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共10篇)

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篇1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

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关于实施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若干思考

善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

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发展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论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

国外地方课程开发透视

论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根基

从实践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应如何创新

高等教育市场化思考

论大陆公立高校的学费

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下的几对关系

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

用发展的观点看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

欧洲化 国际化 全球化

从《艺术课程标准》看高师音乐专业的发展趋势

入世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

略论蔡元培的大学制度思想

加入WTO后海峡两岸学历互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严峻挑战

东南亚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策略简析

日本的“大学结构改革”:进展、背景及意义

关注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

“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

特色学校再认识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作为与难为

关于教师聘任权问题的思考

最佳学习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新课改中的校长管理行为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

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

网络文化的十大悖论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

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班级动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班级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加强对优秀生的管理教育

从师生关系谈中小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盲点”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教育

怎样使小孩变得更加聪明

职业学校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求新求异 开拓开放——德化职专、技校、成专2002年教育工作思路与措施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的发展看我国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公务员培训中必须重视道德规范教育

教育也要积极应对“入世”

新世纪亟待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篇2

一、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目前国内关于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多, 但主要是宏观的谈的比较多, 可如何把雷锋精神具体化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的行动, 特别是与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研究就非常欠缺。而如何弘扬与传承雷锋精神, 关键在于人们通过人生修养转化为点点滴滴的行动, 其精神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 特别是在事关大学生人生修养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雷锋精神, 指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人生修养, 以转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就很有必要。从可能性来讲, 雷锋精神之所以在今天仍然能够永放光芒, 最根本的就在于雷锋作为一个平凡的人, 在平凡的岗位上,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指导, 践行自己的人生, 从而体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特别是在作为大学生人生修养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把此精神融入进去, 引导当代大学生以雷锋为榜样,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指导, 刻苦学习, 努力成才, 实现人生价值, 以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教育目标就具有了可能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雷锋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雷锋精神所具有的这些丰富内涵, 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核心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如:绪论的核心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基础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 肩负历史使命, 进而到第一章的核心内容追求远大理想、第二章的爱国主义。这部分核心内容与就与雷锋精神的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完全一致;后面几章的核心内容是为公为民、爱岗敬业、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所以, 雷锋就是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典型榜样, 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把其引入教学, 以雷锋为榜样, 指导当代大学生加强人生修养完全可能。可见, 把雷锋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既有必要又完全可能。

二、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上的融合

第一, 把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的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一章“忠于革命, 忠于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相结合。教材第一章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任何风浪, 励精图治, 扬帆远航。教学中把雷锋的这种“忠于革命, 忠于党”, 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的精神融入进去, 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挫折, 看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培养他们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 从而刻苦学习, 努力为中国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的美丽中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二, 把投身民族振兴的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要以雷锋为榜样, 投身民族振兴的爱国行动中。通过教学, 使当代大学生看到, 尽管中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 问题多、矛盾多, 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 老百姓对党和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等等。但是只要每个人, 特别是将来作为社会栋梁之才的一代又一代大学生都有一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民族振兴精神, 以大学作为人生发展的新起点, 充分发扬可贵的“钉子”精神, 坚忍不拔、勇于开拓、自强不息, 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华民族的振兴就一定会后继有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第三, 把艰苦奋斗、忠于职守、遵章守纪、积极进取的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以及第七八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律精神”、“自觉遵守法律”结合起来。当代大学生生长于幸福的时代, 从小娇生惯养, 自私任性。非常需要以雷锋精神中艰苦奋斗、忠于职守、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精神来加强人生修养。通过与雷锋精神这方面的内容结合, 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相反, 自私自利, 只顾个人追求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价值观, 这样的人生必将是错误的人生。在对待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的关系上, 处处时时都应该先人后己, 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高无上, 尊重他人、集体、社会、自然, 以自己的力量尽到应有的贡献。这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才是一个像雷锋那样既平凡又高尚的人。这部分内容的结合是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核心内容。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像雷锋那样加强人生修养, 他们就一定会遵纪守法, 热爱集体, 热爱国家, 先人后己, 乐于助人, 无私奉献。就一定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将来就一定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在方法上的结合

雷锋精神在于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 通过生活、工作、为人的点点滴滴积累而凝聚形成的。所以, 当代大学生加强人生修养, 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中修养自己。从方法上来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以及为人处事结合起来, 引导他们加强人生修养。第一, 把学习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可通过开展学习雷锋事迹等, 引导当代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自信心。这在今天西方“普世价值”盛行, 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猖獗的背景下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第二, 把学雷锋精神与学风建设与此做人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像雷锋那样, 发扬“钉子”精神, 珍惜美好的大学生活, 勤奋刻苦地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成才。知识靠点点滴滴的积累,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积水成渊而蛟龙生焉”。现在大学生中不认真学习, 混天过日, 考试作弊, 混文凭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他们不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学习懒惰、照抄、作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光, 不仅学不到真知, 成不了才, 而且还会养成弄虚作假、不诚信的为人品质。这与“学真知”“做真人”是安全相悖的。所以, 当代大学生在方法上、行动上像雷锋那样加强人生修养, 不仅有利于改善学风, 而且有利于他们学做“真人”。第三, 把学雷锋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日常修养结合起来。修养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雷锋精神就在于雷锋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始终如一。所以, 当代大学生要以雷锋精神作指导加强人生修养, 最终就是要体现在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够做到团结友爱, 主动关心人, 爱护人, 帮助人, 讲文明, 讲秩序, 讲道德, 遵章守纪, 乐于奉献等等, 这既是以雷锋为榜样, 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要求。第四, 把学雷锋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按照党中央“要采取措施, 推动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的要求,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不同内容, 进行实践教学。比如帮扶困难同学, 为社会孤寡老人送温暖, 鼓励做好人好事等, 使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升华。第五, 把学雷锋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离不开校园文化的辅助功能。相关教师应该与学生党团组织、学生处、社团紧密配合, 开展以学雷锋为主题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自己组织的活动中加强人生修养。

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人生修养没有止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的人生修养课。三者结合起来, 使当代大学生既看到榜样, 又有理论支撑, 这对于加强他们人生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纪观,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摘要:雷锋精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核心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把雷锋精神融入该课教学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修养很有必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内容、方法结合起来, 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像雷锋那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纪观, 使他们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雷锋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合,大学生人生修养

参考文献

[1]雷锋精神: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J].精神文明导刊, 2011, (7) .

[2]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EB/OL].人民网, 2012-03-05.

大学生礼仪修养与思想道德建设 篇3

摘 要: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43-02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无敬则不成其礼。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

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

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

[2]赵琳.试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篇4

第一个学生,每天一早第一个走进教室,每晚最后一个离开。他的笔记也是全班做得最全面、最工整的一个。老师非常喜欢他,让他做了学习委员。

星期天,他从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出去郊游、逛街,他认为那样对不起良心。为了多学点东西,也为了走向社会能找个好工作,课余学习,他选修了心理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之外的学科,一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翻资料、做笔记。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突出,他几乎获得了学校设定的每一项荣誉。每当他把这些写信告诉父母,父母心里也总是升起无限的安慰和满足,他们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而骄傲,他们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得。

第二个学生很让父母担心,有几次他们甚至想断了他的学业,因为他们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不仅没考过一次好成绩,有一次还挂了红灯。更可气的是,军训一结束,他竟干了一件让父母丢脸的事——低三下四到各学生宿舍收购军训服,然后倒卖给小商小贩。这一次他虽然赚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但是却让父母整整不舒服了一学期。他们想,父母再穷,难道就缺你这几个钱吗?放假的时候,两位老人苦口婆心地说:只要你能专心学习,考出成绩,我们再苦再累都心甘。

最让两位老人不能容忍的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竟写信来说,以后再不要他们的钱了。接信后两位老人的心简直都伤透了,这个孩子竟是这样不听话,以断绝和父母的经济往来来抗议父母的苦心劝告。最后得知儿子是因策划一种“高考文化衫”赚了钱,心里才稍稍安慰了些。不过他们已不再对他寄什么希望,他们想,他学不好,将来找不到工作,那是他自作自受。

大学毕业那年许多学生都忙着寄求职信,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只有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时他已是两个公司的老板。最具戏剧性的是,在他公司求职的信中,竟有好几封是他同班同学的。其中包括那位学习最好的学生。

播下不同的种子,收获不同的希望。

两个大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业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努力学习可以使自己成为一名好的专业人才。但也有一些才能和智慧是现阶段的学校课堂无法教给你的,即使你当了老板,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的实用知识。

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篇5

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在渐渐地改变,一些腐蚀的思想正悄悄地侵入他们的大脑.即将成为21世纪时代主角的大学生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行为,因此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进行理论探讨、演讲等方面表现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与行的分离,在学习生活上则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整体意识;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则缺乏奉献精神。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立意识增强了,协作意识降低了。但他们的道德素质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革命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带来了双重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这些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

面对二十一世纪,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首要的就是转变思想。我们应该在总结和继承原来工作经验的同时探讨新的工作方法,解决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提高能力,青年学生只有书本还很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能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生产实习、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还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领悟人生阵地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篇6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学习。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上学到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人都应守法。这是学好这门课的基础,他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种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面对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的当代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是比较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点,并在分析与比较中,选择和确立唯有中国特色社会而奋斗的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学会分辨社会中的善恶,会站在法律的角度看问题,并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问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强化独处道德提高大学生修养 篇7

一般来讲, 作为社会的人, 在公共场所或者众目睽睽之下, 人们会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经历着欧风美雨熏染, 经历着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冲击的当代大学生, 若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特别是做错事或有违法违纪也不可能有人知道的情况下, 比如在虚拟的、隐蔽的网络世界里, 大学生可能会肆意的放纵自己, 甚至会做出坏事来。可见, 当他律或缺, 自律淡化, 传统的道德规范就会受到挑战, 严重制约着道德水平的提高。下面, 就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从独处视角, 谈谈自己的见解。

1 独处道德的内涵

“慎独”这个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其要义是不管你处在显与幽、明与暗, 都要谨慎独处, 不做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 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或“慎独”之道。一个人独处时, 道德、人性和良知成了人的欲望的最后一道堤坝。所以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 即使在他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 他能‘慎独’, 不做任何坏事。”这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独处道德, 即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 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独处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1]独处道德是社会整体道德评价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道德思考, 独处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后者反映的是个人道德意识, 是人与自我关系的道德认识、道德意识和道德知识, 它反映着人们的自我道德观和自我价值观。因此, 它决不是与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相矛盾的。它是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的完成与实现, 是发展和完善人之所有为人, 建立真正的人格、尊严与良知的重要力量。透过独处道德, 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道德认识的深与浅、道德追求的高与低、道德品质的纯与劣, 而且还可以判断出道德决心的真与假、道德人格的崇高与卑微。人们最难堪的莫过于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 而独处道德恰恰是面对自己和正视自己的勇士。

2 独处道德促使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道德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他律和自律是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在道德他律阶段, 道德主体主要是根据客观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个阶段的道德主体只是在外界的道德规范支配下履行自身的道德义务, 这种消极、被动的道德行为只是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 它并没有触及到道德规范的实质。道德主体要从他律达到自律, 需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独处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阶段一:在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之前, 独处道德可以使道德主体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 根据道德要求对个人行为动机进行自我检查, 以证明其正确性。比如, 向自己提出“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我如果处在对方的位置上会怎么想?怎么做?”一类的问题, 促使自己严肃思考和认真权衡个人行为动机, 对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肯定和强化, 对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动机予以自我否定和抑制, 从而确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支配道德主体进行下一步的道德行为。

阶段二:在道德行为过程中, 独处道德促使道德主体分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 主观的我接受客观的我的审查与检阅, 对道德行为进行监督, 对符合道德要求的方式、情感、意志、信念予以鼓励、强化, 否则就予以纠正、弱化, 从而达到对正确道德规范的确立和认同。

阶段三:在道德行为之后, 独处道德促使道德主体对行为后果进行自我评价, 对行为效果好的会使道德主体产生满足感和欣慰感, 从而强化其正确的道德动机, 对引起过失的行为产生痛苦感和羞耻感, 弱化其错误的道德动机。

通过道德行为三个阶段的循环往复, 道德才由他律阶段跃升到自律阶段。道德主体认同了社会道德论, 确立起了自己的道德规范, 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 转化为良心, 并产生深刻的道德义务感。这个阶段, 道德主体已经有了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依据道德准则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 外在的压力和既定的道德规则已被扬弃。此时, 自律阶段的道德水平才能与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合拍, 也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符合文明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因此, 将独处道德纳入社会整体道德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3 当代大学生独处道德缺失现状

今天, 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变革带来的思想自由和经济实惠的同时, 也带来了物质与精神、社会与人生关系上的失衡。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 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的冲击, 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建立, 导致了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和无序, 增加了当代青年道德选择的难度,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和精神失落, 尤其是大学生独处时, 就会出现道德与行为不相一致的现象。

3.1 独处时自省缺失, 是非模糊自省包含内省与自讼。

内省, 就是从别人那里有的对与错来审视自己有无类似的情况, 即以人为鉴而反省自己;自讼, 就是通过自我认知来自我主动批评自己, 找到自己的不足。而当代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是缺失的。

当代大学生许多都是中国80后、90后的孩子, 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 许多家庭的孩子常常变成了“小皇帝”, 家长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任他们随心所欲。生活中自我意识强, 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 无法做到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 不能积极的开展思想斗争, 自觉纠正言行偏差, 特别是在独处的时候, 或者没有外界监督的场合, 更是难以做到自省。表现为自私自利, 任性偏执, 得失不分, 善恶难辩, 是非模糊, 缺乏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

3.2 独处时人格错位, 表里不一环境对人格与信仰的影响是深远的。

目前, 社会上满口仁义道德, 而言行举止粗俗不堪, 一手高举“慈善旗帜”而另一手攫取私利;对人不对己、律人不律己, “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阳奉阴为等人格错位现象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久而久之, 就会扰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塑造的批判体系, 破坏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如, 现实生活中, 一些大学生表现出耍“滑头”、表里不一。在学习上, 抄袭他人作业, 考试作弊、蒙混过关;在生活中, 有的借东西不还、赖帐, 有的隐瞒老师、恶意欠学费, 有的装穷叫苦、花钱请人冒充家长骗取救济或补助。凡此种种, 在公众场所, 在被人认识、被人发现的情况下, 一般都表现出谦谦君子、斯文得体的形象;一旦只有他一个人在的场合, 或者没有被监督的情况下, 简直是大相径庭、判若两人, 象这样的言行举止, 如果任其发展, 就会妨碍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严重缺陷, 人格心灵受到沉重打击和扭曲。

3.3 独处时自控削弱, 信念动摇网络连接了世界, 以一种全新

的方式进入人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庞大的资料、信息服务, 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也成为大学生互动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在虚拟的空间里, 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 因而, 不道德者随处可见, 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 从而带来了道德表现的多样性, 独处时的网络道德对当代大学生的约束随着空间拓展而削弱, 道德责任感、道德约束力在电子空间的延伸, 反倒因为受用者的不明确和传播信息方式的隐蔽性, 淡化了主体的道德感。如诚信, 多数大学生认为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里没有必要讲诚信;网络充斥着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反动等言论、图像, 导致青年大学生思想混乱;一些大学生把虚拟世界的玩世不恭、耳鱼我诈、金钱至上与现实社会的理想、信念、忠诚、奉献对立起来, 看重眼前利益和虚无飘渺的东西, 缺乏对社会主流思想和人生目标的思考, 缺乏进取向上的内驱动力, 胸无大志, 动摇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 更不要说事业心、责任感。可见, “网瘾症”、“网络孤独症”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的危害与威胁。

4 强化独处道德, 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道德更多的应使人们能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 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 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当代大学生不是没有这种道德需要, 而是缺少深层次的、自觉的、内在的、自我完善的高级的道德需要。[2]因此, 强化当代大学生独处道德能力, 增强育德的实际效果。

4.1 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教育是指社会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系统化、理性化的道德说教和引导, 通常是指社会对青少年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系统化的道德教育, 比如,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标准的社会化机构对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3]道德认知也称道德认识, 是指个体对一定的道德规范及其所蕴含的道德必然性和道德规律的认识, 是对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事实和道德现象的个体性把握, 也包含有个体对自己人生目的、人生道路及其人生价值的认识与确定[4]。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 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知基础, 起着理性指导作用, 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性机制。一个缺乏正确道德认知或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的人, 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意识和行为。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关键是要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而形成坚定的内心信念, 成为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行动指南。

一种道德规范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大的影响力, 关键取决于该规范是否已经被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普遍认识和接受, 最终取决于当今社会对该道德实施教育影响的程度。只有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道德教育, 才能使他们认清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 将理性的道德规范和外在的道德要求, 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 形成内在的自我约束性机制;只有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独立思考, 科学决策, 正确选择, 这是解决道德选择冲突问题的根本方法, 也是在强化大学生的独处道德, 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向更高层次道德境界迈进。

4.2 尊重人的主体性, 提高大学生独处道德能力独处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

它体现的是个人道德意识, 反映着的是自我道德观和自我价值观。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复杂的, 道德品质的提高和完善不仅需要大学生不断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 形成稳定的道德价值观, 实现道德行为, 而且需要他们能够从复杂环境中对自己的反馈信息判断、主动选择, 提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并决定行动, 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最终成为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所以, 要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就要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代大学生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越来越明显。单靠外在的“他律”去塑造他们的道德人格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道德观念只有为大学生们这个道德主体所领悟并被其吸收, 触动到他们的灵魂, 进而成为他们的自育自律, 这样才会发挥独处道德应有的作用。因此, 除了要发挥高校教育者的积极性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独处道德能力。

4.3 注重慎独方法引导, 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

“一个人要求取得进步, 就必须下苦功夫, 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自省是儒家提出的重要自我修身方法。在《论语》中, 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 意思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 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礼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儒家进一步从“为己之学”的观点出发, 规定了道德人格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慎独。慎独是指在独处时、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提出的更高要求。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就难了。一般说来, 人们往往在纪律约束下和有人监督时能按照要求、规范去做, 一但在外界压力消失的情况下, 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就会放松, 行为也可能出现偏差。只有通过慎独和自省的方式来修养身心, 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根植于人们心田, 内化为人们的道德意识,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从而使整个社会有序、理性和道德。

“慎独”虽然是古人提出来的, 但并没有因时代的更迭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 把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 在保持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素质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在大学生中提倡慎独, 因为它可以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教会大学生道德选择, 承担道德责任, 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代, 做出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 提高大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高丽, 张军等.大学生独处道德、闲暇道德状况与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2]张传民.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原因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6) .

[3]党永强.论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探索, 2005 (3) .

[4]罗永莉.低年级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研究[J].白色学院学报, 2006 (10) .

2024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对于确保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艺术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对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基本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现状,对新疆艺术专业大学生,主要对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昌吉学院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涵盖了几乎所有艺术学科门类,调查对象为汉族学生,主要来自于山东、湖南、湖北、广东以及新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方式,通过学生对预设问题的回答,判断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该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填表人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大学生测试试题,共计66 题。本次调查活动共发放调查问卷900 份,回收有效问卷856 份,有效回收率达95%。调查分别从思想政治素养、价值取向、学习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测量和评估,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基本现状作如下分析:

当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主流是积极、良好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敬业勤业等基本道德原则,是信守和推崇的,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社会,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有健全人格”的人,对社会上存在道德缺失现象反映强烈,对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艺术专业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艺术三下乡、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扶贫帮困、社区献爱心等活动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参加校内义务劳动、主动参与校园管理正在不少学校形成风气。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平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次,但就艺术专业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思想道德修养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在分析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时,必须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和健康的,又要看到少数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状况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养方面

调查反映出,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迎接社会挑战的危机感,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竞争意识、自强精神普遍有所增长,择业观呈现出更加务实和多元化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存在理想信念动摇、思想混乱和道德“滑坡”的现象,少数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所滋长,个别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

(二)价值取向方面

艺术院校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身利益,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是自立自强与受人管教的矛盾。据调查发现,有14%的艺术专业大学生觉得自己有时不是自己。

合理利己主义,成为艺术院校大多数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他们把理想追求和现实功利结合起来,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但如今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竞争激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的繁荣、商品的极大丰富,物质、金钱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38%的学生感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欠佳,表现出心理脆弱、情绪波动大、易冲动。

(三)学习态度方面

艺术院校大多数大学生认真学习艺术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但是,家庭期望过高,使得部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面临日益沉重的压力。59.5%的同学的上学动机是为了报答父母,而认为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则占得到32.5%。现实的残酷使得他们不得不对自己的将来做更多的考虑,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导致这部分同学心理负担日益沉重。

调查显示,39%的同学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争面子。但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突然发现因缺乏对职业和现实的正确认识而导致茫然与不知所措,52%的同学表示他们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因缺乏对自我和专业的正确认识而产生不知所措,面对未来职业选择而引起心理冲突,缺乏求知经验而导致挫折失败等问题加重了这些同学的心理负担。同时,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

(四)人际关系方面

主要表现在因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内心冲突和心理失调,希望社会人人都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又在自觉不自觉地淡化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更多的是渴望自己被社会关爱;希望社会公开、公正,消除特权思想,又幻想自己被他人看重,被组织重用,很少帮助他人进步;希望交往而又害怕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容易被人误解,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自卑,从而导致缺乏热情与积极性。

艺术专业大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大多都是备受关注的宠儿,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家长对孩子比较纵容。考入大学后“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优越感丧失,逐步“边缘化”,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集体荣誉感不强,独来独往,不合群,不注意自我约束,纪律性不强,追求个人“实惠”、“名利”,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缺乏责任感。本次调查中有17%的学生表示不愿与别人交往,同时有16%的学生表示不相信别人,感到自卑与缺乏自信心的同学竟然各达到25%与50%。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二、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对策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专业及其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以及专业学习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其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体现出艺术专业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在校生,具有当代中国大学生所普遍具有的时代性特点,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又必须遵循普通高校学生工作的普遍原则和总体要求;再一方面,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还会受到所在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应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多措并举。要搞好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人为本,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新的方法和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握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艺术院校中,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性格开朗、外向,美术、艺术文化史论专业的学生性格相对内敛、持重,而艺术类大学生共同的特点就是个性张扬、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追求时尚、长于形象思维。针对艺术专业大学生活泼求新的个性特点与文艺外化的专业特点,教育者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把大学生的主体性摆在首要位置,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更多地使用个性化方法,先分层次、分对象,再根据不同层次和对象的特点和个性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多配合采用正面的鼓励措施,利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不同兴趣、习惯、智能、气质和性格的学生都参与其中,都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从而满足其不同的心理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以此达到实施教育的目的。

(二)建立思想道德建设基地,加强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强化实践育人的效果

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引导学生参加艺术实践,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正确认识社会,在实践中提高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将个体的思想意识转化为实践行为。艺术院校要充分利用艺术专业优势和当地的思想道德建设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辟校外思想道德建设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素质拓展基地等,广泛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演出、文艺下乡、艺术采风等艺术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支教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各种随改革开放涌入的西方腐朽思潮的辨别能力和免疫力。

(三)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勤工助学工作力度,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方法措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

要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避免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要做到科学指导,规范管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既应强调外部教育,也要注重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启发、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完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期开展咨询活动;还要有针对性地增强服务意识,加大就业指导服务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做到就业政策宣传到位,就业教育贯彻到位,就业效果落实到位。

(四)发挥专业教育优势,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1.发挥专业教师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多,受学生尊重,师生关系比较密切,他们能在教与学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专业教师应当转变观念,进行角色重塑,同时加强艺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面对复杂的形势,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把握人生方向、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难免遇到疑惑和困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艺术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的理论思维水平,应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艺术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知识课的有机联系,使其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能给他们提供政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哲学的作用是“无用乃为大用”。培养艺术人才既不随波逐流又还原社会的精神气质,即中国文化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理想品行和格调,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专业人才和高水平的大众,是艺术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龚素跞,丁春平.新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2]杨铭铎.努力创新高校学生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3,(7).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心得体会 篇9

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改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然而,多年来教学效果欠佳,学生“逆反心理”问题的存在一直是教师们感到困惑、烦恼的一大难题,这也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症结所在。为此我们在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认识到的: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或者说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都要以切实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为目标。否则,不但不能使教学本身摆脱被动局面,而且还要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最终甚至危及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在对青年学生思想现状的大量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的开设是否受欢迎,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目前,任课教师存在着对学生思想状况缺乏透彻的了解,因而造成了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的问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仅仅局限于围绕教材泛泛讲述一遍了事。有部分教师给学生上课完全是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定位于学生考试大面积及格就行,因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看外语、看小说、考试应付等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和现实种.种消极因素影响之外,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在教学中严重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围绕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核心,把突破学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学改革中的突出课题认真解决。

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国际、国内、历史、现实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实际。但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来说,应特别注重联系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学生的思想变化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的思想往往为社会大气候和学校、班级、家庭等小环境所左右。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会随着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而变化发展,因而教学中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处于动态中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要求,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寓思想工作于教学之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需要教师动脑筋、耗时间、花精力,不计较个人得失,确确实实地付出艰苦劳动。教师如果没有这种锲而不舍、以苦为乐、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了解学生,不可能称为良师益友,也不可能取得实效,更不可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选择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要适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从每年对新生设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必须高度重视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各个方面的转变过程,亦即适应新环境、新任务、新要求的问题。因为这种“适应”是一个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首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动机的转变,使他们的学习动力由外在的变为内在的,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其次,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让他们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正确处理学习生活的各种关系;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心理的转变,针对学生心理上的弱点和情绪上的热点进行适应性教育;最后,帮助学生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他们懂得一定的社会生活常识,培养社会能力。为此,要适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

1、把邓小平理论纳入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任务是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始终把引导学生确立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使学生牢固树立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教师重点从人才的素质、红与专的辩证关系等角度讲授邓小平道德教育理论,强化政治观教育,从中让学生体味,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2、把人才学引进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我们看到,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有理想、有志气、勤奋学习的是多数,但确有不少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只是有一个近期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一旦拿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就认为自己已经成才,学习劲头随之而减退。所以,我们在新生一入学时就举办青年成才的专题讲座,使他们搞清楚人才的真正含义,激励他们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明白“德”与“才”的内涵及辨证关系,使他们确立“做人、创造、成材”的“立身之本”(既思想道德修养)。我们还不失时机地把人物传记穿插在思想道德修养课课堂。如《诺贝尔奖金奖获得者传》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对新生进行“做人”、“创造”、“成才”教育,给他们指明要树立远大理想,做好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创新的准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将理想、抱负和求知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内在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3、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把心理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不少大学生常常在心理上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起伏,如部分学生原来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怀有许多美好的憧憬,而现实的大学生活又与理想中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时就容易骄傲自大,放松学习,也有可能消极悲观,精神不振;有不少大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抗挫能力,个别还因脆弱心理状态而走上了自毁的道路;诸如此类的思想问题更是直接源于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心理教育内容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为此,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耐挫折、独立自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心里和健康的躯体同样重要,进一步明白“健康”的内涵。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求新求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突出的特点。如果一个教师始终以一个固定模式授课,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极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新颖独特、多方位、多视点、多科学渗透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邀请专家学得生动活泼。几年来,我们具体做法如下:

1、为了在开课之初就能全面了解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的要求和想法,我们每年坚持进行诸如“你对这门课的教学有何建议和要求“的课堂调查,这对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地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大有裨益的。由于”建议与要求“调查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集中反映了大学新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一点问题,授课教师可依此调整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可以说,这样的课堂调查是师生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有个良好开端的重要环节。

2、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把课堂讲授与讨论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师范生来讲,讨论式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在教学中,有的任课老师采取了鼓励学生自己讲课,然后进行课堂讨论的办法。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列出所讲内容的主题,学生可以自愿担任主讲,自己备课,自己在课堂上讲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点拨、总结、归纳,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更高层次上的教学方法改革。因此,必须转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我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成为优秀的激励着、启发者和指导者,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指导和帮助。而过去的教学总是天天听课、记背笔记、定期考试。这种缺少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从整体上出现了德育考试成绩高,而思想道德素质并不高、知行脱离的不良状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一个只知道记忆知识的人,将永远不会独立思考;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成就。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师生间平等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自由、平等、活跃的课堂气氛。在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不受任何束缚,有利于他们探索世界、探索社会求知欲的产生,思想受到启发。当然,创新的实质还是要贴近学生的思想,逐步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

4、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延伸和深化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暑期,我研室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改变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实际能力,学到了书本和课堂中没有完全学到的东西,达到了学生自我教育、知行统一、努力践履的目的与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 学改革,当然也包括考试方法的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考试以前只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而忽视学生对于理论的应用;只注重笔试而忽视实践环节,采用了和其他学科一样的标准化试题。这种考试方法逼迫学生去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教育,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为此,我们大胆地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好评。

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了三大特征:第一是创造性,大部分教学方法是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的;第二是新颖性,这些教学方法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以及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以全新的形式,新鲜的论据,深化了教学;第三是实用性,这些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性,它适应目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具有较大的实用性。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为此,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领导重视,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的素质创造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到人才培养的一件大事,也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效果的当务之急,对此校院两级领导一直给予高度关注,并创造多方面有利条件,使这支部队的素质能够大大提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提供机会让他们参加思想道德教育的各种高级研修班,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博士生,不断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让他们参加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的学习,提高他们教育科学的素养,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师,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和教育科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搞好教学工作。学习理论到会运用、运用得好,有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所有的教师都应踏踏实实地参加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丰富和发展已掌握的理论和原则,深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特殊规律,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对多年来全身心投入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科研成果、工作业绩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带动大批年轻教师献身此业。

3、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教师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许多新问题, 这不可能完全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因此我们拿出专项经费鼓励、支持每一个教师多参加科研活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研究探索,一方面可以提高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吸收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篇10

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班级: 学号:

姓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摘要:道德是非强制、不成文法的法律,是维持一个社会发展演化的思想根基。但道德是从何而来?当今社会出现了怎样的道德的扭曲?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如何?如果从熟人这张面孔来看,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有道德感的民族,可是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呢?我们的表现如何?

关键词:道德现状,两面性,教育问题,人人有责,德才兼备

不知是从何时起,也不知是自封与否,中国似乎素有“礼仪之邦”的雅称。诚然,中国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礼仪史,且远远领先于当时其他国家,此称呼可谓实至名归。时至今日,在介绍中国历史时,人们重要不失时机地特别强调“礼仪之邦”这一称号,并深深地引以为豪,仿佛中国依然是那个礼德大国。而现实是,除了中国人自己外,外界似乎不再承认中国这一美誉,相反它们更认为日本、韩国等有资格被称为“礼仪之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当代社会,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民的心灵日益被金钱物质占据,功利化更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记得有一天,在飞机上,听到两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谈论到刚才自己登机时的不文明现象,面不改色的说:“怕啥,又没人认识咱。”

文明的人代表着高智商高素质。德才如何才能兼备?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可以说我们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的进程与走向。因此,时代要求科技的进步,时代要求人性的回归,时代更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提到德才兼备,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德”是理想信念的坚持,“德”是爱国主义的拥护!可以说,“德”就是人材素质的基础。

下面来看看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状况,以小见大,各种大学生的道德调查表明,当前我们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是存在较大问题的,至少很不健全。这里仅以几个特殊的场合为例:

图书馆:

图书馆是我们大学生查找资料,开拓眼界的地方。调查显示,大学生有70%以上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图书馆获得的。所以图书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而现实却令人失望:占座现象屡见不鲜,座位资源稀缺,你不来还不让别人坐,浪费了资源,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拉低了自己的素质,这样一来许多人只能望座兴叹了;有的人热衷于旁若无人地大声交谈、接电话,不顾他人的侧目与批评;有的人潇洒地离去,却不忘留下各种垃圾证明自己来过;有的人把书籍到处乱放,给图书管理员们空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宿舍:

寝室作为小小的公共空间,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他就是我们在大学里的“家”,是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寝室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但是,许多寝室缺乏积极友善的学习生活氛围,各种不和谐的现象十分普遍。首先是作息时间不同,往往有的人在休息,有的人却自得地唱歌,聊天,玩游戏;也有的人,从不打扫卫生,卫生间比公厕还恶心,大量制造垃圾者也屡见不鲜……

综观以上大学生的道德表现,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不合理之处全在于只顾自己一时的方便和利益而不惜损害旁人利益,即“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我们欣赏的道德应更多地强调公德,即重视关注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私自利,一味以私徳为上注定与公允的道德无缘。由此我们不由地想问,中国自古重视道德建设,从先秦时期的各家经典到之后历代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制度等,中国人的生活无不闪耀着道德的光辉,但为何在今天这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的道德状况如此败落呢?我认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道德教育的缺失。不可否认,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十分总是道德培养的。从幼儿园时代起,小孩就被教育要讲文明,有礼貌,讲卫生,守纪律,并且小孩子也表现得很好。然而这些只是教条式的形体约束,而嘿深入人心的自觉反应。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它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是不行的;此外还有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环境充满善意和安宁,人们和谐相处,人性中的普就会更多地被激活。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激发出来。

2.道德的两面性。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这两张面孔反差巨大,就仿佛是完全不同的人。面对熟人时,我们大多有礼貌,憧得谦让,不仅不自私,而且很无私,朋友为抢着埋单能打起来;而对熟人时,我们善解人意,尊老爱幼,言语温和,愿意忍让,甚至牺牲小我。

如果从对待熟人的这张道德面孔来看,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有道德感的民族。可惜,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的道德面孔是另外一张。我们开始变得自私,爱占各种便宜,排队加塞,开车乱并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永远显得不耐烦。那个面对熟人时可爱的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国人哪里去了。

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从前的礼仪之邦所提倡的优秀成分多已被抛弃,留下的反而是陈腐的繁文缛节,这些都深深牵绊着中国前进的脚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十分著名的论断,也被实践证实。然而单有先进的科技,而没有积极上进的社会文化氛围,这样的国家注定没有前途,即所谓的“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人们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本质是以德治国,国无德不立,中国当前在道德领域的堪忧状况值得反省和改善。伟大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只会作为高智商的犯罪分子威胁社会的安定和谐——对于国家和个人,什么都可以却,好绝不能缺少德行,于是道德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是从哪儿来的? 如果“小悦悦事件”发生在国外,第一个受谴责妁肯定是孩子的父母,其次才是司机与围观者。我们可以说,小悦悦的父母非常值得同情,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不容易。但情感是一回事,法律是另一回事。站在平肃的法制角度看问题,作为两岁多孩子的监护人,小悦悦父母的监管缺失,才是这起悲剧的真正关键点。

《人民日报》有一位知名记者,讲过一个经典案例:她妹妹在美国生活,有一次妹姝的孩子回中国,住在她家。─天晚上,她临时有事出门,时间不长,就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正好这时候妹妹从美国打电话过来,跟孩子聊天,问他:“你大姨呢?”孩子说:“不在家。”妹妹一听急了,“就你一个人在家吗?”孩子说:“对,就我一个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姐姐回来以后,妹妹勃然大怒,对她说:“姐姐你这么做是违法行为!”因为在美国,把未成年儿童单独留在家里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说到这儿,如果人家不解,还可以换一个思路。

老人摔倒被好心人扶,为什么一瞬间反而要抓住对方说:“你撞我!”因为这个老人是“坏人”吗? 倒退20年,如果大街上两辆汽车追尾,司机肯定下车就打。为什么呢?不打不行!谁打输了谁赔钱。可是现在,谁还会因为追尾大打出手?经常是把车靠边一停,互相递根烟,把保险号一抄就完了。

对比20年前和现在,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人变得讲礼节了,道德水准提升了。可是,为什么中国人撞车后的道德水准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有“交通强制险”的介入。所有汽车必须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再用暴力的手段争取权益,于是在这个问题上,人性里“善”的面流露了出来。

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扶他的人?因为大部分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他们摔倒在地不能动弹的时候,最大的痛苦还不是来自肉体——中国的父母心疼孩子啊,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孩子要给自己掏钱治伤,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他们扛不住。在这之前,他们可能行了一辈子的善,但是这─瞬间都不存在了,他们像抓救命稻草─样抓住了扶自己起来的人。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还会发生这么多起讹诈事件吗? 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只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我认为,此时此刻的中国,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所有糟糕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强迫我们去设法提高基础保障和完善社会综合配套设施。

中国有句古话叫“贫贱大妻百事哀”。古人为什么总结出这句话呢?因为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不管你爱得多么惊心动魄,如果生活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没地方住、没食物吃,矛盾就会逐渐地从小到中,从中到大,最终毁掉爱情。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道德也是同理。

基于刚才谈到的“道德”因素,此刻要想快速推动社会进步,谁又有权利去抱怨别人呢?当下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在抱怨。领导在抱怨,群众也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穷人也在抱怨,唯独没有人抱怨并改变自己,这是中国此时此刻最大的问题。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下,中国人的生活半径很小,一亩三分地儿,乡里乡亲,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一生大都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于是,让熟人认可自己,是必需的生存之道。但是,封闭的生活方式终于被慢慢改变,我们一步一步走出了土地,走出乡村,走到陌生人中间,熟人的面孔变少了,约束也仿佛没了。

等我们学会把陌生人也当熟人看待时,真正意识到道德从何而来,才算真正走进现代社会中。而这,需要多长时间?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上一篇:流逝的时光作文下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