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公共卫生事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事业,在提倡和谐发展的今天,公共卫生事业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一份努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论文 篇1:

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思考研究

摘 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体系也在不断健全,社会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强,传统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此,各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急需改革,以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本文将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思考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相关人士的重视。自2004年卫生部颁布《卫生部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后,全国各医疗企业都开始了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整个卫生事业管理系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大院校也都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相关的课程,以培养相关的高专业素质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国外的接轨和医改的不断深化深入,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新时期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此,相关教育部门不需要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帮助老百姓解决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二、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一门多个学科交叉的学科,其涉及的教学内容极为广泛,每一项小的分支内容都是极为重要,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掌握所有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才能发展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极为不合理,许多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非常浅显,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比较重要的课程被安排成为选修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认为这些选修课程内容都不重要,从而不会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导致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点并不完整,对其以后的工作和發展极为不利。

(二)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随着各大高校选择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员越来越多,学校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学的教师数量远远不够。另外,由于各大院校招聘教师的门槛不高,关系户教师多,导致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我国高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教学能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进行。

(三)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认知度不高

在学习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之前,学生首先需要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就业前景怎么样,这样学生才能有方向性的学习,知道自己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应该学习到何种程度等等。但是,在目前我国各大院校中,学校并没有培养学生要学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意识,导致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什么,自己以后会不会用到这些知识,更不知道学习这个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如何,从而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知识的学习并不上心,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缺乏实践教学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实操能力的培养,就会出现在实际工作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共同进行,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然而,在我国目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般比较缺乏。导致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都存在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员一味的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操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的发展有着巨大的障碍,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直接受益。

三、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

(一)学校要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度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校、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教学,来帮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相关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在目前我国各所大学,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将课本上的知识讲解完成即算教学任务结束,而没有考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足以应对日后将要面对的职场,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太过于浅显、片面、理论化,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各大院校要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师在完成课本知识教学之余,更要了解社会企业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而对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针对性教学,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了解企业内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模式和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二)合理设置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学课程

大学期间,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校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学校接受到正确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因此,学校应该合理安排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各个部分课程的比例,增加其他类型课程,最大程度融合卫生管理专业与社会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经济管理学等领,尽最大可能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学习到各种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以便今后容易进入管理工作的角色,可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

(三)加大师资投入力度

为了培养出与适合社会需求的高专业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学生可以受到专业的、规范化的学习。首先,学校可以让现有的教师进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展开教学工作。其次,可以提高学校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以引进更多更专业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教师人员,同时还可以让学校现有的教师与新进的更为专业的教师多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互相提升,以创建更加专业更加强大的师资团队,更好的展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

(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几乎都是以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操作的锻炼少之又少。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本上面的知识讲完,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却没有把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这个问题考虑进去。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学生只懂得口头理论知识的阐述,却缺乏实操能力,在参加工作后经常会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从而无法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课堂演示,通过精准到位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点。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让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自己的综合性专业能力。

四、结语

在新时期环境下,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大院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研究、创新,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大师资力度,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浩,马月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8):554.

[2]王居一.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02):80.

[3]刘瑞明,廖云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8(4):236-238.

作者简介:

刘妍纯(1990),女,天津市人,民 族:汉 职称:社科研究实习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与研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

作者:刘妍纯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论文 篇2:

浅析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摘要】公共卫生事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事业,在提倡和谐发展的今天,公共卫生事业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一份努力。

【关键词】公共卫生;SARS;对策

The brief analysi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public health 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should

ZHANG Zhi-cong1 MENG Juan2

【Key words】Public health; SARS; Countermeasure

2003年的SARS流行以及之后相继出现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使公共卫生受到政府和公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我国目前的公共卫生事业仍然存在机构还不够健全,布置还不够合理,相关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等许多问题,建立和完善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总体目标仍需不断努力。

1 何谓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流行,教育个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发展社会体系以保证社区中的每个人享有维持健康的足够的生活水准,最终实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机体健康、提高生产力的目标。

公共卫生基本职能或核心职能指的是影响健康的决定因素、预防和控制疾病、预防伤害、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实现键康公平性的一组活动。

2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存在的问题

尽管自从2003年SARS事件以来,人们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从前,也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使得在目前的公共卫生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公共卫生体制与体系不够健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是在过去的卫生防疫体系下形成的,是一种单病种的、分散和重叠的防疫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很不适应,也不适应人类健康模式和流行病学模式的改变。长期以来,大卫生观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中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实际上几乎仅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一家承包,政府的作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如何协调并不清楚,甚至处于无序的状态。中国医疗预防体制中医防分家、条块分割、部门封锁,使得医疗预防资源、信息不能整合。

2.2 公共卫生机构对公众参与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公共卫生事业是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业,只有全民共同参与才能使得全民受益。部分公共卫生机构对公众参与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承认和保障公众参与公共卫生的权利,不仅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对公众参与公共卫生的意义缺乏认识,没有站在公共卫生政策创新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公众参与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2.3 公众参与存在着制度性供给不足:尽管一些法律法规赋予了公众参与的权利,但往往太过原则,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2004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 但同样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的问题。至于公众如何参与与自己健康权益密切相关的立法活动以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等公共卫生管理过程,以及通过哪些途径、程序行使自己的各种参与权利,相关制度建设基本上还是空白。有调查表明,对于事关大众健康的公共卫生工作,绝大多数的人表示愿意参与,但尚有一部分人虽然想参与,却不知道如何参与。

2.4 公众参与的内在动力不足、主动性不高:一方面,在制度缺乏、信息不灵的情况下,公众往往不知道如何参与,即使知道如何参与, 由于参与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有时甚至是金钱去等待一个很难预测的参与结果,大多数会选择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网”,想方设法寻求“私人交易”;另一方面,公众普遍最关注单位内部决策对自身的影响,注重个人利益在单位这个小圈子里是否受损,至于单位之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和“搭便车”的思想往往会占上风。再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众的民主意识淡漠,主人翁意识不强, 自主意识较差等意识和行为导致人们仍然习惯于把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全部寄托于政府,仍然习惯处于被支配的“自在”状态,总体上看,参与公共卫生的责任不强、内在动力不足、主动性不高。

2.5 人员素质不高,专业队伍缺乏:由于公共卫生工作不受重视,人员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现在岗的公共卫生人员,特别是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数量少、素质偏低。

3 应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策略

根据以上在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

3.1 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①制定一个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前提条件。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组织机构是确保技术措施正确落实的组织保证。③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应急队伍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质量的关键。④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网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止事件扩大蔓延重要环节。⑤加强实验室建设,对于明确事件发生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⑥健全后勤保障体系是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重要保障。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建立和应用,对降低传染病年发病率、灾后主要传染病发病率及传染病暴发疫情的罹患率和二代发病率效果显著。

3.2 加强公共卫生的法制建设:如何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巨大潜能,更好地保证公众参与的顺利推行,最有权威的、最能有效的、而又普遍适用的就是法律手段。建议着手制定《公众参与公共卫生管理条例》或《公众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实施办法》。当然,现阶段也可以在修订各项卫生法律法规时,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中列入公众参与的内容与方法,关键是要解决公众参与的范围、途径、程序和形式等具体问题,以便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让公众参与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

3.3 政府公共卫生机构需提高认识、全力推进:政府公共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其对待公众参与的理念与态度直接影响着公众参与的推行。现行体制下,公众参与及其体系建设是无可置疑的“第一推动力”。2003年9月,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开展学校食品卫生检查时,可邀请学生家长、消费者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煤体直接参与。”标志着公众直接参与的问题开始受到高度重视,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和推动不力等种种原因,人们的参与程度并不高。显然,要推进公众参与,不仅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认识,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而且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规划、以改革的精神和从战术角度来全面推进。政府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应当把推进公众参与,作为突破现行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实现机构再造的一个有力帮手,纳入议事日程,真正叫响抓实。通过倡导公众参与理念,培育公众参与意识,建立运行机制,不断拓展参与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来全力推进,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3.4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建立健全我国从中央到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公共卫生新闻和信息发布工作机制,及时向社会及公众公开公共卫生政策信息、公开政策过程、公开政策的依据和效果、公开政策程序,发布各种具体的公共卫生信息,回答公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定期通报疫情、食品安全状况等信息,公开公共卫生机构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通过不同的方法倾听、收集、吸纳公众对公共卫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建立起权威、有效、畅通和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吸引公众的持续关注、满足公众对健康信息的渴求、激发公众对健康的需求、调动公众参与意愿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促使其担负起更多的促进健康的责任,增强其参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 注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要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服务质量提高的保证,首先要改革人才教育和培训机制。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应该制定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和支持公共卫生人员的能力。国家应该制订人力培养的规划和配置资金,支持对这些人力储备的定期评价和提供所需的培训。尤为要指出的是:教育和研究机构与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不能再是若即若离的状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该把他们纳入其中,使其真正成为公共卫生整体的一部分,在公共卫生体系中通过服务、研究和教学,发挥它们的作用。公共卫生教育必须重视教学基地的建设,使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发挥它们作为教学基地的作用,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竺.中国公共卫生的现状与未来[J].管理评论,2004,16(2):3~6

[2] 杨劫.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我国公共卫生面临三大任务[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16(4);77~78

[3] 殷大奎.公共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M]. 健康报,2000-9-5

[4] 杨劫.加强新闻舆论宣传:我国公共卫生的一项战略选择[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3):182~183

[5] 何帆.SARS危机暴露公共卫生体系“软肋”[J].领导决策信息,2003, (20):23

[6] 李蔚东、胡光宇、胡琳琳.卫生与发展一建设全民健康社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8~16

作者单位:261500 山东省高密市卫生学校1

261500 山东省高密市妇幼保健院2

作者:张志聪 孟 娟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论文 篇3:

中国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均等化研究

摘 要:公共卫生事业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是一件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尽管医疗卫生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期间面临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在公共卫生支出领域上,却往往因区域结构配置的不合理性而使公共卫生事业未曾受到良好的效果。论文旨在对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现状分析,进而对其相关问题实施解剖分析,以采取合理措施实现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均等化,为稳定国家政局,促进国计民生做出杰出贡献。

关键字:公共卫生 财政支出 区域均等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代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强化政府对公共区域垄断地位的体现。公共卫生支出主要由财政支出来获得,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均等化研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公共卫生甚至关系到我国全部地区人民大众健康。无论是疾病防控、药品监管还是卫生宣传、健康教育都属于典型公共卫生职能范畴的资金和经费筹措,几乎全部都仰赖与于我国的财政支出。

1、我国公共卫生区域发展现状

尽管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数百年来,努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但是要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期间还要经历漫长的时期。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使得中国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都相对模糊,制度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在国家对不同区域之间城乡地方公共卫生支出的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区域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人均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城乡公共卫生支出规模比较差异显著,且农村人口享受的公共卫生经费远低于城镇人口。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地方政府卫生支出费用递减,且在市场化进程日益明显的今天,公立医院通过药品差价实现“以药养医”的状况明显,政府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生产性支出,而公共卫生等非生产性支出的规模在近年来的数据统计中甚至有递减趋势。

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的递增带动了财政支出的迅猛增加,地方公共卫生支出在这种情形的刺激下,逐年递增趋势更加明显。我国公共卫生支出是经由中央下发到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在利用财政拨款实施建设时,承担着重要责任,税收改革弱化了政府职能,区域间差异明显。地方政府在面临公共卫生支出的高支出、低收益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会降低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尤其是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差异最为明显。城乡公共卫生支出规模极度不合理,经费经由中央政府下达到地方政府时,对乡镇一级无财政收入来源的区域拨款,几乎都没能在村民中实现。

2、公共卫生均等化具体措施

2.1财政体制的改革要坚持不懈的推及下去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社会关系不断改善。以改革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以经济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为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均等化提供必要财力基础。以完善的财政体制建设,加强各级政府对财政预算的精密性和合理性,合理增加公共支出规模,将政府用于财政资源分配的工作协调都从对公共卫生的事业分配中去。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导,以县乡级公共卫生支出体系为支撑,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覆盖的城乡所有民族,尤其要解决县乡级财政匮乏无力解决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资金问题。

2.2坚持“以人文本”,统筹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中国科学发展置于一切发展之上的综合发展。在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城乡同步发展,树立正确的中央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树立正确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将其作为我国公共卫生区域均等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3公共卫生均等化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

“民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也是以推进民生建设来促进社会建设的工作。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具有实现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功能,是在区域均等化的制度框架内,解决民众医疗公平的主要立足点。在以社会理论描绘中国公共卫生均等化的宏伟蓝图时,病有所依也就成了全体人民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要加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支出,在医疗科研上下足功夫,改变现有就医观念,不但可以减轻大型公立医院的就诊药理,还可以有效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现象。

2.4转变政府观念,构建服务型政府

依照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目标,转变政府干预公共管理职能,立足于建设服务型社会,以改变政府观念,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的完备,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来将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从政府推行到地方。尤其是以政府职能实现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监管时,以公共支出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时,建设廉洁和令公众满意的政府,必须注重将公众的集体需求置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诀。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接受智能转变治愈国家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性。中央政府以公共支出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时难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对公共卫生均等化的体制要求。这也是政治领域以完善的公共制度职能,渐趋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方针政策。

2.5构建完善的政府公共医疗卫生体系

体系建设是公共卫生公益性的体现,也是以重点管理,强化政府职能和实现国民健康为目的的体系建设。国家财政支出将医疗卫生涵盖的体系包容进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之中,从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到以此为基础,扩充而来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的建设,对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就可以在公共卫生这一大舞台上,将农村和城市的医疗建设投入都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2.6明确我国财政支出的改革方向

政府在以宏观调控支持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时,要以国民经济为出发点,合理选用财政政策工具,进一步立足大“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服务领域,税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对行政性经费支出控制要合理、科学、规范、精细,财政工作同时要与在预算和投入经济建设成效上来综合证实,财政支出改革的方向融合国家和区域的均衡发展才有实现的契机。我国财政支出的格局也最终能实现有效的应对。

2.7扩大公共卫生建设规模

我国在地方公共卫生支出方面存在区域不均的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央的拨款在下放到地方政府时,用于经济生产建设的比重,使得公共卫生医疗水平差异明显,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财政支出力度,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将公共卫生融资系统范围拉大。

拓宽公共卫生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筹资系统,为实现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便捷通道。非政府部门和社会性公益组织以及社团,都将筹资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之中,最终实现卫生社会资本对医疗卫生投入经费的扩大,这样就可以满足人民最起码的医疗需求。

2.8优化政府卫生投入结构

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卫生服务均等化,就必须关注发展政府支出效率。政府在期间担当着重要角色,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重要和共同的职能。公共卫生支出重点要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在经费支出上,重点投放项目要从城市和大医院转向农村和基层卫生组织。公共卫生支出的经费,要从就诊医疗转向预防治疗,且政府要加强对医疗科研事业的研究,以科技创新和卫生防疫的投入,及时应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合理化、有序化,让群众在均衡的公共卫生环境中实现对和谐社会的拥护,还在一定深度上,将群众作为发展基础。

3、结束语

公共卫生服务事业是对社会全体人员实现公平就医的主要渠道,也是构建社会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求。在社会化范围内,强调努力实现对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制度化、体系化建设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公平化,全面提升政府职能,强化区域政府关注“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范围内平等就医、全面发展的全新格局。在分析我国公共卫生区域发展现状时,提出切实可行性措施予以改善,最终实现医疗资金融通的多元化渠道,将公共卫生事业看做是一项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健康的大事。

参考文献:

[1] 王晓洁. 中国公共卫生支出均等化水平的实证分析——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J]. 财贸经济. 2009(2).

[2] 许 敏 罗建兵.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区域均等化分析——基于公共卫生经费和公共卫生资源的视角[J]. 经济论坛. 2010(12).

[3] 仇爱红 杨树圣. 姜堰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11).

[4] 沈 楠. 从均等化角度探析公共卫生支出结构问题[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8(1).

[5] 金文莉. 我国区域公共卫生资源布局均等化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0(5).

[6] 黄琏华. 公共卫生护理概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作者单位:湖南省肿瘤医院 湖南长沙市 410006)

作者:阳泽芳

上一篇:商厦公司总经理工作报告下一篇:城市管理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