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人文科学素养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为基础,主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途径进行了解读与探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1:

浅析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及培养

摘 要: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崇高的思想品德、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研究能力和开阔的科学视野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在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培养模式上不科学、高等院校不重视。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注重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供科研实践活动平台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潜力,同时还关系到大学生个人对国家与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Scientific Literacy,是指系统地、全面地学习知识,注重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获得较多的社会教养和文化教养;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个人科学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表现。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博士提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1)基本了解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2)基本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3)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对于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技的发展的影响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高的思想品德

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崇高品德的人、一个掌握现代高科技而又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具有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二)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坚持真理、探求真理的一种品格,是实事求是、理性思维、善于提出问题和敢于创新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最本质的要示,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性思考是认识的主要途径,敢于提出问题是科学的本性,善于创新是科学的本能。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坚持真理,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善于创新,不断探索未来。

(三)敢于探究的能力

敢于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实践,在生产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敢于探究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劳动,是进行认知和发现的创造性过程。敢于探究的能力是科学素养中的智力因素,为了提高探究能力,应提高科学素质,这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四)开阔的科学视野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科技对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科技发展进入网络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善于创新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重要法宝。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开阔的科学视野,才能承担起强国重任。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科协于2015年9月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主要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与其科学素养高低密切相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也相对越大。我国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不太理想,依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表明,上海高学历人群中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仅为13.4%,比美国同类人群达标率低1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总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我国的应试教育传统及相关部门对人才的取向偏差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认识,这种影响直接造成当代大学生对科学素质培养不够重视,导致这些大学生科学素养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和科学知识的严重缺乏。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当代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就能找到好工作,至于科学素养只是软指标,不必太在(下转151页)(上接143页)意。因此,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模式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育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离不开学校,但是,我国教育长期困守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中,不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及想象力是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难以激发其具有创新精神。

(三)高等院校不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重要场所。但是,高等院校所进行的科学素养培育,更多的活动只是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高等院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只注重传授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形式方法单一;学生没有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

三、高等院校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重要工作,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正确处理好校内与校外、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一)构建注重科学素养培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学教育要始终贯彻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思想,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纳入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中,注重开展与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不分文理科,按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进行原有专业的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教学方法手段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善于把科学原理、概念和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知识。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启发学生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善于探索和发现未知知识,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引入教学,将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爱好,不断拓展学习内容,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科技应用、科技动态等方面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拓宽当代大学生的科学视野。

(三)提供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平台

院校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应为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应针对大学生制定科普教育规划,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学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科学实验的次数,向大学生开放科学实验室,为大学生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时间和场所,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在课外实践中,应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丰富多彩的科普讲座和进行制作比赛,让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科学实践平台。

(四)营造培育良好的科学素养环境

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院校不仅要注重营造努力学习、追求真理和注重学术研究的氛围;而且还要通过举办各种相关讲座、成立相关协会、开展科技实践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积极主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环境,在社会上形成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氛围。积极主动作为,为大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良好的科学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刑金龙,张静.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 陈捷.新时期培育大学生科学素养的挑战与策略[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7).

[3] 鄢秀娟.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

[4] 王刚义,郭春红.科学素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10).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李文琳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2:

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途径研究

[摘 要] 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处于转型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人文科学素养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为基础,主要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途径进行了解读与探讨。

[关 键 词] 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新媒体

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是高校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研究的一项主要课题,国家层面也出台了正式的实施方案,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问题成了全民关注的问题。当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给了各个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一盏指明灯。

科学素养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大学生是城市发展和提升的中坚力量,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社会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领军人物。而目前大学生所反映的整体科学素养与社会发展所需的程度还有一定差距,再加上如今新媒体环境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标签,网络媒体、手机APP成了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新型媒体资源,这一依赖情况在大学生中尤为普遍,如何利用新媒体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途径是本文的主要探讨内容。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是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对在校生进行的第一次科学素养调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正因为是首次调查,所以在调查问卷发放回收和数据统计方面也略显经验不足,网上调查加上纸质问卷调查一共回收350份,其中网络136份,其余为纸质问卷,完成调研进行数据分析时,调研组成员发现网络调研数据更加真实有效,因此,以网络调查数据为主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院大学生在科学素养获得渠道、科学基本常识等几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获知科学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

根据网络调查问卷的数据可知,通过网络媒体获知科学知识的比例最高达76.06%,纸质媒体比如专业杂志等,或者科学实体展览等参与性比较强的科学常识体验活动少之又少。调研的绝大多数学生都通过网络,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网络社区等获取科学知识,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性比较强,其获取的科学知识多是具有新闻价值的科学大事件,很多常规性的科学常识获取较少,而且其科学性客观地依赖于网络媒体报道的真实性。

(二)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关注点倾向于民生方向

医学发展、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三个问题在调研中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可见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由于这些话题平时媒体关注得比较多,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话题,再加上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身会刻意地去寻求这几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因此在调查中相关问题的比重都占得比较重。比如您认为您从科学技术中得益最大的是哪几项?在这个问题回答的中,81.69%的人选择了良好的医疗条件;在您看来,我们国家最应该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什么?这个问题50.7%的人选择了人口健康和环境保护。

(三)基本科学常识普及程度没有达到百分之百

在调研中有几个问题的答案让调研组成员表示比较意外,原本以为会百分之百统一的答案还是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月亮本身不发光和光速比声速快只有85.29%判断为正确,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问题判断为正确的为92.96%,水由氢和氧组成也没有达到百分之百,这几个典型问题充分告诉我们在科学素养普及时的盲区,看似人人都知道的科学常识,实际上还是有进一步宣传的必要。

(四)对于科学伦理价值判断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

在科学伦理问题方面,能够达到比较高度的一致性是让调查者比较欣慰的,绝大多数学生还是相信科学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能够比较理智客观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支持或者反对。比如對于兴建核电站,您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有57.75%的人选择利益和危险参半。在您看来基因工程研究是?46.48的人选择利益与危险参半。从这两个小问题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在科学发展的认识问题上持中立客观态度,没有出现过激现象,这对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

(五)学生对于科普知识教育不太满意,科普教育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在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您认为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69.01%的人认为只有少数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对于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分析中,50.7%的人选择了国力薄弱、人口庞大、科研经费不足;45.07%的人选择了科技教育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39.44%的人选择了人才使用不当。这些回答比较侧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科普教育的一些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太过注重考试科目的评价,对于科学类知识,尤其是科学的发展史,最新科学的发展研究水平等普及比较少;到了大学阶段,学生都只攻自己的专业,其他方面的科学知识很多都存在盲点,再加上对科普的教育不够重视,使得想知道的人没有途径知道,想研究的人没有经费,需求和供给有些脱节。

二、基于调查结果分析的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途径

前面笔者结合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做的这次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分析比较突显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们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一)尽快落实校园APP,开通科普论坛

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还未开通校园APP,在当前智能手机遍行天下的情况下,还是有点不合时宜,尽快投入研发具有学院特色的集多种功能一体的APP是必走之路。APP首先应该具备各种查询功能,比如早锻炼、积点、学科成绩等;其次校园APP还应该有各种讨论版块,由各社团负责自己所在领域方面的论坛,给学生提供多元化交流的平台。科普论坛可以由科协负责进行,成立科普论坛小组,定期开展主题讨论、现场直播、网上调研、定期抽奖等这样的立体化方式,将比较单调的科普工作丰富化、形象化。

(二)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科学常识

目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公众微信号运营非常好,新媒体工作室在全国院校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在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做到每隔半个月定期推送科普知识,用有奖竞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送内容也可以向全校师生征集,调动全院师生的学习兴趣和氛围,对于经常投稿的师生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到每个班进行宣讲,普及各个领域的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让学生用科学的头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每年由科协组织开展科普知识校园展,记录成功素质积点

体验是现在的一个热门词语,各大城市的科技馆都以高科技体验活动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鼓励学生去科技馆参观体验是一条获得科学知识的绝佳途径。其实也可以在学院内开展一些小范围小规模的科普展览,结合专业发展,结合现今一些最前沿的教学手段,比如3D打印、VR教学等,让学生能够参与科学活动,通过展览体验的方式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而不是把业余时间放在手机游戏一个选项上,比如摄影技术展、光影效果演示展、机器人展、LED作品展、物理化学实验现场演示、视频制作技术观摩、动漫制作模拟等。同时将参与科普活动作为积点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者、参与者都应该给予相应的积点鼓励。推出多种形式、多种感官、多种门类的课余生活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举办科普微电影微视频制作比赛,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科普知识

微电影微视频比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增加科普知识的方法。现在,学生使用电脑非常频繁,会制作剪辑各种视频的高手大有人在,所以学校可以定期征集主题科普微电影微视频进行评比,将优秀作品上传至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比如可以选择水资源、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这些学生感兴趣能接触到的主题内容,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拍科普纪录片,以学生的角度去介绍科普知识,减少灌输这种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向新媒体时代迈进。

(五)借助泛雅尔雅等网络课程平台,提高科普公选课的比例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引进泛雅尔雅网络课程平台,部分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已经开始了公选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合作,开放更多的课程,有意识地增加科普类课程,提升科普类课程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微课慕课网站,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学习,教学视野更加开阔一些,做好学分互通认证工作,打破学院门槛接线,促进周边院校的科普交流活动,形成浓厚的科普学习氛围。

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工作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结果比较隐性的过程,可能短期内并不能看到什么直观的影响和结果,但是不間断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培养和正确引导,肯定会对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助益,而这些能力和方法正是大学生独立人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冰.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11-113.

[2]钟添生,甘桂蓉,邓彦.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与培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61-62.

作者:周丹

大学生科学素养论文 篇3:

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

摘 要: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高校必须注重艺术教育,这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途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这一活动以生动的方式陶冶大学生的感情,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文章主要针对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艺术素养教育;大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注: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艺术素养在科学创意产生与识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YJ201911173)成果。

为了实现人文教育教学的预期目标,教师需要注重艺术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这种方式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代替的。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关怀精神、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不断净化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活跃大学生的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基于此,文章介绍了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相关内容,阐述了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总结了相应的优化途径。

一、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概述

科学素养是指认识、掌握、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这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养。客观、求真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精神,不仅要求具备全面性、缜密性、逻辑性的思维,还要反映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要提高其探索世界、运用科学技术的综合素质[1]。

人文科学代表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具备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更好地领悟人生的价值,高校教师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使其形成热爱生命、生活、自然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弃恶扬善的社会作用。人文素养直接反映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价值观念等个性品质,艺术可以最直接表达出人对自然、社会的态度,以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产生审美体验、情感交融,引发心灵共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协调人的内心世界。

艺术素养从内心情感上针对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进行补充,为沟通科学世界、人的内心世界建立了桥梁,艺术美赋予人们平和的心态、欢悦的情感,有利于人们阅读,获取更多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情感,艺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人们发现、挖掘、创造更多现实生活中的美。

科学素养的本质是求真,赋予人们更多的理性、理智;人文素养的本质是惩恶扬善,大力倡导生命关怀,赋予人们更多的感悟;艺术素养的本质是求美,诠释美的规律和内涵,使人们具备更多感性、激情。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科学、艺术和人文进行有效融合,高素质、高修养的人在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素养,将科学、人文、艺术等尺度进行合理把握。

二、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作用

艺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有利于培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主要是指大学生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艺术创造、欣赏过程中,涉及对大学生生命历程的赞美、认可,艺术的本质是重视、欣赏、描绘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支柱。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活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逐渐成为树立人文精神的关键。其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养。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心灵会被很多健康、高尚的思想情感不断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陶冶身心、滋养心灵的重要作用,进而提高修养、净化心灵,最终形成审美情趣、理想,为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最后,艺术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科学和艺术息息相关,两者的基础都是人的创造力,最终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因而艺术素养、科学素养是息息相关的。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是在对世界感知、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很多著名科学家都是具备艺术素养的优秀人才,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无纸化的特点,社会逐渐向浮躁化、功利化方向发展,这对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影响[2]。为了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高校需要注重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及时化解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出艺术素养教育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艺术素养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育环境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化育人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大学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时代感、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营造出浓郁的人文环境,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升华精神世界。为了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育环境,高校需要注重校园内部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建设,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地设计、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凸显物质文化。高校需要注重大学生社团作用的有效发挥,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如大学生艺术节、专题性学术活动等,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身体素质。除此之外,高校需要组织广大师生,针对大学理念、精神、校风、学风等内容进行探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具备高校办学特色的活动,使高校师生积极参与校歌、院歌、系歌的编写,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从思想上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文化素养欠缺、文化根基薄弱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必须从思想上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高校需要积极行动,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文理渗透、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加大人文课程、社科课程的比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地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教育大学生保持大情怀、大格局,关注民族、国家的命运,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此为基础观察、分析、解决更多问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内涵。

(三)突出教学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很多高校只注重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的贴合性,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的重视。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高校需要合理地设置专业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强化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教育教学工作,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局限性,使各个学科联系起来,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优化大学生的个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设置艺术修养课程时,教师要以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开设跨专业、跨学科的艺术修养课程,如文学名著导读、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摄影艺术等选修课程。除此之外,在设置通识类课程时,教师要提供更广泛的艺术资源,针对艺术课程形式、种类进行优化,从理论角度出发,改变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之间的架构,将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审美情趣进行有效融合,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

(四)将艺术渗透到业余文化生活中

在大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积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如大学生校园艺术节、舞蹈比赛、歌唱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影视作品展示等,吸引大學生积极参与,将艺术素养渗透到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中,使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此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增强校园文化的艺术气息,提升艺术品位,进而将其内化成大学生的品格,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实现艺术和人生的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德育能力、智育水平,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将审美教育、艺术素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艺术素养教育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党锋.浅谈艺术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9(1):95-98.

[2]张想.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和培养方式研究[J].黄河之声,2018(23):65-66.

[3]张成恩.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研究[J].社科纵横,2018(4):121-125.

作者单位:

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作者:宋艳

上一篇:信息管理制度(精选2篇)下一篇:项目完成情况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