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新兴学科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但在基础教育的相关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令人感到欣慰。师生之间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乃至着力点都存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性的操作误区。作为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努力改变这样的局面,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第一篇: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综合教育研究

摘 要: 基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共同存在的问题,建议以引导大学生建立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为主,优化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综合布局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使两项教育工作相互呼应、相互促进。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信息素养 新媒体 综合教育

在我国,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研究和教育引入时间都不长,且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群体,两项研究和教育还未发展成熟,又遭遇新媒体的冲击,海量信息冲击形成的拖延症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引起各界的关注。

1.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逐渐融合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跨越时空,具有良好互动性的媒体形态,使人们的信息分享、社会交往和经济生活等众多领域发生极大的变化。

1.1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提出来就是针对青少年的,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其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发布的《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1]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内涵包括:批判性认知力、媒介使用能力、内容创造力和道德约束力。

1.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包括需求表现能力、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管理与交流能力);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等。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的综合能力教育[2]。

1.3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内涵与信息素养内涵的交叉点。

网络的超文本链接特点使得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呈现,信息传播跨越各种传统媒体的技术平台障碍,信息和媒介融为一体,网络新媒体既是传播形式又是信息呈现,拓展了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内涵,使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内涵中的“内容”即为“信息”。媒介素养内涵中的批判性认知力与信息素养中的评价能力相似;媒介使用能力与信息需求表现能力和获取能力等内涵相似;媒介素养的内容创造力与信息的应用和创造能力相似;媒介道德约束力与信息道德的内涵相似[3]。

2.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養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

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都推迟到大学阶段。

2.1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先天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报告,2016年上半年,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 26.5 个小时,学生群体在网民职业结构占比中以25.1%居首位。中国网民网络使用情况从高到低分别是: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上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络文学、旅行预订、电子邮件等。

大学生网络使用人群比例几乎百分之百,媒介使用和参与积极性极强。但是,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主要依靠自发学习和自我摸索,媒介和信息的创造力和道德意识却不足。有媒体称:“电脑对大学男生来说是游戏机,对女生来说是电视机。”由于一些大学生对媒介缺乏批判性认知,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媒体道德和自律意识比较缺乏。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缺乏信息主动需求,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比较淡漠,利用网络进行在线专业信息搜索和在线专业知识学习的能力欠缺。

2.2教育配套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严重滞后,且发展缓慢。2004年首本针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书籍《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出版,同年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首开媒介素养课程。初期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设的,随着2010年国内首本媒介素养教材《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的面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但是开课学校的数量在高校总数的占比少得可怜,更多的学校只是开设国家规定的“影视鉴赏”这类与媒介素养教育有一点点关联的课程。

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比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更普遍且时间长,主要包括面向普通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和教育技术等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课程在设置上缺乏系统性,这样分散独立的技术和操作方法教学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甚至某些院校的部分专业从未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呈现教育空白。

随着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国内已有学者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的研究,甚至国内外学者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直接纳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下。综合研究表明,在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教育时,统一规划,综合推进,更符合当前的教育实际。

3.大学生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的策略

3.1引导学生建立目标,形成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自主意识。

阅读、上网和专业信息检索,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信息,使人们因为这些信息而得到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无处不在的网络新媒体为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人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网络媒介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因此而产生媒介依赖和媒介焦虑,甚至因为媒介使用过度而产生拖延症,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网络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远远超出人体信息处理的生理极限,过多的信息对人们获取信息的活动容易形成干扰,降低人们的媒介使用效率和信息活动效果。

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养,首先必须有个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做主导,才能产生正确的媒介使用和信息交流活动。各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各种问题和作业,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作业进行有目的的网络媒介接触活动和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之前,首先要结合课程学习任务建立信息意识,明确自己进行媒介活动的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其次要明白自己为了达到目的需要利用哪些网络媒介资源。在网络媒介接触活动中,将这两个问题作为筛选海量信息的重要标准,不断剔除与此不相关的大量干扰信息,从而增强媒介使用效果和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3.2确立综合素养教育目标,构建统一的评估标准。

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大多属于自发的行为,但是大学生的信息使用却大多属于不自觉、被动的行为。大学生媒介和信息素养的综合评价标准包括:首先,正确认知媒体种类;其次,建立信息自觉意识,有目的性地使用媒介获取信息;再次,批判性地读解媒体文本和文本的表现方式,正确处理信息;最后,带有目的性地使用媒体,进行媒体信息内容的再创造,并且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

3.3建立以学校教学为主的综合素养教育体系。

3.3.1以优化既有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为主要依托。对已经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设立统一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首先,针对低年级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作为本科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初步建立信息安全意识。其次,系统设置专业课的重要工作是优化针对高年级的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依据信息素养的层次重新设计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并针对各专业特点着重介绍专业信息的获取方法和途径,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再次,图书馆教育活动要长期进行,并且要分清教育对象的层次和需求,通过大力宣传吸引学生参加。最后,及时更新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课程要结合教学需求,传授最新的教育技术,吸引学生有兴趣参与并使用。

3.3.2重点嵌入专业和基础课程评估。教育负责部门在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前提下,学校采用激励机制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拓展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媒介获取学习信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媒体和信息传播活动。教师在各类专业课程和基础教学中可以开展任务式教学,提出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引導学生自主利用各类媒体搜索信息资源,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4]。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社交媒体传递详细的教学信息,学生在线提交作业和反馈交流,教师在线布置批改作业和回答提问,锻炼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

网络的虚幻特性容易使人忽略其特殊的道德和法律约束,有必要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对媒介和信息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在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活动中遵守道德和法律,树立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和学术规范意识。

3.3.3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利用校内外新闻传播学师资在低年级开设媒介素养公选课程,并鼓励学生选修。媒介素养课程重点帮助大学生认识各类媒介尤其是新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和媒体信息的本质,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媒介认知,并依据媒介的运作规律正确使用和参与媒介。

3.4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媒介信息实践活动。

学校图书馆、学生工作处、宣传部和团委等部门围绕媒体和信息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通过学校网站、论坛、网络教学平台、官方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的建设和宣传,吸引学生参与媒介和信息实践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体发展的新情况设立专题讲座,及时解答学生媒介使用和信息传播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校广播台、记者团等学生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培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骨干力量,再通过这些学生宣传学校媒介和信息资源,指导他们开展各类活动向普通学生传授媒介和信息素养技能。学校要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种与媒体和信息素养相关的比赛和活动。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其学习伴随终身。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综合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建立信息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媒介和批判性地解读文本信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曹艳.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J].当代传播,2011(4):102.

[2]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8):178.

[3]阮海红.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10(10):33-35.

[4]付英华,赵义泉.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追问与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12(2):88-90.

[5]白雪.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30-32.

作者:王慧华

第二篇:论大学生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化学习的时代,是一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计算机网络作为现代远程开放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使它们与传统之间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为什么会对教育和学习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据有关调查分析:一个大学生刚刚迈出校门,其所学的知识有近50%即已过时。在这种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中,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现代大学生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的政府官员、研究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围绕如何培养信息素养展开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澳大利亚教育部在倡导信息教育的报告中就提出:“信息素养能使每个学生拥有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们的生存技能。”目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及其培养的问题相继被各国教育界当作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可见信息素养已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并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当今技术变化迅速、信息数量剧增的全球信息环境中,拥有信息素养对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这种环境复杂性的不断增加,每个人在其学习、工作、生活中都需要从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中收集和利用所需的信息来制定决策,克服行动的盲目性,虽然通过图书馆、公共信息机构、Internet等可以获得信息,但其数量不庞大,同时这些信息多数是未经过滤的,需要对它的可靠性、有效性、权威性及相关性进行评价;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多媒体还可以获得国际视听、文本等形式的信息,这对每个人评价和理解信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和数量的爆炸增长向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社会公民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实际上,在不具备有效利用信息所需一系列能力的情况下,信息数量的过分增长是不能为社会造就出更多有知识的公民,相反会导致信息社会“文盲”的增加和使人产生信息忧虑症。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能力的概念

1.信息素养的概念

目前,虽然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由美国图书馆协会所作出的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已被国内外的许多机构、组织和学术界所认同。它的定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利用信息,以致其他人可以向他们学习,他们已经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在这个定义中,突出地强调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中以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评价和信息运用等能力为核心。同时,该定义还正确地指出了信息素养与学会学习以及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2.信息素养能力的概念和信息素养标准

所谓信息素养能力,就是指具有信息素养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信息素养能力作为一个能力集合,它由多种能力综合而成,其中以具有了解信息需求的信息意识;知道如何寻找和检索信息源和信息的能力;具有评价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具有组织、分析、加工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具有交流信息的共享和合作能力等为核心。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信息素养能力和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订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该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始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标准等问题开展了针对我国国情的研究,并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相应标准。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不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南,也为评价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供了一个框架。

3.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自1912年至1996年,教育界先后发表了四个具有巨大影响的历史文献,它们是《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学无止境》《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学习观,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存储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找获得知识的方法。”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纳伊曼认为,“‘学会学习’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儿能很快地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从上述的观点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踏入了信息社会。人们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开始逐渐认识到终身学习与信息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人们现在已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21世纪,受教育者或学习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应当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学信息,使自己增长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人。从学会学习的角度来看,终身学习的本质核心是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概括地说,信息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信息素养,信息时代需要人们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

4.信息素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的核心最终将体现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的竞争。1998年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他还在许多场合下多次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知识创新将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信息素养将成为创新人才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备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难以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立足,因此,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必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能,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给人才不断创新提供机会。陈至立在谈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时指出:“为了适应学校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如果不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创新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创新教育中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需求是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信息意识可以启动创造性思维,信息技能扩展了人才创新的途径,所以说信息素养是培育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层面。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具体地讲,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同时,创新思维是促进信息素养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结束语

进入信息时代,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难以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立足。提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应用信息和创建、整合信息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信息素养教育必将成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高等教育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和立足点。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信息技能,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给人才不断地创新提供机会。

作者:姚恒彪 潘 俊

第三篇: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属于新兴学科课程,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但在基础教育的相关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令人感到欣慰。师生之间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乃至着力点都存有一定的认识和实际性的操作误区。作为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努力改变这样的局面,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

生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加强;素养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们所在学校已开设好多年,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也比较好。学生进入信息技术教育阶段,都能够直接走进微机房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应当说这是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的。但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否就在真正的提高着?回答也还不可予以完全肯定。仔细思考,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何就不能得以提高?是我们所教的过程没有考虑学生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学的着力点出了问题。因此,为让学生围绕信息技术素养这个着力点进行充分而又广泛意义上的实践,现将信息技术教育的着力点思考和实践拙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 信息技术教育着力点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前提

应当说,无论怎样的学科课程教学,其教育者心怀怎样的教学态度,自身具有怎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科课程教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有时就是相当直接的影响。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于漪老师这样的教学格言对人们的启迪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如果在自身的学科课程教学中,秉承教育教学之崇高使命感,在崇高使命感的支撑下,进行学科课程的深入钻研,那课堂教学不仅仅就能够呈现比较理想的教学艺术,而且则完全可以实现教学艺术明灯在课堂中的高高升起。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所能或者所必须升起的教學明灯是什么?从信息技术教育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看,当是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落脚点又在何处?从一定意义上去说,就是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在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得以充分而又广泛的运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思考实现着力点进行教学的对策,也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在着力点上进行着力。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们所教育的学生,也才对得起我们所实施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不允许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上有任何马虎,有任何懈怠。我们所必须努力思考的不是让学生走进微机房即已万事大吉,而应当思考学生走进微机房的所有活动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理想融合。

二、 围绕信息技术教育着力点学习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根本

在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人们比较感到欣喜的是学生对走进微机房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但只要我们走近学生的身边,他们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所热衷于的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玩。如果对学生这样的信息技术学习听之任之,学生能够学到怎样的信息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优先思考学生围绕信息技术教育着力点进行相关学习实践的问题。计算机功能是相当广泛的,初中学生也初步具备计算机功能广泛的意识,业已开始尝到计算机功能运用广泛的甜头。虽然初中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还没有能够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多明显的效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你想得到它都能做得到,就怕你想不到。学生也开始初步体验到鼠标一按自己所想得到的都可以得到。学生也开始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实现着自己许许多多的创作梦想,如学生能够在WINDOWS 桌面属性的设置时,自己独当一面地进行桌面墙纸、屏保等的设置,学生也就在这些方面实现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尤其能够让 学生倍感兴趣的是,只要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稍加引导,那一个个学生则可设置出具有个性风格的桌面属性来。如“画图”、“文字的装饰与排版”,都让学生进行设置,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设置,那学生所设置出来的是什么?都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也都是带有个性风格的,甚至就是相当充满积极创新意义的。就说画图,我们可以结合相关的节日庆祝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进行画图的设置竞赛活动。学生对画图的竞赛是充满兴趣的,学生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画图也是极为用心的。还记得,让学生设置圣诞节的庆祝画面,学生所设置的画面就是那样的别出心裁,所设置的画面也就是那样的栩栩如生,尤其是一个个学生所进行的文 字的装饰与排版各具特色,且也颇具特色。

三、 信息技术教育着力点的落实是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桥梁

在信息技术教育上,教师应当具有充分的前瞻意识。信息技术教育对人们所提出的要求如此之高,多是令人不可想象的。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 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再到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现在又发展到远程教育。将来在极短的时间内还可能怎样,也许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所不可思议的。这也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敲响起警钟,我们现在的教学,不仅仅不能去打学生的学习折扣,还应当多在促进学生着力点的落实上多做文章。虽然信息技术教育在初中学科课程教学中还属于非考试考查科目,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教育教学理念当应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座右铭。如果不去这样,现在的学生将完全可能会有不少学生就是信息技术的“盲人”。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更应当从新发展时期需要信息技术教学不断加强高度去探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殷歌,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新星城西学校。

作者:殷歌

第四篇: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摘要]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也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来自甘肃省内高校的690名大学生为样本展开实证研究,调查了当前阶段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力求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为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信息素养; 大学生; 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技能; 信息伦理

[

[作者简介] 常正霞(1971—),女,甘肃会宁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E-mail:changzx@nwnu.edu.cn。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生活方式到学习方式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性变革。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信息素养成为现代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1]信息素养不仅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它还是信息社会个人生存技能的体现。可以说,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立足与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培养,并将其列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入各类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中,使之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日本是亚洲较早重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国家,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很早就重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于1984年就提出各高校应开设文献检索课,教授大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培养文献检索的能力。然而受“重技术轻素养”的观念以及缺乏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存在很大差距。[2]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文素养的一部分,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 提出。他当时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3]然而,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不同学者、团体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给出了许多界定。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4]国内有学者提出,信息素养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指基于网络获取、分析、生成、使用和创造信息的综合素质”。[5]也有研究者提出,“从技术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在信息处理;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构建能力。”[6]综合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笔者将信息素养界定为:能够恰当理解信息,并能准确查找、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如文献检索技能、信息加工技能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况

大学生被视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开放性的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网络化、虚拟化成为高校教育的主要潮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综合国内外已有文献,信息素养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四种。由于在实践中知识与技能很难剥离对待,因此,本研究将信息素养在结构上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技能和信息伦理三个维度。

(一)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从哲学层面可以将其理解为行为主体在信息活动中通过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客体的认识、理解和需求的总和。所以可将信息意识按照行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深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信息有一定的敏感程度或认知程度,在这一层次上,行为主体能够意识到所处的信息环境,并能排除干扰信息,有意识地利用信息解释自己所处的环境,但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二是能够有意识地利用信息及技术手段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并能够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三是具有很强的信息敏感度,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的价值。

笔者依照信息意识的划分层次,对所在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图1反映的是大学生在第一个层面上的分布情况,也就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的敏感或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9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而绝大多数(81.86%)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所处的信息环境根本不了解或不太了解。从数据反映的情况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并没有跟上信息化的步伐,甚至处于封闭状态。这反映了当前阶段大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紧迫性。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水平,笔者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利用信息和技术手段解决自身问题的情况作了研究,研究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只有9.34%的被调查者总是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绝大数被调查者(79.67%)多数时候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还有10.99%的被调查者从不主动或很少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阶段,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的总体水平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信息知识技能

信息知识技能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两个部分。信息知识是个体所拥有的一切关于信息的认识、理论和方法。从国内外对信息知识的理解来看,信息知识通常包括社会文化素养、信息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几个方面;[7]信息技能是指个体在已有信息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利用信息工具获取、存储、加工、传递、评价和创造信息的技能和手段。信息技能是个体信息素养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信息社会个体生存技能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信息以海量的方式呈几何指数式增长,根据其存储介质的差异又存在多种的形式,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大学生如何有效地选择和合理地利用信息而不迷失在信息海洋中,是当前大学生信息知识技能培养的重点,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根据笔者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知识技能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阶段,大学生对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乐观。

为了解当前阶段大学生对信息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笔者根据当前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知识技能的要求,深入地调查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知识技能的相关情况,图3反映的是当前大学生对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的熟练操作程度。为使调查更能反映学生的信息知识技能水平,笔者就普通大学生必备的一些信息知识技能如对“Word(打字软件)”、“PPT(文稿演示)”、“Excel(制图、制表)”等软件的理解和操作程度展开调查。由图中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几种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只是处于基本会用的水平,而操作非常熟练的人员所占比例太低。例如,能够熟练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人数只有14.75%,能够熟练使用PPT文稿演示软件的人数只有10.99%,而熟练使用Excel制图、制表软件的人仅仅是5.52%;对常用的这几种信息处理软件完全不会用或不太会用的人数比例较高,例如,对Word、PPT、Excel完全不会用或不太会用的人数分别占有效样本的11.47%、26.37%、38.12%。从以上结果反映的情况看,当前阶段大学生所掌握的基本信息知识技能相对薄弱,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三)信息伦理

如辩证哲学所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社会带了全新的发展机会,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产出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甚至威胁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如对信息安全的威胁、个体隐私的泄露、违法犯罪信息的传播、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面对信息化发展带来的问题,国家在做好立法的同时,也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

所谓信息伦理是指具有正确的信息道德修养,能够依法或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不违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侵害社会、组织或他人合法权益,自觉地选择对个体或社会发展有益的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当前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教育的部分缺失,致使一些社会成员信息伦理缺乏,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在这些人群中,不乏高学历人员,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也参与信息违法犯罪活动。为此,大学教育中,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为了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状况,笔者通过两项重要的信息伦理指标调查了大学生的信息伦理的基本状况。图4反映的是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情况。从图中反映的情况看,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严格地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信息伦理,67.78%的学生能够抵制不良信息,78.02%的学生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危害他人正常利益。但是,还有29.44%的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抵御不良信息,有20.88%的大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从事不法活动。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大学生信息伦理严重缺乏,对不良信息和违法行为不能有效地抵制。从调查情况看,大学生的信息伦理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不足,因此,在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大学生信息伦理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讨论与建议

综合前文对当前阶段大学生信息素养在各个维度上的调查研究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相对较为薄弱,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而信息伦理尽管相比其他两个维度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学生比较经常或极为经常浏览不良网站以及通过网络对他人发表带有人身攻击言论的情况,这需要引起高校的重视并加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2001年1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CRL)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其中包括五大标准:[8]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信息的种类和程度。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有效且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筛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地结合起来。

标准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目的。

标准五: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

根据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现提出一些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一)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校重视专业课程和基础学科的教学研究,对信息素养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9]相关的研究表明,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信息素养培养的需求和当前高校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不足,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随机的调查。从调查结果看,有89.08%的大学生认为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有51.44%的学生表示当前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太陈旧,不能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调查结果说明当前大学生对自身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有很高的认识,并且对此有很大的需求,但由于高校在课程开设上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学校应认识到当前阶段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迫切性和不足,根据信息社会对个体信息素养的要求,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开设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建立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健全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

(二)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方案

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工具性学科,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丰富且复杂的,况且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人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状态都很难以了如指掌、面面俱到。[10]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信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各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等;二是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信息类实践课程,如 “文献检索课程”、“信息检索课程”、“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及信息知识的专题讲座。然而,这类课程在各高校开设并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开设目标不明确,没有与大学生的专业及年级特征相结合,缺乏科学性,且绝大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没有实质的作用。

根据以上现状,我们认为在高校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时,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设计培养方案。比如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应以高层次的操作类课程为主;而对文史类学生,应把焦点放在基础性知识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设计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比如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学生信息意识的提升和信息伦理的教育方面;对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更多地注重对其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对信息的评价和利用方面。总的来讲,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应设立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避免“一刀切”的现象。

(三)构建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和谐的校园信息文化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和素质,要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化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校园中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学校的文化氛围。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因此,首先要加强图书馆的自身建设,完善馆藏结构,建立数字图书馆,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拓展图书馆资源,建立多样化的图书信息资源库,设计流畅的图书检索通道,以方便各类学生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其次,建立多样的信息获取通道,合理利用有形图书资源和无形数字资源,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联动机制,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利用丰富的电子数据库,全方位地培养大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创设和谐的网络校园文化,开展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合专业特点,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基本由学校某一专业人群担任,比如目前较为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信息类课程的教师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员担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但它的不足在于信息类课程不能有效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最终导致信息类课程丰富多彩却华而不实,专业类课程内容扎实但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阶段,一方面,应该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的结构,多培养或吸纳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积极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力倡导信息化教学改革,改变专业课堂教学中单一的“PPT+口授”的“电灌”模式,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和先进教学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要从根本上克服专业课教学的缺点,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建立信息防火墙,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才能具有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腐蚀。[12]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但我们不能就此认定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是不需要关注的。在人类社会化的进程中,很多惨痛的经验告诉我们,往往是个别微不足道的细节,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正如人们所讲“核子虽小,但破坏极大”。近年来,网络中层出不穷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高校学生引起。因此,加强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教育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都需要特别重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人群中普及信息伦理准则和法律知识,对挑战信息伦理道德的大学生给予及时的教育引导,必要时给予惩处,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立信息防火墙,通过技术手段,阻断不法信息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人群的侵蚀。或者从思想意识层面建立防火墙,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不良信息。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将影响终身的学习和工作。具备较高水平的信息素养对于他们将来主动获取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要将大学生学习环境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高技术人才和科研人才,为我们国家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先红,刘雪峰.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J].许昌学院学报,2010,(6):155~157.

[2] 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J].图书馆学刊,2010,(8):50~52.

[3] [11] 汪慧芳.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0,(10):74~75.

[4] 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0,18(7):611~613.

[5] 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3):24~29.

[6] 钟志贤,王佑镁,黄琰,施虹冰.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6~69.

[7] 张倩苇. 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9~14

[8] 刘莹昕,石伟.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13(2):46~48.

[9] 薛小婕,淳蛟,赵媛.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14~116.

[10] [12] 李晓.新课标下如何开展高中信息课的教学[J].信息教研周刊,2010,(14).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801B-07)

作者:常正霞

第五篇: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点。最初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主要以“工具论”为基础,逐渐被后来的“能力观”和“学习观”所替代。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呈现出数字化、智慧化及泛在化的特征。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利用移动教学工具;教育主体单一,图书馆和院系缺乏沟通互动。所以,需要重新定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从“工具论”到“支撑学习体系论”;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标准,从基本素养到核心元素养;创新信息素养教育观,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变革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创建适合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stud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進入21世纪,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趋势,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个体在学习和工作中所面临的信息选择比以往任何时代都紧迫和艰难。近几年,世界各地高校图书馆协会都在纷纷颁布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各高校也不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但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却没有紧跟时代节奏,依然是令人堪忧的局面。

1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指标的制定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这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委员会上首次提出的信息素养的概念[1]。后来在1982年的IA报告中又提出“新技术将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最初人们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主要是以“工具论”为基础的,是基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而提出的。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工具论”为主的观点,被人们认为认识狭窄而转变,人们的认识逐渐淡化了信息素养中的工具色彩,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含义。出现了以澳大利亚的Bumhein Robert为代表的“能力观”和以美国图书馆协会为代表的“学习观”。“能力观”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识别信息需求,并具有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这种观点强化了信息的获取、分析、利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信息素养并不是对信息简单的检索和获取,而是要对信息有选择辨别以及管理的能力。“学习观”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是那些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并积极思考;他们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并知道相关信息是什么;他们能利用技术工具检索和交流信息;他们灵活的、可以接受任何变化并能独立地或在团队中起作用的人”[2]。这种观点更进一步要求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是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他们不但知道自己的信息需求,还能积极思考和交流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终身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

1.2 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

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能力素养标准》。这个标准共有五大块,每一项标准下还有22个执行标准,每一个执行标准下还有87个学习成果指标。该标准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利用的能力”。

随着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不断升级和演变,大学教育生态环境日益发展,对信息素养重新定义提出新的要求。于是2015年,ACRL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框架》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是“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校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3]。即ACRL《框架》设想信息素养将延伸学生学业中的学习范围,并与其他学术和社会学习目标相融合,所以它给出的是信息素养的扩展定义,以强调动态性、灵活性、个人成长以及团体学习。说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深刻的变化。

2 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特征

2.1 不拘泥于传统,逐渐向数字化移动化转换

传统的大学生学习方式是通过课堂听老师传递知识,知识内化是靠课后按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复习做题,并按照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进一步研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校园网方便快捷的普及,学习资源可以以各种方式出现,比如电子书、视频课程、远程教学等。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带着数字化课件的线下教学,还有线上的微课程及讨论互动的网络慕课。因此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已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老师板书教学及课后纸本图书的研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被突破,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已渐成趋势。

2.2 自我学习和群体分享兼顾的智慧化特点

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自信,热衷于电子媒体的交流,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已不是他们的首选。网络社交媒体如腾讯QQ、微信、微博和人人网、豆瓣网等发展,以及慕课系统和各种公开课的出现,大学生们结交的学习群体已经不只是同班同学,依照媒介和网络课程形成的各种“圈子”层出不穷。这些“圈子”有各种层次、各种思维的人群,他们互相讨论交流、辨识求真,建立起“研讨性”学习情境,共同寻求专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圈子”里的教学者在解答学生提问、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知识结构,转而用于教学和科研,对提高教学水平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3 正式的结构学习为主,非正式知识利用为辅的泛在化特点

系统的结构性的正式学习虽然一直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不再是固定的、静态的。由于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入数字设备,学习和阅读越来越便捷和普及,校园里出现了通过手机和电子书进行阅读学习的低头族,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看新闻、刷视频、逛空间,甚至查专业文献资料的越来越多。这种碎片化、零星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今后受教育和阅读的常态。

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困境

3.1 教育方式传统,不能有效利用移动教学工具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从1984年教育部下达《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开始的[3],但是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赵艳丽等的《基于网络及文献调研的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中,通过调查39所“985工程”院校的网站,分析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发现有30所高校(76.92%)设置有新生专栏,介绍图书馆布局及规章制度。有32所高校(82.05%)开设文献检索课程,课程多以公选课为主。有37所高校(94.87%)经常有培训课程,讲座一般包含数据库利用和专家预约等内容。而只有6所高校(15.38%)通过微博、微信、微课堂、微电影等形式开展“微服务”[4]。所以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有效利用移动通信设施进行教学改进。

3.2 教育主体单一,图书馆和院系缺乏沟通互动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是图书馆一个部门去完成。图书馆与院系合作教学的很少,更不用说校际之间的合作了。教育主体的单一,造成信息思维的闭塞和狭窄。随着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不断拓展和深入,对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很难凭一己之力独立支撑信息素养培训活动,从而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必须依靠学校的政策驱动,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合作,特别是院系教学工作者的合作,共同构建信息素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才能使素质教育的成果达到最佳状态[5]。

4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4.1 重新定位信息素养:从工具论到支撑学习体系论

在新媒体普遍发展的时代下,信息素养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帮助大学生查询文献资源,它已经从学习工具上升到各个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也不限于科普教育范畴,而是向各种专业技能去延伸和拓展,融合到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它带动、催生其他素养,形成学习型社会完整素养体系,从而支撑各个学科的发展。信息在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被赋予很多人文的含义,把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提到了一个高度。因為信息素养不仅是大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时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人们在法律、经济、社会等问题认识的反映,所以它支撑着大学生整个学习价值体系。

4.2 提高信息素养标准:从基本素养到核心元素养

信息素养标准是指导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国的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完善、改进素养标准。许多标准已经不硬性要求技巧和成果,而是便于灵活操作的结构框架。从基本的检索技能要求提高到认识、评估、鉴别信息的元素养能力。元素养是从元认知延伸出来的概念。元认知是指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比如“学习如何学习”,通过元认知来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那么元素养就是学习其他素养的原始的、核心的素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学习、行为、情感等元认知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提高的标准是: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能对自己的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并能融通相关信息、灵活使用信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为自己终生学习提供能力保障。

4.3 创新信息素养教育观: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铺天盖地,但亦假亦真,让人眼花缭乱。对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进行鉴别就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是先提出问题,再广泛收集资源,然后深入理解后,再创新知识的过程。也就是信息收集、信息理解、信息评估、信息利用的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融合批判性思维,能对各种媒体内容开放批判吸收,可以提高大学生系统化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学术探究水平[6]。

4.4 变革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创建适合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

4.4.1 利用网络课程,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情境 基于发达的网络和多媒体的社交环境,大学生的学习情境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慕课(MOOC)形式的出现,它的知识化单元化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慕课课程由易到难,生动有趣,它的自主、开放、便利,使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利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选择性地学习。例如,武汉大学黄如花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信息检索》课程,她植入了经典电影、媒体视频剪接、知名案例以及闯关游戏等形式,活泼生动,寓教于乐。首次播放就吸引了1.5万名观众。其中学生所占比例是42%,其他是社会人士[7]。社会人士的积极加入,充分说明这种学习方式的开放、灵活和便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更能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4.4.2 以学生为中心,向启发式自主学习发展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了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比如翻转课堂,就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设计了资源准备的课前阶段、课堂学习的课中阶段、学习效果反馈的课后阶段。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前期重视资源的收集和设计,中期与学生形成互联互动,后期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关联性,帮助学生获得新发现,对知识内容的深度探索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从课后的反馈意见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策略。华东师范大学的公共选修课“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讲座”就是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师生的互动,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相关教学提供了范本,有利地证明了翻转课堂模式适应实践性较强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8]。

4.4.3 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建立多途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网络社交工具是联结一群人各种关系的纽带,这些关系除了友谊之外,还有群体之间的沟通和建议等。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及时更新,将一群或有着友谊基础或有着共同兴趣的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随时随地分享并保持联络。比如图书馆的微博,除了文字的发布,图片、视频、音乐等链接的使用,使它在传播力和影响力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但是为了主题鲜明,专指度高,应该再建立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微博账号,以便于学生通过浏览主页面,就可以学习到信息素养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还有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除了有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最新介绍,还可以有信息检索课程“图文并茂”的推荐。有学科馆员的高校,学科馆员和院系师生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建立“学科知识检索”为主题的微信群,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推送,解答、分享、讨论信息检索知识。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学科检索知识,并在吸收分析的过程中,建立批判性的思维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他知识的学习提供元素养。

4.4.4 与院系建立联系,学科馆员和专任教师合力完成教学任务 我国大多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图书馆员完成的,而院系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信息素养教育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很少,因此造成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教育隔离的局面,导致大学生专业发展和创造力后劲不足。所以要建立“信息素养+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具体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合信息素养知识内容,在科研实践中构建批判性信息素养思维模式。比如美国奥特本大学图书馆就是利用与特定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教育[9]。图书馆参加学校的教学管理会议,在学校有新的教学项目时,安排学科馆员负责具体班级的信息素养课程,并设计好与专业相关的课前课后测试题发布于课程管理平台上。在约定的时间,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协助学科馆员完成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学科馆员负责的信息素养内容占总的考核成绩的30%。这种以专业课程为情境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深刻把握,实现专业知识、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相互促进。

5 小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学习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代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利用新科技、新手段、新思维,不断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姚世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演变与途径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21(12):169-171,176.

[2] 杨永生.信息素养内涵工具观的评价[J].现代情报,2006(6):17-19.

[3] 王松林,陈萍.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到信息素养框架——兼论我国高校图书馆如何实施信息素养教育[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7(1):1-5.

[4] 赵艳丽,董宏伟,马丽华,等.基于网络及文献调研的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3):92-96.

[5] 周劍,王艳, XIE Iris. 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7):25-39.

[6] 张长海.基于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7):102-116.

[7] 黄如花.信息检索[EB/OL].[2018-10-10].https://www.icourse163. org/course/WHU-29001.

[8] 隆茜.“翻转课堂”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证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97-102,96.

[9] 陈幼华,王馨亚,曹琼.美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案例研究——以美国奥特本大学(Otterbein University)图书馆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4,34(1):14-17.

(收稿日期:2018-10-17)

(修回日期:2018-11-02;编辑:魏民)

作者:黄晓霞

上一篇:大学统计毕业论文下一篇:发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