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是东方送给西方的最美好的礼物,茶文化是东方人奉献给世界的最丰硕的文明成果。中国、日本、韩国作为东方茶文化的三个代表国家,其茶道源远流长,也各具特色。提到茶文化,很多人会说“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在世界茶蓬勃发展的今天,茶道学习不再是阳春白雪,爱茶饮茶成为了一种时尚。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篇1:

“茶道”的蕴意——中日茶文化比较

[摘要]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可以说是其中最精彩的一页之一。可以说,茶道是发源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本的高层次生活文化。

[关键词]中国 日本 茶道 茶文化 异同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是中国茶文化传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使日本茶道的发展日趋完善。

一、“茶道”的定义

关于茶道的定义,中日的众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品、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的茶道理论可简称为 “七艺一新”。①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他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 :“谦、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以艺术的隔离性为根据,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社交、礼仪和修行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

我认为,茶道是饮茶的最高境界,它是渗透在饮茶等茶事活动中的一种内在精神修养的体现。茶道融入了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近千年悠久历史的沉淀中,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

二、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

780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谈及茶文化在唐代的确立,其实主要内容就是探究陆羽《茶经》的“茶道”思想。陆羽(733-804年),字鸿渐,是中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史学家、茶学家,他生于儒、释、道三教寻求相互融会贯通的时代。《茶经》共有七千多字,分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 “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中的思想内涵是:通过品茶活动陶冶情操,培养简朴、高尚的道德品质。《茶经》是对中唐茶文化发展成就的最好总结,也正是自《茶经》以后,茶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

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他将南宋的禅和茶传至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西曾两次到中国潜心钻研禅学,同时还研究总结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回国后的荣西成为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914年完成著作《吃茶养生记》,被称为“日本的《茶经》”。荣西在《吃茶养生记》种对茶的功效、南宋制茶法、饮茶法做了较详细的叙述。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述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300年后的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还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寄语社会安定,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而“清寂”,则表示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这四个字,是茶道的精髓和宗旨, 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在继承和改良村田珠光、武野绍欧思想的基础上自成一体,使草庵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在茶道与禅结合在一起的宗教文化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

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日本的茶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四、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

通过对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比较及交流史的分析,在这里,我尝试着对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作一个归纳。

首先,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有: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日本茶道规则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七则”指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茶要提前准备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凉;室内插花要像野花一样自然;遵守规定时间;即使不下雨也要准备好雨具;一切为客人着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民族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其次,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在这里,我们分析两国茶文化的异同点,其目的在于了解两国的文化特色,便于两国今后更加和谐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茶文化的传入,使世界通过“茶道”认识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也让世界更加详尽的了解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说,茶文化是中国和日本,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体现,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

参考文献

[1]徐晓村主编.中国茶文化[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滕军著.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滕军著.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关 睿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篇2:

来自东方的美好礼物

茶是东方送给西方的最美好的礼物,茶文化是东方人奉献给世界的最丰硕的文明成果。中国、日本、韩国作为东方茶文化的三个代表国家,其茶道源远流长,也各具特色。

提到茶文化,很多人会说“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在世界茶蓬勃发展的今天,茶道学习不再是阳春白雪,爱茶饮茶成为了一种时尚。

中国茶道

作为产茶大国,中国已有几千年的产茶历史,从茶的栽培制造到丰富的茶类,都可以称之为世界之“最”。中国茶最早作为药用产品出现,后来融入统治阶层得到权贵宠爱,经过千百年传承,最终走入寻常百姓家。现在的茶对国人来讲,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生活中,成为一种必需品和礼仪。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形成了极其丰富多彩的风格。中国虽没有固定格式的“茶道”,但中国茶道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是任何国家的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中国茶的发展史大概分为启蒙期、萌芽期、初成期、兴盛期、普及期、腾飞期几个阶段。

启蒙期(上古时期一三国时期):茶最初作为药品出现,而后又作为珍贵的贡品被献与统治阶级,由于被统治阶级所接受,茶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味药材,更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新宠,被上升到精神层面。上古时代,也就是三皇五帝时期,是茶最早的起源传说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遇茶解之”,这个荼就是茶。到了东周时期,茶又作为贡品出现。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茶,都写作“荼”。《诗经》写到茶的地方较多,可见最早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茶的记载。

萌芽期(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人饮茶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开始产生社会功用,成为待客,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的手段。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清谈之风蔓延,在许多玄学家、清谈家那里,饮茶已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中国茶文化在此时期初见端倪。

初成期(唐朝——五代十国) 公元780年陆羽著《茶经》,不仅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茶的百科全书,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科举制度,贡茶的兴起、中唐以后禁酒有关。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可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等几种形式。晚唐因连年战争动乱,很多文人雅士南迁,使中原以及长江流域发源的茶艺得以向南推广。五代人和凝创办汤社,每日以茶较量,味差者受罚,自此汤社成为文人聚会的一种形式。这比陆羽等人不加名目的饮茶聚会更为社会所关注,应该说当时的汤社是现在茶友会或者雅集的雏形。那时的比较茶汤也成为了宋代斗茶的前身。此外在五代已经开始出现点茶法,这打破了一般人认为点茶法起源于宋代的说法。

兴盛期(宋朝——元朝):宋代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需要,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外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情操,磨砺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普及期(明代——清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龙凤团茶,促进了散茶的生产,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由于茶类增多,泡茶技艺不断丰富,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茶逐渐成为百姓生活中的必备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

腾飞期(新中国成立至今):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的大量增加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随着茶文化普及与开展,喝茶已不仅仅是生理需要、健康需要,进一步发展成为艺术享受与情操熏陶,学习以茶为主题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是从“实用”逐步上升至“精神文化”的,而日本茶文化却是从“精神文化”普及至“实用”的。茶东渡日本是由高僧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来传播的,一开始就带有“精神文化”的浓重色彩。当嵯峨天皇与回国的留唐僧人一起品茗时,更大的关注点在于由茶所引发的精神文化的氛围上,而不在茶的实用性上。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是强调了艺术品位和精神内涵。茶作为实用品真正走进日本的寻常百姓家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

中国茶品种丰富。相比起来,日本茶品种较单一。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又因国土辽阔,地域气候多样,由此中国茶树的品种繁多,茶类丰富,在此基础上成就的中国茶文化便以品味、品饮为其主要内容。而日本没有原生茶,日本茶树是由来华的僧人带回并使之繁衍开来的,又因日本全土属海洋性气候,降雨量丰富,其茶树出芽快,芽叶薄脆,只适于制成绿茶。日本成品茶的花色较单调,在色、香、味、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成就的日本茶文化更重视由饮茶所引发的精神内涵、艺术品位。

中国茶文化的调茶法的目的在于如何调制出味美的茶汤,而日本茶文化的调茶法的目的在于如何通过行茶表示出对客人的尊敬、对茶具的珍重。由于日本饮茶类较单一,其调制法也相对简单、集中。日本茶的调制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茶粉加热水搅拌的点茶法;一种是泡茶法。它们分别被用于抹茶道和煎茶道。由于日本茶文化在茶的调制法上的发展空间不大,更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日本的调茶法式异常发达。在抹茶道里调制一碗浓茶要用30至40分钟。并且,在喝茶的前后还必须进行赏具、观花、闻香、看字等艺术活动,一次完整的茶事需要4个小时。

中国茶文化所用茶具是根据不同调茶方式的需要而设定的。比如,唐代时是煮茶,茶具中就含有煮茶用的铁锅:宋代时是点茶,就采用了竹筅为茶具;应18世纪乌龙茶诞生的需要,中国茶具中就增加了胡桃小杯。但日本茶道所用的茶具不仅限于调茶的用具,也不是按调茶的需要而设定的。其大

部分茶具原型来自中国的珍贵艺术品、古董,是由艺术品、古董演化而来的。它主要供于人们进行鉴赏,而并非供于实用。所以,偏重于艺术鉴赏性格的日本茶具较之偏重于实用的中国茶具来说,具有考究、精美、价格昂贵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的参与者广布于茶的栽培,加工,销售、饮用的群体之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喜爱茶的独特感受去论茶说道。凡是爱茶人或从事与茶相关事业的人都可被称作“茶人”。但于日本,在茶道形成初期时,只有那些拥有中国艺术品收藏的将军、富商,高僧才有资格行茶。在今天的民主时代,也只有那些相对有钱,有闲并精通于茶道艺术的人才被推崇为“茶人”。所以,较之善于实践创新,开朗友善的中国茶人来说,日本茶人更多地具有高雅、矜持、谨慎、谦恭的品格。

由于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所以中国茶文化就多与讲求养生的道家文化关系密切。特别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的服食说相关联,并由此被升华至精神文化的领域。而日本茶道精神的形成在于禅学思想的融入。在完形后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其茶道的实践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修禅方式,其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所以,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所带来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于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虽然中日茶文化各具特色,但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说,又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两者也有共同特点: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草中英、自然界最杰出的代表、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活动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日本茶人将自己看作万物中的一员,对身边所有的器物赋予了生命,不惜任何代价地去追求陶醉干物我两忘境界所带来的快乐:都力图将东方的哲理体现在行茶的实践活动中,早期的中国茶人将饮茶比拟为服食仙药,宋以后的中国茶人把饮茶转换为儒家实现人之道的实践园地,日本茶道则对禅做了最彻底的诠释,用茶室来代替禅寺,用茶具来代替寺院的什物,用点茶来代替坐禅、颂经,甚至将灰、炭、垃圾坑等都演绎成艺术,使茶道成为了实现禅理念的最佳道场:都综合了各自国家优秀文化之大成,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赋诗、看画、听曲。赏景,培育出了一组带有茶味的艺术群,如清爽飘逸的茶诗,扑拙疏淡的茶画,幽静委婉的茶曲,明窗几净的茶室,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魅力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如将中日茶文化的最大共同点用一个字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和”。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极力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物之间的调和,物与物之间的配合,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力地弘扬了东方文化之最独特的综合性格,而与具有分析性格的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韩国茶礼

韩国与中国唇齿相邻,中韩两国自古就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茶文化是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内容之一,特别是茶文化作为中韩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朝鲜半岛。中韩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中国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当时朝鲜半岛可能会接触中国的饮茶,但无可靠的文字记载因而忽略。韩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有四个时期,新罗统一,高丽、朝鲜、现当代。

新罗统一时期: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且用茶祭祀、礼佛。新罗统一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荼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高丽王朝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高丽的茶道一茶礼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流传至今的高丽五行献茶礼,核心是祭祀“茶圣炎帝神农氏”,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是韩国茶礼的主要代表。高丽时代百姓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典礼中均用茶。

朝鲜李朝时期: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饮茶之风颇为盛行,散茶壶泡法和撮泡法流行朝鲜。始于新罗统一、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更趋完备。中国的泡茶道传入,被茶礼所采用,煎茶法和点茶法同时并存。朝鲜茶文化通过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之后,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民间的饮茶风尚走向衰弱后,反而茶精神发展到了高峰时期。朝鲜的茶文化由盛而衰,由衰而复兴。

现当代时期:20世纪以来,韩国茶文化走着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韩国茶人出版了《韩国茶道》,建立了茶道大学,创立了多种茶文化团体。韩国“茶学泰斗”韩雄斌先生不仅将陆羽《茶经》翻译为朝鲜文,还积极收集茶文化资料、撰述中国茶文化史,奠定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

作者:姜丽妍

中国茶文化茶道精神论文 篇3:

从日本茶文化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中国茶文化在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中国茶文化在茶艺上有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日本将茶作为待客接物的珍贵饮料, 饮茶超越了普通的生活需求, 茶道也成了一项优雅的茶文化艺术。在阐述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同时,探究其近况原因以及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交流;发展方向

中日文化的交流历史久远,日本文化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留有中华文化的足迹。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与日本在茶文化方面的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分析比较中日茶文化,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日经济文化发展现状,吸收借鉴日本茶文化的可取之处,多角度寻求中国茶文化能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方法,让茶文化成为培养人优秀素质的精神食粮之一。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药品、祭品、食品和饮品四个阶段。中国是最先发现茶、饮用茶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发源于神农氏时期,酝酿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并在明清两朝得以全面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上下四五千年的历史。据近现代植物学家和茶学工作者的考察,在我国滇桂黔川、横断山脉、南岭等地区先后发现多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量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和存在是茶的活化石,同时也为茶的中国起源说提供有力证据。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文人雅士走进茶文化的世界,推动了茶文化的兴起。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形成的同时出现以聚敛财富、摆阔斗富为美的社会奢靡之风。有识之士便提出“以茶代酒”“以茶待客”“以茶养廉”等说法。在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时期,玄学流行起来,推崇“清淡之风”,饮茶也上升到精神现象。唐代是茶文化的形成期,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时期。唐太宗推行“贞观之治”后,稳定的社会条件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再加上佛教的传入和僧人们对茶的推崇,朝廷禁酒政策的颁布与贡茶的兴起,诗人们对茶的喜爱以及陆羽所著《茶经》都推动茶文化发展。到了宋代,民间斗茶之风盛行的同时,茶成了连接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的纽带。元代,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清时期,茶类增多,泡茶技艺多样,茶具精美。到清朝茶叶出口成为一种正式行业。现代茶物质财富的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茶文化具有着丰富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二、中日茶文化的联系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茶道便是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发展。

日本种茶的历史以及茶文化雏形都来自中国,经过多年本土沉淀,升华成日式特有的茶道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别具一格。中日之间频繁交流是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后,从贞观四年(630年)到十宁元年(894)的260年间,日本共遣使15次,以僧侣为主要群体,皇室成员起了推动作用。唐贞元二十年,日僧最澄到天台山学禅,次年回国,带回天台山的春茶种子并种在神社,开始了日本种茶的历史。他也把从中国带回的《茶经》传授给国人,致力于茶文化在日本贵族阶层及僧侣阶层地传播。同年,在中国学习二十余年的日僧都永忠回国修行,用大唐的饼茶煎饮法给天皇献茶。于是饮茶得到推崇,形成有名的“弘仁茶风”。这一时期日本的茶文化几乎照搬照抄唐朝,经过一段时间的衰弱后,镰仓时代又开始复兴。荣西禅师留学大宋后归国时带回大量茶种和佛经,综合中国茶道、佛法,写出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奠定了日本抹茶道形成基础,他也被尊称为“茶祖”。南宋时期日僧回国后将中国茶道书籍整理提炼,“和、敬、清、寂”成为日本茶道“四规七则”中的“四规”,也形成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江户时代,日本在吸收明清泡茶道文化的基础上,与本国茶道、民俗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以抹茶道为主流的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的茶产业作为其茶道文化下的产物,产业生产虽然在日本农业比重不大,但却是日本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来源。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日本茶叶产业。日本茶产业的发展特点鲜明,区域布局相对集中,相关配套设施分布周围,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与文化氛围;茶产品多元化,研究开发各类茶产品,不断创新销售套路;科技含量高,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成本较低;客观求实对待茶叶农残问题,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品牌建设。

三、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1.中日茶文化之异

从历史背景上,“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茶起源于中国在古代中国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展,茶在平民中广为传播,在唐朝之前,茶有初始化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茶树栽培区不断扩大,饮茶之风在南方盛行。唐朝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茶的生产和贸易日渐繁荣,成为一种大众饮品,是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之一,可见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并且茶文化的形成也是经过时间的不断沉淀。然而唐朝时期,茶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时,茶作为一种贵族饮品只能在天皇,贵族之间传播,老百姓并不能享用。随着茶的深入发展,茶渐渐在日本大众平民化。因此,可以说,在日本茶是自下而上发展的。

从发展方式上,中国古代茶最先作为药物使用,并未产生文化,在平民中广泛传播,多用来饮用治病等,茶不断向商品化方向发展。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茶叶的茶叶的就有两处,可见茶叶的商品化平民化。即使到了清朝没落时期,茶没了往日的繁荣,但仍保留商品化趋势。而日本则为之相反,中国茶文化最初传入日本时就被赋予了精神内涵,作为一种贵族饮品,茶的制作过程,煮茶使用的茶具无一不具有艺术性,并渐渐发展出了茶道。即使虽然茶文化的平民化,日本仍是品茶,茶并没有明显的商品化趋势。

从文化内涵上,陆羽曾经在《茶经》中提出“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后人认为中国茶道思想可概括为清、和、静、真、俭等,明显偏于道家思想,同时又融合了儒,佛思想。日本茶文化偏向于反应中国的禅宗思想,主要是受中国唐宋两代思潮影响并定型。通常概括为和,敬,清,寂的思想,突出佛道“无常”的思想。不仅如此,中国虽自古有道,但茶的宗教色彩并不浓厚,而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给后人留有余地的选择,茶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2.中日茶文化之同

从历史起源上看,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茶的故乡,各国茶文明的开始都是由中国传入。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自此茶叶传入日本,可以说中日茶文化一脉相承。

从文化内涵上,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中国的茶具有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思想。在日本,茶讲究“和”,“敬”,“清”,“寂”的思想,含有道家思想自然万物的思想内涵。

四、日本茶文化发展现状

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结晶,由最开始模仿生硬的学习中国茶文化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道。现今,日本茶道已成为本土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日本的茶室,茶亭已遍及日本各地,茶会更是成为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日本茶道文化绵延百年,长盛不衰,已经成为日本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日本茶道文化融入禅宗思想,从茶室,茶具,摆设,环境无一不讲究清净幽雅,且日本茶道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礼仪,与中国茶相比规则更加严格。

在中国茶的商业性,实用性自古代就已经显现,与之相反在日本,由于茶自上而下发展方式,以及日本的文化特色,本土人在制茶过程中常怀有清寂敬畏的心理,因此,在日本茶多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并未真正发挥其实用性。

五、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和启示

唐高宗時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频繁,因此常有海外国家拜访。唐朝与新罗联军在白江口之战中重创日军,不仅显示了国力的强盛也使日本看到了日本和中国的巨大差距,从而为日本醉心学习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桓武天皇时期,最澄作为第十六次遣唐使成员到唐朝学习。他不仅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器物,同时还有在大唐盛行的饮茶。81 5年,日本嵯峨天皇莅临滋贺县梵释寺,僧人们献上清茶一杯。天皇饮后.龙心大悦,开始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

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荣西禅师晚年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将茶誉为“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不仅如此,在中华茶文化的传入及推广下,日本形成了自己的茶道文化,茶道所主张的精神和内涵对日本人民精神世界方面影响很大,集中体现为:茶道中所表现出的无常观念、审美情趣和精神信仰对日本的文化性格 、妇女地位、 和生活习俗 、日本的国民性格的深刻影响。

在茶文化的精神上,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教的思想,天人合一是其重要的特征。

与之相对,日本的茶文化自从中国传入起就已经具有了禅的意味。日本茶道,又以“和,敬,清,寂”为宗旨,要求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无杂念,抛去世俗的烦恼,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佛道儒思想。

在民族性格上,集体主义,忠诚,工作认真,重视别人的态度,服从意识——这是世界公认的日本国民性格的主要内容。“集体主义”“服从意识”是团结和服从的体现,在集体中和其他人处理好关系,相互支持,和睦共处,而茶道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与集体主义的精神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清”亦指饮茶者要心灵清白;“寂”指茶事中恬静的气氛和茶人们庄重的表情。这种“清”和“寂”对人心灵上是约束和规定,人们要做事情认真负责,在生活中要保持高尚节操。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自我约束,善于自律的民族,这种自律在政治和生活工作上便是绝对的服从。对皇室忠诚,对家族忠诚,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原则,在日本的茶道里有深刻的体现。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日本形成了茶道,茶道进而影响日本的国民性格。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影响并且改变了日本的国民性格。

六、结语

中国茶文化的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交融,呈现出各个国家不同的饮茶习俗。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它将宗教,文化,艺术与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推动了茶的对外传播,为丰富了各国的文化生活。

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是在吸收中国古典茶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源于中国,同时也把中国的茶文化发扬光大,中国茶文化虽在日本经历了起起落落,最终形成了茶道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红.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2019(24):197.

[2]游衣明,孙璇.从日本红茶引进史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6(00):36-43.

[3]李朝千.中日饮茶文化之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05):26-28.

[4]褚艳.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04):67-70.

课题来源:本文系 2021 年度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王寒 李向曼 杨秀云

上一篇:高校公务卡结算财务论文下一篇:市秋种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