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精选5篇)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篇1

摘要:诗是观察人类心智历史与人文精神的一个特殊角度,诗乃天地之心也,中国“文化心灵”的心之最精妙处,便在于诗,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而《红楼梦》这部著作,虽然讲述的是古代皇家大族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作品,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红楼梦》的诗性美,从书名的深沉蕴藉,到艺术形象的抒情性;从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到结构抒情化、描写超常化和意境化等方面。《红楼梦》是由无数这样的具体综合起来深化为诗化小说和优秀艺术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化小说;诗性美

中国的诗性,自古有之。中国人以诗性为心,伴随着诗性的逐渐增长,中国的文化也在盛唐达到顶峰,向来以诗为尊的中国在其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伴诗而行。中国的文学上一直有着“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说法,诗是包括在文中,诗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古典时期的颠峰性巨著,《红楼梦》没有讲千古英雄纵横捭阖的征战、豪杰群雄你争我夺的较量,它娓娓讲述的是古代皇族大家高门大墙之内日常生活为主的种种故事,吃饭睡觉,婚丧嫁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日常生活中具有通俗性、家常性、生活性的故事,顶多带有些官闱秘事性和传奇性。却是一部荡溢着诗情、透显着诗化意境的诗化小说。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它的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也因为诗词曲赋的大量运用和抒情化的结构以及超常化意境化的描写,令我们古往今来的读者读之如醉如痴、深觉其中特殊的诗意之美。

一、书名意象、艺术形象、艺术描写中渗透着抒情性

《红楼梦》这个书名最富诗意也最深沉蕴藉。它直接来自书中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十二支曲子.是所有书名意义的综合.并因本身是古典诗歌中的特殊意象而具有深刻的抒情性。“红楼”即紫檀木筑就的楼字。借指富贵之家或豪门大室的邸宅。自居易《秦中吟》有“红楼富家女,金缕锈罗襦”旬。韦庄也有名句“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以《红楼梦》命名。不仅包含了对当日所历所闻的富贵之家中一切青春浪漫女子的追忆.还包含了对世事沉浮、沧海桑田、繁华如虹、人生似梦等更为深邃的思考。正如梦觉主人在《红楼梦序》中所说:“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红楼富女的意象再与庄周梦蝶联系起来.更加韵味深长,小说内容也无不聚焦在书名的抒情性光辉之中。如果说书名作为特殊的意象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特殊的诗性回味之中,当我们进入《红楼梦》的艺术世界,纷至沓来的诗性元素便如泉涌般不断出现。艺术形象的抒情性是红楼诗性的重要原因。作者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金陵十二钗都是处于青春时期的美丽女性。年轻和美丽,这本身就是抒情和诗性的核心。作者用“群芳”来形容她们的青春和美貌.她们简直就是春天里引动诗情的各式各样的花朵。作者不仅喜欢用花朵形容她们.更喜欢在她们出场的特殊时刻用诗歌着意描摹她们的美貌、气质特征与美的“神韵”.如描摹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炯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第三回),并用美的事物来加以映衬、辅助象征,突出人物外在与精神世界的和谐诗意。比如,黛玉与琴、惜春与画、妙玉与白雪红梅。白雪红梅既是美丽夺目的冬天景致,也是增添诗意的抒情媒介。曹雪芹抓住冰晶剔透的天地中含芳吐红的梅花.来象征妙玉孤高雅沽的个性。和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倾心向往的感情。

二、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

《红楼梦中》,大量的丰富的诗词曲赋的运用是她诗性美的直接体现。《红楼梦》被称为文体众备的小说,她几乎使用了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所有传统的和民间的韵文形式,其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据统计,《红楼梦》中的韵文作品有22种,238篇(首)之多。

《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其诗词多是游离于情节和人物之外的,甚至有的把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搞得支离破碎,因而体现不出来诗性美。《红楼梦》的独创性则在于把诗词变成情节和人物发展的组成部分,与叙述文字相得益彰。

首先,红楼诗词作为组成情节、丰富情节、推动情节的元素融合在叙述中。作品中叙述人的诗词,不光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而是为了丰富和推动情节。如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首和结尾的“说到心酸处”一首,就绝非一般小说的俗套所能比拟的。脂评在谈到“满纸荒唐言”一诗时说它是“第一首标题诗”,并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评点派红学家洪秋蕃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谓荒唐言中皆辛酸之泪,非无故而为此谰言也。又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谓世之读书者不窥底蕴„„亦痴人之痴耳。”这说明“满纸荒唐言”一诗不仅总领故事,提起全篇,而且兼有提醒读者、设置悬念的作用。如果我们再与书末的“说到辛酸处”一首对着看,此作用则更明显。洪秋蕃称后者为“总结诗”,并说:“到底出于含蓄之笔”,“读是书者总宜细心潜玩”。那么,前者标题,后者总结,前有提醒,后留余味,则此二诗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可谓大矣。

书中人物吟唱的诗歌,也都具有丰富发展情节的作用。如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不仅全盘否定了封建末世所反映出来的追求目标和道德风尚,也不仅流露出作者的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思想,而且还预示了全书的情节走向,虽然不像脂评说的那样句句落实,但总体上确有推动情节的作用,正如评点派红学家王希廉所说:“跛足道人《好了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

此外,像《红楼梦》十二支曲的“大有深意”,《葬花吟》的“似谶成真”,怀古诗的“伤古悼今”,甚至咏白海棠、咏菊花等诗作,也都或多或少地在情节布局中起到微妙的作用,就连一个谜语、一副楹联也常常预示着全书的发展趋向。

总之,红楼诗词融入情节(诗词即情节)必然给叙述带来诗意。诗化于情节,带来情节的诗化,作用于读者的则是诗性的美感。

其次,红楼诗词还被用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

曹雪芹具有诗人的气质,他在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诗词、骈文等来突显和点化,既使人物栩栩如生,又使描绘渗入了感情。如:用骈文刻画人物肖像,以诗句来烘托人物的心情,以诗句来点染人物的结局,等等。这些虽是我国话本、章回小说的传统,但曹雪芹并未滥用旧套,而是别出心裁,自出机杼,即使引用别人的诗句也是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以人物自己作的诗来刻画人物自己的个性,这是《红楼梦》的创造。《红楼梦》中的人物,特别是红楼女儿能写诗,能起诗社、限题吟诵,这本身就具有诗意。诗,净化了红楼女儿的品格,表现了她们的才气、灵气、稚气和水一样的清纯的灵魂。黛玉、湘云、宝钗、探春等自不待言,就是香菱也能在黛玉的指导下“自学成才”,而使其品格脱离了俗人的层次,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根并荷花一茎香”的香菱了。不仅如此,红楼人物所作的诗词还是人物的自我写照、自我塑造,使人物性格个性化、鲜明化、丰富化。比如:同是填柳絮词,湘云填的豪爽俊逸,宝钗填的浑圆功利,而黛玉填的则是哀怨缠绵,柳絮词本身就塑造了不同的性格。李纨是书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典型,所以就吟出“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等较低层次的诗句,而王熙凤本来不识多少字,又无诗情,所以只能作一句“一夜北风紧”。此外,如第一回贾雨村所吟的诗与对联,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待价而沽的封建官僚的心理。第十七回宝玉在大观园所题对额,使一个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跃然纸上,相比之下,贾政这个酷爱读书,大有祖父遗风的才子,却是捻断髭须,只字未成。这个贾府的大才子,原来只是一个不学无才的泥做的“禄蠹”而已。

以诗词表现人物是人物诗化的一个方面,诸如:黛玉的超群脱俗,宝钗的娴静淑雅,湘云的豪爽超拔,妙玉的孤傲高洁,都能从她们所吟的诗词中表现出来。人物性格与其诗词水乳交融,既是理解红楼诗词的关键,又是评价红楼诗词的主要标准。有的论者贬低红楼诗词的价值,认为它似乎没有什么传世之作,这是值得商榷的。曹雪芹如果离开人物性格来炫耀自己的诗才,岂不是流于“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的旧套了吗?“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脂评)

三、诗歌的超常性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基本上可以说是表现“超常”的,诸如:比兴、夸张、通感、象征、变形、扭曲、错位以及多时空、朦胧、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表现“超常”的。诗歌用这些手法使它的意象、情感、思维都超出常规,这样才能有诗情画意。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大抵文善醒,诗善醉”,即由于诗的超出常规,却能表达出文章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也说过:散文像走路,诗像跳舞;散文像水,诗像酒;散文像说话,诗像唱歌(大意)。这都是说诗的超常性。所以,当代著名学者孙绍振说:诗要使情感越出常规。诗追求超常、错变,是趋向成熟的表现。因此,超常性是诗的艺术手法的特点或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些表现超常的手法是很少用于小说的。《红楼梦》的独创性恰恰在于这些超常性的诗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因而也就具有了诗性美。

问题还不仅仅如此。《红楼梦》在这方面的独创性还不仅表现在运用神话、梦境使情节离开现实(《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这样做了),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中表现某种超常性,它能把笔控制在常规的边缘、似与非似之间,使情节既符合现实又有某种变态,表现了曹雪芹高度的艺术分寸感和艺术辩证法修养。

《红楼梦》中有许多交待是模糊的。如:《红楼梦》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大观园在北京还是在南京?红楼女儿缠足没有?乃至于时令、年龄、穿着等等,都给人留下许多谜。这实际上是运用了诗的变形朦胧的写意手法。当你读完它的栩栩如生的贴近生活的艺术描写时,你又确信它写的就是中国18世纪的封建社会,就是满清的贵族家庭。有时,作者进行一些变形、扭曲。如: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能不能生长在北方?稻香村的几百株杏花能不能在秋天“喷火蒸霞”般地开放?这似乎值得研究。然而,这些描写是那样的含义深刻,与人物性格是那样的契合,又是那样的诗意盎然。人们受了它的感染之后,也就不再去思考它是否违背细节真实了。

照书上描写推算,林黛玉进贾府时才六、七岁。

六、七岁的小女孩能不能表现出“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似乎有些超常。然而在阅读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这样写象娃娃演京剧那样滑稽好玩,而是深深地被这些描写的绵绵诗情所打动。

变形的诗歌创作手法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塑造上。曹雪芹不仅善于描写人物的常态,而且还非常善于描写人物的变态。通过变态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但这种变态又不是精神失常,而是处于精神分裂与常态心境之间,所以它既是现实的,又是诗意的。

这最突出地表现在宝黛的痴情上,《红楼梦》中称之为“痴病”、“呆病”。如贾宝玉的摔玉、砸玉、痰迷、疯颠;林黛玉的剪香袋、绝粒、迷本性等等,都属于变态描写。第五十七回,紫鹃用“林妹妹回苏州”来试宝玉,作家用诗歌的变形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宝玉对黛玉的痴情。按一般理解,宝玉的表现:出汗、眼直、流津、手冷等等,以至于说:“除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把自行船工艺品当成载林妹妹的真船,把紫鹃留在身边林妹妹就走不了等等都属反常,但又不是精神失常。书上还让太医诊断为什么“痰迷之症”。通过这一变态描写,道出了亘古未有的痴情。

在小说后四十回,这种描写更精彩。“续作确是相当善于写这种精神状态的异常化。”第九十六回写宝黛在迷本性的情况下见面。两人相见,礼节全无,“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无推让”,只是面对面的傻笑。后来黛玉说道:“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这些行动、语言把在场的袭人、紫鹃吓得目瞪口呆。但这决不是精神失常的病态表现,读者从这里看到的是除却封建礼教外衣的赤心和真情。正如王蒙所说,这表现了宝黛的“心贴心,心哭心,心换心的刻骨铭心的境界和体验!”

第六十二回写湘云醉卧芍药裀也用了许多诗歌艺术手法,意、象错接,感觉错位,夸张象征,出乎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写得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透露出浓重的诗情画意。就连构思也是诗化的。可以说,除了诗人,很难设想会设计出这样一个场面。按照常理,一个贵族小姐怎么会像醉汉一样躺在石头上睡着了呢?而且还是“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而且还是“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口中念念有词;而且还有“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你可以想象这是锦心绣口的史湘云吗?武松还差不多!但仔细推敲起来,在大观园的特殊环境里,在庆生辰的宴会后,又是史湘云这样的性格,加之“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的心理描写,就又会觉得这样描写既合情合理又诗意盎然了。

贾珍与秦氏有染,作者采取了隐蔽的变形手法进行描写。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对贾珍的描写真是一绝。总的看来,作者并未进行出格的变形:悲痛是人之常情,哭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但总给人一种不正常的感觉:贾珍对秦氏来说,是翁非婿,哭而至于像“泪人一般”,悲痛而至于用杖,令人觉得反常而又不好说出口。这真是“象外之象”,“意在言外”,“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默会于意象之表”,实在是绝妙之极!

读《红楼梦》,我们经常在感愤涕零之余,拍案叫绝之后,提出“这可能吗?”的疑问,但未及和别人讨论,却又自我否定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成功地有分寸地运用了超常的诗歌艺术手法的结果,使读者在似与非似之间得到了诗性的美感享受。

四、描写的意境化

描写意境化,能使读者受到诗情画意的感染,这也是我们读《红楼梦》的共同感受。

意境,这是中国古典美学术语,发展到今天,亦是多义的、涵盖很广的范畴。按一般理解,所谓意境即意与境的统一交融,达到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境界,即司空图所说的“思与境偕”,王国维所说的“意与境浑”,王夫之所说的“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乎诗者,妙合无限”。

诗,正如王国维所说“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但意境(或曰境界)并不为诗歌所独有。从史的方面看,它虽起于诗歌,但散文、戏剧、绘画、舞蹈也都讲意境,即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意境化也不是自《红楼梦》始,只不过《红楼梦》意境化描写更普遍,更有诗情画意,更有新鲜性、跃动性和层深性。

王国维在谈到词境时,把意境的描写分为写境和造境两种。他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写境,就是以写实手法构造意境;造境,就是以变态手法构造意境。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红楼梦》的描写意境化。

写境,即以写实手法描写意境。这在《红楼梦》中是最普遍、最成功的意境化描写,几乎是充满全篇。这种意境的特点是细腻逼真,妙合传神,诗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红楼梦》在景物描写上创造了很多令人神往的意境,例如:芳园白雪、槛外红梅、潇湘竹韵、黄昏秋霖、中秋笛声、菱洲残荷等,无不写得新鲜别致,优美动人,而且是“思与境偕”,情景交融。但一般来说,这还不是《红楼梦》意境描写的独特性成就(《红楼梦》以前的白话小说已经这样做了)。《红楼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常态的叙述之中,在事件、人物的如实描写中创出诗的意境来。这方面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作者很善于选择独特的生活细节来点染人物的诗意。前面谈到过,让红楼女儿吟诗、起诗社、赴诗会,这本身就有诗意。此外,像莺儿编花篮、智能儿倒茶、玉钏尝莲叶羹以及妙玉品茶、龄官画蔷、香菱换裙、晴雯补裘等等,都起到了类似于诗歌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的作用。第二十七回写薛宝钗金蝉脱壳的情节。作者在叙述时没有让宝钗径直走向滴翠亭,而是巧妙地让“一双玉蝶”引着她去。这双玉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引得宝钗跟着它追扑,以至于“香汗淋漓,妖喘细细”,这才来到了滴翠亭。这扑蝶的细节既适应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又描摹了宝钗的青春活力,也透露了浓重的诗情画意。

其二,作者在叙事写人中很善于烘托渲染。用其他意象加以烘托,产生一种立体弥漫效果,这是中国诗歌意境化的传统手法。正如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如:二十六回写“黛玉泣花阴”以“宿鸟栖鸦”、“飞起远避”来渲染;六十二回写湘云醉卧芍药裀以“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来渲染;五十回“宝琴立雪”以仇十洲的《艳雪图》渲染之,等等。

其三,在意境中配以恰当的诗句。如上述“黛玉泣花阴”的意境,作者在用“宿鸟栖鸦”渲染之后,写道:“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又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使得客观的物境,作者的情意,人物的心境与诗歌化融交织,使意境更加引人入胜。

其四,作者很善于写“意在言外”之境。这在中国诗歌中是高层次的造境法,即古人所谓“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式层深空筐。就写境这个层次说,可以用虚实、断续、明暗、动静的变幻来实现。

由于《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由于它的主题的多义性,人物的多面性,叙述的不确指性,使得这种“弦外之响”处处皆是,否则作者也不会提醒读者从“满纸荒唐言”中去解“其中味”了。这些,笔者将另文论述。本文所要说的是意境描写中的含蓄空筐。第四十三回宝玉祭金钏,书中未有直接点明。在凤姐生日一片热闹之中,宝玉遍体纯素,一语不发,和焙茗骑马来到荒郊野外,以荷包里散香为香(金钏曾因吃了他荷包里一丸香雪润津丹而致祸),借了香炉,在水仙庵后院的井台上(金钏是投井而死),焚香含泪施了半礼就回来了。在穿堂里又遇着玉钏在那里垂泪(思念其姊),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哪里去了?”(意欲告诉她祭金钏去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意境。宝玉的心里已为金钏滴血流泪,但表面又无法说明,连焙茗都蒙在鼓里,但作家又时时有所暗示。这一事境写得亦虚亦实,若明若暗,欲言又止,摇曳多姿,真乃是“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此外,如贾蓉借屏、焦大骂街、黛玉听曲,湘云谈阴阳,宝玉辞行等意境都有这个特色。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篇2

一、《红楼梦》中茶品多、功用齐全

1. 繁多的茶品类。

《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富贵人家喝茶, 喝的自然是上好的茶。中国茶叶品类繁多, 《红楼梦》中写有“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杏仁茶”、“女儿茶”、“枫露茶”等多种名茶。

六安茶, 出自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贾母误以为妙玉给上的是六安茶, 说“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 产于安徽六安, 因而得此名, 明始称“六安瓜片”。“天下名山, 必产灵草, 江南地暖, 故独宜茶。大江以北, 则称六安。”此茶是一种著名的绿茶, 清朝时为朝廷贡品, 有清心明目, 提神消乏, 通窍散风之功效。

老君眉, 同出自这一回, 为妙玉给贾母准备的茶。老君眉一说是产于湖南洞庭湖君山的一种银针茶, 精选嫩芽制成, 满布毫毛, 香气高爽, 其味甘醇, 形如长眉, 故名“老君眉”。另一种解释认为其是福建武夷山的名茶, 该茶的汤色深色鲜亮, 香馥味浓, 能消食, 解腻, 属于发酵的红茶或半发酵的乌龙茶中的一种。

普洱茶, 出自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贾宝玉对查夜的林之孝家的说“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 林之孝家则建议“该沏些个普洱茶吃”。普洱茶属于黑茶, 因产地旧属云南普洱府, 故得名。《本草纲目》云:“普洱茶膏黑如漆, 醒酒第一, 绿色者更佳, 消食化痰, 清胃生津, 功力尤大也。”

女儿茶, 同出这一回。接林之孝家的话, 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盄子女儿茶, 已经吃过两碗了”。由此可见, 女儿茶可能是普洱茶的一种。清朝张泓《滇南新语》:“普茶珍品, 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

杏仁茶, 出自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元宵佳节余兴之后吃宵夜, 贾母说她不吃油腻的, 凤姐忙道:“还有杏仁茶, 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这里的杏仁茶, 名曰为茶, 实际是一种饮料, 也叫杏酪。清初朱彝尊《食宪鸿秘》:“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 加炉灰一撮, 入水, 侯冷, 即捏去皮, 用清水漂净, 再量入清水, 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 以汁入调、煮熟, 如白糖霜热啖。或量加个乳亦可。”

龙井茶, 出自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中。贾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 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龙井, 出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 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 自宋代开始充作贡茶, 是我国绿茶中的极品。

枫露茶, 出自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忽又想起早起沏了的一碗枫露茶, 后知是被奶娘李奶奶吃了后大发雷霆。枫露茶, “三四次后才出色的”, 想必又是一种好茶。至于到底是何茶, 目前尚无定论。一说为枫露点茶的简称, 取香枫之嫩叶, 入甑蒸之, 滴取其露。也有人认为是枫叶飘红、白露为霜时节所采摘的秋茶。

除了这几种典型的名茶外, 书中还写到了一种外国茶“暹罗茶”和一种仙茗“千红一窟”。暹罗茶出产于泰国中南部, 出自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贾宝玉被贾环推倒烛台烫伤后, 众人探望, 谈话中王熙凤询问起送给宝、黛、钗三人的暹罗茶味道可好, 独有黛玉喜爱。千红一窟, 出自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姑以“千红一窟”茶待之, 宝玉自觉“清香异味, 纯美非常”。警幻仙姑介绍说,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 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这一仙铭自是作者杜撰, 千红一窟, 暗喻红楼众女儿的命运, 乃千红一哭也。

除了这些名贵茶叶外, 《红楼梦》中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茶叶, 比如漱口茶, 具体茶叶品类未给予交代。我国是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茶叶最基本的种类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6种, 每个种类都拥有庞大的子品类体系, 大约有上千种茶叶。明清时, 我国茶叶生产与制作工艺不断改变, 茶叶的品种更加繁多。从《红楼梦》中种种名茶, 可窥见一斑。

2. 齐全的茶功用。

《红楼梦》中不仅描写了种种名茶, 也提到了茶的诸多功用。茶叶最初就是从药用, 食用再发展到饮用的。《神农本草经》:“茶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陆羽《茶经》:“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 脑疼目涩, 四肢烦, 百节不舒, 聊四五啜, 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明代《茶谱》对茶的功效和作用说得则比较全面:“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贾母等人栊翠庵向妙玉讨茶喝, 贾母的一个缘由是“我们才都吃了酒肉, ……把你的好茶拿来, 我们吃一杯就去了”。此时, 茶发挥了一定醒酒、助消化、去腻的功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林之孝家的听说宝玉“吃了面怕停住食”, 马上建议饮普洱茶, 其功用自然是消食的。袭人、晴雯说已经喝过两碗的女儿红茶, 想必已起到此功用。止渴, 自不必多说。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中, 宝玉探望病中的晴雯时, 晴雯道:“阿弥陀佛, 你来得好, 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 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茶, 有清新口气、保健牙齿等功用。《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漱口茶。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提到甄宝玉关于女儿的惊世之语:“这女儿两个字, 极尊贵, 极清净的……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 要紧。但凡要说时, 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第一次在贾家吃晚饭, 饭毕, “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见人又捧过漱盂来, 黛玉也照样漱了口”。第五十四回, 元宵夜宴, “大家随便随意吃了些, 用过漱口茶, 方散”[2]76。可见, 用茶漱口已是贾府小姐主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二、《红楼梦》中诗意绵绵的茶之雅事

茶, 风靡中华数千年, 老少皆宜, 雅俗并蓄。《红楼梦》作为一部反映贵族生活的力作, 除了前面的茶俗茶礼, 自然少不了友人品茶、作茶诗茶联等风雅之事, 不少章节都反映了中国茶文化阳春白雪的一面。

1. 品茶。

茶不是随便喝的, 特别是对于雅士而言, “岂不闻一杯为品, 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 三杯便是驴饮了”。第四十一回, 妙玉论茶, 道出了我国文人雅士品茶的四要素。第一, 择茶。茶品类繁多, 人分三六九等, 各有所好。妙玉奉茶给贾母上茶时,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 这是老君眉。”这一问一答, 道出了贾母对茶性的熟知。六安茶属于绿茶, 贾母不喜;当然贾母喜欢老君眉除了茶味合适外, 也许还因其名字寓意长寿。第二十五回, 凤姐众人谈话中品评暹罗茶时, 宝玉说“不大甚好”, 宝钗认为“味倒轻, 只是颜色不大好些”, 凤姐则“尝着也没什么趣儿, 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 独有黛玉感觉“我吃着好”。可谓口味各异, 因而上茶前择茶是第一位的。要考虑饮者的口味, 茶叶的选择也显示了主人的品位。

2. 选水。

好茶还需好水泡。陆羽《茶经》中曰:其水, 用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红楼梦》中人品茶对水也是异常挑剔, 更喜雪雨水。妙玉给贾母泡老君眉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 与宝、黛、钗吃体己茶时用的“五年前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水”。古人认为, 雨水和雪水是“天泉水”, 是极好的沏茶之水。

3. 论器。

有好茶、好水, 更要讲究有好茶具。《红楼梦》中, 出现了非常多的茶具, 大有非名器不饮之嫌。几乎每一位主人居室里都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妙玉招待贾母一行人时更是一下拿出多件名贵茶具, 给贾母用的是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托着的“成窑的五彩小盖盅”, 给宝钗用的上刻“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题款的“颁瓟斝”, 给黛玉配的是“形似钵而小的点犀盉”;给宝玉先为“绿玉斗”, 后又改为“九曲十环二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 其余众人配以一式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中国古人品茶对茶具的看着与审美情趣, 可见一斑。中国人尚古, 喜欢古器珍玩, 茶具也不例外。

4. 品味。

饮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 渴而得茶, 大口畅饮, 以一饮而尽为快;品味香茗, 则徐徐啜咽, 体会美妙滋味, 感受身心轻灵愉悦。妙玉打趣宝玉“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用大杯大口喝茶, 那自不属于品茶了, 定不是雅士所为。明末清初的杜浚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指出:“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 美吾智意, 改吾闻见, 导吾杳冥。”[3]58只有品茶, 方可感悟茶道, 体会人生化境, “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之感”[4]46。

5. 作茶诗茶联。

茶不仅是凡夫俗子的开门七件事, 也是人生七大雅“琴棋书画诗酒茶”之一。茶与文学艺术紧密联系, 茶中自有一番诗意。自古诗人多茶客, 茶给文人雅士清思助兴, 雅士们也对茶传神写照, 留下了大量的茶诗、茶联。李白:“茗生此石中, 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 采服润肌骨。”杜甫:“落日平台上, 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 桐叶坐题诗。”白居易:“起尝一碗茗, 行读一行书。”苏轼:“仙山灵草湿行云, 洗遍香肌粉未匀。”陆游:“客散茶甘留舌本, 睡余书味在胸中。”郑板桥:“墨兰数枝宣德纸, 苦茗一杯成人窑。”……《红楼梦》中也有不少的茶诗和茶联。第十七回, 宝玉为潇湘馆题联“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床棋罢指犹凉”。第二十三回, 宝玉所作的“四时即事”诗四首中, 三首咏及茶事:“倦绣佳人幽梦长, 金笼鹦鹉唤茶汤” (夏夜即事) ;“静夜不眠因酒渴, 沉烟重拨索烹茶” (秋夜即事) ;“却喜侍儿知试茗, 扫将新雪及时烹” (冬夜即事)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宝琴与湘云对成一联:“烹茶水渐沸, 煮酒叶难烧。”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黛玉与湘云联句,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情调凄清悲凉。后来妙玉听到后截住, 三人同至栊翠庵, 现烹茶, 由妙玉续完所剩十三韵, 其中就有佳句:“芳情只自遣, 雅趣向谁言!彻旦休言倦, 烹茶更细论。”品茶味, 作茶诗, 联茶对, 一桩桩红楼雅事把《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推向了高潮, 使之具有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一。茶香四溢满红楼。翻开《红楼梦》, 中国茶文化的风采神韵扑面而来。《红楼梦》中繁多的茶品类与齐全的茶功用、丰富多彩的茶水俗风尚和诗意绵绵的茶之雅事, 为了解和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风采神韵打开了一个清新的窗口, 值得进一步斟酌探究。

参考文献

[1]胡文彬.酒香茶浓说红楼[M].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2]赖功欧.茶哲睿智[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3]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 2001.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篇3

除了茶之外,《红楼梦》中提到的饮品还有仙醪、惠泉酒、金谷酒、合欢花浸的酒、屠苏酒、西洋酒和绍兴酒等七种名酒和玫瑰清露、木樨清露、酸梅汤等。曹雪芹本人虽是个饮酒的行家,但他在《红楼梦》中却没有为酒费及更多的笔墨。书中提到的玫瑰清露和木樨清露为花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宝玉挨打后曾享用过。“一碗水里只用挑一茶匙儿,就香得不得了。”

《红楼梦》中还记述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作为贵族之家的贾府,不仅是“白玉为堂金做马”,“珍珠如土金如铁”,可以把“银子花得像海水一样”的有势有钱,而且老爷,太太,公子、小姐们还有闲。如薛宝钗所说,“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但他们却兼有了,所以他们要纵情享乐一番。于是,曹雪芹为小说中的人物安排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诸如打骨牌、行酒令、斗牌、解九连环、射覆、拇战、击鼓传花、抢快、双陆、击鼓催诗等等。小说第四十回“史太君雨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和“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充分展示了红楼的饮食活动。

细细研究欣赏《红楼梦》,你就会发现红楼美食具有重精细、重滋味、重强身等特点。

重精细。在红楼美食中,制作精细的难以计数。有的精于刀工,如“鸡瓜子”;有的精于火工,如火腿炖肘子和烤鹿肉。而最典型的精细食品莫过于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的莲叶羹。书中写到宝玉遭父责打受伤,贾母、尤氏、李纨和凤姐去怡红院探望,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莲叶羹”。据凤姐说,这种羹是“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和在面中,用“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印出来,放在鸡汤中煨成羹。”你看,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多么精巧烦人。难怪凤姐又说:“这种东西,家常不大做。”

重滋味。味为菜点的核心,红楼美点也重调味适口。如第43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的野鸡崽子汤,是将童子鸡煮得肉嫩,清淡爽口,当时贾母风寒刚好,她说:“方才你们送来的野鸡崽子汤,我尝了一尝,倒有味儿,又吃了两块肉,心里很受用。”再如第8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的糟鹅掌。宝玉因夸前日在东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薛姨妈连忙把自己糟的取来了给他尝。宝玉笑道:“这个就酒才好!”用香糟浸制的糟鹅掌,糟香馥郁,鲜美可口,宝玉才将它当作佐酒佳品。

重强身。《红楼梦》的饮食对象,主要是娇生惯养的老爷太太、公子哥儿、大家闺秀,饮食好在于滋补强身。例如,第11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中的枣泥馅山药糕。秦可卿说:“昨日老太太赏的枣泥馅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得动似的。”这道点心中的山药晒干后切片,就是中药中的怀山,红枣能补血,秦可卿体虚,气血两亏,常吃它能够增加体质,有利病体康复。再有62回中写春燕揭开柳婶婶家送来的盒子,“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又是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气腾腾碧莹莹绿畦香稻粳米饭。”这些主食汤菜,清淡可口,极富营养。如虾丸鸡皮汤,鸡能补气,虾能健肾;酒酿清蒸鸭子中的酒酿能开胃暖胃;鸭子能滋阴养胃;胭脂鹅脯中的鹅能益气补虚,和胃止渴;奶油松瓤卷酥是用牛奶、白糖、松仁、面粉等烘制而成的,有健肺润肠之功;而碧莹莹的香稻粳米饭能健脾养胃。

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与文化总不能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特点。明清两代菜谱颇丰,江南一带尤为突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个常近庖厨、喜于掌勺取乐的人,并经常参加官衙豪宅的应酬,吃过不少名菜,用心记录,并整理成《居常饮馔录》,使曹雪芹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了许多饮食烹饪方面的知识。透过贾府,我们看到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种种风气。

红楼梦与中国诗性文化 篇4

摘要:平面设计是一种大众性的艺术,主要用以服务社会。在当前全球文化信息一体化环境中,我国不仅对西方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借鉴,同时大众也逐步认可了异域的文化和设计风格。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和排斥,也就是说,在平面设计领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将会面临考验。如何将传统的诗意融入到平面设计中,这不仅是革新平面设计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得到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平面设计;诗性文化;高职

一、前言:

在二维平面空间中构建纵深感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平面设计,其画面一定要突破平面限制,绵延至无限并和世界本质进行连通,具有丰富的内涵的意蕴。平面设计的禁忌就是想象被固定在平面上,没有深度和内涵,仅仅是设计元素的排列组合,虽然整体也较为精巧,甚至能够给人以感官冲击,但是却很难让人产生回味的意蕴。也就是说,这样的平面设计仅仅是符号的堆砌,缺乏应用的灵魂和生气。如果将诗词融入到平面设计中,就会让设计产生一种悠远的意境。当然平面设计和诗词显然没有等式关系,平面设计不仅要将意义和内涵展现在平面上,同时也要凸显在二维空间中,所以对于形象的处理则需要变得更加精心。

二、诗性文化与平面设计的共性

(一)对视觉形象的应用。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利用形象来传递情感和反映社会本质。视觉形象所传递出来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物象的色彩、形态和远近、高低。视觉的感官体验相对直接,而且也有助于表现和观察,因此在诗歌创造中常常将视觉形象应用其中。比如王维在《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就将两种物象进行高地远近的呈现,进而产生了极佳的视觉冲击力。平面设计从本质上就是视觉上的设计,所展现的元素也是各类视觉形象。比如由“三生无形”团队所创作的《半轮壶》,就将“半月罩孤峰,独酌酿乡愁”这个意蕴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给观众传递出浓浓的思乡之意。在这幅作品中,壶身相对平直,而壶盖则以山的形状来进行设计,壶把则以刚浮出水面的明月来进行造型,于是又能够产生“海上生明月”的艺术效果。这些设计都十分注重细节的研究,壶身上的釉色则由景德镇釉色研究专家精心调制而成,而把手则由民间铁艺艺人进行制作。这幅作品不仅包含了精益求精的技术,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并结合当代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展现出一副具有诗意的作品,也再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本质的“道”境。

(二)对节奏感的把握。除了之外的文学体裁,大多采用日常语言来进行展现,诗歌则需要将日常语言进行诗意的转换,进而产生显著的节奏感。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是诗歌的重要语言特点,也是区别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和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存在着显著差异,它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综合。设计师需要将构成视觉的元素进行创新,进而使之产生相应的情感和创意。视觉元素主要为面、点、线,而在平面设计中,除了这三个基本元素之外还有颜色和形状等。将这些元素进行有节奏的变化,就能够产生良好的设计效果。比如点和面之间的构成关系,有的作品注重齐整,构建一种秩序之美。有的通过散点设计,产生一种错综复杂的视觉效果。有的则通过群化形式进行设计,基于统一的背景下产生一种韵律之美。视觉元素之间的排列模式,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运动的方向性,就能够形成设计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对形式美的追求。诗歌不仅具备美化功用,更具有传递思想内涵的作用。因此诗歌创作和鉴赏都极为重要。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诗歌中的意境之美,诗人极为注重采用相对独特的诗歌形式。通常诗歌形式之美主要包括听觉和视觉这两个环节。对于后者而言,能够展现出对称和错综复杂之美。因为诗歌从文体方面来说,能够很好的展现出这种视觉的形式之美,所以能够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从视觉角度来看,诗歌不仅包含了对称和整齐的视觉美,同时还包括了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整齐让观众可产生秩序和和谐的体验。而对称则能够让观众产生稳定和均衡的体验,错落有致则能够让观众产生活泼和灵动的体验。诗歌中的视觉形式主要包括诗行长短、数量和排列等,这些元素不仅能够展现它的形式之美,同时也能够展现它的意境之美。而平面设计同样需要遵循和谐、韵律以及灵动的原则进行设计,从形式美来看,这两者具有一定的类似性,当然对于平面设计而言,同样也需要注意发挥其表意的功能。

三、平面设计教学中渗透诗性文化的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将诗意内涵植入至平面设计课程中,这为学生指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方向。我国诗歌文化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现,追求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的飘逸、灵动、浪漫的境界。而且这些内涵和我国传统的文人画也有着典型的一致性,在我国传统美术观中,也十分注重“传神”、“写意”。而且这些观念也对西方的抽象派和现代派的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对于今天的政治、生活和艺术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将以一定的引导,还能够更好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特征,进而为提升他们的技能提供重要的基础。而且通过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揣摩,进行艺术鉴赏等活动,也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增强学生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并在后续的专业技能练习中,更好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群众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无论何人都难以避免这种冲击。在社会诸多群体中,高职学生的重要性无疑更加显著,他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渠道。尤其是我国传统的诗歌文化则十分注重意境的展现,这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很好的丰富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开展平面设计教学时,要注重设计主题的意境展现。比如可以提出一个展现要求,让学生自由的呈现。因为学生理解和观察角度的差异,所产生的意境必然具有多元化,有的注重感情的传递,有的注重细节的设计,有的注重灵动的设计等。通过这种引导,就可以有效的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进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传统诗词、美术的内涵,审美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这种不拘一格的表达模式,不仅可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创造性的平面设计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三)促进传统文化通过平面设计教学的传承发展。在平面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用户需求,将相关的元素进行分析、重组和组织所得到的最终结果,而这个结果也会对现实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平面设计艺术不仅要映射现实,同时还需要丰富现实。而且这个设计创作和现实之间本身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需要将现实的基础和上层建筑加以统一认识,抓住核心的现实矛盾。从这点延伸出去可知,平面设计中的所谓创造实际上就是现实的一种特殊形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歌无疑是艺术的皇冠。然而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和古人有着显著差异,但是从文化精髓中却有着一脉的联系。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可以将诗歌文化中的“意蕴”、“形式”和“神韵”等植入其中,进而实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新。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模式,可以有效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当他们的理论和审美都能够达到某个高度之后,在运用现代的创作原则进行设计时,就会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外媒统一,进而构建出具有中国味的现代设计。

四、深化平面设计教学中对中国诗性文化的整合和运用

(一)明确诗性文化教学内容,加强诗性文化的设计应用。为了更好的将传统诗歌文化融入到平面设计教学中,老师需要构建完善的诗歌文化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重点阐述诗歌文化和平面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鉴赏诗歌艺术时能够更好的领悟诗歌中的艺术内涵,进而将这个内涵融入到平面设计创作中,也就是说,通过发展和运用传统诗歌文化中的诗性来深入理解平面设计的精髓。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大多开设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其中诗歌是其重要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和诗歌文化,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领域的传承和发展。

(二)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体系,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虽然在教学中引入了传统文化内容,但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很容易忘记诗性的传统文化,这说明这方面的教学并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就变得浅薄,在平面设计中也很难将这些诗性的文化融入其中。当前这些方面的诗性文化的教学整体较为枯燥,而且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学生在上课时,往往呈现昏昏欲睡的状态。对于这种现状,就需要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老师对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进行革新,转换角色,充分调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作用,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要加以创新,比如采用讨论时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并将这些内涵融入到平面设计创作中。

(三)加强教学内容资料的收集,深人挖掘诗性文化的内涵。注重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推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作用显著。在具体教学时,老师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多元化的讲解。例如在设计主体教学过程中,课题需要结合相应图片进行层层递进时展开,进而将其中的诗性文化内涵进行展现和挖掘。如果涉及到诗歌文化中的意境教学,就需要通过其中的字面意思进行延伸和启发,将这些意境充分的挖掘出来,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让学生在挖掘这些诗性文化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诗性内涵,进而在具体的平面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另外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的收集相关的影像和图文资料,也能够提升他们主动学习能力,这种有意识的素材收集也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郝书翠.诗性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4)

[2]方芳.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6(09)

[3]柳燕子.含蓄的力量——由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谈现代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05(02)

[4]高卉卉.平面设计的应用与未来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

《红楼梦》与古代饮食文化 篇5

古人说梦者多矣,诸如鼓盆成道庄周蝴蝶梦,荣华富贵邯郸黄粱梦,牡丹亭杜柳还魂梦,西厢记草桥崔张惊梦等。红楼所演何梦?警幻仙子明言昭告:“声色饮馔之幻”也。以饮馔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从梦中窥视人生要义,借梦说醒,此天下第一奇梦也。

红楼的饮食之梦,可以理解为虚,也可理解为实,因为书中既有全虚之梦,亦有半虚半实之梦,但绝大多数为全实之梦。

绛珠仙草灵河岸边饮神瑛之水,警幻仙子太虚幻境所献“千红一窟”之茶,“万艳同杯”之酒,自然是全虚之梦。但这是作者在文字狱猖狂的清代,巧妙借用虚幻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高明手段。

而半虚半实之处,亦是作者以当时现实肴馔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夸张,意在讽刺暴殄,但又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杜撰。比如“茄鲞”,在第41回中“凤姐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拿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的时候儿,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而有的本子则运用茄丝“九蒸九曝”法,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这是不切实际的夸饰之词。

素菜称鲞,元代即已有之。“茄鲞”的基本烹调法即是“素菜荤做”。元代的菜鲞制法是:“取盐韭菜去梗用叶,铺开如薄饼大。把陈皮、缩砂、红豆、杏仁、甘草、莳萝、茴香、花椒碾成细粉拌匀,撒在菜上。铺菜一层,撒料物一层。像这样铺糁五层。用重物在上面压实,再放到笼内蒸熟。取出切成小块,调豆粉糊拖糊,下香油锅炸熟。捞出,冷透了,放入磁器收贮。此物有鲞鱼香鲜味,故称菜鲞。”

还有“油肉酿茄”菜。做法是“白茄十个去蒂,将茄顶切开,剜去瓤。再用茄三个切破,与空茄一起在笼内蒸熟取出。将空茄放到油内炸至明黄,沥出。破茄三个研制成泥茸。用精羊肉五两,切臊子;把松仁五十粒切破;盐、酱、姜各一两,葱、橘丝打拌。葱醋浸,用油二两,将料物、肉一处炒熟。再将茄泥一处拌匀。调和味全,装于空茄内供食。食时配蒜泥。”此为元代古菜,今亦在江南流行,不过制法与馅料都有改变发展。多用猪肉,且用生馅塞入生茄中烹熟,工序简化多了,其味甚佳,名曰“神仙茄”,或曰“茄子塞斩肉”。这与“茄鲞”法路子相当接近,或许就是“茄鲞”之本。红楼茄鲞与山东日照之茄鲞同名,但风味却大异。前者为南味,后者为北味。晚清时,浙江有茄鲞一菜,但用的是鲞鱼与茄子同制,与红楼茄鲞有异。天津卫过去冬日缺菜,老百姓在夏日里吃茄子,削下茄子皮舍不得扔掉,遂晒成干茄皮,留至冬日做成“茄鲞”菜,亦是另一种北方版本。如此看来,茄鲞本为民间之食,制作简易,成了富贵家食,高价奇制,虽有夸张,但并非全是夸饰之辞。

红楼大多数饮食应是现实之物,人间烟火。包括刘姥姥带来的野菜,贾府平时饮食亦均为当时社会实有之物。主食如碧莹莹绿畦香稻米饭、粳米饭、红稻米饭、粳米粥、江米粥、鸭子肉粥、建莲红枣粥、燕窝粥、卷子、面条等;菜肴如牛乳蒸羊羔、胭脂鹅脯、酒酿清蒸鸭子、蒿子杆炒鸡丝、燉鸡蛋、鸡髓笋、烧鹿脯、清蒸蟹、腌野鸡腿瓜子、糟鹌鹑、炸鹌鹑、糟鹅掌、椒油齑酱、蒸芋头、荷叶羹、鲜笋火腿汤、野鸡崽子汤、虾丸鸡皮汤、笋鸡皮汤、火肉白菜汤、酱萝卜炸儿、南来五香大头菜、油盐炒豆、豆腐、面筋等;点心有元宵、粽子、月饼、菱粉、藕粉、桂花糖糕、枣泥馅山药糕、松瓤鹅油卷、鸡油卷儿、炸螃蟹馅小饺儿、奶油小果儿等;水果和干果有西瓜、红菱、嫩藕、桃子、荔枝、瓜子、砂仁、槟榔等;还有荔枝蜜饯、法制紫姜、芋头等;饮料有六安茶、老君眉茶、普洱茶、枫露花、女儿茶、绍兴酒、西洋葡萄酒、惠泉酒、屠苏酒、合欢花浸酒、糖腌玫瑰卤子、玫瑰清露、木樨清露等等。

上述食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全是当时实有之物;二、大都是当时的高档食品,表明了贾府的奢侈。刘姥姥在藕香榭吃的“七八十斤”蟹,“一斤只好秤两个三个”。刘姥姥算了一笔账:“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刘姥姥看似的笑话,反映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

从曹雪芹撰《红楼梦》描写当时贵族之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来看,《红楼梦》里的饮食主要描写的是南味。所谓南味,主要是江南风味,江浙风味,其中也包括苏宁风味,亦包括江岸边的扬州风味。

比如,书中62回的“酒酿清蒸鸭子”,还有曹寅喜食的“凫臛”(即南酒烧鸭),都是乾隆年间扬州名物。酒酿又名酒娘。《扬州画舫录》云,“烧酒以米为之,曰米烧。其烧酒未煮者,为酒娘儿,饮之鲜美,以泉水烧酒和之,则成蜜烧酒。”第8回有“糟鹅掌”是姑苏名菜。明代的制法是:“熟鹅鸡同掌跖翘,糟封之能留久,宜冬月。”曹寅也说过“百嗜不如双跖羹”这样的馋话。第50回有“糟鹌鹑”。此菜为扬州地区名产。清《随园食单》云:“鹌鹑用六合来者最佳。”第60回有“炒面筋”。昔梁武帝倡素食,始传面筋炸馔,古代称麸,原是南京名食。传说昭明太子在京口读书,面筋也随之传到了扬州。

曹雪芹擅写南味,不足为怪。其一,曹家从乃祖曹寅始,便有讲究饮馔的传统。曹寅曾自称为“饕餮”族,撰有《居常饮馔录》。其《栋亭诗抄》中记有肴馔甚火,如赞鲥鱼,就写过两首诗。其中《鲥鱼》诗曰:“三月齑盐无次第,五湖虾菜例雷同。寻常家食随时节,多半含桃注颊红。”

其二是曹雪芹小时候曾在南京、扬州和祖父一起生活,做过荣华富贵的“扬州旧梦”。后来落魄穷困,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穿起犊鼻衚(围裙),当过厨工。有“且著临邛犊鼻衚”之句为证。敦敏的《平湖懋斋记盛》载,“雪芹所善者乃南味。”否则写起饮馔来不会那样在行。所以,曹雪芹善写南味很重要的条件是家学渊源。曹雪芹生年距曹寅死年只有3年,到雍正五年底抄家时雪芹已有13岁了,他对祖父任上的豪华生活当是十分熟悉的,耳濡目染即有妙传。因此,雪芹写烹调能丝毫不爽,得心应手,是和他的“传家学,善实践”有很大关系。

我们分析,曹雪芹在《红楼梦》饮食中善讲南味并不是专讲南味,而是兼及北味,甚至是兼容并包的。

笔者在研究津菜时,曾经发现了不少红楼菜与天津水西庄菜的微妙关系。

水西庄是大盐商查日乾筑造的一座文化庄园。它不但有花木亭台的风光,而且精美的饮食“直追大内”,引得乾隆皇帝4次驻跸水西庄。传说水西庄的大厨海张五为迎驾,将满汉全席融入了天津地方的优等食材,丰富并完善了满汉全席。同时,津派本帮菜在水西庄也得到了继承、充实与提高。当时的水西庄有来自各省之“善一技者”200多名厨,可办花糕宴、菊花宴、野鸭宴、铁雀宴等多种,既富于诗情画意,又纯属津沽风味,遂使南北文人墨客食之难忘,流连忘返。

津菜的熬鱼惯用雪里蕻为俏头。曹雪芹名霑,号雪芹。雪芹即是曹所敬仰的不惧风霜的雪里蕻。

水西庄有一胜景名“藕香榭”,曹雪芹原名不动地移至大观园中。藕香榭下盛产北方独有的名贵红菱。津菜中有道名菜“香榭虾饼”,就是以藕香榭下所产的藕与红菱制作的。

天津的水西庄旁有盛产海棠花的邵公庄。而《红楼梦》中,作者从诗社命名到隐喻命运,都贯穿着一种海棠情愫。天津人的海棠情愫则表现在名点海棠酥和在节令时家家蒸出的大白馒头上。馒头上的海棠花是用大料瓣蘸着红食色印上去的,表示一种祝福吉祥的意愿。

曹雪芹爱吃鸭子,他说,“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唯日以南酒烧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云。”请注意,曹此处说的是“烧鸭子”,而不是如今到处都有的“烤鸭子”。最早的烤鸭为炙。元《饮膳正要》方有烧鸭子法,直到明代,朱元璋御厨烤鸭由南京传到北京,烧鸭子才改成烤鸭。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糟鸭信”,鸭信即是鸭舌。“糟鸭信”是用酒糟腌制的,嫩而不腻。津菜有名菜“翡翠鸭舌”。顺便说一句。同治三年,北京烤鸭店“全聚德”开业,用挂炉烤鸭,创办人是天津(蓟县)人杨寿山。所以北京烤鸭中也有“天津味儿”。

说曹雪芹亦善写北食,也是有原因的。原来,曹家与其至亲李家(李士桢、李煦)都因盐务与查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考证,至少有三点关系:

一、曹家获罪后,雪芹年龄小,曾经寄居在查家避难;二、雪芹的才学、手笔高出流辈,因此曾给查家做过文牍一类的事务;三、雪芹有一侧室就是查家某女。既然曹雪芹与水西庄有如此密切的渊源关系,所以在其书中表现出的“红楼菜”与“水西菜”、“津菜”的文化血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部《红楼梦》花雨缤纷,洒遍大千世界,它不仅是清代生活的一面镜子与百科全书,也给我们解读了那么多的饮食文化之谜。

上一篇:铝合金门窗施工工法下一篇: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