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指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和培训活动[1]。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1: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综述

摘 要: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低及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突显。本文分别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地展现了我国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发展过程和现状,对重要的研究主题进行了剖析和评述。最后总结已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并给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大学生;高等教育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面对信息过载和信息爆炸的环境,如何才能有效地认识、处理、运用和评价信息已成为现代大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一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获取并管理信息、鉴别分析信息和挖掘利用信息的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认为“信息素养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曾经在2001年第四季度发布的报告中把“信息素养”列为21世纪人们必备的五大能力素质之一。[1]综合来看,信息素养包括现代人处理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信息方面的知识、能力、方法与态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素养。

对比发达国家,我国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稍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加强学习和研究能力,有关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教育和培训在我国高校逐步开展,并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此后信息素养才在我国高校普及起来。1995年金国庆发表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一文[2],首开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之先河,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也在此后逐步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广泛应用,为信息素养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与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了研究热潮。加强这一主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不仅能直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对提升国民综合素养水平有积极贡献。为了全面了解我国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本文通过搜集该领域研究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确定核心研究主题,总结取得的成果,剖析存在的不足,提出发展方向建议,从而为促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定量分析

为开展研究文献定量分析,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信息素养”和“大学生”作为检索词,选择文献发表截至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10日,检索得到相关研究论文共有1988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年排列,得到图1所示的年度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历程,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2000年以前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萌芽期,少量学者开始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进行研究,这一主题尚未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2001年至2006年期间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这一主题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逐年递增,并于2006年接近100篇,实现了研究文献数量的快速增长,同时研究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起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入稳定期,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数量从2009年起稳定在每年研究文献150篇以上,并于2013至2015年连续三年突破200篇。这一时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覆盖领域有所拓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更加系统、多元和完善。

從研究学科分布来看,很多学科的学者对“信息素养”这一主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涉及的学科较广,相关度较高的包括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高等教育和计算机软件与应用等学科;除此之外,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新闻与传媒以及职业教育等学科也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热门领域。

三、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主题定性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检索得到的论文进行核心主题分析,根据不同主题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可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主题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是信息素养概念与内涵的研究,其次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研究,第三是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第四为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最后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教育的实证研究。以下分别从各个研究主题进行介绍。

1.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研究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就不断发展,对其做出定义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我国大多学者都是在借鉴前人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基础上,结合自己研究的视角进行了完善。

顾玉林认为信息素养是在信息活动中形成并發展起来的概念,是大学生运用科学的信息策略进行查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进而实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和信息技能。[3]王俊杰认为信息素养是指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用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获取、整序、利用和评价是重点。[4]肖自力通过研究,认为信息素养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是信息意识力,其次是信息思考力,第三是信息技能,最后是信息相关知识和道德修养。[5]段怡根据美国学者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6]中给出的定义基础上,总结了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知识和信息认识、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使用与信息创造、信息免疫。[7]

综合来看,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理解和定义较为强调信息技能,将信息获取、分析、利用和评价能力放在核心位置。

2.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研究

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应该以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为逻辑起点,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段怡是我国较早总结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载体工具、资源矩阵、知识地图、文献检索、信息评价和知识产权。[7]考察以上六方面的内容,发现这些内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后不少学者致力于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刘建国和闫伟提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①信息意识教育是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前提,是首要环节。②信息能力教育是课程体系的基础,通过《科技文献检索》、《信息分析与利用》为核心的课程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分析与利用能力。③创新教育是课程体系的关键,重点加强创新思维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成果表述能力。④建立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8]田斌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融合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与伦理学等多学科的优势,设置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9]他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部分,其中显性课程包括信息意识与知识课程、信息技能课程、信息道德课程和高阶信息素养课程,而隐性课程则包括由图书馆开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第二课堂、创建大学特有的信息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等举措。

3.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通过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研究与图书馆相关,图书馆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而来自高校图书馆的作者则是主要的作者群体之一。目前大多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以“科技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为主,任课教师基本是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班底,因此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中有关图书馆的价值、功能和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文献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肖自力旗帜鲜明地指出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使命和首要责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与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第二是依托本单位特点直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第三是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交流。[5]闵红武总结出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可采取的措施,包括:①制定分阶段、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结合,提供灵活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效果评测,以此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②加强图书馆与各方面机构、人员和资源的协调。③加强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包括硬件、馆员自身素质以及教育方式改进等。[1]

更多的学者分别从图书馆的资源、功能和价值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赵建明[10]、胡慧贤[11]等分别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及其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鄢朝晖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他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环境优势,起到有效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作用。[12]李爱军等论述指出高校图书馆应发挥其信息、智力及技术等资源优势,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13]马灿[14]、邓佳[15]和杨潇[16]分别对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MOOC环境下以及移动学习浪潮中,应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实现信息素养培養模式上进行了探索,这是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发展在信息素养教育上做出的创新。

4.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

国际上较早开展了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该方向已经成为信息素养领域研究中的关键。我国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适用于本地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

陈文勇和杨晓光是我国较早开展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学者,他们开创性地拟出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草案),为后续这一主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17]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构成。[18]仇诚诚构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体系则主要考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三大主题,并细分为6大评估标准25项子目标。[19]孙素华通过专家访谈调查,确定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从而形成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大学生问卷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20]本地化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信息素养评价达到了新的阶段,可以从理论研究进入到实证研究,同时提供了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可横向比较分析的可能,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大学生信息水平的提升。

对不同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横向对比能够发现相互间的异同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完善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赖茂生和孙鹏飞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五大标志性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均存在相同的核心维度,如信息需求和搜索策略等;另一些新的维度在发展过程中被陆续引入以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如信息成本收益、知识创造、信息意识和信息交流等。[21]卢敏对不同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做出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选择信息素养评价方法所应遵循的原则,为构建信息素养评价方法体系提供了方法支持。[22]蒋葵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指出制定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国家标准,建立能进行大学生通用信息素养评价、学科信息素养评价和不同学历层次信息素养评价的复合指标体系是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迫切任务。[23]

5.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实证研究

实证调查分析是掌握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途径,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才能客观评价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所处的水平,发现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办法。

吴钢等通过对武汉市7所高校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水平的问卷调查,考查大学生有关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等方面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24]宋占茹通过对河北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查,发现了四个突出问题,分别包括大学生信息能力不足、信息意识较强、信息道德有待提高以及高校信息化硬件条件亟需改善。为此,作者分别从教育理念、教育机构、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和效果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25]张洪洋、廉清等分别对山西师范大学[26]和徐州师范大学[27]的学生开展了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待提升,而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课程设置存在弊端,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整体偏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以及独立学习能力差。郭玮以兰州大学本科生的信息素养调研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办法,如积极利用网络开展信息素养培养、形成“讲座+专业教师影响力+通识必修课”的模式使信息素养教育落到实处。[28]赵飞和肖珑针对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欠缺统一评测标准和常态化评测机制的问题,介绍了如何通过构建融合评测、学习等功能于一身的信息素养在线评测平台来支持高效测评,让师生更为关注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29]

以上实证的研究分别面向不同地区、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开展,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能发现本地化个性和跨地区的共性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信息素养研究和开展教育实践指供有益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我国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成绩总结

在发文量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稳步上升,作者群体和研究主题逐步扩大,标志着该研究领域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浪潮的持续发展,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该研究领域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理论研究方面,从最初全盘借鉴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有关概念、标准和理论,到逐步根据我国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本地化的定义、内涵和标准体系。

在实证研究上,通过开展实证研究能较为客观地掌握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反映出制约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不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教育实践方面,广泛开展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能有效普及信息素养的概念,使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的观点和地位被广泛接受,从而得到来自高校教务部门、教师和大学生的重视。

2.问题分析及对策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进步,但我国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面临着挑战。

(1)對信息素养的理论探索有待进一步开拓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仍不够深入,尚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当前的信息素养研究未能在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更多的是就个别研究主题进行反复探讨,从而使研究文献在理论部分大量重复。

信息技术的全面兴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已经在许多领域推动着变革的发生,自从“信息社会”概念被提出来,吸引了大量学者投身信息社会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可以预期,信息素养将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群体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信息素养研究人员应该主动抓住机会,站在信息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以更高更广的角度去探讨信息素养,唯有如此才能把信息素养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2)研究团队有待进一步壮大和提升

从检索得到的文献来看,高校图书馆馆员是高校信息素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群体。由于图书馆承担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工作,这使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图书馆视角,而基于研究所开展的教育培训也以文献检索为核心,在课程方面局限于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在研究深度、广度和创新度上也都与国际同行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作者单位来看,发文量排名前60的单位中仅有6所985高校,可见高水平大学在该领域的研究偏少。从广义上看,信息素养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因此应该鼓励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尤其是处于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随着研究人员结构多样化,将有效拓宽研究人员的视野和研究主题的广度。同时,随着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团队综合水平提升,也将有效提高研究和实践层次,推动该领域的创新及发展。

(3)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方法比例较小,多数是理论性研究。由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类型的学生团体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实证研究有助于发现当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实际水平,并可提出适合于本地的改进举措。同时,通过跨地区、跨学校的橫向比较分析,更利于客观评价实际水平和发现问题。因此,实证研究有望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

(4)研究主题和内容略微落后于时代发展

面向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和实践必须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才能体现信息素养的实际水平和应用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在研究主题方面显得比较狭隘,较少开拓创新的尝试,使研究主题长年保持较小的变化,这使该项研究与信息素养教育跟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比起来显得滞后。21世纪以来,各种新的信息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不断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交流的方式,近年来Web2.0、社交网络、博客和微博客、新媒体、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这对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以马灿[14]、潘燕桃[30]和黄如花[31]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了对利用“大数据”和 “慕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实践,这是结合时代前沿的有益探索,对本领域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引领更多的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进行创新和拓展。

五、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研究依然有明显的不足。首先是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壮大,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大学研究人员加入;其次是需要尽快地建立起适合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体系,并将实证研究和教育实践推广到全国所有高校,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最后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吸收引进新的信息化相关理念、技术和应用,从而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保持不断发展进步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 63-67,102.

[2]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52-55.

[3]顾玉林.在信息化社会视野下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6(3):24-25.

[4]王俊杰.略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论坛,2004(4):194-196.

[5]肖自力.信息素养教育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5.

[6]Christina S Doyle.Outcome Measures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with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of 1990. Final Report to 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Summary of Findings[J].1992.

[7]段怡.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构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3):76-79.

[8]刘建国,闫伟.信息素养及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 90-93.

[9]田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8):65-67.

[10]赵建明.信息时代的学习执照——谈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6-8.

[11]胡慧贤.高校圖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4):78-80.

[12]鄢朝晖.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1):18-20,47.

[13]李爱军,薛固文,田丛笑.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78-79.

[14]马灿.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6(5): 73-75.

[15]邓佳,詹华清.MOOC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 2015(12):37-40,46.

[16]杨潇,王丛彦.移动学习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J].兰台世界,2016(20):62-65.

[17]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再探[J].情报科学,2001(2): 611-613.

[18]曾晓牧,孙平,王梦丽,杜慰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19]仇诚诚.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评估标准研究[J].图书情报论坛,2011(Z1):38-41.

[20]孙素华.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

[21]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9(8): 1133-1138.

[22]卢敏.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法浅析[J].现代情报,2014(12):141-144.

[23]蒋葵.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82-85.

[24]吴钢,郭沁峰,易芳,吕霞.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39-41.

[25]宋占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亟待改革——基于河北省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研究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0(8):50-52.

[26]张洪洋.高师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山西师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5-148.

[27]廉清,曹志梅.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对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J]. 情报探索,2008(11):22-24.

[28]郭玮.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图书与情报, 2013(6):119-122.

[29]赵飛,肖珑.大学生信息素养评测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2):106-113,135.

[30]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21-27.

[31]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 2014(6):1-7.

作者:陈少涌 张宗翔 陈嘉濠 唐译蓉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2:

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理论体系,发现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有效措施,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参考。研究采用元人种志方法的七大步骤对12项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构建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因素体系。研究围绕“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得到了重要因素,如社会维度下的影响因素为教育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并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元人种志 信息素养 影响因素 大学生

分类号 G250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10.005

当前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它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工作、学习、生活。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对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愈发重视,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目标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面对海量信息,培养大学生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和方法不断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本文以CNKI中国内学者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围绕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元人种志方法,明晰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使高校在教学改革基础上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1 研究综述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首先由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此后其他学者逐渐对信息素养进行界定,研究角度及内容也逐渐丰富。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定义是1989年由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提出的:信息素养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需要信息时具有确认、寻找、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ALA不仅提倡把基于资源的学习作为信息素养的基本教育模式,还针对该模式提出图书馆员应把学校教学目标当作自己的职责的理念。次年,信息素养国家论坛成立,以“提高全球信息素养意识,鼓励各种信息素养活动开展”为宗旨,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交流与合作[1]。

直至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创立“大学生研究图书馆奖励计划”并荣获当年ACRL教育分会教育创新奖,Kendra Van Cleave称赞图书馆奖励计划的设立为评价和促进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新模式[2]。此外,英国也增强了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关注,成立独立机构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发布《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分析了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和内涵。21世纪初期,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高校信息素质联合工作组(ANZIIL)与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协会(ALIA)颁布了信息素养框架,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3]。该框架对信息素养的标准进行详细划分解释,并给出了一定指导建议,标志着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模式逐渐趋于成熟。

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基于国外的研究基础上来进行探索,以翻译、总结相关文献为主。同时,部分高校响应了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号召逐渐开展信息检索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術快速发展,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养相关研究的数量也大幅增长,如罗辉认为信息素养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宗旨,是对传统图书馆教育的深化和拓展,不仅包括传统教育,还涵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观念等。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纳入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工作中,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和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发布,该体系是我国第一份较为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4]。2008年,教育部图工委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组提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同时指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35个知识点。2015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更是明确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作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元人种志方法对国内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核心论文进行综合集成。所谓元人种志,它不是对已有研究进行的叙述性综述,而是通过抽取元史研究中的原始核心概念进行严格对比分析,形成集成式的研究成果[5]。它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分析结论置于同一框架予以分析、比较、解释、综合、集成。相对于综述,元人种志是在精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的更具有解释力的新理论。

提出元人种志方法的代表人物是Noblit和Hare,他们提出元人种志具体步骤为:识别集成主题、界定集成主题的内涵、阅读原始研究、确定研究之间的关系、研究间的相互转译、合成转译和展示集成成果[6]。许多研究人员采用元人种志方法进行的研究都是基于元人种志的七个步骤,如研究肺结核治疗[7]、信息偶遇全景模型的构建[8]、糖尿病护理[9]等。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元人种志是作为定性综合集成的众多方法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特别适合构建模型和更为高阶的理论[10],可增加与单一定性结果相关的研究,确定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加强对干预有效性系统评价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元人种志已经成为其它定性综合集成方法的参考模版[11]。

3 研究过程

3.1 識别集成主题

识别集成主题为元人种志的第一阶段,该阶段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为后续文献检索提供范围与方向。本研究围绕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进行集成,通过集成找到影响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从而理清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集成主题和检索方向可确定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

3.2 界定集成主题的内涵

本阶段根据研究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对检索的文章进行识别和选择。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时间范围限定于1995年至2019年,检索式为:“题名或主题”=“信息素养”AND“影响因素”,得到检索结果196条。为筛选文献更精准,检索式并未设定研究对象,因此,在通览上述检索结果的文献标题及摘要后,手动剔除研究对象为教师、中小学生、城乡居民、农民等与本研究对象不相关的文献。

随后以质量评价标准为原则获取更符合主题的原始文献,筛选原则有6项:研究问题是否清楚地说明白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否恰当?分析的问题是否符合本研究的问题?分析过程是否清楚地描述了?这些结论是否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研究背景是否清楚地描述了?为了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除了上述原则还需遵循“原始研究须是实证研究而非理论性研究”的原则。筛选过后最终确定从12项原始研究进行转译和集成。

3.3 阅读原始研究

反复并详细阅读最终确定的原始文献,对每一项研究的研究问题、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3.4 确定研究之间的关系

这一步骤通过阅读原始研究确定研究维度,为下一步骤的相互转译奠定基础。经上一步骤对原始研究进行初步梳理,发现绝大多数学者围绕“个人”“社会”“学校”展开,因此本研究也围绕这几个维度进行转译。

3.5 研究间的相互转译

抽取独立原始研究中的关键核心概念转译为其他概念,这一步骤使得不同原始研究间的比较成为可能,但在转译过程中必须保留原文本的含义。本步骤提取每一项原始研究与维度相关的核心概念。

3.5.1 社会维度

国家颁布各项高等教育政策,其中所涉及的标准、要求、基础,能够引导高校严格按照政策部署,制定相应信息素养培养计划,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此外,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保证高校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等。

在原始文献中,学者表示社会的政策和经济水平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保障[13]。陈树良、刘尚琴两位学者在各自研究中发现国家教育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对学生信息素养产生了最根本的外部影响。大数据背景下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刚性和客观性,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中,这两个应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这在刘跃华、刘大主、史亚楠的研究中也能得以体现。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国家教育政策、地区经济发展。

3.5.2 学校维度

学校信息化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基础,包括信息化设备、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网络环境。“学校虽然有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但是实践课程所需电脑资源很匮乏,很多电脑都不能用,只能和同学们组队做。”虽如今信息化教育迅速发展,但在很多院校教研室或是课堂中缺乏软硬件资源,如机房和精品课程教师太少、校园网络设备不完善,这在齐迎春、刘尚琴的原始研究中都能得以体现。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信息化环境。

目前高校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特别是专业课的学习,而忽略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个体,还是学校本身,都应该对信息素养培养形成明确的认识,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到教学细节中去。“以前只有信息技术这门课可能会用到电脑,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给我们更多时间实践操作”,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信息素养相关课程设置会影响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这在方长春、齐迎春的研究中都能得以体现。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课程设置。

教育理念是不容忽视的核心因素。随着信息素养课程课时量的增加,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也会不断上升,学校在设置信息素养课程时,既要规划适当的教学时间,又要注重在已有课时中提升教学质量[21],这不仅表明课程设置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这在刘尚琴、张战杰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因此,可将上述核心概念转译为教育理念。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自修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它的资源建设与信息教育一直都是高校发展的重点,所开设的资源建设与检索培训对于大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非常重要。另外,原始研究描述参加过图书馆组织信息技术赛事活动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没有参加过的学生[17],这反映出参加信息素养赛事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在刘大主的研究中也得以体现。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概念转译为图书馆资源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上课风格和教学态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信息素养课堂的授课老师很负责,每堂课都会教授很多理论知识,下一堂课就会让我们实际操作,我们学到了很多检索策略”,说明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这在刘跃华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因此,可以将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教师的素养能力。

同伴学习一般指宿舍、学校、年级、校内同伴等因素对学生的行为和产出方面的影响[24]。“我刚开始不懂的都会问同学,或者看他们怎么做,这样自己就会了”,“刚进大学的时候还没有买电脑,对计算机也不了解,寝室里有同学买了,我们就经常一起玩,就是在那时候学会了一些电脑的操作知识”,这些在刘大主的研究得以体现。人类作为群体动物时刻会受到周围父母、朋友们的影响。作为在校学习的大学生,除了教师之外,同伴在学习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为同伴的互学和自学。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同伴学习。

影响信息素养水平的因素还包括信息评价体系。有些学校更多重视专业课程的教育,不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信息意识的淡薄,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概念转译为评价体系。

3.5.3 个人维度

個人统计学因素中,年级、学历越高,学习能力越强,信息素养水平越高,这与信息素养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在齐迎春、王贇芝、孔祥辉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另外,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很多学生在进校之后才接触信息知识,这导致了城市地区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地区。

信息素养学习过程中个体要具备主动学习的意向和态度。但对于信息素养的态度,原始研究中很多学生表示出消极的态度,“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感觉很枯燥,不想去学,但对于上机操作就比较有用。”[21] 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扭转错误的观念态度,适度强调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这在方长春、刘大主、张战杰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学习态度。

个体对自己达成某种特定目标所具能力的判断、感知或信念,是个体对能做什么的一种主观能力的期望与评估,是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而不是纯粹的能力本身[25]。“刚开始我不想参加,感觉比较浪费时间,也不一定能拿奖,后来老师推荐我去试试,实在没办法就去了,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我都没想到自己会拿奖,我应该相信自己。”[21]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习成长的催化剂,效能感越强,越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这在刘跃华、齐迎春、刘尚琴、张战杰的研究中都得以体现。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自我效能感。

学习动机也是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之一[17]。为了完成课程作业和通过课程等各种考试,更好发展社团工作,除了知识学习外,学生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就促使了他们主动在课外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我们有很多课程需要进校展示,这需要我们组内查找相关材料,所以我们会去自学怎么获取。”[21]因此,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学习动机。

另外,孔祥辉和席荣古丽·哈力力的原始研究中都指出英语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信息素养,英语水平越高,可获取的知识面和知识量越宽越广,信息素养的水平也就越高。可将上述原始核心概念转译为英语水平。

3.6 合成转译

经上一阶段转译结果的展示,笔者发现少部分原始研究对关键要素表述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对存在矛盾的研究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和解释,通过二次诠释达到对互斥概念的理解,从而对上阶段的转译进行优化。

3.6.1 性别是否对信息素养水平产生影响

在齐迎春研究中表示男性和女性信息素养水平相当,性别因素在信息素养中不存在影响。但是在王贇芝、席荣古丽·哈力力、张战杰的研究中得出男性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女性的结论。产生这一研究差距的原因在于,齐迎春的研究对象为河南省6所地方高师院校,采用的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582份。而在王贇芝和张战杰的研究中,王贇芝选择了13省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13份,被调查者专业涉及广泛;张战杰选择H大学师范类院校研究生138人为调查对象;席荣古丽·哈力力选择中南大学护理学院三个年级的学生151名为研究对象。上述研究人员都采用了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相比之下,齐迎春发放问卷数量更多,其他三名学者虽然样本数量不多,但涉及省份范围更加广泛,专业更多。三项研究所得结论都为男性比女性信息水平更高,相较于齐迎春一项研究更具有科学性。

另外,根据MRI(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对男女大脑结构研究发现,男女大脑内部结构存在些微差异。大多数男性对计算机方面的兴趣高于女性,因此男性对信息知识的接触机会及掌握程度会更好。男性更具有好奇心,对信息的接受力也高于女性。在国外学者Baro[26]研究中,男性比女性更能甄别信息来源,能够有效使用收集的信息,快速高效获取所需信息。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学生的性别能够影响信息素养的高低,男性相较于女性信息素养水平更高。

3.6.2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否对信息素养水平产生影响

齐迎春研究得出社会科学学生与自然科学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他认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方面所受到的教育是一样的,不需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更加科学地规划相关课程;孔祥辉发放问卷172份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后得出,自然科学学生的信息素养高于社会科学学生;王贇芝把被调查者的专业进行分类得到自然科学50人,社会科学57人,得到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高于自然科学类。

三名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围绕“专业”这一因素得到了各自不同的结论。但笔者认为: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从网络媒体中获取信息,如英语、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相较于自然科学,对学生更注重理论的学习,对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到相关技能,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有助于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而自然科学更注重实验等实际操作,主要从实验中获取知识和结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利用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信息素养水平上高于自然科学类。

3.7 展示集成成果

通过驳斥集成对不同部分的对比分析后,将转译结果以文字或图形的形式整理并展现出来,最终形成对研究主题内容的整体认识,如图1所示。

经过集成原始研究得到了影响信息素养的因素。从社会维度看,国家教育政策颁布信息素养相关规程,地区经济发展越好,信息素养水平越高;从学校维度看,信息化环境越完善,课程设置越合理,在教育过程中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越高,同伴学习过程中同伴的信息水平越高,评价体系越完善,信息素养水平越高;从个人维度看,个人统计学因素,男生的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女生,年级越高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城市地区的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高于农村地区,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信息素养水平上高于自然科学类。另外,个体越具有主动学习的态度,自我效能感越强,学习动机越强,英语水平越高,信息素养水平越高。

4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与建议

经过元人种志研究方法的分析可知,社会、学校、个体三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支配个体的信息行为。其中,个体为内在因素,社会政策、经济环境、设备支持等条件可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学校受社会培养政策的感召从而制定信息教育的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支持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技术和基金的完善。这些信息素养外部影响因素通常是在客观条件是否成熟的前提之下进行影响,如国家政策不会轻易做出改变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有些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因素条件,如图书馆资源建设、校园网络建设、教师综合素养和课程设置,来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水平。通过关键因素对学生信息素养由内部条件改善到内部条件提升,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4.1 社会应弘扬正确信息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能力,社会应充分发挥作用,与相关部门协同努力。一方面,社会应弘扬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机制,加大学术不端信息法规和道德宣传,把信息安全教育推进校园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应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提高内部信息化程度,从而跟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人事招聘时,可多引进高校中信息能力较强的相关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高校对信息素养关注度,加大信息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4.2 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各角度营造高校信息环境

高校应根据自身特定,转变观念,科学制定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和课程体系,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育工作计划中。传统教学的模式把教学与实践分割开来,这让学生难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信息素养教育亦是如此。因此,高校应改变教育观念,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在教学中做到教学一体。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培养学生资源获取的感受力和情报意识,提高收集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高校还应注重课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信息检索大赛、网络信息有奖竞猜等,通过有趣的活动来强化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潜移默化地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增强自身的信息能力与信息道德,参加信息素养相关培训或自学信息技能,参加信息技術交流会、专题讲座,将信息素养能力嵌入到专业课学习中,使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渗透进专业课中,教会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专业信息,提升信息素养水平。除教师外,不仅在课堂还是课外,都是同伴互学的重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因此,学校应倡导同伴学习,引导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教师可适当培养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同伴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很多已通过CET 4和CET 6考试,但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几乎不会运用英语作为研究工具,这降低了研究人员对国外信息的关注力度。学校可实施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把英语作为日常学习研究的语言,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完善学术报告和相关任务,在这样的前提下能够使学生主动关注国外最新资讯和研究信息。

4.3 高校应充分利用图书馆职能,发挥信息素养教育重要场所的作用

图书馆不仅有着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其工作人员大多也拥有高超的检索技术,能够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过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潜力,发挥信息查询、信息网络的优势,运用多种形式相结合,配合学校丰富和完善信息素养教育。例如,根据学生能力、兴趣,订购各类信息资源,为师生保障充足的资源信息;改变图书馆传统模式,实现现代化智能化,提高图书馆利用率;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能力和服务质量,为师生更快更便捷获取信息提供帮助。

在传统课堂教育之外,配合高校推行网络在线学习课程,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以帮助学生熟悉掌握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信息资源的搜寻技巧为目的,开展定期信息素养培训,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

4.4 学生应树立正确信息观,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积极主动性

从学生自身来说,自主学习是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学生要加强自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加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自主性,增强信息积累,从而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可以多参加技能比赛活动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另外,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互学,学会系统归纳整理,有计划完成课程并有目的地学习课外知识,通过信息查找,主动获取判断筛选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信息素养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72-74.

喻丽,赵波.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J].情报杂志,2007(5):148-150.

FOIK A L.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J].Portal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16,16(1):11-31.

张战杰.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

周林.元分析方法简介[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27-31.

NOBLIT G W, HARE R D. Meta-ethnography: synthesizingqualitative studies[M]. Newbury Park: Sage, 1998.

ATKINS S , LEWIN S , SMITH H , et al. Conducting a meta-ethnography of qualitative literature: lessons learnt[J].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08, 8(1):1-10.

周佩,黄春燕.信息偶遇研究元人种志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14):115-120.

CAMPBELL R, POUND P, MORGAN M. Evaluating meta-ethnography: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J].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2011, 15(43):1-164.

FRANCE E F, WELLS M, LANG H, et al. Why, when and how to update a meta-ethnography qualitative synthesis[J]. Systematic Reviews, 2016, 5(1):44-56.

WALSH M , GALVIN R , HORGAN N F . Fall-related experiences of stroke survivors: a meta-ethnography[J].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7, 39(7):10.

陈树良.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學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410-422.

方长春,李东生,曹晓琳,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粗糙集理论[J].情报科学,2018,36(2):58-62.

齐迎春,李靖.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4):74-77.

王贇芝.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商务,2015(7):90-92.

孔祥辉,公言奎.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2):56-60.

刘尚琴.基于不确定ISM的师范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观察,2019,8(7):84-86.

罗玛,王祖浩.基于ISM与AHP的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4):5-11,25.

席荣古丽·哈力力,易巧云,李婷.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7,32(6):78-80.

刘跃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刘大主.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9.

张战杰.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

史亚楠.石家庄市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调查与提升建议[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温宁,王佳园.大学生寝室同伴效应对学习的影响[J].学园,2014(17):45.

刘春雪,索海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94-96.

BARO E E,FYNEMAN B. Information literacy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Niger Delta University[J].ElecLib,2009,27(4):659-675.

作者:杨雨琪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3:

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究

摘要: 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基于社会、学校、高校图书馆等视角,从观念、环境、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途径,以期为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及教育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71

1 引言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创设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快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思维方式。知识信息的周期加速缩短,信息总量急剧增长,让信息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捕捉和利用有效信息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能在国际竞争中常立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而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涉及多门学科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对创新意识、能力、思维和实践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新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问题。

2 信息素質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挑战,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并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了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同时通过重新制定教育改革方案,积极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开设形式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采取多种措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素质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例如2014年,英国教育部把“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课程改为“Computing(计算)”课程,提出了“明确学生拥有数字能力,让学生通过ICT应用来表达个人想法,变成数字时代的踊跃参与者”的课程目标”[1];2016年,美国政府开始“CS For All(全民计算机科学)”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推动了“double-deep skill(双深技能)”人才培养[2];2017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着重强调实施国家人工智能教育;2018年,美国又提出了“全民人工智能(AI For All)”的教育计划;随后,法国、加拿大等国教育部门也纷纷提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建议。整体来看,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呈现以下新趋势:

第一,从着力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希望学生开始接触信息技术时就注意养成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扣上使用信息技术的“第一扣”,让学生知道该何时使用信息技术,何时不使用信息技术,应该用到何种程度,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等。

第二,从强调学生的工具操作技能到转变为运用科学方法与思维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三位一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学习,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根据需要积极运用技术,而不至于沦为技术工具的“奴隶”。

第三,从重视“信息技术自身学习”向“信息技术+”学习转变。学生要掌握如何从数据的层面理解信息,依靠证据做事,采取“创客” “STEM课程”等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成为技术的“消费者”,而且帮助学生利用技术来改善学习和生活,并成为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创新者”。

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3.1 对信息素养水平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虽然当代大学生大都能够有效地过滤这些信息,成功地识别出误导、有缺陷或不正确的信息,仍然是个问题。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素养存在这样的认识偏差:即“精通技术”等同于“信息素养”。他们认为充分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一技能就无须再去学习如何有效定位、评估和使用他们从互联网上收集到的信息[3]。因此,在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技能将有助于他们获取课内外所需信息之前,必须缓和他们对于“精通技术”的过分自信。

同时,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不一,思想认识上都存在以下的误解:

(1)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2)科学研究是一个线性、单向的过程;

(3)使用百度来搜索信息就足够了;

(4)免费的互联网资源足以开展学术工作;

(5)所有的图书馆资源都是可信的。

而这些误解当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学生误认为他们懂得如何获得信息,以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跟信息素养有关的技能,认为这些技能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帮助,缺乏对信息素养相关技能如何使他们受益的理解。同时,这种过度自信也将导致很多学生并不太愿意投入精力参与或接受有关信息素养的专业培训。

3.2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3.2.1 课程的教学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将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从课程定位来看,其教育理念、教学目的是非常不清晰的,并不能完全清楚创新型社会中大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信息素养,也没有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教学的出发点偏离了最初的目标,大多旨在指导在校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为了学生完成论文做准备。这样一种定位与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课程设置来看,许多高校只将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在任课老师的选择和授课时间安排上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课程设置的不规范和目标不明确也就使该课程丧失了应有的教学价值。从教学内容来看,仍旧是依照既定的教材进行讲授,而大多高校采用的教材内容滞后,有关信息检索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愈来愈被大众接受的手机APP应用、云计算对信息环境的影响、数字挖掘分析功能等并没有得到及时增补,导致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当前的检索实践不相适应。而对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也将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最终有碍学生信息知识的内化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只是通过课程教育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理论教学仍旧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课程中只安排了少量的知识拓展训练,因其量少不能形成系统,无法达到全面系统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把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作为获取学分的渠道,学习过程中过于关注考点内容,从而导致所学的知识结构片面,而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该课程又以单独设置为主,相对来说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单一,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知识,忽视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同时,由于授课教师没有细化信息素养课堂培养目标,没有通过课堂活动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信息的需求,让课程教学丧失吸引力,最终导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3.2.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国内只有极少数高校将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学校的精品课进行建设,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这与学校的学科开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薄弱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在于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层面足够的重视与关注,没有真正将信息素养教育视为学校课程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高校大都把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依托在了图书馆,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只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来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这些方式仅局限于纯技术的理论范畴内,根本达不到真正提高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而真正的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的一种内在能力,不是靠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就能达成的,也不是简单地依靠开设一门文献检索课程就能完成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决定了要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完成,这需要学校从整体层面对相关的资源、相关的部门进行组织和协调,对全校的教师加强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入信息素养的教育。

4 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4.1 重新科学定位信息素养教育,细化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随着物联网、大數据等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社交平台的出现,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素养教育也有了更加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明确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内容,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创新社会发展中所必备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逐步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和正确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扣紧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一扣”。例如,2015年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重新定义了信息素养,即包括反思性发现信息、理解信息是如何生成和评估的,以及运用信息创造新的知识、合理参加学习群体等一连串综合能力[4]。从信息素养的发展来看,美国高校以信息组织、信息获取为基础,把社会公德、法律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贯彻到信息素养教育中,尤其注重人文因素与社会因素,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此外,不同阶段的学业环境对信息素养要求的侧重各有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学科信息素养也是各有侧重。因此,在构建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中,应分析、研究各个阶段信息素养的测评维度,根据不同的专业细化专业信息素养目标,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逐步有效地渗入信息素养,形成有序的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体系。

4.2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水平,仅仅靠增加课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只有学校和社会都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信息环境,让信息素养教育处于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中,才会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2.1 社会环境

现代社会信息的剧增,QQ、微博及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数量,也缩短了信息更新周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信息中,并且无意中都成为了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或生产者。未来社会的竞争可能更多的是信息的竞争,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规范来约束相关的行为。提升信息素养已不单是面向大学生的问题,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的问题。信息素养教育也就必然会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格调。当前世界各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都十分重视,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所做出的努力还是不够。我国还应该制定相关的实施和推广方法,并将其纳入相关教育标准和实践教育当中去,制定实用的信息素养培训计划和政策。另外,信息传播要有规范,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因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群众信息素质的培养,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努力做好网络环境净化,阻止各种不良的信息侵入。通过创设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互联网秩序井然,为人们提供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逐步提高社会的信息素养。

4.2.2 校园环境

当前大数据、全媒体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应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校内信息环境的建设,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例如,建设多功能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学习环境;搭建各种信息展示和竞争平台,加强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强师生在信息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近几年,“智慧校园”概念的提出,也为我们推进教育信息现代化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智慧校园”的核心是通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及基于数据协同一体化的综合性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平台,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提供智慧型学习环境,为师生创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学习环境,使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处于一种浓厚的信息文化气息中,从而有助于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应致力于多学科融合,建立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将信息技能与创新精神嵌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授课之余,学校还应加强信息教育资源的开发,开展一些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课外活动,积极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信息氛围。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新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

4.2.3 发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阵地优势

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是其开展好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基础。做好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工作不仅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体现,更是符合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信息环境,推进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建设,从而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使师生随时随地能够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当前我国很多大学图书馆正朝着智慧型方向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其发展力度还明显不够,还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缩短图书馆与师生的距离,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选派一些具有较好信息素养的工作人员,成立专门的信息收集利用指导办公室,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当学生在收集和利用信息方面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学会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信息能力给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无形中提升他们的信息意识。

4.3 将信息素养融入到学科课程中,实现信息化教学

信息素养是通过实践与训练取得的技巧和能力,涵盖了人文、技术以及道德伦理等要素[5]。信息素养教育应将信息技术当做一种认知工具或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融入到各学科教育中,使大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当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以专业课程为主,如果将信息素养融入到学科专业教育当中,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课程整合信息素养教学,并嵌入到各门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就能形成以指向学科信息素养框架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进而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这种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学生可在不同学阶、不同专题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形成相对应的信息素养。当然,这种融入并不是要针对信息素养的课程进行重新的设计,而是要明确信息素养与已有学科课程的对应及关联,将信息素养融入到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进而实现信息素养与现有课程体系的整合。

4.4 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

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教与学的双方均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来传递、交流和探索教学信息,从而有力推动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达到有效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目的。

4.4.1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的新课改革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与之相应的就必须创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改实践证明教学组织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创新和使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有层次地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例如,有的放矢地主导主题式查询,可以强化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互动式演讲的授课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处理信息生成信息的能力;探究式学习可以提高创造信息、发挥效益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采取“讨论式”“辩论式”“游戏式”等这些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青睐的课程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挥课程功能,快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4.4.2 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创建多种学习场景,促进自主式学习

相较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是学生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独立于他人的支配和外部干扰,通过学生独立的阅读、倾听、分析、观察、探索、实践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在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学习动机,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基本素质,具体有:

基于云和PAD的移动式学习场景:移动式学习是随着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利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开展有关教学活动。基于云平台和PAD移动学习平台,教师机终端可将实验学生群体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层次。在统一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根据各个学生群体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完成一对一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同课异习的困难,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教育。

基于实践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场景: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课堂是培养信息素养实践的主阵地。探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原始体验,满足各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促进相关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师生关系也要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教师不仅是客观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过程的推动者、学习条件和学习活动的创造者或组织者。设计和开发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场景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6]。

基于创新实验室的创客学习场景:创客学习是概念层面的设计性学习,从实践层面来说是一种跨学科式的学习,本质上是基于创作或者创意的学习,它的核心特征是知识、思维、行动和创造力的统一。这种全新的学习范式是教師通过独立选题、分析研究、创造性思维、知识重构、原型制造、设计优化、测试迭代、评估共享,为学习者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

4.4.3 改进教学流程,倡导先学再教后练模式

新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明确为:教师传授的是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培养的是信息情感、信息态度以及信息价值观,倡导的是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学再教后练”模式可以让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教学目标,再通过灵活多样的自主学习方法,思考自学课程的相关问题并完成学习要求,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学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评价、补充和纠正,最后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实践训练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可有效地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也让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引入“微学习”模式,依托微课程,做好微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例如:学科知识地图、微课程视频、进阶式微学习、学习分析系统。二是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充分汲取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移动教学的可视性、移动性以及交互性特点,创设“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模式,并根据一系列有关学生的技能、信心、期望的报告,创建一个针对技能和学习习惯的自我评估工具,帮助学生和研究者了解在线课程的要求。同时,线上课程还需提供丰富的线上媒体与沟通工具,以增进课程互动与学生的参与。三是引入翻转课堂,转变教师和学生在信息素养课程中的角色与任务,改变教师讲和学生听的简单的师生对话模式,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好等问题,有助于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7]。

4.4.4 完善学习反馈机制,探索基于过程的分析与评价

学习评估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学习反馈对于帮助评估教学内容,确保学习效果,提升教学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学习反馈中普遍存在教师自我性强,反馈参与范围窄,时效性差等缺点[8]。此外,由于学习规范化的反馈内容还取决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学生就很难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问题,更难以探索出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随着教育的信息化,学习的环境、内容及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评估也需要发展和改变,如何在评估的基础上展开反馈也是值得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一些研究人员现已开始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评估的反馈环节,创设基于教学应答系统的学习反馈,实现“全员参与,远程互动、分析学情,以学定教、记录历程”,可以破除传统教学反馈延迟方面的弊端。利用过程反馈和客观数据取代总结结果,解决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课堂的交互式教学、游戏活动、教学评估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管理,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5 结语

作为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里的七大素养之一,信息素养越来越受到全球各经济体与国际组织的重视。为了适应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钱松岭,董玉琦.英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9):5-9.

[2] 李锋,熊璋,任友群.聚焦数字化竞争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看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7):26-31.

[3] Du Wei,Wang Shi-hui,Wu Hua-l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ve Ability[c]//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EED 2018).Atlantis Press,2018:151-153.

[4] 杨朝晖.《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在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16(6):28-31.

[5] 刘屏极.高校图书馆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 刘晟,魏锐,周平艳,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116.

[7] 周蓓蓓,周敏华,刘丹.高校研究生信息素养及教育对策—以南京理工大学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11):14-19.

[8] 陈明选,王诗佳.测评大数据支持下的学习反馈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35-42,61.

作者简介:谭亮(1983-),男,邵陽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学科服务。

黄娜(1983-),女,邵阳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口述文献开发与利用、学科服务。

(收稿日期:2020-02-27 责任编辑:张静茹)

作者:谭亮 黄娜

上一篇:西方文化哲学论文下一篇:音乐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