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激励”内容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激励与生态道德教育内涵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到运用激励作用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议

[摘 要]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水平不高,是社会、学校、家庭等综合原因造成的。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校提高德育水平的发展要求。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大学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同时要让大学生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传播者和推广者,让他们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

伴随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面对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人类不仅寻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解决办法,也在寻找道德的解决方式。生态道德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生态道德的重点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道德扩大了道德的范围,它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肯定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的价值关系,并由此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大学生对保护自然、爱护环境、敬重生命,这是保障人类和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最高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素质较高的群体,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各高校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列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有利于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问题及原因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总体上来说令人忧虑。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生态道德素质不高、保护环境意识不强的情况。在高校校园中,随时可以看到践踏草地,浪费粮食,随地吐痰、不重视自身修养等一系列的不文明现象发生,尤其是在校园中独有的“课桌乱写乱花”“教室长眀灯”“寝室长流水”等现象随处可见。从儿时起,我们每天就能看到、听到各种各样保护环境的教育。老师要求我们不要乱丢垃圾,要做到保护环境,人走灯滅,节约用水用电,但成效并不大、效果并不好。我们接受到足够的教育,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我行我素,心态扭曲。现在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理念还只是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来。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学生中开展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中产生强烈反响,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赞誉。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在接受社会道德舆论和学校生态教育的影响情况下,生态道德意识依然不高,行为上没有很好的履行保护生态环境义务呢?

首先,在我国的家庭和社会长期以来忽视生态道德文明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特长技能和思想品德,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高,有少数家长的生态道德素质不够,在生活中不自觉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如乱砍树木、楼上抛物、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等不文明行为,孩子在成长阶段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渐渐的形成了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习惯。

其次,各高校只是设立一些过于简单的生态环境知识的课程,极少涉及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文明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也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简单的向学生灌输学习模式。教师对于生态文明道德知识的传授,缺乏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少的可怜,忽视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第三,社会大环境的环境保护意识不高。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实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引导下,不断向大自然榨取自然资源,索取的同时不加以保护,贪得无厌,不计后果。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加入到对利益与金钱的追逐中,这就形成了一种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平衡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纯净的校园文化也走向商业化和功利化。此种不健康的风气带入到高校校园,影响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态价值取向。

第四,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大学生意识里存在“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传统观念,对大自然缺少尊重和敬爱之心,从而始终把自然界与动物植物作为人类永远掠夺和破坏的对象。对大学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首先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已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问题,然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浪费、空气污染和环境破坏已经是制约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严重危机。其原因既是机制体制不健全的因素,也有大众思想观念落后的因素,这其中也包含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缺少。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

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

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三、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

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责任编辑:侯慶海〕

作者:黄金石 王圣祯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2:

激励作用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作为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激励”内容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激励与生态道德教育内涵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到运用激励作用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了坚持科学的运用,需要遵循科学激励原则,即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契合;同时创新激励方式,包括目标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竞争激励法和奖惩激励法,从而保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激励 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

空气质量下降、水体污染、地震灾害频发等成为近年的热点话题,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严重的生态危机日益威胁人们的生活空间,生态道德教育逐渐演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收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因此,承载优秀教育资源的高校亟待创新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适用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凭借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激励措施,来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生态效益。

一、激励与生态道德教育

1.激励的内涵。激励是激励,鼓励,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它使人们产生一种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心理学是指有机体在追求建立在一些目标的程度提高的愿望。追求的目标物质可能是外部实体,也可以是内在的精神上的满足。同时触发追求的具体目标,即动机可分为他人(外部)激励和自我(内部)激励。但事实上别人(外部)激励要真正做出影响,我们必须将化为自我调节(内部)。即是说,这两个最终将会成为体现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动机。

2.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的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生态伦理出发的互惠共生理念,启迪、引导受教育者,更好地为了人类能够享受自然、享受生活的长远利益,有意识地培养生态意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政治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最需要的教育,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形成保护环境的道德哲学,以实现非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种教育将成为激发生态道德思想变成人们内在行动力的重要工具。

3.激励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激励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的预期行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出现了从低到高的频率,这是产生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素质,并出现在活动积极、一丝不苟的要求,是努力进取的精神。因此,需要发展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内部潜力,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激励机制。科学地运用激励作用,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

生态道德教育下的大学生,即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为基本目标,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应激发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其他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融入他们的需求,以确保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顺利进展,完成每个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品质的学生,拥有道德的高尚和能力的均衡发展等等培养需求,这也一直是党教育理念的核心,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哲学是由一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作为引导,这无法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态效益。生态道德教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遵循自然规律,探究并适度改造自然,积极创新、热爱自然、享受生活。当大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各工作领域,更需要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因此,作为新思想前沿群体的大学生更肩负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艰巨任务,不断提升自我生态道德修养,生态道德知识与感受融入生态道德信念和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以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高度实现质的飞跃,最终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升为动态变化的实践,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2.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痛思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果,我们才清醒地意识到自身发展与自然恢复能力的不平衡,人类行为对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人类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是无限的。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当代人的最大合法需求,更重要的是要保存为子孙后代的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它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生态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观念和消费观念,它是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提倡的。作为社会持续进步中坚力量的人才,需保证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求他们形成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的一个连贯的概念。高校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沿阵地,是青年全面发展的基地,这就促使高校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教育问题提上日程,这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精神理念形成的重中之重。

3.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勇于把握时代的需要,适应人民愿望,造福人民。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用创新的眼光看待宇宙万物,不断创新理念,探索事物规律,维护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生态系统平衡性受损,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地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出现漏洞等等现实问题,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及生存空间,不断冲击平静的地球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勇于把握时代的需要,适应人民愿望,造福人民。推崇绿色消费、合理消费的理念,加强环境监管,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活空间。

三、激励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科学运用

(一)遵循科学激励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契合。使用组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精神奖励为主,激发人们自觉调整的内在需求,并逐步改善需求的层次结构。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发展等需要;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将需要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则把人的需要按作用划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西方管理学研究涉及的需要理论让我们了解:物质需要是行为的所有需求,但人民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物质需要,进阶到精神需求的发展趋势。和物质需要相比,更富精神需要的人具有更大的激励效应的基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使用物质激励,它按照生态道德知识储备能力奖励学习勤奋的佼佼者,采纳经济激励措施,以调动学生学习生态科学知识的积极性;采用鼓励和赞美、争光形式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更要将两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使受教育者通过强化内在激励而自觉调整自我需要,坚定生态道德信念。

2.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契合。外在动机即动机产生在外部,他们自身参与的活动所造成的影响,外界便会刺激本人形成对这种诱导力的兴趣。需要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和活动方式开展的激励,如评选“优秀党员”、“先进班级”等。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在活动本身过程中感受到的兴趣,活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奖励并且没有外力的推动。这种自觉、自主的自我激励方式往往激发出更大的力量,作用的时间更长。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工作者需要鼓励采用传统方法的教育,即通过各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基于精神的奖励来鼓励多种形式的学生的具体表现,并充分发挥积极的外在动机。更清晰的是及时发挥内在动机的助力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鼓励大学生养成实践的生态伦理行为。让学生学习、实践作为一种享受,从底部的内心,使教育对象产生一种内在动机,感悟自然的价值。在学习及实践过程本身,可以更持久地保持它,使这样的动机程度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以保障大学生的实际效用,激励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

(二)创新激励方式

1.目标激励法。增强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励,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科学知识水平。一是目标成就的激励。在设置目标及实践操作过程中,第一,设置目标需具体。学习计划伴随目标设置的明确程度而不断完善。学校应该明确教育教学的生态知识结构,包括生态与环境科学,法律系统的知识,生态社区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等。第二,目标要有层次。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目标设置需做到由低到高、由近及远,使学生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收获。第三,目标的不可变更性和可接纳性。目标设定应该不会轻易改变,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致使自我效能减少;二是目标奖励的实现。定期举行生态道德类奖学金、优秀党员等评定工作,辅之以证书、实物奖励,保障了大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有效激励。

2.情感激励法。运用情感激励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的发展。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用自身的价值理想、内心信念来感化学生。只有教师自身衷于自然、情于自然、尊重自然,才使学生能够心有所向、情有所悟。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的精力和热情来发展和完善自我生态道德情感。其次,教师应适度表达期望。通过罗森塔尔试验,教师期望学生能产生对学生自身具有的深远影响,学生努力使自己可以成为老师的期望。因此,教师必须始终以充满期待信念勉励学生,激励学生形成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榜样激励法。我们可以运用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坚定地保持生态道德信仰。使用这种启发式的激励动机,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认真履行生态道德义务,遵循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优秀道德激励方式。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生态道德责任,坚定这份感受,并使其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最后,效仿榜样要避免走形式主义,教育形式和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将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自身践行的生态道德实践更应成为遵循这种精神指引的成果。

4.竞争激励法。我们更要学会利用竞争机制,变压力为动力,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其强烈的生态道德意志。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大学生在使用竞争法时,应注意:一是明确指导思想与目的,帮助竞争者明确竞争的目的是增强履行生态道德义务的勇气,这是发挥竞争激励作用的前提;二是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明确的竞争标准,这是促进竞争激励顺利进行的保障;三是明确竞争与合作这对辩证统一关系,了解二者间的相互联系,会更完善我们面对困境的心理应对机制,不骄不馁、勇往直前。

5.奖惩激励法。掌握奖励和惩罚的科学利用,以促进生态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一要坚持奖为先,惩为辅的准则。奖励这种正激励的方式,可以直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而惩罚这种负激励方式,易诱发挫折心理体验,所以将惩罚作为奖励的有力补充,会事半功倍;二是注意奖惩的适度性。如果嘉奖过度,便会触发学生的侥幸情绪,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如果过分责罚,会增加挫折行为的出现频率;三是注意信息的有效公开,即及时反馈奖惩信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加强及时的反馈,将大大提高激励效果。有效的信息反馈,将增强学生维持良好行为的自信心,降低非期望行为的出现。这样,实施奖惩激励便会保障生态道德行为发生的持续性。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林业教育学会高教分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林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LGJ-11-Y-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培玉,傅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经济,2011(7)

[2]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吴玲.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5)

[4]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责编:贾伟)

作者:刘晓黎 邵秋男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国际交往的频繁,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对大学生生态道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从生态道德观出发,提高大学生生态知识水平,形成生态道德情感,养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及其全面发展。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水平。

[关 键 词]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从基本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提升生态知识水平,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形成保护、合理开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道德行为的过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其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是生态危机与国际交往加剧下而形成的新型道德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德育发展要求,促进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1]。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长,整体上并不成熟,存在较多问题,如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学生知行分离现象严重、生态德育环境复杂等。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了生态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内容。但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并不完善,过于重视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规范、“天人合一”的思想关注较少。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是对生态依存理念及发展理念的理解,内容中缺乏对生态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此外,生态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素质不高,还不具备生态道德人格和素质,没有清楚认识到生态道德问题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相应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多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感染教育和实践教育缺乏。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知行分离

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教师更多地偏重生态知识的讲解,采取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实践性教育内容较少或实践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且对生态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使大学生难以将生态道德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内化生态意识为其道德素质要求,存在知行脱节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自然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环境复杂

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效果,而生态危机的加剧、国际交往的频繁导致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如家庭教育层次化,社会现实化、功利化,学校商业化。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为今后发展考虑必然会进行技能性学习,而学校培养目标的功利化及其周边环境的商业化也影响了学生的自然价值取向,生态道德发展需求难以体现,影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效果。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改善对策

(一)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要改善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首先,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从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开始。清楚认识到生态道德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生态道德品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从知识、行为、情感等方面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提升。在生态道德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生态科学知识的讲解,还应重视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生态人的人格培养[3]。其次,还应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专业课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各学科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实现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生活化,突出内容中的生命伦理、展现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全球视野。另外,还应拓展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包括建立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生态实践活动平台等。

(二)加强实践教育,实现知行合一

生态道德教育者要转变教学理念,深入自身专业化建设,提高自身生态道德素质,并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与理论讲解的联系,注重学生生态意识的提高。教师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生活化,与现实生活相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激发生态道德良知,养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例如,组织环境保护、污染探寻、校园周边生态问题发现与解决等生态实践活动,并以网络为载体,加强宣传,将生态道德观念深入学学生心中。

(三)优化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环境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导向,通过电视、互联网、报刊等途径加大生态道德知识的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大学生自觉提高生态道德水平。此外,还应重视家庭教育良好氛围的营造,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融入,体现生态环保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最后,还应加强生态校园的建设,如校园小路、生态长廊、生态雕塑等形式促进生态伦理校园环境的建設,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生态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羌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路径研究[D].南通大学,2016.

[2]陈仕龙.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6.

[3]徐茜.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5.

作者:靳晴

上一篇:电信中心工作总结下一篇:度电商扶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