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校实施表现性评价,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本文分别从确立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目标,构建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体系,建设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情境,形成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和素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利用表现性评价提升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过程。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1:

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画像

摘要北京市海淀区在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建立和实施方面进行系统探索,确立了包括科学知识与观念、科学过程与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3个一级维度,以及13个二级维度、34个三级维度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据此开发分级分类评价工具,为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提供“体检报告”,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改进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素养;教学质量监测;思维参与度;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

文献标识码B

201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其中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是重要内容。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区的核心区,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2016年4月,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启动“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项目,精选了一批中小学校,也引进第三方科学教育专业机构,组成研究团队,集中研究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和培养策略,在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建立和实施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

一、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开发的理念与过程

就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试而言,国际上有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NAEP(国家教育进展评估项目)三个著名的评测项目可以参照。PISA、TIMSS和NAEP的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在测评内容、测试对象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评估的核心内容“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上是基本一致的,而且近年都有将科学兴趣、科学态度等非认知因素纳入未来科学素养测评体系的趋势。在国内,胡卫平教授提出的科学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交流、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四个方面构成的测评框架,成为2017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小学科学学科的命题依据。

国际和国内研究表明,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的维度、内容已基本达成共识,需要探讨的主要是对测评框架的细化,即对不同学段学生科学素养表现的刻画,以及如何命制测试题才能测查出学生的科学能力水平,而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海淀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项目面向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现状与问题,结合科学实践及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提炼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形成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框架,构建了分级分类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学生科学素养表现具象化。

我们依托《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0-2020年)》《21世纪学习框架》和科学素养三维度的理论,确立了科学知识与观念、科学过程与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3个一级维度,以及13个二级维度、34个三级维度,开发了中小学统一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2016年10月,课题研究进入依据测评框架开发测试工具的阶段。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具体要求和水平差异,我们对测评框架的表达方式作出了大幅度调整,对每一个三级指标按照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及初中四个学段给出具体描述,指向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科学素养预期,增强了测评框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小学中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小学高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后,我们重新审视和修改了科学素养测评框架,在个别地方做了微调,形成了上述指标体系的测评实施版。

二、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测评

1.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有3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34个三级维度(见表1)。

一是科学知识与观念。掌握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最基本的目的,也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基本要求。理解与应用科学知识是进一步开展科学学习以及参与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已往对知识的界定有所不同,这里的科学知识与觀念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从科学视角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基本认识,二是科学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三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科学过程与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希望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是科学态度与责任。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科学教育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实证精神、批判质疑、合作分享、责任担当等科学态度与责任。

2. 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分级示例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年段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存在的客观差异,我们将测评体系中每一个三级指标按照四个学段进行详细描述。

以“1.3.1太阳系及宇宙”为例,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要知道与太阳、月球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可。小学中年级学生就要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初步了解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规律。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从系统的角度知道太阳系及宇宙中一些星座的基本概况,知道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分别与地球自转和公转有关。即将对规律的认识推向去探寻原理,建立现象与规律、规律与原理的初步联结。初中阶段则希望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宇宙观。

3. 指向学生科学能力水平的测评工具

我们努力改变命题方式,摒弃单纯对记忆性、事实性知识的考查,提高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的思维参与度,从而考查他们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创新、表达交流等科学过程与能力。下面以一道小学中年级测试样题为例作说明。

果果使用这个流程图来给动物分类。下图中哪个动物属于丙组?( )

从知识层面,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生命科学中生命的基本特征之“初步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能根据有关特征对动植物进行分类”。传统考试一般会设置选择题,直接看分类的结果是否正确,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推理能力。改进后的命题用流程图引导学生经历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等思维过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最后才能确定丙组动物是谁。这样就实现了对学生“科学过程与能力”的考查。

三、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

围绕科学素养测评体系,我们对项目学校的科学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帮助教师明晰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具体目标。我们还配合主题式实践活动方案,帮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方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的有效学习。根据目前已经取得的经验,我们在后续研究中还将完善评价工具,推行更简便易行的评价,建立一套科學素养提升解决方案,真正实现评价对教学改进的引领作用。

目前,我们依据本套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开发出了适合学校统一测评使用的分级分类评价工具。这套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的特点,能够适用于小学和初中阶段所有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判断,不依赖于课程和教材内容。通过测评,我们能够为每所项目学校提供一份整体的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体检报告”。学校可据此较为客观地判断自己的教育优势与不足,进而改进教学。

例如:表2和图1给出的某学校测评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的发展高于大多数学校,是学校的优势;而在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批判质疑方面的发展还需要加强。这说明该校平时注重给学生安排问题解决类活动,但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进行研究判断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不足,也提示学校是否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在师生对话和课堂氛围方面做相应改进。

通过一年的实践,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活动式课程实施产生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已经开始对课堂组织形式、资源形式、师生互动形式、评价形式等进行理性思考,并且开始在课堂中自觉应用习得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的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体系,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建构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效体系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相信,在学生科学素养测评数据的指导下,学校的课程实施、区域的教师培训都将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方.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研究述评[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12).

[2] 王蕾.PISA在中国:教育评价新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8,(2).

[3] 朱行建.国际教育评价中的科学探究能力测评简介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2).

[4] 张华华,王纯.美国教育进展评估带给我们什么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2).

作者:方丹 王思锦 李从容

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2:

利用表现性评价提升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

摘 要:我校实施表现性评价,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本文分别从确立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目标,构建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体系,建设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情境,形成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和素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利用表现性评价提升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过程。

关键词: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小学生;课程

“学习者为中心”是教育发展历程的总体趋势,我校提出的“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校本探索”正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以我校二十年来坚持的科技教育实践为基础,一方面通过表现性评价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探究科学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掌握科学技能的方法,培养热爱科学与社会的情感。逐步建构具有我校特色的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体系,为全国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经验;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提升乡村小学生科学素养,让每一位小学生都能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一、确立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目标

学校制定了《乡村小学科技教育行动纲要》对乡村小学科技教育做了系统思考、整体建构,聚焦儿童的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有个性、善思辨、乐学习、会创造”的新时代少年儿童。学习坚守“时时力行,事事立新”的育人理念,通过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让成长拔节有声,让童年五彩缤纷,让学习真的发生。

1.坚持田野性。学校地处乡村,科技基地的建成,更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我们坚守乡土特色,立足多元发展,从农田到畜牧,从观花到渔业,研究涉及乡村的方方面面。

2.坚持乡土性。乡土因其与城市相对,独有的乡土风俗和乡土气息,促使学校发展能够显现独具一格的特色。我们探寻历史遗迹,探寻新农村发展,寻找历史遗留的故事和姓氏文化背后的精彩,科技教育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不能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儿童的所有能力,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他的思维活跃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因而在评价中我们仍需坚守评价的模糊性。

3.立足儿童性。科技教育立足儿童自身特点,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坚守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总方向,促进儿童整体素养的提升。儿童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儿童的作用,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解放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儿童能力,促进儿童发展。

4.融入现代性。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事业,需要关注当下社会,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在资源的运用中形成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儿童与社会发展相联结,立足儿童之时,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育和评价的多面性和现代性。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思维,触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评价中的弥散性。

二、构建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体系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确立了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内涵,并编制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表。

1.我校发展儿童科学素养的内涵。

我校在实施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乡村儿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对乡村儿童科学概念与技术的培养训练;更加关注乡村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心智运作能力,发展乡村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设结论、实验做操、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更加关注提升学生应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学生运用个人与团体合作的创意来制作科技产品的能力;更加关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以及喜爱探究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我校研制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量表

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种新思路。主线是培养乡村儿童所具有的科学素养内涵。两条辅线分别是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它们盘绕在主线之间。辅线之一是思维过程;辅线之二是实践过程。实践是看得见的,思维是看不见的。这三条线其实是贯彻铜山小学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科学素养螺旋上升的三个标准,围绕这三条线引领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三、建设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情境

1.依托基地和场馆,建构基地群。目前学校有10个校内科技基地,自然生态园、百果园、动物乐园、小气象站、水产养殖、百花园、生态林、中草药、种植园。在此基础上,投资兴建创客实验室,里面配备了小型机床、刨床等学生动手操作仪器。学生在这里可以利用小型机床进行简单科技发明作品的加工,能自己动手做3d打印的作品。科技辅导通过实施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基地中的表现情况。

为了充分挖掘基地的教育功能,努力做到每一个基地都有主题性课程。学校开发了节约水资源、生态保护、家乡的中草药等十处以“亲近性学习、主题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大类六十个项目的基地课程。低年级以亲近观察,认知为主;中年级以主题体验,主题探究为主;高年级以项目研究,自主创造为主。班主任利用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量表,观测学生参与班级项目组活动的成长过程,

2.借助场馆和资源,开发项目群。学校适度整合周边资源,结成共建单位,根据场馆特点,开发丰富多彩的少儿科技教育项目。开发了太空种植、观花、现代物流等少儿科技实验的项目,让每一个场馆都成为儿童的实验室。例如太空种植项目,我们学生通过种植发现,太空种苗生命力强,产量高;这是观花项目,学生通过种花,养花,在科学观察、性情养成等方面有所提升;这是班花项目,我们在种养殖活动中,通过学班花,悟班花,做班花的活动让学生学做花一样的好少年。项目辅导员通过实施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评析学生科学素养的发生、发展历程。

3.整合系列课程,完善课程群。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根本,校本课程为特色,整合系列科技课程,按照课程活动化,活动生活化的路子重新建构成“童创课程”体系。课程在核心素养的理念下,以兴趣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点,以探索为方式的路子,将学科课程、社团活动、主题研究、基地资源等重新整合。科技教师通过实施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参加和建设属于他们自己的课程。

4.落实友善用脑理念,推进课例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我们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他们勤问、善问、精问,想学、会学、乐学。在课堂上实施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使学生的各类学科素养真正落在实处。

5.组建特色社团活动,形成社团群。研究社团是为了满足有个性化科学探究需要的学生而准备的。环境研究所、科技制作研究所、生物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每周三下午,航模、纸飞机等社团的志愿者到校与学生一起开展社团活动。同时,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成立了发明创造、水产养殖、盆景栽培、中药栽培等研究社团,由有这方面专长及兴趣的老师、中医药大学学生、老中医、种植能手等校外辅导员担任辅导工作。社团辅导员实施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理解的深入提供契机。

6.创新教育技术手段,推送童创E平台。在网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校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搭建童创E平台——周末实验室,这是科学发明作品展示、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实验视频、科学前沿信息、科学创想互动等综合性的数据平台,在平台上学生可以观看视频、可以上传作品,也是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数据后台,学校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为项目的后续实施,学生的发展路线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四、形成学生受益终身的能力和素养

随着我校乡村小学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的不断深入推进,我校师生容貌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表现性评价既能有效支撑每一位小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引导教师不断形成课程反思的专业态度,还为学校的品质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用科学素养表现性评价,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特质,性格特点,辨析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探寻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从而为每一位小学生科技梦的腾飞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昱蓉.表现性评价的实践价值与反思[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5).

[2]霍力岩,黄爽.表现性评价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3]黄纪针.论促进学生发展的表現性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210000)

作者:王鑫

小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摘 要:为实现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本研究立足漳州市实验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从探究型的科学课堂的构建、开展校本科技实践活动、与机构合作开办科学讲座、引入生命关怀课程等方面,探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科技实践活动;科学素养;小学科学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3月份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跨越式提升作出了总体部署。方案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应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方案还强调要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才能达到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的目标,才能维系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长治久安。笔者认为,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要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立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各类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立足科学课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2]。如物质科学领域,三年级的《了解土壤》,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用手摸和捻土壤,把土壤静置在水中。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了身边常见的土壤是由水、空气、岩石微粒、腐殖质等物质混合而成,知道了土壤有沙土、壤土、黏土之分;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它们的渗水性不同;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不同的土壤性质不太一样,因此分别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土壤关系着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再如生命科学领域,四年级的《我们来养蚕》,学生通过亲自养蚕、写养蚕日记、拍照、画画等一系列活动,了解蚕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知道了蚕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小学科学的学习以探究为主。在小学科学课堂,学生通过各种实验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一过程,从而获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知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系到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全局,是一个民族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科学素养也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是基石,激励着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终身学习的品质是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保证。

因此,要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不应流于形式,而是要把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的点点滴滴踏踏实实地落实在每一节课上。

二、以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我国教育家刘国正认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是水泥的隔离层,而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小学科学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活动,生活是科学的天然教育场,培养科学素养需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立足课堂并延伸至课外,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学校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漳州市实验小学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下面谈谈如何以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利用学校的“地理生物园”“开心农场”“闽南生物馆”,开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科技实践活动。“地理生物园”里有许多植物,是学生学习生命科学重要的实践场所。在“地理生物园”里可以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地理生物园”可以成为三年级的“观察植物”、六年级的“生物的家园”“生态平衡”“食物链”等课程理论结合实践的场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主阵地之一,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在现实中加以运用。本校科学老师利用课间,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对“地理生物园”的植物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长期观察,并做好相应记录。观察记录表格如表1。

本活动结合“开心农场”种植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植物生命的始终,经历挑种、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拔草、捉虫等一系列劳作,体验农民劳作时的辛苦。在收获成果之后,亲自洗、煮、吃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光荣和收获的不易,从而养成勤俭的习惯。通过此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物种生命周期的长短、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要求等。以学生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材料和数据为基础,学校开发了“植物类”校本课——“红领巾闽南生物馆校本课程”。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在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同时也培养了科学素养。

(二)以“红领巾闽南生物馆”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营造科学教育环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本,博物馆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有一定规模的学校都设有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教学资源。漳州市实验小学“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创建于 1984 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馆藏越来越丰富,现有动植物各类标本近千件,布置營造出大自然和谐的生态模拟坏境。馆内还有恐龙化石模型、北斗七星模型、九月星空图、软体生物解剖图等,是学生全方位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

每周一、周二、周四的社团时间,学生可以利用“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内的丰富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通过标本认识各种生物

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馆内各种动物标本,认识各种动物,如狮子、梅花鹿、鸳鸯、白天鹅等,还能认识罕见的海洋生物,如四大名螺——万宝螺、唐冠螺、凤尾螺、鹦鹉螺,以及各类昆虫,如蝴蝶、蜘蛛等。

在学生观察记录(如表2)的同时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动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对体型、种类相似的动物进行辨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和同学交流收获和发现。此活动是小学科学课生命科学关于动物知识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也是语文学科《鸬鹚》等课文的重要辅助。

2.结合馆内丰富标本资源,学习校本课程

学校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漳州市实验小学利用“红领巾闽南生物馆”和“生物地理园”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水果类,花卉类,昆虫类,鱼、爬行、两栖类,鸟类,哺乳类六个系列编写校本教材,分低、中、高年级三册。教材以学校生物标本和校园植物为依托,内容形式多样,有的在故事中渗透知识,有的让动物“自述”,有的通过设置情境介绍知识……每篇文章后面都链接有相关知识点、阅读点,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扩展和延伸。校本内容形式活泼有趣,图文并茂,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让学生樂于阅读、易于接受。而文章之后的拓展延伸为阅读者提供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如同类故事、诗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三)以科技节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校科技教育的深入落实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漳州市实验小学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本领的平台。学校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科技节设计的竞赛项目有一年级的“纸飞机飞行”、二年级的“植物叶子作画”、三年级的“电子DIY”、四年级的“造桥”、五年级的“无线电科技小制作”、六年级的“电脑科幻画”等。趣味类项目还有“机器人操作”“科技小制作”“无线电定向”“考古”“科学表演秀”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结合课堂内学习的科学知识设计自己的竞赛作品,或创新方法,或创新作品,或创新思路,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

除每年一次的科技节活动,常规的活动还有“科技金点子”“科技小制作”“科技影像节”等。学生把生活和学习中的奇思妙想用“科技金点子”展示出来;通过动手、动脑、废品再利用,制作出“科技小制作”,有些是精美的装饰品,有些是改进过的小工具;“科学微电影”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培养创作、表演、摄像、剪辑等能力的同时又掌握了科学知识。在常规的比赛活动中,如有优秀的创新作品出现,就可以推荐参加当年的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每年的科技夏令营、创客等活动在丰富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也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一系列的科技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塑造更为良好的科学环境,推进个性化科学教学。

(四)以科技讲座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科技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各类竞赛、趣味活动,漳州市实验小学每年还邀请相关专家到校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多次邀请厦门“保护动物协会”的负责人开展关于“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动物”的讲座,让学生知道人类应与动物和谐共生于地球这个“家园”;邀请一七五医院妇产科和泌尿科的专家开展关于“青春期生理卫生的注意与防范”的讲座,让青春期的学生及时接受更专业的知识,了解自身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自我保护,让学生安全、快乐地度过青春期;与气象局一起举办“世界气象日”活动,让学生了解气象知识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与无线电管理局一起举办“无线电与我们的生活”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无线电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邀请牙科专家开展“爱牙日”讲座……

通过各类科普知识讲座,学生在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尊、自强的人格,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五)重视生命关怀,传播健康的人生理念

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不忘初心,时刻渗透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漳州市实验小学是漳州市唯一一所引入“生命关怀 人道教育”课程的学校。“生命关怀 人道教育”的课程是通过创设营造逼真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动物的角色,亲身体验各种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感受。本课程还讲述了很多人与动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情感,知道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有喜怒哀乐。

通过此课程,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地对待生命历程,在提高生命的质量的同时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珍贵,清楚地认识到自然界不同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在与自我、他人和自然建立起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此课程利用社团时间在一、二年级授课,也利用假期举办夏令营活动,通过学习和活动,使学生从小懂得生命的不易,应该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

针对未来,学校会坚持开发多角度、多维度、深层次的科技课程资源,坚持“立足科学课堂、以生为本、深抓特色、稳步推进”的科学教育工作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1.

[2]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2-25) [2019-11-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3/14/content_5053247.htm.

(责任编辑 孙震华)

作者:方绿珍

上一篇:医生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年底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