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中国文化的汉语委婉语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顺应中国文化的汉语委婉语(共6篇)

顺应中国文化的汉语委婉语 篇1

汉语委婉语中名讳和中国封建礼教文化

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形式,伴随着民族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演变.人们用委婉语来表达避忌某些不能直接表明的人和事,其采用的.含蓄、隐晦方式往往能产生较好的语言交际效果.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委婉语的诞生发展深深打上了丈化进步繁荣的标记.因此,除了语言本身以外,研究委婉语也是对该民族思想文化的一种研究.以下将探讨的正是汉语委婉语中“名讳”与中国封建礼教文化思想的关系.

作 者:张旭玲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H109.2关键词:委婉语 名讳 封建礼教文化

顺应中国文化的汉语委婉语 篇2

委婉语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

死亡和伤病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但也是人们最忌讳的, 因此在交际中总是尽可能地使用委婉表达。如老人终寿而死为“寿终正寝”, 未成年人的死是“夭折”, 少女的死被喻为“香消玉殒”, 贤人的死则是“玉摧兰折”, 称恶人的死为“下地狱、见阎王”, 为国家或正义事业而死是“光荣牺牲、为国捐躯”……不同的死亡委婉语表现了不同身份年龄的人的死, 表现了死的不同原因和方式, 更传达出对死者不同的感情色彩———或沉痛、或惋惜、或愤怒、或敬佩。出于对死亡的避讳, 人们在谈及与死亡有关的事物时也要采用委婉表达。如棺材称为“长生板”, 坟墓称为“土中宅”。《文汇报》曾报道:江苏省吴县有一个陈墓镇, 景色优美, 空气清新, 适宜作为旅游点和建造疗养院, 有关部门打算把它开辟成旅游风景区, 于是刊登广告招商, 可是却没有得到什么响应, 原因是“墓”让人联想到坟墓, “陈墓”这个地名不吉利, 后来改作“陈慕”再登广告, 果真有许多人“慕”名而至。“慕”、“墓”的谐音委婉适应了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 引发了人们对此镇的爱慕之情, 更为此镇带来了经济效益, 这正是委婉语带来的正面文化效应。在交际中交谈的一方生病了, 人们总是尽量把病情说得轻些或含糊些以避免对对方的刺激, 如生病常被说成“身体不适、不舒服”, 绝症则被说成“大病、重病”, 一些羞于明言的疾病如性病、妇科病则往往被称为“暗疾、难言之隐”。至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伤残往往采用委婉说法以避免对相关人的刺激。如指称有智力缺陷的人用“智障、智力不全”取代“傻子、弱智”, 指称眼睛失明的人用“眼睛不方便”取代“瞎子”, 指称耳朵失聪的人用“耳朵不方便”取代“聋子”, 等等。过去一段时间里, 人们曾把有生理缺陷的人称为“残废”, 有人向媒体公开声明:我们残是残了, 但是并不“废”, 我们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人们已把“残废”改为“残疾人”, 这一委婉语既是对这类人准确的指称, 又减轻了对他们的伤害, 更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体现了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结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但出于含蓄的民族传统, 人们谈及此事时仍很委婉, 常用“喜结连理”、“洞房花烛”来婉称。而离婚则往往被认为是极为丢人的事, 常用“琴瑟失和”、“打八刀”、“镜破”加以委婉。“破镜重圆”通常是婉指夫妻失散重又团聚, 或夫妻离婚后又复婚, 而《文汇报》就有“人们希望马王双方能够和解, 师徒之间能够不计私利, 尽弃前嫌, 破镜重圆”, 这里把马王师徒的和解称为“破镜重圆”, 显然是滥用这一委婉语,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二人不仅是师徒关系, 还有夫妻关系呢。改革开放以后, 离婚现象日益增多, 很多夫妻因“感情破裂”而“离异”、“家庭解体”。当夫妻中的一方感情转移, 与他人发生恋情或性关系时, 过去被称为“通奸、有奸情”, 这些人被指责为“奸夫、淫妇”, 而如今则婉称为“婚外恋、有外遇、第三者、小三”, 这些词已没有明显的情感倾向, 甚至有的还显示出一份理解和宽容。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 人们逐渐改变了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许多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更有一些“丁克家庭”干脆不要孩子, 有些人索性婚也不结了, 选择“独身”的生活方式, 优哉游哉地过着“单身贵族”的生活, 这些人搁在过去常被称为“光棍、老处女、半吊子”, 多数人会认为他们不是生理有疾病, 就是精神不正常。这些新委婉语反映出现代人崇尚爱情、崇尚自由的婚姻观念, 当然人们在追求“简单爱”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委婉语应用于政治经济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在政治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行为是“宏观调控”,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景气现象是“负增长、滑坡、缩水”, 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是“失控”, 市场的萧条是“不景气、疲软”, 涨价说成“价格调整”, 涨工资说成“调工资”。近些年随着资源紧缺, 生产成本增加, 一些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如水、电、燃气等纷纷提价,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价格调整听证会, 起初在听证会上还能听见人们畅所欲言, 而如今许多人对它已经漠不关心了, 大家逐渐明白所谓价格调整听证会其实就是涨价听证会, 无论你提再多意见也挡不住其价格上涨的脚步, 这样一来“价格调整”一词也逐渐失去了其委婉功能。当然某些委婉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民众的刺激, 以缓和社会矛盾, 虽然有些伪饰成分, 但民众也易于接受。市场经济这根指挥棒不仅影响着政府行为, 更极大地影响着机构和企业的行为, 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他们纷纷引入竞争机制, 开始“减负、精简”, 许多人被“优化出去、分流下来”成为“失业人员、待业人员、下岗职工”, 这些“富余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 国家越来越重视贫困家庭, 称之为“低收入家庭”、“弱势群体”, 给他们提供“低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这些委婉语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贫困家庭的保障政策, 更体现着社会各界对这一群体的关爱, 保障他们的生活, 维护他们的自尊。

在政治领域中, 委婉语可以称得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使政治家或国家在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获得优势地位, 反之则使政治家或国家陷入“四面楚歌”的劣势。如我国2005年3月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第八项条款规定:如果“分裂主义势力造成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事实”, 或者如果“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北京就会诉诸“非和平的手段”。这里用“非和平手段”, 委婉温和地表达了采取武力措施的含义, 既回避了“武力”这个敏感的词语, 又表达了党和政府主张和平统一, 打击“台独”分裂的决心, 同时还充分考虑了海峡两岸中国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但有些政治委婉语其目的是掩盖事实, 若伪善的面纱被揭开, 其负面文化效应必将显露。如《参考消息》记载:“战后, 日本的各级教科书中, 某些别有含义的汉字使用问题, 经常引起他国的质疑, 如‘侵略’一词改为‘进出’, ‘偷袭’则以‘奇袭’代替。”日本政府的委婉用词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企图通过文字手段篡改历史事实, 掩盖侵略罪行, 推卸战争责任, 但是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的侵略事实是众所周知的, 日本当局用这些词语婉称当年的侵略行为, 不仅不能掩盖历史事实, 反而彰显了自己美化侵略、推卸罪责的心理, 这样做不仅蒙蔽了日本国民, 使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 更严重伤害了曾经饱受凌辱的国家人民的感情, 从而遭到国际社会的公开谴责。再如“躲猫猫”本是一种儿童游戏, 但是经2009年2月12日云南省普宁县警方用它来解释李乔明的死亡原因之后, 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词语。这里警方用“躲猫猫”来掩盖李乔明的死亡真相, 明显有搪塞、包庇之意, 执法者原本想伪饰一番以规避法律责任, 但真相一旦大白于天下, 执法机构的声誉也就荡然无存, 民众对公权机关的信任也岌岌可危。

委婉语应用于广告标语等宣传领域

商业广告是商家推销商品扩大市场的一种宣传工具。为了吸引消费者, 激发他们的购买欲, 商家特别注重广告语言中委婉语的使用。一种表现是美化自己的产品而对其危害避而不谈, 如香烟广告:中华——爱我中华, 苏烟——中国苏烟尊贵经典, 利群——永远利益群众, 双喜——人人欢喜, 这些香烟广告没有一个提示了香烟对健康的危害, 通过夸大事实的宣传麻痹大众的神经, 更让瘾君子们无法自拔, 商家当然能从中获利了。一种表现是委婉含蓄地宣传产品以达到避俗求雅的目的, 如洁尔阴洗液——难言之隐一洗了之、痛经舒颗粒——那个不痛月月轻松, 这里用“难言之隐”和“那个”回避了女性生殖器及其疾病的话语, 避免了直言的粗俗和尴尬, 显得含蓄文雅, 考虑了女性朋友的羞怯心理便于她们接受。再如某痔疮药的广告语“炉火之上岂能安坐”, 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痔疮给病人带来的难以启齿坐立不安, 仿佛置身于“炉火之上”的痛苦, 既生动形象又婉转含蓄, 从而更能引起患者的认同感。至于那些用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 如某些明星代言的药品、美容保健品的广告, 不论其语言多么优美多么动情, 从长远来看都无法取得正面文化效应, 因为它不仅挫伤了公众对明星的感情,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也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标语是“为了特定的目标, 用简短的语言来达到宣传鼓动目的”的宣传用语。它往往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 具有浓重的时代特色。长期以来生冷、低俗、粗暴的标语屡见不鲜。如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宁添一座坟, 不添一个人”、“该扎不扎, 房倒屋塌;该流不流, 扒屋牵牛”, 宣传义务教育的“养女不读书, 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 就像养头驴”、“子女不读书, 父母受惩罚”。这样的标语有损百姓人格、有损政府的形象, 疏远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令人反感。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某区政府前的道路两旁, 挂了几十条横幅, 其中“抢劫拒捕当场击毙”、“抢劫可以判死刑”等标语异常刺目。从法律上讲, 警察虽然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武器, 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 其虽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但却留下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人们对执法人员会产生畏惧不亲近之感, 甚至会对他们的执法是否公正合法产生质疑, 再者“当场击毙”、“死刑”等暴力字眼用在宣传标语中, 和我们提倡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严重背离。好在如今像这种冷冰冰、硬邦邦的训斥标语已不多见, 代之而起的是重情感、重激励、诙谐幽默、优雅含蓄的标语口号, 我们称它们为委婉宣传语。如用“家庭的希望在孩子, 孩子的希望在教育”取代“义务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用“司机一滴酒, 亲人千行泪”取代“酒后驾车=车祸”;用“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取代了“禁止浪费每一粒粮食”;用“小草在微笑, 请不要伤害它”取代了“严禁践踏草坪”。这些委婉宣传语的惩戒味少了, 激励味多了, 说教味淡了, 人情味浓了, 自然亲切的语言引起人们的共鸣, 同时措辞优雅, 有一定的文化品位, 让人在受到德的启迪时还得到了美的熏陶, 这正是委婉语在宣传用语中体现出来的正面文化效应。

语言总是和社会紧密地联系着, 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委婉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 它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发展和被取代。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委婉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只有对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对委婉语应用可能带来的文化效应有所判断, 对影响委婉语应用的文化因素有所考虑,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并恰当地使用委婉语,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使用价值。[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校级科研课题《审美观照下汉语委婉语文化效应分析》 (JR0908) 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第288页。

[2].刘凤玲、戴仲平:《社会语用艺术》,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37页。

顺应中国文化的汉语委婉语 篇3

【关键词】委婉语 顺应性 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67-01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人们交际时被普遍应用。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恰当的运用,可以避免尴尬和不开心,增强和谐愉快的气氛,避免直接冲突和矛盾。英语课堂作为活动场所,主要起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在课堂上运用委婉语进行批评和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维护学生的自尊,而且能更好地起到教育和劝导的作用,拉近师生的距离,不会引起学生对于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师的反感,产生抵触情绪,有利于创建和谐轻松有效的学习氛围。

一、委婉语的含义

委婉语英译过来是Euphemism,它来源于希腊语,翻译过来是“好听的话”。关于委婉语的定义很多,总结起来就是:“用一种含糊的、能使人愉快的温和的说法,代替不够尊敬、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的表达方法”。

从含义上讲,委婉语是语言使用者考虑听者的心理因素,为了避免直接表达对听者造成伤害,运用一个礼貌的表达方法来代替一个直接的、甚至可能粗俗的说法,是一种结合心理因素的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委婉语是礼貌的、含蓄的、中听的、使人心情愉快的,使用委婉语不仅是一种礼貌习惯,而且是日常交际中必备的一种交际技能。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委婉语具有以下功能:

(一)委婉语的避讳表达功能

委婉语的避讳表达功能涉及面非常广,其中包含生老病死的委婉表达,因为场合的不同,死亡的人的身份不同,对死亡就有了不同的委婉性的说法。比如“逝世”、“牺牲”、“为国捐躯”、“去西方极乐了”等说法,都是表达了对死亡的避讳性说法,表达了同情以及安慰之情。而英语中同样存在着相应的委婉表达语来代替“death”,如go west,leave this world等。

(二)委婉语的模糊色彩

委婉语的广泛应用的另一原因是委婉语具有模糊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同样在委婉语上进行了很大的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这些模糊词不会引起歧义,只是代替了禁忌语进行委婉表达。委婉语的掩饰模糊功能由此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和批评需要使用恰当的措辞,用好听、鼓励的词汇代替粗俗的、消极的词汇。

(三)褒奖功能

褒奖作用是委婉语的另一个功能体现,即使用中性的或者褒义的词语或者句子,不使用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或者句子进行语言表达。实际上,委婉语的这种褒奖功能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者的一种“抬举”。对那些从事低微工作的服务人员,口头上对他们的职业进行称赞,也能让对方感到非常开心,这就是社交中委婉语的礼貌功能。

二、语言的属性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现象的一种学科,它通过语言使用的特征和过程进行研究。语言的使用就是不断的做选择,说话人不止选择说话的内容,还要选择说话的形式。语言使用者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恰当的选择。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多种形式可供选择;语言的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语言的顺应性则要求语言使用者在交流过程中做出灵活的变通来满足交际需要。

三、委婉语的顺应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顺应学生的心理世界

语言互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言选择会受到说话人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等心理世界的影响。所以,说话人作出的语言选择要以顺应听话人的心理世界为前提,包括听话人的个性特点、感情历程等。因此,说话人使用委婉语的动机就是顾及听话者的心理情感,它的运用顺应了双方的心理需要。

如,我们在课堂做听写练习的时候,有些同学因为担心自己的成绩不好,不敢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会有一些作弊的小行为出现。这时候如果老师直接进行批评,用类似“cheat”的话,既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又会让学生对于老师产生抵触。所以我们利用委婉语以劝说性的方式来进行批评。比如“you are a good student,you can make it by yourself。”这样委婉的表达不仅维护了学生的尊严,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而且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二)顺应学生和老师的社交世界

在特定场景下特有的交际规范是语言选择与社交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现象,这些场景中的规范必须遵守。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建立和维持社交关系的重要场所,对于师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和冲突,我们需要进行恰当的处理,老师需要努力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因此,对语言的选择就应该更为慎重。有些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的事实不能直接的指出,应利用含蓄的、委婉的话语来表达。

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委婉语,达到教学目的。在这种情形中,我们可以说:“yes,you are right,But i think this from other perspective”,先肯定学生想法再表达自身意见的说法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委婉语的顺应性在英语课教学中的使用,并对委婉语的顺应性讲述了个人理解。委婉语的使用不仅照顾到学生的尊严,创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课堂活动具有复杂性,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会使得课堂语言使用更加多种多样,教师需要运用委婉语的顺应性改善英语课堂教学,完成英语课堂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宁峰.英语教学中委婉语的顺应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5(5):126-128.

[2]冯冬琳.礼貌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2):101-102.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 篇4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方文化

委婉语作为人类交流语言的组成部分,是世界各种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同时委婉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委婉语,它们既有同又有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英汉委婉语的`差异,揭示出揭示了这一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对委婉语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铺平道路.

作 者:陈彦彦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年,卷(期):“”(12)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 委婉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隐喻研究 篇5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 死亡隐喻 认知

一、委婉、委婉语、死亡委婉语

委婉,是语言使用中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陈望道先生在他《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把它定义为“说话时遇有伤感惹厌的地方,就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名叫婉转辞。”运用了委婉辞格的语言就是委婉语。作为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是一种用不冒犯人、令人愉快的词语去替代直截了当的、易触怒人的词语,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的修辞手法。它使得人们之间的交谈尽量免去粗俗失礼,避免难堪尴尬,最终达到美化措辞和遮掩真相的效果。从古至今,人们普遍避讳死亡这一自然现象。提及死亡,人们都会表现出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人类的正常心态。一般来说,人们既害怕死亡,也不愿提 “死”这个可怕的字眼,生怕它会带来不幸。然而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又不得不提及它,这样就衍生了“死亡”的委婉说法。

二、隐喻

隐喻是一种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的比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是人们思维和语言行为的基本认知能力。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现在,对隐喻的探索与研究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尤其引人注目的隐喻研究热点是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研究隐喻。Lakoff和Johnson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对隐喻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

三、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隐喻表达

(一)死亡是旅途的结束,现世的离开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最主要的活动都体现在衣、食、住、行上。这个“行”指离开家踏上旅途和结束旅途返回家中。根据这个经验,就形成了“人生是旅途”的隐喻。因此,生命的终结是人生旅途的结束,用“离开”来表示“死亡”这一隐喻。例如 “离开人世,谢世,与世长辞,过世,走了,归西,归天,见老祖宗,见马克思,升天,疾终”等都表示死亡的意思。在此隐喻中,死亡便被映射为从现世的离开到另一更加美好的世界,人并没因死亡而灰飞烟灭,而是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这是对人生的美好愿望,由此达到对死亡的恐惧以及生者悲痛的减少。

(二)死亡是睡眠或休息

中国有句谚语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休息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状态,休息时人处于静止无意识状态。人们常用这种状态来映射人死时的情形。因此,就出现用休息来隐喻死亡的说法,体现人们对死亡最真实最直观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用“长眠,永眠,安息,沉睡,永远睡着了等”来隐喻死亡。在此隐喻中,将睡眠投射到死亡是因为睡眠和死亡有相似点,都处于无意识静止状态。在此意义上,死亡确实是睡眠是休息,不过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永恒的睡眠。通过这种投射,死亡与睡眠的相似点得以突显,而死亡带给人的悲伤恐惧则被隐藏掩盖起来,对人们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

(三) 死亡如草木凋零

人类的死亡是植物的死亡。在农耕时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依据植物生长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来表达。一棵植物从种子开始,就要经历春生、夏茂、秋实、冬枯的过程;人类要经历幼年、青年、壮年、老年。人们把对植物和生命相似的认知感悟联系在一起,把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相对应。落叶对应死亡的来临或是老年,枯萎对应死亡,现代汉语中用“夭折,凋零,兰摧玉折,昙花一现,叶落归根”等来隐喻人类的死亡。

(四)死亡是谢幕

这一隐喻源于人生是场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每个人在舞台上表演这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有出场登台表演的时候,也有谢幕走到屏幕后的时候。最后一场戏一谢幕就与人在世上的最后阶段——死亡相对应。如:

<1>中新社北京2011年10月21日 电题:卡扎菲69年“疯狂人生”谢幕

<2>广州日报:乔布斯去世 传奇CEO谢幕(大洋网-广州日报,2011年10月07日)

结语

委婉语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成为汉语语言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汉语中死亡委婉语的大量隐喻性语言一则说明人们利用具体思维描述死亡这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机制,二则说明人们出于对死亡的害怕利用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死亡,减少对死亡这个自然现象给人们带来的恐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林伟. 论英汉死亡委婉语中死亡隐喻的相似性[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4):11-13.

[3]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顺应中国文化的汉语委婉语 篇6

关键词:委婉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委婉语,就是“采用比喻、借代、迂回、戏谑、抑己等手法来表达那些使人惹人不快、招人厌恶和恐惧的事物;用温和,婉转的说法来替代粗俗、生硬和直率的说法。” (刘纯豹,2001:2)。因此从委婉语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Enright (1985:29)指出:“没有委婉语的语言将是一种有缺陷的交际手段”。委婉语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用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形成母语负迁移的现象,最终造成语用的失误。Miller 曾经指出在交际中,误解的产生很多时候并不是听不懂或者是不能解释所听到的话,交际困难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没有听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语用的失败就是“听者没有理解说话者所说的具体的意思”。换句话说语用的失误是听者没有明白说话者的真正的意图。因此就会造成交流的失败(何自然,1988:22)。

1.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使用委婉语造成语用失误的现象

1.1语用语言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说话人所采取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符合该语种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其他语言的表达方式;或者说话人不懂得外语的正确表达方式,把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入外语表达之中而产生的一些语用失误。例如,教师每年新生入校第一节课都要纠正互相问候的称呼语,即由“Good morning, teacher 改为“Good morning,Miss/Mrs/Mr +姓”。在这里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就是套用母语形式,把母语的言语行为策略不适当地迁移到目的语中去了。

1.2社交语用失误

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双方因不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如果说语用语言失误是语言障碍所导致,那么,社交语用失误则更多是属于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和社交准则存在差异造成的。例如一位中国游客在火车上遇到一位美国人便热情攀谈起来:A: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B:I don’t know.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讲究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朋友之间几乎无话不谈,而英美人则以自我为中心,张扬“individualism”(个性),重视“privacy”(隐私),属于个人的事不想让人知道,更不愿别人过问和干预。在跨文化交际中,跟英美人谈及婚姻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即所谓“非自由话题”是不得体的,是社交语用的失误。

1.3禁忌语的不恰当的使用

人们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死,身体的某些部位,身体的排泄,性等这些在英语里完全避讳的词。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些敏感的领域,甚者同样的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意义。那么如果不了解这些不同,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肯定会出现语用的失误现象。比如“gay”这个单词的误用,如:We have a gay party. “gay”已经变成同性恋代名词,再也没有原来快乐,轻松的意思。那么 A gay party 在也不不是描述一个高兴的快乐的聚会了,而是表示同性恋的聚会。

2. 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委婉语的使用造成语用失误现象的策略分析

Yule(2000)声称“社会关系决定了大部分我们所说的和我们所交流的”,语言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由社会的因素影响的,所以,如果我们真正的入乡随俗的话,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研究交际的策略:一是从社交语境上分析,二是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 1 跨文化的意识和委婉语的使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当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际的时候,语言就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在一种文化中是合理的理性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传递着不同的语义的时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长生误解。所以,具有跨文化的意识是比较难达到的层面。委婉语是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语言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进行成功的有效的交际。而委婉语的使用是达到成功交际的有效方式之一。

2. 2 比较英汉两种文化中委婉语使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尽管文化具有差异性,但是委婉语在禁忌语方面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些相似性的。因此两种文化中都有一些概念或者是事物是不能直接提到的。比如对死的避讳。如英语中“depart from the world for ever” “go the way of all flesh”。“go to a better world”等等 。汉语中也有很多‘死’的代替词 “去世”,“逝世”,“故去”,“作古”,“谢世”,“与世长辞”,“见马克思”,“见上帝”,等等。以上的例子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性或者是差异性更重要。

2.2.1英汉委婉语体现的是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文化是以集体利益的价值观为中心的,任何的个人利益都不能高于社会和集体利益的。而西方文化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之上。不妨以对待“老”的态度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老,敬老”的传统价值观。称呼高龄或德高望重者,通常在其姓氏后加一个“老”字以示恭敬,如“张老、李老”等。称年龄大的人为“老同志,老师傅,老干部”。与之相对的是英美文化中体现的则是“轻老”的价值观。老龄象征着衰败、没落、靠近死亡,老年生活意味着子女不在身边没人照顾同时又没有经济保障,也象征着过着孤独无依无靠的晚年生活。因此,英美人最怕老,最忌old(老)一词。于是在西方社会出现了许许多多关于“老”的婉称,如 elderly(上了年纪), 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 the mature, 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等等,而这些表示几乎没有出现我们经常或者是熟知的“old”这个词。

2.2.2英汉委婉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宗教背景

在汉文化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人们大多数信奉的是道教和佛教。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的宗教思想表达的是隐居,淡泊,世外桃源的生活态度,反映在死亡上委婉语上是“仙逝、别驾、遁化、仙游”等。佛教讲究的是生死轮回,认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进入西方的极乐世界,从而摆脱轮回之苦,享受人间天堂。他们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有“迁化、示化、圆寂、舍生、归净土”等。西方人大部分信奉的是基督教,天主教。他们更注重的是自身的罪孽,以便求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可以与上帝同在。反映在死亡的委婉语上有 be 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go to a better world 去了一个更好的世界),be in heaven(在天堂)等。可见,由于宗教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委婉语在表达上差别还是很大的。如果遇见西方人,和他们大谈特谈地狱轮回,那么他们会很迷惑。如果和不太了解西方宗教的中国人整天谈论赎罪的问题,那么中国人也会莫名其妙。因此有些文化是各自所独有的。

2. 3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委婉语的语用失误的策略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常常被视为不礼貌、不友好,有时甚至会触及个人隐私权和文化禁忌等,不为人们所接受或者忍受,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消除的,因此,防范或避免语用失误是必要的。

2. 3. 1加强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只有熟悉交际对象的文化、礼仪、习俗等,才能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使交际取得成功。外语学界普遍认为,语用能力可以通过外语教学进行培养。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交际手段,那么,熟悉交际对象的文化无疑能促进交流。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3. 2增强文化敏感性,缩小文化差距

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用,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思维模式、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对于中国的语言学习者而言,语用失误是由于交际者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系统学习,尤其是对中西文化差异缺乏洞察力和领悟力。因此我们要主动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防止语言失误,减少交际故障的产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是要通过客观的非判断性的对比,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在摆脱民族中心论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另一种文化。在对比中,必须牢记“不同”并不意味着“不好”。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才能获得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2. 3. 3鼓励引导外语学习者多接触英美原版的资料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深入,外语学习气氛日益浓厚,英语杂志刊物层出不穷,推荐一些优秀期刊,引导学习者从简写本、注释本到原著逐渐地接触、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开拓视野,扩大阅读量。对于具备一定语言交际能力和审美力的学习者,英美影视片无疑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者语言实践的情景,为他们学习英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正如有位美国学者Hugh Rawson(1985:3)所指:“几乎没有——包括那些自诩言谈最为直截了当的人——能有哪一天不使用委婉语的”。委婉语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委婉语,在语际转换中,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对跨文化交际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Enright, D. J.. Fair of Speech: The use of euphem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 Huge Rawson.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Inc, 1981.

3. Yule,G. Pragmatic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4.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棉纺下一篇:印刷业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