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必须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够适应当代艺术领域的变化。立足自身实践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的构建以及信息素养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就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1:

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对其道德社会化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引导中充分尊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多方面探寻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现状;对策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内容,是主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将外在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鲜明特征,艺术院校大学生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规律与模式。探析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们以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跟踪考察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取向进行了持续研究。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开放包容、易于引导,但道德认知水平欠缺。一方面艺术院校大学生普遍性格开朗,热衷时尚,善于包容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现象,因此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更加易于引导和塑造;但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思维上又表现出肤浅、片面的倾向,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艺术院校大学生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之中,忽视了对人类优秀道德文化传统的修习与领悟,对于“道德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道德”、“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没有系统、完整的认知,从而导致其道德基础知识贫乏,道德思维能力欠缺,道德观念含糊不定,道德判断不够准确客观。这就使得他们极易对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和行为放松警惕,并为受其左右。调查发现,艺术院校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诸多背离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实际上往往并非有意如此,而主要出于道德无知。例如,冷漠自私、损人利己的行为就是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人就是地狱”等错误道德观念造成的。

(2)思维敏捷、感受力强,但道德意志薄弱。与艺术专业特点相适应,艺术院校大学生大多感性率真,富于同情心,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能夠及时捕捉外部情境和各种复杂情感的细微变化,这些无疑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激发道德行为。但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大学生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又具有情绪化、意志薄弱、自我约束力较差的缺点。艺术院校大学生感性善变,自我控制和忍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往往容易在外在诱惑和压力干扰下突破道德防线,以至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脱节。调查发现,艺术院校大学生对许多不良风气和不道德行为如以权谋私、请客送礼、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深恶痛绝,而一旦看到考试作弊的同学得了奖学金,请客送礼的同学毕业时找到了好工作,便也竞相效仿,做出为自己所不耻的行为来。

(3)积极进取、渴求成功,但道德意识淡漠。艺术院校大学生大多能够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渴望功成名就。但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大学生又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取向,道德意识淡漠。艺术院校大学生从小接受艺术教育,投入了较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专业意识、职业意识不断强化,因而高度重视专业学习,热衷名利,却忽视个体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往往具有“重艺不重德”的急功近利倾向,甚至还把艺术与道德人为对立起来,认为“艺术就应该绝对自由,就应该突破各种道德的条条框框”。

(4)个性彰显,主体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感与团结协作观念不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富于强烈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喜欢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这有利于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道德主体的挺立。但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大学生常常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失,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的现象。与一般院校相比,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方式往往以个体为本位,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是常见的教学形式,学生课后的自学方式一般也是个人单独进行练琴、练声、练画或练功等,比较缺乏集体学习和交往的体验,因而不太注意自我约束,集体观念相对淡薄,缺乏团队精神。

(5)性格叛逆,反感道德说教,但乐于接受专业导师与艺术名人的言传身教。艺术院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自由意识,性格叛逆,对思想行为不是简单的接受和盲目地顺从、模仿,因此反感生硬的道德说教。但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大学生热衷艺术榜样崇拜,非常乐于接受专业导师与艺术名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专业导师的道德人格、艺术名人名言、艺术名人典型事迹都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

2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对策

艺术院校大学生在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对其道德社会化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在教育引导中充分尊重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多方面探寻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对策。

(1)营造丰富多彩、健康进取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提供一个良好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各类艺术形式、风格、流派的舞台,也是各种社会思潮、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的交汇地。艺术院校颇具特色的校训,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及社团活动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教学难易度。艺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太艰深、太学术化的思政课教学只会让他们厌恶反感,从而丧失道德教育引导的基础。其次,应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采取多媒体课件教学、影视教学资料等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要改变填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充分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辩论、演讲、讨论等形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可以借助社会资源、结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社会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

(3)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强化艺术实践。艺术院校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让他们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才能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艺术实践是艺术院校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真实、生动、直观、综合与创新等特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的弊病,促进团结、信任、合作为内容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是学生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优化道德品质的综合训练场景。因此,艺术院校应该通过学校的统一组织,依托社会力量,组建学生艺术团、各类专业社团,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经常性地规划和实施一系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实践活动。

(4)有机整合多种道德教育资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必须有机整合和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依靠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首先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不同岗位的服务人员,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教育基本理念上达成共识,并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保持协调一致。其次要特别注重专业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艺术类教学主要采用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专业教师更易了解学生,更能有效地进行“育人”活动。专业导师一方面要为人师表,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及行为风貌等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同时还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始终不渝地把育人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及时发现、引导和解决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再次要以点带面,善于发现并及时树立同辈群体中的道德榜样,感化引导同辈群体成员对道德的认知、理解、接受和实践。同时,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一个互动过程。大学生不仅是道德教化的对象,也是道德实践的主体,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等方面的潜能。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大众传媒,拓宽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面。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形式不断增多,影响不断增大。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由于受众广泛,信息量丰富,传播速度快,直观便捷、轻松有趣而为多数艺术院校大学生喜爱。大众传媒的教化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强制性,它主要通过多維性与全方位的渗透、诱导和暗示促进大学生道德意识发展、道德观念形成。在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大众传媒实际上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占领新的教育阵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机遇,拓宽道德教育的领域,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应对网络的全球性、多元性、开放性给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挑战,引导学生在廓清各种似是而非的错误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增强道德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26.

[2] 陈平.从音乐院校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3] 李萍,钟明华.文化视域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刘美红

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2: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必须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够适应当代艺术领域的变化。立足自身实践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的构建以及信息素养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就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成为每个现代公民的必备素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除了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之外,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整合、储存的能力,才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艺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整合度不断提高,邮件答疑、电子文本作业等教学形式已经在很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被熟练运用。当代艺术实践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信息技术,因此,培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一)将专业知识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计算机基础课是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应当构建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厌烦或恐惧心理。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文化课基础较弱,因此从心理上本能地排斥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提升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考虑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需求,将艺术专业知识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在夯实计算机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对艺术类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加强专业软件的学习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时经常要用到计算机,能否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创作,也是衡量当今艺术类人才的重要标尺。所以,除了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外,也应当构建适应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的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如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Maya三维动画软件等。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本校教师编写专门用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实用软件校本教材。

(三)改善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任务驱动法是最适合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法。大学计算基础课程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边讲边练”是最为合适的授课方式,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应当立刻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操作一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强调实践练习的教学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四)重视信息意识和媒介素养的教学

信息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的培养目标。在信息意识方面,应在教学中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信息在当代以及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媒介素养方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加强学生甄别与使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要加强与信息道德有关的教育,要让学生理解信息道德是当代社会个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也应遵守一定的规则。

二、构建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

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的构建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可或缺。这要求院校必须要加大投入,建设能够适应艺术类专业学生作图、作曲、视频采编等要求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在硬件方面,应与时俱进配置符合要求的硬件设备。艺术类专业学生通常对计算机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在现实条件不允许为所有计算机提供较高配置的情况下,可开设具有较高配置的计算机专区。在软件方面,应当通过与艺术类专业教师沟通等方法,了解艺术类专业学生使用计算机的需求,并配备相应的软件。学校的信息资源平台应上传一些相关的教学案例,让艺术类专业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知识。

三、开展信息素养实践活动

信息素养的实践所指的不仅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的实践,还包括课外实践。除注重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校必须要建设高水平的互联网平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化环境。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在学校开展应用计算机创作艺术品的竞赛,吸引学生参与。竞赛除了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还应强调创新性。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中较高层次的能力,创新也是衡量高水平艺术人才的重要标准。只有创造性地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作品才能够获奖。获奖的作品可在学校展出,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强调信息素养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重要性的作用。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个人的自我实现,还是个人社会责任的履行,都要求藝术类专业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做好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工作。在信息素养培养中,改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最重要的途径,要将专业知识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强对艺术类学生常用专业软件的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并且重视信息意识和媒介素养的教学,除此之外,还应当构建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和搭建信息素养实践平台。当然,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任红梅.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5(2):39-40.

[2]邱彩虹.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1):119-120.

作者:黄庆涛 许春玲 李峤

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3:

论蒙太奇思维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专业性质、课程设置、知识结构、自身素质的不同,其价值观的教育体现出一种特殊性。本文通过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联想与组合比较思维的启示,从价值观教育的起点、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价值观教育中的隐性力量、价值观教育的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学科交叉 引导 潜移默化

艺术生口中常说的“蒙太奇”,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是电影创作者为塑造银幕形像,对现实生活观察、分析、概括并进行艺术构思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它不仅能使镜头、画面、场景之间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感,更能揭示现实生活中种种现象的内在联系,在时间延伸与空间构造上均有极大自由,从而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及高度的集中概括能力。

蒙太奇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具体物质的各种表现元素及相互错综的关系为基础,用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联想、比较和组合,使事物产生新的意义,引起人们的共鸣,或者说引导人们形成某种思维。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人类思维的活动,主要围绕“教育谁、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其功能在于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蒙太奇思维对于创新思维,尤其是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有着重要启示。

1 价值观教育的起点

1.1 正确认识价值观形成规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规律,大致是通过学习、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不断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具体来说,它是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去认同、接纳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

从心理发展角度看,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和独立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从认知、情感、信念、意识,还是从行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如果说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体验的懵懂期,那么大学阶段将是萌芽期,同时自我践行处于可塑期。

1.2 准确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殊性

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两课”教学更是兴趣黯然;艺术院校的学生一般性格都开朗活泼、思维活跃、爱张扬;艺术创作是一个求新求异的过程,容易造成艺术生艺术形态与伦理道德的偏差;艺术专业的学习多数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想受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更多。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就应该仔细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规律,把握大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殊性,以此从根本上确立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依据。只有明确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动因、影响因素等基本问题,才能在价值观教育中有的放矢,确立有效的教育方法。

2 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2.1 将核心价值观“强加”给学生

蒙太奇是影视创作的一种主要叙述手段和艺术表现手法,是将一系列在不同角度,从不同距离和地点,以不同手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刻画人物,叙述情节。比如:一个镜头是等待在火车站台的男人,另一个镜头是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两个镜头组接意味着等待和离愁,甚至更多其他心情。这些都是观众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实际上,前后两个镜头可以是完全不干的两件事,只是镜头的组合诱导着观众产生一定的思维。

如同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导演设置场景画面,搭配声音效果,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发展,结尾处总能引起观众不同程度的情感共鸣。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正是如此,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发展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大学生思维中渗透社会核心价值观,最终是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并且自觉践行。

2.2 以培育与提高个人素质与素养为宗旨

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蒙太奇理论大师爱森斯坦指出:两个镜头的组接不是二数之和,而是 “二数之积”。 蒙太奇思维的组合排列特性体现在价值观教育方面,主要是知识与问题的组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组合,是信息与知识的组合排列,是记忆与体验的组合排列。这种组合排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纵向的。价值观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应该面向人的一生,所以教育者的根本宗旨是要强调价值观教育紧紧围绕提高受教育者的内涵与素质这个中心;二是横向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与其他课程和学科,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而不是单一的孤立的技能培训。蒙太奇思维的组合属性启示我们:艺术院校的价值观教育同样应该是素质教育、是通才教育;艺术院校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特定的专业技能,学历教育的标志就在于教育的系统与完整,绝不只是技能培训。

3 价值观教育中的隐性力量

3.1 学科交叉渗透

每一种思维方式,都不会是单一的纵向或是横向思维,也不会是单一地存在于某个平面,而是一种多元、多维的立体思维方式。如同一个多棱锥,如果每一条棱是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那么每一个面将这些不同知识连接,成为我们看问题的维度。广阔的思维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在所有领域展开。达芬奇,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他绝非仅是画家,他是全才,从艺术到科学几乎无所不能。除了绘画,他还擅长雕刻、数学、物理、天文、音乐等,同时,他还是一个解剖学家,他的人体解剖素描精准度惊人。达芬奇的思维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多维空间,跨越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正是因为这种交叉和跨越才实现了知识点与知识单元的多维链接。

比如在仿生技术领域,也正是有了这种蒙太奇式的思维联想最终得以重大突破,由电鱼联想发明的伏特电池,由锯齿草联想发明的锯子等等,如此伟大的例子举不胜举。当今社会,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行业界限趋于模糊,要想胜任某一项工作,仅仅依靠单一技能显然是行不通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具备多方面素养的人才。艺术教育更不能削弱学生的人文素养,只片面强调专业技能。

3.2 教育工作者言传身教

老师“师德师风”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学习教育者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被教育者本身价值观所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艺术教育上特别突出。所以,学校在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的同时,应注意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处处言行一致;严格要求教师规范自身言行,凡事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们在教育者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并且在实际中践行。从而发挥“言传身教”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中隐性的积极的作用。

4 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4.1 价值认同: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统一于青年文化的继承,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吸取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摒弃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和狭隘性,是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扬弃。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存在于青年群体的与时俱进的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独特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传统文化、青年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是内在统一的。而艺术专业的青年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时常接触西方文化,有时容易出现核心价值偏差、观念错位等现象。因此,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内容与时俱进,紧紧围绕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其次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继承和发展;最终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文化朝正确方向发展。

4.2 对接现实: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核心,逐步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找准切入点,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接轨,才能增强说服了和感染力。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着力点放在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上,诸如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等问题,真正为大学生排忧解难,通过服务管理育人,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其次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艺术创作是一个求新求异的过程,艺术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艺术形态与伦理道德方面的偏差,学校针对艺术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的每个过程甚至每个肢体语言,接轨艺术的理想境界,渗透至学生的艺术思维,使学生真正理解国家、热爱国家,创造更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最后做到教育循序渐进,价值观教育体现出层次性。艺术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对“两课”教学兴趣黯然,一般性格都比较开朗活泼、思维活跃,针对这些特点对艺术生的价值观教育应循循善诱,根据需求的层次逐步推进价值观教育,比如不要将学生最初的生活观同政治观联系起来,不要将学生对艺术的观念上升到道德观的高度。拔苗助长,一定是操之过急。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同一般的经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区分开来,帮助学生从眼前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明确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有使之经过白己的选择,确立符合社会价值的观念,并转变为白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总的定向和个性。

本文运用蒙太奇思维去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问题,是试图寻求一个新视角、新维度,去观察现象、挖掘问题。怎样开展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寻求怎样的价值观教育新途径,怎样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的各个过程,怎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宋久生.论蒙太奇思维与高等职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2] 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

[3] 梁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5.

[4] 程新峰.信息时代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3.23.

[5] 霍华德-柯申鲍姆.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J].中国德育,2009.10.

作者:李清晨子

上一篇:创设问题情境的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无私奉献温情人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