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的教育成为各个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这也是提高大学生阅读、媒介与信息素养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在阅读中融入信息素养,以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为大学生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法律信息素养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法律信息素养论文 篇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实证研究

[摘 要]通过使用课题组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对上海市部分高校475名本科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①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总体较好,但网络信息技能还有待提高;②大学生使用网络更多的是为了休闲、娱乐,而较少利用网络开展学术研究;③女生的信息安全与道德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文科大学生的信息创造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大学生;此外,年级和生源地均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生;现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8.038

The Survey Analysi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Hu Weihua1 Wu Xiaowei1,2 Na Ri1

(1.Institute of Busines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信息素养已成为个体生存、发展、竞争和合作的重要条件和必备素质,其含义也由原来仅强调文献检索技能,发展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处理、信息评价,并高度重视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信息素养的培养必将成为高校育人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的了解和掌握必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长期以来,尽管各高校陆续开设了《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或相关讲座、报告,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知识陈旧,与实践有较大脱轨,故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与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几年来,张洪洋[1]、吴钢[2]、王莹[3]等人先后以编译国外相关问卷或自编问卷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调查,结果或喜或忧,结论有同有异。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我国网络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状况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加上研究者大多使用的问卷,没有很好的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因而影响了此类调查研究的有效性。本文拟采用课题组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进行实证分析,经信度分析,该量表的Cronbanch系数达到0.815,具有较好的信度[4]。通过本次实证分析,有利于对当前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素养教育解决方案。

1 研究的实施过程

1.1 问卷调查

由于经费和时间限制,采取便利抽样原则,本次抽取对象为上海部分高校12个不同专业的500名本科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为95%。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专业的代表性。具体如下:男47.6%,女52.4%;文科63.8%,理科36.2%;生源中来自上海市区27.4%,上海郊区26.7%,非上海城镇25.9%,非上海农村20.0%;一年级27.4%,二年级27.2%,三年级24.4%,四年级21.1%。

1.2 数据分析

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先用人工查错方法把一些明显错误的数据删除,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工作。

1.3 抽样访谈

根据问卷调查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课题组再随机抽取样本的10%即48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实证研究Aug.,20102 调查数据分析

2.1 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基本状况

本文采用的量表将网络信息素养分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包括需求表能力、获取能力、评价能力、组织管理与交流能力)、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共4个维度。各题项均采用五级里克特回答,并根据符合的程度分别给予5分、4分、3分、2分及1分,将所有分数相加,所得的分数越高,表明其信息素养各维度能力越高。其中信息意识3题;信息技能18题;信息应用与创造3题;信息安全与道德4题。因各分量表的项目数不等,本文将上述各项总分除以各项包含的项目数,就会得到各项目的每题平均得分,这一分数可大致反映大学生信息素养及相关维度的程度或水平。

经统计,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各维度得分如表1:表1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现状(N=475)

序号项目得分每题平均得分1信息意识13.024.342信息技能66.723.713信息应用与创造11.203.734信息安全与道德15.773.945信息素养总分106.713.81由此可知,当前大学生总的信息素养较好,其中信息意识最好,而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都属于较好。这一调查结果与之前研究人员的结论相比,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显著提升。这说明,在网络高度普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日益增多,自然对信息的敏感性增强,同时为了上网便捷,他们加强了信息技能的学习,为更好融入网络社会,他们的信息创新能力会自觉提高,这有利于整体信息素养能力的发展。

若大学生普遍能意识到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必定在网络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网络能成为大学生重要的信息渠道吗?根据调查,答案是肯定的。具体如表2:表2 大学生最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渠道(N=475)

N=475频次提及率(%)网络43691.79同学与亲友之间43090.53报纸27457.68期刊18939.79图书馆17336.42广播13428.21(注:该题为多项选择,我们统计了各选择项的提及率。以下凡是多选题,均如是统计。)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是最重要信息获取渠道,而学术期刊被列为大学生不太重要的信息渠道,这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尚不太浓厚。图书馆不被重视,很大原因是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普及性不够(其实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推广,该局面完全可以扭转),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的一个普遍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接触网络的具体情况,我们调查了大学生的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具体如表3所示:表3 大学生每周平均上网时间(N=475)

每周平均上网时间人数百分比(%)7小时以下15031.67~14小时11925.115~21小时8718.322~28小时459.529~35小时224.636小时以上5210.9

由上表可知,超过4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在2小时以上,只有31.6%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低于1小时。据研究后期对大学生的回访可知,这些上网时间较少的大学生大多是刚进大学不久的大学新生,因为不少高校规定大一新生不能带电脑来学校,所以大一学生上网主要到学校机房,因此平均上网时间要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2.2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各维度典型项目分析

限于本文篇幅,我们不可能列出所有项目的数据统计情况,以下为各维度部分典型项目的得分情况:

2.2.1 信息意识之一:信息的重要性表4 信息对我们科研、学习、生活越来越重要(N=475)

选项百分比(%)完全同意60同意37.5不一定2.1不太同意0.4完全不同意0

这说明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大学生均能认识到信息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大学生也越来越重视信息的获取、组织和加工。

2.2.2 信息技能之一:大学生最常访问的网络信息源

为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上最常用访问的信息源,我们设计了一项多项选择题,表5是各网络信息源的提及率比较:表5 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信息源(N=475)

N=475提及频次提及率(%)论坛33269.89门户网站30063.16博客23950.32邮件列表21044.21新闻组17336.42网络百科10522.11社交网站7816.42网摘(RSS)449.26网络数据库377.79数字图书馆183.79

由表5可见,论坛、门户网站和博客是大学生最常访问的网络信息源,但令人遗撼的是,只有极少数大学生使用网络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这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表2中图书馆信息素养普及教育不足的问题。

2.2.3 信息技能之二:大学生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的情况

网络搜索引擎是上网冲浪时十分有效的帮助工具,表6显示了大学生对国内外主要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程度:表6 大学生对国内外主要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情况(N=475)

N=475频次提及率(%)N=475频次提及率(%)百度43391.16搜狐23749.89Google41386.95网易16334.32新浪29461.89AltaVista4810.11雅虎28359.58搜星122.53

由表6可知,百度和Google是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搜索引擎,但国外的网络搜索引擎则很少使用。在研究后期的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大学生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不太愿意直接访问国外网站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再加上目前网络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很多国外的信息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就会有中文版的信息出现在中文网站上,因此大学生感到没有太大的必要使用AltaVista等国外网络搜索引擎。

2.2.4 信息技能之三:大学生对网络搜索引擎功能的掌握情况

有意思的是,尽管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搜索引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的各项功能。这也说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只会使用普通的网络搜索技能,还没有掌握更高级、更有效的检索方法,因此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见表7所示。表7 大学生常用的网络搜索引擎功能

N=475频次提及率(%)可用单关键词搜索36176.00用两个以上关键词搜索35975.58用高级检索9820.63用布尔运算搜索234.84完全不熟悉326.74

2.2.5 信息技能之四: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的有效性

调查表明,在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时,大学生所使用的关键词大多能较好找到符合其要求的信息,具体如表8所示:表8 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或网络数据库的有效性

选项百分比(%)完全不符合1.1基本不符合2.9有点符合19.4大都符合70.1完全符合6.5

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信息技能,能较好地完成网络搜索任务。

2.2.6 信息应用与创造之一:使用软件处理已获取信息的情况

对于搜集到的信息(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大学生能用文字软件、图像软件、视频软件、电子表格等处理所下载进行重新组织吗?答案如表9所示:表9 大学生使用软件处理已获取信息的情况

选项百分比(%)完全不能6.1会使用1种软件19.4会使用2种软件21.1会使用3种软件39.8会使用几乎所有软件13.7

表9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组织能力,能使用相关的软件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

2.2.7 信息应用与创造之二:使用网络工具与他人交流的情况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能经常使用网络工具如邮件、论坛、即时通信等手段与同学、老师等进行交流,具体如表10所示。表10 大学生使用网络工具与他人交流的情况

选项百分比(%)极少交流12.8较少交流20.0偶尔交流31.8经常交流18.7频繁交流16.4

通过后继的个别访谈,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大学生之间最常使用的交流工具分别为QQ、飞信、校内网等,而与老师的交流如交作业、咨询问题等则主要使用电子邮件,这也说明,大学生针对不同的交流对象,会选择不同网络交流工具。

2.2.8 信息应用与创造之三: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加工的情况

表11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重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档和分类,进行重新组织和加工。表11 大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加工的情况

选项百分比(%)完全不能3.6稍微能够11.6有点能够17.1部分能够41.9完全能够25.9

2.2.8 信息安全与道德之一:遵守论坛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情况

调查表明,在论坛讨论时候,大多数大学生能比较自觉地遵守论坛规则和道德规范、社会礼仪(如不发布诽谤、辱骂、恐吓、虚假、个人隐私信息),具体见表12所示:表12 遵守论坛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情况

选项百分比(%)不遵守1.7有时不遵守6.5说不清楚18.3大都会遵守48.6完全能遵守24.6

从表中可知,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也能较为自觉地遵守网络论坛中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礼仪,这也说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但少数大学生也坦言,有时也会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做过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比如说辱骂他人,浏览非法信息等。这也说明,高校还需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和道德的正面教育。

2.3 影响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的潜在原因分析

本文用单因素的ANOVA分析分别考察了性别、专业、生源地、年级和每周平均上网时间等几个变量对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影响,以进一步获悉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形成的潜在原因,分析结果见表13~表16所示。表13 性别对网络信息素养的影响

项目性别NMS.DFSig.信息意识男2264.350.539女2494.330.7190.1030.748信息能力男2263.700.581女2493.710.5780.0330.855信息创造男2263.650.990女2493.810.8903.3010.070信息安全

与道德男2263.780.862女2494.090.64919.1820.000总体的

信息素养男2263.780.539女2493.840.4871.8800.171

由上表可见,男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均较好,其中信息意识为很好,信息能力、信息创造为较好,但这几项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的信息安全与道德均较好,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调查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女大学生的确更注意个人信息的安全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而男生更易对猎奇、刺激的网络信息内容感兴趣,甚至有男学生承认访问过黑客网站,“收藏”过如何某些攻击网站或破解他人邮箱密码的网页,这也说明高校应充分重视对男大学生的信息安全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疏导。

本次调查中,抽取了涉及12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这些专业大致可分为文科和理工科两个大类,我们比较了这两个专业大类的学生在网络信息素养问卷的各项平均得分,结果如表14所示:表14 专业对网络信息素养的影响

项目专业NMS.DFSig.信息意识文科3034.340.693理工科1724.320.5340.1680.682信息能力文科3033.700.592理工科1723.700.5560.0040.948信息创造文科3033.810.909理工科1723.590.9825.8240.016信息安全

与道德文科3033.970.760理工科1723.880.7931.4440.230总体的

信息素养文科3033.820.519理工科1723.780.5020.6920.406

由表14可知,文科大学生和理工科大学生在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安全与道德这几方面的得分均较高,且文理科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过文科大学生的信息创造得分要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这说明文科大学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为了解不同生源地对网络信息素养的影响,我们统计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各项得分,结果如表15所示:表15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素养的影响

项目生源地NMS.DFSig.信息意识上海市区1304.510.873上海郊区1274.280.507非上海城镇1234.240.557非上海农村954.290.4544.8540.002信息能力上海市区1303.860.445上海郊区1273.720.599非上海城镇1233.650.611非上海农村953.530.6196.6780.000信息创造上海市区1303.880.795上海郊区1273.791.003非上海城镇1233.630.950非上海农村953.560.9982.8410.037信息安全

与道德上海市区1304.010.716上海郊区1273.990.729非上海城镇1233.870.903非上海农村953.870.7151.1250.339总体的

信息素养上海市区1303.960.390上海郊区1273.820.546非上海城镇1233.740.544非上海农村953.660.5277.0260.000(注:“非上海城镇”指上大学前为除上海以外省市区城镇户口的学生,“非上海农村”指上大学前为除上海以外省市区农村户口的学生。)由上表可知,无论是总的信息素养得分,还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创造等3个维度的得分,城镇学生普遍好于农村学生,上海的学生普遍好于非上海学生,且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生源地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这说明生源地的确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也印证了全国范围的数字鸿沟现象是普遍存在,经济发达地区网络普及率高,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网络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们还考查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信息素养量表上不同项目的得分,结果如表16:表16 年级对网络信息素养的影响

项目年级NMS.DFSig.信息意识一年级1304.230.516二年级1294.270.474三年级1164.400.968四年级1004.490.4274.0800.007信息能力一年级1303.450.600二年级1293.760.542三年级1163.800.506四年级1003.840.57812.9150.000信息创造一年级1303.500.990二年级1293.750.961三年级1163.850.923四年级1003.850.8224.0020.008信息安全

与道德一年级1303.950.750二年级1293.890.803三年级1163.930.814四年级1003.980.7180.2760.843总体的

信息素养一年级1303.610.536二年级1293.830.474三年级1163.890.496四年级1003.930.48310.2290.000

由表16可知,无论是总的信息素养得分,还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创造,随着年级的递增,呈逐步上升趋势,且不同年级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大学生在校接受教育4年中,学校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整体效果明显。在信息安全与道德方面,各年级大学生均有较高的得分,但不同年级间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总的来说,年级也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

3 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总体是良好的,但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也认识到,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 整合校园信息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总则第三条规定: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意味着,高校图书馆不但要成为高校的知识管理中心和学习资源中心,还要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心。学校要整合包括高校图书馆、网络中心、语音室、校内电视台等在内的各方资源,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这样既可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建设,又能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将资源的整合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进程。1996年,教育部制订了关于1 000所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试点项目的五年计划,以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学个性化、管理数字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增加图书馆资金投入,加强图书馆网站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添置供信息服务与开发的各种设备,加强数据库、电子文献与多媒体文献的建设,便于读者网上阅览和资源共享。但随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完成,目前还急需有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人队伍来有效推广数字图书馆的各项使用功能。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某些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处于高校各部门教职员工的中等偏下水平,显然这与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是不相称的。因此应通过大力引进相关专业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以及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信息素。

3.2 改革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本文认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应包括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范畴。从第一课堂来看,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包括入学教育、专题报告和文献检索课等列入学分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应由图书馆具有专业背景和相应资质的教师来承担。1984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5],提出“凡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先开设专题讲座,然后逐步完善发展”。必须要改革以往《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学习方式更加主动、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师生互动更为便捷,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从第二课堂来看,包括与各专业课程相关的信息搜集和运用的实践,这些工作需要专业教师和图书馆员工合作完成。

3.3 引导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从调查中可知,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渠道,绝大多数大学生每周都会有一定的时间上网,但主要是浏览新闻、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及观赏影视音乐等娱乐项目,而很少有人利用网络来解答自己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各种疑惑,更少有人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我们认为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分别进行不同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大一新生,应重点在传授基础信息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初步的信息意识和基本的信息能力。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结合专业学习、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学习使用检索工具,培养收集、利用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访问权威数据库,广泛阅读学术文献,了解学术前沿,进而成为具有开阔视野和批判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

3.4 重视特殊群体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除了要考虑年级这一因素之外,还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数字鸿沟现象的普遍性,要重视部分特殊学生的特殊困难。比如,有些来自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上大学前接触电脑或网络的机会比较少,他们的信息素养总体而言是比较差的。对于这些学生,高校有关部门应予以重点关注,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信息素养,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洪洋.高师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山西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5-148.

[2]吴钢,等.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及现状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39-41.

[3]王莹,等.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3):217-219.

[4]吴晓伟,吕继红,娜日.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

[5]教育部[84]004号文件,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Z].1984.2.

[6]赵宏岩.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构成及其运作[J].情报科学,2005,(6):854-856.

[7]王琼,等.本科生研究生信息能力教育调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75-77.

[8]廉清,等.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对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J].情报探索,2008,(11):22-24.

[9]赵静,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教育实质及其结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3,(4):72-74.

[10]曾晓牧,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103-106.

[11]王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学刊,2005,(6):13-14.

[12]肖自力.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5,(2):105-108.

[13]杨晓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进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66.

[14]S.J.Behren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1994,55(4):309-322.

作者:胡纬华 吴晓伟 娜 日

大学生法律信息素养论文 篇2:

大学生阅读、媒介及信息素养融合可行性研究

摘要:目前,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的教育成为各个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这也是提高大学生阅读、媒介与信息素养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需要在阅读中融入信息素养,以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提供更多的便利性,为大学生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的作用。从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教育手段、内容以及对象等方面,分析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中融合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

在各种媒介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的重要力量,需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培养,其中比较典型的素养主要有: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2014年3月美国的加里·普莱斯收集和整理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第一次将信息和媒体素养作为综合性的概念进行阐述,从而实现了二者的统一,媒介信息作为媒介素养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对媒介素养的解读,而媒介素养作为对阅读素养延伸的重要方面,从而实现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三者之间的融合,其核心目标是重视对大学生质疑、思辨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1],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将这三种素养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基本概念解析

1.1阅读素养的概念与理解

简单地说,阅读素养属于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它对于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阅读能力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话,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又发明了文字,通过它更加形象地记录人们的语言,从而慢慢地出现书面阅读,之后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地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技术,从而扩大了人们阅读信息的资源范围,而在当今媒介技术十分发达的环境下,出现了各种阅读的工具,例如微博、博客以及微信等,从而使得人们的阅读速度以及获取阅读资源的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其中还出现了许多具有可视化的阅读材料,例如各种阅读视频,从而改变了单纯的文字阅读材料,丰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如今所出现的这种阅读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多边性、阅读资源的交互性以及分享性的特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而且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需要重视对他们阅读素养的提高,在广泛地阅读中获取人类文明的丰富资源[2],同时在阅读中还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具体文本知识的理解,从而帮助大学生构建自己的理解与质疑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媒介素养的概念与理解

媒介素养的概念从其产生之日就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其不断地发展以及演变至今天,逐步地成为一个多角度、多含义以及多层面的定义,在我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育中,获得较大成就的是卜卫女士,她将媒介素养定义为对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培养,这其中包含着四个不同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基础媒介知识与应用,第二个方面是学习与判断媒介中信息资源的价值,第三个方面是学习创造与传播信息的技巧,第四个方面是利用媒介信息发展自身。卜卫女士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使得人们免于成为媒介信息的“侍从”。在当代社会中,媒介素养是人们在各种信息中自主地理解、质疑、选择、评估、思辨与创造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3],而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媒介素养仍是一个新型的课题,其实施与推进的过程将是漫长而又复杂的,面对当今这个信息传播的复杂格局,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对于提高当前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当代的大学生在自我的成长中所需要的基本素养,也将成为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

1.3信息素养的概念和理解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国内外的发展中还未形成统一性的说法,但由美国的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所做出的定义还是得到了许多组织与学术界的认同,它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具有较强信息素养之人,是可以认识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需要通过何种途径获取,从根本的意义上进行分析,一个具有信息素养之人能够及时地了解与掌握如何学习、如何寻找信息与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同时还准备了终身学习的条件。从信息素养的这个定义中可知,信息素养突出其信息意识、检索、评价与运用等能力[4]。除此之外,该定义中还明确指出信息素养和学习,以及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深入研究,并为其制定出一定的标准,从而推动了信息素养的发展。在1988年,美图书馆协会联合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共同出版了《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在其中他们共同制定学生学习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标准,一共有九个方面的标准,它主要从社会责任、独立学习以及信息素养三方面做出具体描述,从而对信息素养的态度、技能以及品德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地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而我国学者通过学习与借鉴这一研究的成果,也在国内开展了信息素养与能力标准问题的研究工作,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不仅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指南,而且为评价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提供了指导与框架。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当前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技能,例如读、写、算等,同时还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收集与信息应用能力,而获得这些能力又需要阅读素养的支持,尤其是对其中人文、经济、技术以及法律等资料的阅读,在充分地了解、评估、搜集与利用的过程中,逐步地提高信息应用的能力;然而当前发展较快的媒介,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与阅读素养的提高带来许多的便利,如大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媒介便利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媒介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中,信息的属性作为媒介中最根本的一项属性,如果人们对信息没有了需求,那么也不会出现媒介,而阅读素养还可能会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因此这三种素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2关于大学生阅读素养、媒介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上文对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同时还阐述了对它们的理解,从而可以得知此三者是可以在高校的教育中实现共同发展与融合的,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与阅读资源,大学生通过获取这些资源反过来又提升了媒介资源的素养。

2.1分析高校教育的目的和对象

在现代的社会中,具有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的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信息和媒介素养归为综合性的概念,由此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广泛地受到企业、政府以及教育行政机构的重视,由此逐渐地开展这三方面的教育,首先是在各个高校中推行,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充当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者,而大学生就成为了这三种素养教育的重点对象,从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素质教育;其次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作为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的主导力量之一[5],需要加强对馆员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这是为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教育资源的保障;最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者在实际的指导方法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学生之间开展“对话式”的教学,同时还要在教育中赋予大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大学生具备对各个信息资源进行批判性吸收的能力,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接受繁杂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2.2分析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的教育内容

从接受教育开始,识字与阅读的能力就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在阅读实践的安排方面更加灵活,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以及图书馆中所推荐的资源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在不同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能力,使得大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阅读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服务于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以及信息获取途径,因此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当前社会中所出现的大量媒介技术,可以运用在培养大学生的阅读素养中,从而达到提高他们信息获取效率的目的,其中通过实践良好证明在线学习模式,如慕课、微课堂等,这些媒介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阅读的方式,尤其是在获取信息资源方面,通过这些媒介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信息资源,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信息中更加客观地分析与把握阅读的质量,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辨意识与质疑能力[6]。由此可以看出,在阅读素养中,需要媒介技术为其提供良好的方式,这对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能力也带来积极的影响。下面通过流程图具体展示:

2.3从教育方法角度分析,培养大学生阅读、媒介以及信息素养的可行性

从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来看,一个是靠间接经验,另一个是靠直接经验,然而人们的时间与能力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经常是比较难的。因此,在知识的获取中,主要是依靠间接经验。它又有三个重要的来源:第一个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中长辈的教育从出生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是他们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第二个是学校教育,这是一个人大量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接受大量的知识教育,从而也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第三个是社会教育,这是处于社会中的人广泛地接受各种教育的重要方式,这三种教育之间不断地完善,从而形成合力,推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高校中,图书馆是学生阅读与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他们通过主动地参与图书馆的阅读活动而不断地获取知识,从而增加大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吸取能力,因此高校的图书馆工作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7],首先是学校要开展大量有意义的阅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大学生阅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每年的阅读日开展阅读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在日常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阅读素养;其次在大学的课堂中开展有计划的阅读活动,一方面是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而进行阅读,可以拓展大学生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提升大学生对信息的掌握能力,例如在英语的课堂中,教师通过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先让学生感受其中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再推荐适合大学生阅读能力的书籍,指导他们有效地阅读;最后在高校中开展阅读教育,结合当前出现的各种媒介,例如移动的数字媒体、手机等,它们是当前阅读资源与信息的重要载体,可以为大学生的阅读教育提供更加便利的指导,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以及信息素养这三者融合起来,可以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许多便利的资源。

3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技术大发展的浪潮中,许多传统的信息媒介受到极大的冲击,由此带来的是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不再具有被动性,而是逐步地转向信息资源的发布者,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中,直接地影响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正确理解与建设性享用和传播,因此媒介素养需要在高校的教育中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借助于信息化的平台,可以为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信息评价以及建设方面提供有利的指导,这不仅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影响与制约大学生发展的基本因素。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需要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这将成为各所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各项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不断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应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这三者结合起来,完善学生的阅读、媒介与信息技能,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剑,王艳,IrisXIE.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25—39.

[2]王小全,王恒明,车丽娜.新媒体环境阅读引导与数字目录学服务协同推进的实践及发展——以重庆地区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74—182.

[3]赵丽,张舒予.媒介素养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教育学、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数据[J].电化教育研究,2015,(5):17—25.

[4]兰孝慈.拟态环境下高校馆院协同开展新式媒介素养教育的应然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5,(15):2—5.

[5]胡春湘.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能力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9):25—28.

[6]胡春湘.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实践路径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2):36—39.

[7]张明海,龙献忠.云传播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J].图书馆,2014,(5):99—101+106.

作者:韩静娴

大学生法律信息素养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提升路径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素养关系着法治校园建设。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先进分子在学生管理与宣传教育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因此提升学生干部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完善路径,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干部时常受到落后的封建社会思想和市场经济负面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干部存在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法律信仰缺失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官僚作风泛滥、功利心重、价值取向扭曲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增强社会主义法律素养、强化法制观念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

一、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法律信仰。这种信仰包含了对平等、公平、正义等法的价值认同和守护。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大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他们对考试内容以外的知识掌握不多,知识面相对狭窄,缺乏一定的法律素养,这样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社会,达不到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学生干部法律素养,进而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才尤为重要。

(二)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学生干部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活动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对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成效起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提升工作,让学生干部自觉遵法守法,把法律规范内化为法律信仰,外化为自身行为准则,进而形成榜样。学生干部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带动其他同学认真领会法律的精髓和意义,领悟法治思想和法治理念,以期提高法制教育成效。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法律素质以发挥其引导和示范作用,是推动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推进法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依法治国的实现离不开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的人。国家的长远发展需要具有法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生干部法律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养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代化进程。因此,提升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促进广大学生知法守法,掌握法律知识,外化为守法行为,进而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对推进法治现代化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干部工作能力方面,法律素养教育相对薄弱,甚至缺乏。一些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法律法规等知识一知半解,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清,没有清楚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调查发现,非法学专业学生干部对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占比5%,对法律常识略知一二的占比20%,而对法律常识不了解的占比65%以上。关于法律对自身的影响方面,超过50%的学生干部认同法律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但也有30%的学生干部认为,自己不触碰法规底线,就与法律无关系。在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方面,有35%的学生干部相信法律能实现公平正义,而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干部对此保留看法,极少比例的学生干部对权益受损后有主动维权的意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现存问题

1.法律知识缺乏,基本概念认识不清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是提升法律素养的基础,衡量法律素养有无的重要标准是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目前,学生干部普遍缺乏法律理论知识,对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容易混淆,他们较为倾向于学习实用性法律,而忽略理论性法律知识。法律理论性知识是实用性法律知识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会直接影响对法律事件的判断,进而影响相应措施的执行。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干部的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相对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法律课程匮乏,大部分基础法律教育是依托思想政治课来完成,并没有专业的法律教师队伍来担任法律教育工作。思想政治课老师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地穿插一些法律知识内容。然而大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方面的知识难以讲深讲透,学生干部的法律知识掌握不到位。另外,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队伍法律教育方面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渗透力。

2.法律观念淡薄,基本关系界限模糊

法律观念是构成法律素质的重要部分,它与法律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大部分学生干部法律知识欠缺,容易导致法律观念淡薄,有部分学生干部对法律的公正性持保留意见,甚至不信任的态度。[1]

首先,少数学生干部对权与法的关系界限模糊不清,盲目崇尚金钱和权势。他们认为我国权大于法,有权有势的阶层可以不受法律约束,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左右法律执行。因而在学生干部群体中,存在盲目崇尚金钱和权力的情况:大学生认为金钱和权力可以解决全部问题,而对法律伸张公平、公义等作用产生怀疑。由于法律观念淡薄,分不清权与法的关系,部分学生干部官僚主义作风泛滥,认为自己是管理者,时常摆出“官”架子,以“官”自居,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淡薄,甚至脱离同学群体,遇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将主要精力放在和领导、辅导员等关系拓展上。这导致出现了大量为了官位、晋升而跑关系,甚至拉帮结派的现象,而忽视了学生干部的本职责任和担当。

其次,部分学生干部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界限模糊不清,存在侥幸心理尝试触碰法律底线。他们在法律观念上不能正确地区分两者的本质,认为犯罪等同于违法。在信息发展飞速的时代,学生干部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且迅速。不少自媒体为了上热搜、增流量,不惜跨越法律底线,大力吹捧钱权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态度,或者发布暴力作品宣传个人英雄主义等。部分学生干部对违法犯罪的法律观念淡薄,未能正确判断“网红”的行为性质进而模仿,甚至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模范,且乐于其中、浑然不知。

最后,部分学生干部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界限模糊不清,其自身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干部认为,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就不受法律的约束,而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不少学生干部认为法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用不大,而社会主义道德在生活中的作用远比法律重要。由于法律观念淡薄,他们混淆了法律和道德两者的关系,这不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

3.法律信仰缺失,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弱

法律信仰即法律理想信念,是法律素养的最高理性层次。然而,部分学生干部缺乏法律信仰,他们大多数在思想上错误认识权与法的关系,认为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会严重干扰执法过程,甚至可以埋没真相。有少数学生干部受社会外界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做官和有权势的人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找关系、托熟人就能办事,就算触犯了法律也可以免于受罚,因而不相信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也有少部分学生干部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不端正,追名逐利,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不惜托关系、走后门,甚至违反学校校规在考试中作弊。这样不仅损害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还对其他同学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可见部分学生干部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服从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强,甚至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法规。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提升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积极有效的提升路径和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下,社会应多宣传遵纪守法的模范,加强法制教育与宣传,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的法律教育措施,强化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

(一)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具备扎实法律知识

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迪法制思想、加强沟通交流,对学生干部施加积极的影响,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分善恶、明主次,以此引导其思想转变,进而达到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目的。高职院校应加强法制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法律知识水平,使他们认清权与法的关系。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积极促进学生干部正确理解“学生干部”的含义,遵守校纪校规,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并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是学生干部法律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群众认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领头羊,对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社会和高职院校应加强法律教育,增强学生干部的法律信仰,使他们对法律公正充满信心,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惩处罪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自觉做到守法、学法、知法、用法,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自觉遵法守纪。

(二)积极组织法律实践活动,深化法律观念

理论知识要结合实践活动加以运用才能记忆深刻,避免流于形式。学生干部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理论知识难以与现实活动挂钩。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法律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培训班和真实案例模拟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干部到法院庭审现场观摩,亲自了解案件审判的流程,并在高职院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干部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司法的庄严,感受法律权威性;定期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指导和培养,提高其法律理论知识水平;建设法律社团,举办日常公益普法活动,促进学生干部学法普法,充分发挥法律社团的“扩散”作用;举办学生干部法律知识交流会,组织具有实践法律知识的学生干部作经验介绍,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互相交流探讨,激发各种的思维火花,在探讨交流中加深对法律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理解,进而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在日常学生干部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指导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干部独立去开展工作,分析解决问题,遇到难题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使其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实效的法制教育实践,深化学生干部法律观念,培养其法制精神,进而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守法用法。

(三)建立健全激励及管理机制,坚定法律信仰

法律素养的形成和深化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学生干部的自主培养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在法律知识或者法律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或者进步较大的学生干部,采取分层次、多元化的激励方法。如可明确目标的责任归属、职务能力、充分利用荣誉感和榜样的力量等,及时推广他们的优秀工作经验,在条件具备时及时向党组织推荐,可增加学生干部自主学习法律知识和提升法律素养的动力。另外,要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督促学生干部时刻记住职责,明确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提高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如发现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指导老师或辅导员应立即进行指导纠正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监督,以免学生利用职权做违纪事情,切实提高学生干部的自律性。

学生干部在老师的眼中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干部。较多大学生从普通学生身份转向学生干部角色后,缺乏法律信仰,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角色的冲突。这不仅影响学生干部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干部的坚定法律信仰是一个长期巩固提升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干部需增强权利意识,明确法律和权利的关系。权利意识和法律信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学生干部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权利意识得到强化就会加深对法律的渴望和对法律价值的认同。通过实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学生干部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也会得到提升,有助于树立“法律至上”思想意识,摒弃“权大于法”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社会和政府要注重民主法治建设成果的宣传教育,大力宣扬民主、正义、反腐倡廉等法律精神,激发学生干部对法律权威的追求,并增强其对法律的信心和兴趣,自居学习法律知识,从而养成学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坚定法律信仰。[2]

(四)建设良好法治环境,提升践行用法能力

社会大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提升。社会应努力打造良好社会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树立法律权威。第一,健全网络环境,清理为吸引眼球而胡编乱造、诋毁法律公正的负面信息,让更多积极正面的真实信息呈现给学生干部,使其感受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坚定法律信念。第二,在社会公共领域加强法律知识、法律文化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让学生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律素养。第三,社会法律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法律素养提升的重要辅助力量,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司法机构的合作,联合相关机构组织一些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此外,家庭法律教育在学生干部法律素养的形成与培养过程起到基础作用。家庭教育影响学生干部的性格形成,和谐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易使学生干部形成理性公道的性格特点[3]。因此,要重视家庭法律教育,让学生干部从家庭教育中感受民主、公正等法律精神。

四、结语

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提升是高职院校响应国家依法治国战略,落实依法治校的基本途径。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学生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成为具備法律素养、有责任心和出色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干部。高职院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学生干部是大学生队伍的排头兵,提升学生干部法律素养是社会发展赋予高职院校的新任务新要求。高职院校要拓宽提升路径,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提升学生干部的法律素养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干部切实从“学生”向“学生干部”的角色转变,为建设法治校园提供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同强,刘振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视界,2013(36):175.

[2]蒋寒宇.关于增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和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3):109-111.

[3]滕召青.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9(20):265-266.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李冠文

上一篇:测量放线下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企管科行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