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这三个转变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指导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针。新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体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也是高等教育界普遍予以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信息化素养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呈现出在一定基础上的虚假繁荣现象。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专业学习之前就已经接触了网络信息, 也掌握了基本的使用方法, 在智能化逐渐普及的趋势下, 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认知层次在不断提升。但是大学生如何能够科学甄别繁杂的网络信息, 特别是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期间, 信息化素养对该群体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 当前大学生信息化素养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信息知识素养

大学生信息知识素养主要包含了基础文化知识、信息理论与技术知识。由于国内义务教育基础工作的扎实开展, 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基础文化知识, 同时, 也具备潜在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具体程度上差异较大。通过对新郑市龙湖镇南大学城大学生抽样信息化素养调查 (调查对象涉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工程学院、郑州检察官职业学院等十所高校近2000名学生) 。对信息化理论知识有基本掌握的学生占74%, 有深入了解的占25%, 能在了解基础上掌握信息化理论规律的只有5%。同样, 掌握了基本信息检索知识的学生占78%, 有深入了解的占20%, 能掌握信息检索基本规律的只有6%。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呈现相同规律。达到基本掌握程度的学生占48%, 能够深入了解的占30%, 能掌握信息技术规律的只占到抽样学生的2%。

(二) 信息能力素养

大学生信息能力素养是指大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信息需求,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关键词来查询自己所需要信息的基本能力。同时, 在搜索查询的基础上对目标信息进行识别、选择、加工、运用, 是信息能力素养的拓展内涵。在网络普及化的今天, 大学生普遍能够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素养, 但是在拓展能力方面差异性较大。上述调查数据显示, 能基本掌握使用关键词进行查询的学生占到75%, 能深入了解关键词的作用和查询方法的占30%, 对关键词的设置规律和原理有了解的学生只占据5%。能基本掌握网络信息来源的学生占到了80%, 对信息来源有进一步了解的占26%, 对信息来源的深层原因有系统认识的则只占到10%。最后, 能够基本掌握信息运用能力的学生有45%, 能深入了解信息运用技术的占到22%, 而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运用基本规律的只有2%。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首先, 大学生普遍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这主要得益于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其次,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状况差异性较大。多数学生仅停留在基本掌握的层次。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信息筛选和信息处理的学生较少, 而能够深入掌握网络信息生成与传播规律, 深谙信息之后背景的大学生则少而又少。因此, 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呈现的是一种虚假的普及现象, 这种虚假表面掩盖了许多我们所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在网络和现实层面, 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不能有效的将网络信息与学习实践相互结合、大学生不能审慎对待网络游戏与网络信息价值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不能区分网络信息的背景与隐藏目的从而成为网络暴力组成部分等等。诸多问题的展现, 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者要认真研究, 审慎对待, 真正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二、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路径

大学生信息化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学校的各方面力量来实现。结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培育大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用好课堂教育主阵地

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的主要场所, 也是高校实现育人的主要途径。目前,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就是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生信息技术》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设定为扎实提升学生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明确将办公文字处理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试行混合式课堂教学,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任务去训练自己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

(二) 融入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自己所学习专业的实践和支撑。一门《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只能教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技能。真正的应用是需要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来践行的。因此,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 不必一定要将《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在第一学期。也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 结合专业学习需求, 印证训练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 《大学生信息技术》的任课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和针对性教学, 要做好学情分析, 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

(三) 培育和拓展学生信息化素养专业实践途径

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要实践来完成。特别是当前学生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比较多的。

只有学生能够将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有机地结合, 才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2013年在荷兰国际刑事法院举行的“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rial Competition) ”中夺冠的中山大学法学院代表队在赛后总结中即指出, 查找并消化资料是整个比赛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参赛队伍的所有成员在网络上查询了大量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法、案例、学术著作等各领域的相关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归纳整理, 这是他们最终战胜各大强手夺得冠军的制胜法宝。

这充分说明了专业实践活动对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信息化素养测评

大学生掌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在明确了培养路径之后, 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培养的效果。在初步调查基础上, 我们归纳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测评大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的状况。

(一) 思想认识水平

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和判断是我们判断一切能力的起点。这方面的观测点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重点考量学生判断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对待网络游戏的态度和实际状况。花费在学习和游戏之间的时间比例。

(二) 搜集信息能力

学生通过特定项目任务, 对于网络海量信息的搜集和查询, 是大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基础测评点。重点考量学生查阅网站、数据库和软件使用的基本能力。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上网查阅指定信息的广度、效率和精确度。特别是学生查阅信息的精准程度, 是这一考评方向的核心。

(三) 处理信息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属于学生信息化素养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在项目驱动的过程中, 是否能够有效的将查阅的信息作为自己的目标及效果支撑。重点考量学生变简单的复制粘贴为自己融合消化之后科学合理表达的重要能力。

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论文写作 (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学期论文等各种形式) 、PPT课件制作、专业论证报告、项目策划书、求职简历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化运用效果。特别是学生各领域成果中的自主信息含量, 是这一考评方向的重点。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是关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要素。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信息化水平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高校养成教育、课堂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四个方面研究归纳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的切实路径, 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化素养,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余兆明.大数据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9 (2) :151.

[2] 颜艳旭.信息化时代地方高校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8 (2) :57-59.

[3] 谷雨霏.高校辅导员信息化素养发展研究[J].读与写, 2017 (3) :24.

[4] 刘维维.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 (1) :5-7.

[5] 杨建广, 郭天武.法学教学改革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

[6] 杨建广, 郭天武主编.实验教学的一堂示范课——记2013年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 中山大学法学院代表队, 载《法学教学改革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6.

上一篇:电力企业档案开发与利用探究下一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应计质量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