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共8篇)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 篇1

何慧慧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还是教四年级1班,这班的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性强。从上学期的科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对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但由于学生还有许多对科学课的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强了,对“科学”也很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着重培养。

二、学期教学目标

(一)充分展开教学过程,让科学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活动之中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为此,教学过程必须是经过周密思考后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仅仅向学生提出学习的主题和探究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要经历进行设计,确立哪些素材更有价值,哪些过程更为重要,孰先孰后。可以这样说,教材为我们精心设计了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但我们也不要让这些设计束缚自己的手脚,在弄清活动设计的意图后,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例子,也可以对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裁剪或发展教材内容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去教教材。

(二)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

结构优化的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编写者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教材的探究体系。尤其在四下的编写过程中,更提出所有活动设计都要为儿童的发展服务,都要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要充分遵循儿童认识发展的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那么,我们教学时就要不断追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学习?它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们是怎样想的?在观察、调动原有的经验时,学生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是什么?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怎样的?通过教学要引导他们继续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才是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三)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学概念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大家在教学旧教材时明显地感觉到课题多、联系少,每个课题的研究时间少,是内容上的主要问题。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四)更加注重科学程序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

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确实,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总是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去认识世界。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我认为四年级下册教材在这两方面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中,希望让学生通过对电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交流、预测、验证、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达成如下一些具体目标:

1、组织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科学活动:

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经历对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进行观察和猜想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径的活动过程。经历一次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分析活动。

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经历对物体是否导电的检测、记录、整理、分析的活动过程。

经历给模型房间设计电路,并能在活动手册中画出电路的过程。

2、在电单元的学习中,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能用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以及用更多的材料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能在检测25种物体是否导电的活动中找到导体、绝缘体的特点;并且将感性的材料转化为理性的自己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认识。

能够自己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3、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希望组织引导学生达成的具体目标有:

1、知道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棵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科学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会这种科学思维方式。

2、能自己设计有关花的小专题研究方案,完成小专题研究活动,并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图示、文字等方式呈现出来。在专题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花的内涵,能够区别什么是花?

3、知道什么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单性花和两性花;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4、知道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生命的任务,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表达雄蕊和雌蕊的特征;能用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述植物的花——果实的成长过程。

5、能自己设计“豌豆荚里的种子数”图表,并通过数学统计的方法知道豌豆种子数量的分布规律。

6、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外部形态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认识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

7.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的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特点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三)、第三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期望孩子们能获得以下几个主要的观察食物的活动经历:

1、交流讨论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经历。

2、检验脂肪、糖类的活动经历。

3、观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灯烧熟食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活动的经历。

4、观察变质食物,比较新鲜食物和变质食物的活动经历。

5、观察霉菌的经历。

6、观察食物包装的经历。

(四)、第四单元

1、通过收集、观察岩石特点、对岩石成因和变化的探索。对岩石产生更大的研究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心情。

2、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以下的科学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经历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研究自己收集的各种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的构造特点,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对岩石的形成过程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

(3)引导学生经历对岩石组成的观察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记录等多途径确定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4)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对矿物光泽、硬度和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研究矿物的基本方法。

(5)引导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活动。感受岩石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6)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查阅资料的活动,了解岩石与我们的关系。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并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描述,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3、获得有关岩石和矿物构造、成因、变化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具体教学措施

(一)、第一单元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接触电的知识,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电的教育。因为教材只涉及电池和直流电,不能把它扩大到照明用电上去,以免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要反复强调,电池的电与照明电路的电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的重视。

2、学生对电的知识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来学习电的知识。准备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

3、激发学生课外研究的兴趣,往往对电的兴趣就是从本单元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研究与探索,适当提供器材,促进学生的课外活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4、注意教材编排过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和科学价值。科学课强调实事求是,强调对事实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本质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5、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我们允许有的学生走得快一些,走得远一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达到高要求,要允许有的学生走得慢一些,学的少

一些。

(二)、第二单元

1、教材从生命的高度,编写本单元的内容。因此,我们要有一种敬畏生命的意识,来教学本课的内容。自始至终要有一种爱惜生命、珍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无论在研究花,还是果实、种子、卵的时候,尽量做到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竭力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研究。

2、一些内容、一些活动与自然课差不多,我们可以从区别于自然课的角度来认识科学课。哪些方面改变了,改变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要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上去认识这些改变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出这方面的内涵。

3、教师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不要局限于动植物本身的知识,更要扩大知识面,更要体现对科学理解和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要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要局限于教材上的几种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走向自然。当学生学了本单元的内容之后,如果走到大自然中,会自觉地仔细地观察一棵植物,会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研究,那么教学的目标就实现了。

(三)、第三单元

1、本单元的编写是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进行教学。

2、对比实验是相当严谨的,变量的控制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好其中的几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养成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价值观。

3、科学课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提供帮助,不要以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4、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获得很多有关事物的知识。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发展学生的认识经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能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学,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理智。同时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分析整理,以此来认识周围的世界,是很有价值意义的。教师一定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四)、第四单元

教师在备课前思考以下问题:

1、学生对岩石已有的认识和探究兴趣是我们开展活动的开始,你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2、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开个石头展览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前体验收集岩石的过程?

3、四下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分类能力?学生在给物体分类过程中还会有什么困难?“给岩石分类”的目标是什么?它与第一个活动和后续对岩石的研究活动有什么关系?

4、贯穿整个单元中的线索是什么?你理解这些活动编排的意图吗?学生在经历了这些活动后,在哪些方面会有发展?

5、最后一课你觉得用什么活动形式比较好?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 篇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小学生合作讨论或操作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 有些观察讨论不得要领等,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导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 希望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导学方法, 使小组成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学会倾听、表达、讨论,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协作的团队探究能力。

2 研究模式:“两实践-两反思”模式

3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各种各样的岩石”

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 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 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 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 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 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2)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5 研究过程

1) 第一次教学。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你们的的岩石都带来了吗?把它放入盘中。看看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岩石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环节二:观察岩石。

老师也带了6种岩石, 分别编上了1-6号, 请每个小组选择4颗岩石进行观察, 并填写两张“观察记录单”和两张“气泡图”。小组内可以分工。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各种各样的岩石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你发现了吗?如果让我们给它们分分类, 你准备怎么分类? (按颜色、按形状、按透光性……)

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填在“岩石分类记录表”上。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教师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达到的目标。

问题发现:

(1) “石头展览会”一开, 学生就兴奋地看自己和同学的石头, 有的忘记了老师提出的三点分享要求, 有的或者分享前两点, 而重点“说说它有什么特征”说得很简单。

(2) 观察岩石小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 学生一人拿一块岩石自己观察, 怎样填写记录单也感到困难。

(3) 给岩石分类小组有讨论, 但是分类结果的表述记录不规范。有的学生对分类不太了解, 一个也分成一类。

自我反思:

(1)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比较喜欢玩, 对于老师的口头要求记得不很牢。

(2) 观察4颗岩石填写四张记录 (其中两张气泡图) 任务比较重, 学生不知具体该怎样合作。

(3) 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小学四年级上期, 对于完全空白分类记录表, 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分类情况, 有一定难度。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1) 将小组岩石分享的三点内容出示一张幻灯片, 对于重点的第3点改变颜色, 增大字号。

(2) 将观察4颗岩石改为着重观察2颗岩石, 合作的方法建议组内再分成两组, 3人观察一颗, 填写记录单, 然后再交换观察, 补充记录。

(3) 分类记录表改为填空式, 语言部分老师写出来, 学生主要填分类的关键字如:颜色, 和分类结果岩石的序号。

2) 第二次教学改进。

主要展示环节: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那么这些天然的石头都有哪些特点?我们来开一个石头展览会, 老师让你们带的岩石都带来了吗? (屏显)

看看我们所带来的都是岩石吗?

你是从什么哪里得到的?

和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观察岩石。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的岩石收好, 我们来观察老师给大家带的6种岩石 (屏显:建议合作学习方法) 。

–小组先选择2颗岩石。

–3名同学观察一颗, 完成记录表, 另外3名或2名同学观察另一颗, 填写气泡图。

–记录完成后, 组内关键交换岩石和记录单, 进行补充和讨论。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虽然每块岩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些相似之处, 如果把这六块岩石分分类, 你们准备怎么分? (按什么标准分, 分成哪几类)

主要观察点: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1) 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带的岩石知道该说的要点了。

(2) 小组观察岩石有了合作的气氛。

(3) 分类记录表填得也比较快了。

问题发现:

小组观察岩石活动时小组合作是有了, 但是探究性比较少, 就是按照老师板书的颜色、花纹、透光性等观察方面去观察, 再记录。主动发现的意识不明显, 不强烈。

自我反思:

老师包办得比较多, 怕学生没有想到一些观察方法 (如刻划) 和观察方面 (如岩石是颗粒状还是层状) , 因此在介绍观察方法时就尽可能地告诉了具体的观察方法, 和每种观察方法下应观察到哪方面的特征。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引导观察方法时不将观察的方面写出来, 只是引导一下,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看哪些组观察得多, 记录得多。然后小组汇报时再全班补充, 老师写出观察的方面。并进行表扬评价。

6 总体小结与反思

经过两次实践两次反思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初略研究, 我对科学课的小组学习教师导学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甚了解, 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样在小组热热闹闹的背后才有实质的活动过程, 学生才有合作的体验和收获。第二, 科学课小组合作还要体现探究的特点, 因此在思考小组合作的内容方面要设计探究的内容, 活动既有老师要求的程序, 又有过程中的探究。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有兴趣。第三, 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生活情境;小组合作;信息技术;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是引导小学生对于数、数字、图形、公式等各种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为日后初高中和日常生活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科目。新课改形势下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达成实质的有效形式就必须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就必须经过不知疲倦的创新和探索,只有以全新的形式进行优化设计,才能达成课堂教学效果的良好状态,才能实现学生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方面的切实发展。实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生活实践的检验,离不开合作竞争的激发,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教学评价的推进。

一、构建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索

学生主动学习,在于内在兴趣的激发、在于内在渴望的满足。只有以兴趣的激发和需求的满足作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才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可以借助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情境创设,以情境创设凸显数学知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提成的一种生态教学观,情境是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将生活化与情境相互结合,构建成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共通感知中产生亲切感与熟悉感,让学生在知识与生活的相互美化中达成记忆与技能掌握。所以只有将数学教学寓于生活实际中,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检验,才能实现生活过程的体验,实现学生数学知识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多维结合,实现学生思维与智力的层层展开。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室的一角或者是教室中物品的一角作为素材进行生活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同学们,在我们教室之中有四处墙角,这个墙角也是具有一定度数的,你们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测量出这四个角度的大小吗?怎么样判定它们的度数是否相同呢?等等,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突显角度测量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知趣、知味。

二、开展小组式合作,激发探究欲望

小组式合作是彰显学生主体价值和团体力量的关键,是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科学探究方式,是在激烈的竞争形式下实现师生、生生情感激情碰撞和思维活跃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教学,以开放化与多元化的合作形式进行知识的主动探究,让学生主体在激情讨论与活力演说下能够自主探究,让课堂教学的氛围因此而变得活跃。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就要遵循合理搭配、科学组合、明确分工的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明确分工,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竞争较量,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解答、讨论中掌握数学知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好自身的角色与地位,要静然旁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行为、态度与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与提醒,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增强。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亿有多大》的教学中,教师就以亿究竟有多大为起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式合作中进行“亿”的范围的思考,以此引发学生的互相思考与讨论,让亿的大小能够深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三、引入信息化技术,激发求知兴趣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言传与身教,因为单纯的说教形式会令学生对知识望而生畏,会让学生困惑不解。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言语传授和行为指挥的保守形式,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要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中多面的优越性为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活动。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中图画与动画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展示,让数学中的符号、图形等变得真实具体,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形式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延伸搜索,为传统固封的数学教学注入活力,让学生在多方面知识的摄取中拓宽视野、发展思维。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图形的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形动态性的平移展示,让学生能够在视觉的冲击下领悟到图形平移的要点与要领。

四、实行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进取

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教学评价被认定为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的一种总结,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质量、缺陷等的一种实质性剖析。只有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才能从根本上挖掘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行为的缺失,才能从根本上找准改进的策略,才能达成教与学双向行为的强化。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专注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内在变化;不仅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学习态度,还要注重评价语言的正面性与肯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缺失,才能端正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消极负面的思想态度,才能激发与鼓励学生奋勇进取。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以生活为教学延伸,还要以技术作为教学支撑;不仅要以小组合作为教学形式,还要以多元评价为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持续创新与完善优化。

参考文献:

刘昌敏.营造快乐氛围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6).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 篇4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总26课时。单元复习期末复习共13课时。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本单元围饶人体运动系统中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和运动系统的锻炼和卫生构建而成。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1、骨骼:感受骨骼的存在,认识骨骼的作用,初步了解骨的构成以及功能。

2、关节:在第一课认识骨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人体骨与骨的连接关节的部位、功能、结构,知道常见的关节的类型和它们在运动中的作用。

3、肌肉:初步认识肌肉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存在部位。结合前两课知道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骨骼、肌肉的保健:在前三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运动、营养、安全对骨骼、肌肉的保健,让学生了解运动系统的保健知识,增进学生的运动保健意识。

第二单元《养蚕》这学期的养蚕活动,重在“养”,教师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养蚕的经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经历养蚕的过程中,了解动物(昆虫)生长的完整周期,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1、我们来养蚕:了解养蚕的一些基本方法,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

2、给蚕宝宝记日记:通过养蚕活动,做观察和记录了解昆虫及其变态的知识,产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我们来抽丝:让学生真正明白养蚕的意义,通过抽丝让学生感受生命创造的伟大奇迹。

4、养蚕经验交流会:通过整理记录、交流汇报,总结出蚕的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生命的神奇和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之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们对“相对运动”及“运动的基本形式”做简单的了解。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对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关于力的学习都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从本单元开始,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物体的运动做简单的定量观察。

1、一切都在运动中:建立了参照物的的概念,认识“运动的相对性”。

2、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速度概念。

3、运动的方式:根据物体运动的的轨迹不同将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认识物体的运动的方式。

4、小车的运动: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对运动物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做简单的定量观察。

5、摆:以摆为话题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搜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设计和开展实验时学会控制变量,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力无处不在,力对物体的运动、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方向,认识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在探究各种力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力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1、力在哪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的两上基本要素“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承前探究、发现“恢复”的“弹性”,引出“弹力”一环紧扣一环。既加深了对力的体验,又对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有了初步认识。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认识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方向。

4、摩擦力的秘密:认识摩擦力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降落伞:综合“力”的概念,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1、调查:什么是调查。介绍调查的常用方法。通过一个校园调查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亲历现场调查的过程。

2、预测:什么是预测。两种最常见的预测情形。应用已学知识进行预测。

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5课时)(时间:2.12-----3.8)

第二单元《养蚕》(7课时)(3.9------4.5)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8课时)(4.6-----5.3)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8课时)(5.4-----5.31)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3课时)(6.1------6.7)

总复习。(9课时)(6.8------期末)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5

学生虽经过三年的科学学思想情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以学生生活中物体常见的运动状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运动与力》、《小球的运动》、《运动的形式》3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给物体施加力;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探究小球的运动路线,知道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知道物体基本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一个运动的物体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以声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变化》、《噪声的危害与防治》4课内容。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通过实验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通过制作水杯“琴"进一步巩固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的知识;知道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学会减少噪声对人的影响的具体措施,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以太阳系中关系密切的3个天体--太阳、地球、月球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和月球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月球也是个球状天体,是地球的卫星。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太阳的大小。

通过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的形状和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掌握长期观察的方法,总结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第四单元《植物的生长》以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为研究对象,按照由植物个体到植物资源的顺序构建了3课内容,旨在让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等条件;通过种植辣椒,认识植物会经历种子萌发成幼苗、开花、结果等阶段;知道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通过观察和调查,知道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维持植物的生存;了解家乡的植物,培养爱护植物、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五单元《生物的特征》则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学。《养蚕》让学生亲身观察蚕的一生会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使学生直观了解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动物的“家”》让学生了解动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也需要依赖植物筑巢或作为庇护所。而通过《生物与非生物》探究,学生知道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第六单元《电的本领》以生活中的电为研究对象,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对日常生活中有关电的现象展开探索。通过点亮小灯泡,让学生了解简单电路,能制作简易开关。通过检验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知道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借助生活中的例子,知道电的来源及用途,了解电具有能量及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

第七单元《设计制作小台灯》让学生系统地经历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科学探究过程,构建了《设计小台灯》、《制作小台灯》、《太阳能小台灯》3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台灯,让学生在动手设计和制作后,了解设计作品、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知道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了解到技术产品与人们生活关系日益紧密。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岀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冋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岀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釆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谜行赦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岀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教材编排特点。

1、全册内容情况:本册是科学教材包括了“到生物园里学科学”、“学习用品”、“课外活动”、“文艺汇演”四个单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共8课时,具体包括:认识土壤(1课时),种子发芽(1课时),向上长还是向下长(1课时),根朝哪边长(1课时),茎往哪边长(1课时),植物怎样喝水(1课时),自由研究单元测评(2课时)。

第二单元“学习用品”共7课时,具体包括: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1课时),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1课时),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1课时),各种各样的纸(1课时)。纸是怎样造出来的(1课时),自由研究及单元测评(2课时)。

第三单元“课外活动”共8课时,具体包括:小个子能下能跷起大个子(1课时),玩气球(1课时),打篮球(1课时),小小降落伞(1课时),玩潜水艇(1课时),沉浮的秘密(1课时),自由研究及单元测评(2课时)。

第四单元“文艺汇演”共8课时,具体包括:锣鼓声声息(1课时),声音的旅行(1课时),不同的声音(1课时),舞台灯光(1课时)。反射光(1课时),美丽的彩虹(1课时),自由研究及单元测评(2课时)。

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学生学情。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

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创新教学设计。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教 学 内 容备注

第1-3周第一单元:到生物园里学科学

第4-6周第二单元:学习用品

第7-10周第三单元:课外活动

小学四年级下科学计划 篇7

关键词:乡镇科学课; 制度化; 专职化; 规范化; 活动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56-001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县除了城区少数几所小学配备了专职科学课教师外,其他学校则多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兼带。无形中,科学课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副课”。面对如此窘境,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四“化”做起:

一、教育主管部门对科学教师的管理要实现“制度化”

教育主管部门只有制定好完备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才能够真正提高管理效能,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由专门的校级领导牵头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实验室的统筹协调。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对小学科学专职教师的配置数作出硬性规定。(比如可按班级数10:1、8:1、或6:1配置)

二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实验教学的每个细节明确出来,并将责任落实到人。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中心学校科学课程校本教研中心组。对兼职教师必须坚持按年级交叉排课。

三是强化考核监督,对实验室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量化考核,与相关教师的绩效工资对应,从而增加管理的效益。

二、对乡镇小学科学教师加大培训力度,使之逐步达到“专职化”

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科学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脱产培训和各种科学教育方面的教育理念培训、教材培训,听取科学教育专家的讲座等。每学期至少要对所有的专职、兼职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中心学校科学课程校本教研中心组。中心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定期开展活动。

1.聚焦课堂

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教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是教师教研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有在主战场上亲自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会诠释新课程理念,才会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

2.行为跟进

教师的水平是在课堂教学的拼搏中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反复的活动中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调整,进行行为跟进才能有效。我们对个体教师的一、二个教学阶段,包括教案设计、听课、评课、反思、教案改进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教研,找出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经验和问题,对其经验进行全面发掘和总结,对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特别是深层次分析和研讨可贵经验和棘手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以此提出解决问题和改进经验的对策。

3.同课研究

个体教师与中心组的老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然后在异地学校展示,课后再围绕同课反思互动,从中探求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方法。

4.平台交流

为了让教师感受到和新课程一同成长的快乐与收获,我们为这些教师搭建了多个交流平台。

4.1信息交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设青阳(泗洪)科学QQ群,积极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在这个交流平台上教师把他们获得的最新信息和感悟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大量的更多的信息又一次收录到教师头脑中。这样既给了教师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是同伴学习的机会,达到双赢的效果。

4.2教学展示。每学期省县市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我们都极力鼓励这些教师参加,让他们在中心组内和全乡镇进行教学公开课,给予他们提升和展示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促进他们积极自主发展。

4.3经验分享。在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以一个专题为载体,让这些教师讲一讲在新课程中好的做法,讲一讲在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故事,体验新课程带来的欣喜。

通过搭建交流的平台,给这些教师营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研究氛围,而且在互相交流中共享经验、共享智慧,获得一种取长补短的视野统合,获得了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科学教师要努力学习,做到科学实验“规范化”

规范实验操作,可让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思维方式通过多次的实验过程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如弹簧秤实验前的归零检查、温度计的读数、显微镜的操作程序、酒精灯的两次盖灭、实验后的器材整理等,这些看似细节,却为实验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此外,作为乡镇小学,把所有的实验都做起来显然不现实。我们教育主管部门不妨选择每个年级、每个单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各乡镇3—6年级每一学期必做的科学实验内容做出硬性规定。

四、多措并举,努力促使科学教学“活动化”

1.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要在学年初制定当年的科普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普活动。每年要围绕全省(市、县)重大科普活动主题(科技周、科普日等),至少组织一次以上的全校(乡镇)性科普活动。平时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科普活动。

2.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各中心小学要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要把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表现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乡镇特有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乡镇,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篇8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主要以科学现象和科学事实为依据,遵循“问题引领下的科学探究”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理念,围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骤”的目标,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融合,以学生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建构了五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难点:

1、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2、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3、能有目的的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

四、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情况:

本学期四年级学生共138人,共3个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接触科学课的时间,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年龄结构的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的开展探究活动。

2、学困生情况及转化措施: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比较薄弱。本学期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二)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三)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与原教材相比缩减了一个单元,减少了“磁铁”、“有生命的物体”两个单元,增加了“我们的身体”单元。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本学期,四年级的学生有53个,较多的人数也为科学学习的顺利组织开展留下了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课时安排:

上一篇: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报审表下一篇:人教版五上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