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合同风险防范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司合同风险防范(精选8篇)

公司合同风险防范 篇1

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日常经营中合同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日常经营中防范合同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们提示除了严格按照公司《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把握公司日常经营合同应经本公司法律部或外聘律师审核后才能签订的原则之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签订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

(一)、签订前对合作对象的审查(调查):了解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在供货及付款条件上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风险的发生。

1、了解合作方的基本情况,保留其营业执照复印件,如果合作方是个人,应详细记录其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电话。了解这些信息有利于我方更好地履行合同,同时,当出现纠纷的时候,有利于我方的诉讼和法院的执行。

2、审查合作方有无签约资格。我国法律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做了限制性规定,没有从业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特定的业务,如果我方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将给我方带来经济损失。(无效合同的处理方法:合同法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3、调查合作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尽可能对合作方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委托专业调查机构对其资信情况进行调查。

(二)、合同各主要条款的审查

我们主张,一切合同都应当采取书面的形式订立。订立合同时,要力争做到用词准确,表达清楚,约定明确,避免产生歧义。对于重要的合同条款,要仔细斟酌,最好是参考一些标准文本并结合交易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对于重要的合同应请专业律师审查防患于未然。对合同条款的审查,不仅要审查文字的表述,还要审查条款的实质内容。

1、规格条款:对于多规格产品尤其要注意。我们在与客户协商的时候,要对各型号产品的具体规格做出说明,同时详细了解客户的需要。避免供需之间出现差错。

2、质量标准条款:根据我方的产品质量情况明确约定质量标准,并约定质量异议提出的期限。同时应认真审查合同中约定的标准和客户的需求是否一致。

《合同法》第 125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

3、包装条款。对于购货方提出的特殊包装方法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交付方式条款(送货条款):合同中应当明确交货地点,如果未明确交货地点,卖方将标的物交付第一承运人时,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此外,合同中应列明收货方的经办人的姓名。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经办人离开后,对方不承认收货的事实,给诉讼中的举证带来困难。施工企业人员的变动较为频繁,当对方更换新的经办人时,应当要求对方提供授权委托书。

5、付款条款: 应明确约定付款的时间。模棱两可的约定会给合作方找到拖延付款的理由。以下付款时间的表述就有不足之处:

A、甲方收到货物后付款;应更正为“甲方收到货物后10日内付款。”

B:检验合格后付款;应更正为“检验合格后____日内付款”。

6、违约责任条款: 如果合同由合作方草拟,则应当注意审查有无不平等的违约责任条款和加重我方责任的违约责任条款。

7、争议处理条款

(1)约定诉讼管辖地,争取在我方所在地法院起诉。诉讼管辖地的约定要明确。约定管辖的法院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条约定,只有以下五个地方的法院可供当事人协议管辖:原告所在地;被告所在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但是不得违反专属管辖和级别管辖的规定。约定管辖常见的错误有:

a、表述不清楚,容易产生岐义,如:“如果发生争议,可由双方各所在地法院管辖”;

b、约定由上述五个地方以外的法院管辖;

c、约定违反了级别管辖的规定,如普通案件约定由某地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d、约定违反了专属管辖的规定。

(2)如果采用仲裁的方式,仲裁条款要明确约定某一个仲裁机构,而且该仲裁机构必须客观存在,否则将导致条款无效,如“北京仲裁委员会”,不能写成“北京市仲裁委员会”,更不能写成“北京市的仲裁委员会”。

8、对于对方提供的格式合同应特别注意:要应势而变,不可以不加审查地完全适用其条款。

(三)、签订时的注意事项

1、合作方应加盖其单位的公章。或者合作方的经办人应提供加盖了其单位公章的签约授权委托书。

注意:

a、对方的授权委托书应该由我方保存,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

b、如果对方是加盖分公司、部门的印章或者是部门经理、业务人员等都需要明确的授权委托书。

2、加盖的公章应清晰可辨。

3、合同文本经过修改的,应由双方在修改过的地方盖章确认。

4、争取取得合作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担保合同:为了防范风险,在与合作方签订合同的时候,应尽量取得对方提供的担保。关于担保合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担保合同的当事人:担保人不一定是本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保证担保合同中,担保人只能是本合同以外的第三人。

2、哪些财产可以用于提供担保?

依照《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

一、土地所有权;

二、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担保法关于该款有除外规定),三、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四、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五、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六、依法不得抵押的其他财产。

3、哪些人不可以做为保证担保的保证人?

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但是,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的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提供保证。

4、定金条款:

a、应明确所缴款项的性质是“定金”

定金条款应写明“定金”字样,最高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 118条规定:当事人交付留置金、担保金、保证金、订约金、押金或者订金等,但没有约定定金性质的,当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b、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

《担保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第八十九条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对于超过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可以作为预付款,可以要求返还。但不具备定金的性质。

(五)、合同签订以后的工作

1、将其复印件交由履行部门存查,保证依约履行。

2、及时归档保管,以免丢失。

3、公司应当制定合同管理制度,对合同进行规范管理。

4、在每次收发货物、收付费用时一定要保存好凭证,并做好记录。

二、合同的履行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合同履行过程会有许多不能确定的因素,双方可能会对合同进行变更;一方可能会违约;可能会因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等等。

做为产销一体化的企业,我方在送货的时候,必须由合同中注明的经办人签收货物,或者由经对方书面授权的其他人签收。实践中,履行过程的风险更多的是来自对方的履约情况和在履行过程中相关证据的缺失。

(一)、接收支票时应注意的事项:对支票的审查。支票付款的情况下,有可能是购货方用别的单位的支票支付货款。实践中,只要支票是真实有效的,一般都可以接受。接收支票当时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避免银行退票带来的麻烦和损失:

1、收款人名称是否正确;

2、书写是否清楚,字迹是否潦草;

3、大小写的金额是否一致;

4、大写数字是否正确;

5、印鉴(公章和法定代表人印章)是否清晰;

6、如果是经过背书的支票,应审查背书是否连续;

7、有无伪造变造的痕迹。

(二)、出具收据和接收收据时的注意事项:

收据中应当注明:收到的票据名称,票据号,金额,相对应的合同以及第几次付款,对方的公章等。

实践过程中如果对方要求先出发票并挂帐,应当让对方出具收条,并一定要在收据中注明“以上款项未付”。这样做,该张收具就同时具有欠款确认书的作用。对于其他的收具也应将有利的相关信息都包含进去。

(三)、出现纠纷时的处理方法:

1、应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这样有利于我方收集到有利的证据。一旦起了冲突和争执,对方往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从而使事情陷入僵局。

2、签订还款协议注意事项:在协议中已应当写明对方承认的欠款数额;还款的具体时间;回避双方还有争议的其他事项;约定如果首次还款期满仍不依约还款,则视为全部到期;约定如果对方不依约付款,则由我方所在地法院管辖;协议还应加盖欠款单位的公章

(四)、履行风险的防范手段

1、遇到法定条件或者合作方违约可能损害到我方利益的情况时,可以采取中止履行和解除合同的方法来保护我方的权益。

(1)、中止履行的条件:《合同法》第六十八条: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对于分批送货分批付款方式,如果对方某批货款没有如期支付时应以充分的重视,如果继续送货,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损失。当然,是否中止合同的履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2)、解除合同的条件:《合同法》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公司合同风险防范 篇2

2006年7月6日, 申请人某工程咨询公司与被申请人中国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某项目工程分包合同》, 双方约定:被申请人将某大厦弱电系统工程分包给申请人, 并确定了工程款的具体数额及支付时间。该合同签订后, 申请人按照该合同约定履行了自己的义务。2008年11月, 该工程进行了最终结算, 该工程最终结算工程款为1260万元。被申请人分别于2006年7月、10月、12月及2007年8月分四次向申请人支付了工程款共计454万元人民币, 申请人为其开具了相应数额的正式发票。被申请人的子公司于2008年2月向申请人支付了工程款计157万元人民币, 申请人为其开具了相应数额的正式发票。被申请人的子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分别于2007年3月、2008年10月及2009年5月、7月分四次向申请人支付了工程款共计569万元人民币, 申请人为其开具了相应数额的正式发票。申请人同意被申请人从工程结算款中直接扣除总包管理费计38万元人民币。该工程最终结算款减除已付款项及应扣除的总包管理费, 尚有42万元人民币工程款未支付, 被申请人认为该款项是为申请人代扣的营业税税金。依据有关税法规定, 被申请人作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应向申请人提供已交代扣的税金的完税证明。尽管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多次协商, 并于2009年8月10日向被申请人发出《律师函》, 要求被申请人提供完税证明, 但未果。

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遂委托本所于2009年9月22日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 北京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 依法进行了开庭审理, 并于2009年12月3日作出了终局裁决, 仲裁裁决全部支持了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仲裁裁决生效后, 被申请人及时、全面履行了仲裁裁决书。

2 代理意见和裁决

2.1 申请人的代理意见

本所接受申请人委托后, 通过对案件的调查和分析, 就本案的工程款金额、申请人开具的发票的认定及债务履行方式, 发表了如下代理意见:

2.1.1 双方签订的工程分包合同合法有效, 被申请人欠付42万元人民币工程款事实清楚

2006年7月6日,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的《某项目工程分包合同》, 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示, 符合法律规定, 合法有效。合同签订后, 申请人已经履行了合同义务, 工程质量合格并已交付, 并且双方也已进行了工程结算。该工程最终结算工程款为1260万元, 扣除被申请人已经支付的1180万元工程款及总包管理费38万元, 被申请人尚欠付申请人42万元工程款, 事实清楚。

2.1.2 被申请人提出异议的4张发票的责任在于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在书面答辩意见中提出, 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中有7张发票, 其中3张是开具给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认可;其余4张发票是由于申请人自身过错造成付款人与被申请人不同, 由申请人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对于被申请人提出异议的4张发票, 首先应当由被申请人提供完税证明或支付相应的工程款。申请人提供的发票是根据被申请人要求开具的, 责任不在申请人。开具发票的程序是先开票后付款, 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 付款单位是哪个单位, 申请人也应当就该单位开具发票。被申请人提出要求申请人更改发票名称不是事实, 被申请人从来没有向申请人提出过更改名称的要求。如果被申请人认为发票有误 (包括单位和名称) , 被申请人可以提出异议, 并且可以不付款。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付款, 这是被申请人的内部问题。4张发票项下的款项都是本案所涉工程款的组成部分, 因此, 提供完税证明或支付工程款的义务人是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承担其有异议部分的4张发票的责任。

2.1.3 被申请人欠付工程款的债务履行方式

申请人认为依据国家有关税法的规定, 如果被申请人代扣了营业税, 被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应代扣数额的完税证明;如果不能提供完税证明, 被申请人应当向申请人支付相应数额的工程款。

2.2 被申请人的答辩意见

针对申请人的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 被申请人提供了如下答辩意见:

被申请人对申请人提出的付款金额没有异议。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中为被申请人开具的发票部分, 被申请人同意开具完税证明。付款行为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 被申请人是实际付款人, 其他的付款单位是委托代理付款关系, 不是实际付款人。对此, 申请人是明知的。申请人应当依据合同约定为被申请人开具发票。被申请人从来没有要求申请人为其他单位开具发票。发票错开的行为是申请人的错误认知导致的, 因此, 其后果应当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2.3 仲裁庭意见及裁决

北京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 于2009年10月28日开庭进行了审理。仲裁庭经审理提出了如下意见:

2.3.1 关于被申请人欠付申请人的工程款金额

双方当事人对签署分包工程结算报告并确定本案工程结算金额为1260万元的事实没有异议, 同时对已支付工程款金额1180万元和在结算金额中扣除总包管理费38万元的事实也没有异议。因此, 仲裁庭确认被申请人欠付申请人的工程款金额为42万元。

2.3.2 关于申请人开具的七张发票的认定问题

仲裁庭注意到, 申请人以被申请人为付款单位开具的3张发票, 被申请人对该3张发票的真实性没有异议, 同时在庭审答辩中表示愿意提供该3张发票的完税证明。因此, 仲裁庭对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提供上述3张发票项下工程款完税证明的仲裁请求予以支持。

本案双方当事人有争议的问题是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及北京分公司支付工程款, 申请人为子公司开具的4张发票。由于被申请人认可其通过子公司支付工程款的事实, 同时对上述4张发票的真实性未予否认, 因此仲裁庭认可上述4张发票的真实性。仲裁庭认为, 被申请人委托第三方付款是导致申请人没有为其出具发票的直接原因, 根据财政部令1993第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 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的规定, 申请人为其子公司出具发票的行为, 并无过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被申请人连续四次通过其子公司接受发票并支付工程款的事实表明其未对申请人出具的发票提出异议;虽然被申请人辩称因申请人错开发票不能提供完税证明, 但对该主张被申请人未能举证证明, 也未提交曾要求申请人更换发票方面的证据支持其主张。被申请人在庭审时同时辩称, 税务部门2009年后改为差额纳税, 这就表示上述4张发票没有办法办理完税证明。仲裁庭认为税收征收方式的改变并未改变被申请人尚有42万元工程款未支付的事实, 而且不能提供完税证明不是申请人原因造成的, 其责任不应由申请人承担。

综上所述, 被申请人关于由申请人承担不能提供完税证明责任的答辩意见不能成立, 仲裁庭不予支持。

2.3.3

被申请人欠付申请人工程款的债务履行及方式仲裁庭注意到, 双方当事人对欠付工程款的事实并无争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被申请人不论以提供完税证明或支付工程款的哪种方式都应该履行自己的债务支付义务

由于申请人认可被申请人通过提供完税证明的方式支付欠付的工程款, 被申请人在庭审时也认可了42万元欠付工程款是代扣税款并表示已经向税务部门缴纳了相应税款。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上述意见, 仲裁庭认为税款的代扣代缴是双方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被申请人应首先以提供完税证明的方式履行债务, 被申请人提供完税证明的金额为1260万元。

此外, 被申请人虽然答辩称由于申请人为其子公司出具了4张发票以及2009年以后税收征收方式的改变导致部分工程款的完税证明不能提供, 但是仲裁庭认为被申请人的上述理由均不是由申请人责任造成的, 被申请人在无法以提供完税证明的方式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应以支付工程款的方式履行对申请人的债务。

2.3.4 仲裁费用的承担

本案主要是因为被申请人没有履行对申请人的债务造成的, 仲裁庭认为仲裁费应由被申请人全部承担。

根据以上事实和理由, 仲裁庭裁决如下:

1) 被申请人应于收到本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申请人提供结算金额为1260万元的完税证明;上述期限内不能提供完税证明的部分, 被申请人应自前述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按照3.3%的比例向申请人支付相应款项。

2) 本案仲裁费21180元, 由被申请人承担。由于申请人已向本会预交了全部仲裁费, 故被申请人应当自本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申请人支付其垫付的仲裁费21180元。

上述被申请人应向申请人支付的款项, 逾期支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29条的规定办理。

本裁决为终局裁决, 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3 律师点评

本案是一起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件, 本案的原告由于在工程分包合同履行过程中, 没有注意防范风险, 以至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本律师在本案中作为原告的代理律师, 对本案取得了全部胜诉的良好效果感慨颇多, 本案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何防范第三方代为履行风险、如何选择履行方式以及如何选择争议解决方式等有诸多启示。

3.1 关于由第三方代为履行合同

本案的争议的焦点是, 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向申请人代为支付工程款, 申请人向代为付款的第三方开具了正式发票, 由此造成被申请人无法提供完税证明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的问题。本案的纠纷也是由于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代为付款造成法律关系混乱引起的。因此, 如何正确认识第三方代为履行合同的法律性质及如何防范由此引发的法律风险, 对工程总承包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 应该注意区别第三方代为履行与债务转移的区别。所谓第三人代为履行, 是指第三人依照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其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我国《合同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 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该条规定的第三人代为履行制度, 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 第三人可以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 (2) 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应当有约定, 约定的形式为《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的书面、口头和其他形式。 (3) 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 无需在该合同上签字或盖章。 (4) 第三人不承担合同的履行责任和违约责任。当第三人拒绝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 由债务人承担履行或违约责任。所谓合同债务的转移是指基于债权人、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 由第三人取代债务人的地位成为合同当事人, 而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合同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 应当经债权人同意。”该条规定的债务转移制度, 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 债务是可以转移的, 但必须由当事人亲自履行的债务不能转移。 (2) 债务转移必须以债权人同意为必要条件。 (3) 债务转移前的合同关系消灭, 转移后的合同关系产生。 (4) 合同主体已经变更, 第三人成为合同当事人。由此可见, 第三方代为履行与债务转移存在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1) 生效条件不同。在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情况下, 第三人单方表示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或者与债务人达成代替其清偿债务的协议即可。但在债务转移的情况下, 债务转移时必须经债权人同意, 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 (2) 法律地位不同。在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情况下, 第三人只是履行主体而非合同主体, 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但在债务转移的情况下, 第三人将加入原合同或完全代替债务人成为合同关系当事人, 如果是合同债务的全部转移, 则第三人将完全代替债务人成为合同当事人, 即使是债务部分转移第三人也将加入合同关系成为合同当事人。 (3) 承担的责任不同。在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情况下, 由于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 当出现债务的履行不符合约定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况时, 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而不能向第三人请求承担责任。但在债务转移的情况下, 由于第三人成为合同当事人, 故而该债务的履行不符合约定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下, 债权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履行或违约责任。

其次, 在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 由第三方代为履行的情况经常发生, 而第三方代为履行又与合同债务的转移容易发生混淆, 在司法实践中对是债务的代为履行还是债务转移比较难以把握, 工程承包单位更应该注意防范风险, 明确责任,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在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时, 如果有第三方代为履行的情况, 应该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明确约定;如果是在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由第三方代为履行的情况, 债务人应向债权人提交第三方和债权人均表示同意的由第三方为债务人代为履行债务的承诺, 或者与债务人订有代为履行合同债务的协议。 (2) 在第三方的代为履行债务时, 如果第三方不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此时应视为第三方拒绝履行, 而应当要求债务人承担履行或违约责任。

3.2 关于建设工程合同的履行方式

合同履行方式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以何种形式来履行义务。合同的履行方式主要包括运输方式、交货方式、结算方式等。履行方式由法律或者合同约定或者是合同性质来确定, 不同性质、内容的合同有不同的履行方式。本案中, 双方当事人对被申请人欠付工程款的数额没有争议, 但对工程款支付履行方式是直接工程款还是提供相应数额的完税证明发生了争议, 这也是本案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方式, 履行义务人必须首先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履行。如果约定不明确的, 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协议不成的, 可以根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和交易习惯来确定;如果仍然无法确定的, 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方式的约定或变更应符合法律规定。本案中工程分包合同工程款支付方式的变更有关税收的法律规定的修改。按照1994年1月1日施行的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 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转包的, 以总承包人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而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删去了原《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 也就是说, 在建设工程总包与分包活动中, 总承包人以其取得的全部工程价款扣除分包工程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分包人以其分包工程款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总承包人不得对分包人的营业税代扣代缴。因此, 工程承包单位不仅要熟知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与建设工程有关法律如税法等规定, 以便建设工程合同的履行符合法律规定。

3.3 关于建设工程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建设工程合同发生争议, 可以通过和解或调解的方式来解决, 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和解、调解不成的, 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的解决。本案中当事人选择采取仲裁方式来解决工程分包合同的争议, 本案从2009年9月22日立案, 到2009年12月3日裁决生效, 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并且裁判的质量高, 执行快, 本案申请人体会了到仲裁的效率较高、专家裁判的优点, 但也体会到仲裁费要比诉讼费高问题。

浅析审计如何防范采购合同风险 篇3

摘要采购合同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采购合同审计也从最初的合同条款审计逐步发展到涵盖合同主体、合同过程、合同条款等多方面的全面合同审计。强化采购合同的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防范采购风险,规范采购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采购合同合同审计采购风险

一、采购合同审计的意义

采购合同审计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采购合同签订、履行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采购合同审计,有助于防范合同主体资信风险;通过采购合同审计,有助于强化采购内控机制;通过采购合同审计,有助于降低采购价格;通过采购合同审计,有助于防范合同条款法律风险。

二、采购合同的风险种类分析

(一)采购合同主体风险

合同欺诈,合同诈骗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时候很难与正常的合同纠纷区别。合同欺诈风险主要表现形式:①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企业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②接受合同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逃之夭夭。③签订空头合同,而供方本身是“空壳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牟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④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更改合同条款,违反合同规定等。

(二)采购合同过程风险

采购过程风险是指采购在实施过程中的采购计划、采购询价、验收检验等环节形成的风险。

1.采购计划风险。企业物资部门和采购人员计划管理技术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导致采购中的计划风险,即采购数量、采购时间、交货时间等计划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造成采购与生产不匹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或造成积压。

2.采购验收风险。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企业所采购物资在进入仓库前未按合同要求,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交货时间等多方面的审核和验收而引发的风险。如: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交货时间与合同约定时间不符等。

(三)采购合同条款风险

采购条款风险表现形式有三种:①条款约定不规范,合同订立者未严格按法律规定办事,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如:情况不明,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条款简化;口头协议:君子协定等等。②违约条款缺失,有些合同漏掉了违约条款,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比较熟悉的单位签订合同的时候,经办人往往认为不会出现问题,所以就把违约条款省略了,但实际出现问题双方为自己的利益互不相让。③条款间相互矛盾,合同中各项条款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逻辑错误,会导致双方对合同条款的认识发生争议,影响合同的顺利履行。

三、防范企业采购风险的审计对策分析

(一)参与供应商评审,防范采购主体资信风险

做好企业合同风险的事前防范工作,首先供应商开发部门应当从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开始,通过查阅客户的营业执照、资质资信材料、财务资料,了解其商业信用、经营情况、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等;参观其经营场所和访谈其管理人员,核实和验证各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要时可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检验其准备提供产品是否符合工艺、技术、质量要求。

(二)实施采购过程审计,强化采购内控机制

过程审计是指从采购计划、采购询价、验收等所有环节的审计监督。审计重点是对计划制订、价格审批和采购验收三个关键控制点的审计监督,以防止采购与生产进度不匹配造成库存积压;防止询价审批程序不合规导致舞弊行为发生;防止验收环节把关不严造成交货不及时、质量不合格等。

1.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监督

审查企业采购部门物料需求;审查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审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时间是否与生产进度相匹配。

2.对采购合同验收进行审计监督

采购合同的有效执行,是企业生产有序开展的保障,主要从下述方面进行审查:①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是否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是否拒付;是否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进行了妥善保存以备查询。②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是否对物资入库按合同约定数量、质量、技术标准、时间进行验收。③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审计物资管理部门是否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及时记录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拟定采购模版、关注高风险条款,防范合同条款法律风险

对合同条款的审查,即对合同文本主要条款的完整性、严密性、合法性的审查。需要注意的是,合同一经当事方签字盖章,一般就产生法律效力难以更改,因此,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合同的审计审签,必须在合同产生法律效力前进行。

1.拟定各类格式合同模版

为提高采购合同撰写、审签效率,审计组织采购、技术、财务、法律等相关人员,拟定各类格式合同模版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并将“采购部门在对外签订合同时无特殊情况必须采用我方格式合同模版”的内容纳入《经济合同审计管理办法》,用制度方式规定合同模版的使用,防范条款风险。

2.重点审计合同高风险条款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每天审计的合同数量较多,为提高审计工作效、质量,对于特殊情况不能采用我方格式合同模版的,审计人员对条款的审计应重点关注下述高风险条款:①标的审查,即经济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務的表述是否具体、明确、合法,双方是否协商一致;②数量与质量的审查,即数量的规定是否具体、明确、合理;质量是否既满足要求又兼顾成本,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名称、代号、编号是否清楚;③价款的审查,即价款的计算方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价款的支付方式及结算币种是否明确;价款的支付方式及结算币种是否明确;④违约的赔偿责任和赔偿金的数额是否明确。

论述合同风险的法律防范 篇4

企业如何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

因此,企业如何防范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一直是摆在企业经营者与合同管理者面前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文在阐述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成因及特征基础上,从分析总结经济合同常见的法律风险及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入手,着重探讨了经济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各阶段法律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合同已成为企业在生产经营、对外业务往来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经济合同虽然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但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无时不在,是企业法律风险中最常见多发的风险。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发生将引发合同纠纷,企业处理这些纠纷不但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还要承担于巳不利的法律后果。

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对于维护企业权益、信誉和形象至关重要。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概念、成因及特征

(一)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1.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外部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企业自身在内的合同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合同纠纷和经济损失以及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2.企业经济合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二是企业没有依据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三是企业或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的行为,包括违反法律规定、违反合同的约定以及实施的侵权行为。

(二)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特征除了具备风险所共有的客观性、偶然性、可变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合同风险存在于市场交易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全过程。

2.企业合同风险产生的缘由是市场交易和企业运营的.各种因素所致,带有明显的复杂多变性。

3.企业合同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合同法律责任。

4.合同法律风险是可以避免、可以预防、可以控制的。

二、经济合同常见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个合同从订立、生效、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到违约处理,其中每个环节都存在法律风险。

(一)合同签订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合同主体和签约主体的法律风险。

合同主体就是在合同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合同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不同的合同对三种合同主体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不具备主体资格,其所签订的合同是无效合同。

同时,还存在签约主体的法律风险。

签约主体是实际签署合同的人,他只是签署者,合同的权利义务与其无关,存在无权代理或超越代理权限代理及表见代理的法律风险。

总之,与主体资格有瑕疵的当事人或代理人签订合同,最后导致合同无效或合同效力待定。

2.合同主体履约能力的法律风险。

合同利益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同主体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如果签订了合同,而对方又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合同就会形如虚设,合同无法履行,根本无法达到合同的目的。

3.合同成立的要件法律风险。

包括要约风险和承诺的法律风险。

4.合同成立形式的法律风险。

口头形式成立的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对方如否认合同的存在,而企业又无其他证据证明,则很可能要承担举证不力的法律风险。

5.合同成立时间与地点法律风险。

不同合同形式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是有区别的。

6.合同标的法律风险。

不同性质的标的在合同约定时对其要求也是不同的。

7.格式条款的法律风险。

现实中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往往不但不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反而会尽量想办法让你忽略这些条款。

8.合同格式、文字不规范、合同条文简单模糊、合同条款不完善的法律风险。

(二)合同履行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

包括质量要求不明确、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履行地点不明确、履行期限不明确、履行方式不明确及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法律风险。

2.行使抗辩权的法律风险。

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的法律风险。

以上三种抗辩权的行使,如果准确操作,可以避免企业受到损失。

但因抗辩权的行使是专业性很强的,一旦抗辩权行使有误,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保全措施的法律风险。

保全措施包括代位权和撤销权两种。

保全措施是债权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策略,但保全措施运用不当,同样会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

4.出现不可抗力而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指一旦出现了不可抗力事件,当事人履行通知义务、预防损失扩大等一系列附随义务方面的法律风险。

5.交易习惯的法律风险。

并非实践中所有的行业惯例都能被认定为交易习惯,如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或者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业惯例就不能被法律认可。

(三)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阶段主要法律风险

1.合同变更的法律风险。

主要是单方变更或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或不签订书面变更协议方面的法律风险。

2.合同解除和终止主要法律风险。

合同解除是指已经依法成立而且生效的合同,经过解除后不再具有法律效力,而使合同将来终止法律效力或者自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项法律制度。

合同解除分为协议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况。

合同解除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同解除通知义务履行不当。

协商解除的未签订解除协议。

二是合同解除后续事项约定不明。

三是情势变更解除。

(四)合同纠纷诉讼法律风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诉讼时效;二是诉讼管辖;三是证据收集;四是诉讼财产保全。

三、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与市场接触的桥梁纽带是通过经济合同的法律形式来体现,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合同。

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有效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重要保证,是维护企业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预防和减少不必要损失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生存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经济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

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防范经济合同法律风险。

(一)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

1.对合同主体形式的审查。

(1)对法人形式的审查,可通过去工商部门查询有关证照,不能完全依赖对方提供的资料,更不能轻信对方口头承诺。

(2)有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独立签订合同。

不过要同其上级法人一并审查。

(3)无独立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和法人内部职能部门不具有主体资格,其所签合同是无效的。

(4)审查法人的经营范围。

不得返反限制经营、禁止经营及特许经营规定。

2.对合同主体的实质审查。

关键是对对方资信能力的审查,在合同签订前可做为是否签订合同的标准,在纠纷发生后,也可据此确定承担民事责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1)对方基本概况了解;(2)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审查。

(3)了解净资产。

净资产是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的财产基础。

所以在调查时应以企业的净资产做为履约能力的参考。

(4)调查法定地址及实际经营场所。

它是合同当事人经营活动的中心,有无法定地址往往能反应当事人其他方面的情况,而能为其他方面的调查工作提供线索。

(5)调查银行账户,流动资金是否充足。

(6)负债是否过多,固定资产是否抵押。

(7)对经营历史的审查。

包括赢利状况、业绩、履约情况等。

(二)合同签订阶段

1.最好是订立书面合同。

书面合同可以找载体证明其合同关系,对合同是否存在上一般是不会出现纠纷的。

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的合同,存在举证的困难。

2.合同格式、文字要规范。

文字要清析、完整、明确。

避免使用方言、俗语。

3.合同内容要合法,合同条款要完善,权利义务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的条款不仅要约定,而且要约定得既规范又明确。

4.格式合同要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

5.注意合同签订人。

法定代表人以外的人签订合同,必须有授权委托书和在代理权限内。

授权委托书要做为合同附件予以保留。

(三)合同履行阶段

合同签订后,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合同履行的情况,建立合同档案和报表制度,做好履行的监控工作。

1.建立合同履行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对合同履行全过程进行监控。

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防范法律风险。

2.在合同履行中要保存和收集最完整的资料。

其作用在于:(1)可以记录最完整合同履行的全过程。

(2)可以明确双方责任,防止纠纷发生。

3.合同约定内容发生变化,要及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或变更协议。

4.注意货物的交付验收。

在合同履行中货物交付验收是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必须有证据证明你已履行了这一义务。

5.注意传真、电子邮件真实性的确认。

最好能在收到后,通过在传真、电子邮件上加盖公章或授权代表签字认可的方式,能及时得到对方的确认。

避免发生纠纷后对方不予认可。

6.及时履行合同中法律赋予你的权利。

包括:违反合同约定要求赔偿的权利、合同履行的抗辨权、代位权、撤消权及单方合同解除权等。

(四)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阶段

1.合同变更必须协商一致才能变更,不得单方变更。

变更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并签订书面变更协议。

2.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另一方当事人应在合理期限内行使解除合同权利,否则该权利消灭。

3.对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单方行使解除权的,行使解除权的一方应当通知对方。

对于协商解除的要签订解除协议,并对合同解除后续事项约定明确。

(五)应当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

发生合同纠纷后,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企业应当依据合同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及时、全面、优化地处理合同法律纠纷。

在向法院起诉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诉讼时效。

合同的权利人应当在诉讼时效期间起诉,在诉讼时效期间不起诉的便失去了胜诉权。

2.诉讼管辖。

因合同纠纷提起诉讼,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诉讼管辖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当事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诉讼保全。

申请诉讼保全的一方,应有胜诉的把握,否则,如果将来败诉了,则要赔偿对方当事人因诉讼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4.调解及判决。

如果经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调解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要认真执行,否则,法院将强制执行。

对调解不成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不服的,应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15日内或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执行。

当然,如果当事人认为已生效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在不停止判决、裁定执行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向原审法院或上级法院申请再审。

总之,企业面对无时不在的经济合同法律风险,应当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必须高度重视,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范措施,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参考文献:

[1]张善轩.企业风险管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商场现代化..

[3]刘伟.经济合同的质量控制管理.科技档案.(l).

借贷合同法律风险防范须知 篇5

现代公司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公司可能因一纸合同赢利,也可能因一纸合同遭受损失,甚至面临破产。

1、审查对方的缔约资格

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要求签订合同的双方都必须具有签约资格。否则,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营单位的性质、种类、背景比较复杂,市场相关管理部门也无法做到细微深入的监查,因此为了防范欺诈行为,减少交易风险,公司交易的时候,非常有必要考虑交易对方的主体资格、履行合同能力、信用情况等。主体资格方面应当查看一下对方的营业执照和公司参加年检的证明资料,而不能仅凭其名片、介绍信、工作证、公章、授权书、营业执照复印件等证件就轻信对方。

实践中,有的公司因连续两年不参加年检而已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在这种可能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明确合同对方当事人的签约资格。在签约时,一定要审查当事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要调查对方的资信情况,应该要求当事人相互提供有关法律文件,证明其资格。重要的谈判、签约人应是法定代表人。审查对方当事人的签约资格,从而确认是与真实有效的对方伙伴做商业交易行为。

此外,国家对有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对经营的禁止性规定,对某些行业的从业资格也做了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如果公司违反此规定,或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此类合同,合同不但无效,还会给公司带来经济损失。

2、重视对方的资信调查

公司要调查签约方的商业信誉和履约能力。尽可能对签约方进行实地考察,或者委托专业律师对其资信情况进行调查。其主要包括签约方的财产状况、生产能力,经营状况是否正常时,看是否能满足履行合同项目的条件,避免签约后对方不能履约。

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3、公司授权委托书的管理

实践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直接对外签约的情况并不多,主要是委托代理人办理,这就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合同授权委托制度。企业对外签订合同,应由其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进行。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企业名义对外签约,包括除法定代表人之外的其它领导层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供销业务人员宜发放授权委托证,可在一定时间内多次使用,其它人员发放授权委托书,一事一用。

而对授权委托书证的授权范围、代理权限、有效期限、办理条件、程序等都必须有明确的限定,并且要特别对授权委托证的年审、使用、在合同注明编号、遗失补办和交还程序,对方授权委托书证的出具存底等做出规定,并严格管理。

4、公司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合同专用章使用管理主要包括:签订合同必须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专用章由专人使用、保管;合同专用章应由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刻制、编号、发放、备案;合同专用章刻制的申请、审批手续;遗失补刻和交还程序;对滥用合同专用章或合同专用章管理不善的责任者的处理等。在公司合同上,就算没有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人的签字,只要盖上了行政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该合同对该公司就有了法律约束力。

1、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2、订立借款合同,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 规定。抵押 质押 保证

3、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4、贷款人按照约定可以检查、监督借款的使用情况。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向贷款人定期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

5、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6、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7、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8、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

9、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10、违约责任条款的审查:应明确约定违约金或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11、争议管辖条款的审查:在诉讼实践中会经常遇到诉讼管辖争议的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合同中明确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或约定公司所在地为交货或合同履行地,这样就由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

1、超过诉讼时效的法律风险

我国法律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2年,公司对即将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事权利及时向法院起诉,或向对方主张权利,或要求对方作出书面承诺履行;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民事权利,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签订履行协议或要求对方以书面形式承诺履行义务等。否则将永远失去胜诉权。

2、交付时的法律风险

必须由合同中注明的经办人签收,或者由经对方书面授权的其他人签收,当然,由对方加盖印章最好。

【律师提醒】

1、双方应加盖单位的公章,合同文本经过修改的应由双方在修改过的地方盖章确认,注意提取对方的营业执照或身份证复印件。

2、收集并妥善保管好合同的原件以及双方履行中往来的全部原始的书面记录。

3、对双方往来重要的电子邮件证据,应由公证机关下载保存并打印,制作成公证文书。按约履行,保存证据

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风险与防范

一、问题的提出

案例:原告杜某诉称,XX年4月至XX年,被告杨某因购房等原因多次向杜某借款,共计620万元,未约定具体的还款日期,现请求法院判决杨某一次性还清全部借款。杨某答辩称,XX年,其与杜某系热恋中的情侣,恋爱关系已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已到谈婚

论嫁的程度。由于杜某是女性,恋爱中难免恃宠生娇,为讨杜某欢心,其经常以出具欠条的形式化解双方矛盾,但未实际借款。一审法院认为:杨某认可向杜某出具的字条、借条的真实性,虽然其否认杜某实际支付了借款,但根据证人证言,杜某平时有使用大额现金进行交易的习惯。同时,杨某多次向杜某出具欠条及借条,并承诺还款,因此双方借贷事实成立。杨某不能证实其与杜某曾有恋爱关系,1 / 10

出具欠条化解双方矛盾的辩解,不予采信,因此杜某有权向杨某主张债权。杨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杜某提供的证人证言与双方的陈述有诸多矛盾、有违常理之处,杜某对于借款方式和借款过程的描述也前后矛盾。当时的62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3000多万,双方及其父母均为普通工人,除工资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来源,杜某没有这样大额款项的出借能力。二审法院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认为杜某并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已实际交付借款,双方的借贷关系不成立。我国《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从上面的案例也可以看出,“提供借款”这一支付行为的有无才是证明借款事实成立的关键,然而这一结论的得出也给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纠纷的处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第一,贷款人持有的借条是有什么样的法律意义,借条在当事人风险的防范中有什么作用;第二,“提供借款”这一行为是借款合同的成立要件还是生

/ 10

效要件,贷款人支付部分借款是否会构成根本违约,此时贷款人和借款人的风险应当如何防范;第三,这种规定是实践性的还是诺成性的,应如何认定,到底是维护了当事人的信赖利益,还是增加了当事人履行合同的风险;第四,“提供借款”是贷款人的举证责任是否存在不合理性,是否无形中增加了贷款人的风险负担。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借条的性质问题,即当贷款人以借条为唯一依据,向法院提起诉讼,此时应如何认定借条的作用,做到司法公正、查清事实,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其次是,对《合同法》第210条进行分析,明确其实践性或是诺成性的规定,在当代司法环境下应如何适用,才能在坚持司法自治原则的前提下,保护特殊利益的同时,防范风险,维护当事人双方的信赖利益。

二、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风险的分析

借条性质的界定

/ 10

在案件中如果不能正确认定借条的性质将会带来诸多风险,比如:其一,如果贷款人确实已经提供借款,而没有相关人证物证能证明“提供借款”这一事实,作为一个注重人事感情的国家,这种情况是自然人借款的常有形态,此时如果借款人否认接受款项的事实,那贷款人的权利应如何维护。其二,在大多数的自然人民间借款中,即使没有签订借款合同的前提下,考虑到借条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如果借条真实有效,就作为认定借款事实的依据,这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也有很多借条不是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情况下所写的,进而也会损害借款人的利益。然而关于自然人借款合同中借条的性质,法律规范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学界也各执一词,有的学者认为,借条不是借款合同,出具借条这一法律行为的实质是规定借款人按约定利息和期限返还本息,而出借人则享有相应的权利。并且指出只要出借人出示的借条是真实有效的,他就完成了举证责任,证明他已经履行了借款合同中“提

/ 10

供借款”的义务。有的学者则认为借条仅是借款合同成立的依据,合同生效与否还需举证“提供借款”这一事实,尤其是对于大额借款,当事人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没有相关证据,则还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来判断当事人的主张是否能够成立,仅凭借条还不足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笔者认为,对于借条性质的认定,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一般的自然人之间的借款

特许经营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篇6

发表时间:2011年09月19日 关键词:特许经营合同 彭大成

556144166 *** 摘要

;第一步、做好尽职调查。被特许人应当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

1、特许者是否具备合法的特许经营主体资格;

2、审查特许者是否已经加入特许经营企业的备案管理;

3、特许经营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特许经营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第一步、做好尽职调查。被特许人应当特别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查:

1、特许者是否具备合法的特许经营主体资格;

2、审查特许者是否已经加入特许经营企业的备案管理;

3、特许经营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

4、审查特许者提供的有关宣传资料的真实性。

第二步、互签保密协议。在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前特许者和被特许者应当签署一份《保密协议》以保护双方各自的权益。对于这类规定,被特许人应当注意,即使你的员工泄漏了有关特许人的秘密,被特许人也应当承担责任。而特许人也应当保护被特许人的财务状况及个人隐私等。

第三步、阅读了解特许经营合同。由于特许合同只是特许者事先拟好的格式合同,规范合同内容将是必要的。尽管特许业务不同,特许权也会相应有所区别,但下列条款,应是所有种类的特许经营合同都必须具备的。

1、合同期限和展期。通常情况下,许多特许者允许被特许者在合同期限届满时延长合同期限,但注意展期的条件不能过于苛刻,被特许人应当要求在平等条件下有优先给予展期的权利,以避免打开了市场最后却被终止了特许。

2、首期特许费和其他费用。合同应说明首期特许费、定期的费用(如特许权使用费和广告费等)和其他费用的计收办法和支付方式。

3、经营场所。特许者可以代替被特许者负责选择其经营场所,也可由被特许者负责选址;但特许者应起指导和最终核准的作用。

4、培训。合同应明确特许者培训计划的性质、内容、期限和地点。有些特许者在强制性培训计划之外还设置了选择性的培训计划。

5、“商圈”禁止竞争条款。由于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后在一定区域内从事商业活动,并为之付出努力。因此在合同中被特许人应当要求特许人明确在其商圈内不能再行设立加盟店和直营店。

6、优先购买权。为了控制特许体系,某些特许者保留自己从被特许者那里购买特许业务的权利。对于这样的限制,加盟者应当引起重视,这等于在给以后的资产转让设置了限制。

浅谈企业合同风险防范 篇7

一、当事人资信审查

企业在签订合同前首先要审查对方当事人的资信, 保证合同的效力, 能够实际履行。当事人资信审查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缔约能力审查

(1) 民事权利能力。

对于企业法人需审查是否依法经工商管理机关登记注册, 领取营业执照, 且在有效期内;对于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需审查是否有相关政府机关的有效批准成立文件。

(2) 民事行为能力。

对签约对方要审查是否具备法人主体资格, 以判断其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比如:子公司具备法人主体资格, 可以独立签订合同;而分公司与分支机构则不具备法人主体资格, 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不能独立签订合同。

(3) 代理权审查。

代理人受委托代理签订合同时, 需审查代理人是否具备签订合同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是否在代理权限和期限内。

2.履约能力审查

需审查对方当事人的企业性质、注册资金、资产状况、信誉情况以及行业准入资质, 防止由于对方当事人不具备履约能力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二、合同条款的审查

除即时清结且比较简单的合同外, 企业应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 对于合同条款要进行认真审查。

1.合同条款完备性审查

(1) 当事人名称应写全称。

(2) 标的规格、型号、品种以及数量、执行的质量标准均应当列明确定。

(3) 价款或报酬金额核查无误, 并应明确付款方式和期限。

(4) 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要确定, 不能含糊不清。

(5) 违约责任应体现公平原则, 对一些格式合同中违约责任规定己轻彼重的情况要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 对违约金的数额规定要适当, 过高在诉讼中会出现法院不支持, 过低又不能补偿损失。

(6) 当事人应根据协商、诉讼、仲裁等争议解决方式的特点, 结合实际选择适当的争议解决方式。在诉讼、仲裁解决方式的约定中, 应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法院、仲裁机构来管辖。

2.合同条款的有效性审查

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应当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合同目的应是可以实现的, 并且合同中关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以及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

三、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对于多数合同而言, 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这种情况下合同成立与生效的时间是一致的。还应当注意合同成立与生效时间不一致的情况:①对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 在办理了相关的手续时生效;②附生效条件的合同, 自条件成就时生效;③附生效期限的合同, 自期限届至时生效。这种情况下, 当以合同生效为履行某项合同义务的条件时, 就要引起注意, 比如约定“合同成立之日付款”与“合同生效之日付款”的付款时间就不同。

四、合同履行中的监控与权利行使

对合同履行的监控, 可通过建立合同台账, 实行业务部门定期汇报制度, 采取法律事务、财务、业务部门合同结算联签等方式, 及时发现对方当事人不能履约、迟延履约、部分履约等违法行为以及违约事项, 采取适当的手段防范风险, 减少经济损失。

企业签订的合同多为双务合同, 因此要充分重视通过行使合同履行抗辩权防范风险。

1.同时履行抗辩权。

行使该项权利, 不影响向违约方主张承担违约责任, 但符合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条件, 而未行使, 则通常认为可以排除当事人迟延履行的违约责任。

2.先履行抗辩权。

行使该项权利, 不影响后履行的一方向违约方主张承担违约责任, 先履行抗辩权属于延期的抗辩权, 先履行一方当事人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后, 后履行的一方应当履行自己的义务。

3.不安抗辩权。

行使该项权利, 是暂时停止履行合同, 而事实上合同并没有发生终止或解除, 一旦对方当事人提供了适当的担保或恢复履行能力, 合同应当继续履行, 但当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未提供适当担保, 中止履行的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五、合同的变更、转让

合同成立后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 与对方当事人协商或按原合同的约定, 对原合同进行变更、转让。

合同变更时, 如果原来的合同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 合同变更后仍应报原批准机关批准、登记, 未经批准、登记的, 变更不生效, 仍应按原合同执行。如果原来的合同是经过公证的, 变更后的合同应报原公证机关备案。

合同转让分为合同权利转让、合同义务转让和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合同权利转让只需通知债务人, 不需要经过债务人同意, 而合同义务的转让必须经债权人同意, 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必须经对方同意,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需经有关机关批准或登记的还需办理批准、登记手续, 否则转让不生效。

六、合同争议的解决

企业发生合同争议, 应由企业法律事务部门统一管理, 发挥其既熟悉企业情况, 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特点, 积极化解风险。企业法律事务部门应会同业务部门, 必要时可以外聘律师, 共同代表企业处理合同争议。

在处理合同争议时, 要兼顾到以下几点:

1.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解决途径。

2.及时主张权利, 不超诉讼时效。

3.选择对本企业有利的有管辖权的法院或仲裁机构管辖。

4.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及证据资料, 积极应诉维权。

5.对法院、仲裁机构的裁决, 对方当事人拒不执行的, 及时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摘要:从合同的审查角度, 就企业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容易发生风险的方面进行了论述, 总结了六个关键点, 指出合同签订及运作的相关人员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些关键点, 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失误, 防范风险, 减少损失。

企业合同风险管理与防范探究 篇8

【关键词】 企业合同 风险管理 防范

企业合同管理的风险有哪些?企业应该如何防范合同风险?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 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管理不好合同,就管理不好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因此,管理者应该时刻具备风险意识,在日常合同管理中应当注重防范五个方面的风险:

1.1避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防止合同无效的风险。

1.2避免合同主体资格的不合法和意思表达的不真实,防止对方利用合同诈骗的风险。

1.3避免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者遗漏主要条款,防止合同权利残缺的风险。

1.4避免未签订合同、未经授权对外签订合同,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风险。

1.5避免合同未全面履行或监控不当,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经济利益受损的风险。

2. 合同风险的防范措施

合同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源头之一,不能控制合同风险,就不能避免企业经营风险,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利益损害,所以应当尽可能地防范合同风险,主要措施有:

2.1充分了解《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合同法》从合同的含义,订立合同的基本原则,合同的形式,合同的生效、无效等与合同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规定。另外,我国调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定,除《合同法》之外,还有大量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企业在对外签订合同过程中一旦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会导致合同的无效,造成巨大的损失。

2.2企业在签约前应充分了解、调查并评估对方当事人资信状况。企业在签约前必须要求对方当事人提供经过当年年检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生产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对设计、施工队伍还应要求提供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企业业务部门经办人对上述证件复印件应留存备查。对标的额巨大的合同,必要时,企业业务部门应派专人实地调查、了解对方当事人的资信情况,包括对方的商誉、财务状况、技术设备、管理水平、人员构成等。

2.3合同尽量采用书面形式。目前我国法律认可的合同形式有口头、书面和其他三种形式。口头形式优点在于方便快捷,缺点在于发生合同纠纷时难以取证,不易分清责任,一般仅适用于能即时清结的合同关系。书面形式比口头形式复杂,在当事人发生纠纷时举证方便,容易分清责任,也便于主管机关和合同管理机关监督、检查。所以,最好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2.4使用合同示范文本,明确约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时应当尽可能使用国家推行的合同示范文本,以保证合同条款的完备。同时,经办人应认真填写合同中所列明的每个条款,尤其应当明确约定标的物及其数量条款、质量和包装条款、付款方式和时间条款、交货方式和时间条款、违约责任条款,以及明确违约金和赔偿金的计算方法,注意用词严谨,避免语意模糊。另外,需注意定金和订金的区别、定金与违约金两者不能同时适用,等等。

2.5及时行使法定抗辩权。我国合同法中规定,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可分为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三种,对于降低交易风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次序,企业作为先履行一方,有足够证据证明对方出现财务危机或濒临破产等情况,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如企业作为后履行一方,在对方未先履约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辩权;如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履行次序,双方互负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或对方履行不符合约定时,可以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2.6合同争议解决方式应具体明确。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书面合同中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所以,在选择“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争议时,建议进行“协议管辖”。在签订合同时,双方一般比较友好,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如果事先确定了管辖法院,就不必在事后因管辖问题发生争执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另外,如果合同双方约定以仲裁的方式解决合同纠纷的,那么要明确约定一个仲裁机构,而且该仲裁机构必须客观存在,否则将导致仲裁条款无效。

2.7加强对合同专用章的管理,做到专人负责、专章专用。对外签约不宜使用业务印章,应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专用章保管、使用宜由专人负责。合同专用章原则上不得外携公出,禁止出租合同专用章,禁止在空白介绍信、空白合同书、信笺或任何空白纸上加盖合同专用章。每次使用或外带,应经法定代表人授权批准并进行登记备案,完善用章手续。

2.8建立和完善合同管理体系,严格合同审查规则和程序。企业要实现订立合同的预期目的,合同管理人员应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起草的合同做认真的推敲,进行审查把关,审查合同的标的、内容、主体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属于国家允许、鼓励经营的范围,还是被限制或禁止的范围;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完备、严谨,以保证所签订的合同合法有效、切实可行。合同审查人员审查时,有权询问与合同谈判、签订的有关情况。若发现合同有不符合要求的有权及时提出審查意见,并要求委托代理人或经办人员修改或纠正,以符合合同谈判、签订、审查的各项要求,从而杜绝合同隐患。

2.9实行合同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要充分发挥合同管理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救济”作用。法律事务部门有权介入重大合同签订前的资信调查、实质性谈判和正式签约、审查以及合同履行、争议解决的诸阶段、全过程的动态活动。企业应制订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专用章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配套制度,使企业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规范化、程序化。

2.10加大对合同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促使各级管理人员真正做到自觉依法办事。企业应制订《合同考核办法》并将其纳入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序列之中,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根据工作布置,每季度末重点对有关业务部门所签订、履行的各类合同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求上述业务部门整改;如未能整改又不能说明正当理由的则按《合同考核办法》处分。

参考文献:

[1]吴江水.完美的合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2]张远堂.公司合同管理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上一篇:南开金融专硕下一篇:辞职报告范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