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素质教育管理类型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经费到账模式对我省公办高职院校行为影响的研究”(2013JK265)及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办学模式研究”(GZYLX1213338)的成果之一。摘要:我国现阶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校素质教育管理类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素质教育管理类型论文 篇1:

加强中职生教育管理中素质拓展训练刍议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不断改革创新,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整体职业素质,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想在企业中得到充分发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整体职业素养。这种高级能力不是通常的专业知识或者生产技术,而是一种非专业、非技术的要素,这种要素能够跨岗位、跨职业,甚至跨行业。

[关 键 词] 素质;拓展训练;中职生

素质拓展训练既能发挥中职教学的潜能,又能提高学生团队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学校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外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学生在企业中更好地发挥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能调整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中职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提供新的“抓手”。

一、素质拓展训练介绍

素质拓展训练又称为外展训练,起源于国外的户外体验式训练,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此种训练项目具有思想性、挑战性、趣味性,可以起到锻炼人们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展训练越来越受到企业的认可和推崇,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训练的模块主要有自我管理、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环境适应等。

二、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及其积极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基于心理素养提升的训练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有了新的完善与补充,在新的时代建设中更加符合社会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对培养现代化人才队伍具有积极的实用效益。中职教育作为定向培养就业需求人才,在其教育管理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具有非常良好的实用效果。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基本内容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建立的初衷是军队为了帮助士兵克服心理障碍而组织实施的训练。随着社会发展,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中心问题。一名员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是无法稳定有效开展工作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就无法实现,企业就难以扩大发展,基于这种需求,素质拓展训练得到蓬勃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管理者的青睐。素质拓展训练就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实施,让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体验训练项目,在训练中与他人进行密切联系配合,实现训练项目的目标。通过这种活动参与的形式,深化团队成员间的联系,提升集团的团队战斗力。素质拓展训练的组织形式一般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充沛体能、成功心理、挑战自我和团队合作项目训练。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参与者的综合素养。

(二)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实施素质拓展训练的积极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我国起步不算太晚,只是近些年才得到较快发展。由于其训练效果明显,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效果,越来越受到企业、社会团体机构的欢迎。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也已经逐步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介入,丰富了学校教育内容,提升了学校教育效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1.能够激发学生的本性潜能

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认知存在盲点,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认知不够清晰,对自己的能力素质把握不够全面,有些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具有哪些优秀坚韧的品质。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与他人共同完成各项训练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唤醒其一直被忽略、沉睡的潜能,促进其能力素养全面提升,展现其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

2.强化学生思维能力拓展提升

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很多,对于人的能力素养锻炼是全面的,有的注重体能的锻炼,有的注重个人思维能力提升,有的注重团队配合意识的培养。不同的训练科目的完成形式也不尽相同,需要参与者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探索,找出内在规律解决问题。例如:进行“解手链”的项目,让参与者手交叉着拉手,在松开手的情况下如何将网状圆变成手拉手的圆圈,这就需要参与者认真的研究思考了,寻找解决办法。通过这种思考探索的形式,促进所有参与者積极思考。

3.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团队意识,那么就算再高的技能水平,也不是企业需要的科技人才。鉴于此种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职学校教育管理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实施,通过各种拓展训练项目开展,可以强化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开展“信任背摔”活动,就是培养团队的信任意识,一个人把自己最不安全的后背交给团队,通过这个项目,团队的信任感、凝聚力可以得到有效增强。

4.促进了学生之间深层次沟通交流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少集中在一起开展活动,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一些小团体、小范围内的沟通交流。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深入开展,全体学生都要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每个人都要充分展现其能力素养,才能促使集体训练项目的有效实施。在这种学生需要充分展现其能力素质的活动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深入,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团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如何加强素质拓展训练

(一)加强拓展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训练拓展项目最终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教育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对学生来说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教育管理产生排斥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将素质拓展训练的新型教育模式应用到中职教育管理体系中,通过这种新型训练模式的运用,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学校需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组织能力的强化提升培训,从校外邀请专家教授为教师开展专职培训讲座,从理论层面上帮助教师树立开展素质拓展拓展训练的思维意识,让教师具备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基本素质,做一名合格的理论践行者。其次,可以采取“送出去”的培训形式,让教师到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参加培训,以亲身经历、感受实践的形式体验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效果,同时借鉴学习拓展训练专业人员的组织形式,强化教师的训练开展实践能力。最后,要充分深入开展教学研讨,让教师结合素质拓展训练开展实施情况,以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深入研究,创新学校素质拓展训练深层次开展形式,提升学校训练效果。

(二)选择简单易行的项目

中職学生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选择在班会课或晚自习进行。这个时期,学生精力基本被消耗完,大多数学生普遍感觉到无所事事;另外,目前素质拓展教育并没有在全国普及,场地设施不够健全完善,无法开展一些复杂的活动,所以教师要根据现实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当下简单高效的教育项目,如开展“解手链”“坐地起身”“击鼓传花”等项目。教师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训练,进而增强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最后,教师也要根据自己的教育管理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完善中职教育管理。

(三)开展活动训练时的安全事项

安全是学校的底线,尽管拓展训练中的活动项目比较简单,但必须把安全摆在整个拓展训练的首要位置。每次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项前要对使用的设施设备、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了解、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对学生讲清楚训练中的安全事项。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行为、状态,对那些自控能力差、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要加以特别的关注,严格控制他们的行为,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训练结束后,要安排学生整理好训练器材,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四)制定周密的训练实施方案

周密的训练方案是拓展训练得于顺利组织开展实施的前提条件。在拟写训练方案前,教师必须立足于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场地情况,选择能够在学校教学中组织开展的,制定相应的训练规划,然后从学生的人员情况、学校的设施设备情况,结合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安排,科学合理地制定训练实施方案,确保训练实施方案的可操行性,注重训练效果的提升。训练结束后,教师需要根绝训练开展情况,深入开展分析总结。从活动开展情况着手分析,探讨活动组织中是否有不合理、不到位的地方,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从学生的参与训练角度进行总结,请学生谈谈他们的参与训练的感受,在训练中感觉哪些地方不适应,参与之后自己的思想心理有什么变化,让他们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分析总结,提升素质拓展训练的组织管理水平。

(五)训练基地的建设

素质拓展训练在中职学校中属于新建设的项目,中职学校对于此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其硬件条件难以构建大型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项目。基于这种情况,中职学校需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开展规划设计,立足于自身条件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的发展建设。首要,要加强对普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以及设施,巧妙构建培训项目,将难度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再次,要重点加大对项目“软环境”的建设投入,以软实力的提升促进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建设,丰富使用道具的内容,提高道具的使用效率。

素质拓展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以训练促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素质拓展训练确实是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

四、结语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发展中职教育,这给中职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型高素质人才,教育管理非常重要。中职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每一名学生的思想、素质、能力都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要让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在思想意识、适应能力、行为习惯上协调发展,选择合适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以及方法,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嘉.培养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质:职校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及教育途径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8).

[2]承剑芬.试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编辑 武生智

作者:肖承军

学校素质教育管理类型论文 篇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困惑与思考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经费到账模式对我省公办高职院校行为影响的研究”(2013JK265)及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办学模式研究”(GZYLX1213338)的成果之一。

摘要:我国现阶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呢?本文从高职教育的视角,通过分析最新的政府政策文本,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三个困惑需要进一步厘清: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并提出相应建议:坚持就业导向、强化高职教育内涵、突出市场机制作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市场2014年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元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相继出台,吹响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改革号角。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在学习《决定》和《规划》的基础上,试图从高职教育的视角作批判性思考,以期更好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与表述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在上世纪,我国一直沿用“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直到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才首次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没有过多表述,仅提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以及“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明确表述: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了更多的表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归纳起来,核心要点就是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1]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新表述。2014年的《决定》和《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和构思无疑是最新颖、最全面、最详细的,并对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首先,明确提出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第二,明确提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由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后承担。《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第三,明确提出横向和纵向的学生成才的“立交桥”。《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规划》也提到,“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困惑——高职教育的视角

1.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经十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取得新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存在一定的争议,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职业教育完全变成了就业教育,过分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从而忽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2]但对于高职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还是升学教育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者,政府行政机构还是各个高职院校,都是形成一致的共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导向是什么?是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呢,还是升学为导向?解读《决定》和《规划》,笔者发现,在指导思想的表述中两个文件都明确“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但在具体措施上,却转而鼓励升学。《决定》和《规划》提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由此有充分理由可以预见,不管愿意与否,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的核心指标将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转向升学情况。相对前者,后者评价更加直观、更加快捷、更有吸引力。面对生源竞争不断加剧的高职院校,在日后的办学过程中将更加困惑和迷茫:办学理念应该是就业为导向,还是升学为导向?专业设置标准应该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满足岗位技术技能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科目?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应该是“双师型”,还是侧重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的辅导教师?等等。

2.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层次还是一种类型,近年一直都在争论之中。层次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只有“安心其位”,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有发展,而不应一味盲目追求“上位”,从而丧失特色。类型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应该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政府政策文本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3]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如何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呢?《决定》和《规划》对此没有明确的表述,反而给人增加一种困惑: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明确发展路径:“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按此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一种类型,它不仅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应(将)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承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将是由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它们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理所当然成为职业院校中的一员,只不过办学层次是本科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规划》明确划定职业院校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并不包括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后者不属职业院校,而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并且,《规划》在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基本原则中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也即说,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及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都不列入职业教育范畴。这样人们就困惑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的是应用技术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分别是什么关系?

3.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

美国伯顿·克拉克创立的“高等教育协调三角”模式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采用的主要范式。该模式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院校及市场三种力量同时影响,这三种力量可以整合成一个三角形,每个角代表一股势力的极端和其他两股势力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区域则代表三股势力不同程度的结合。[4]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重大创新都不是依靠政府强化管制取得,院校的自生秩序和宽松的环境才是高等教育重大创新的必要条件。[5]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协调政府、院校和市场三者的关系呢?《决定》在指导思想上就明确“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把“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列为第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市场机制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需求平衡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需求平衡机制是指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敏感度,加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公平竞争机制是指营造院校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其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自觉性。“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无疑更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即说,谁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谁具有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能力,谁就可以(应该)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应该通过公平竞争而定,市场筛选而定,而非由政府“钦定”。然而,《决定》却明确规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只能由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这不得不让人们困惑: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究竟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还是直接由政府“钦定”?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高职教育的视角

1.坚持就业导向。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社会的认可。这与其倡导“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有着紧密关系。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并在措施上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推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以及转学、升学,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不符,只会把高职教育演变成普通本科教育的“预科班”,极大弱化高职教育本应具有的本质特征,甚至把这几年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此举应该慎行。

当然,上述措施慎行,并不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然是“断头路”。笔者建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每个行业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市场需要本科层次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就不应仅限于专科层次;专科层次职业人才能满足市场需要,高职院校也不应一概升格为本科层次。此举既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又满足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2.强化高职教育内涵。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应该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改变人们高职教育等同专科教育、低等教育的印象,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因此,笔者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前提,是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甚至更高层次。承办各层次高职教育的院校都统称为职业院校,而不应另起炉灶,再增加“应用技术类型”一类的名称。对于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一概改称为职业院校。通过“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探索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只会进一步弱化高职教育内涵,只会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等同低等教育的社会印象,严重阻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职业院校也有不同层次之分,负责专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专科职业院校,负责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本科职业院校。

3.突出市场机制作用。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数量扩张往往可以由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直接推动,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则更多依靠院校自身的竞争进行提升。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对政府来说,关键是维护和鼓励职业院校的自生秩序,营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职业院校通过公平竞争,努力提升其在高职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因此,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府应放弃“钦定”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举办的办法,改为允许有条件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一并参与竞争。我们相信,通过院校之间的充分竞争,一定能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一定能使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 忠.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3(4):97-100.

[2] 冯胜清. “以就业为导向”切莫走偏[N].中国教育报,2012-03-21.

[3] 陈宝华.比较视角:单轨制还是双轨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江苏高教,2010(1):134-136.

[4] [美]伯顿·克拉克 等.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9.

[5] 邓耀彩. 高校定位:自生秩序还是管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47.

作者:陈宝华

学校素质教育管理类型论文 篇3:

关于河北省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的调研

摘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做出了范围界定,并通过深入调研,分析了“双师型”师资的来源、职称、年龄、学历结构以及类型结构,重点分析了同一类型的“双师型”教师和不同类型的“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并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调研

作者簡介:孙芳芳(1982-),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人力开发;汤生玲(1956-),男,河北滦南人,河北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魏明(1979-),男,安徽定远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高素玲(1962-),女,河北滦县人,硕士、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和教师管理;张荫(1983-),女,吉林松原人,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2011年度软课题“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项目编号:114572159),主持人:王玉芬;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课题“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三农问题解决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101085),主持人:高素玲。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有效地了解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发展现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教所受河北省职成教处委托,对全省11个地区和省直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目前,在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上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出于调研和统计分析的需要,本次调研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为下列三种情况:一是具有教师资格(职称)且具有非教师系列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系列职称的教师;二是具有教师资格(职称)且具有高级工及其以上技能系列职称或资格等级证书的教师;三是具有教师职称且在企业等单位工作二年或二年以上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了便于统计还规定,同时具有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的,统计时归为第一种情况,同时具有第二、第三种情况的统计时归为第二种情况。此外,把既从事理论教学,同时又从事实习、实训(不包括实验)教学的教师称为一体化教师。在河北省2005年调查的359所学校中,有107所中等职业学校没有填写“双师型”教师,占被调查学校数的29.8%。有252所学校填写了“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基本情况

(一)“双师型”教师来源结构

从“双师型”教师来源来看,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占75.85%,企业调入的比例占11.67%,其他单位调入的比例占12.48%。与抽样学校的教师总体比较,“双师型”教师来自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比教师总体比例高7百分点,比专业课教师的比例高6个百分点。

(二)“双师型”教师在教师中所占的比例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6.62%,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为32.91%,均比较低。其中,既从事理论教学又从事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师占专任课教师的比例为8.18%,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为16.15%,约占“双师型”一半的比例,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中约有一半教师即从事理论教学,又从事实践教学。

(三)“双师型”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

与抽样教师总体比较,“双师型”教师中本科学历教师、高职称教师比例不仅高于总体,而且也略高于专业课教师,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双师型”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上、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也高于教师总体和专业课教师,反映了“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较丰富的教学或实践经验。

(四)“双师型”教师的类型结构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课、一体化“双师型”教师,还是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具有非教师系列职称或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占一半多。从三类“双师型”教师总体平均来看,拥有技能系列职称或资格以及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二者合计为66.65%,而拥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3.35%,充分反映了“双师型”教师要求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特点。从职称级别来看,拥有高级工职称或资格(主要是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占全部“双师型”教师的三分之一强,其次是拥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和技师,具有在企业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拥有非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高级技师职称的教师比例更低,二者合计仅相当于拥有技师职称教师的比例,但拥有非教师系列高级职称、技师、高级技师三者合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是26.39%,比拥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20.44%(表1)高近6个百分点,进一步反映了“双师型”教师注重实践能力的特点。

表2 调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类型结构

二、“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比较

(一)“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占比

从总体来看,被调查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16.3%。从学校类型来看,技工学校最高,占三分之一强,其次是中专学校,最低的是成人学校,仅为平均水平的1/3。“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平均达31.6%,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中约有1/3是“双师型”教师。从学校类型来看,最高的仍是技工学校,其次是职业高中和中专学校,说明技工学校更强调动手能力。最低的仍是成人中专,主要是由成人中专的办学条件和特点决定的。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来看,无论是“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还是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比例,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高于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又高于普通中职学校。民办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表3)

表3 调查学校总体及不同类型学校平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二)三种类型“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比较

从总体上来看,“双师型”教师主要分布在理论课教学,从事理论课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二者合计为78%,专门从事实践课的“双师型”教师不足1/4。从学校办学类型来看,理论课“双师型”教师比例最高的是成人中專,其次是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最低的是技工学校。而实践课“双师型”教师比例最高的是技工学校;其次是职业高中,最低的是中专学校和成人中专,说明成人中专、中专学校强调理论课教学,而技工学校强调实践课教学。各类学校的一体化教师大约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均在1/3左右,最高的是中专学校,最低的是成人中专,可见,各类学校均重视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来看,重点职业中学在专业理论课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非重点职业学校的一体化“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说明重点职业中学注重对理论课教师的培养,而普通职业中学强调教师的通用性。民办学校实践课“双师型”教师比例高于平均水平,说明民办中学更重视实践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表4)

表4 不同类型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在专业理论课、实习

指导课和“一体化”教师中的比例

三、同一类型“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较

(一)从事理论课教学“双师型”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的比较

总体上来看,具有技能系列职称和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占主体,同时具有技能系列技师、高级技师职称和非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而具有中级职称和高级工或资格证书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大。从学校办学类型来看,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具有技能型职称的教师比例较高,而成人中专、中专学校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较高,尤其是成人中专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74.46%,反映了成人中专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特点。从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来看,职业高中的比例最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许多职业高分布在农村,产教结合的程度较低。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来看,在国家级重点学校中具有技能系列职称的教师占56.28%,高于省级重点和普通中职学校的比例。民办学校中具有高级工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比平均水平高15%左右,而具有非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高级技师“双师型”教师比例比平均水平低一半左右,反映了民办学校吸收高职称、高素质教师的能力还非常有限。(表5)

(二)从事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较

在从事实习指导课的“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资格证书的教师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高,具有非教师系列高级职称和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较低,低于理论课“双师型”教师的这一比例。从学校办学类型来看,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从事实习指导课的“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较高,尤其是职业高中具有高级工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最高。中专学校从事实习指导课的“双师型”教师中拥有高级技师和技师的比例较高,技工学校从事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拥有技术系列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高,职业高中从事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比较较低。

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来看,在从事实习课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中,国家级重点学校拥有高级工职称或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较高,而具有高级技师、技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反而比普通中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比例要低,与从事理论课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情况基本一致,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国家的教学评估指标有一定的关系。民办中职从事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拥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称以及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较高,这说明民办学校更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吸引进来的高职称教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表6)

(三)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较

在从事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中,总体情况基本上与其他两类“双师型”教师相同。从学校办学类型来看,职业高中中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高级工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较多,所不同的是技工学校、成人中专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高级工证书的比例偏低,而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偏高,在50%左右。职业高中从事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仍然偏低。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来看,国家重点和省级重点学校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与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高级工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差不多,均在40%左右,而普通中职学校具有技能系列职称和高级工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高达61.62%。与专业理论课和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的情况一样,国家级重点中学也是仅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较低。民办中职校从事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较高,尤其是高级技师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表7)

四、“双师型”教师非教师系列职称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较

(一)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较

从调查学校总体水平来看,一方面,在具有技能系列职称或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中,拥有高级工职称或资格证书的教师占了70%左右,技师在20%左右,高级技师不足10%。说明河北省中职学校拥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短缺,大多还仅是拥有高级工证书而已;另一方面,具有高级技师和技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在实习指导课教师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一点,充分说明实习指导课教师要求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从学校办学类型来看,技师和高级技师比例较高的是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的一体化教师中的技师比例也比较高,而在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高级工教师比例最高的分别是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来看,国家级重点中学具有高级工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从事理论课教师和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较高,普通中职学校从事实习指导课“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较高。民办中职从事实习指导课和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中具有技师及其以上职称、尤其是高级技师职称的教师比例较高,而理论课教师中具有高级工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较高,充分反映了民办中职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的办学特点。(表8)

(二)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在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比较

从调查中职学校总体情况来看,在具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雙师型”教师中,一方面,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80%左右,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仅占20%左右,说明河北省中职学校中具有非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比例最高的是实习指导课教师,其次才是一体化教师和理论课教师,进一步说明了实习指导课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的事实。从学校办学类型来看,技工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最高,其次是成人中专,比例较低的是职业高中和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双师型”教师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的比例大约为7:3左右,而其他学校约为2:8左右。从重点和非重点学校来看,在专业理论课和一体化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比例高于非国家重点中职学校,而在实习指导课教师中,普通中职学校略高于重点中职学校。民办中职学校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在三类教师中的比例均略高于平均水平。(表9)

五、结论和建议

从总体上来看,河北省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有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各类学校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有效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被调查学校中有近1/3学校没有填写“双师型”教师,虽然说没有填写并不意味着没有,但至少也说明“双师型”教师在专任课教师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低,或者说还没有引起重视。

(二)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吸引企事业单位高级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以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到职业学校任教,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1],对从企事业单位中引入的人才,要提高门槛,尽量聘用高级职称的人才。

(三)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2]。在进一步提高专业理论课“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实习指导课“双师型”和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四)各类学校要因地制约地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规模小的要重视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规模大的应理论课和实践课分而治之,以体现各自的特色。

(五)重视“双师型”教师评估机制[3]。对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评估,要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并从重证书、轻能力,重理论课、轻实践课转向重能力、重实践课的发展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张萍.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58.

[2]蒯迎春.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1(28):250.

[3]黄献红.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06):61,62.

责任编辑:葛力力

作者:孙芳芳 汤生玲 魏明 高素玲 张荫

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拌合站操作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