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监管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各地区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和要求,通过部门合并和精简人员,成立了综合性的市场监督管理主体。但是,这种多合一的市场监督管理模式运行的时间较短,实际效果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显示出来。综合性监管主体由于缺乏经验,在实际的市场监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保险市场监管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保险市场监管分析论文 篇1:

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与国际比较

[摘要] 进一步完善保险会计制度已成为行业发展和市场监管的迫切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及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提出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会计;会计准则;保险监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3 . 004

[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设日趋深入,我国保险市场已完全处于开放状态,保险经营国际化趋势加剧,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放宽使得保险公司有机会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保险监管正从市场行为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资本充足度监管过渡。因此,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更为准确、及时地反映保险业的经营成果和承担的风险,防止行业性的风险积累应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

(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82-1993年)

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并在1984年2月颁布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会计制度》。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色,以简单的资金平衡理论作为会计恒等式,记账方法以资金收付记账法为主,也可以选用借贷记账法。

(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3-1998年)

1993年,财政部结合保险行业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颁布了《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其重点主要体现在确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体系,实行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和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

(三)《保险公司会计制度》时期(1998- 2001年)

随着《保险法》实施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国内保险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会计制度与之相适应,做出新的规范。因此,1998年12月8日,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修改,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重新定义保险业务分类、分险核算;对各类损益类科目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确认原则和处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2006年)

200l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改革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会计要素的重新界定以及相关的确认和计量;采用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某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增加了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等等。

(五)《企业会计准则》时期(2006至今年)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行。新准则第一次确认了有关保险行业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意味着我国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方向发展。新准则重新严格界定和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改变了投资的分类方法和计量原则;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规范了资产减值的提取;提出了更严格的披露要求。

至此,保险会计制度实现了国际惯例的趋同性与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险会计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02年5月决定分两个阶段对与保险相关的会计问题建立相应的会计框架。第一阶段包括国际财务报告标准4(IFRS 4),以及广义上的国际会计准则32(IAS 32)与国际会计准则39(IAS 39),分别给予财务工具的披露与引进它们的认可与测定以一定的指导。第二阶段将会注重于测量保险负债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问题。

根据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IASB所制定的准则是为编报通用目的财务报表(general purpose statements)服务的。因此,保险会计准则同样应限定于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而不是法定的财务报告,以确保保险行业会计和其他行业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二)美国

美国保险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6月以前,保险企业主要遵守法定保险会计准则;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6月至今,保险法定会计SAP与保险公认会计准则GAAP并存的双重规范双重财务报告的阶段。

1982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发布了第60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60)“保险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从而诞生了保险业的公认会计准则。从此以后,保险公司一方面要遵循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制定的一般会计准则(GAAP ),编制基于通常目的的财务报告,以提供给企业的外部财务信息用户;另一方面还要按法定会计准则编制法定会计报表,以提供给保险监管当局用以评价企业的偿付能力。

(三)英国

英国并无专门的保险会计准则,因而其财务报告主要遵循由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tatement of Standard Accounting Practice, SSAP)的相关规定,并参考英国保险协会(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 ABI)推荐的会计处理公告(Statement of Recommended Practice, SORP),同时其对外信息披露还必须遵循英国1985年颁布实施的《公司法》。

(四)德国

德国没有单独的会计准则,其对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定存在于《商法》,而对保险行业的规范皆出于《保险业监督法》。

德国会计规范的一大重要特点就是税务会计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深远影响,法律规定了财务会计对税务会计的决定性原则,也就是税务会计要尽量顺从财务会计的方法,同时又规定了税务会计对财务会计的反作用原则,以保持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我国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以及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本文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会计制度规范建议如下:

(一)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系统性

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对保险会计规范的系统性要求非常高。而我国保险业多年来依据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和中国保监会制定的行业文件。我国保险业在会计规范方面,于1993年颁布《保险企业会计制度》、1995年颁布并实施《保险法》、1999年颁布了《保险公司会计制度》、2001年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这些会计规范都是针对政府部门对保险业的监督而制定的,在部门规章和法律条文中存在重叠,没有系统性实施细则。因此必须加快保险会计制度向准则导向的发展步伐,尽快根据保险业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保险会计制度规范。

(二)区别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实现保险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

会计目标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出发点,我国会计准则规范的目标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并且与IASB以及美国等主要市场经济主体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其核心是真实、公允,满足投资者等决策需要。而监管目标与会计目标并不一致,其主要是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

会计目标与监管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势必影响到相关会计规定或者监管规定。例如我国保险公司过去一直是按照保险监管部门的法定精算规定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由于法定精算规定是根据保险审慎监管要求设计的,因此保险公司据此计提的准备金一般都远远超出其实际应承担的保险负债。正如美国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等人指出:会计准则制定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应逢迎准则规定可能带来的政策影响,那种希望修改会计准则以美化企业财务报告结果进而促进金融稳定的想法,只会干扰会计准则制定,并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反而有损于金融稳定和有效监管。由此可见,只有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分离,才能同时兼顾会计目标和监管目标,才能既维护投资者利益,又实现监管目标。

(三)以具体规则而不是以原则为基础,提高保险会计制度规范的可操作性

从会计准则的结构来看,IAS、SFAS、SSAP都是按每个专题分别制定,不分层次结构的,制度的设计以具体规则为基础,具较强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制度设计以基本原则为基础,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掌握尺度。如《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在不违反本制度的前提下,可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事实上,保险业有其特殊性,其相当多的确认计量(如保险负债)依赖会计假设,若不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极易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

因此,要实现准则和制度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的互动关系。以准则确立原则,以制度规定具体操作;准则要相对稳定,制度及其补充规定要相对灵活;准则和制度中相同内容的规定必须一致。

主要参考文献

[1]厉文世,顾兆峰.保险国际会计准则追踪[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11):41-42.

[2]杨华良.保险业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作者:梁炽明

保险市场监管分析论文 篇2:

市场监督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摘 要]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进行,各地区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和要求,通过部门合并和精简人员,成立了综合性的市场监督管理主体。但是,这种多合一的市场监督管理模式运行的时间较短,实际效果无法在短期内完全显示出来。综合性监管主体由于缺乏经验,在实际的市场监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市场发展现状提出了监管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监督;管理改革;监管思维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93

提高市场监管质量,为企业创造便利,是政府综合性市场监督管理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机构内协调难度大以及存在执法合法性等问题,不利于发挥综合性市场监管成效。分析现阶段市场监督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后续改革和实际工作调整提供借鉴,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市场监督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机构合并模式不恰当

综合性市场监督管理主体其实就是对原来的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进行合并,从而降低市场监管人员协调的难度,促进监管效率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各部门职能和工作流程重组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合并后的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的效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部门合并中职能的融合和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才是市场监管改革的重点,但是实践中机构内部各部门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流程也没有及时更新,与改革后的执法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市场监管职能。改革缺乏针对性和改革缺乏调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市场监督管理的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多,如果不了解现阶段存在的真正问题,盲目合并机构就容易造成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1.2 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在改革过程中不能摒弃法制精神,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监管改革过程中,法律法规的调整往往是滞后的,进而造成市场监督管理混乱。近几年,工商总局带头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登记相关规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程序和原则,除了会对工商行政执法造成影响外还会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市场监管产生影响。新法规的实行会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被监管主体由于对相关规则不清楚会一直询问工作人员,“多证合一”“年报”“诚信经营证明”等相关事项,不仅给职能部门带来了不便,也造成了市场主体的不便,这与市场监督管理改革的目标是相悖的。

1.3 基层工作人员思想波动

随着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的改革,工商管理干部队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工商部门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多而人员编制却不断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工作人员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与此同时,一些机关为了提高基层机关的执法能力还将一些干部职工下放到一线,原本在市区的干部可能要到乡下从事基层工作,且无法调回。这种单向的人员流动很容易导致基层工作无法开展。一些工商干部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了数十年的青春,也已经成家立业,不考虑工作人员的情绪只从精简机构的角度出发进行人员调动不仅不人性化,也无法保证基层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质量,从而会降低市场监督管理职能融合效率。

1.4 监管思维和方式不恰当

市场监督管理改革下设立了新执法主体,但是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导致新执法主体在工作过程中的合法性会遭到质疑,从而无法保证执法权。目前,各地采取的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具体方式各不相同,质监、安监、物价、工商以及食药监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组合,部分地区甚至将旅游局都划入市场监督管理的执法机构。有些合并后的机构采用了新的名称,但是为了确保执法权的合法性,部分地方政府采用一个执法场所悬挂多个执法部门牌子的方法。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都是市场监督管理的工作形式,但是这几种管理方法对于执法权限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些重新组合后的机构可以采取多种管理形式,实施执法行为,但是也有一些执法行为对于执法权有明确的要求。这种执法权合法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综合性市场监管机构职能的发挥。

1.5 机构内部工作效率低

市场监督管理机制的改革目标是保障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职能融合是通过机构合并和人员精简来提高工作效率,市场监督管理改革工作应当是各级共同出谋划策和实施的,从而确保改革后监管主体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市场监管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行政执法部门的人员数量大幅减少,但是职能却随之增加,进而出现了事务与人员之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的农贸市场建设工作为例,一些地区的工商管理部门需要负责该项工作,但是理论上来说这并不属于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而增加了工作量,尽管做了职能范围外的事情,当该项工作出现问题时市场监管部门还是需要被问责。

2 解決市场监管改革问题的策略

2.1 推进市场监管职能融合

为了提高市场监督管理改革的成效,相关部门必须转变改革思维,明确市场监督管理改革的需求和方向,对现有的市场监督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例如工商管理的覆盖面较广、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拥有高水平的检测技术等。在对市场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进行合并时,除了要实现机构间的“物理性”结合之外,还需要加强机构间的职能融合,在制定市场监督管理改革策略之前要先对各个相关机构进行调研,了解各部门的职能构成和人员构成,明确综合性的市场监管主体应该具备的职能和需要的人才类型,删减不必要的职能,适当精简人员,加强直接影响市场监管成效的职能。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改革为例,如果当地政府认为需要进行改革就需要先对当前的工商系统进行调研,明确改革的方向、对策和目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2 完善市场监管相关法律

市场监督管理机构需要正确行使执法权,为了保障综合性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合法性,必须对原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进行调整和创新,使其适应新的市场监管机制,以保障市场监管的有序性和规范性。法律上的漏洞将会增加市场监管部门管理的难度,以食品行业的生产环节监督管理为例,由于《食品安全法》中关于监管主体、证照办理等问题的规定不明,导致实际监管中容易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因而在实际的市场监督管理改革中,必须明确现阶段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现有的法律法规条文,找出其中与市场监管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并在科学的讨论论证之后进行适当调整。受法律法规滞后性的影响,为避免市场监管容易出现混乱,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应当在国家的指导下进行,先在合适的地区实行机构合并和职能融合,通过试运行提高改革的质量。

2.3 保证基层人员思想的稳定性

基层工作人员是市场监督管理执法工作的落实者,其工作态度和思想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成效。综合性市场监管主体中实施属地管理策略,从而导致一部分工作基层人员要长期留在农村,为了保证干部队伍思想的先进性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要采取有效的策略稳定基层工作人员的心态。首先,适当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待遇,给基层工作人员更多的关心,给予适当的福利鼓励,在进行干部选拔时要优先考虑基层人员。其次,要保证调入农村人员的编制保持不变,避免人员调动流转过程中的身份变化使其产生负面的情绪。最后,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市场监管执法队伍。

2.4 转变行政管理思维

监督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市场监管方法,监管过程需要的行政成本较高,但对于市场中不当经营者的约束效果较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市场监管的工作量,为了提高市场监督管理的工作效率,必须转变行政管理观念,通过监管机构和社会管理的共治切实推进市场监管机制改革的进程。首先,明确市场监管的各项职能,明确行政指导、执法和服务的界限,在市场监管机构改革过程中将不属于执法部门工作内容的职能移交给其他部门,提高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政府要重视社会力量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充分利用12315等专线平台,做好市场基础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还可以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检测机构等第三方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以便于及时发现和查处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2.5 提高机构内部工作效率

职能融合和机构精简意味着编制内人员数量会减少,但是市场监管本身的工作量较大且工作内容较为复杂,从而导致市场监管机制改革中面临突出的人员不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的领导必须转变思维,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不要一味地依赖人力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市场监管机制改革过程中要树立科技创新思维,积极响应政府减少编制的要求,对部门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改进,优化监管工作流程,加快服务模式和市场监督管理技术创新,例如,实施网上投诉受理和证照自动打印,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量。此外,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机构的整体工作效率。

3 结 语

市场监督管理改革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趋势,为了提高综合性市场监管主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必须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转变传统的工作思维。执法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观念,部门内部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加快市场监管工作流程的优化和调整,推动我国市场监督管理改革的进程,保障市场的规范性,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旭圆.地方政府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应对[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2]李莉.构建集贸市场计量器具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的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8(2).

[3]王喆,王丽颖,高大伟.“互联网+市场监督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7(24).

[4]姜潍.基于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及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8(6).

作者:杜广萍

保险市场监管分析论文 篇3:

我国市场监管领域大部制改革设计研究

[摘 要]政府市场监管组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当下我国中央政府市场监管领域机构设置的现状、问题,以及我国地方政府在市场监管领域的典型改革经验和吸取国外监管机构设置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监管机构大部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市场监管;大部制;改革

[收稿日期]2014 — 01 — 12

[作者简介]来丽锋(1980—),男,山东莒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政府改革理论与实践。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深度转型期,市场经济活动中“乱象丛生”,存在着经济活动主体失德,政府管理失灵的现象,这种双重的失灵,导致了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政府在市场监管领域进行大部制改革,建立有权威的、统一的市场监管机构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国中央层面市场监管机构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中央层面承担市场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组织较多,从现行的监管分工看,有以下几类:一是综合市场监管部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二是专项市场监管部门〔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三是专业市场监管部门〔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除此之外,中央的各行业主管部门,在现有职权范围内,也担负着市场监管的职能。因此,这种“九龙治水”的机构设置方式造成了市场监管领域问题。

(一)监管权分散

中央层面的机构设置分散,导致了监管权力的分散,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同一监管权分设在不同的监管机构里。比如,食品监管领域,则由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按照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分工原则共同行使监管权。〔3〕这种“九龙治水”的分权架构提高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加大了监管难度,与此同时,各监督机构间遇到利益则争,遇到问题则相互推诿,更为严重的是责任不明,导致了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无人管理和处理,以致有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二是有些产业的监管权被切割给不同监管机构。比如,金融领域的监管就是由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三个机构来共同监管,这样就缺乏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会造成一些监管漏洞和监管中的争功诿过。

(二)政企、政监合一

我国政府有些行业还没有实现政企分离,政监分离,它们既是监管者,也是经营者,更有甚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它们的角色之间没有进行分析,反而是角色之间重合与加强,进一步使市场监管空置、乏力。最典型的是广播、电视和一些地方的城市公用事业。以铁道部与铁路总公司未分离之前为例,当时铁道部既是政策制定者、也是铁路的经营者,同时还是铁路行业的监管者,铁道部集这三种角色于一身。在这种情景下,容易导致监管虚置,甚至是没有监管,那么导致的后果是自利性的增强,消费者利益的受损。因此,专业市场监管常常会受到高层政治博弈的影响,特别是已经形成的垄断利益集团的牵制,从而出现“老子袒护儿子”的现象出现,那么公平的市场环境就无从谈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就会出现阻力。

(三)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是最终的执行者,再好的政策法规,没有专业的人才去执行,那么政策法规也很难落地,政策效果就无从保障。我国的市场监管领域同样需要专业的行业监管人才。但目前我国监管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我国现有的监管人才主要是原有部委的行政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很多是从事事务性工作,对行业监管欠缺专业的知识和才能,这样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一是会出现以管理代替监管的现象;二是监管机构受被监管产业“规制俘虏”。因为监管机构不懂行业规则及现实运行,它们制定的规制法则要依赖所在产业来提供数据和现实支持,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规制俘虏”现象。比如,在实践中,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听证会往往演变成企业单方面的“信息发布会”以及最后的“逢听必涨”现象就反映了这一问题。〔4〕

二、地方政府在市场监管领域的改革

我国市场监管领域的问题,促使一些地方在市场监管领域体制改革方面,这些地方政府进行了先行先试,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经验。这些地方政府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在地方的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管机构和职能的基础上组建统一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安全监督局)。比如,2009年8月,作为全国改革实验区的深圳市为了理顺市场监管体制,对市场监管领域进了的大部制改革,成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深圳市市场监管领域的大部制改革将原来的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场监督管理局。调整后食品安全监管由目前的卫生、农业、质检、工商、食品药品5个部门减为卫生、农业、市场监管3个部门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由目前的工商、知识产权两个部门负责减为市场监管一个部门负责。改革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管职责涵盖了原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版权)、物价、餐饮监管(其他地区属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者卫生局的职能)、酒类产品监管等部门职责。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初步实现了“大市场、大监管”体制。

再比如,顺德区政府在整合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文化许可及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卫生局的食品安全卫生许可和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食品药品安全协调机构、经济贸易局的旅游市场管理、生猪屠宰管理的机构、农业局的农业市场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市场安全监督局。

广东的两地的改革打破了原先的市场监管机构林立、职能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打通了市场监管的链条,整合了市场监管的机构和职能,为有效的进行市场监督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三、域外市场监管领域机构设置情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市场监管领域的机构及职能设置为我们提供了镜鉴,本文就简单列举德国和美国市场监管领域的机构设置情况,以为我们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发。

(一)德国监管机构的设置

德国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包括:联邦经济部、联邦经济法庭、垄断委员会。〔5〕除此之外,德国的行业协会及各种消费者保护的NGO组织也担负着对市场的监管职责。在德国政府机构和社会之间的职能界限分明,各自分工负责,共同监督和管理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有效的维护了市场秩序。德国的联邦经济部下设包括联邦卡特尔局、保险与储蓄业监督局等在内的9个执行机构,这些执行机构推行国家通过的各项政策,以保障市场按照法治的规则运行;同时,负责协调各监管机构之间关于经济方面的工作,从而保障市场监管政策与措施的统一性。

(二)美国监管机构的设置

美国有是世界上最严格市场监管国家之一,美国的市场监管机构拥有独立的权力,采取的机构形式是独立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度,拥有联邦级的独立监管机构55个,比如,州际商务委员会(ICC)、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等。〔6〕这些监管机构职责法定,有着独立的地位和统一协调的权力。另外,14个内阁部门也有一定的监管职能。这样能够保证监督管理机构独立统一的行使市场监管权,已达到市场监管的政策设计初衷。

三、我国监管领域下一步大部制改革的设计建议

在借鉴国外市场机构设置和国内改革的经验基础上,我们要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的大部制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大力整合职能

打破产业监管和分段监管的传统划分,整合相关主管机关的职责范围,对性质相同、相近、相关产业或监管事项整合,进行“同类项合并”,由单一机构监管,形成大部门格局。为避免职能简单机械“物理组合”易导致的旧体制复归问题,可以借鉴广东省2008年以来的经验,即在改革时不再实行职能随原机构走,而是对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同、相近、相关职能进行同类项调整、合并和重组,使原来一个部门的职能往往被分配到多个部门,一个大部门又几乎囊括了相同相近相关领域的所有职能,形成大部门格局。

(二)加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监管机构是市场经济的“裁判”,它必须秉持公平、公正、独立的地位,为市场经济创造出一个客观中立的立的市场游戏规则。因此,独立性是监管机构设计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政策的一致性、可信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的监管机构必须实现政企分离、政监分离。我们可以借鉴经合组织(OECD)在成员国的经验,通过下列机制提升监管机构的独立性:(1)监管机构在制度上必须与负责政策制定的部会有所区隔;(2)新的监管机构委员由最高行政首长任命,经国会同意;(3)监管机构采用合议制,并有任期保障,委员任期交错;(4)监管机构有人事任免的自主权;(5)监管机构有独立预算来源;(6)除依司法程序外,其他行政机关无权推翻监管机构做成的决定。〔7〕

(三)提高监管机构人员素质

监管机构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监管是否能够有效的进行,因此要提高我国监管机构人员的水平,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现有监管机构人员的素质。监管机构的监管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因此,首先培训现有的人员的专业和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二是新进人员首重专业性、技术性。在选拔监管机构人才时最好采用“公务员考试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公务员的职级、待遇应略高于一般行政机关公务员,便于吸纳专业人才,并保障监管机构的稳定性;同时应赋予监管机构一定的聘用权,自行聘用民间不具有公务员资格的专业人士,并自行决定此类人员的薪金待遇。

〔参 考 文 献〕

〔1〕专项市场监管部门侧重于从某一专业角度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进行监管,它与工商局监管的领域相同,只是监管的内容存在差异。专项市场监管的特点即在于监管内容的明确和专一,如商品价格、质量、标准、技术要求等。

〔2〕专业市场监管部门是从某一特定市场出发,对该市场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它的监管范围大多是金融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要素市场,监管手段的技术性强。

〔3〕马英娟.大部制改革与监管组织再造——以监管权配置为中心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8,(06).

〔4〕马英娟.中国政府监管机构构建中的缺失与前瞻性思考——兼议政府监管领域“大部门体制”的改革方向〔J〕.河北法学,2008,(06).

〔5〕参见德国联邦政府网http://www.bundesregierung.de/Webs/Breg/EN/Homepage/_node.html。

〔6〕参见美国联邦政府网站:http://www.usa.gov/director-y/federal/F.shtml.

〔7〕 OECD.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ions: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and Responsibilities 〔R〕. 2000.

〔责任编辑:杜 宇〕

作者:来丽锋

上一篇:实习月总结三篇下一篇:科技培训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