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投资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开放、自然管理控制导向下设计的企业关系结构能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有益于企业关系结构的嵌入,与环境形成对接与互动,而企业关系资本提升又有助于形成文化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构建企业生态系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投资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投资论文 篇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宁波境外企业投资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境外资源和品牌企业价值大幅贬值,境外投资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境外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很多企业因缺乏对境外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有效风险评估,对投资项目的前期调查不充分、不科学,致使境外投资存在一定盲目性,可能出现风险。因此如何在金融危机下选择“走出去”的最好时机,以及研究境外投资的风险,建立宁波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层次分析法(AHP)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防范风险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金融危机;境外投资;时机选择;抗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持续提高,经济资源进一步在全球范围自由地、大量地、全面地流动和配置,伴随着近年来宁波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能源紧缺、贸易摩擦等困难和不利因素,对于一些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高且已受到贸易壁垒制约的行业来说,到境外投资已成为其摆脱困境、寻求突破的首选策略。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批有实力、有远见的宁波企业开始加速向海外扩张。全球金融危机给宁波企业带来的不只是负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调整和发展的机遇,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国外资产的估值相对偏低,如果将国外企业的技术、品牌、资源和销售渠道为我所用,开展海外并购等投资方式,就能实现“弯道超车”。第二,经过多年发展,宁波产业发展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一批企业具有了品牌影响力和扩张能力。第三,人民币处于升值周期,对外投资汇率风险和综合成本较低。各级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企业“走出去”,已出台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金融业正在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已与宁波企业开展合作,截至2009年2月底,该行在宁波的贷款企业共计20多家,贷款余额超过30亿元。商务部2009年3月新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5月份发布的《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均在政策层面上支持企业境外投资。选择这样的时机“弯道超车”,正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但境外投资的弯道,远比赛车场上的弯道更为复杂,充满着各种变数和风险,需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宁波企业境外投资防范风险管理体系。

防范企业的决策风险,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经营风险决策体系。层次分析法是运筹学家T.L.Satty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AHP是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能够统一处理决策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捷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可以用来确定多层次指标体系的权重。在我国的启用,最早由汪培庄教授提出,现已广泛用于矿业投资、房地产投资领域。国内学者结合企业跨国经营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原则,建立了相关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将以某家企业进行境外投资为例,建立模糊决策模型,从而达到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采取最佳投资方案。

某公司有一笔资金可用于4种境外投资方案:分别为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评价和选择投资方案的标准是:项目风险水平大小、项目成本大小、项目可行性与否。试对4种投资方案做出分析和评价。

由以上计算可知,一致性指标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故所有相对重要度都是可以接受的。计算综合重要度:

C1、C2、C3、C4的权重分别为:0.44,0.252,0.194,0.11。

由以上所示各方案的相对重要性大小可知,选择投资C1是最好的方案,而投资C2次之,投资C3第三,投资C4最差。当然,如果构造的判断矩阵不同,会得出相异的结论。

此时,境外投资决策人员就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上述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

总而言之,决策的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在境外投资活动中,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企业可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制订多个备选方案,然后评估各个方案的风险和收益,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选定决策方案,否则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并在决策过程中设置监督和控制程序,保证决策按照预先的计划和方案正确实施,在决策环境和企业具体情况发生变化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就可以防范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颜晓晖.境外直接投资风险的灰关联评价及案例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9-90.

[2]白远.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J].国际经济合作,2005(12):78-79.

[3]姜青舫.风险度量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78-180.

[4]杨纶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14-216.

[收稿日期]2009-05-05

[作者简介]滕颖(1975—),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

作者:滕 颖

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投资论文 篇2:

关系资本视角的企业开放—自然管理控制

【摘要】 在开放、自然管理控制导向下设计的企业关系结构能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有益于企业关系结构的嵌入,与环境形成对接与互动,而企业关系资本提升又有助于形成文化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构建企业生态系统。

【关键词】 开放自然; 关系资本; 管理控制

企业只凭借自己所拥有的资源,高效经营管理,很难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适应生存的环境;单一企业的风险识别、管理、控制与承受能力显得十分脆弱,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包括内部利益相关主体与外部利益相关主体),构筑具有强风险抵抗能力的经济共同体。如何管理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尤其将它们的关系提升到资本的高度予以管理,对提高企业管理控制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就开放、自然阶段的管理控制,学者们从控制观念、控制方式、控制模式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张先治(2003)认为企业管理控制与组织的内外环境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被动适应,而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池国华(2003)持有类似的观点,与此同时他以权变理论、企业再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认为开放、自然的管理控制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内外环境。杨雄胜(2006)提出管理控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必须以维护组织生态系统,确保组织生态能力为根本目标,强调生态控制,要建立商务生态系统,企业必须确立合作竞争、信任关系、共同发展、信息集成共享和系统优化的观念。王海妹(2009)研究认为开放、自然管理控制更关注前馈控制、直接控制与结果控制等控制方式,控制模式以文化模式主导,同时融合制度模式与市场模式,可以说开放、自然管理控制以企业生存环境为基础,建立与维护组织生态系统为目标,关注企业所有利益主体的利益,强调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

对关系资本的理解并不完全统一,Bontis(1999)认为关系资本是嵌入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知识,而Lynn(1999)认为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环境之间通过关系资本联系,两位学者注重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而Johnson(1999)认为关系资本不仅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主体的关系,也包括组织所在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文化资本列入关系资本范畴。彭星闾(2004)认为关系资本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其目标而建立、维护和发展管理而对此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他认为企业关系资本不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主体,而且包括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控制是一个多方协调建立和达成彼此接受期望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很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包括在控制结构中(程新生,2008),如管理界将信任控制、文化控制视为一种管理控制方式,从管理控制的角度看,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已经纳入企业管理控制的范畴,但是一直没有将关系提升到资本的高度予以重视。

二、关系资本视角管理控制的基本模式

以组织行为理论与权变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企业关系资本治理实现管理控制目标,控制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自然型管理控制要求企业设计的关系结构要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不受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理性行为因素影响;以权变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开放型管理控制要求企业设计的关系结构能与企业的内外环境实现有效对接,尤其实现嵌入持续有效。只有嵌入持续有效且关系结构能反映企业的关系域秩序的企业关系才能视为企业的关系资本,而关系资本在提升过程中经过信息、资源、制度以及文化嵌入,最终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实现文化融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基本形成,也有益于实现企业管理控制的终极目标:构建企业生态系统。

(一)自然型管理控制下设计的关系结构能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

企业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与内部相关利益主体如与员工、管理者等之间的关系;企业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如供应商、销售商、客户、政府、高校、科研所等两层关系。对于企业与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程新生(2008)认为企业是人与人的合作系统,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控制不再是管理者的特权,其他团体可以通过共识规则进行自我管理,管理者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扮演的是参与者的角色。企业中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控制者单向行为,控制者的控制有效性取决于被控制者对控制者的承认程度,控制被视为一个双方协调建立和达到彼此接受期望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又根据其是否在同一产业链上分为:企业与产业链成员的关系;企业与非产业链成员的关系。企业与产业链成员不管是出于信息共享、风险防范,还是出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考虑,企业与产业链上成员通过多次博弈,彼此觉得必须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因为全球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已由单一企业之间点对点的竞争转化为企业所在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线对线的竞争,而产业链的竞争力由竞争力较弱的成员企业决定,企业与产业链上的成员都意识到只有产业链上所有成员协调发展,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能增强。企业与非产业链成员的关系,如企业与高校、科研所、政府的关系,由静态关系转化为动态关系,由暂时性关系转化为稳定持久关系,现实中创新集群取代官产学研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从上述企业的关系分析,得知现代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包括异质性、互动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自然型管理控制导向下设计的企业关系结构要客观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能突出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基本特征。衡量企业关系结构与企业关系域秩序的一致程度,可以通过评价关系结构的密度与长度两个特征变量。关系结构密度描述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接触面,密度越大接触到的相关利益主体越多,密度越小接触到的相关利益主体越少,设计的关系结构要实现能与企业所有直接相关利益主体有机会接触,尤其是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以防止结构空洞出现。关系结构长度描述企业与某一类利益相关主体(如供应商一类主体,除了包括企业直接的供应商,还包括供应商的供应商)关系的深度。这里的关系深度是外延式深度,不包括内涵式深度,内涵式深度放在关系资本提升中分析。另外,企业要充分利用IT技术,除了设计现实的关系结构,还要重视企业虚拟关系结构的设计。

(二)开放型管理控制实现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有效对接

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在这主要考虑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社会、技术、经济与法律、政治等组成;二是由供应商、顾客、竞争者、雇员与股东等组成。在复杂的环境中,企业管理控制需要更多的信息,尤其是从外部环境中获取高质量的信息。除了设计的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接触的面积比较大以外,关系结构更应该适应外部环境,能与外部环境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换,企业通过关系结构将有用的信息输入企业管理控制系统,帮助企业作出决策并实现决策目标。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第一次对接是否有效,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评价:一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关系结构中各个节点并没有因为对接而被破坏;二是在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关系结构获取有助于企业作出科学决策的基本信息;三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畅通;四是对接后短期内,企业关系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初显成效。当企业通过关系结构可以收集大量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时,从信息的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可以适当地满足决策需要,企业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实现了对接,但是这次对接是企业出于自身的内在动因,希望从外界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是企业的单向行为,关系结构自身是否具备自我调节、完备的功能,在对接的短期内是没有办法衡量的。因此陈莹(2008)将第一次对接视为企业关系认识阶段,即在关系主体之间形成一个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信息、符号和语言组成的共同语言集,能够促进当事者之间的交流和协调,通过认识判断对方是否满足组织合作条件。笔者认为能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的关系结构虽然实现了与外部环境的第一次对接,但是并不等同企业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实现了互动,因为企业内外环境是变化的,认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关系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很难在短期内完备,可能制约关系结构与外部环境以后的持续互动。

(三)关系资本提升有益于培育文化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

资本是能够带来增值的价值,资本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特点是通过现时的投入在未来获得比现时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彭星闾,2004)。关系在网络环境背景下形成,关系主体之间只有表现为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在互动过程中,关系主体间从一次博弈转为重复博弈,关系主体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陈莹,2008),关系各方实现了互惠互利,在良性互动中各取其利,此时的企业关系才满足资本特征,可以界定为关系资本。企业关系资本的互动质量可以通过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这一质量特征评价,企业的互动次数越多,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越大,相反其强度越小。企业关系资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反复嵌入信息、知识、专用资产、制度与文化,逐步提升,企业关系结构的强度越来越大,其控制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根据关系资本提升不同时期的性质不同,关系资本提升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关系资本萌芽期。通过信息与知识共享,主要解决关系伙伴间的目标是否相融、资源是否互补、文化是否可以融合,关系是否有必要深化,因为这个阶段的关系资本缺乏资源保障,所以关系资本非常脆弱。第二阶段是关系资本形成阶段。在充分沟通之后,企业觉得与关系主体实现目标、资源与文化的整合可行,可以相容,企业将进行专用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实物资产等有形投资和技术、人力资产等无形投资,关系专用资产的投资为企业关系资本的提升提供资源保障,同时也为以后获取关系性租金打下基础。第三阶段是关系资本巩固阶段。提炼协调各关系主体,各关系主体认同度较高,实现各关系主体共同战略目标的不完全非正式契约,使其形成正式的制度,制约非理性行为的影响。第四阶段是关系资本的升华阶段。各关系主体能否持续合作,受各主体的组织文化影响较大,只有实现文化融合,塑造共同核心价值观,各主体形成的关系才能持续有效,这一阶段基本实现了企业与相关利益主体的文化融合,也塑造出共同核心价值观。在第一、二阶段是基于算计型信任控制维持企业的关系资本,关系资本控制须强调心理控制为主,第三阶段实现了制度控制企业的关系资本,比较关注非理性行为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到第四阶段从制度控制向文化控制过渡,又回归到心理控制为主。在整个关系资本提升过程中,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进,从强调算计型信任控制转化为强调制度控制,然后又回归到认同型信任控制,最终形成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管理控制模式,有益于构建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利益的企业生态系统。

三、小结与启示

不是所有的企业关系都可以视为关系资本,只有反映企业关系域秩序,且能与环境对接、持续互动,企业与利益相关主体从互动过程获益的企业关系才能视为关系资本。企业关系结构的设计与对接凸现了自然、开放管理控制的思想,在自然、开放管理控制下进行,而关系资本提升有助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进一步改进与优化,形成了以文化控制主导的多元控制模式。构建了兼顾多方利益主体利益的企业生态系统。可以说,企业关系结构治理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这为研究企业管理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实企业现行管理控制效率低下,与我们没有跳出传统的管理控制范畴研究管理控制有一定的关系,企业管理控制实践要想有新突破,必须立足于构建企业商务生态系统这一终极目标,敢于寻找传统企业管理控制边沿化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池国华,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审计研究,2003(5).

[2] 王海妹,张相洲.基于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8).

[3] 彭星闾,龙怒.关系资本——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J].财贸研究,2004(5).

[4] 陈莹.基于嵌入视角的企业关系资本形成机制研究[J].学术界,2008(5).

[5] 董雅丽,薛磊.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7).

作者:向鲜花

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投资论文 篇3:

试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措施

摘 要 面对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务纠纷案件出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管理者,如何利用各类信息,进行企业风险的预控和掌握及时的调整规划战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已成为了当前企业财务发展的核心重点。本案就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风险特征进行了系列的探讨,并就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财务风险的预防,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企业财务 风险预防 方法策略

面对时代经济的发展,随之也涌现出了一个新的名词——财务风险,其具体是指企业资本中,存在的债务比率发生变化而带来的相关风险。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因为企业自身的经济决策失误而致使的财务经营状况恶化,另外一个方面的因素是由于企业的管理阶层,存在的违规恶意操作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基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需求,在当下企业中建立起财务风险的预防体系已成为了发展所趋。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体现

任何一个企业在出现财务风险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特征体现,这种体现是多方面的,因而企业的管理者能够通过的相关文件及会计报表与经济指标,进行判断和掌控财务方面潜在的风险信息。以此来制定出相应的方法策略,解除财务存在的风险。

(一)预期的销售量下跌

根据企业以往的市场销售情况及市场的分析和调查,来进行销售行情的观测,制定出年度的销售计划及销售策略,并将销售的指标进行分解,促进销售的任务积极完成。但销售部门按照原有计划的指标任务,安排进行销售战略运作时,却出现产品销量没有增长却在下降,并超出计划预测的最低目标时,便是企业的资金正出现财务上的风险。因为企业的销售额收入减少,而正常的支出和采购的费用却没有减少,这必然会造成财务上出现缺口,使潜在的风险转化为现实的问题。

(二)出现非正常的货物积压情况

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存货和销售比率存在的具体标准预测,如果企业的任何一月出现存货与销售比率上上的问题,达不到正比的话,便能够推断出该企业已出现了财务上的风险预警,意味着存货的增加,这可能是生产量方面的减少,导致了原始材料的堆积,也存在着销售量下降,造成的产品积压或者是机械的正常运转状况出现问题及采购不正常。

(三)企业的平均收现问题

在企业中客户如果延迟付款,则会出现收现期限的延长,这会在根本上造成现金的营业收入减少,为企业带来可支配现金不足的情况,导致财务出现风险,因而在企业中注意做好平均收现的期限,并从中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免其愈演愈烈影响企业的运转。

(四)企业的盲目性多元经营出现增长不平衡

目前诸多企业为了与竞争激烈的市场想平衡,容易出现相关的企业改革,比如盲目进行企业新项目的投资,扩充原有的场地规模来实行多元化的管理经营。虽然多元化的经营存在着其优异之处,但是如果不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来进行管理措施的制定,则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的的流失,这与部分企业的盲目建设有关,没有严谨合理的财务预算,造成了负担的逐步出现,市场应付能力下降,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导致企业走向财务困难的境地,甚至破产。

(五)基本结构方面的不合理,存在贷款依赖性

企业的资本结构所指是企业的各种资金筹措的类别构成及比例关系。其在正常的情况下,基本由权益资本和长期的债务资本构成,因此对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权衡,以此来确定和控制企业的债务比率,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防范及化解措施

面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生存发展挑战,企业应具备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及应对措施,来进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一)加强销售管理有效回笼货款 增强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

在企业的投资融资中,有效地做好财务的预测及销售的预测有着必要的意义,因为加强在销售方面的管理防范,是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首要条件。首先要认真的对市场做好调查和预测,及时的对市场所反馈回的信息做好统计分析,来对产品进行定位统筹,及时对市场原有销售计划做好调整,其次还要加强在销售的内部管理中做好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各环节的销售管理制度。其次还要通过为企业的客户建立诚信档案,来进行解决应收货款方面事宜,避免出现一味拖欠账款而出现的交易恶化现象,增强企业的回流资金用于循环建设。

(二)加强存货管理控制 建立存货标准减少资金占用

企业应就销售及生产建立详细的规范流程: 从市场销售的情况及生产的规模及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来统筹保证生产和销售。通过供应商的合理选择来进行供应的方式、日期及供货量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存货销售比率分析,以便及时对供应计划进行调整。其次要就成本费用的开支严格控制,建立起成本的费用控制系统,以此来分化成本的费用指标,使资金费用的审批流程进一步规范节约财务开支。在存货的入出库管理环节要做到严格的凭证核实入库发货,避免出现差错,保管人员要做到专人负责保管及账目记录,定期做好实物的核实盘点工作,做到账目的透明化和准确性。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决策机制 减少企业投资的财务风险

企业要在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上,做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做到决策的科学性,其次要通过合理标准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其次在企业因多元化经营时一旦出现财务风险便容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经历资金危机,因而这也就要求了企业必须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资本的积累,改革创新才能获得企业生产发展的利润空间,以此来扩大现金流在企业中的注入,只有具备优势的核心竞争机制,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市场内取得良性的发展。当企业具备充分的资金实力时,要规范做好企业资金的结构调整,最好不要通过贷款资金的注入来进行市场的拓展,因为贷款很容易造成企业的债务比率浮动过大,其次还要合理的对企业的资产结构及资本的结构做到有机调整,对盈利性与流动性进行良性把握,实现企业资金的有效整合,使财务方面的控制趋于正常稳步的进行,有效的处理好企业的资金流通调度等方面问题,并且在企业的投资决策时,要通过民主化的科学决策来进行,组织各部门单位共同参与进决策之中进行讨论,因为各部门之间对于各自的生产及市场了解都比较熟络,通过各部门的意见整合来进行市场的需求预测,所得出的决策结果也具有着科学的理论依据,其次在决策中要通过运用财务的缜密计算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合原则来进行决策指导,有效对投资的规模及投入的资金在具体时期内可收回的资金值与公司现有的财务条件等做到充分的考虑分析,来确定投资的核心产品,及核心的目标及核心的市场优势,以“三个核心”思想指导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规模化及多元化的生产经营,降低分散企业投资的财务风险。

(四)以人为本建立财务监罚奖惩机制,刺激企业财务运转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建立预防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实现自我目的而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相关措施:首先要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监督制度,由企业存在的部门和员工进行集体监督,对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出现的责任缺失和个人违规行为做到责任的追究及处罚,以此来保证其在职权行使中的客观公正透明化,另外还要建立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与业绩的监督考核机制。在进行企业的外部监督方面,以不定期外聘注册会计师及企业财务顾问的方式,来做好财务审计监督方面的加强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还应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因为在财务管理中仅仅依靠监罚制度,根本无法实现全方位的监督和具体事宜监督,存在着成本的限制因素。另外对于管理者积极性也做不到全面的调动发挥其潜能,若控制不到位的话极易使其出现消极的情况。因而,建立激励机制有着其必然的实施意义,它可以协调奖惩体制的共存关系,其具体激励可以通过为管理者配比一定的股权,使其持股分红等形式进行,这对于自根本消除企业财务风险,具有着良性的实施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发军.关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之我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2]汪国义.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措施.当代经济.2011(24):134-135.

[3]张英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中国科技博览.2011(2):287-287.

[4]王堃.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代经济信息.2011(1):99-99.

作者:陈锡安

上一篇:加油站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外国语中学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