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共13篇)
二、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如果把学生的脑海比作是大海的话,那么教师的问题就成了能够激起浪花的石子,教师只有选择最适宜的石子,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脑海中的浪花。那么教师要如何提问才能实现问题价值的最大化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学会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过是将最终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成了记忆结论的机器,那么一杯水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呢?我们不妨先来让学生猜测一下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面前,很多学生都感觉到了手足无措,“一杯水应该能溶解很多食盐吧!”、“一杯水应该可以溶解与之相同体积的食盐吧!”等等,学生的猜测纷繁多彩,却又显得无厘头。在学生提出了这些猜想之后,我们不妨再来让学生针对本堂课的标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没有接触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之前,学生便可以将自己的疑虑大胆的说出来。如“溶解是什么意思?”、“食盐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如何测量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知道了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有什么意义?”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我相信学生的思维一定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如此以教材为根本而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才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良策,我们也只有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的欲望,并为之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以实验为依据,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教师要在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我们都知道想要让小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科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认真的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科学实验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相信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去探究静电的实验,很多学生都不会对这个陌生的名词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教学本课时,我特意拿了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和一袋白色泡沫碎屑到课堂上,在开始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将大家喜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带到教室里来啦!可是我们的毛绒玩具狗熊厌倦了自己满身的灰色,你们谁能将白色的泡沫碎片弄到它的头上呢?”学生的兴趣变得非常的浓厚,但是尽管学生尝试了多种方式,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我又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可以做到哦!”也是我将毛绒玩具狗熊在我的头发上蹭了蹭,然后将毛绒玩具狗熊放到泡沫碎屑中,学生惊奇的发现毛绒玩具狗熊变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很好的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静电。在情境实验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静电现象,这样学生都尝试着模仿教师的探究行为开始了自主探究性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参与度。
四、以合作为基础,构筑自主探究平台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以主动参与、经历过程、乐于合作、发展个性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方法。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让学生处在一个合作的集体中, 互相学习, 互相沟通, 互相帮助, 团结协作, 共同探究, 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在探究中发现
探究从问题开始, 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认识过程;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假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观察实验结果, 讨论假设等。通过体验探究,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 我设计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个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 学生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盐是有限的, 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这样学生既联系了生活实际, 进行了课外探究, 经历了探索过程, 体验了成功情感, 又培养了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又如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一杯清水中的沉浮现象, 再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另一杯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这样通过观察对比, 学生会在头脑中产生问题, 激起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欲望, 自然会主动学习、探究了。
二、在合作中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从小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合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 科学课实验小组应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组成, 我们注意了合作学习小组结构的合理性, 遵循“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爱好特长进行分组。这样做不但有利学生间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而且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外, 还要注意组内分工的合理性。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 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 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 一学期下来, 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 从而锻炼他们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不知道怎样合作, 或不善于合作, 有的甚至不参与合作, 只等坐享成果。所以,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 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倾听别人就是尊重别人, 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想发表自己的观点, 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你讲的话我愿意听”“出现意见分歧时, 讲清自己观点的理由, 保留自己的观点”, 学会如何有礼貌地向同学提出问题, 如何耐心等候发言, 等等。
最后, 在合作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信任, 团结互助。在合作活动中相互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基础, 让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而且要为其所在合作小组的同伴学习负责, 使他们坚信他们是“荣辱与共”的,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如教学《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时, 要求每个学生都会正确运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混合物。这就需要学生在过滤操作中互相合作才不会出错。在这个实验操作中, 我们看到由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配合默契, 实验做得相当成功。
当然自主、合作和探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很难完全独立。自主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形成的基础, 是内在动机, 合作学习是形成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 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 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增强能力, 这是高效课堂的根本。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一次次的成功, 兴高采烈, 而这反过来又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 “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中, 团队成员相互了解, 彼此信任, 互相交流、支持和帮助, 构建和谐友爱的伙伴关系。很多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活动中, 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吸收同伴的智慧。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优良风气的逐步形成, 又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的形成和提高。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为此在这一宗旨下的实际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 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关键词】自主探究 科学课堂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69-0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现就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进行科学的教学实践当中,学生认知科学原理和发展的趋向的过程,也即为学生个性与能力提升与进步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势能与动能》当中,让学生充分认知到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的起源都是来自于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现象当中的雷电、雨水、风力等,并讲述其所具有的相关作用与人类如何来进行有效的利用,可让学生提出自我的见解,无论其见解是否具有合理性,是科学还是谬误,是精要还是模糊,都可以大胆的提出假想,以学生的主动设疑、细致推论,这些都表明学生具有着较强的自主参与意识。
二、培养探究意识,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问题进行发现与研究的能力。应该由教师来主动创设学习的情境,形成学生的多元化认知,并去深入研究自我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学习课程《声音是如何出现的》之时,当学生见到例如小喇叭、手风琴、吉他、八音盒等各式各样的可以发出声音的教具,即会很快意识到是在教授关于声音的课程。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宽广领域,让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突破课堂为中心,培养主动学习探究能力
完全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科学教学,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来激励学生去对日常生活当中的所有事物进行认真细致观察,去探索和发现每一个末解之谜,让学生以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去对日常生活当中显现出来的科学现象进行铨释。例如可引导学生对森林的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下各种思考的问题,并多方求证的去寻求相关的答案,学生思考了较多的问题,为何在森林里有各样化的植物?为何高大的乔木、松树与低矮的灌木丛能够形成一种植物界的生态群落?为何植物的生长期具有着季节性?为何有些树木在进行加工后适宜作为家具?另外在生活当中所见的高速公路有直线与弯道的设计,哪一种是最佳的道路设计?鱼类在海洋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呼吸?在森林里小松鼠怎么样来觅食?学生们提出了很多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笔者让学生在课后来研究以上问题,并以各种方式来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或是通过书本来查找答案,或是到现实环境当中来查找答案,或是在网络上查找答案,或是向老师和家长请教问题,或是进行实验来论证,学生们想方设法来查找答案,经过了努力钻研,都查找到了最终的答案。学生们或是记录下学习日记,或是根据实际情况撰写调研论文,更可喜的是有的还自己设计桥梁、规则绿化环境。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了发散性思维。
四、在实践活动时,渗透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具有全方位的开放性是科学课程的特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其在现实生活的体验当中来领悟科学所具有的重要性,认知到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懂得去对与科学具有关联性的部份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创设良好的学习科学的氛围,让学生来认知科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具备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科学课程在内容形式、操作训练等方面提供给师生发展的领域,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应用社会上的各项多元化的资源来进行学习,促进各个学科与科学的相互衔接。专职科学教师需要按照现实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有益的活动,去近距离的接触大自然。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来促进学习的进步。例如在学习《对于植物根系的生长观察》的过程当中,可安排学生进行家庭的自我实验,来观察在萌芽状态的种子最先成长的部位是那里?其次又是什么部位在生长?而植物根系生长是从那个部位开始的?根系具有何种生长特性?从种子生长成为幼苗的过程是怎样的?植物生长的初生萌芽、抽枝散叶、绽放花朵、果实成熟等等。让学生进行自我进行种子选用、栽培,认真记录下并生长的全部过程,借助实验来让学生对植物成长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发挥他们创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自然中学科学,在社会中学科学,在生活中学科学。
参考文献:
一、正确理解、处理教材的策略
教师要本着“固本求变”的原则处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求变,就是要从实验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或者增删。就是要钻研教材,并不断创新,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如《浮与沉》一课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活动,书中只列出了两种可供研究的物品,这时就可以对教材灵活处理,让学生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件物品进行研究,效果会更好一点,学生在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时就会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的吸收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创设一定的探究氛围,或采用一些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便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全身各种器官处于最佳状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和主动参与到整个探索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学好科学课的前提。可采取的方法有:
(一)设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铁》一课时可将载着手套的手(内藏磁铁)接近桌上的曲别针(曲别针被线系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学生看到曲别针在空中飞舞,这时的思维便活跃起来,势必会想,老师是怎么办到的?手中有什么?它能不能吸引别的物体?由于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而会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体验成功,巩固兴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如“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活动中,有的学生为了让铁块浮起来、让装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实验,这时教师应该充分发现学生探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鼓励,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其体验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体验到意外。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更加持久。
三、创设自主参与探究的条件
(一)营造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一节课之中,教师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投入,学生的思路能否打开,情感能否释放,全在于教师的引导,所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的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要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去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究
新课标认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果还按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会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进而兴趣减弱;稍弱的学生“吃不了”没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深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所发展,并且在此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进行点拨;对能力稍强的学生,要引导其自行选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三)开放性原则
传统的自然教学,学生大多处在封闭的课堂教学状态之下,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够。因此,在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等等各种媒体和资源进行学习、学生不必为了学习而共同处在某一时间和地点,学习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地点可以扩展到课外、校外。例如学习《节约用水》教师,可让学生调查家庭、学校周围,社区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费水的现象,尔后引导学生分组研究一些专题,如“水龙头的漏水情况”,“公厕冲水情况”等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统计数据等活动进一步研究,最后可以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无疑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更需要相互协作,因此.自主学习更要讲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在观察实验时,引导学生明确目的、分工,积极动手动脑,共同完成观察实验内容,填写记录单。在搜集资料时,要为其他成员提供具体资料,选取有效的信息。在讨论时,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尊重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完成共同目标。
五、坚持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计划和实验的,也要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评价不是为了制造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促使学生顺利到达科学彼岸的重要一环。
六、总结
为了迎接全球范围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把信息技术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需进行改革, 使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动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接轨,提高自身层次, 否则便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迅猛发展的形势。为此,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应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应在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外理、应用、管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所以,目前所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中都开设了制作网页的内容,充实加强了因特网的应用。而如何使大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得以灵活地运用,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研究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困难,顺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断普及
中小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 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但是却加大了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所以,在高校阶段,需对学生能力和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
目前的教学手段并非以前的粉笔和黑板的时代,是多媒体信息时代,集音频、图形、图像和视频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学手段时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和创新。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目前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
随着目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 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课堂时, 已经具备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初步认识,但是并不是很扎实。据我对刚入学新生的了解,简单的打字、发邮件、浏览网页等这些操作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日常的文字排版、段落格式、表格应用等操作, 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EXCEL 表格应用的掌握是最差的。前者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的男生来说可能并不是太大的阻碍,后者,则会难倒一大片学生。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硬件设施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更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硬件设施。教师如果想讲授一堂计算机基础课程,要准备充分的课件演示、案例展示等,所以务必保障教师备课设备的齐全及演示条件的具备。而我们教授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也必须保障学生的实践课程能够顺利施行。对于那些教学硬件设施不足以先进、办公环境欠佳的状况应及时更新设备和条件, 紧跟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 否则无法改善教师的授课条件及学生的学习环境, 也将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绩。
四、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项措施
(一)根据学生实际特点,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根据目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目标不能只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 我们应该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大纲相一致。在大学一年级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期间必须完成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考试内容,可以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目前各个大学基本都是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教学的,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有针对性, 才能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来。
(二)教学内容需细分优化,教学过程多样化,把握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根据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而且一定要与社会接轨,讲究内容的实用性,挖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 必须了解社会与社会接轨,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各种单位企业的数据、文档拿来举例或分配给学生来完成, 这样的实例教学要比枯燥无味的让学生坐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教学要主动地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一项工作, 在工作完成之后由实例单位来考核此项工作完成的质量, 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再者,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制作相关主题的电子版报、贺卡、相册等,规定相关的版式、制作要求, 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这种用设计作品的形式也可以达到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目的。
(三) 制定严格的课程考核制度和测试要求
教学评价是一个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教学考核分为课堂平时表现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考核方式又可以分为随堂考试和试卷考试两种,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们应该将这两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评价学生此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所以这一考试作为考试命题来考试也就是试卷考试部分。而平时学生课堂上完成的作品、定单之类的作业,教师需根据企业单位对学生的作品给出的评价来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 这样的综合评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给出恰当合理的评估,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才。
(四)增强教学的师资队伍的能力
永乐小学
杨博仁
一、研究背景
1、随着新课程标准如火如荼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正成为转变学习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各种情境中,自主与合作地探究,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是因为:
(一)是顺应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学生单单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因此,我们学校的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掌握了,知识的获得将是无限的。
(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实验采取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景。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注意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二)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1、动手操作——活动性学习
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操作,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语言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但要避免为操作而操作,以免使学生成为“操作工”。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在综合运用练习中深化概念。倡导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
2、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各种矛盾关系的重要特征,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活动方式。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教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科学知识与方法,认识科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和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一、选择合适内容——探究学习的前提
合作、探究学习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平台”,然而在数学教材中,并不是每个内容都需要学生去合作,每个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哪个具体的环节放手探究学习,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需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分两步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动手量三角形内角的情况(出示:三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填写三个内角情况的表格,让学生形成表象;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角的情况,探究出三种情况:三个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和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三角形,从而得出三类三角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三类三角形关系,形成表象,再通过课件演示,抽象问题具体化,强化之间的联系.
二、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学习的关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想、做、说”,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
1. 让学生大胆的去“想”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可以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地尽情去想,合情合理地去想.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大胆猜想引出新知,从不同的猜想中产生知识的碰撞.例如:《三角形的分类》只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猜出三种可能性,即: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产生知识碰撞.通过猜测让学生明白:只知道一个三角形的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加深了学生对三类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2. 让学生大胆的去“做”
儿童的思维与动作的协调紧密相关,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因此,操作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更好地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 让学生大胆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合理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通过他们的“说”,可以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氛围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蓝天.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惟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探究学习获得成功,应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以此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找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应给予点头示意,甜甜的微笑,或用简短的语句加以称赞、鼓励等.对探究学习深入的学生可用“好棒啊!”“真聪明!”等激励性批语;对探究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再努力”、“加油啊”等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都获得最佳发展,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探究学习的动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模式;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用
小学属于学生最初接触社会大集体的时期,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时期。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不断的探究来拓展思维,使学生深入体验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学习方式。
一、进行预习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有意识的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很多时候效果却并不明显,出现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胡乱交谈、偷懒的现象。通过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学生们在课前没有预习好教师要教学的内容,因此,在学生的讨论中,不能对教学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基于此类现象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的效率,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预习目标,让学生在预习时有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进行自主阅读并构建简易的知识体系。为保证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一开始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测量》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对测量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有简单的认识,对于不同物体所选取的测量单位有初步认识,这样能使学生在预习时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有明确目标指引下进行复习,之后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进行预习的检查,这样能使学生在预习时更具有责任感,能提高预习的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数学问题中,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在新课程的要求中,强调了对于问题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将问题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引线,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者,强调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经过问题的步步贴近,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在上课的一开始为学生:“同学生算一算我们教室门口有多少盆花呢?”这时学生们从已学的乘法知识算出门前一共有16盆花。之后,教师追问:“最近我们学校要举办一场歌唱比赛,我们要把这些花摆放到会场,如果4盆为一组,我们可以摆放几组呢?”这时学生们转变思维,以除法进行计算,得出的答案为4组。接着,教师再次追问:“如果这里的花盆再加一盆,那会得出什么答案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三、运用合作探究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的模式。合作教学是以合作为手段,通过有组织的开展学生间、师生间的互相帮助的活动,采用相互探讨、互问互答、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帮助学生自主地解决疑难。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在进行点播,使学生豁然开朗,感受到其中的逻辑道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一章时,教师在教学“一亿有多大”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你们能想象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吗?一亿个硬币叠在一起有多高吗?一亿个学生要占据多少间教室吗?”从学生们自身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们开始依据自身的想象对一亿这个数字进行初步的认识,有的学生开始将一枚枚硬币叠起来观察,有的开始数班级的人数,学生们发散自己的思维,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对一亿进行解读。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们相互交流、补充,完善学生的思维漏洞,使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地发挥超出自己想象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强调对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再者,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此外,采用多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叶如萍.浅析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3(07).
[2]姜春玲,崔学英.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卢国浩
邮编:225001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很多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知道如何交流,或在交流中掌握不住重点,在交流环节中相互谈论一些和主题无关的话题,从而导致课堂的低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呢?
一、以有效设计为基础,促进有效交流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活动需以明确的目标为引导,如果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只是动手做而不知道动脑思考,那么,合作交流就会流于形式,学生更多的是将探究活动作为游戏进行。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活动的目标和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以目标为指导来设计探究活动,以探究活动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动脑,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的构建。
以《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交流要紧紧围绕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的质量、空气是否能被压缩、空气是否具有弹性等性质来进行,而这些目标也是保证探究活动是否有效基本条件。如教师在为让学生感受空间占据空间的道理,设计了“吸管吹气”实验,让学生利用吸管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吹起,然后提出问题“用吸管向瓶子里吹入了什么?”、“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空气将液体溢出瓶口的过程,从而感受空气的空间占据了液体的空间,进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二、科学选择、丰富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进行交流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即探究活动中的材料,没有材料,探究活动无法展开,学生的交流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要选择好材料,在组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根据探究活动的目的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然后进行探究,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以《冷热与温度》第二课时《热水变凉》的探究设计为例,首先教师提供两杯温度不同的水,引导学生测试水温,然后观察其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首先明确两杯水的温度不同,为后面的探究实验奠定基础。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是同一杯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温度下降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此时开始猜想,有的认为有规律,有的则认为没有。在此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追问“如果要证明水温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的下降,需要些什么实验器材?”小组根据教师的问题引导而商议实验器材的选择,教师根据小组的报告进行指导,然后选择出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好实验后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倒热水、分发记录表,学生开始测试,测试中记录数据变化并引导绘制曲线图。然后引导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观察水温的变化。学生观察后有了发现,交流也就展开了。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而得到结论。
三、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后再交流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还没有说完,学生便开始展开讨论,或者开始小声的议论,结果教师的引导变得低效,甚至有的时候教师的组织活动还没有布置完,学生就开始可活动,活动失去了方向。针对这样的现象,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再去探究和交流。
首先,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听。如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表演一段乐曲,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自然愿意倾听。接着教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来发出声音(一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学生利用书本、脚等来制造声音。学生表演后,教师以问题“同学们想知道为何我们能让物体发声吗?”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从而引入新课。其次,要注重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对来自教师的评价尤为注重,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小组的交流情况及时做出评价,从而给其他小组以示范,促进其他小组倾听习惯的养成。如在《食物的消化》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尝尝小馒头,结果还没有说完,一些小组学生就开始尝试,此时教师可对没有尝试的小组进行积极评价,从而纠正这些小组的行为。
四、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在交流中发现,一些学生所发表的意见只是自己的想象,在探究中没有确凿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如果此时教师忽视对“证据”的追究,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结论也显得空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会偷懒,甚至是“借用”别人的实验数据,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也不利。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交流而得到结论。
以 《磁铁的磁性》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以“磁铁悬挂回形针”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先引导学生将一块磁铁从左到右划出等距离的五个点,然后在五个点上悬挂回形针,结果六个小组分别获得了如下数据:在第一点上六个小组悬挂的回形针数为6、8、5、5、5、6;第二点为4、3、6、4、4、3;第三点全部为0;第四点为4、2、5、5、5、4;第五点为7、6、5、6、6、6;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学生很快得到“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而在学生报告数据中发现有的小组的测量数据和汇报数据不同,此时教师让该组同学进行说明时,学生此时就说出了原因,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实验完毕,而此时老师就让报数据,所以是抄袭其他小组的。为此,教师又给了该小组时间进行实验,再引导其根据实验数据来分析后得到结论,这样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中也要注重时间的把握。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次革命,它呼唤着学生个性的张扬,更呼唤着教师个性的展现。在这热烈的呼唤声里,传统的教育理念正在悄然更新;在这热烈的呼唤声里,我又开始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摸爬滚打。?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要想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
一个学习小组一般有四个人,由邻位同学组成。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又可组成二人小组或八人小组,有时也让学生自由结组。学习小组的建立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外部环境,便于将这种学习行为落到实处。?
课堂探究问题,一般采用四人小组形式,大家一转身就可交流,十分方便。有时的小问题或者只需合作不需探究的内容,如复述课文、背诵比赛等可采用二人组形式,特别便利。若容量大、难度大的学习内容则采用八人小组活动更好,如教学鲁迅的《风筝》一文,在设计探究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时,考虑到课文难度较大,学生会提出较多的问题,若四人小组活动,全班交流时将会耗时过多。于是便采用八人小组的活动形式。先是在小组活动时,让每个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通过大家的归类、化解,由小组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班内交流。实践证明,八人组探究问题的能力更强些,也更节省教学时间,特别适合于探究难度大的学习内容。?
学习小组一旦形成,由小组成员推举出组长,小组长负责组织平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只需做些指导便可。?
二、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大多有被动接受式学习的经历,要让他们一下子学会主动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教师将“以人为本”的原则,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揣摩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出能激发其主动学习兴趣的问题。?
安徒生的《丑小鸭》是一篇著名的童话故事,它有着深刻的寓意、幽默而睿智的人物对话和意境优美的写景文字,可以说处处都闪烁着大师智慧的光芒。而学生的阅读兴趣一般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上。怎样引导他们去深入体味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呢?若设计出一个能激起他们探究兴趣的问题,就不愁他们不去读文章。苦思冥想,我设计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丑小鸭的结局可以有三种:(1)变成白天鹅;(2)死;(3)仍是一只丑小鸭。请你选定一种结局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课文阐述你的理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选定其结局为“变为白天鹅”学生,阐述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本来就是一只天鹅蛋孵的。课文中也说:“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
于是我给他们讲了“狼孩”的故事,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在狼群中的小孩为何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生在鸭群中的丑小鸭却变成了白天鹅?我们能从丑小鸭的经历中找到答案吗?于是,探究继续进行,他们开始一遍遍地看课文,在合作与探究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意。?
三、不断丰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和内涵?
中学生的兴趣往往产生于多变的形式中,所以教师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处理教材,是他们已有的兴趣能得以不断的提高,是这种学习行为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一首哲理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悟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理。它感情真挚动人,采用诵读法教学最为恰当。?
我一改朗读教学的常规做法,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二人自由结合,设想对方就是一个被生活欺骗了的伤心人,他是你最要好的朋友,请你借这首诗来开导开导他。?
于是学生自由结合,马上开始了感情朗读。接下来我又进一步引导:这样拿着书读是不是觉得不够自然真实,感情表达难以畅快?那么我们用三五分钟时间背下来,再加上手势、表情来试一试。三五分钟后学生自由登台结对表演,在热烈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已极自然地开始了自主合作式学习。?
四、抓住综合性学习的绝好机会?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它的设置意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这种学习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的绝好途径,所以我力争上好每一次综合性学习课。?
综合性学习课一般容量较大,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抓住此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性学习。?
在《黄河,母亲河》的活动中,我做了如下策划:(1)搜集资料;(2)利用资料办手抄报;(3)才艺展示。?
搜集资料的任务十分繁杂,我将资料分为两大类,学生可任选一类搜集,全班学生便分成了两大组,然后每个大组的学生,依据自己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自由结成小组。这时我将每一大类资料又分成若干小类,引导学生做好小组内的分工协作。?
办手抄报时,我介绍了办手抄报的基本知识,让各小组自己商定手抄报的栏目开设,并根据各人的特长做细致分工:有编辑,有美工设计,有撰稿人,有誉写,有校对。?
才艺展示,是全面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的大舞台,各小组至少出一个节目。为编辑节目,小组成员既要群策群力,又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们又一次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快乐。?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最突出特点,彻底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接受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的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呢?
一、明确师生之间的分工和合作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有明确的分工,也有不可缺少的合作,学生之间也需要一定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要确实把握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充当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将活动的主动权和探究内容放手交给学生去做。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在课前提醒学生搜集探究学习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并按照小组长的分配各负其责。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基本内容、操作步骤、数据登记、注意事项等,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对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科学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保证探究活动能够顺利。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每个小组要安排每个人轮流承担不同的角色,比如,主要操作者、辅助者、观察者、监督者、记录者等,让每个人对每个角色在合作学习中作用有亲身体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当学生对探究内容、过程、结果等有争议时,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展开讨论,学会与人交流:向别人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接纳别人的建议,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保证在最大程度上优化整合小组的智慧。
二、有选择性地进行探究活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习方式。选择哪种学习方式,不是根据教师或学生的好恶,而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需要做出科学的选择。新编教材的设计体现了“用教材”的观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但是也对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更要有科学的选择。科学探究过程有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完成全部环节。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受到学生年龄、心智、操作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时候只需要完成部分探究其中的几个要素。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植物可以选择家里已有的花卉、农作物等,动物可以选择容易饲养的金鱼、小狗、小猫等,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至于探究内容,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比如,可以探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可以探究植物的生长周期;可以探究动物的生长规律、生活习性等。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探究活动要注重学生的体验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师生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并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就一定会取得令人喜悦的进步。即使探究没有成功,那对学生而言也是宝贵的学习经历,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失败的挫折。对学生的科学学习、人生经验积累、精神历练都是宝贵的财富。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探究某一项科学内容的结果,而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进而推动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并将这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比如,学生由家人为不同品种的花卉浇水的频率和多少入手,探究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学习了“天气”以后,学生主动观察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状况,各种天气现象预示的天气变化,以及动植物对天气变化表现出的预先表现等;学生看到蜡烛燃烧,会对其制作材料、燃烧过程进行探究,其中会涉及到物质状态的变化等。这种探究不受预设的限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正是这种随时、随地的探究,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延伸,实现了科学学习探究的常态化,推动了学习的开放性,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开放性学习,也符合科学学习的特点。
当然,在科学探究实践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探究性学习初始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无序,学生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探究不出明确的结果,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但是,这是推行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教师有耐心,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定能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这种学习的要领,并渐入佳境。
一、组织探索性实验,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研究化学与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概念与定理都是化学家在无数次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的。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剥夺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权利, 而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索性实验, 在实验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技能的形成, 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 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探究, 学会自主学习。我们要全面了解教材, 选取具有科学性、典型性与探索性的实验, 除了要做好探索性实验, 还要对教材上的实验进行改革, 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学情, 更利于学生的掌握, 更安全更环保, 这样更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升, 更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钠与水的反应”我除了要做好教材上的实验, 还设计另外的实验:在U型管中加入少量CCl4, 然后在U型管的两边分别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与Cu SO4溶液, 分别加入一粒金属钠, 分别点燃产生的气体,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到点燃U型管两边所产生的不同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将这个实验与教材上的实验两者相比较。这样既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的本质属性, 同时又可以激起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激情, 使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来设计新实验, 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在实验中发现知识与定理。
二、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取得自主探究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取与分析信息, 为上升为理性认知、达到本质认识奠定感性基础。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碍于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并不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多媒体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资源平台, 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可以将各种与教学相关的信息, 如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动态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种类与数量有了很大的突破。
《教育的未来》指出:“我们把学习的触角切入互联网, 那么就会将全世界的资源化为自己的资源。”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着大量的信息, 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并不能及时将这些信息补充到教学中来。运用多媒体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可以将全世界的资源转化为我们的教学资源, 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得信息的种类更为丰富。这些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频与精彩的视频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 学生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归纳与总结, 从而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
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探究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并不是教学的旁观者, 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上, 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体, 是教学共同的主人, 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积极互动的教学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 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成为局外人, 而是真正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与学生一起参与探究,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多向互动、进行知识与情感的互动, 真正成为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学习共同体。为此在探究性活动中教师在要扶与放之间找准平衡, 发挥主导作用。
扶:即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不过多干涉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 在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肤浅、无法继续开展下去时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让学生寻找新角度、新视角, 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让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也不要直接否定, 或是直接给予正确的答案, 而是要让学生再想一想,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学会自我修正, 这样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自觉性, 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诱导下开展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
放:即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选择权与主动权,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更多主体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独立开展探究活动的权利,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教师不要对方法、手段过多地干涉。不仅要解放学生的双手, 还要解放学生的大脑, 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现自我的舞台,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得以释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扶放有度, 发挥主导性, 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探究。
学中的运用 课题
“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自主探究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探究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想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应当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始终: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培养学生主体地位为出发点,以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心目中。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对学生的素质和潜能有清醒的认识,并有将其如何有效挖掘的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思维方式上的主体和在思想感情上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这种主动正是主体精神的最佳表现。这就意味着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完结,这也正是当前教学实践的终极目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那些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但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重记忆、轻能力;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历史教学的现状,迫切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
目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在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
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发现规律的过程。
互动式教学:是指由教师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中介(教材、教法、媒体等)互动,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去主动地建构新知,从而培养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一)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元化、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目标上,提出要“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创新教育理论: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使学生能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样才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并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落实主体地位。
5、活动教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只有在充满主动性,开放式的思维活动中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创新课堂上,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学生认识掌握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主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探讨性活动和重新发现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在活动中求知,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的目的。
6、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成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
(二)研究原则:
1、“三为主”课堂教学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通过“三为主”教学,使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手段形成优化组合。
2、开放性原则: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呈发散状态,他们自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大胆质疑、善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挑战权威,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探究性原则: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师生互动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处理学生反馈信息,并帮助学生搜寻各种相关资料,引导并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除了遵循以上四个主要原则外,本课题研究还要遵循启发式、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开展“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进而形成一定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满人格的形成。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查找资料进行论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怀疑和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的科学素养。
5、通过研究本课题,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主动地进行“充电”,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素质水平。
五、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一)目标体系
1、总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方法、途径、模式,形成一套的完整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互动式教学具体实施操作方法的的模式。
2、理论性成果目标
(1)完成《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一篇。(2)完成《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3)“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型教学案例。(二)内容体系
本课题研究主要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探讨“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相关理论。
2、研究自主探究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3、“互动式教学”的操作方法研究。(三)方法体系
1、工作方法
坚持“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总体规划与阶段目标相结合,把教育、学习观念的树立和各阶段研究的任务紧密结合,通过问卷、座谈、分析、调查、交流经验、理论学习等手段,整理出构建教师“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研究资料,全面展开研究。
2、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上查阅,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国内外关于“自主探究”和“互动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形成和完善自主探究理论体系。
(2)教学试验法。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改革试验,积累第一手材料,并及时进行总结。
(3)调查分析法。通过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调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了解进行课题试验后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变化。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将以兰州市52中学高一高二两个年级180名学生及相关教师作为研究范围和对象。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阶段性目标
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调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 1、2010年8月-2011年1月: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2、2011年2月-2011年4月:主要研究自主探究形式;“互动式教学”的操作方法;“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总结阶段:在每一次历史教学研究后,对行动过程和行动后教师、学生的反应进行考察,包括
1、课堂行动观察,如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录像纪录;
2、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
3、任课教师以教学日志方式写下感受;
4、与其他参与观察者(听课教师)座谈,交流感受并记录;
5、与学生座谈交流等。
【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09-13
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29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07-1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0-05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07-07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07-09
小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开题报告10-27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10-0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06-06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初探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