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精选9篇)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1

引言

《世界遗产公约》的颁布和世界遗产的不断公布,使人们对世界遗产的关注度逐渐提高,自然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人类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瑰宝。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时代,世界自然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管理也成为国内外热议的话题之一。

1.世界遗产旅游管理模式现状

1.1管理缺少层序

现在世界遗产地管理当局的各个部门关系复杂,对开发当中的资源、宣传、交通、经营、开发等都存在着混乱、不协调的局面,旅游开发公司和当地政府人员做不到和谐统一的管理,对遗产地的现况缺少全局观念。对于遗产地周边的小景区和经营小店,缺少联系和沟通,独立的经营模式给当地的旅游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小利益损害了整个遗产地以致人类的大利益。有的遗产地开发商在对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前,并未获得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对当地的旅游项目开发、旅游项目建设都缺乏权威性和领导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导致了很难掌握当地旅游的主导权,使多种经营模式和开发项目并存。

1.2缺少协调组织

现在,世界遗产地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混乱、不统一的管理局面,旅游、文物、林业等各个行政部门都对遗产地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不同数量的景区景点。整个遗产地的形象得不到统一和谐的规划,导致经营不善,景区知名度得不到提高,就是因为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开发。旅游局应该及时改变现有的管理状态,做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深化管理力度,加大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之间沟通和联系,使各个部门都能将其力量朝向统一的方向作用时并且将其力量发挥到最大化,共同促进遗产地、旅游景区的发展。

1.3发展与矛盾并存

遗产地旅游项目的开发难免会对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尽管很多人开始注意到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的问题,但二者间的矛盾还是很突出。相比于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之间的问题,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显突出。开发商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属于全人类的自然遗产资源,而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开发模式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带来和很大伤害。除了这两种矛盾之外,管理与经营之间的矛盾也在逐渐突出。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保护者与开发者之间对于资源保护和经营开发之间和谐统一的观念并未达到共识,政府和开发商由原先单一的保护观念转变为注重经营而忽略了其管理和保护的责任。

2.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旅游管理模式

2.1建立科学原则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仅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应该是每一个经济发展的原则,绿色管理模式下的世界遗产地发展应该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当地的具体经济方式,采取因地制宜的市场经济模式,切实解决遗产地经济发展的市场缺陷,做到各个景区、各个环节、各个系统的统一发展,使发展的每个环节协调统一、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避免相互矛盾的发展方式,逐渐形成最佳的发展模式,促进遗产地的经济持续增长带动世界遗产地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增长。

2.2绿色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当局政府、行业协会三者是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的主要领导者,三者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做到分工明确,共同促进世界遗产地的发展。管理三方应该构成一种“三角互动”的管理模式,旅游企业作为直接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构建绿色旅游的管理制度,引进具有绿色管理理念的人员’提升整个遗产地旅游的绿色发展能力。当局政法应该对当地的旅游业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监管,加强绿色旅游的政策宣传,倡导绿色旅游新风尚。行业协会作为一种协调部门,应该切实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及时向政府反映现有的问题和建议,并对旅游企业起到规范、指导的作用。

2.3绿色管理的作用

绿色世界遗产旅游管理是基于“三角互动”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新型管理模式,它将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经济发展实现和谐统一,旅游企业、当局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促进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将绿色管理理念发挥到了最大化,解决了原有的矛盾。三方之间共同管理,也使他们相互监督、相互约束,避免了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的现象发生。绿色管理实现了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并保护了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

3.结语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望[1]。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发掘是提高旅游品位的必由之路。2002年, 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表明:在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国 (地) 的动因中, 排名第一的是对旅游目的国 (地) 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感兴趣而前往的;而欣赏旅游目的国 (地) 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仅位列第二。这一报告充分说明了旅游文化资源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 用旅游文化开发旅游品牌符合了游客的心理需求, 是提升景区形象、提高景区品位、增强景区吸引力的有力工具, 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品牌的内涵及关系

旅游文化包含三个层面, 即旅游文化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 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其中旅游物质文化载体分为旅游饮食文化载体、旅游住宿文化载体、旅游景区文化载体、旅游交通文化载体、旅游购物文化载体、旅游娱乐文化载体等六大类旅游物质文化载体。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 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表现,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旅游品牌由六大基本要素组成, 包括质量、服务、管理、文化、广告、形象。这说明, 旅游品牌的特殊性是由旅游产品的特殊性而引起的。对于成熟的旅游品牌来讲, 深厚的文化是品牌的依托。 (梁明珠, 2004) 而如何通过展现旅游文化来突出旅游地特色, 打造旅游品牌是本文的关键。因此进行有效的旅游文化载体开发与建设, 将是打造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笔者将根据旅游文化的三个层面进行旅游文化载体建设进行论述, 以此通过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打造旅游品牌。

三、基于旅游文化深度开发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旅游品牌开发构想

(一) 旅游物质文化载体建设。

笔者将旅游物质文化载体分为旅游饮食文化载体、旅游住宿文化载体、旅游景区文化载体、旅游交通文化载体、旅游购物文化载体、旅游娱乐文化载体等六大类旅游物质文化载体, 以便使游客全方位感受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 感受地方精华文化的品味, 使游客对地方文化形象有良好深刻的感受, 使地方文化形象通过游客的切身感受和口碑效应, 树立起良好的地方文化形象甚至树立起地方特有的地方文化品牌。

1、旅游饮食文化载体建设。

在旅游饮食文化也要通过美食和酒店、餐馆等场所展现出来。为了树立良好的旅游饮食文化形象, 一方面, 要充分挖掘开平碉楼与村落当地特色风味小吃和特色菜, 特别是有历史渊源和典故的地方特色菜, 如开平狗肉、豆腐等。此外还可以在餐具上面下功夫, 如在餐具上印上有系列当地著名侨胞故事的内容和图案, 使游客在饮食中感受地方文化, 感受碉楼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旅游饮食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积极学习地方旅游饮食文化, 积极为游客进行讲解、宣传, 同时在旅游饮食建筑上也可以突出开平碉楼特色, 如修建仿造碉楼的餐厅。

2、旅游住宿文化载体建设。

在旅游住宿文化载体方面, 主要是指地方住宿建筑风格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和当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意识理念。就宏观方面而言, 旅游住宿建筑要符合当地景区的总体形象, 如修建仿造碉楼的酒店, 就微观方面而言, 旅游住宿建筑的风格应充分当地文化特色、民俗特色, 使游客从建筑上感受到碉楼文化的特色。

3、旅游景区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景区是展现旅游文化的核心所在, 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形象的集中所在。一是要充分挖掘开平碉楼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的文化形象, 因为它们体现着地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如广东通过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进行南海1号整体打捞、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申报、大遗址公园建设等重点项目, 带动了广东的省历史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 构建了独具魅力的岭南历史文化品牌, 打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岭南风格的地方文化品牌[2]。二是要充分挖掘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 因为它们代表着地方的文化品位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三是要充分挖掘碉楼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衣着服饰的习惯和道德伦理宗教文化, 因为它们代表着地方的社会意识形态, 能够深深吸引游客的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 同时也能够很好地展示地方的文化形象。

4、旅游交通文化载体建设。

当前开平碉楼与村落公共旅游交通工具缺乏。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工具。旅游交通工具是连接碉楼个景点的重要工具, 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它也能够展示一个地方良好的文化形象。一方面要注重旅游交通工具外形的设计, 如在开平的公交车、的士上漆上开平碉楼四个代表性景点的照片, 使其颜色、风格符合大众心理需要, 甚至使交通工具如公交车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亮丽的风景线。另外一方面要注重旅游交通工具类型的选择, 如选择环保型的工具代步, 使游客感受到地方的良好的环保意识。

5、旅游购物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购物文化主要通过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而言,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旅游商品是一种包含旅游信息和旅游地文化特色商品。按照地域专属性, 旅游商品可分为遍布性旅游商品和专有性旅游商品。富有地方性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一种专有性的旅游商品, 在构思造型、原材料质地、工艺技巧流程和包装装潢的各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地方性气息。因此地方性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体现开平碉楼地方文化内涵, 展示地方文化形象的有效载体。为此要打造出开平碉楼独具特色、高品位的旅游商品, 特别是游客容易带走的旅游纪念品。同时要加强销售人员的素质提升, 要求其能够很好地介绍展示旅游商品, 使游客感受到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 要营造出开平碉楼与村落良好的诚信购物的氛围。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导游, 不能通过购物索要回扣, 甚至通过虚假介绍, 欺骗游客购物, 或者购买价高质劣的旅游商品, 影响开平碉楼地方文化形象的树立。

6、旅游娱乐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娱乐活动是游客感受地方文化的重要环节。旅游娱乐文化载体通常有影视光盘、歌曲、诗词歌赋、文学作品、游戏等内容, 开平碉楼旅游娱乐活动节目应选取积极健康反映地方特色, 有品位的节目, 举办有影响力的娱乐文化活动, 创造出互动性、体验性强的娱乐文化活动。如作为《让子弹飞》的拍摄地, 在景区中可开发模仿《让子弹飞》的情景表演节目, 以增强娱乐性, 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还可充分利用景区周边的赤坎影视城, 大力发挥明星的光环效应, 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同时坚决剔除色情、低俗等不健康的娱乐节目, 进而通过寓教于乐, 起到宣传地方文化形象的作用。

(二) 旅游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载体建设。

旅游文化的中间层次包括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旅游主客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制定的各种法律、规章及职业道德等约束机制。对此, 当地政府要制定出促进旅游文化宣传、积极推进良好的旅游环境的规章制度的制定, 建立有序、健康、包容的旅游秩序, 建立和谐的旅游文化氛围, 对于游客及当地居民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及时进行教育甚至罚款, 以促使大家形成良好的旅游行为, 使旅游文化载体的建设得到制度性保障, 保护好游客、地方居民的正当利益以及确保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旅游行为文化则指旅游主客体在旅游活动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行为, 如礼俗、礼仪、民俗等。对此, 政府还应对碉楼居民进行和谐包容方面的教育, 要求有良好的言行举止, 使其明白自己的言行代表着地方的文化形象, 使游客感受到开平碉楼居民的热情及包容性。同时要求旅游从业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特别是一些窗口岗位, 要通过奖优罚劣的评比, 营造出良好的积极健康的地方旅游氛围, 进而展示地方良好的文化形象。如导游员是地方文化的无形载体, 更是地方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大多是传统的、历史的、静态的物象, 只有通过讲解, 才能显示出文化意味, 由静变动, 才有鼓动性[3]。这要求导游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礼仪、娴熟的服务技能和职业道德, 使游客感受到开平碉楼良好的文化内涵和地方形象。

(三) 旅游核心层文化载体建设。

核心层是精神文化或心态文化, 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上的表现, 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 要积极开发健康有特色的开平碉楼地方旅游文化, 同时还应有对外包容的心态。同时政府应要求开平碉楼景区的从业者有良好的从业心态, 认同自身的旅游文化, 对自身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有自豪感和自信心。旅游开发商也应积极开发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旅游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依赖一些旅游文化载体进行开平碉楼旅游文化的宣传, 第一, 可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 如电视、广播、报刊、张贴广告等进行宣传;第二, 要开发开平碉楼有标志性的物质景观, 因为物质景观是地方文化形象的外在物质表现, 可更好地展现一个地方的旅游文化形象, 可更好地激发当地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使游客感觉到旅游地有良好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如在国家层面上, 我国的长城就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标志性建筑, 代表着我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既能激发民族自豪感, 也使游客有一睹风采的冲动。在地方层面, 如广东江门的小鸟天堂景点, 因为巴金的《鸟的天堂》而闻名海内外, 也使当地染上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品位和地方文化形象。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要加大自力村、马降龙、锦江里、三门里等标志性景点的开发与形象塑造。

四、结语

旅游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部分, 而旅游文化载体则是传播旅游文化、地方文化的直接有效载体。对一个地区而言, 品牌就其拥有的文化精髓而言, 表征了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业发展已步入品牌时代, 依靠品牌传播、品牌竞争、品牌制胜对于促进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旅游文化是旅游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促进旅游品牌发展的同时, 也使得游客通过对景区旅游文化的了解, 既增长知识, 又加深他们对景区的印象和感情, 也可以提高了景区甚至当地整体文化水平。同时通过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 可不断促进对旅游地传统特色文化的挖掘, 增强民众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 做到保护与开发的相互结合, 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从而促进旅游品牌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地整体形象和品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泽斌.加强文化建设应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东井冈”打造“三色”文化品牌为例[J].党史文史, 2008, (8) :72.

[2]游慧冰.广东文化大省建设初探[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10) :69.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遗产旅游;石林;研究现状

前言:我国世界遗产总数位于世界第二位(截止到2015年共48项),仅次于意大利(51项)。云南石林于2007年与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是我国著名的遗产旅游目的地。分析石林遗产旅游研究内容,有助于掌握其研究现状,把握研究趋势。

一、石林遗产旅游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以“石林”并含“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总结得出国内学者对石林遗产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遗产地经营与管理制度、旅游者行为、遗产旅游与经济发展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五个方面。

(一)石林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遗产旅游研究的重点,国内学者对石林的保护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何永彬构建了石林旅游环境影响模型。李静怡研究了石林阿诗玛文化的来源及发展,并提出阿诗玛文化的保护策略。李铃从生态旅游的研究着手,分析石林旅游景区生态化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明确石林产业生态化管理的对策。

(二)石林遗产地经营与管理制度研究。石林旅游开发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开发、景区管理等几个方面,主要模式是结合民族文化特色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岂艳从PEST的角度出发,得出石林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吕思俊提出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并划定“一环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翟书华等总结了石林资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于维墨等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石林的世界遗产价值。史艳兰对石林景点导游作为景观的旅游建构进行研究。

(三)石林遗产地旅游者行为研究。学者对石林遗产地旅游者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游客满意度、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古静从游客感知角度,研究游客的环境意识。郑仕华分析了石林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其之间的关系。崔传启利用结构方程建模(SEM)方法,发现旅游目的地感知度对民族工艺品感知度和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四)遗产旅游与经济发展研究。学者对石林遗产旅游与经济发展研究侧重于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李松志、张辉采用测量模型研究了居民和游客在石林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杨粤文分析了石林乡村旅游对经济价值影响。李玉辉发现石林旅游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强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五)遗产地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也是学者研究的对象,对石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主要是对彝族撒尼人的研究。舒玉梅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撒尼人的宗教信仰。吕亮结合民族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撒尼传统服饰的历史发展轨迹。孟纹波研究了石林彝族火把节的历史变迁。除此之外,学者还对撒尼人音乐、刺绣工艺、阿诗玛口传叙事诗、彝族语言、彝族体育资源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总结:石林遗产旅游的研究多以地理学、地质学、美学、景观学、民族学作为基础,研究涉及的学科较为单一,还需要加强交叉学科的运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有待补充;研究机构多为高校和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政府、开发商、民间机构的多方合作,增加研究成果的呈现;研究内容多集中于保护与开发的宏观问题上,对于旅游者的微观研究较少;对石林遗产旅游所存在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的举措。

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管理 篇4

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管理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审美和启智价值.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安排下,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要解决矛盾必须加强立法,尽快出台<世界遗产保护法>;淡化行政直接干预;精简武陵源遗产区内的行政管理机构;武陵源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应直属于中央管理或湖南省人民政府管理.

作 者:袁正新 吴昊 YUAN Zheng-xin WU Hao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10)分类号:F592.99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 管理体制 现状 改革设想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5

旅游学院国旅2班 吴琼莉(20093558)

众所周知, 世界遗产已成为我国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一批自然和文化遗产 而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对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有不同的观点与做法,给遗产保护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如何正确认识和利用遗产,在既遵守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时, 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世界遗产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含义有多种说法,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规定, 它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总结各类说法,构成旅游资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游览价值, 即自然地或经开发后可作为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其二, 对旅游业来说要有经济价值。无论何种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如果对旅游业没有经济价值,则难以构成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

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独特性,必须具有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其生命力所在, 它不仅能使人产生旅游动机,而且能使人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二是区域性, 即旅游资源植根于一定的区域背景之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色彩 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促使旅游者进行区际乃至国际旅游的重要原因。不过,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国际性特征表现得日益突出。三是可持续性,通常旅游资源不能向旅游者出售, 也不能转让。正是其可持续性,所以加强保护和管理, 能得到长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发挥其潜在价值。世界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包括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部分。文化遗产包括:(1)文物,即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 具有考古性质或结构的铭文 窟洞以及联合体;(2)建筑群, 即从历史 科学角度看, 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 即从历史美学 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自然遗产包括:(1)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成为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2)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性质和自然地理,以及科学明确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活环境区;(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世界遗产都是旅游资源,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 都可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而存在。保护好世界遗产, 是发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产业, 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一个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产业。世界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保护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需, 也是现在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需。

二 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世界遗产保护的目标为: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之永久地流传下去。因为它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属于全人类;它不仅属于当代, 更属于子孙后代,其次,要保证在任何遗产利用方式下, 相关的国家和全民利益不致受损。遗产事业是大环境事业的一部分, 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如果因开发不当或保护不力, 让遗产严重受损或发生严重蜕变, 将被列入濒危遗产, 这还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我国有许多世界遗产,带动了旅游业的均衡发展, 特别是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为突出, 如湖南的张家界,四川的九寨沟等。但是, 20 多年旅游业的发展, 得力于世界遗产,也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或不当开发,出现短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或其它不合理行为, 因而使遗产地不断受到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的侵蚀, 使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深层价值和长远利益受损,带来了不良影响。我国在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思想上的误区 把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对立起来。由于有些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当行为或过度开发的情况, 给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不良后果, 从而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旅游开发会有损世界遗产保护的印象 加之一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将局部问题夸大化,小题大做, 甚至捕风捉影,作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报道),很多人便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绝对地对立起来, 认为旅游开发是第二次破坏浪潮,只要保护,拒绝开发, 没有认识到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巨大作用的主流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不透彻。

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道路。其理论核心思想包括:(1)全球资源, 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发现全球性资源短缺的局面, 则将阻碍各国经济的发展(2)环境容量极限及技术在强化和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能力极限。(3)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坚持再分配的公平性(4)重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所以说,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损害当代人的利益。那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求当代人,特别是对落后地区的人提出只要环境保护, 不要开发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不仅指代际的纵向公平,也指当代人之间、各地区之间代内的横向公平, 不能因要保护后代人利益而剥夺当代落后地区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况且, 可持续发展强调能力建设,以此提高区域资源和环境自身保护和发展的能力。这也只有通过当地的发展才能达到。贫穷本身就是一种污染,以那种只顾当代人利益而不顾环境承受能力,以及过分强调保护后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牺牲当代人的利益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 把列入《界遗产名录》为永久的光环 被列入《界遗产名录》,方面确实是一种荣誉, 因为这标志着本国家、民族甚至本社区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长河所做出过的贡献,也标志着遗产所在地人民为当代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利用世界遗产可大大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名利双收, 因而国内出现了申报遗产热,都想得到世界遗产的光环。已申报成功的一些遗产地也把它当作一块金字招牌、棵摇钱树, 任意开发和利用。这种涸泽而渔的行为是对世界遗产这一称号的亵渎和人类珍贵财产的蹂躏,要知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获得的不仅是光环,更是责任,它意味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一份承诺和一份责任,即承诺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完整地、真实地保护这份遗产,保证不存在任何损毁与破坏的危险, 并且完好地传给子孙后代,使它得到永续利用

(二)管理体制上不科学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世界遗产地的管理体制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机制, 落后保守, 基本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不能严格按企业来要求, 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了一些垄断经营, 给旅游业发展和遗产保护都带来了危害 加之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依资源状况, 可能分别归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地质、旅游等部门行使管理权、政出多门,管理效益不高, 利益归属多主体化和多层次化,利益分配机制未理顺。

(三)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法律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主要有:《中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以上法律都给相关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法律依据和保障,但从上面的法律条文名称可以看出, 它们只是有关世界遗产某一部分的立法,还未出现一套完整的专门的法律体系, 造成一些执法中的懈怠,上多头管理,有时会出现依法打架的现象。

在遗产保护方面, 还有一些诸如资金缺乏问题,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才不足,技术困难 学术研究滞后等问题的存在。

三 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资开发关系的建议(一)树立正确观念,重视遗产保护。1 采取辨证的观点看待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对待任何事物都应采取科学辨证的态度, 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也应这样。我们既不能让遗产变遗憾, 又不能使遗产变遗物,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遗产保护在资金方面的困,因为我们目前不能像美国那样,遗产由国家出资保护和管理,没有开发的保护是没有根基的保护,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 会带来不良后果。运用发展和公平的观点处理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

人类制定任何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的推动, 只有一个根本的目标,就是推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而旅游的价值除了对个体的精神方面的价值外, 还有对社会的文化激活价值,更有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推动了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从旅游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来看, 在对待遗产时, 一要运用发展的观点 要清楚遗产是一代一代累积下来的,并非某个时代原封未动的遗留。今天的成就可能成为明天的遗产, 遗产本身是发展的。我们今天对其开发利用, 既可能提升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又能发挥遗产本身作为文化载体必须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二要运用公平的观点 要求我们既要保护好遗产,留给后代人享有世界遗产的同等权利;又要开发利用遗产, 给当代人享有世界遗产的权利, 如进行观赏、科研等活动, 同时,通过开发, 改善遗产地人民的生活, 增强遗产地自我发展和调适的能力,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要求。目前,对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是一种广泛采用且可行的形式。

(二)完善立法,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 国内已有几部相关法律条文颁布实施(前文所述),但还不够完善, 且不是专门的遗产保护法, 只是相关法律、立法要尽可能与相关国际法律 国际惯例接轨或趋同统一,体现国际法律文件的宗旨和精神,如《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 要明确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以及对发展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明确规定,并且要严格执法。

(三)改变管理体制,实现有效保护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显然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式,是一定要改变的。应选择什么样的新的管理模式及怎样去建立新的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完全由国家经营和管理是行不通的, 但世界遗产国有性质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表明,资源的配置要运用市场, 辅以计划手段。世界遗产的管理也要走市场化道路,参与市场竞争,因为资源是全民所有的, 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每个人都有世界遗产的享有权,行使世界遗产的管理权的代表,就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因为它们是公共福利品,管理主体和利益主体要能统一,同时接受大众的民主监督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管理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世界遗产的一份热爱,管理主体要熟悉他所管理的对象即遗产地的特性;加上遗产地要在开发利用中增强自我调适和发展的能力, 就 要求改善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所以在管理主体的选择上, 最好有当地人的参与, 这样有了遗产保护资金、人才、技术及舆论支持等方面的保证,有利于实现有效保护。

(四)多做宣传教育,引起全社会重视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 我们要倍加保护和珍惜。无论是遗产地的人们还是非遗产地的旅游者, 都要有保护意识 要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 宣传的形式可以是拍专题片,像《拯救遗产》,可以是歌曲、小说、公益广告等形式,还可以在遗产地的景区范围内进行有声的或无声的宣传教育。我们要重视导游的培训,他们在这方面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宣传教育功能。

(五)优化产品开发模式,走“文化旅游”的道路

世界自然遗产在开发利用上从最初的也是最普遍的观光旅游外,已有了“走进大自然”、“ 爱护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这可以说是自然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提。对待文化遗产,我们一直是走“ 文物旅游”的道路, 遇到了一些难题。虽然文化遗产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但是目前各地文化遗产给人们的文化体验从方式到内容都很有限, 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弘扬、文化的体验与市场需求都相差很远, 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条不够宽不够长, 延缓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在尊重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 放开眼光,充分挖掘遗产的文化内涵,多打“ 文化牌”,多做文化方面的文章, 提高遗产地旅游的原动力, 创造力和生命力,以文化的有效传播为根本, 围绕游客体验做文章, 做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激活游客的人文体验。

(六)认清遗产特性,多做“ 软开发”

开发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开发, 要在认清遗产特性和价值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开发 世界遗产主要有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如果用经济开发区的方法政策去开发利用保护性的社会公益性的遗产地,必然导致风景区遗产地的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 使遗产地遭到破坏。而“ 软开发”是指考察研究、审美实践,不断发现和发掘风景区的科教、游览和山水文化创作体验水平,“ 软开发”可无止境地进行。

四 结语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 智慧旅游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开放变化时期,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其发展得到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随着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不断融合,推动旅游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国家旅游局杜一力副局长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的旅游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也不能认为是旅游业的互联网时期。2013年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在“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的指导下,我国加快了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发布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五、结语

笔者主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案例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及部分高校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过泛、定位不明等造成的人才供需错位问题;课程内容方面,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比例过高,课程内容混乱重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等问题,提出在现如今智慧旅游时代,结合本学院优势专业,资源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打造在智慧旅游视角时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研究及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方向转变,以适应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新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3]杜一力.旅游业之变[j].旅游管理,2014,05:11-15.[2]张敏敏.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研究[d].2010.4.[5]郑耀星.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1:607-610.[6]张旗.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2:34-40.[7]陈才,张燕燕,刘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j].旅游学刊,2006(s1):77-80

[8]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s1):173-176

[9]王丽萍.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5):65-67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7

一、玉龙县林业局管理体制分析

玉龙县林业局除了主体行政机关外,下辖12个事业单位。除拉市海和玉龙雪山保护管理局外,其余10个单位对老君山世界遗产地管理保护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管理体制很好的体现出了细化和专业化的特点。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各职能单位之间明确分工,发挥所长,并且避免相互推诿工作职责的现象。专业化的下辖单位之间又能通过林业局总体协调统筹,合作工作,能共同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玉龙县林业局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

首先,玉龙县林业局监督实施国家、省、市级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其中包括35部国家和省级的法律法规。其次,玉龙县林业局于2013年专门拟定并通过了《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其中第二十二条就特别强调对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等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第三,玉龙县林业局根据遗产地实际情况协同老管局制定了《集体林共管协议》等乡规民约。最后,玉龙县林业局还不定期的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切实有效的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防火、

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治理等工作,为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退耕还林政策。

玉龙县林业局在老君山地区严格执行国家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同时加大退耕农户的科技培训力度。如2013年在黎明等乡镇进行了退耕还林及巩固成果等方面科技培训,并发放7000多份相关培训材料,培训人次达2000余人,全面提升退耕户的科技素质。退耕还林14年,黎明、格拉丹片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730亩,退耕还林地已成林面积为4020亩,占全部退耕面积的85%。目前,老君山区域内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1.7%。

2、天然林保护。

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如加强天保工程森林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黎明等地开展国家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森林抚育作业区项目等。

3、森林防火工作。

玉龙县林业局先后组建了三支东西中部林区专业扑火队,人员达到120人,切实提高了老君山自然遗产地森林火灾应急处理能力和森林防火综合防控水平。此外,重点加强节假日防火宣传活动。如玉龙县林业局在2014年春节前夕印发了《森林火灾的危害》、《森林防火宣传单》等宣传材料50000份,并到各个乡镇进行了防火督查。2013年,玉龙县林业局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并因此获得了“2013年度云南省平安林区创建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玉龙县林业局建设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并积极与多方科研机构合作,寻求各类有效防止森林病虫害的途径。如2014年2月,玉龙县森防站与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合作开展不同海拔松墨天牛的引诱试验,4月,邀请省林检局防治科专家到玉龙县指导小蠹虫治理工作。

5、生态治理工程。

2013年,玉龙县林业局在黎明等7个乡(镇)17个村委会正式启动了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对这些地区存在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现象陡坡进行了综合治理,有利于加快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培植特色产业,并增加农民收入。

三、积极帮助自然遗产地农户发展替代生计,降低农户生活对林木产品的依赖,保护森林的同时增加农户收入。

对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和格拉丹社区居民家庭生活抽样调查表明:经济林收入分别占黎明和格拉丹社区居民总收入的2.67%和2.48%,老君山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还很大。因此,玉龙县林业局除了在老君山地区严格贯彻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等各项政策以外,还大力协助农户发展替代生计:中草药种植,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等林产业,和生态旅游等各项产业,以降低社区居民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达到在保护森林和生态系统的同时也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首先,发展各类经济林产业。玉龙县林业局在老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各乡、镇、村推动以核桃、油橄榄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产业。核桃和油橄榄在玉龙县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了59.6和1.5万亩。其次,发展各类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老君山自然遗产地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种植天麻、玛咖、滇重楼等中草药。林业局不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最后,发展生态旅游业。如玉龙县林业局建议将发源于老君山的冲江河打造成“小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环保意识

2010年8月2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江郎山等6个丹霞景观地(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联合捆绑申遗成功。江郎山在丹霞景观系列中代表了老年期地貌的继承发育,是丹霞地貌景观发育到最终阶段的突出代表,其丹霞地貌发育的成因、植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地貌特征及其旅游资源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宝贵财富。然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不同于一般的风景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逆转性,决定了必须加强保护管理。江郎山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具有深远历史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现有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理论与管理现状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13年6月,共有45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8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我国现有世界遗产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在管理体制上不同性质的遗产由不同部门管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法规保护世界遗产地,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和规范作用。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关于遗产地保护的讨论,但是这些成果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模式。

二、江郎山景区现有管理状况

(一)江郎山景区自然环境现状。江郎山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山脉北麓,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浙江省江山市,距江山市区约25km,距衢州机场约70km。江郎山是老年期孤峰状丹霞的典型代表[1]。景区范围内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耕地、疏林灌木。

江郎山被誉为“神州丹霞第一奇峰”。三爿石四周被陡崖环绕,在500米海拔上又高耸起319米。两峰之间的巷谷仅3.5米宽,为“全国一线天之最”。作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江郎山为丹霞项目提供了最高大的孤峰与巷谷景观,在审美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雄伟气势。不仅如此,三爿石还是全球迄今所知最高大的、陡崖环绕的砾岩孤峰。江郎山自然景观价值突出,地质地貌不仅富有深厚的科研和地学科普教育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二)江郎山景区保护管理状况。江郎山景区主要由江山市风景管理局负责管理,现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浙江省江郎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办法》等。江郎山的游客以观光为主,也有在端午节等时间赴开明禅寺朝拜者达万余人。旅客来源主要为上海、杭州、金华,时间分布3、4、5、10、11月,周五、周六、周日为全周游人数量最多,游人数量占全星期60~80%。在江郎山景区核心区内无居民点,在缓冲区内有余家坞、顾村、山头铺、直垄4个居民点。江郎山景区保护在基于对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它的普遍价值。

三、江郎山自然遗产传承与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有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模式仍然按照传统的机制运行,多层次多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而现在的自然遗产地范围内,更有遗产和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叠,造成权属不清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更没有中央机构的统一调配,多部门归口,经常容易发生利益冲突、互相推诿、拖沓工作、无人负责等情况[1]。现有遗产地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胜任日趋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遗产管理工作。

(二)旅游带来的人为破坏,游人环保意识薄弱。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脆弱,再加上每年游客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旅游垃圾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所遭受的活动范围受限的野生动植物群。江郎山景区的游人曾多为周边城市以及本地村人,随着北京-江山高铁的通车,大大缩短了外地游客来旅游的时间和距离,无形中增加了遗产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游人活动的增多,会加大沿途基础设施的压力,过多基础设施建设无疑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游人活动产生的物质垃圾、环境污染,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并减损遗产地环境的美学价值。

(三)遗产地教育和学术研究滞后。由于世界遗产兴起的历史较短,学科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在我国世界遗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教学理论和课程设置还处在摸索阶段。大众对于世界遗产知识的了解还处于非常浅薄的水平,保护意识薄弱。遗产地的科学价值没有很好地挖掘和研究,更多的是表现在旅游开发方面,学术研究滞后[3]。科研、监测内容尚不全面,未涵盖景区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各类资源。例如,缺少对地质地貌资源状况的监测;洞穴寺庙历次修建位置、规模和工程技术的考证和普查;缺少对特有种及珍稀物种的栖息环境的监测等。此外,科研、监测机制尚未完善,部分项目的科研、监测工作未能持续开展。例如,缺乏对病虫害和古树名木的持续性监测;尚未建立起与各方面专家和科研机构的长期协作机制等。

四、江郎山自然遗产传承与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遗产地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战略管理规划。一是建立科学的战略管理体系,设立统一的遗产管理部门,由该部门统筹协调各种资源,负责对遗产地资源进行调查、监测、保护、开发、制定发展规划等。对于生态资源维护、破坏等问题,定期进行封道整顿,以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二是针对江郎山自然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运用管理学思想,针对自然遗产应遵循完整保护、减少干扰、及时修复的原则,促使地质地貌的完整性得到保护,自然风化对地质资源的破坏程度有所减轻,基本无人为污染和建设的破坏性影响。重点针对遗产保护管理的社会创新动力和效率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的制度安排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遗产保护经验,拟从建立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制定遗产法律法规体系、科学决策机制、遗产监测和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三是加大建立遗产地立法的进程,争取遗产地传承与保护措施有法可依。目前国家尚未出台针对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依据,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强势。目前的管理政策和相关规划条例在执行力度上有失偏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往往会为经济利益打开缺口,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加强执法力度,才能确保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工作按照相关要求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二)规范游人管理程序,提升游人保护遗产地的旅游意识。一是景区应针对不同季节和不同时段游客数量有所规划和统计。江郎山集以险、陡、峻于三石,尤其是郎峰更是陡峭,游人太多容易造成拥堵,更是存在安全隐患。管理部门在人数拥堵的时段可采取多条措施限制上山人数,鼓励游人错开爬山高峰期。比如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票价,在高峰时段限制上山人数,引导游客先去其他景点游玩等方式。二是加大遗产地保护意识的宣传。定期开展公益项目,针对景点游客、周边居民进行遗产地保护的思想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方式,使游客与公众充分了解并欣赏遗产地的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并增强游客的保护意识。实现展示战略的途径包括:完善价值展示设施建设;开发多种解说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不同的解说教育方式;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强解说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等。此外,各大媒体、网站都应在旅游宣传的时候,倡导游人做一个文明出行的高素质公民,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公众教育当中,都应该呼吁公众提高旅游的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健康。针对破坏环境、基础设施的恶劣行为,应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严肃惩处,提高游人的重视程度。

(三)重视遗产地科研价值,加大研究投入,加强遗产地教育和科学研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核心就是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世代传承,永续利用[4]。我国应加大在遗产研究和教育的投入,鼓励学者针对遗产地进行科学的系统研究,提高遗产地可持续利用与传承的理论支持,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景区管理工作中的保护科学化、利用科学化和决策科学化。实现科学管理战略的途径包括:加大基础科研力度和资金投入;建立持续、有效的科研协作机制,联合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项目;加大科技人员在管理者中的比例,提高管理者素质;应用先进的决策机制、管理系统、技术方法等。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牵涉到广泛的学科知识和专业化的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能加快遗产地保护的体制完善;加大立法为遗产地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强遗产地科研监测投入和学术研究,为保护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永续传承提供理论支持。江郎山景区作为成立新入选不久的世界遗产地,在遗产保护、价值展示、科研支持与监测、游客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各项措施还有许多完善的空间。因此,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动需要每个人都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田毓仁,刘成东,严兆彬,何国锦.浙江省江山市江郎山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成景机制探讨[J].地球学报,2010,31(4):585~586

[2]冷志明,麻先俊.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经济地理,2009,4:670

[3]孙克勤.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战略管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547~549

基于绿色管理的世界遗产地旅游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篇9

一、旅游酒店开展绿色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节约酒店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旅游酒店进行绿色管理过程中,实施资源的回收利用,并应用各种节能环保的设备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酒店的成本得以降低。根据相关的调查可以知道,酒店里的用电量要比住户的正常用电量高出很多倍,很多的酒店会使用新型、环保的技术设备,这些技术设备的使用不仅可以为酒店节省一些费用,还会大大降低酒店的资源消耗量。在酒店的管理中大力倡导绿色环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可以使酒店的餐饮以及酒店住宿环境得以提高,因而会为酒店带来更多的消费者,使酒店的效益得以提高。

(二)可为酒店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般,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理念以及消费层次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因此,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越来越重视。在西方国家,酒店的绿色管理已经被广泛应用,即使我国的酒店发展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但是酒店的数量依然在不断增多,和国际上各大酒店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密切,可以为酒店带来更多的绿色消费者,并为酒店树立了更好的企业形象,使酒店的经营实力增强。

(三)能够节省更多的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旅游酒店作为一个高端消费的服务型场所,每天浪费的资源与能源非常多,此外,餐饮以及住宿也会制造出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不仅会使酒店的环境受到污染还会为酒店埋下安全隐患。在酒店开展绿色管理的过程中,会对酒店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分类,对资源实施配置,节省了酒店资源的同时,还会使环境的污染程状况受到控制,符合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要求。

二、酒店实施绿色管理的现状

(一)消费者的绿色观念不强烈

我国酒店绿色消费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虽然有很多的酒店消费者已经有绿色消费的观念,但仅存在于一些国际型的酒店,很多的酒店依然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和普通的消费产品相比,绿色消费产品的价格往往会更高,因此,很多消费者会对价格进行权衡之后,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消费产品,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有大约60%的酒店消费者为了节省开资,通常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从而导致绿色产品的销量不高,会为绿色管理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

(二)对短期的效益过于关注

旅游酒店提高自身成本的做法一般有两种:首先酒店会提供给消费者所有的消费品,但产品的价格维持不变。这种方法会对酒店的收益产生一定影响,使产品的价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次调高产品的价格。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把酒店的成本转移成消费者,但是缺点是会为消费者带来不良的情绪,从而影响了酒店的产品的销量。

三、绿色管理在酒店中开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营销在绿色管理的作用

酒店实施绿色管理可以使酒店顺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增强酒店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可以将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为酒店赢得更多的知名度。这种方法还可以为酒店争取到国际市场的份额。与此同时,酒店要不断的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工作,可以根据信息对酒店的绿色营销做出适当的调整,吸引到更多的顾客。

(二)树立酒店文化

酒店要始终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酒店的一种文化体现,更是酒店顺利开展绿色管理的前提。酒店要对每一名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和服务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使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因此酒店要不断的鼓励员工参与到绿色管理中,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绿色酒店开展的意义以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提高我国绿色酒店管理的措施进行了简要概述,可见,要想提高酒店的绿色管理水平就要从人员和营销等方面做好工作。

上一篇:公司培训投入统计下一篇:学生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