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推荐8篇)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内涵。然而其却在逐渐的流失,只有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了解和学习,维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创新力度,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特色,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们。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传承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传统精神的影子却越来越模糊,传统文化逐渐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淡漠,现对于此种现象进行以下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象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这一概念可再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结构层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发展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表现,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性不强,这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维护和发展,如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围棋界称雄;日本发扬源于中国的茶道,且在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有着比中国还要高的水平;还有韩剧日剧冲击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现象都表明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别国存在着差距,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流失。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但我国传统文化现状仍然令人担忧。外来文化冲击侵略,城市化演进使我国许多文化遗址遭到破坏,文化遗产受到严重损失,这一切着实令人叹息,发人深省。
二、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文明的国度,这一点在唐宋之前尤为明显。可惜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落后于世界的文明发展步伐,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这使部分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孔老二”不足取。再往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高速腾飞,却忽略了自己的民族精神。虽然现在大力提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但国内西方文化的冲击依旧十分严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和不了解,对于西方文化的国度推崇是我国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政府如若对文化建设放任自流,我国文化缺失的现象将愈演愈烈。我们应当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领域中抬头,建立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和思想。这之中不仅要靠我们个人的践行,政府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应明确的是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不能笼统的全部接收或全盘否定。如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是我们应当摒弃的。而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古时圣贤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是我们可以借鉴和传承的。如儒家文化重视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对于价值失落、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具有点化和明悟作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实中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是应该将其发扬光大的。此外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的创新,文化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如若固步自封,不求变革,终将自绝后路。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优秀资源,这在动画游戏的方面就能够体现,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花木兰》在国内外大受好评,日本制作的以三国和西游记为题材的游戏和动漫也很受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欢迎,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在发扬优秀文化上面的不足。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从文化的碰撞中汲取养分,开创新道路,以科学的技术丰富自身,才能使传统文化富有生机的传承下去。
还有一点是我们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近年来西方的节日盛行国内,我对于这种现象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认为我们应当以辩证的思想看问题,既不盲目的崇拜,全盘吸收西方文化,也不完全否定,闭关锁国和其老死不相往来。依旧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柏。对于那些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的小节日如愚人节,我们可以随性而至。如若符合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父亲节,则要大力提倡,如此,可使我们民族的素质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采取措施,维护传统文化。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民团体。制定传统文化的开发、复兴及保护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复兴。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坚决打击那些假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名实际却宣传封建思想、拜金主义和官本位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团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内也要动用现有科技和资源,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行业宣传自身。最重要的是,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使人民群众能够拥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够自觉学习并推广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优良品质展现给世界,使国际对于中国人民能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新认识,不再完全不了解或局限于数十甚至数百年前的错误的认知状态。这样相信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就可以迈出更好的一步。
参考文献:1.韩云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弥补》 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1 核心内容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12 个字传续了几千年, 从来没有改动过一个字, 充分说明她是真理, 是我们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应该知道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孝悌忠信是人的根本, 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 仁爱和平是人类大义。“守国之度, 在饰四维。……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国有四维, 一维绝则倾, 二维绝则危, 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 危可安也, 覆可起也, 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 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 《管子》) 。”如何才能认知这个真理? 其根本方法就是道德教育。道德究竟为何物? 什么是道? 什么是德? 道就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 自然的秩序, 自然的纲领。道不是谁设计的, 自自然然就是道[1]。道是规律、真理、秩序、法则。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 《道德经》) ”。德就是随顺自然的规则, 遵守自然的秩序。道德就是通达天、地、人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 并遵守秩序、遵循规律。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道德经》) ”。天有天道, 地有地道, 人有人道, 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道不是制度学说, 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 心有所得则生智慧, 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 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 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我们不能不佩服古圣先贤随顺自然的大智慧; 我们不能不感恩留下并传承这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华祖先。
2 为天地立心—认识天地规律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晨宿列张。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这是《千字文》中的一段话, 揭示了天地一般的运行规律 ( 自然规律) 。“三才者, 天地人。三光者, 日月星”,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三字经》是过去的启蒙教材, 也是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此五行, 本乎数”, 此数是什么? “盖天地既奠, 神形全具, 有其气者有其数, 有其数者有其象。河图之出, 以象之显也。其象所示, 乃数也 ( 《周易六十四卦浅解》汪忠长著) ”。此数为河图之数, 气化之数。 “数之所在, 乃气化也, 气有阴阳, 名曰两仪…两仪化合, 遂分为水、火、木、金、土…此即 ‘二五媾精, 万有始生’是天地万物生生之本 ( 来源同上) ”。易传曰 “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图书实为易之本源。 “易, 人更三圣, 事历三古”。为中华文明之始祖 ( 上古伏羲, 中古文王, 下古孔子) , 秉其天纵之智,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察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一画开天, 始作八卦, 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
《易. 系辞传》曰:“生生之谓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说明了天地生化万物, 它的本能就是 “生生”, 就是 “变化”。《道藏》说: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2]。是取象于日月往来、寒暑更迭的作用, 以阐明阴阳更迭、盈虚消息的道理。根据东西方学说的论证, 咸认宇宙的创始, 源于气化。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太极就是宇宙之源。天道、地道的演化, 直接间接、有形无形都影响着人道的精神、思想、修养、学问、事业、家庭、婚姻、寿夭、得失、成败, 错综复杂, 变幻莫测。所有的一切事物, 虽然在千变万化之中, 然而有其不变的法则, 以支持其变。故易之为易, 除变易外, 尚有不易之易, 及简易之易。变易是现象, 不易是法则。考其内涵, 不外乎象、数、理三者。物生必有象, 象从数出, 象繁数滋, 揆之于理, 穷理推数[3]。
3 为生民立命———趋吉避凶, 人伦大道
3. 1 随顺规律, 为善为吉
古人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 一物一阴阳, 一物亦太极”。 《道德经》中说 “道大, 天大, 地大, 人大”, 又说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就充分揭示了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 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 这是宇宙的真理。因此, 只有认识规律, 顺守法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因此引申出善恶的标准: 凡是遵守天性天道、人性人道、真理规律的就是善的; 凡是违背天性天道、人性人道、真理规律的就是恶的。善恶有报应, 命运可改变。《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说: “汝今扩充德性, 力行善事, 多积阴德,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 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 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 吉何可趋, 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 便说: ‘积善之家, 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后了凡力行善事, 果然改变了命运。其实, 语言、行为、想法, 通通都是能量。由牛顿的力学定律我们知道, 凡是能量发出, 必然受到反作用力, 我们中国人叫做 “报应”。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 一定量的积累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我们中国人叫做 “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常说, 相由心生, 境随心转。命由心造, 福自我求。其原理就是 “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 我们和这个世界是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宇宙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 《太上感应篇》说, 祸福无门, 唯人自召[4]。
这就是说, 你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世界, 别人、世界就怎样对待你。人以善感, 天以福报; 人以恶感, 天以灾应。《道德经》说: “不知常, 妄作, 凶。”《太上感应篇》说: “曾行恶事, 后自改悔,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久必吉庆, 转祸为福”。古人讲, “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这些都是教导我们, 认识规律, 多作善事 ( 随顺自然) , 趋吉避凶[5]。
3. 2 人伦大道, 自然规律
人, 作为天地中的一员, 是大自然的产物, 与自然是一体的。但是, 人有思维, 人口众多, 相互联系紧密, 创造力、破坏力都大。如何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的观察, 总结出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伦大道[6]。人生一世, 天然具备五种身分、五种关系: “父子有亲, 长幼有序,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朋友有信。”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要有 “五常”: 仁、义、礼、智、信。要做到 “五常”, 就必须修身。人生在世两条命—身命、慧命, 《弟子规》就是身命、慧命的根本, 要百分之百地落实到生活中去, 才能做到 “五常”。儒家的 “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前四条都是为最后一条 “笃行”作准备的[7]。 《大学》中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中庸》里说: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孝经》中说: “子曰: ‘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 莫大于孝’。”孝为人的天然本性, 无条件亲爱对方, 父母的爱叫慈爱, 子女的爱叫孝顺, 这就是天性。《孝经》里说: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理。”又说: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是一个人德行的根本, 是人的天性。为什么要孝呢? 《孝经》中说: “满而不溢, 长守富贵。”怎样才能满而不溢呢? 就是要回报, 就是要感恩, 只知索取, 违背天道, 就会很快灭亡。一个人在家不孝顺, 而在外面敬爱他人, 是违背常理的[8]。
《左传》中说: “人弃常, 则妖兴。”所以, 古人很看重一个人的孝, 对父母的孝, 引申在各种人际关系里, 在天下则为对苍生的仁, 在小团体则为对领导的义, 在社会则为对朋友的信, 在兄弟则为兄友弟恭, 在夫妻则为夫为妻的榜样。 “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光于四海, 无所不通 ( 孝经) ”。这些至理名言, 既适用于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适用于小到一个团体 ( 单位) 、一县、一省, 大到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治理。因为她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是科学的。
4 结论
当前, 世界各国进一步开放, 各种文化相互交流, 各种思想相互冲击, 必将产生新的更加文明的新文化。但是, 要兼收并蓄, 要创造新的更加文明的新文化, 就必须先学好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否则, 不但学不了别人的优秀文化, 还有可能丢失自己。我们必须先保住自己的根才有能力吸纳外来的东西, 然后才可能创造新的更加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耀灿等, 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英华, 著.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国炎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朱耀廷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张应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7]隋淑芬, 著.中国古代思想教育史[M].红旗出版社, 200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广告创意 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宽广胸怀借鉴和融合着外来文化及文明的精华。我国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一大重要来源,包括图形、文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出的民族智慧,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会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同时也吸收了道家、墨家、佛家的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创造过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核心和特点,注重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实现是它的本质内涵。
中华民族喜欢运用直观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偏不倚,追求中庸。同时,中国人缺乏冒进心理,总是平稳行事,不习惯惊险刺激的文化品位。中国人民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乃至话语、行为等无不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接受也常常受到这种文化的制约,讲求诚信,自谦、尊老爱幼,追求真、善、美,重礼仪、讲情感的核心价值至今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
儒、道、佛是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由儒、道、佛三教所支配、所决定的。今天,儒、道、佛依然對中国社会文化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承性决定了现代广告不可能割断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影响深远,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上,处处可见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印痕,可以说在中国,无论什么人,无论他受过多少种文化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1、儒家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儒家人生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求上进,讲现实。儒家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的道德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孔子一生罕言利、命,不谈鬼神,总是教导弟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进取、奋斗,教导人们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对人生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形象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是鼓励人们敢作敢想,去追求理想的人生;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我能》篇以奥运健儿决胜自己的事例,强调了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战胜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动精神。而现在很多运动品牌都有这样的趋势,像匹克的“我能,无限可能。”这与国际品牌耐克倡导的“想做就做”真是不谋而合。
2、道家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自然无为是道的本性,也是天、地、人的本性。人法天地,天法自然,天地人都应自觉恪守自然之道。
“道”在老子眼中是一种广大无边的客观存在,是一种自然状态,恒久不变,宇宙万物由道而生。庄子强调人的精神追求绝对的自由,在《逍遥游》中追求的“无待”就是希望从世俗形象世界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与外物融而为一,与天地精神往来,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时下流行的休闲文化,其价值观念的本质追求和这种“逍遥游”的心灵境界的追求是相适应的,受影响颇大。
由韩国影星李英爱出演的“农夫茶”广告片向受众发出“好水,好茶,好人喝”的诉求点,将水、茶、人三样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由一条内在的联系放在一起,体现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白沙集团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以及大红鹰集团的企业形象广告也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银行形象广告的竹林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止,而后能观,竹动、风动、心动,有节,情义不动。知止是指明确原则,扫除妄念;有定是指站稳立场,坚定不移;能静是指动机纯正,心不妄动;能安是指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3、佛教禅宗文化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所谓禅宗之意境,最终达到了悟、实现“无我”的禅境,那时早已剥离了事物的现象,洞悉了事物的本质,本体和现象已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 本体的实象已不是两样对立的东西,本体的实在,即在于现象的不实在之中,这是思想上、精神上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这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为现代广告作品的表现提供了精神境界追求方面的现实借鉴意义。广告作品如何通过变幻不已的现象来透视本体,正是当今广告人所苦苦思索的问题所在。这种“意境”,就是作品形象中所蕴藏的情感和理智,也是创作构思时的自由无羁。广告作品本质上是一种带有一定功利性的艺术作品,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广告作品也日益讲究意境方面的追求,让广告作品在意境方面借用禅宗的这种意境以摆脱其单一的功利性追求,从而使作品具有更高的情感、哲理方面的已经追求,以融合人们的智慧,启迪人们的智慧,作品不是更优秀,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吗?例如汰渍洗衣粉的“远离尘世”的广告创意,借用尼姑、和尚的形象,把禅宗的“尘”同灰尘的“尘”相结合,运用佛教禅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广告创意。
4、结论
广告是商品促销的重要手段,同时,广告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广告创意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广告作为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接受不同的广告创意,不同的广告创意则孕育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过儒、佛、道文化两千多年的熏陶,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态,并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包含有民族的性格、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民族的本质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人文道德文化,重伦理是它的核心和特点,注重道德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实现是它的本质内涵。广告中的传统文化可以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并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思想。所以现代广告要有效地影响顾客的文化性消费心态,让中国广告走向世界,就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肖建春等著.现代广告与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0
[2]余明阳,陈先红主编.广告策划创意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中国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她延绵不绝,不断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无论身在何地,哪怕是天涯海角,也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所在。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不断遭到国人的质疑,甚至向她发出挑战。如新文化运动,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还大胆地提出打到孔家店,以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思想。这是国人不敢正视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西洋文化强势侵略的面前,国人想把传统文化全面抛弃,达到弃旧布新的效果,但是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根给去掉,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之后,共产党想把共产主义文化全面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思想统一,社会和谐的目的,但是这极大地压制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断层的危险。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搏杀与斗争,在厮杀中,似乎传统文化没有被消灭,但对国人的影响大大减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西方资本主义观念的冲击下,产生了拜金主义,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四书五经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较之于金钱都变为了其次,导致现阶段中国人信仰缺失,社会上坑蒙拐骗盛行,在追求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下,似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代价,就算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他们也被利欲充斥着头脑,完全没有了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些恰恰是社会的悲哀,我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文化冲击激烈,文化大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我,我们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用它为我们现在社会服务,是走出文化动荡怪圈的关键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它是主流文化,统治者用它来教化民众,为其统治服务,所以儒家文化也会随着朝代地更替而发生变化,这也变化其实是儒学的新发展,在原来基础在继承创新。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儒学开始。
儒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它能包容兼收,它的强大,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让其他文明为之折服。这两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主要原因。鲜卑族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完全接受汉族文化,导致他们迅速地融入汉族,年代变迁,鲜卑族人已经把他们的祖先给忘记了,完全承认汉文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消失。这是传统文化的强大之处,我们在快马弯刀面前失败了,但是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为了巩固政权,必须又要转向我们学习,最后的胜利者,其实是我们汉族,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接下来之后的蒙古入侵,满族入侵中,他们都要向我们学习。
儒家文化具有人本主义色彩,孔子说过“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其实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发挥人在社会上的主体作用。中国古代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人本主义发挥到一个很完美的高度。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人就完全摆脱了奴隶制度的剥削,进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时代,农奴变成了农民,中国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生活。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中,对国家起作用的更加体现在士大夫的共同决策,皇帝需要一大群人才帮助他将整个国家运作起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放权,所以集体决策在中国古代也很明显。古代选拔人才是科举制度,从政不再是贵族的专利,普通民众“学而优则仕”,人才的阶层流动性加强。以上这些,都是人本主义地体现,中国封建社会能够延续两千年,与这些制度密切相关。
儒家文化具有积极入世的特点,与道家文化相比,儒家文化明显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儒者们寒窗苦读十年,他们的理想就是步入仕途,而且儒学宣传仁爱,仁政,在和平年代,统治者利用儒学来教化民众,达到政权的稳固。在西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学派,在宋朝,儒学吸收道教,佛教的营养,发展成为理学,在元朝,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一切都是儒学积极入世的体现,在现有学说发展遭到威胁时,他们会不断突破,寻求更加新的学说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和谐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爱国主义观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哲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做事做人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大的力量,然而在现今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怎样才能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要剔除,对于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我们要敢于运用,敢于发展。其次,我们要把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主义之中,给她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借鉴古代学者不断发展儒学的经验。最后,引领儒学走向世界,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向世界传播,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有长足发展。
【摘要】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对中国产生影响的,一是文化产业的渗透,二是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三是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代言人。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西方国家不同,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存在文化认同上的缺失,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化会非常容易受到影响。
【关键词】文化认同
文化产业
网络文化
人才争夺 【正文】
一、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及中国文化的。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年青一代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会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3.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文化代言人
美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才战略:(1)在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感激之情,吸引他们毕业后自愿到美国定居或到美国在华的外企工作。(2)利用教育优势,放宽美国的留学政策,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比较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突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3)培养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形成美国式的工作理念、生活习惯,成为美国价值标准的所谓的“白领文化”,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文化。
二、面对美国的文化霸权,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防微杜渐,提出自己的有效对策。
文化方面的最大威胁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上,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坚定立场。(1)我们应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清楚地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充分的认识,加强对本国优秀
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多元文化面前,不能丧失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2)中国社会转型期,如果失去了人生目标和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了依托,缺乏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追求,失去了精神家园,就会出现 “思想真空”的状态。(3)目前适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市场价值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往往会对主流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态度冷漠。
但是,很显然的,中国哲学里面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状态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便产生了儒家中退而求其次的“礼”。“礼”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基础,“礼”是一切社会秩序的总括。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用以判断一切是非的主要标准。“礼”是“仁”、“孝”、“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思想的标准,“礼“也是治国、法律、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一切具体事物的标准,“礼”也是史学、诗歌、音乐等的标准,“礼”更是衣、食、住、行的标准。“礼”的重要性,远甚于国家法律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之所以被说成是伦理社会,就是因为“礼”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伦理道德对于中国人的压力其实远大于法律的压力。
“礼”后来被宋明理学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上的桎梏,使人们对“礼”的含义认识产生歪曲,实际上,屏除“礼”中所含的一些不符合现代意义的内容,如男女授受不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礼”更多的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礼”的含义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中国社会的一切秩序都可以用“礼”来衡量。但是,在如此多的“礼”中,“孝”应该是最重要的“礼”。此前已有诸多学者在论及中国社会时,将中国社会概括为一“孝”的社会,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一种“孝”的文化。的确,“孝”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要远远高与其他伦理道德信条。原因就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种农业宗法制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家族制的统治。父子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君王则是凌驾于万民之上的“父”,人民都是他的“子民”,君王与人民构成最高一级的父子关系。在很多时候,“孝”成为束缚青年人的家族法、精神枷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特别是在近代以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客观的说,“孝”曾有力的维护了中国社会的秩序,“孝”虽是农业宗法社会的产物,但他放在今天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今天我们谈到“孝”,自然应该剔除其中包含的“孝”君思想,回到其最本原的意义--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孝”。
“忠”是“礼”中包含的又一重要部分,《论语》中对“忠”的解释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忠”的意义也非常广泛,对君主要忠心,对朋友要忠诚,对人要忠厚,对事要忠实。“忠”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非常巨大,但“忠”在封建社会更多的局限在中军的狭窄范围里,所以“精忠报国”的岳飞在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条件下仍然死守着他的忠君信条。但是“忠”在更多时候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中国国土广阔,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割据局面,但是,无论如何,人们对所谓的正统王室都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忠心。任何一个朝代在走向统一后,统治者都立即强化对其个人的绝对忠心。这是保持其统治秩序稳固性的向心力除了这种对君主的“忠”外,中国人对人对事的“忠”,的确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守信义、重承诺。所以有朋友间的肝胆相照,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但基本上处于一种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自春秋战国后,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景象就不复出现,特别是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传统文化就几乎只剩下儒家一支独秀了。缺少了学术争鸣的儒家,把自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做一些修修补补和无性繁殖的工作,顽固的坚守着闭塞状态,越来越与社会的近代化不能适应,终于在近代被新文化运动彻底打倒,造成了它在近代的断裂与失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危机促使国人在反思中将矛头对准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正式揭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不幸的是,包括“忠”“孝”“仁”“义”“天人合一”“中庸”等精华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不分清红皂白的遭到了彻底打倒。郭齐勇先生在论述这一段历史时,曾痛心的反思:“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如此彻底的摒弃传统……”“以至于今天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者,已不复晓知孔孟老庄、程朱陆王”。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断裂,是中华民族的魂的失落,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在朝夕万变的世界浪潮中,我们只能回归到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本原,去重新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现今这场世界剧变中丢掉民族的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可以拿来发扬光大,作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如“天人合一”“入则孝、出则第”“中庸之道”等思想,对于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对于指导人生、提高精神生活,对于防止工业社会泯失人的具体存在、妨碍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性的异化和人的困惑与疏离,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关键词:平面设计,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 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都要增加一些东西, 因此内容十分丰富, 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 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 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 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 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 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 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 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 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 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 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 中国传统文化, 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 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 与官方的思想, 保持高度一致。否则, 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 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 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 令世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儒、道、佛并存, 为什么还说是没有思想自由, 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对立的, 而实则皇权政治下一种思想的三个方面:出则为佛, 入则为儒, 修身则为道, 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统地位, 皇帝的以言代法, 是不能挑战, 也不容挑战。除非在政权没落, 或瓦解情况, 批判儒家、专制政治的一些思想, 才稍有抬头之日。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将对传统文化与平面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
设计是有物质的方面, 不能违反功能要求, 但设计又是一种文化, 特别是平面设计。无论是设计师本人还是享受设计的人都无可避免地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 有意无意, 他们都会去亲近这样的元素或被这些思维所“操纵”, 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 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 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 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 随处可见。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才使现代设计多姿多彩, 充满生趣。
一、构图方式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 即不偏不倚, 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 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优秀的传统中。儒家思想为古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宗旨, 阴阳五行思想为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 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等级体现, 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 在色彩上, 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构图方式上多有体现。
中线是一个表现, 中线指以一条中心线自上而下贯穿整张画面的构图方式。在中国现代图形设计中, 运用中线进行排版的作品大量可见, 这与德国多运用上升的斜线进行排版的构图方式形成别有意味的对照。这种构图折射出“万事求中”观念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称也是一个表现,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 “对称”被公认为美的一种因素。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图案构成中以偶为美、两两相生的对称之美也是由来已久的, 如年画、剪纸、风筝、脸谱等。
二、表现方式
中规中矩的儒学与自由随意的道家形成两种不同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 两者对立补充, 使得中国的设计思想有了完整的发展空间。正如等级深严、秩序迥然的紫禁城与小桥流水、诗意盎然的江南园林能够和谐共生一样, 道家那种清静无为的道德准则和封闭含蓄的文化特征造成了总体上中国传统艺术重意境、自然含蓄的特点, 其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的艺术表现方式, 为本土化图形设计注入独特的精髓。
继承、借鉴与创新, 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 正如人们常说, 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 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 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 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 任何夸大其辞, 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 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 极尽溢美之词, 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 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 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 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 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 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
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 应该互相学习, 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 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别人不来向我们学习, 是别人的愚蠢。而我们不去学习别人, 则是我们的愚蠢。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 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 才能赶上别人, 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 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 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 做得比我们好一些。
不同国家国情不同, 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 生产力起点低一些, 文化教育落后一些, 人均资源少一些,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 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 都要科学、民主, 都热爱美好生活, 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 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 就应积极借鉴。
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 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 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 不能崇高人权, 不能普选, 不能倡导思想自由, 不能搞股份制, 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 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 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 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 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 不是越来越小, 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
在我看来,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 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 更加成熟。人类文明, 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 才能发展更好, 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
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 旧事物不会灭亡, 新事物不会发展, 世界永远原地踏步, 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 仅仅只有继承, 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 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创新不易。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根深叶茂。文化积累是根, 根基不扎实, 是长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 也长不高, 长不壮。
再次要明确方向。方向错了, 不是创新, 而是守旧、复古, 前功尽弃。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 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 说到底, 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 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关键词】韩流 韩流文化 流行 中国文化
一、韩流文化概述
“韩流”这个词如今在中国已是耳熟能详。韩流起初是中国媒体为了描述韩国歌手在中国的演出受到中国青少年热烈欢迎的热潮所创造的新造词语。韩国文化也压倒了同时在中国的所有境外文化,毫无疑问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是主导,如今韩流文化即为韩国文化的代名词。
二、韩流文化盛行中国的原因
(一)儒家文化的同根性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在广泛领域就有着密切的交流,中国的儒学文化在韩国不断传播开来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两国同属于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为本质的汉文化体系。韩剧表面上看起来新潮热闹,但是骨子里却是质朴保守的,这种质朴保守,就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相对于欧美国家的文化,我们更容易接受韩流文化。
(二)韩国文化的磁吸性
韩国文化范围极广,包括社交礼仪、饮食文化、服装文化、影视文化等等。以大家为之痴迷的韩剧为例,韩国电视剧给人的感觉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交相辉映,使得剧中的生活非常美丽。俊男美女、浪漫风景、精致画面,加上用爱情、亲情、友情三大主题演绎人生悲欢离合,用健康向上、坚定执著的生活基调谱写人生真情,用时尚元素和巧妙的包装把传统美德与现代都市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全球文化的交互性
随着各国交流的加强,文化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整合而产生了文化全球化。在此推动下,韩国文化以其强势经济为后盾,经过较长时间,也正是由于长时间特殊的文化积淀,它的灵气被激活和迸发出来,进而冲击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大有引领时尚之势。
三、韩流文化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体现
(一)服装:韩剧《浪漫满屋》播出后,短外套铺天盖地,胸下切分的上装,端到胸口的外胎小背心比比皆是。大街上的流行女装店,随意一打量就不难发现有“韩味”。最深刻的改变,是你觉察不到的改变。不少满身韩服的女孩子,并不承认自己在学明星,而是认为这本来就是她们喜欢的样子。
(二)饮食:超市里,小袋的韩国泡菜是最好卖的速食菜。韩国菜馆也越来越多,最好卖的是烤肉和大酱汤,只因为裴勇俊在《冬日恋歌》里说了一句:“原来幸福就是这样,看到心爱的人煮的大酱汤在炉上沸腾!”而如今中国茶道的复兴,中医药美容的流行,也得益于韩剧《茶母》和《大长今》的演绎,使得国人换了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化。
(三)美容:韩剧中的美女帅哥绝大多数都是整过容的,这在中国也掀起了一股整容风暴。韩国人正在改变中国人的脸,同时韩剧也导致着一种妆容的盛行——透明妆。即水和粉调和,涂七八层还是让人觉得你没有化妆。
(四)语言:随着韩流文化在中国的盛行,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韩语热”,韩语更是大受广大韩剧影迷的热捧,广大韩迷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也夹杂着一些韩语,例如:“卡机吗”~(意思是不要走下去了)、“撒狼黑”、“米亚内”等一些词逐渐变成了一些人的日常的口语。
四、韩流文化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韩流,给青少年原有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冲击波。韩流,以娱乐为目的,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商品生产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这种被大众喜好的文化形式,不仅构筑起青年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
(二)影响青少年的审美方式
哈韩似乎成为了广大青少年间的一种时尚,从饮食、服装、语言等各方面影响着广大青少年。例如韩剧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很享受,面孔亮丽,服装华美,正是这些对青少年的审美观产生了影响。韩流,不再以崇高的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以大人物、英雄为宣传的重点,使得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受到冲击。
(三)影响青少年成才观念和职业选择
韩流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有着世俗性和功利性的文化特质。韩剧中无不宣扬着金钱、地位、权力、享乐等各种各样的消极思想,使得青少年推崇这些物质利益,在择业方面,更多的青少年把个人收入、社会地位作为人生追求和个人成功的标志。
(四)影响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
近几年,由于韩流文化在我国的风靡展开,韩流文化可谓是从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渗透入我国人民的生活,韩流文化以其特殊的方式将其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一新,似乎人们更喜欢了这种异乡文化,特别对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就更容易成为这种文化的俘虏,与此同时,对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可能提不起来兴趣,并会受到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国人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的淡漠化。
(五)韩流文化盛行带给我们的启迪
“韩流”在中国的流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文化这个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软实力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大力发展本国文化,让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和变迁与时代同放光彩。同时,吸取外国文明素养,使我国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大熔炉里,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郭薇.论韩流文化对中国女装流行的影响[J].商业期刊,2013-09-23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推荐阅读: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10-15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融合与发展11-28
浅谈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07-07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5-28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11-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12-07
赞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句子09-20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11-27
中国传统婚姻的特点12-07
中国传统节日的练习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