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用5篇)
【内容提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也应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高科技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和发展,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集中体现了新人文精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推进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
究竟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的,也应该是当前文化研究的一个着力点。但由于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所以,我们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具体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丰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从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科学和人文两大领域角度来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当是人类有史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才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分、两大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科学的精神本质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自近代以来它就形成了自己明显而独特的精神特征和品格。对于科学技术中的这种精神因素及其重要性,许多科学家和科学史家早就注意到了。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指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爱因斯坦也指出:科学的“方法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1](P253)。
所谓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求真。这是科学精神的根本要义。“真”,规定了科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准;求真,就是相信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对象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能够通过科学实践和逻辑推理被人所认识,由此构成了科学技术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实践形式的主要标志。(2)求实。它是科学方法的精神本质。实即实在性、实际性和实用性,它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势,只唯实;求实,就是要使我们的科学活动以系统、严格的观察、实验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依据,并使之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最终造福于人类。(3)创新。这是科学进步的永久核心。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任何具体的科学结论都是科学家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知识水平上作出的,是有条件的、可错的,因而科学探索活动没有止境。科学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4)存疑。这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动力。有怀疑才能去探索。科学所以能够无止境和不断创新,就在于其存疑精神。因此,科学是宽容的,它与独断论永不相容。(5)奉献。这是科学精神的内在灵魂。科学的历史是科学家刻苦、勤奋、艰辛攀登的历史,也是他们为真理、正义及人类幸福而不怕牺牲、勇敢献身的历史。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也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实践中,即它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科学文化寻求客观性和因果性解释,人文文化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寻求意义和价值的表达。它是通过创造一个符号世界表达人的情感与价值。在人文文化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具有这样的特点:(1)求善、求美。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文化实践的目的就是求善、求美。科学也求善、求美,但那不是它的直接目的;人文也求真,但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真,即真诚和真感。如果一定要说它脱离不了真,那么,这种真对于它也只是一个中介和手段,它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2)超越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它根源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生活的价值追求,又超越于实用理性和当下功利之上,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人的一种自由的本真精神,即超越于各种现实的、外在东西的束缚,构筑人类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3)以人为本。人文文化实践的尺度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异化了的神学教条,而是人自身,人的需要,人的理想。
在有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问题上,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一是要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区别开来。科学主义,是指现代科学产生以来所出现的一种盲目夸大和崇拜自然科学的社会作用及其方法的意义而贬低哲学人文科学的价值及方法的理论观点。在科学主义者看来,只要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就可以消除当今社会的各种弊病,使人民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完善。他们把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和物理学的逻辑推理及观察实验方法,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和理性的典范,而完全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似乎只有运用上述自然科学的方法才称得上科学。这样,便把人文-社会科学排除于科学殿堂之外,而其所谓科学精神也仅指内涵于科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气质和境界。然而,真正具备科学精神的人,决不会把自然科学看成惟一有价值的人类文化活动,也不会把某一种科学方法看成探索世界的惟一正确的方法。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与对自然科学的盲目崇拜的科学主义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二是要把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别开来。“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在西方历来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是文艺复兴及其后一个时期兴起和存在的一种与封建宗教神学和神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礼教,高扬人性和人的价值,把人提到第一的位置。而人文精神指的是人文文化实践中所蕴涵和表现出的精神特质。人文主义无疑蕴涵和体现着人文精神,但它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特定的形态、形式,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因此,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已经过去,但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仍然被回忆着、生成着、发展着。
三是要把科学哲学与科学主义区别开来。有的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本主义,一是科学主义,科学哲学属于科学主义。这无疑就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了科学主义,并把当代的人学思潮与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混为一谈了。实际上,这样的概括极易引起概念的混乱和思想的误导。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知识发展方法论的一门有关科技的哲学与方法论的学问。科学哲学家大都具有不同的科学背景,有的自己就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家,但他们未必都持有科学主义的观点,故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科学主义者。同样,也不是所有研究人的问题的哲学家都可以称为人文主义者,例如,那些宗教哲学家就是如此。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代文化的主导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但是,应该承认,二者之间是有差别、有矛盾的。因此,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有时科学精神更受重视,人文精神就受到忽视,甚至抑制;相反的情况在历史上也同样存在着。同时,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日益丰富,分工越来越细,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区别,人们对二者必然有所取舍,有所偏爱,这就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科学与人文、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隔膜、怀疑、轻视乃至指责。这即是英国文化批评家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两种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提出或得以出现,就是这两种文化紧张关系的极化,结果便导致了某些严重的片面性。以至于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由于科学只关心客观性,日益忽视人,甚至敌视人,科学的发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反而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灾难,科学的“霸权”产生了对自然的去魅和人性的漠视,因此,需要用人文精神限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泛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人文文化乃至社会科学是言语不清、思想混乱的典型,在这里找不到客观的、明确的真知识,有的只是“伪问题”和“伪陈述”,以及虚张声势和作假的习惯。这种状况说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实,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在总体上占有主流地位。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预见到这种融合的必然性,他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P128)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尽管二者亦捍格,但融合仍然是主导趋势。
首先,这种融合统一的趋势表现在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上,这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各种新学科有5600多种[3](P23),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汇合的巨大潮流。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并且正在向普遍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这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人文-社会科学大量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概念、手段,使自身科学化,从而获得了巨大发展,系统、信息、反馈、结构、功能、熵、非线性等等,已经成为标准的人文-社会科学术语,正改变着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思维模式和评价标准。
其次,这种融合趋势表现在高科技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人性化已经成为高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今天,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一种新的科技与人文的综合已经开始。高科技正在从近代科学描绘的机械的、必然的、刚性的世界中反拨出来,揭示一个自发的、人化的世界,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注人文学科和人文现象,为人文学科走向“科学”提供新的手段和视角。而人文精神也日益渗透到科学中,唤醒科学的内在的人性自觉,关注人的存在状况,关注科学的应用和后果,使之真正成为“人的科学”和“为人的科学”。当然,高科技对创新的追求,对协作的依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都孕育和呼唤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再次,这种融合趋势还表现在许多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自觉升华,跳出学科樊篱,放弃偏见,把自己的学术同人类的生活结合起来,密切关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在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尽管不断有人对科学与人文进行划界,如某些实证主义者、新康德主义者,但这从来不是主流。大多数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承认融合、互通的必要性,如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纽拉特,证伪主义者波普尔,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等,他们都批评了极端科学主义的观点。在他们的学术和生活中,也充满着关注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关于这一点,就是那些具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例如罗素,他不仅是一个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而且还是一个有名的和平主义者。同样,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中也含有极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例如,只要一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们就清楚地知道他对人的精神的分析,特别是他对人的精神病理的分析充满着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又如,柏格森和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的思考,被普里戈金和斯唐热作为耗散结构论的思想资源加以引用,不能不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发现时间之矢的作用,对于推动科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是历史现象,而且有其内在根据。其中根本的道理就在于,科学与人文、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原本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其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完整的,而科学文化活动和人文文化活动都是这个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所以,它们的统一就植根于人类现实生活本身。特别是现在人类面对的是日益复杂性的对象,加之科学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从而使任何人很难成为全才,这就产生了联合、协作的必要性。从本质上说,科学乃是人文之一种,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表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融合、统一、互补、互动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这也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当代文化前进的主导趋势,但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确切地说应当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这并不表示它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相违,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相融合的体现和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科技时代。无数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继续丰富着科学精神的内涵,从而使之在一般科学精神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特质。它突出表现为创新、协作和人性化。
创新精神是高科技精神的灵魂。当代高科技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创新的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创新的能力大大加强。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普赖斯的报告,人类每年的科技成果量成几何指数增长,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读他那个领域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创新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乃至消费方式的创新。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对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协作精神是当代高科技精神的突出特点。现代高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绝大多数都具有耗资大、规模大、研究对象复杂化和综合化等特点,因此,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的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成为一种客观要求。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乎没有一个是单独某一个学科能够解决的。如人类基因组工程,就成功地联合了中、美、英、法、德等国生物、医学、物理、化学、信息领域的科学家,成为高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和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又如三峡工程的论证,集合了经济学、水电工程、气象学、考古学、水文学、地质学、社会学、人口学、航运、军事、文物保护、决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没有他们的合作,这样巨大工程的论证是完不成的。另外,近些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的大多数是被两位或多位科学家分享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趋势。
人性化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所谓人性化,是指高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科学技术都更关注人和人的生存处境。例如,在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头号问题的今天,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之一,渗透到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人性化设计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核心理念之一。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高科技越是发展,就越关注人的发展和生活,就越是与人文价值的要求相一致。中外许多高科技公司都把企业精神定位在尊重人的价值、鼓励创新、关心职员需要等人文因素上。例如,惠普公司推行弹性工作时间,实行走动式管理和终身雇佣制,明确提出以“尊重个人价值”为企业精神。这些都表征着一个高科技人性化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随着实践、特别是人文文化实践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在当代中国,它体现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新人文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民为本。人民大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三个代表”,就必须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这是它与过去人本主义片面强调个体自由、张扬个性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以人民为本,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一次新飞跃,它是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并实现了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上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第二,以人民利益为最终目标。这是落实以人民为本的最根本之点。马克思说,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人们的利益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实践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
[1][2]下一页
具体的,因此,必须把它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大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根本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民为本。
第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讲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时又两次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强调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善美是人文精神追求的境界,但是如果仅仅将其作为终极价值或抽象目的,而置当代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于不顾,那就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异化和走样,人本身反而成了手段。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便实现了人文精神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第四,以科技发展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学技术看成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强调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就把科技文化实践纳入了文化实践的整体视野中,不是把科学看成与人文对立的,而是看成人文之一种,是人文之最新成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以科技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将会促进作为人文精神基础的科学文化实践和人文文化实践的统一。
我们今天所应倡导的,就是上面所已说明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的融合,并且它们的融合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大势。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在当今文化的这一大势下,也有某些与之相左的走势,其中既有贬低科学和反对科学的思潮,也有贬低和否定人文科学的思潮。此外,在我们的实际文化工作的处置上,例如在科技政策和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摆布上,由于某种偏见而出现某些偏颇,从而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某些负效应或偏差,也是完全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今天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特别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而尽量避免某些偏差和不必要的损失,是有其重要现实意义的。应该看到,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既不是科学精神或高科技精神过分膨胀,阻碍了新人文精神的发展,也不是新人文精神的过分膨胀,压制了科学精神或高科技精神的发展;现实是,我们既缺乏科学精神和高科技精神,也缺乏新人文精神乃至一般人文精神。所以,长官意志、主观主义、愚昧迷信、封建宗法等非科学、反科学乃至封建主义残余的作风和思想还相当盛行;同时,也没有完全扭转不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和轻视文化建设,甚至把科学也变成纯粹工具的倾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为了推进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事业,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特别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就要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的环境。不但要大力提倡两种精神,营造既重视科学又重视人文的氛围,还要落实在现实的各项工作中,尤其是有关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真正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状况,在全社会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人文观。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还要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便于发挥二者长处的机制。例如,在重大决策过程和工程的实施中,要有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参与,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人文意识,最大程度地提高决策和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决策和工程的科学效应与人文效应。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目前最重要的是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好十六大精神,深刻体认其中所蕴涵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增强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避免由于二者分离带来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上的弊病,从而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2-12-16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王忠武.论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6(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必然性。②了解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②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当代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辨证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增强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学重难点: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概念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江泽民,就是我们的江主席,最大的理论贡献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家知道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方向是什么方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个方向。打开书本95页,我们第九课的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写板书: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讲授新课:
按照惯例我们先看一下本框由哪三目构成?(学生回答: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建设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和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这三目实际上讲了两个问题,第一目讲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是什么,二三目讲怎么来发展中国先进的文化。我们先讲第一目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我们的中华文化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们也知道中华文化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最危险的时候,我们的中华文化差点被西化和被封建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看一下第一个框框。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一下“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你认为全盘西化能不能振兴中华文化(学生回答)你认为文化复古能不能振兴中华文化(学生回答)。总之,大家记住这两点,一是学习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用扬弃的观点,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二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不肯能停留在一个点上。所以说这两种错误的观点是不能复兴中华文化的,也不能产生先进的中华文化,这一点也已经被历史所证实了。(学生回答)大家看第一段,该段一共四句话,讲了我们辉煌过,我们落后过,我们求索过,我们失败过。
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家都晓得吧(学生回答)中国人正是凭着辛勤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终于等来了一个转折点,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下面我们一起来为这句话做一下证明。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给予实践正确的指导,这就为中华文化的重振提供了思想基础。除了思想基础,还需有人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就为中华文化的重振坚定了组织基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组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有两个人是要我们永远铭记的,大家知道是谁吗?(学生回答:陈独秀和李大钊)对,就是他们两个,他们历史上称为“南陈北李”(陈独秀是安徽人,李大钊是河北人)大家第二个框框和文化名人中找一下他们有什么样的历史贡献,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广泛深入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组建了中国共产党)
第三段就讲到了中国共产党,大家看一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起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学生回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重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而且还创建了先进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大家在第四段找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学生回答)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建先进文化,与实行宽松的文化政策是分不开的,大家可以在专家点评中,大家找一下有哪些文化政策。
下面我们讲第五段,第五段是我们的重点段,大家先齐声朗读一下。我们在分析当代先进文化的含义(学生回答: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总体目标是“四有”公民;基本特征是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性质)
有了先进的文化,就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就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就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大家在第六段标注,这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讲怎么做来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大家看第二目的第一段我们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大家拿出学法大视野,打开91页,大家划出每段的第一句话。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四个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也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大家看第二段,找出怎样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段的第二句话,讲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第一句话就是它的作用。
既然有核心,必然就有其他的思想或价值体系,那我们怎样来处置这个核心与其他思想的关系呢?中央专门下发了一份文件叫《六个为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下面这一段就是摘自这份文件。首先我们要承认两个事实,一是多种文化并存,二是人们的思想活动有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这两个事实就是现代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于这两个事实,我们应这样做。
要发展先进的文化,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除了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还要高举一个旗帜。大家在第三目是什么旗帜,这个旗帜包括什么内容,怎样高举这个旗帜。
课堂总结:
张慧艳
一、教材分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文化生活教材在进行了前三个单元对于文化的一般理论的讲解之后,重心和落脚点放在了第四单元关于我国当前的文化现状与文化建设上。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2.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我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二、目标分析
高二学生在经过了对文化生活三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已经掌握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途径,也领略了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于第四单元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1)知识目标
○明确在近代中国,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知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引领我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2)能力目标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2.教法分析: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3、学法指导:贯彻新课改要求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置问题:从抗震救灾、奥运成功到神七飞天。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呢?学生讨论,新课教学
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图片展示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
设置问题:你能用前面所学的道理全面分析这两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形成观点:奉行“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板书:
1、历史实践证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教师追问:中华文化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什么?谁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
板书:
2、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师进一步追问: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回答问题。
板书:
4、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5、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与自主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材的逻辑顺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怎么样)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关于内容的教学,设置连连看游戏,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
魂、主题、精髓、基础的角度理解。
② 设计意图:通过活泼的游戏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
③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关于重要性的教学,设置辩论活动,辩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符合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设计意图: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形成理念:当前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点,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就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点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设置探究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有哪些?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得出结论
板书: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内容的基础上,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板书:
1、中共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设置探究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板书: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师继续追问: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能否举例说明这一理论体系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板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课堂总结
设置“我的收获”这一课堂小环节,给学生留出3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综合,让学生得到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同学们课下交流各自的收获。
1、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是()
①面向世界②面向未来③面向现代化④面向社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对推动社会进步有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③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④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出发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2009年4月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思想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何去何从。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
B、抵制腐朽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文化建设应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对这一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②自由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真理越辨越明,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只能通过辩论和争鸣的方式来解决
④我国文化建设实行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5、(07宁夏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因为马克思主义是()
①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指针
②判明各种文化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③推动各种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④引领社会思潮的旗帜、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武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08广东卷).我们要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就必须()
①遵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原则
②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07山东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系列活动在我们磨湾教学点有声有色地进行着。浩瀚的江水滚滚而流,那个站立在岸边,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愁,他忠心为国,都不能坚持正义留一句:“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坦荡之言,面对渔夫的劝导,“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胸襟,跃入江水,坚守清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为之有的放弃生命,有的放弃高官后禄;有的为了心中的精神家园而失去一生的精力。他们无不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精神的家园。
屈原——为了心中精神的家园而失去生命,只为了心中永恒的乐章。
粗茶淡饭,在田园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五柳先生”,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崇高精神传染着我们,他那辞去官职,放弃锦衣玉食的人,追求那“户庭无尘杂,居室有余闲”的清净,高官后禄锦衣玉食,不过是过眼云烟。
淘渊明——坚守精神的家园,坚持一份崇高,一份心中的淡薄与清净。
在偏僻的山乡,闭塞的环境中,身残志坚的王广瑞老师为了这精神的坚守,付出了27年的光阴,用自己残缺的身躯与坚定不移的信念“跪”着任教,他的目的不为了钱,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危困的孩子走出大山,坚持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教书育人事业,顽强的创造了水乡山村入学率到百分之百的`奇迹。
他————以最贴近大地的方式,踏遍边远山乡,执着的为孩子们点亮心中的灯火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坚守在这精神的家园,体味精神,感受精神,享受这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家园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推动着我们走向成功。
二十一世纪的同学们,我们要在学习知识中感悟真理,生发爱国情感,凝聚民族力量,增强美德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锻炼品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我们成长为具有高尚美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人和接班人。
【演讲稿:精神的家园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相关文章:
1.前进的方向600字作文
2.挡住我们前进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散文
3.爱是我们前进的力量 高中作文900字
4.一路前进的就业演讲稿
5.给我一个前进的方向就好了初二作文
6.人生里面前进的方向散文
7.电灯,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初一作文
8.前进的力量作文
【延安精神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荐阅读:
弘扬延安精神、学习延安精神心得体会07-18
延安精神的发扬和传承07-08
延安的精神永放光芒11-02
弘扬延安精神10-13
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党性修养06-03
弘扬延安精神思想汇报06-30
延安精神育人办学交流材料10-13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个人心得感悟11-05
平掌小学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总结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