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贷风险研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而信贷资产业务则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商业银行要获得较大收益,必然会积极开发与拓展信贷资产业务,在高收益下,也潜藏着高风险,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便成为了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主体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信贷风险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信贷风险研究论文 篇1:

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相关性研究

【摘要】 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模型,并结合EVIEWS软件与广西25所高校2004—2008年数据实证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高校信贷风险与高等教育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构建路径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高校信贷风险;相关性;面板数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与银行信贷快速增加,高等教育信贷风险凸显。吉林大学卖地偿还银行贷款事件,南昌大学、郑州大学高校高额信贷等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据调查,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 000亿元到2 500亿元。高校信贷风险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信贷风险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理论界与政府部门的热门话题。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高校发展融资研究的实证模式较多,如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并且研究的重点在于高校发展资金筹措方面,而对于高校信贷风险控制则考虑甚少。

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信贷风险进行分类,并提出防控对策。此类研究认为高校贷款存在政策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结算风险、经营风险等八大风险(朱永琴、王诚,2003),或是利率风险、法规风险、发展风险、管理风险、规模风险等五大风险(黄学峰,2005)。二是对高校信贷适度规模的研究。闫琳(2005)设计了“教育机构风险评价体系”,以评价结果作为是否发放贷款以及金额、期限、担保方式的重要依据;于志刚(2005)建议从高校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现金净流量等指标来衡量高校贷款规模是否适度。三是对高校信贷风险成因的研究。刘艳春(2009)将高校信贷风险形成归因于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大规模扩招、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三个方面;许振珊(2006)认为高校指导思想及项目管理责任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直接原因,贷款项目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内在因素;而高等院校办学经济效益的变动则是引发偿债风险的根本原因。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较为丰富。Thackwray, Bob(1997)不仅建议采用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图书馆规模和学校股东等指标测度高校发展规模,而且还以英国高校为例,运用经济学的指标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和速度进行评估;John P. Murray也从规模因素、效率因素评估了高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益问题。国内学者杨栋辉、刘慧峰(2008)从高等院校数量、高等院校学生数量、教职工情况、高等院校规模、经费投入五个方面,选取了每百万人口学校数、每十万人口毕业生数等11项指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詹正茂(2004)选用了规模、效率和速度指标作为考虑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评价等等。

因此,尽管在实践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信贷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尚处于“割裂”状态,缺乏对于两者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效率的提升和速度的加快三个方面,国内许多文献将高校信贷风险的形成归因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但究竟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理论与实证探讨,从而也无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重点从规模、效率、速度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水平(如表1所示)。

1.规模因素,反映教育整体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主要从学生、教师、资产等方面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校舍面积、在校生总人数、固定资产总值、教育经费拨款、自筹经费、银行贷款额等。

2.效率因素,反映教育发展资源利用情况与投入产出情况。具体指标包括生师比、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比重、教学与科研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等。

3.速度因素,反映高等教育在现有的规模和效率的情况下发展和扩展的速度。主要从学生、教师、经费等指标的增长速度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在校生年增长率、专任教师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二)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重点从高校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与自筹资能力三个维度建立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1.偿债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偿债保障率等。

2.运营能力因素,主要反映高校对其现有资源的经营能力。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支出比、贷款依存度和贷款负担率等。

3.自筹资能力因素,反映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筹集资金能力的强弱。高校自筹经费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投资收入等,即除财政收拨款以外的所有收入。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活动收入比重、财政拨款比重两项指标。其中财政拨款占比越大,说明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越强,自筹资金的能力越弱。

三、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相关性研究:基于广西2004—2008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面板数据

(一)编制二级指数

本文运用2004—2008年25所高校6个二级指数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实际中不能直接获得规模(GM)、效率(XL)、速度(SD)、偿债能力(CZH)、运营能力(YY)、筹资能力(CZ)的数值。因而,必须编制基于三级指标的二级指数。本文结合SPA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三级指标赋权(如表3和表4所示),再加权编制成为二级指数。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调用Eviews6.0,先分别以CZH、YY、CZ作为因变量,以GM、XL、SD为自变量建立三个回归模型,分别采用似然比(likelihood,LR)检验与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检验与随机效应检验,再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模型。Eviews6.0输出的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效应检验结果,CZH与 GM、XL、 SD的回归应接受随机效应模型,YY与GM、XL、SD、CZ与GM、XL、SD的回归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效应检验的结果分析,所采用的回归模型的变量系数及检验如表6所示。

从表5可看出,在模型Ⅰ中GM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Ⅱ中GM与XL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Ⅲ中GM与SD的系数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偿债能力下降0.261个单位;

2.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的规模与高校的运营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的运营能力下降0.559个单位;

3.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筹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加1个单位,广西高校筹资能力增加0.435个单位;

4.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与高校运营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提高1个单位,高校运营能力增加0.285个单位;

5.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高校筹资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增加1个单位,高校筹资能力下降0.155个单位。

结论表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规模因素对广西高校信贷风险有着全面性的影响,规模扩大既拓宽了高校筹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的筹资能力,但盲目扩张同样导致了高校财务运营能力与偿债能力的下降。其中,运营能力下降说明广西高校正面临着规模扩张与经营能力不协调的矛盾。以单纯追求高校规模扩大为目的的高校财务运营往往会掩盖许多运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致使高校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风险。规模与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效率与财务运营能力正相关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效率的提高可增强高校的财务运营能力,降低高校的信贷风险,也预示高等教育管理者更应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另外,过快的广西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也对高校的筹资能力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快速发展以牺牲教育质量为前提,最终也会导致高校自筹资能力的下降,进而增大高校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美]D.B.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沈红,李红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介新.普通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郑鸣,朱怀镇, 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预警研究[J].高教探索,2007:P36-38.

[5] 汤敏.关于扩招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P62-71.

[6] 朱桂枝.高校负债发展中信贷资金的管理和运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P55-56.

[7] 何国庆,石国胜.为“扩招”解燃眉之急省工行为我省高校贷款15亿元[J].湖南教育,1999(17):P13-15.

[8] 朱文英,杨建.加强监督,谨慎预防高校银行贷款的风险[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P32-35.

[9] Hana Polackova Brixi&Allen Schick(edit).Government at Risk:Contingent Liabilities and Fiscal Risk.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作者:陈建宁

教育信贷风险研究论文 篇2:

浅析如何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摘要】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而信贷资产业务则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尤其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商业银行要获得较大收益,必然会积极开发与拓展信贷资产业务,在高收益下,也潜藏着高风险,因此,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便成为了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主体内容。本文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原因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信贷风险识别、风险计量与控制”等方面分析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贷风险;风险识别

所谓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实践中,由于各类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贷款的本金与利息无法如期收回,造成商业银行遭受资金损失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还不甚理想,2010年、2011年不良贷款率占有比例都超过1.0%,信贷集中度高,且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之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技术缺乏,使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确保我国金融安全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信贷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在银行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高于70%,因此,信贷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为全面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我国相继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规范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流程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造良好的信贷文化氛围,推动银行贷款支付方式转变为“实贷实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仍然滞后,不良贷款问题依然突出。至2010年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4336亿元,损失类贷款658.7亿元,相较于2009年的627.9亿元,提高了4.9%。2011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有上升趋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了0.01%。同时,如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中具有最高比例的不良信贷资产占有率,信贷资产的质量比较差,历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与金融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威胁。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多集中投放于商业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信贷资产配置缺乏合理性,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包括操作、市场与信用风险几大类型,要充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水平,提高银行利润与资产存量,首要步骤即是找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原因。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产生多由以下原因引发:

(1)利率调整引起。自我国积极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以来,进行了多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业面临着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而言,若利率上调,银行的存款资产及其支出利息也会相应增加,然而商业银行贷款的利息收入却不会增加,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同时,上调利率,还可能造成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再以二次存入的方式以获得更高额的利息收入,而对于借款人而言,就会尽可能在为上调利率的时候偿还贷款,不仅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利息收入,同时还提高了其负债成本,降低了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中,还面临着信用风险,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主体的借款人,其个人道德素养、经营能力直接决定着其债务偿还的责任意识与还款能力,若信贷业务办理时,若未进行深入的调查,未充分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则会为商业银行造成非常大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力度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银行信贷市场中,借款人的信用管理与市场意识都还相当薄弱,也增强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3)商业银行自身问题。商业银行在处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在贷款调查、审批与审批、发放、监督管理与回收各阶段的业务环节中,若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素质偏低,未实行“信审分离”的方式实施业务办理,内部制度体系、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非常容易造成信贷资产风险增加,资产质量下降,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行。

二、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1.正确识别信贷风险,明确风险类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操作以及信用风险几大类型,要全面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在其管理实践中,正确识别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类型是其先决条件。

(1)识别市场风险。市场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市场价格是动态变化的,这一市场环境特征,非常容易造成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产生损失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利率等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识别信贷风险时,若是有银行持有的商品的价格变化过大引发的损失则为其商品价格风险;若是由银行持有股票价格的波动而引发的损失则可确定为股票风险;若由央行进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而商业银行确定的利率浮动幅度与国家利率调整有很大出入引发的损失,则确定为利率风险;最后,若是在商业银行经营外币与外汇服务中,由于汇率产生不良波动引起的银行损失,则为汇率风险。

(2)识别信用风险。在目前的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是其最为主要的风险类型,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识别这类风险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借款人进行识别。如,在识别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时,可从其信用历史记录、个人资产、年龄等信息资料进行全面了解,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对其各项资料应严格核实,确保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并深入调查其担保方式,避免“假按揭”现象产生,全面了解其收入来源以及偿还能力,全面掌握个体借款人的信用情况。此外,在信用风险的识别中,还应对法人客户、信贷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对法人客户的违约记录、财务状况、业务经营范围、有无经营风险业务等进行真实全面分析,了解其盈利能力、经营状况与资产负债情况,对其各类信息等进行全面分析,防止潜在风险的产生。

(3)识别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员工的素质、信贷流程、系统问题等因素,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面临着操作风险,在这一风险的识别过程中。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以及人员配置失当都可能引发上也能银行损失。基于此,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应积极组织内部员工的教育培训,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信贷人员进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积极了解实施经济与国家政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此外,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过程中,计算机设备故障、外部监管因素等,都可能在成数据信息质量风险。

2.重视信贷风险计量,明确风险层次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中,应在充分识别银行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强化贷前与贷后的风险计量,确定各类风险的风险系数,分析其风险程度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明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重点,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在信贷风险计量时,一方面,在计量贷前风险时,应在贷前的客户申请信息的调查与核实的过程中,全面分析此项贷款将可能为银行带来的风险,实施贷前的风险计量处理,分析客户的信用等级,以此为依据,对此项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行判定,在判定过程中,若运用r表示贷款方式的风险系数,而L则表示客户自身信用状况对应的风险大小程度,以S表示此项信贷项目的信贷风险度,则在计量中,可运用:S=L×r的方式,进行风险计量,其中客户自身信用状况对应的风险大小程度在0-1范围之内,以用户信用等级评分为基础,确定其风险程度,其中,若客户信用等级为A级,其对应风险程度则在0.2-0.4之间,B级则处于0.5-0.7之间,C级在0.8-1之间。同时,根据客户的贷款方式,如抵押、担保贷款等对应的信贷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系数。此外,S数值也在0-1范围内,若S>0.5,则为高风险贷款项目,在贷款业务办理中应慎重选择是否接受贷款,若接受,贷款额度应控制在何种范围内,才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在计量贷后风险的过程中,应结合贷款类型如正常类、损失类等,对其权重系数与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在计量中,若用G表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度,而R、H分别表示权重系数与信贷风险度,则可用G=R×H的方式,进行风险度计量,当G>0.5时,则信贷资产则为高风险资产,在风险控制中,应对此类资产进行严格控制与监管,使银行的损失减小的最低。

3.强化信贷风险控制,提高信贷收益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在识别与计量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应根据信贷风险的分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风险控制:

(1)制度完善。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应结合信贷业务办理的要求,积极建立独立的审批、发放、回收与监管机构,实行“信审分离”,将集中的权利分散,积极推行“一人一岗”的制度,避免商业银行内部问题产生的操作风险。同时,结合国家政策规定,优化贷款业务流程,实现贷款额度、期限、审批程序、担保方式、投放结构等的合理限制,并集中从“调查、审批与监督”三个层面进行贷款业务审查制度的完善,从质押担保、抵押担保、信用担保等层面进行担保方式完善,避免信用风险产生。此外,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还应积极推行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客户档案管理,确保客户档案中贷款基本材料、审查核实资料、监管文件等齐全,减小信贷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收益。

(2)实施信贷风险等级管理。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应以信贷风险计量为主要依据,并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明确划分,如A级信用的客户,又可细化为A1、A2、A3三个级别,从而建立起信贷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等级越靠后,表明此类客户的违约概率就越高,则其对应的信贷风险也就越高。那么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应充分重视对该类高风险贷款项目的管理,合理设置此类客户的授信额度,确保贷款业务操作都处于授信额度范围之内。同时,还应优化信贷资产管理,加快高风险信贷资产、不良资产的剥离,并对坏账与呆账进行及时核销,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全面降低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化其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信贷风险,对于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稳定我国经济意义重大。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首先应在全面了解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正确识别信贷风险类型,并强化风险计量,确定风险程度,再次基础上,强化制度建设,对信贷风险进行全面控制与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现信贷风险的全面降低,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彦超.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价值工程,2010,29(29):39-40.

[2]闫大广.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管理[J].价值工程, 2010,29(16):44-45

[3]陈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4):233

[4]朱奕昕.中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286

[5]马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76-77

[6]侯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1,(9):21

[7]石纬林,张宇,张娇娇等.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3,(6):97-100

[8]陈尧.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探讨[J].商业时代,2012,(4):54-55

作者简介:

鲍大红(1970-),女,籍贯:山东肥城人,本科,中级经济师,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肥城市支行财会运营部271600,主要研究方向:金融、财务、信贷

作者:鲍大红

教育信贷风险研究论文 篇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从商业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信贷风险问题影响着银行的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有效降低经济风险问题的发生几率,就必须要了解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基于此,本文重点结合信贷风险的基本特征展开分析,明确现阶段信贷管理工作的重点及难点所在,合理开展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价工作,并重点研究有效控制银行信贷风险的可行方案,真正发挥出信贷业务的开展价值,在解决用户资金使用难题的基础上,推动银行各项工作的稳步运行。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控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在新时期进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处理时,银行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合理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分析出引发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然后结合具体情况展开科学的风险评价和控制工作。

一、分析引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及引发问题的原因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是指银行将拥有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定在一定期限收回贷款本息的经济行为,是以偿还和计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实际进行信贷管理工作时,银行管理人员发现现阶段还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需要解决。

(一)常见信贷风险问题

通常情况下,银行在为用户办理信贷业务时,需要先审核其信贷资格,确定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之后,根据资格审核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用户的贷款额度。并事先协商好贷款的还款方式,而目前比较常见的信贷风险问题就是由于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变动,以及人们对各类产品需求的变化,使得用户在进行经营活动时,自身的还款能力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导致银行的资金流通链断开,出现资金运行的缺口,影响银行的稳定发展状态。另外,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问题,会导致货币出现升值或者贬值的情况,这些都是常见的信贷风险问题,需要商业银行积极结合具体情况,研究有效控制风险问题的方法。

(二)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

商业银行想要在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问题的发生几率,避免给自身造成经济损失。就必须要结合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引发信贷风险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分析:

1.管理工作的质量

首先,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使得传统的资金管理工作内容及形式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商业银行没有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合理优化管理模式,就容易引发信贷安全风险问题,这也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工作素质有关。目前,仍然有许多银行的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服务属性,工作态度不积极,影响着信贷管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其次,商业行业信贷业务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这与内部权责分配工作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有一定的关系,基于此,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如何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建设,也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

2.信贷工作流程的问题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不是单纯因为贷款企业的违约所造成的,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会制定相应的信贷战略,选择合适的信贷路径。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能够在既定的信贷战略路径下进行信贷业务操作,这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整个信贷业务流程,换句话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必然产生在信贷流程的某一环节之上。因此,规范具体的信贷服务工作流程,逐渐成为了新时期解决信贷风险问题的主要途径。

(三)信贷风险的管理难题

在发生信贷风险问题之后,不仅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办理信贷服务的用户个人信息也可能出现被盗取的情况。而由于信贷风险问题不止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響,还会受到时代发展特点的影响。比如,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呈现出了成倍增加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就会给信贷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

二、科学开展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价工作

为了解决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管理部门决定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在设置新的信贷产品之前,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风险预估,明确后续风险管控工作的侧重点。

(一)构建评估模型

在新时期实际进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价工作时,首先,应当结合日常的信贷办理业务的具体工作情况,分析出各个工作环节与信贷风险问题之间的联系性。比如,员工工作态度及行为就与信贷风险问题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员工工作态度积极、工作能力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风险问题的发生几率,如果员工的工作能力不符合信贷风险管理要求,就容易造成经济损失。在构建评估模型时,商业银行应当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对数据进行智能的整理和分类,了解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不仅要对银行内部的工作情况进行风险评估。还要对办理信贷业务的用户展开具体的评估工作,包括其家庭状况、个人经济收入来源,身体情况等多个方面,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综合完成风险评估工作之后,才能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为该用户提供信贷服务。

(二)制定评估标准

信贷风险评估工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问题是目前受众群体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这将直接影响受众对商业银行服务态度及服务能力的满意度,影响商业银行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状态。因此,银行在进行信贷风险评价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从国家管理制度的角度以及受众的个人实际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拟定出一套完善的评估标准。并对该评估方案进行试运行操作,虚心听取受众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合理优化评估方案。在提高信贷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及效率的基础上,有序开展各项信贷业务,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问题的发生几率,推动银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新时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方法

针对于目前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在完成风险评价工作之后,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拟定控制风险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网络信贷服务平台

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网络信贷服务平台。将客户的个人信息统一记录在平台上,并应当及时做好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各部门员工的不同工作职能,设置其登录平台的权限,安装安全防御软件,保障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用户的数据丢失或泄露。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用户所在的公司和社会人力资源保障局等部门建立联系,设置信贷评分机制,了解用户在日常过程中的个人信誉度变化情况。合理分析开展信贷业务时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这是保障银行各项业务运行安全的基础前提,需要各个商业银行引起重视。最后,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方便内部各部门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方便及时传递工作数据信息,有效减轻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的银行内部工作氛围。

(二)丰富信贷产品的种类

基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银行在实际开展新的业务工作时,应当结合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设置不同的信贷产品类型,方便受眾群体进行合理的选择,以此来提高受众对商业银行各项工作的满意度。比如,先根据信贷风险评估机制,对用户的个人还款能力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得出的数据信息,合理为用户推荐信贷产品。严格设置其能够借贷的额度,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信贷风险问题的发生几率。另外,针对于一些无法按时还款的受众群体,银行可以在信贷服务的基础上,推出分期服务模式,在有效缓解受众还款压力的同时,还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

(三)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在合理管控信贷风险问题时,必须要结合国家法律管理机制,完善内部的管理结构体系。从员工的工作行为方面展开分析,研究优化管理工作流程的方法。可以设置责任监督机制,结合各部门员工的工作职能,合理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并定期考察员工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于工作态度不积极,造成信贷风险问题的员工及时进行相应的惩罚。同时,对于不符合银行发展需求的员工,要及时调整相应的工作岗位,以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信贷风险控制环节中,基层人员更关心管理机制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这也是影响管理工作效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前提。针对这个问题,商业银行可以让基层员工也参与到日常的管理工作环节中来。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相互监督,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就在于:要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新时期的信贷风险管控工作对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仍然有部分管理人员受到传统工作观念的影响,实际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银行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应当积极对人才展开教育培训工作,了解他们的工作优势及不足。合理安排专家为他们传授新时期的信贷管理工作经验。并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工作意识,要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展开创新研究,重点关注于如何优化管控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的方法。可以以定期举办一些技术研讨会,方便员工之间针对管控工作的难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共同解决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难题。

四、结语

在进行银行信贷风险的评价工作时,应当了解日常各个工作环节与信贷风险之间的关系性,构建风险评估的模型。并结合国家管理规定,拟定信贷风险的评估标准,完善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银行还可以积极构建网络信贷服务平台。与用户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方便对信贷业务及用户个人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整理及分析工作。通常银行会结合用户需求,设置不同的信贷产品种类,分摊信贷业务的运行风险问题。另外,实际的信贷风险管控工作还需要由专业的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因此,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展开对人才的教育及培训工作。(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作者:唐井

上一篇:行政许可概念分析论文下一篇:行政诉讼完善探讨论文