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体会(推荐11篇)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好奇性强,求知欲旺,对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清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例如,我在教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光》2-1光和影子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我安排了一个做手影的游戏实验,让学生明白影子产生的条件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兴趣极高,认认真真投入实验探究过程中。
在探究影子的特点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自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这一节课虽然教学时间比原来超出了一些,但是学生学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要养成观察习惯, 就得从激发兴趣入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科学课教学中, 能直接影响教学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科学课一次教学中, 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 是要通过仔细观察后才能得出方法, 然而, 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说出结果, 但不知道其所以然。后来, 我找出了原因, 责任不在学生, 关键是自己在教学中, 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此以后, 我向学生介绍了观察在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 学习成绩一好, 兴趣自然而然就有了。
二、注重学科的整合
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课的教学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小学科学课与社会课的联系最紧密, 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穿插讲授, 学生就会在听课的过程中, 感受到知识海洋的博大精深。从而悟出科学的真谛。如, 在讲到《植物和环境》时, 教师可以联系社会课中相关的知识, 如气候、海拔、地形、植物的成因等等, 使学生听得有趣, 当然记得也牢, 这样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又如, 科学课中的《矿产》和社会课中的《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相互联系, 教师在教这个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明确不当开采矿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对空气和水的影响更大。另外, 教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进行开采和利用, 启发学生了解矿产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把科学课堂变成综合性、科学性的小百科讲座, 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打下基础。
三、注重培养创造意识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教学 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推进,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进入学校课堂。
小学科学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为科学课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笔者初步摸索出适应山区农村科学教学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的,创设情境教学
课堂教学是科学课的主阵地,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教学方式。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
例如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过程中,本课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而学生对这个认识的获得是依靠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自主探究活动过程。主要包括学生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猜想、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交流并修正研究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最终获得结论。整个探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尽量体现了科学课应具有的“科学性”,在此探究活动中使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如在《光》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贴近生活,让教学延伸到课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也不能局限在教室里,课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天地,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如:带学生到河边去调查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等;到田野去了解、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和农作物生长情况;指导学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采集标本。使他们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观察能力;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使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学生的所见所闻、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等等,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实验仪器,但要灵活运用,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和感受去获得对科学的感性认识。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在科学教学中,不但需要课内外的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当一人难以解决时,就需要大家的合作、交流,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看法,审视和改正自己的观点,达到相互采纳、共同欣赏、分享所获得的探究成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到有效的发挥。如:《力》一课,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总结出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时所产生力的效果与力的大小和方向也不同。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本质反映在我们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第二个是学生的思考要符合逻辑;第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科学课要让学生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要让课堂的角角落落都散发出浓郁的科学味,前提是教师要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对教育、对科学、对学生等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农村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实现科学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金玉俊.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
[2]缪心聪.小学科学教育初探[J].课程改革探索,2009(03).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科学教材《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是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忙得不亦乐乎。
又如,在教学科学教材《温度计的秘密》实验的时候,我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小药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1.进行小学科学优良课展现,研讨课堂教学。
2.进行优秀课堂评课。
3.科学优秀教案经验交换。科学,一个崇高的词语,经常敲击着我们的心灵。神七的问天更是我国科技气力的最好见证,这是让每个中华儿女非常自豪的盛事。科学教育,一个沉重的话题时时敦促着我们的脚步。回看我们的教学现状常令我们叹息,只重结果、轻进程的教学方式还经常存在,枯燥无味的接受式学习,取代了自主式探究。学生的科学爱好何来?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题目,急待改变的现状。所以,怎样用好新教材,更好的使三维目标在每节课上得到落实,切实进步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增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成为此次研究活动的主题。作为从事科学教学的我来讲,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我倍加珍惜,认真听取了每堂课,并做了详实的记录,感受深入,收获很大。这势必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起侧重要的指导意义,增进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综合两天来的听课和学习情况,现总结以下:
一、教学进程精致。从每位教师的教学进程来看,教师都做了精心的预备。从导入到拓展,每句话都很精炼,每个题目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知识的深度、难度的掌控上处理的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重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科学探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解决题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善于独立思考的思惟习惯和思惟能力。在所展现的课堂教学中都遵守了这一理念,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研究。教师课前也做了充足的预备,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实验材料,可见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
三、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薛城区临山小学的陈文老师执教的《地球上有甚么》为例:他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探究基本方法为支持,采用生活情形提出题目实验探究解释题目的教学模式。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干的教学情形,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生活的经验的反思中发现题目,培养学生解决题目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最后再利用所取得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类似的生活题目。在这一进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思惟品质。其他的科学学习的方法,如:整理处理资料的方法、讨论与交换的方法等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南街小学 崔亚妮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具有发展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小学科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怎么样去解放孩子的脑、手、足、口,在思想、时间和空间上,给孩子创造条件,把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本能的欲望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改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此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乐中求学,学有所获。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讲故事、听歌曲和做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学生学习新课就开好了头。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双双跃跃欲试的小手,教师应善于激励,把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我认为,教师的激励应包括语言、神情、动作等,一声深情的赞扬,一缕柔和的眼光,或是一个小的激励动作都能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探究欲望。
其次,老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而又能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景,是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并探究主题的上策。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课题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入时我们紧扣“声音”二字设计了送“礼物”的小游戏。当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请注意听听是什么。”时,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高采烈。这时,我把收录机中各种声音(如,牛、马、羊的叫声、母鸡下蛋后的叫声、摩托启动声„„)送给学生,我看到的是欣喜的目光,满意的笑容。学生惊奇地发问:这么多有趣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一个巧妙的情景创设了学生去思考,心中必定有无数个问号。接下来不用老师多引导,学生就会主动提出更多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想这样的好例子,实际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早已不胜枚举了,只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多花心思创设一个最佳的情景来,学生探究科学的自主性必能充分体现。
又如在教学《淀粉的观察》一课时,课前我给学生表演小魔术。当我很神秘地举起一块白布,像真正的魔术师那样让大家看看,然后举起喷壶将碘酒喷在白布上面时。学生都惊奇的叫了起来:“奇怪,有字了,怎么变的?”这时,我发现平时语数成绩较低的小明神情紧张,小手时举时放,我及时用鼓励的语气说:“看,我们班的小明举手了,真是各有所长啊!”一语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变这个魔术?老师给喷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老师的白布有什么秘密?此刻,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他们七嘴八舌想马上找到答案。
二、分组实验,化难为易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点亮小灯泡》一课时,首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来,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收获会更多。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没有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且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话音未落,学生的脸上就流露出为难的表情,但通过自己反复动手实践,小灯泡亮了。此刻孩子们激情洋溢,有种说不出的快感。这样,不仅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了新知,在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有选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其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如在进行《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学生各小组选择的方法不同,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不同的小组向全班学生介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众多方法中最好的比较方法。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都讲今天最难忘的事就是科学课中《比较水的多少》。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想是课堂生成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这些验证方案同样是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丰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空间。
三、就地取材,优化课堂
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遇障碍自动停止装载器》、《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用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用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使学生对闻而不见的事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积极探讨。
四、讲究评价,激励进取
好的评价方式与方法在绝大程度上会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而科学课中评价就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科学课教师应在评价方式与方法上采用多种手段,以达到学习的最优化。评价也是十分讲究感情效应的,一次好的评价过程往往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尝试了几种评价的方式方法。例如:我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一种长期的课堂评价方式——让智慧树结出硕果活动,收效就十分明显。具体操作过程是在每节课结束后利用短暂的时间,由各小组自行对本堂课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并以次为根据向教师申请领取不同数量的青苹果,而认为本组有差距的则可下次争取,教师限制领取数为1 — 2个。由教师来颁发青苹果作为小组学习效果的体现,而当小组累积4个青苹果时可与教师交换一个大红苹果 —— 智慧果,拥有了智慧果的组可以在上面留下一些与科学学习有关的内容,并将其粘贴在智慧树上。期末,根据每个组果实的多少来进行综合评价。事实证明此评价方法实效性极佳,学生课堂认真投入率明显上升,每个组都尽力争取着代表成功标志的苹果,智慧树上也很快贴满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学习方法、科学小常识,科学课学习认识等内容,这些内容又起到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一举两得。通过这样的评价手段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评价艺术的魅力所在。
五、联系生活,设计作业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如:我在上五年级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制定科学计划,做好科学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志、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如学习了《植物的花》后,我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让学生观察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以及花的数量。身边的花草树木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观察研究这些植物的花,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负担,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收获很大。
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将课堂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学以致用。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尝到这样的甜头以后,学生对生活化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更浓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校使用的参考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余永宁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材料科学基础》,共有十二章:晶体学基础、固体材料中的电子运动状态、晶体缺陷、非晶态与半晶态、相图、有序介质中的点缺陷和线缺陷、面缺陷和体缺陷、固体中原子的扩散、材料的形变、相变的基本原理、凝固、固态转变。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学习、掌握材料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知识,建立起成分、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思维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的,正确地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材料科学领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减。
增加的部分主要是与材料学教学内容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紧跟当前科研前沿动态,介绍国际上一些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学术界比较关心的热点和难点、疑点问题,把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进教学中,增加教学的时效性。如学过“塑性变形”章节后,我在课堂上介绍了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的“超高强度高导电性纳米孪晶纯铜”,通过这个成果,我把强度—结构材料的性能、导电—功能材料的性能、孪晶—材料的塑性变形性能和纳米技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让学生感受、理解某一知识、发明或创造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献身科研的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同时又要求学生脚踏实地,知识的大厦是靠平时点滴的积累。
精讲某方面知识的专题,如我把材料的强韧化与材料的缺陷理论知识构成一个小专题。学生在学习材料的缺陷章节时,感到枯燥,因为概念定义繁多,又抽象,如刃位错、螺位错、全位错、不全位错等,只有把它们放到材料强化的知识中去讲才能赋予这些位错以生命,滑移、攀移等这些概念才能被学生掌握。我在课堂上利用纳米铜三氧化二铝(Cu/Al2O3)复合材料的实例,让学生知道纯铜的变形能力优异。我在课堂上直接演示纯铜管的变形,让学生思考在铜基复合材料中铜的优良塑性变形能力哪里去了?Al2O3的作用是什么?从而讲清了位错、沉淀强化、弥散强化等概念,加深了学生的认知程度。
由于课时是有限的,增加的教学内容占用了一定的课堂时间,因而必须减去一定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删掉了与具体制备工艺有关的内容,如铸锭的凝固、熔焊及特殊凝固工艺、玻璃体的形成于晶化、聚合物的结晶、烧结过程、热处理过程等。这些内容留待具体的专业课讲授。
2. 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还是采取在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减少了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消化的时间,使他们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单向输入,导致继承性有余,开拓性、创新性不足。本科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都会认为教师“照本宣科”,不去上课业余时间自学也行,造成学生大面积“翘课”(当然学生“翘课”原因多种多样,我只是从教师的主观、自我反思的角度认识问题)。来上课的学生同样抱有这个观点,有的认为听课没意思,思想“开小差”,有的干脆上课讲话,发短信,课堂一派“繁忙景象”。
我在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科学引进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教学,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加强方法的传授,弱化知识灌输。实施方法论教学,而非一味灌输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处处想方设法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其兴趣,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时间”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发问,而不是代替其谈出问题的结论。同时教师要进行研究性教学,选取合适的研究性课题,合理设计教学进程,制定好研究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让他学”为“我要学”?我认为着力点是变革教师的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此,我作了如下一些尝试。
(1)课后习题的多样性
除了常规的课后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外,我在每讲一个新内容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两个生产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例如在讲“回复与再结晶”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去了解“冷作硬化”的现象,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不利用工具折断细铁丝,怎样更容易让铜管子弯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知识的海洋,这样课堂的教学气氛和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热烈,教学效果理想。
(2)课堂教学中溶入科研
我认为教学与科研是高度统一的。教学能发现科研中存在的问题,科研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二者并没有根本冲突,而是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关系。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一是科研充实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深化的基础是科研。我在材料学的教学过程中,书本上有一章节只是简单涉及环境因素对凝固的影响,教科书中只是一笔带过。由于我有相关的科研课题,在平时的实验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或者是弯路,便在课堂上列举了一些因素,如温度、湿度等,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涉及地域对温度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中,经常会有“室温条件”,我就具体到不同地域的“室温条件”,讲清实验结论的差异所在。如某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在我国南部地区是能满足零件技术要求的,而在我国北部地区就有可能不能满足零件的技术要求。究其原因是环境温度的差异。北部地区的冬天温度,如2009年的温度低于零下三四十度,很有可能接近了材料的脆性转变温度区间,会发生脆性断裂的几率明显增大。我通过讲解自己的科研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欲望、献身科研的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二是科研深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和深化其基础也是科研。教师通过科研,更能把握全局,以点带面,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教学也有利于科研的进一步深化,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发现过程。教学是目的,科研是手段,要想把教学搞好,就要不断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否则教学就是苍白、单调的,教师就是一位“教书匠”而已,而且有可能会误人子弟。所以,要想结出甜美的教学之果,就要多进行科研方面的投入,根好才能叶壮,果实才有可能是丰硕的。
(3)多媒体的灵活使用
教师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往往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的主动交互功能,产生出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教师通过Flash等形象地演示点缺陷的产生、运动过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的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这样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忘记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如公式的推导,我认为应该用板书较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的辅助性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实践证明:上述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不仅保证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而且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作者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出发,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问题, 对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 并结合自身实践谈了一些课堂教学体会。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平, 陈冷, 强文江.《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学生自学平台的建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20:135-138.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都不成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恰当而又不失时机地引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必然会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发展,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1.问题情境
小学科学课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担负着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任务,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激发孩子们求知欲的关键环节。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领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例如:《植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一课,讲述——植物大都用种子繁殖后代,问题——植物还有其他繁殖方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
2.生活情境
再现生活情境,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我们的自然科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3.故事情境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儿童教育始于故事,即使是最顽皮的儿童,一听说讲故事,也会喜形于色,顷刻间就会安静下来,儿童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教师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磁铁》一课时,我就利用中国古代“宫门捉刺客”的故事引入课题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游戏情境
好动、贪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在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是最贴近其认知特点的路径,因此,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游戏中学生会自觉地投入地“动”和“玩”。例如:在《降落伞》一课中,就设计了玩降落伞的游戏,玩降落伞——发现问题(降落伞降落有快有慢)——探究问题——再玩游戏——解决问题(降落伞降落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同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发展就必须合作,要生存就必然竞争,所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是为了培养合作与竞争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交流形式,从而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形成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局面。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合作学习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概括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把全班同学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知识水平人员组成的小组,给每个小组设置共同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合作体”,这种做法可以使小组内每个学生树立起合作意识,增强学生捍卫小组荣誉而学习的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还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在小组间,又会形成比赛的氛围,看哪个小组探究学习富有成效,于是在潜移默化中又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转变观念,促进课堂民主、平等
2011年“国培计划”小学科学远程培训即将结束了。
作为本次培训学员,我感到非常荣幸,非常感谢“新思考网”以及各位专家教授给予我们的培训,通过培训和熏陶让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理论讲座为我的头脑增添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情感教育让我收获了一份快乐心情。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新的理解;让我对做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充满了希望;解开了我教学中的存在的迷惑,让我更加喜爱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而感到自豪,让我知道了如何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更好的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为校本培训指明了方向,并学会了实现自我的价值,改变自己的心态,用阳光灿烂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自学习以来获益匪浅,这两天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至少要做好三件事: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思维,教给学生知识。要正确高效地影响学生,我们自己首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们应引导学生做高尚、智慧和勤奋的人,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给他们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教会他们如何爱国。
2、阳光心态。
好的心态使你成功,坏的心态毁灭你自己。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它的态度。当你看到反面的时候,不要灰心,因为调过来就是正面。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再说,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把问题当成成长的机会,人生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为小事高兴,会有更大的高兴出现。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当前满意,相信自己的生命,要睁着眼睛去旅游,牵着蜗牛去散步,享受生命的过程,活在当下,才能精彩每一天。
3、终身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审时度势,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从不断的学习中汲取营养,充实知识,提高本领,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否则,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就难以完成肩负的职责任务。
满怀着喜悦的心情,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渴望,3月28日和29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县进修校举行的国培送教下乡培训。听了三位老师“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的专题讲义,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
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这两天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舞台。
其实,培训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两天的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是给我的记忆和思考却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此外,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科学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乐学、爱学科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的是:
第一,自我反思。对于科学教师来说,只有反思性学习才会有效的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才会把更多更优良的课带给学生。教师的经验也并不能自动成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资源。只有实践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
第二,不断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之过矣。”教书育人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马虎,因此,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有真才实学。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力学苦练,做到“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恐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
第三,加强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
关键词: 外科学 理论教学 技能操作 医德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呈现爆炸式增长。现代医学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技术的应用催生着外科学的快速进展。外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连接着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培养优秀的临床外科医生是我国医疗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的关键一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本科临床医学生外科学教学开始抓起,笔者从教外科学三十年余年,下面谈谈外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重视理论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外科学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工作的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本科生医学教学中具有突出的地位。科学有效的教学法对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具有重大意义。现今外科学教学中,其基本模式为课堂理论讲授+课间见习+毕业实习这一固定模式,由于操作模式单一枯燥,基本上仍以“师带徒”老式的传、帮、带方法,教师的主体作用过于强势,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1]。另外,外科学教学周期长达一年及以上,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疲乏应对学习,各个章节内容掌握松散,无法“凝聚成珠,串珠成线”,则学生基础薄弱,进入临床技能训练无不捉襟见肘。因此,教师要重视理论教学,在理论阶段夯实学生基础。外科学知识系统庞大,教师要认真备课,提前掌握好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力求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腹股沟疝的发生机制和修补术时,教师在授课前可引入相关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对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必须了如指掌,可结合图谱、教学模型及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复习解剖学知识。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余自学,上传PPT、微课视频等资源,使学生进一步消化与掌握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进行某一知识点学习心得分享,加强师生互动。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后续基础技能的掌握很有裨益。
2.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基本技能
学习外科学,要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论原则。“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学生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必须亲自参加实践。外科医生的良好素质是通过学习和刻苦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外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生良好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融无菌术、麻醉、切开、结扎、止血、缝合等外科基本技术为一体,是临床实习前的一项重要的综合训练,突出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言传身教,严格把关,结合基本技能操作竞赛促进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严谨、耐心、细心及认真负责和团体协作等精神,将理论知识与手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优秀的外科医生奠定基础。外科基本技能操作的教学是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见习阶段的培训尤为重要[2]。在具体见习带教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外科病人的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变化,提前复习相关科室疾病诊断知识。为避免带教老师教学时各施其法,外科教研室应组织医院带教老师集体学习,选派富有临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授或者主任医师参加并亲自示教,从而统一教学方法,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外科基本技能操作。教师带教时以提问形式重点复习所要见习的理论知识,使同学们都有参与感、责任感,促进思考,强化记忆。病房查房见习时,由同学用诊断学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然后写出诊断、诊断依据,可以学习书面病例的书写,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错误及时纠正。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充分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树立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医德
学习外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问题。医学是技术类学科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所以单有好的技术是不够的,医患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强人文关怀对处理医患关系极具意义[3]。外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着重培养医德。外科教师应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严肃的专业教学与创新的哲学思维、活泼的人文修养自然地融合[4]。大医精诚,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注重病人的体验,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外科医生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做出诊断,有时忽略了病人的情感,因此要学会医患沟通这门艺术,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道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多分享心得,以德才兼备的名医榜样激励学生,在动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理念。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满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认真负责,把动物当做自己的患者,培养学生对待患者的爱心与耐心、手术与检查细心、对待生命高度责任心。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学生跟随老师查房注意学习沟通技巧,在诊断中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时时关心,常常安慰,争做合格的医学生。
4.结语
外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广大外科学教师肩上的一份责任。在走向伟大民族复兴道路上,守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优秀卫生人才的培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努力学习先进技能、先进理论,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践,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力培养既有高尚医德,又有过硬技术本领的医学生,进而促进新一代外科工作者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8.
[2]陈创奇,朱家源,杨素清,等.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在外科学实习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91-93.
[3]王文青.技术“修身”与人文“修身”的二元融合——论外科学教学中的哲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951.
【小学科学教学体会】推荐阅读:
国培小学科学心得体会07-02
小学有关科学的学习体会09-2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09-19
小学科学教学分享12-20
小学科学教学叙事01-11
小学科学课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的运用10-24
小学科学教学测评方案11-07
小学科学体验式教学11-24
参加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心得体会07-22
小学科学课教学探索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