育评价机制,把教育公平纳入教育发展评价体系。评价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能只注重教育发展得快不快,只依据发展规模、速度、升学率等效率型指标,而应当注重结构、布局以及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基尼系数和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化等公平型指标,特别注重教育发展是否公平均衡。要改革现有的以效率型指标为主的教育评价机制,把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以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价,推动教育发展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优先转变,为缩小贫富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本栏责任编辑谢爱林
舒绍福
2012-7-24 16:06:55 来源:2012-3-27 爱思想网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合理的、公正的、流畅的社会流动能够化解阶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相反,社会阶层固化,则会造成不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产生阶层摩擦与冲突,甚或带来社会震荡。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美国、英国乃至韩国等国家的社会流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政治发展和社会和谐。
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
在美国人看来,流动象征着独立,流动意味着机会,流动带来了希望。美国的移民史、西进史、城市发展史以及郊区发展史,彰显了美国人对流动的特殊情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当自17世纪初欧洲移民源源不断从“旧世界”流向北美新大陆时,这种大规模的移民之举,促使了美国在世界的诞生。美国人深信,流动是不会停止的,所以他们又不断从大西洋沿岸奔向太平洋沿岸,上演了悲壮的西行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渐进发展,美国人先后又开始了从农村流向城市,进而从城市流向郊区的迁徙过程。
社会层级之间的自由流动一直是美国的一个神话。“美国梦”的核心是持有从底层流向高层的信念。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深信个人是本源的。美国人普遍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流动,能够从工人升为管理者,甚至从乞丐、平民做到国王、总统。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带来了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而美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也再一次表明,社会流动带来和谐,阶层硬化、固化则带来不稳定和社会动荡。2011年出现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暴露了美国陷入了“99%反对1%”的困局。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的“美国病”颠覆了美国自由流动的神话,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发现要上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不是容易了,而是更难了。美国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更自由了,而是更困难了。美国人感觉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不平等急速加剧的时代,社会流动的“硬化症”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英国:社会流动的“斯迈尔斯神话”
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化,推动了英国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改变了英国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创造了“斯迈尔斯神话”。所谓“斯迈尔斯神话”,即指在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中,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机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不断涌现的工业家们不是依靠先赋性因素而是通过后天努力,实现自我塑造,赢得了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机会。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过程中,英国较早形成了以“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具有公开性和流动性特征的三层式社会结构。社会流动成为英国社会整合的有利形式,促使英国社会各个层级联结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形成了易于伸缩的社会分层系统,各个层级之间不是静止、封闭的,而是流动、开放的。各阶层都不是封闭的群体,在社会阶层的阶梯上,英国人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就有可能实现向上流动,其结果是使社会结构内部充满活力。英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各个层级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联系,促进了英国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呈现出动态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了英国社会的平稳发展。
开放的中间阶层,既为英国社会注入了活力,也促进了英国社会和谐稳定。随着英国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大批生长在普通甚至贫穷家庭的雇主成为工厂主,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中间阶层的人数迅速增加,中间阶层日益增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大学教育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英国社会形态的平稳过渡。教育与职业的内在联系,使得大学教育成为获得一份好职业、实现向上流动的关键性因素。英国大学教育的世俗化、大众化,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世俗人士获得绅士身份和职业身份,实现了从平民阶层向更高阶层的社会流动,提高了英国政府管理国家的水平,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无独有偶,当前英国也出现了类似美国的境遇,也再次证明,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反之,则带来失序。与20年前相比,当今的英国社会流动似乎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尤其是教育和机会不均阻碍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据有关媒体报道,由于家庭财力原因,出生于英国社会底层的青年很难进入私立学校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而私立学校和高等教育已成为年轻人获得较好收入工作的关键。对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青年来说,要想成为医生、公务员或金融工作者之类的专业人员都越来越难,社会阶层流动令人堪忧。2011年蔓延英国全国多个城市的骚乱也表明,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出现深层裂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国社会的不和谐。为此,2011年英国副首相克莱格宣布要打造公平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策略,希望通过遏制裙带关系,给予每个年轻人同等的机会,以此改善社会流动性,消除社会失范。
韩国:后发国家的社会流动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韩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政治社会结构的顺利转型,其中合理有效的社会流动和分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韩国传统社会是机械、封闭、落后的,社会分化程度低,严格的身份制和等级制维系着社会秩序,阻滞了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个人的奋斗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随着韩国走向现代化,其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瓦解了传统的身份制和等级制。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社会经历了急剧的变迁,农民阶级出现了急速分化,其结果是20世纪60年代占全体劳动人口60%的农民人口,到了1982年降低到25%。伴随产业化而发生的农民阶级的社会流动和分化,既打破了身份束缚,解放了自己,又为产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了发展产业的必要条件。
但是,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无序流动,除了一部分人为产业所吸收,另一部分成了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边缘阶级。即使是在产业中获得职业的人,也进一步发生分化和流动,同时,韩国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韩国政府于1970年开始调整发展战略,推行“平准化教育”,撤销一批名门学校,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化,大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而,韩国又开始了“新村运动”,进一步解决工农失衡,动员农民回流农村,改变农村落后的发展状况,共同建设农村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也逐渐趋向和谐。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韩国已经顺利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的社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城乡之间以及工农之间的发展失衡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体制的良好运行,韩国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社会结构因此逐渐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韩国几十年的发展史表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流动,不仅改变了社会地位,打破了身份和等级束缚,而且推动了韩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高举旗帜,树立团结的高起点。江泽民同志指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旗帜和行动指南,是提高班子团结质量的正确方向和明确标准。当前,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战略部署,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目标;各级党委要把提高班子团结的质量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和谐河北建设中全面加强,不断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崇尚事业,锻造团结的高品质。道不同,不相与谋。共同的事业追求,是班子团结和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团结质量的内在要求。只有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团结,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各种风浪的考验。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战争年代,共同的事业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和平年代,共同的事业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党委班子的共同事业。要把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目标追求融入到这个共同的事业目标中,自觉构筑团结、凝聚团结、增强团结。要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各级党委班子的团结,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的政治问题。要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中,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努力做好维护和加强团结的工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种奉献。要牢记责任、奉献进取,把加强团结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中,提高团结质量,争创一流成绩。
三、坚持原则,保持团结的高格调。坚持原则最重要的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江泽民反复强调:“靠什么来保证党在组织上、行动上的一致呢?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和最高组织原则,是加强班子团结的政治纪律和根本保证。只有建立在这一党性原则上的团结,才能保持高格调、克服庸俗化。班子成员要毫不动摇地把握和坚持这一原则,在严格落实中加强团结,在维护团结中贯彻落实。在工作实践中,对重大问题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拍板”;坚持民主讨论,反对“家长作风”;坚持思想构通,反对暗箱操作;坚持会议决定,反对用碰头会、个别协商、传阅审批等形式代替会议决定。要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成员因社会阅历、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工作方法、性格气质的差异,在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时,产生意见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班子之间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化解矛盾的思想武器。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提倡谦让和谅解,不打击报复,形成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工作协调的战斗集体;要勇于解剖自己,不争功诿过,形成坚持原则勇担责,维护团结不走样的良好风气;要明辨是非曲直,勇于同违犯党规党纪的不良倾向作斗争,形成坚持真理、反对错误,弘扬正气、打击邪气的坚强合力。
四、树好形象,追求团结的高境界。形象是班子团结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班子团结质量的重要尺度。用过硬的素质、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作风特别是人格魅力塑造形象,是班子团结质量的高境界。要提高素质。团结对领导干部来说,既是德也是才。没有德搞不好团结,没有才做不好团结的工作。班子成员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着班子团结的水平。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改进思维方法,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高科技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社会科学文化素质;要常修为官之德,珍惜荣誉,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要廉洁勤政。廉洁勤政形象好,班子团结是非少。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恪尽职守,争先创优;要常怀律己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做到廉洁为官不谋私利,执政为民公道正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要改进作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各项建设在创新中发展,班子团结在进步中加强。
五、奋发有为,注重团结的高效益。奋发有为是衡量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价值尺度,也是评价团结质量的效益标准。“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有为才能体现价值。和而有为,才能真正体现团结的质量和效益。当前,团结奋发、高效有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各项规章得到认真贯彻和落实。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规定,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二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是任务圆满完成、事业得到发展。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和谋划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政策法规和方法途径;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紧紧围绕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三年大变样”工作;紧紧围绕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改措施,努力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走法治的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目标和要求。这些论断充满了法治精神,洋溢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现代法治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浑然一体,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法治精神‛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人权以及权利义务一致性等的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是法治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心理与法律文化在法治环境下形成的科学精神,也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
弘扬法治精神,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
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创新。
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作为普世价值的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坚持法治的一般原则和观念,又要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和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束起凌乱的长发,披上遮体裘衣;结绳以记事,刻骨以铭文,铸鼎而铭记。终有那世袭替代禅让,高低贵贱始有分别,赢得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赞誉。然‚对‘太阳’之咒骂,对酒池肉林的痛恨,烽火戏诸侯的儿戏中‛,国之厦为之倾斜。‚窃钩者盗,窃国者诸侯‛各地诸侯历新法强国力,秦盛商鞅裂,吴兴李悝亡。
‚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始皇立而一统天下,君主制立于中国。‚焚书籍,坑儒生‛,一统钱币经济兴,一统文字文化盛,皇权集于一身,开始了文明古国千年封建之旅,终难脱人治大于法治的绳缚。江山代改,人才辈出。在重兵压城城欲摧之时,南唐后主不思励精图治,变法兴国,以跪拜佛堂而抵兵戎,以吟诗作画而自醉,一江春水不敌兵,终败送大好河山。宋太祖赢得大宋一统,但沉疴难除,旧疾不去,法之立服务于高主,黎民广大难逃重压。君主悟而臣子励,王安石受命危难,为振兴国力,欲破而后立,不惜以身战旧法。张居正‚一条鞭法‛为黎庶,为百姓,众说纷纭。精美设想,英雄无数,只能改经济不能改政治,政体不变,经济之变革如昙花一现,香存而花败。法制之改革不动根本,难植新芽。
在盲目与固执中,枪炮声响彻耳畔,强盗闯进家园,掠走珍宝,窃贼分割了土地,痛苦的呻吟中,雄师觉醒。戊戌变法学西洋,改旧习,可刚一触及旧统治者利益,法治便又为人治。‚百日维新‛成了‚戊戌变法‛的代名词。民国初立,国权归于民,但 为了新法之立,孙逸仙出生入死,出广州,战军阀,以血肉之躯抵旧思潮的炮火,民国终于站立。‚民族,民权,民生‛,孙先生为立新法除旧制,鞠躬尽瘁,死而不已,随着先生的故去,新法也被‚蒋氏‛政权遗弃,民不聊生,法虽立而无用武之地。
黑夜终会逝去,曙光定会来临。春雷阵震,雄师跃起,伟大民族屹立东方,毛主席振臂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法制步入正轨。当人大代表步入会堂,当新宪法诞生,我们泪飞流而心欢喜,不再沉迷,不再壅塞,民权合乎民意,欣欣向荣,春芽萌发,法治社会逐步建立。事事终须磨砺,芬芳出自严寒。十年浩劫,法被践踏,人被压抑,从高官到小
民无不被黑云笼罩,你——法的进程几乎停滞。伟大的中国人民终究挑开乌云见月明,人心思进出新生。邓小平书记领导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出台利国、利民新法律,家家欢呼,人人雀跃。社会主义法制社会日新月异。江书记‚三个代表‛壮心志,新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胡锦涛书记带领我们开创未来新世纪。和谐社会,法制社会,人人欢喜。看蓝天下,从小儿垂髫到耄耋白发,《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儿童健康成长;《老年人保护条例》,社会保障系统让老人安心安逸;《经济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选举法》让你行使政治权利;《兵役法》保国为民,《消费者权益法》让你放心去消费生活。走在街头,游于园中,无时无刻我们不被法律呵护。
建立一个文明、法制的城市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目标,只有我们懂得了法律,了解了法律才能去遵守、去维护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一个懂法执法的好市民,只有我们自己先执法懂法,先成为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其他人才会跟着我们去做,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法治建设加强了,没有人因为醉酒驾驶而置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没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他人,人人为孩子、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人人懂法、守法、护法,和谐的社会离我们还会远吗?我坚信,我心中的法治社会必将成为现实!
一、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老年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1、做好老年工作是尊重历史, 维
护稳定, 促进发展, 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石油工业发展史, 是一部石油人拼博奉献的光荣史, 老一辈石油人为了改变中国贫油的状况, 南征北战, 四海为家, 创立了石油事业辉煌的历史, 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学习、关心、爱护的特殊群体。让老同志健康、快乐、有尊严的生活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基层老年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非常细致的工作。工作做好了, 有助于发挥老同志的余热, 为油田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为实现油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我们要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去考虑、认识、谋划老年工作, 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老年人的新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老龄事业的角度, 切实提高对老年人心理需求和对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2、做好老年工作是我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
我国已有1.6亿人步入老龄化, 占国家总人口的12.3%。而我们油田人口的老龄化形势也非常严峻, 据调查数据表明, 目前全局离退休职工已有5.1万多人, 预计到2015年将增加到7万多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 高龄老人比重的增加必将给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带来一系列影响。如居家养老问题、社会保障服务问题、老年维权、空巢老人精神慰藉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 必将会影响到我们油田各个领域,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必须转变观念, 端正态度, 据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 做好长足的老年工作。
二、加强服务, 实现老年队伍和谐稳定
1、切实关心老同志,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各级组织要把老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把老年工作同其他工作同步进行, 统筹安排。建设环境优美、条件舒适的老年活动阵地为老同志们提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环境。感情融入, 定期走访老领导、高龄老同志、老劳模及困难家庭, 带去党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使其深深感受公司没有忘记他们, 仍有老有所依的感觉。定期组织恳谈会, 零距离接触, 接受面对面的真情互动, 倾听老同志的呼声。对老同志提出的实际问题, 各级组织要认真研究, 力所能及地予以解决, 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2、提升人员素质, 切实为老同志们服好务。
老年站本就是职能服务单位, 服务对象就是我们的父辈, 他们饱经风霜、历尽人间疾苦, 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温暖的爱扶, 即使事情再繁琐再紊乱, 为父辈跑跑腿问问路, 理所当然完全应该, 所以基层工作人员要以极大的热情, 耐心服务好老同志, 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老年工作光有热情还远远不够, 必须要有过硬的服务本领,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分期分批轮训, 走出去吸取知识营养, 不断充电才使自己的能量用之不竭, 应把工作人员的培训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来抓。
3、灵活引导, 发挥老同志的主观能动性。
离退休职工基本上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退离工作岗位的, 年长的已八十多岁, 而近几年内退下来的也不过五十多岁, 从年龄段来讲, 最早退下来的老同志更需重点的呵护服务, 定期看望慰问, 了解其生活起居情况, 帮助其安度晚年。而那些年富力强, 过早退下来的老同志应充分发挥其劳动资源和智力资源。一是根据老同志原工作岗位、技术特点返聘做技术顾问, 发挥余热;二是根据岗位不同组成传帮带小组, 以自身经历, 有组织的到前线队伍中, 演讲当年艰苦创业、为石油拼搏的历史场景和胜利石油人的光荣传统, 使年轻职工多了解石油创业的历史, 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和工作环境;三是根据习性爱好成立各种活动小组, 发挥其专长, 如文体活动中的太极拳、剑、扇, 乒乓球、台球、象棋、扑克、钓鱼、门球、舞蹈、戏曲弹唱、书画摄影等, 各尽所能, 分别组织排练, 凡遇大的节假日进行节目展示, 也根据上级要求参与比赛演出。通过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吸引老同志走出家门, 参与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来, 提高生活品位, 真正感受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使老年管理工作迈向健康轨道。
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纷繁频繁,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科学发展、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已经迫在眉睫。
一、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的特征,自觉把督促化解社会矛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是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基本前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督促化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法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也只有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所作为,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注重防微杜渐,重视调查研究。社会矛盾纠纷的扩散和激化有一个过程,只有坚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才能把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消除于萌芽状态,构筑起防止社会矛盾纠纷扩散和激化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一道防线。
二、目前我县社会矛盾纠纷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但在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也
日益突出,如: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危房改建引发的矛盾、暴力执法抗法引发的矛盾、土地承包纠纷引发的矛盾、婚姻家庭纠纷引发的矛盾等等。
造成当前社会矛盾持续性、多发性和复杂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
(一)决策和政策不当,执法不公。
一些部门滥用职权,不依法行政或执法监督不严不公,在制定政策时,侵犯和牺牲群众利益,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工作人员素质低,法制意识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就不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
(二)党政领导不够重视。
目前我县仍有很多乡镇及部门领导认为经济工作才是“硬道理”,化解矛盾纠纷问题只是“软指标”,对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纠纷不够重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化解矛盾纠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认识不够。
(三)基层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及协调能力。
基层调解组织作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其调解的权限、方式、效力和保障都很有限。加之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另外,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调解经费有没有得到保障,导致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战斗力薄弱和协调力不够。
(四)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矛盾热点、难点问题逐年增多,需要化解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广泛化、群体化、复杂化的新特点,引发矛盾的原因多种多样,甚至多种因素复杂交错,矛盾化解难度增大。目前,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已不相适应。
(五)群众法治观念淡薄。
在化解矛盾纠纷中,一些人心态浮躁甚至严重失衡,维权意识强烈而法治观念淡薄。有些人信“访”不信“法”,认为只有往上告,或者把事情闹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手段把矛盾扩大化。同时,有大批刑释解教人员从中作梗,借机挑衅、激化矛盾纠纷,使利益冲突者因为“仇富”、“仇官”心理和“不公平感”、“被剥夺感”心理因素,对社会不满情绪潜滋暗长,也卷入到突发事件中,造成矛盾的复杂化。
三、意见和建议
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为做好矛盾化解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严格依法办事,坚持走群众路线。
违犯法律法规进行决策、行政和执法,是引发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行政执法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同时,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决走人民群众路线,严格执法、严禁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深入人民群众,开展“人民调
解进万家、化解矛盾在基层”人民调解专项活动,着力化解调处本地区多年积累、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矛盾纠纷和地方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
(二)落实责任、切实履行责任。
化解矛盾纠纷就必须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从构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的高度,充分认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对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的领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各单位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基层党组在化解矛盾中作用
近年来,各种突发性事件,大多发生在基层,而这些基层组织又大多比较薄弱,特别是党组织作用弱化,起不了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力,致使矛盾越来越大,引发群体性事件。如:矿区征地补偿、矿区地质灾害、宅基地使用权所引发的矛盾纠纷等等,如果处理不好,将可能引发巨大的群体性事件。因此,作为矛盾化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矛盾纠纷的控制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的核心和堡垒作用,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将各种矛盾纠纷和问题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我县经济建设和创建和谐织金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调解委员会队伍建设,建立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法律法规及其相关业务培训,加强对基层调解员、信访干部等相关工作人员经常性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基层调解员、信访干部等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技巧。结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变化,制定培训规划,逐步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主动自觉地依法处理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计划、分步骤对队伍进行调整补充,把那些政治素质高、思想意识好、懂法律、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队伍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律意识。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矛盾化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矛盾化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织金县司法局化起司法所
谢乃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祖国的生日和传统的中秋佳节,非常感谢县委和统战部领导给我这个机会,给大家讲讲心里话。
我们在**,深深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尊重和关怀,尤其是统战部和民宗局领导经常到文殊院来和我们谈心,帮助我们
解决各种困难,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相互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我想到国家宗教事务局叶小文局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缓和因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佛陀曾经教导我们要报四恩。报国土恩,就是要爱祖国;报众生恩,就是要爱人民;报父母恩,就是要尊敬老人;报佛恩,就是要依教奉行,要为人类作出贡献来,达到爱教的目的。
要报恩就要修好供养。我们佛教很着重园林供,我们要很好地爱护森林与流水,以及能维护生态平衡的野生动物,以此来促进我们的祖[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国在快速发展中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做到以美好的园林和爱护生命来为祖国为众生作贡献的思想。
佛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主张要和合,佛教的六和生活就是缓和和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和合团结,就离不开我们佛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思想和慈悲的胸怀。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中秋佳节,使我想起中国诗人写过的一句话:“月到中秋分外明”,月亮最明亮的时候,就是十五圆满的月亮,我们在中秋佳节欣赏明月的时候,应该希望我们自己和每一个中国人民在不同的岗位上要为祖国为人民做好每一件该做的工作,以圆满的成绩来使我们的祖国发挥出更美好更明亮的光辉。
明亮的光辉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作风正派、光明正大的人。这样一定会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美满幸福、一片光明。
在佛法里,月表示悲心,佛陀教导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慈悲的胸怀。慈就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做到把我们自己的快乐贡献给广大人民,同时我们更能做到尽一切努力去解除人世间的一切苦难,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在追求人生价值上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在**为建设和谐社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做出贡献。
这就是我在这次茶话会上想到的话,祝愿祖国昌盛,祝大家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一、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意义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和评价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准则的综合性范畴,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体现, 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1. 公平正义有利于合理分配社会利益
从社会利益分配的视角来看,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使所有劳动者和建设者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 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革命不同于历史上一切政治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能使广大劳动群众不仅享受到革命的政治成果, 而且享受到革命的物质成果, 消灭贫穷和愚昧, 达到共同富裕。
2. 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性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 发展都是第一位的, 特别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尤其重要, 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中, 劳动者始终是第一位的, 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如何、潜能发挥怎样, 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至关重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 保证公平正义。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 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尊重人的尊严, 保护人的基本权利, 使人们享有基本的教育、就业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平台, 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基本素质, 为国家现代化的和谐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石。在个人机会选择方面, 机会应向全社会成员开放。只有实现机会均等, 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 培育社会公平竞争和奋发向上的风气,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公平正义对实现社会和谐的作用
当前, 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 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是实现中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公平正义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公平正义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 产生人与自然的矛盾,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 产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些矛盾, 人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比较合理、大家基本可以接受的解决方式, 这就是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原始社会, 主要通过部落首领或酋长主张公道, 来化解社会矛盾, 来维系原始部落的生活生产秩序和生存发展。人类分化为阶级社会以后, 产生了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 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公平观。统治阶级凭借占有生产资料和掌握国家政权, 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认为是天经地义的, 是他们养活了穷人;而被统治阶级则认为, 我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 其主要成果被统治阶级无偿占有了, 这是不公平的。被统治阶级为了追求自己的公平, 不断地起义、造反和抗争, 结果一次次被镇压。直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形成了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公平观。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 完善制度, 堵塞不公平渠道得到的不义之财, 营造公平正义的竞争平台, 通过正当渠道致富, 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减少社会矛盾, 实现社会稳定。
2. 公平正义是维系社会和谐的法律规则
在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表白自己的公平正义, 也会制定一些法律和规章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这样既有利于按章协调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关系, 也可以向广大人民表白, 他们是按法律政策公平行事。事实上法律和政策是统治阶级自己制定的, 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 对广大劳动者而言只是形式上的公平正义, 实质上毫无公平正义可言。在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上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关系, 人与人之间处于基本平等的关系, 为了维护这些公平合理的平等关系, 必须建立必要的法律和规章来保障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这些法律和规章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公平的原则。只有人们认为这些法律和规章是公平的, 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 并按照这些法律、规章去做, 即使自己违反了这些法律和规章, 做了蠢事, 也会甘愿接受处罚。这样, 社会才会有章可循, 人民才会安居乐业, 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实现良性安全运行。
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公正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政治前提;“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止一次毫不隐讳地称自己的哲学为“人道主义”、“实践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和谐思想也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他将社会和谐解释为,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社会生活中许多由于社会公正缺失而导致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由于社会成员在禀赋、能力、机遇等方面的差异, 也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着诸多不严密和不尽合理之处, 还由于中国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安排, 导致了较为明显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以及贫富悬殊等不公平现象, 产生了分配上的不公平;一些垄断经营甚至违法经营得不到有效遏制, 群众的土地、住房等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产生经济权利的不公平;有的地方内部制度不健全, 少数领导干部的权力得不到监督和制约, 独断专行, 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群众的意志难以表达, 产生政治权利上的不公平。可以说, 当前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关注程度实际上已经超越经济领域,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中公平正义对于其他五个要素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才能切实保证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益, 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只有实现公平正义, 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 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 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才能形成;只有社会利益分配公平合理, 才能使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社会才能呈现安定有序的局面。可见,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 必将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益和利益,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将不再遥远。
当今社会, 网络信息的畅通使人们对公开、公正、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 越来越人性化。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一切行动都是在自觉意识指导下的, 而行动的深沉理念源于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 给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平台, 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都能得到自己的应得。社会强者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平台, 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报酬。社会弱者也能各尽所能, 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和价值, 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关爱, 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善者能善有善报, 得到社会的赞誉和推崇, 恶者应恶有恶报, 遭到社会的唾弃和鄙视。只有这样, 社会正气才会上升, 人们才会心情舒畅, 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 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 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 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公平正义对化解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实现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研究
计量处
陈翠兰
近年来,在各级工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包钢计量处工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贯彻党的依靠方针,切实履行维护基本职责,努力探索工会工作新格局,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工人主力军作用。
围绕“人才开发”,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推动职工队伍知识化、技能化进程,充分发挥工会文化教育阵地作用,鼓励职工立足本职,推动职工技术素质的提高。坚持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注重加强媒体宣传,开展各类演讲、知识竞赛和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职工群众文化需求。围绕“科技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培训、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以“重点工程、优质服务、职工技能”为主线,成功举办职工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活动,一批技术状元、操作能手脱颖而出。
二、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加大源头参与力度,推动维权机制建设。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工会组织源头参与的渠道更加畅通,效果更为明显。加强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建设,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健全利益保障机制,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和谐劳动关系评比活动,建立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着力化解矛盾,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重视职工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劳动争议纠纷。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积极开展职工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强化劳动保护培训,为一线职工构筑安全屏障。深入开展以《工会法》、《劳动法》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工作,推进企业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制度。
三、积极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彰显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优势,建立健全帮扶长效机制,落实对困难职工生活、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救助,实施送温暖工程,开展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帮扶活动。
四、加强自身建设,在职工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经验交流会,总结规律性的经验,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有效地提高了服务基层的工作水平。从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高度出发,通过自学、讲座和研讨等多种形式,突出提高“维权”能力和本领这一主题,开展工运理论政策研究,把学习与思考问题,学习与推进工作,学习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五、调研之后的思考 形势的发展变化,给工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样也使工会组织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五年工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会工作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扩大工会覆盖面、增强工会凝聚力为基本要求,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为根本动力,准确把握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发展规律、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努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的群众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社会化水平。根据这一总体要求,今后五年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努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更加突出;切实为职工说话办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效果更加显著;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机制建设更加完善;加快工会组建步伐,基层工会工作更加活跃;推进自身改革和建设,工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更加增强。确保工会基础工作常做常新,重点工作务实创新,特色工作做大做精;实现这些目标任务,是时代的要求,是党的重托,是广大职工的殷切期望。工会工作者要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任务,立足全局,围绕目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一流的工作业绩,努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一、激发职工创业、创富、创优热情,共同为实现“十一五”发展新跨越建功立业。紧紧围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凝聚职工力量,激发职工潜能,深入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为推进企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一)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
按照科教兴国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技术技能、身心体能素质,努力培育“四有”职工队伍,营造提高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的浓厚氛围,推动职工岗位成才。深化争当文明职工活动,塑造计量职工诚信敬业新形象。加强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展示职工的时代风貌。培育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营造比、学、赶、帮、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正确把握工会宣传的舆论导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夯实职工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强化职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职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职工充分认识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是调整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把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变为内在要求和动力。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支持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二)提高职工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拓展思路、发挥优势,以技术创新为着力点,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职工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增强岗位竞争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大赛活动。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培养职工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为重点,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职工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热情为重点,开展 “技术创新成果”、“创新能手”评比工作,鼓励职工争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围绕节能降耗,大力开展“我为节约争贡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活动,引导职工以实际行动为节能降耗出力。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推动企业建立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育和激励机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工会在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先进模示范导向作用,营造学习模范精神的浓烈氛围。
大力宣传模范先进人物的创造精神和模范事迹,教育广大职工学习模范、崇尚模范、争当模范,营造学习模范精神的浓烈氛围。
二、完善主动维权、科学维权、依法维权长效机制,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牢牢把握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相统一的根本原则,以改革发展最需要、职工群众最关切、工会维权最有力、服务职工最有效为着眼点,抓住维权重点,突破制约劳动关系和谐的难点,完善维权长效机制,通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等有效载体,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创造共谋发展、共建和谐、共创美好生活的良好环境,为构建和谐企业作出积极贡献。
(一)强化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把维权关口前移,推动“劳动合同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帮助和指导职工签订好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提高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深化平等协商制度。强化以职代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机制。继续深化企业厂务公开,重点推进公开规章制度、职工分配、奖惩和社会保险费缴纳、安全生产措施等涉及劳动者权益方面的情况,努力促进企业和职工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二)强化以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为目标的扶贫帮困救助机制。
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化“结对帮扶”、“阳光助学”、“连心救助”活动,大力推进“送温暖工程”春风行动;主动参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对困难职工及单亲困难女职工帮扶力度。
(三)强化以预防在先、全员参与为特色的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机制。
牢固树立职工安全为本的理念,努力建设职工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安康杯”竞赛,不断丰富活动内涵,认真落实《工会劳动保护责任制》,做好职工安全生产知识电视培训工作,组织职工参加安全文化系列活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劳动争议预警、调解、监督机制,做好劳动争议预测、预报、预防工作。
三、推进组织、运行、活动方式的创新,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整体水平。
要以落实《意见》为动力,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意识、群众服务意识,在推进工会自身改革与建设上下功夫,要努力推动工会工作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全面提升工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
(一)在激发基层工会活力上选准新抓手。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重点在基层。努力创新工作载体,进一步激发企业工会活力。扎实开展职工之家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工会工作条例》,以建立“会员评家”机制为抓手,不断深化新时期建家活动,丰富建家内涵,创新建家活动形式。建立保护基层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科学考核激励机制,为基层工会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要以健康向上的职工文体活动为载体,活跃职工身心,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
(二)在提升工会干部整体素质上实现新进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服从服务全局、适合不同职工群体需求的工作机制、活动载体和服务方式;着力提高政治思想、工作业务素质,着力提高工会干部主动维权、科学维权、依法维权的能力,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深入职工之中,倾听职工心声,以深厚的感情、满腔的热情,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使工会真正成为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职工之家。
(三)在推动工会工作创新上要有新作为。
大力加强工会调查研究和理论政策研究,围绕职工和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确定重点调研课题和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不断探索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方法,提高为职工群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